伤寒论原文5篇
伤寒论原文篇(一):伤寒例
【原文】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立秋七月节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立冬十月节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之也。《阴阳大论》①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②,此则四时正气③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④固密⑤,则不伤于寒,触冒⑥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⑦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注释】①《阴阳大论》:古代医学典籍之一,今佚。②冰列:“列”通“冽”,严寒的意思。③正气:四时正常的气候。④君子:能注意摄生的人。⑤固密:保护周密的意思。⑥触冒:感触冒犯之意。⑦毒:危害的意思。
【译文】《阴阳大论》说:春天气候温暖,夏天气候炎热,秋天气候凉爽,冬天气候严寒,这是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规律。冬季严寒,自然界万种生灵深深地潜藏、伏匿,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们,顺应自然之规律而防护固密,所以寒邪不会伤害到他们。倘若不慎感受了寒邪,这就叫伤寒。四时之气皆能伤人而致病,但伤寒这种邪气,是最为凛冽、肃杀的邪气,所以危害最烈。
【评析】本条指出外感病与四时气候的关系,特举冬时伤寒为例,揭示预防的重要性。春夏主阳,秋冬主阴,阳主生长,阴主收藏,随着四时的变化更替,万物也不断地发展变化。《素问·四时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毋扰乎阳。”这是古人从自然界寒暑替变,阴阳消长的现象,认识到人体生长收藏的生理动态,必须随着气候的转变而调节适应,才不致受到六淫的影响而发生疾病。冬三月阳气潜藏,纯阴用事,地坼水冰,寒风凛冽,在这时候,必须根据冬季气候严寒的特点,注意摄养身体,不使阳气外泄,庶不致被寒邪所伤。按照冬季养生御寒,以预防疾病的原则,推论到其他季节,当然也不例外。只有适应每个季节气候的特点,才不致被外邪所侵袭,不然的话,春风、夏暑、秋燥,无不可以致病,不但冬寒如此。
【原文】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而致,非时行之气①也。
【注释】①时行之气:四时不正常的气候。凡由气候不正,引起很多人发生症状相似的疾病,称为时行病。
【译文】受寒以后,即时发病的叫做伤寒。如果未即时发病,寒毒藏在人体肌肉皮肤之间,到了春天发病的,就变成为温病;到了夏天发病的,就变成为暑病。暑病的热势最高,重于温病。所以劳苦的人,在春夏多患温热病,正是由于冬天受寒,寒毒蕴藏而致,它不是时行之邪所致的疾病。
【评析】本条以冬日感寒,随着发病季节的不同,区别伤寒、温病和暑病。冬季触冒寒邪,有感而即发与伏而后发的不同:感寒即病者,邪客皮肤,伤及营卫,以致恶寒发热,头痛项强的,称为伤寒。其感而不即病者,因鉴于邪自皮毛而受,因推断为“寒毒藏于肌肤”,其实并非真是寒毒内藏,但是人体阳气为寒邪所遏,已伏下以后为温病、暑病的远因,及至次年春季阳气升浮,于是发生温病。也有春季未病,至夏季暑热之时,郁遏已久的阳气随炎暑而外发,即为暑病。暑病和温病,除了发病季节的区分,还有暑病的热势重于温病,也可作为参考。正由于劳苦的人,缺食少衣,冬季触冒霜雪,涉水履冰,受寒的机会极多,所以春夏多患温热疾病,当然,这只是一种推论,不必拘泥。然而,这类温病、暑病,人体内已先有变化,与单纯的感受温邪、暑邪而病,确实有所差异,所以又提出此“非时行之气也”的论断。无论在病因学上还是在诊断学上,仍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原文】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译文】所谓时行之气,是指反常于时令的气候,如春季天气应该温暖却反而很冷,夏季天气应该炎热却反而很凉爽,秋季天气应该凉爽却反而酷热,冬季天气应该寒冷却反而温暖异常。人们若感受了时行邪气,不论男女老幼,都会患相似的病症,即时行病。
【评析】本条提出时行病的特点。时行病的成因和四时正气为病不同,乃由四时气候反常,或者太过、不足所致,所以大都是流行性的,在同一个时令内,不论长幼,病多类似。只要能掌握不正常的气候变化与病状相似的特点,还是不难鉴别的。
【原文】夫欲候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①占②之。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③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注释】①斗历:“斗”是星宿中的北斗,“历”是历法。古人根据观察斗柄所指方向,以决定季节。②占:测也,候也。③霜降、雨水、惊蛰(zhé):均是农历的节气名称,详见篇首二十四节气表。
【译文】如果要了解四季正常气候所导致的疾病,和不正常的疫气所造成疾病的方法,都应当按照斗历来测候、推算。农历九月霜降节以后,天气就应该逐渐寒凉,到了冬天就要更加寒冷,一直到了第二年正月雨水节以后,方才渐渐解除。所以称为雨水节,因这时冰雪已经融解而成雨水的缘故。到了二月惊蛰节后,气候逐渐暖和起来,到夏季转为炎热,到了秋季便又开始凉爽。
【评析】本条讲根据斗历推算节气变化,借以测知四时发病的因素。四时各有主气,在四时气候正常情况下,感受其主气而发病的,称为正气病,因四时气候反常,而造成疾病流行,称为时行疫气,两者虽然同属于外感病,但临床证治却有很大不同,必须正确区分。
【原文】从霜降以后,至春分①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②,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注释】①春分:是农历二月中节气名称之一。②重沓:重复、杂沓的意思。
【译文】从霜降节以后,至春分节以前,凡是因触冒霜露,身体感受寒邪而即时发病的,叫做伤寒。九月、十月之间,气候还不太冷,发病比较轻浅;十一月、十二月间,气候已经非常寒冷,发病必然严重;正月、二月之间,寒冷逐渐解除,发病也较轻微。这都因冬时调摄不当,恰巧感受寒邪,而即时发作的疾病。如果是因感受冬季非时之暖而发病的,就名叫冬温。冬温的病邪和伤寒完全不同,而且冬温的发病有迟有早,更是相互重复杂沓,病势有轻有重,所以治法也不相同,它的症候可参考以下篇章内容。
【评析】本条讲讨论冬温与伤寒的区别。本条指出冬季的时病,不但有伤寒,而且有冬温,伤寒是感受冬季当令之寒邪而病,属于正气为病,冬温由于感受冬季非时之暖而病,属于时行之气为病,二者在病因上截然不同,所以说“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这一论断无疑是正确的。
【原文】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译文】在立春节以后,若未突然出现严寒天气而又没有结冰下雪,却有高热的疾病发生,这是春天的阳气升发,引动了冬季伏藏的寒邪,变成了温病。
【评析】本条讲春季伏气温病的发病机制。立春节以后,天气由寒冷逐渐转为温暖,这时发生的高热疾病,既不同于感寒即病的伤寒,也不都是春时正气为病的温病,有些是由于冬季感受寒邪,没有即时发病,而伏藏体内,至次年春季阳气升发之际,激活伏寒外发,而变为温病,这就是后世所说的伏气温病。感寒之因虽同,而发病的季节和病的性质已经改变,所以特提出“变为温病”,以期引起注意。
【原文】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①,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注释】①为寒所折:折,伤害的意思,即被寒邪所伤害。
【译文】从春分节以后到秋分节以前这一时期,天气如果骤然寒冷,由此而得的热病,都是时行寒疫。三、四月间或有天气骤寒,这时阳气还较微弱,如被寒邪伤害而生病,发热还是比较轻微。五、六月间,阳气已经旺盛,被寒邪伤害而生病,发热就必严重。七八月间阳气已经渐衰,受了寒邪伤害而生病,发热也必轻微。寒疫与温病、暑病有些相似,但治法却有显著的区别。
【评析】本条指出寒疫病的原因,并说明其热势的轻重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原文】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然气候亦有应至仍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①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②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小人触冒,必婴暴疹③。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④;夏伤于暑,秋必
伤寒论原文篇(二):辨不可吐
张仲景
【原文】
合四证,已具太阳篇中。
【诗人简介】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南阳五圣之一。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伤寒论原文篇(三):辩脉法
张仲景
【原文】
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
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
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六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
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曰:何谓阳不足?
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曰:何谓阴不足?
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阳脉浮(一作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一云秋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脉(一云夏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一云阴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一作纵)。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
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
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
伤寒论原文篇(四):[国庆节征文]中国心,爱国情_1000字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每当唱响这首《歌唱祖国》,我的心里总会有无限的感慨。
“爱国”这是两个简简单单的汉字,但它却包含了多少中华人民的豪情,道尽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声!从古至今,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颗爱国的心,岳飞自江州北上,大败刘豫军,收复六郡;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颗爱国的心,于谦吟出了“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颗爱国的心,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只为赢得那一场解放河北隆化的战斗;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颗爱国的心,奥运健儿们奋勇拼搏,升起了一次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奏响了一次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颗爱国的心,我们从小就会怀有一个远大的梦想——好好学习,在以后用自己的双手为祖国母亲出一份力,回报她对我们的恩情。
我爱祖国,我爱她那广袤的疆土:五大淡水湖清澈见底、长江黄河源远流长,桂林西湖如梦似幻,是她那随风飘逸的翩翩长发;五岳山峰的秀丽、安徽黄山的奇石、云南石林的奇异、珠穆朗玛峰的高耸入云,是她那不屈、坚挺的脊梁;万里长城,北京故宫和虽已烧毁,仍是壮丽的圆明园无不诉说着她的辉煌!
我爱祖国,我爱她那璀璨的文化:司马迁倾尽一生写下《史记》,被“民族的脊梁”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东汉班固写下《汉书》,开创了断代史体例;春秋鲁国人左丘明着《左转》、成为了编年体的创始者;唐代人杜佑所着的《通典》,又是我国的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还有被誉为四大名着的《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统称为五经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以及《论语》、《伤寒论》等,无不体现着她那博大精深的文化!
我爱祖国,我爱她的子子孙孙:拥有一身凛然正气、一份青云不坠之志的李白;为中国争光的徐悲鸿;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从不摆领导架子的周恩来;以及一位位为祖国献身的英雄战士们,使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我们如今的平安、美好。
我们深爱的祖国母亲固然辉煌,但曾今的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九*一八事变,无不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今天,历史和未来将由我们焊接,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响亮回答:爱国的我们要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
亲爱的祖国母亲,我深深地爱着你!我有着一颗中国心,里面充满了爱国的情……
初一:时宇涵
伤寒论原文篇(五):我的理想_800字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我承诺,我是一个快乐的人。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我承诺,我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我有理想,有目标。我曾经有过许多愿望,当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当一名作家,或是秋风般的科学家。但我更渴望像父亲一般,当一名中医,并将它发扬光大。由于西方医学日渐发达,中国的医学术早已无人问津,甚至连中国人也不相信中医所开出的花草植物会有作用。在欧美国家,他们就很不把中医——这几千年的中华精粹放在眼里。但他们哪想过,就是这大自然的植物,却更能给人神奇的疗效。中医似乎是日益衰退了。为了使中国的医学重振雄风,为了使中国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与信懒,我愿意做一名中医。在古代,医者不是受人睹目的名望人士就是走街窜巷的江湖郎中,但人们却很信懒他们。古有名医张仲景、华佗、扁鹊、李时珍,他们的地位在医学界是不可磨灭的。张仲景的《伤寒论》使人们找到了治疗偏病的方子。华佗的《麻沸散》使人们减少了手术的痛苦。李时珍花尽心思,呕心沥血所编写的《本草纲目》更使后人对药物疗效有了了解。中国的治病方法以协调阴阳为主,并且治疗要除根。这不仅是一种医术,更是文化。但在世界医学里,人们不是很承认中医的,说明他们不信懒中国。这些都是我想做一名中医的理由——想把它发扬起来。如果我当了一名中医,我要全力以赴地救死扶伤,让更多的人不再受疾病的苦恼;如果我当了一名中医,我要全力发扬它,使他深受人民信懒;如果我当了一名中医,我不会因为病人的穷与富来看病,在我心中,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是同样对待;如果我真的当了一名中医,我会给贫苦老百姓减免医药费,让人人都能看得起病,人人都有大优惠。这也是一种发扬,是先辈医者传授的医德。一个人,有了理想等于有了燎原的星火,真正的实现要付出汗水。我相信,我可以在世界各地播撒下中医的种子,让中药的草香传遍世界,让中国的旗帜插在世界各地的土地上。
珍珠山小学六年级:汪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