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地那人8篇
第一篇那年那地那人:那年那山那人
生于时间,存于宇宙,做一道属于自己的风景。
路,在脚下延伸
19岁,正是爱说爱笑的年龄,正是对未来有着无限憧憬的年龄。刚刚从初中毕业回家务农的高志伟是一个活波开朗的年轻人,在学校里,他是个文学天才,在文学预览室里总能见到她轻盈的身影,在同学的眼里,他聪明机智,大家都认为她是个满腹经纶的才女。然而,一场大病几乎终止了她所有的希望。
二00五年的七月十五日,对于她来说是个黑色的日子。这一天,她正在山上干农活,突然滚滚的乌云遮住了蔚蓝的天空,顷刻间大雨倾盆,她顶雨走在回家的途中,因为路滑,她摔倒了,随即不省人事。
“骨肉瘤,右腿有可能被截肢的危险”,她睁开眼听到的第一句话,这简直是挺甜霹雳,闻讯而来探望的亲人,看到的是一张无生命的脸,忧伤和绝望的脸。高志伟始终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在父母的陪同下先后到敖汉、赤峰、北京医院,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可是高额的医疗费用让这个本来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整整一年,你无法想象那种度日如年的日子,不能行走,不能自理,就像被世界遗弃在一个洞穴里的人-----只有黑暗没有希望。倔强而又懂事的她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治疗,因为它不想给这个原本就沉重的家庭在增加负担了,不想让父母为借钱而四处奔波了。在那时,他想过放弃生命,杜绝与任何人交流。看到孩子如此懂事,做父母的既感到心安又感到心痛,但他们是不会放弃治疗的,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他们都会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在大家的齐心帮助下凑足了一万元,在父母的陪同下,高志伟踏上了去往北京的列车,那一刻,他坚信,路----在脚下延伸。
阳光总在风雨后
“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过后有晴空…。。”这是她最爱的一首歌,就像歌词唱的那样。在北京肿瘤医院,医务人员一边帮她化疗一边帮她找回自信,半年的时间,她能借双拐走路了,能借双拐走路的她对生命燃起了希望,拄着双拐回到了那个充满热情的小山村。看见生她养她的热土,看见满目忧愁的双亲,她在心里暗暗和自己较劲:我一定要用有限的生命干一件有益的事,来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在父母的支持下一栋现在化的养鸡场在她家的院子里拔地而起,一千只雏鸡在鸡床上欢唱,高志伟拄着双拐在鸡舍前走来走去,母亲也盼望着----在商品鸡上市的时候能看到女儿久违的笑脸。
雏鸡在一天天的长大,高志伟那颗急躁不安心稍微有些平静,在饲养过程中,她一边学饲养知识,一边管理着鸡场日常琐事,还重新捧起了书本,开始了扶贫专业讲的自学考试。
在养鸡不久,一个患有智障的同村人张飞来到了高志伟身边。这个在外村为别人放羊,经常挨冻挨饿的年轻人,自从得知高志伟的情况后就经常主动来帮助她干这干那。慢慢地他成了高志伟的“双腿”高志伟则成了他的“大脑”,两个人在患难中结下了珍贵的友情。
本以为生活就这样风平浪静地过着,谁知厄运又一次降临到高志伟身上。二00六年夏季,第二批成品鸡即将上市之际,又遭到了附近一家铁矿的污染。看见即将上市的商品鸡像流水似的大量死去,高志伟急疯了,她找铁矿领导讲明情况,没想到却被铁矿领导狠狠地训了一顿。
那一刻,高志伟的血往上涌,她没有被铁矿的领导恐吓所吓倒,并且坚持一个信念-----到残联请求支援。没想到却遭到了父母的百般阻止,父母告诉她:咱是普通的老百姓,怎能和人家有钱有势的老板相争呢,再说咱还是个残疾人……。面对父母那双忧伤的眼神,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心:不要因为我是残疾人,就把所有的权利都剥夺啊!
终于拄着双拐的她走进了残联的大门,她的请求得到了政府和残联的维护支持。政府和残联给了让她再从新创业的机会----养猪,不仅给了她技术指导而且还有大量的资金扶持。家人和乡亲投来了惊异的目光和啧啧的赞叹声,又一次找回了自信:“所有的权利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永不放弃,用双手和大脑证明自己的价值”。
他们的世界
再次回到家的她却变得更加坦然,因为有相濡以沫的张飞,怀里揣着政府的扶持资金和技术资料,她想,曾经在这里跌倒,就在这里爬起吧。她把想法告诉家人,又一次遭到家人的反对,父母苦口婆心的劝她,别再折腾了,咱家也拿不出治病的钱,干脆拿这些钱去治病吧。她说:“我不能辜负政府和残联领导的期望,但我更坚信自己的做法是对的”。
不顾家人的反对开始了她事业的第一步,白天跑市场,搞调研,晚上回到家中学习养猪技术,慢慢的她懂得了养猪的基本功:一是会经营;二懂管理;三是能销售。没有人能看好高志伟选择的道路,只有张飞在默默的支持她,守候着她,一年的相处,年富力强的张飞早把高志伟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与他同甘苦共患难,在家早把鸡舍改成了猪舍,拉着她到各地市场购买仔猪,回来精心饲养,合理配置加工饲料,各方面做得井然有条,晚上还按时给高志伟洗脚、按摩。
日子蒸蒸日上,仔猪长得精光水华,张飞开始陪同她跑销路。在朋友的介绍下,朝阳一家屠宰场急需一批生猪,她和张飞开着家里的三轮车拉着一头样品猪直奔朝阳,老天也可能是被两个残疾人感动了吧,那天正好下着雨,等下午到朝阳他们全身已经湿透了。厂里领导看见这个身残志坚的年轻人,承诺说有的猪都符合车上这头猪的标准,以后的销售他全包了,并且绝不压价。
对于这连个年轻人来说,生意没有大小之分,挣钱不在多少,而是体现生命的价值,体现身残志坚的信念。生意一天天红火了,各地的媒体也争相报道这两个人的事迹,不久他们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养猪能手,同时也是同龄人心中的楷模,特别是残疾人。
二00九年十二月份是她养猪一周年的日子,更是两个残疾人结为百年好合的大喜之日。在亲朋好友赞叹和祝福声中,两个年轻人紧紧的拥抱在一起,任凭泪水打湿礼服----这是心酸的泪水,这是成功的泪水,这是幸福的泪水。
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做着自己,并且为自己的残缺的生命奋斗者、拼搏着……
生命可以不脆弱,生命可以不悲观,生命可以不寂寞,在一个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奇迹。那年、那山、那人体会生命的可贵。
存于宇宙,活出自我。
敖汉旗四家子镇邻家地中学九年三班:高小强
第二篇那年那地那人:[青春征文]那年那人_800字
柔和的月光照在水面上,像一匹奶白色的丝绸平铺在上面,没有一丝褶皱,凛冽的寒风擦过我的脸颊,像一把锋利的小刀划过我的脸一样,这不经意的冷使我打了个寒颤,让我想起了我曾经最爱的老师。
青绿色的小芽开始长大,又是新的一年,春天来到了,满树抽枝的新芽使我不禁喜悦了起来。而此时,办公室里的我正在接受着“党的教育”,这去办公室的次数已经频繁到我也不知道多少次了,只知道每次都是一件事——我那“美丽”的书写。
“你看看吧,你的书写怎么越来越糟糕,别人是来一次却进步一次,再看看你吧,你是来一次就往后退一步,你让我怎么说你?都说字如其人,你这多漂亮的一个小姑娘,怎么写的字就那么让人难以启齿。”我将头埋得很低,脸上发着热,老师并不是很凶狠的训斥我,反而却是与我小声交谈,这次我却异常的将老师所说的一句不漏地记了下来,心里像一块沉甸甸的大石头压着一般,很不是滋味。
午休时,老师她本该与其他老师一样在办公室里面小憩,养精蓄锐,她却是抱着一摞摞我们厚厚的作业本,在仔细的批阅着。她打开讲台前的吊灯,柔柔的灯光轻轻地洒落在老师的身上,像披上了一层美丽而又神秘的白纱,衬得她那姣好的面容越发的美丽。她像是一直没有脚的鸟,无法停止飞翔。她爱笑的面容上偶尔也会出现盛怒的模样,一个班里,总会有那么几个爱捣乱的孩子,影响别人的休息,这时她就会轻轻走上前去,小声的提醒他。
那是我们最艰难的时刻,我们毕业了,老师她为我们班上每一个人都写了她不一样的祝福,和浓浓的爱,我很难想象老师她是怎么一次次含泪给我们写下这些触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话语,唯一可以知道的是,再次去回想时,一定会笑含着泪。
无论时间怎么流逝,我依旧记得她那认真的模样,依旧记得她那厚厚的齐刘海将她的小脸衬托的是如何的精致。
毕业像是一窗玻璃,我们要撞碎它,然后擦着锋利的碎片走过去,血肉模糊之后,开始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而撞碎的仅仅是过去,并不是我们曾经的感情。
初二:麋麓
点评:老师,是学习生涯中最长久的陪伴,老师的严厉与慈祥陪伴着我们一路成长。小作者开篇用环境和景色的描写为我们拉开了文章的序幕,渲染了整篇文章的情绪。老师的语言表现了老师认真和严厉的一面,“柔柔的灯光轻轻地洒落在老师的身上,像披上了一层美丽而又神秘的白纱,衬得她那姣好的面容越发的美丽”,这样的细节处理显示了老师对待学生的认真和对于事业的执着,小组这在这些细节处处理的较好!
文章不足之处在于结尾的总结处,显得有些凌乱,事件的描写之后,最好有一个简单利落的结尾,这样的话对于文章整体层次有更好的表达效果!
点评老师:沈霁月
第三篇那年那地那人:那年,那桥,那人_900字
小时侯,父亲载着我从桥的这边到桥的那边去上学;又从桥的那方载着我到桥的这边回家。于是,桥,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那时的父亲总是乐此不彼的给我讲关于桥的故事。天上的鹊桥,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抗日战争中的卢沟桥,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故事;还有那座父亲载着我走了六年的邕江一桥,那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建的第一座跨江大桥,一段洗雪耻辱的光辉历史......然而,还有另一座桥,父亲从未提起。时光荏苒。如今,家已从桥的这头搬到了桥的那头,上学不再用过桥。桥,悄悄地从我和父亲之间消失了。桥的故事不再是我们的“必修课”。一晃三年。三年的初中生活,我和父亲之间只存在数学题,我问他答,俨然师徒二人。中考,人生的转折,我被重点高中拒之门外。失落和沮丧充满了整个家,让我窒息。父亲忙碌着,没有抱怨,我们依旧沉默。两个月后,我走进了高中的校门。背负着内疚,我开始了艰辛的高中生活。没有太多的言笑,更多的是沉默。似乎是折了翅的雏鹰,成绩一直没好过。带着郁闷和追求,走进了父亲一直很反对我参加的文学社,并当了社长。回到家,更加沉默。日子如流水一样流逝。一次雨后,没有彩虹,只有白云静静地飘浮在空寂的蓝天。忽然,天空中有一点灵动,是风筝。家里有只风筝,落满了尘埃,厚厚的一层。轻轻抖动,尘埃慢慢飘落。曾几何时,河堤上,父亲和我一起放飞风筝,告诉我,无论我走到哪里,父母的思念都会如牵着风筝的长线一样跟着我......父亲的每一句教诲,其实我都铭记在心,我一直一直期盼着下雨,因为喜欢雨,那种丝丝绵绵的感觉,更渴望在雨后看到彩虹,那座从天的这边跨到天的那边的七彩桥。会有落雨的那天,也会有彩虹桥出现的那天。那天,放学时开了个会,很晚才散会。走在路上,想着怎样瞒过父亲。在楼下,遇见了父亲。父亲是下来找我的。我顿时不知如何开口。“又开会了?”父亲问道。我心一惊,看着父亲,“你怎么知道?”“学校大门口摆着,我的女儿是社长。你一直说打篮球,我一直在等你说开会。”父亲笑着说。“你好坏!”我捶打着父亲的背。“可别影响学习。”“知道了。”第二天,早晨一阵秋雨过后,我惊奇的发现,那座彩虹桥凌空于邕江之上。我笑了。那座桥,在我17岁的那天又回来了。
第四篇那年那地那人:那年那人那些事
那年,
隆隆的炮声震醒了沉睡的国人;
那人,
用多少百姓的血泪书写了百年屈辱的前言;
那些事,
使那颗内部早已枯朽的大树在一阵阵猛烈的暴风雨中,
轰然倒塌,
留着长辫的猢狲,
纷纷从断裂的枝桠上跌落,
嚎啕着蜷缩在无垠的长冬。
那年,是1840年;
那人,叫李鸿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
使中国置于西方列强的刀俎之下。
那年,
民主的枪声响遍了神州四合;
那人,
举起西方的武器建立了东方的新政;
那些事,
使青天白日的歌声驱散了积久的阴霾,
虽然之后的巨变——
第五篇那年那地那人:那人,那事,那地方_650字
四年了,没去祁阳老家,爸妈一合计,决定去那给老爷爷扫墓,顺便看看老家的亲戚。说实话,若不是老爸逼的紧,我才不愿意去那鬼地方。虽说老家就在县城里,可路却很烂,巷子又深又窄,要拐几个弯,抹几个角。住在这样的地方,人的素质也自然高不到哪去。记得上次回来的时候,巷子中堆满了垃圾,屋子里的人随手一抛,垃圾就跟炸药包似的晾在路中央。街坊邻居常为一点鸡皮蒜毛的小事扯半天,那刺耳的对骂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哎,那人,那事,那地方,别提有多扫兴……
车开的很快,窗外阳光明媚,阳春三月大地一派生机,红花绿叶分外醉人。但我心里却高兴不起来,也不知闷坐了多久。老爸打破了沉寂,“到浯溪公园了。”哦?那意味着快到了。可车分明还行驶在宽阔的沥青路上,我有些怀疑了,公园过去不是得拐进那条窄小的巷子吗?那标志性的陡坡呢?可眼前的景象让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不单单是这路,就连路两边那些矮小的建筑也被一幢幢高楼大厦去取而代之了,最中央,还有个圆形的大商场,各种各样玲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烟花缭乱。路的周围种满了树木花草,一派祥和的气氛。这是往年的小巷吗?!老爸给予了肯定的回答:“是的。”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突然变的豁达了,一如那阴转晴的天,心里居然对回到老家充满看期待……
人还是那些人,事也还是那些事,地方也还是那个地方,可就是让人觉的今非昔比,就是让人觉的心里特别的舒坦,特别的自豪!
中国湖南衡阳成章实验小学(石鼓校区)六年级:桂权
第六篇那年那地那人:那人·那年·那事_2000字
点点繁星点缀着世界的夜空,宁静而和谐,纯真而自然,在这片天幕下,有两个人儿,正在互相依偎着,数着天上的小星星。——题记
我们用两双胖嘟嘟的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说好不放手,拉过勾勾许诺一生;我们用脚步共同走好每一天,总有一个人在背后,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你;我们用两颗小脑袋,互相记上彼此最天真烂漫的笑容,你笑我也笑,你哭我也哭,傻傻的依赖着彼此。
每一年,365天,四个季节,感谢有你一起陪我走过,跟你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精彩的、幸福的、快乐的、充实的。
春之青笛音
冬天还未完全离开,天上一群群燕子已经向千家万户送来了春的讯息,顿时整个世界明亮了!风来了,温暖的、柔和的,是春风!嗅一嗅,还有绿草味的芳香和泥土的清新味,它吹遍整个大千世界!花儿也不耷拉着脑袋了,早晨那晶莹的露珠滋润着它的身体,舞起了她那婀娜多姿的身子儿,朵朵红如火,粉似霞,黄如金,白如云,争妍斗艳,一个挤来,一个挤去,似乎想开满整个世界。河岸旁的柳树更是任由春风梳理它的秀发。大树也披上了深绿的外衣,草坪上,小花遍地,草丛里,时不有昆虫飞来……正如春光明媚,更如我们意气风发。我们一步接一步地爬,爬上那百花开的枝头,顺着滑溜溜的树皮,我们两只小脚一蹬一蹬的,艰难地抱住树枝,呼!终于上来了。我们坐在枝头望着蓝天白云,望着脚下那寸绿茵茵的土地。我们笑了,清澈而纯真,我们拥有可爱的天空和土地,我们一起喊出: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在同一块土地上!我们看着白云朵朵,呀,那朵好像你!两个人儿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这片旷野之中……
夏之交响曲
夏,火热而奔放,如一个热情的女郎;下拥有着顽强的生机;夏。星空璀璨,皎洁圆月。风时有时无,有时则飞沙卷地,无时则热烟滚滚。天上的太阳似乎愈来愈烈,它咆哮者,怒吼着,火力全开,似乎要烤红大地。这时却热闹了,空调发动机发出“
第七篇那年那地那人:秋之回忆_650字
秋的到来本是枯叶遍地,凉风阵阵,在校园里,我有那么多的忧愁,那么多的悲伤,我总是可以感觉到在秋天的校园中有多多少少的凉意。哦,心中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浮上心头,一丝丝,一点点。
在校园中,日子是一天天地过,而望着那植物园中的树,它的叶子却是一片片地落。而日子过得越多,地上叶子就越厚。每当我看着树下那层厚厚的叶子时,便觉得到这仿佛是一天天过去的日子。过去的早已无影无踪,剩下仍在飘落的叶子依然孤独地记载着那即将逝去的一天。
在时间的长廊上,谁都可以回头看,却没有人能停下或倒退一步。天黑了会变回天亮,一年竟是这样在弹指间似水那般流走,稍纵即逝。回忆这一年的夏天,也回忆起那一场的大雨,在那屋檐下曾与同伴对天发誓,一定要在考试中各自竞赛,但是时间没有等我。是你,在夏天那时忘了带走我。我左手是过目不忘的萤火,右手里则是一个漫长的打坐。
秋之中,我回忆了你与我那时的对话,“今天的大雨将我们困在这路边,世界不过就是一个小小的屋檐,我们终会在雨后,走出这个世界。”在不同的经度、纬度,我与你曾邂逅在同一校园中,我们也曾幻想在擦肩而过的时候,有一个会心的眼神,却在不经意间发现,曾经的时光中,温暖不再。
秋天到了,夏天没了,那萤火虫也会一对对地从那夜中悄然地消失了,在这凉秋中,月亮有众星相伴,众生有凉风作伴,而我在这里却是形单只影。你还一切顺利吗?你还那样在秋天中喝那热咖啡吗?
昔日的树下,我与你谈笑风生,今日的紫荆树下我却漠然独享金黄的秋。秋天,真是一个让人容易触景伤情的季节,回忆着那年那时那地那人。
第八篇那年那地那人:那夜那月那人_1200字
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孤零零的。路灯已经灭了,只有那如水的月色,尽情地倾洒在大地上,为我照亮回家的路。
月亮啊,千百年来,你可是一直这样默默地注视着地球上的生灵?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轻轻吟道。
抬头看看天,偌大的天空中只有一轮明月闪耀着自己的光芒。星光全都黯淡了去,看不见了。
微风拂来,路旁的树便不失时机地摇曳着自己的身姿,幻化出万千光影。树叶“沙沙”作响,仿佛为这情景配一段旋律。
想来,千百年前,苏轼被贬黄州时,也该有这般月色吧。由是苏轼夜不能寐,起床散步,却正遇着怀民。于是“相与步于中庭”,一起看那明月用如水的月色把庭院笼罩起来,看那松柏幻化出万千光影******
可他毕竟还有怀民为伴。我却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孤独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月亮啊月亮,难道你没有遇见过像我这样孤独的人吗?
怎么会呢?这样的人比比皆是。看: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之夜,本该和家团圆。可诗人却独处异乡,在院中寂寞地望着月亮发呆。几只乌鸦落到枝头聒噪着,扰乱了诗人的心绪。诗人叹了一口气,想来终究是没法和家人团聚,愈觉伤悲,不禁吟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千古名句。
现在也是秋夜,我也是孤身一人。可是,我的家就在不远处。诗人的家,却不知在哪方!
我又抬头望着月亮。它禁不住我哀求的目光,终于说出了它最伤心的往事。
李白,这个伟大的诗人,他出生的时候,正是皓月当空。
李白的一生,与诗.酒.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得意时,他高呼“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失落时,他黯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安慰朋友,他可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自己失意,他独自“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的汪洋恣意,他的哀怨情愁,都毫无保留的告诉了月亮。
甚至于,他把生命也奉献给了月亮。据说,李白泛舟湖上,喝得酩酊大醉,误将水中倒影当作月亮,跳入湖中想要救它。一代大师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月亮抽泣着向我说完了这个故事,便转过身去,号啕大哭起来。光线顿时一暗。
我琢磨着,李白终究是个名人。可我,却默默无闻。
月亮啊,你始终没遇见过和我一样的人。要不然,我不也可以青史留名了。
不知不觉,家门已在眼前。
月亮啊谢谢你。有了你,这一路来,我不寂寞。
钻进被窝,我最后望了一眼窗外的明月,闭上了眼睛。
早上醒来,又回到紧张忙碌的生活中。出门后才发现,在西边45度的天空中,月亮仍高高地挂着,只没了那如水的月色。
此时,东方红日已出,与西边的月亮遥相呼应,构成一个巨大的“明”字。
我突然心情很好,向月亮挥手道:“晚上再见!”
路人用奇怪的眼光看着我。我微笑不语,大踏步向学校走去。身后,那仅有的月光渐渐淡了下去,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