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激励故事6篇
第一篇成功激励故事:名人故事:陈安之的成功之路_3000字
莽撞少年,心高志大却处处碰壁
1967年12月28日,陈安之生于中国福建省。14岁那年,望子成龙的父母通过姑姑把他送到美国加利弗尼亚州圣地亚哥市留学。美国电视台很流行名人访谈节目,屏幕上名人们近乎天方夜谭的创业传奇,总是让陈安之热血沸腾。16岁那年,陈安之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他要在生活中实现“从底层创造奇迹”的梦想。
这年暑假,陈安之拿着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找了一份餐厅服务生的工作。一次,为客人端茶时,陈安之不小心将杯中的茶溅到了一位客人的衣服上。恼怒的经理叫嚷着:如果再出错就炒你鱿鱼!干了一个月的陈安之一气之下“炒了经理的鱿鱼”。
从餐厅辞职后,陈安之一头钻进名人传记的书堆中埋头苦读,希望能从中找到成功的秘诀。
在美国开电脑公司的姑姑为了鼓励陈安之,便聘请他去自己的公司做推销员。这一天,陈安之接待了他进公司以来的第一位顾客,他向顾客推荐公司的电脑和售后服务,顾客很满意,决定购买电脑。来到软件柜台边时,顾客拿起一张软件问陈安之:“这个软件有哪些主要功能?使用起来方不方便?要不你给我演示演示?”陈安之一听,蒙了,在做这份工作前他对电脑一窍不通,软件更是碰都没碰过。陈安之尴尬地对顾客说:“对不起,我也不懂。要不等我请教技术人员后再告诉你?”顾客用一种让陈安之无地自容的眼神看着他:“这都不懂你还做什么推销员?我很怀疑你们公司的品质。”第一笔生意就这样泡汤了。为此,陈安之恶补了电脑知识,可是顾客仍然能问出许多他回答不了的问题。如此反复几次,电脑推销员的工作陈安之也干不下去了。
姑姑没有责怪陈安之,鼓励他转行做会计,负责核算工资。姑姑公司的规模不大,就几十个员工,会计的工作并不算难。然而,一次在造工资册的时候,陈安之错加了一个零,致使工资一下子多发出了十倍!无奈,姑姑只好又安排陈安之去做没有技术含量的送货员。可是,多数时间沉浸在书堆中的陈安之是一个“路盲”,送货时经常搞错路线,甚至张冠李戴。最后,姑姑不得不“大义灭亲”,炒了他的鱿鱼。
无论是在加利弗尼亚州读中学还是大学,半工半读的陈安之都不是优秀的学生,但他却被老师同学誉为“最优秀的疯子”,因为他是有名的“成功狂”!大学时,大家都背着书包去上课,陈安之却提着公文包,穿着衬衫打着领带去卖菜刀。同学和老师问他:你包里装着什么东西?陈安之拿出好几把闪着寒光的菜刀往前一伸,吓得别人直往后退,他却一本正经地说:“我在打工,我很快就要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菜刀推销员了。”陈安之的举动,让老师和同学们哭笑不得。
陈安之屡战屡败,但他始终不放弃。到21岁时陈安之已经打了18份工,也失败了18次,他雄心勃勃为自己设立了40个目标,但是一个也没有实现。
乾坤扭转,与安东尼·罗宾激情相遇
一天,已经穷得快揭不开锅的陈安之去向一个欠了他100美元的朋友要债,结果发现朋友负债累累,比他还穷,根本还不上他的钱。两个难兄难弟站在破烂不堪的房间里一筹莫展。这时,一本名叫《激发心灵潜力》的书进入他的眼帘。书的作者是安东尼·罗宾。
安东尼·罗宾写这本书时才23岁,他曾经一贫如洗,然而24岁时却成为百万富翁,27岁时成为世界超级潜能激励大师,演说一场的最低报酬达4万美元!陈安之诧异:怎么可能有人在一年之内获得这么大的成功呢?事也凑巧,朋友刚好有一张当天下午安东尼·罗宾演讲的入场券,见陈安之感兴趣,便说:“Steve(陈安之的英文名、
演讲现场,身高两米的安东尼·罗宾神采飞扬、魅力四射。到个人提问时间了,陈安之那张东方人的面孔引起了安东尼·罗宾的注意,特意给了他提问的机会。陈安之把自己几年来屡战屡败的“悲惨”经历说了出来,请安东尼·罗宾指点迷津。安东尼·罗宾笑了,大声告诉他同时也是告诉在场的所有人:第一,过去不等于未来,过去失败了并不代表你下一次不能成功。所以,你要立刻把你过去的历史抛得一干二净,今天就是新的开始。第二,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所以你现在只是还没有成功而已,但你并没有失败。第三,所有的成功都是采取大量行动的结果,一般人害怕行动,害怕万一失败了被朋友笑话,而你要成功,就必须克服这些障碍。
醍醐灌顶,茅塞顿开!陈安之激动地跑上台与安东尼·罗宾握手。安东尼·罗宾成了陈安之心中的巨人,他被安东尼·罗宾的魅力与热情所折服。安东尼·罗宾的鼓励让陈安之恢复了自信。更重要的是,安东尼·罗宾教会了他怎样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成败得失。
在演讲的最后,安东尼·罗宾说:“世界上赚钱的行业很多,但是没有哪一个行业可以比得上帮助别人成功和帮助别人改变命运更加有价值、更有意义。”这一句话改变了陈安之的命运。大三那年,陈安之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毫不犹豫地从大学退学,转而研究成功学、潜能开发、目标设定、时间管理、人际关系、领导力。“以最短的时间帮助最多的人成功”成了陈安之新的奋斗目标。
1988年夏天,陈安之参加了安东尼·罗宾公司的讲师招聘会。面试当天,安东尼·罗宾公司负责招聘的总经理并没有打算录取陈安之。“目中无人”的陈安之对坐椅上的总经理说:“我已经决定来你们公司上班了,你一定要录取我,我一定要成为你们公司的讲师。”陈安之的狂妄让总经理瞪大了眼睛:“那你明天再来,明天再说吧。”陈安之咄咄逼人:“我离你的公司很近,可以天天到公司烦你,直到你录取我为止!为了减少你的麻烦,你还是现在就录取我吧!”总经理笑了,说:“你这个人很有趣,我已经说了,你明天再来。”见对方仍没有录取自己的意思。陈安之就问:“这次面试,谁是第一名?”“就是刚好从旁边走过去的那位,那个人很年轻,今年22岁。”陈安之马上反驳:“我今年才21岁!”话刚说完,总经理站起来大声说:“Steve陈,恭喜你,你被录取了。”
后来,陈安之问总经理:“我除了有强烈的进取心,什么优势也没有,你为什么还要录取我?”总经理说:“最重要的是,你成功的企图心超越其他84位,所以我录取你,并相信你一定会成功。”陈安之由此认识到,成功的第一个秘诀就是要下定决心。当一个人决定一定要的时候,他的潜能才会被激发出来。
要学就学最好的,要做就做第一名
虽然如愿进入了安东尼·罗宾公司,但陈安之很清楚自己的劣势,他要从零开始,他知道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为了尽快进入角色,陈安之开始了疯狂训练。
每天开车上下班的路上,陈安之一边开车一边“喋喋不休”地大声演讲,以致和他擦身而过的司机都好奇地向他张望。等红灯的时候,他则更疯狂地对着镜子全神贯注地高声演说,绿灯亮了也浑然不觉,后面的车只好用此起彼伏的汽笛声惊醒他。晚上回到家后,他便站在镜子前练习演说,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
在所有的学习中,“走火”训练让陈安之刻骨铭心。那是在夏威夷,训练场上一块17米长的地面上铺着烧得旺旺的木炭,炭火上方铺着一块被火烤得很烫的铁板,参加考验的六百多人全部脱掉鞋袜,每个人都必须赤着脚从铁板上走过去,否则就是失败。
烈火、铁板、赤脚……陈安之联想到了烤肉架上的肉,心里充满了恐惧。见陈安之迟迟不动,已经通过考验的一群美国女学员嘲笑他:“中国男人真没用!”这句话让陈安之热血上涌,“豁出去了!”他冲入火阵中,快速跑了过去。陈安之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跑过去没有被烫伤,但是这次体验让陈安之认识到:很多事情看起来几乎不可能成功,其实是我们没有下定“豁出去”的决心而已。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近乎疯狂的超常规训练,陈安之终于能自信地面对几千名听众口若悬河了。
转眼两年过去了,24岁的陈安之在安东尼·罗宾的公司里一天比一天成熟,疯狂的训练让他出类拔萃,为公司挣的钱也越来越多。但是,无论怎样,他都只是安东尼·罗宾公司最好的讲师,他不甘心在公司里排名第二,要做就做第一!1991年,陈安之从安东尼·罗宾公司辞职,准备开创自己的事业。陈安之与朋友合伙成立了“陈安之国际训练机构”,他把公司授权给合伙人管理,他则专门负责演讲。不料,公司经营得红红火火时,合伙人却卷着近百万美元的巨款逃得无影无踪。
陈安之不得不又从零开始。他租不起写字楼,只好租了一间大客厅,员工的吃、住、办公都在客厅里。有一次电视台来访问他,记者惊呆了,无法相信名气正旺的陈安之的公司居然在一个破烂房间的客厅里!老师安东尼.罗宾看了这次采访,特意打电话给他,说:“Steve,从你身上我看到了从前的我。你一定会成功的!”
1992年,25岁的陈安之举办了一场三千多人的超级大演说,他用了24种推广方法使演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轰动了美国。接下来的演讲一场接一场,这一年,他赚了100万美元。陈安之的事业如日中天。他在亚洲各国每小时的演讲报酬高达一万美元,而在香港半岛酒店开设超级总裁班课程时,三天的课程每位听课的总裁交纳的费用高达18万元人民币,而且听者依然趋之若骛。
除了年平均200场的成功励志学演讲,陈安之还给康柏、强生、三九等世界知名企业作营销顾问,为这些企业出谋划策。借助陈安之的知名度和极富创意的策划,一些企业一年之内增收几亿美元!陈安之还邀请潜能专家安东尼·罗宾、人脉专家哈维·麦凯、行销专家赖兹等世界顶级大师一起到世界各地演讲。有这些世界瞩目的“高手”助阵,陈安之这个华人世界的励志专家愈发光彩夺目,声名远扬。
成败在于决心,付出才会杰出
在陈安之的成功法则中,“绝不裸奔”一直是激励着他自己和团队不断超越的法宝。为树立榜样,他亲自设立了如果达不到目标,就到人最多最热闹的公共场合裸奔的残酷规定。
曾有人好奇地问陈安之:“为什么每次达成目标之前要承诺?”陈安之回答:“因为承诺可以使自己勇于承担责任,可以让自己断绝后路,可以使自己全力以赴。一个人之所以不够成功,是因为行动力不够好;行动力不够好,是因为痛苦不够多。如果每个人在接受任务时都能够承诺:‘如果我不能完成任务,我就裸奔!那世上还有什么做不到的?!”“裸奔”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激励,要成功,你必须得有“绝不裸奔”的决心!不要为自己的失信找理由,不要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言必信,行必果。
27岁那年,陈安之成了亿万富翁。同时,他也通过自己的理论使更多的人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和亿万富翁。到2000年,陈安之已经成为了继戴尔·卡耐基、拿破仑·希尔、安东尼·罗宾之后的又一位成功学大师,华人成功学第一人,被人们尊称为“信心和潜能的激发大师”。陈安之时常提醒学员,不是听他的课、看他的书就会成功,而是要把书中、课上学到的观念拿去实践,坐而论之后起而行,人生才会有所改变。因为,付出才会杰出。
陈安之一边奔走于世界各地演说,一边抓紧每分每秒的时间来加强学习。他疯狂地看书,平均每年要看400~600本书,在候机时看、在飞机上看、在睡前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持着。陈安之说:“我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我必须对各种行业都有所了解,因为我永远不知道我的学员会问我什么样的问题。”
陈安之先后拜访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等超过100位以上的世界各行各业的第一名。陈安之从这些“世界第一”的身上学习、吸收和运用了他们多年来积累、提炼出来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促成了陈安之的巨大成功,陈安之又把这些经验传播出去,使更多的人获得成功。
2001年陈安之首次到中国大陆作演讲,他魅力四射的演讲才华和震撼人心的精辟论述以及别具一格的华语亲和力,让全场笑声不断、掌声不绝。他在中国大陆的首张VCD《超速行销》未上市就被订购20万套。现在,陈安之最大的使命,是用最短的时间帮助最多的中国人成功,让每一个中国人可以学会成功学,可以过幸福、美满的生活,使中国在21世纪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用爱心,用感恩的心为他的祖国贡献毕生的智慧和精力!
第二篇成功激励故事:让我感动的生花笔的故事_700字
在我呀呀学语时候,爸爸妈妈就开始给我讲故事,许多故事触动着我幼小的心灵,让我感动不已,关于王安石的生花笔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它一直伴我成长、催我奋进。
同学们写作文的时候一定都会希望自己妙笔生花吧?王安石年轻求学的时候也不例外。一天,王安石从书中得知唐代大诗人李白当年梦见笔头上长出鲜花,从此才华横溢、闻名天下,他激动地去请教他的老师杜子野先生:“先生,世界上真的有生花的笔吗?您能给我一支吗?”杜子野语重心长地对王安石说,“我这有五百支笔,其中一支就是生花笔,但需要你勤学苦练,在用心写文章中才能找出来。”听完,王安石抱着这捆笔兴高采烈地走进了书房,专心致志地写起文章来……
几年后,王安石写秃了这五百支笔,但始终找不出生花笔,他又去问杜子野:“先生,您让我从这些笔中找出生花笔,可是我为什么怎么也找不到?您能不能告诉我真正的生花笔是哪一支呀?”杜子野笑着,在纸上写下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交给了王安石。王安石望着这四个沉甸甸的大字,恍然大悟……
过了几年,王安石又写秃了998支毛笔,他用最后一支笔写下“策论”二字时,突然感觉文思泉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从此,王安石也一举成名。
从生花笔的故事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要有毅力,锲而不舍地坚持学习,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从生花笔的故事中,我被王安石勤学苦练的毅力所感动。毅力,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凝聚,一点点地累积,才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丽。每当我写作文“卡壳”时,我就想起这个故事,它激励着我继续坚持写下去。现在,我也仿佛得到了一支生花笔。
北京市海淀区红山小学五年级:滕飞
第三篇成功激励故事:名人故事:一辈子就为出一次彩
1924年,一个新生命诞生在美国犹他州,仿佛是天性使然,他从小就厌倦学校和教会带给自己的束缚,拒不接受传统思想。到了14岁,他忽然想去工作,可年龄又不够,于是他伪造洗礼证书,宣称自己满16岁,混进了一家罐头厂干起了倒污水的工作,又先后做过乳牛场伙计、搬运工、屠宰厂工人、农场农药喷洒工……
身边的亲人都说他太叛逆,将来很难成才,对他不抱什么希望。他27岁时,一家消费金融公司给了他一个正当工作的机会。可是他依然不安分,在他的影响下,几个平均年龄只有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跟随他甩开膀子干,他们的努力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公司的业绩奇迹般高速增长,但公司思想保守的领导层最终还是容不下他。不到一年,他就被逐出了公司。后来他流浪到了西雅图市,偶然的机会进入一家金融集团干起了主持筹办消费者借贷业务的行当,日久天长,他不守规矩的本性又渐渐显露出来,在那个保守风气盛行的年代,他破除陈规,改革创新组织与管理的努力再一次流产了。
36岁那年,已是3个孩子父亲的他生活十分窘迫,走投无路的他不得已敲开了美国国家商业银行的门,当了一名实习生,所干的工作与勤杂工差不多,近四十岁了经常被各部门调来调去,任人差遣和使唤。
这样下层人的生活,他熬了16年,生性叛逆的个性让他吃尽了苦头,受尽了磨难,却没干成过任何一桩他想干的事。可是,倔强的他不断告诫自己,这一辈子一定要找到一次出彩的机会。
1967年,他已经43岁了,在许多人对人生已不再抱出彩希望的时候,他赢得了生命中的一次转机。美国国家商业银行开发信用卡业务,他争取到了一个协助工作的角色,并以超越了非传统的想法获得了银行高层的支持。带着30多年来一直对创新组织与管理的向往与实践,经过近两年的积极探索,他终于成功了。在当时没有互联网的条件下,他发展出一套“价值交换”的全球系统,并借此创建了一个组织“VISA(维萨)国际”,以至于在以后的22年里,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铁杆赞助商。如今维萨的营业额是沃尔玛的10倍,市场价值是通用电气的2倍,成了全球最大商业公司,世界超过六分之一的人口成为它的客户。他自然而然地被推上了维萨信用卡网络公司创始人的位置,后来又成为“混序联盟”的创始人及CEO。
他就是入选企业名人堂,并被美国颇具影响力的《金钱》杂志评为“过去25年间最能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八大人物”之一,他的名字叫——迪伊·霍克。
迪伊·霍克,这位几十年抱着信念挣扎在人生底层的超常思维大师,耗尽他大半生的时光,终于为他平凡的生命划出了一道世上最绚丽的弧,他独特的创业管理理念——“问题永远不在于如何使头脑里产生崭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而在于淘汰旧观念”激励着一批批青年走向成功。
第四篇成功激励故事:我喜欢的书_900字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我也不例外。在我家的书橱上,有着一本我喜欢的书——《名人故事》。
当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时,我爱不释手,立刻被它那古色书香吸引住了。封面上,爱因斯坦和爱迪生的画像印入眼帘。画像旁,写着几个引人注目的大字——名人故事。看到这,我不由自主的把书翻开,津津有味的品读起来。
经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以前从未认识过的名人。原来,朱德幼时喜欢听天国名将石达开的故事,这竟成为他走向革命道路的起点;##决心以救国救民为自己的责任;郭沫若要做中国的歌德;田汉要做中国的席勒;华盛顿能文能武,为美国的独立建立了赫赫功劳、、、、、、
这本书里的名人们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总是激励着我通向成功的途径。被人誉为“东方神鹿”的王军霞,在上初中时,学校离家有四公里远。这段路程对于一个14岁的女孩来说实在够远的了,为了给家里省钱,王军霞放弃了买自行车骑回学校的念头,毅然地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以步代车,开始了每天来回跑足足十六公里的路程的生涯。她这种精神感动了我。
《名人故事》这本书激励着我前进,让我知道了许多名人故事,让我从中受到启发,我怎能不喜欢呢?
2。我是一个“小书迷”,虽然我看书的范围广阔,看过不少书,但真正令我喜爱的书却没有多少本。倒是对一本微不足道的书,我却起了喜爱之心。
我七岁生日时,家里有了钱,热热闹闹的,又是添新衣,又是订蛋糕的,像过年一样。这些礼节上的事做完了,就轮到长辈给礼物了,妈妈一掷千金,一下子给我买了一台电脑。爷爷给了我199元的利是钱。奶奶给我买了部“文曲星”。舅舅和舅母也给了我200元钱。心想,爸爸的礼物怎么都得比爷爷奶奶的高吧!没想到,爸爸却送给我一本书。乍一看,书的价格才十多元。我不大高兴,在爸爸面前噘起了小嘴。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便对我说:“欣儿,你看书里的内容,一定很有价值。”我半信半疑,打开了书,只见书上写的全是哲理名言。其中有“满招损,谦受益”这一句。我顿时明白了爸爸的用意,惭愧地低下了头。爸爸又问我:“欣儿,你懂得了书里的价值了吗?”我红着脸答:“懂了。”“知错能改,欣儿是个好孩子!”爷爷奶奶和妈妈异口同声地说。爸爸又说:“欣儿,你在迷茫或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看这本书,会得到一些好东西的。”
我喜爱这本,因为它蕴含着人生道路上的哲理,也寄托着爸爸对我的期望。
五年级:彩虹仙子
第五篇成功激励故事:我的课余生活_450字
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游泳、画画、溜冰、跆拳道等应有尽有,其中,我最喜欢游泳。
一开始,我觉得游泳是件非常简单、容易的事,只不过是划划手,蹬蹬腿、换换气而已,时间长了,我发现,游泳越来越难,特别是想游好,那就更难了,由于我喜欢,就叫爸爸请专业教练来教。开始,教练教一些基本的,从蹬腿开始,“收、翻、蹬、夹”的动作反反复复练,头几天,没什么感觉,三几天后,手脚腿的肌肉又酸又痛,上楼梯抬腿都抬不了,这时,我想打退堂鼓,不练了,“打道回府”,这时,爸爸说问:“不练了,你还是不是男子汉呢?”教练知道了,用体育名将孙阳,几经几百度磨练才成功的故事激励我,之后,我心中有了一股力量,有了勇气,在游泳中心跟教练越学越有劲,我想,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就一定能学会游泳,而且能游好,就这样,凭着坚强的意志,很快就学会了,今年暑假,我参加省级的11岁年龄组自由泳比赛,获得省级第九名,付出了汗水和心血,我获得了成功,真是功夫不负勤奋人。我喜欢游泳!
五年级:包昊天(推荐人)
第六篇成功激励故事:名人故事:李彦宏的故事_3000字
2004年,百度搜索流量首次在中国超越Google,而且此后在中国市场上将这个全球巨擘远远甩在了身后;2010年3月15日,百度再次实现超越:在有全球资本市场风向标之称的纳斯达克,百度股价首度超越Google,写下纳斯达克新的传奇。
百度这家创立仅11年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在李彦宏的带领下,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42岁的创始人李彦宏目前正在为百度的基业常青和走向世界规划蓝图。可能很多人看过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成功故事,看过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的神话传奇,却并不知道百度CEO李彦宏的故事。
“李彦宏是当今中国年轻企业家的优秀代表,百度在高科技的领域里打出一片天地,很给中国的民族企业提气。”柳传志对李彦宏这样评价。复制李彦宏的成功方程式显然对多数人并不现实,但是人们仍然希望从他光彩熠熠的职业生涯和创业故事中得到启发。
20岁,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
20多岁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去企业工作几乎是多数人的职业轨迹。李彦宏的20岁与很多人的20岁并无二致。唯一可能不同的是,李彦宏选择了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职业,并成为了这个领域中的专家。
对于90年代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来说,大多都是抱着读一个博士学位的目的去的。读了博士学位之后,可以回国做研究,去大学里当教授。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就读于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系的李彦宏却选择一条与大多数人相反的路,那就是获得博士入学资格之后,却毅然放弃这一机会,选择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李彦宏的第一份工作是去华尔街做实时金融信息检索,这份工作让李彦宏获得很高的收入,才26岁就可以租得起一套公寓,并买了属于自己的新汽车。如果换做其他人,可能就会因此满足了,安安稳稳地在华尔街这个满地是美元的地方过着悠闲的生活。可是李彦宏却在不久之后选择了辞职,但他有着自己的打算。
在华尔街,李彦宏有两个重大发现,其一,他看到了股票市场上IT企业的火爆,也看到了IT企业中互联网企业的巨大潜力;其二,他结合自己所学习的页面链检索技术,发现自己有必要发明一种有效的互联网搜索技术,这就是后来李彦宏在美国申请的 “超链分析技术”专利。
接着,在加拿大的一个互联网技术大会上,李彦宏向Mirosoft、infoseek等硅谷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讲解了自己的“超链分析技术”,让这些IT巨头们看到了李彦宏的价值。最终李彦宏选择去了Infoseek公司,在Infoseek李彦宏受到重用,成为当时硅谷最年轻的产品经理,并获得Infoseek公司的股票,在30岁那年成了百万富翁。
从华尔街到硅谷,李彦宏都是职场中的优胜者,原因在于李彦宏始终都没有离开过自己所喜爱和擅长的搜索行业。他这种选择职业的方法让很多正准备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和正在工作的职场人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为了爱好而工作是幸福的,为了工作而工作是机械的、枯燥的。只要你找到了自己的爱好,并知道你所擅长的事情,就会精神百倍地投入工作,创造出别人无法创造的价值。
当20多岁的大学毕业生和职场人们在为找工作而烦恼的时候,大家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的爱好和擅长是什么?或许在你冷静地思考之后,你会更有信心地去面对工作,更有激情的投入工作,最后获得应有的回报和成就感。
30岁,创业者要专注和坚持
三十而立,对于80后来说,已经步入而立之年的前夜,弹指一挥间,时间飞快流逝,在而立之年的前一夜,很多人也正走在创业的路上,而立之年我们应该立什么呢?或许李彦宏的30而立可以给很多人带来启示。
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李彦宏,本应该继续留在硅谷,进入IT公司做一名高级工程师,然而,他在30而立之年再次选择了离开。在李彦宏正在硅谷infoseek公司利用自己的互联网搜索技术成为百万富翁的时候,中国互联网也在蓬勃发展。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已经成立,搜狐张朝阳也在国内大红大紫。但是中国互联网市场仍没有一家像样的搜索引擎公司,甚至很多人不知道搜索引擎为何物。
李彦宏看到了国内互联网发展的机会,他要利用自己的“超链分析技术”在中国做中文互联网搜索。李彦宏毅然放弃了美国的安逸生活,开始了创业之路,这一年李彦宏刚好31岁。
1999年,李彦宏怀揣着120万美元风险投资和一个中文搜索梦想回到了中国。1999—2003年的互联网正在演绎着互联网泡沫来临前的狂欢,门户网站、网络游戏、SP公司等各种互联网形式在中国百花齐放,众多互联网公司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快速捞钱。
曾有人给李彦宏投资让百度做无线增值业务,李彦宏拒绝了。有员工建议李彦宏做网络游戏,李彦宏也拒绝了。他总是冷静地说:“搜索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应该专注于互联网搜索领域,我看好它未来的增长。”当时李彦宏的决定被很多人认为是“傻子”,不懂得尽快捞钱。
然而几年过后,当中国互联网用户猛然增加到3亿,百度成功超越了谷歌成为中文搜索第一品牌的时候。曾经在无线增值业务上叱咤风云,日进斗金的“大佬”却无声无息了。李彦宏对互联网搜索的专注如一和坚持,让百度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2005年8月5日,百度成功登陆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上市目标发行价27美元,当日便直线冲破150美元,最后落定于122.56美元收盘,成为美国证券历史上IPO首日表现最佳的十大股票之一,百度的数百名员工也随之成为“百万富翁”,时年李彦宏37岁。
在30而立之年,李彦宏毅然选择回国创业,并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专注如一地投在了自己所爱好和擅长的互联网搜索行业,也因此将百度公司从7个人发展到7000人。虽然而立之年的李彦宏获得成功有很多“天时地利人和”的成分,很多80后创业者们也可能会抱怨现在 “时过境迁”。
但是有一点是非常值得创业者们学习的,那就是时间已经容不得我们再继续为自己的创业选择而徘徊不定,应该在现有的创业经验积累下,专注如一,激情百倍地将手头的事情做到极致。或许我们无法获得李彦宏这样巨大的成功和回报,但是也是值得自己骄傲和满足的。
40岁,企业领袖要有船长心态
40不惑。40岁左右的人,在享受着创业艰辛之后带来丰硕成果的同时,很多人失去了锐意进取的精神,因此导致很多企业难以基业常青。如何让自己的战船继续乘风破浪?显然英雄主义不会每天上演,需要的是船长更为高超的驾驭精神。
在中关村,百度一直是中关村上班时间很晚的公司,在百度大厦旁边的公司里,员工都是按时上下班。但是百度公司到上午10点钟,办公室里还是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在外人看来,百度没有很多公司严格的打卡考勤制度,这样管理松散的企业如何实现10年千倍的增长呢?
“硅谷因为年轻更加开放,追求比较实际的东西。”李彦宏曾经这样总结对美国硅谷的看法。也就是因为李彦宏在硅谷的工作经验,让他知道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并不能依靠简单的考勤制度,实实在在的业绩指标和激励制度比枯燥乏味的考勤制度更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今天,互联网的“轻公司”特质已经开始显露出它的优越性,这不仅表现在利润率方面,还表现在员工的考勤机制和激励机制方面。当某些老牌企业还在用严格的考勤制度和制度性加班制度约束员工的时候,百度等年轻公司已经开始给员工更大的自由,因此也获得了更高的效率。
不仅如此,李彦宏也正试图将百度打造成一家“系统性足够强健”的公司,如《永续基业》一书中描述: “一个企业能否真正成功,不能因个别领导人去留给企业造成影响,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从刘建国到俞军,再从叶鹏到李一男,百度似乎是互联网公司中高管变动最频繁的公司之一,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百度业绩的增长。
百度从2005年1月到2006年6月份额一路攀升,2006年初其份额已经超越50%,而到了2008年其份额更是高达62%,2009年份额76%。而百度的股价也在2010年3月15日突破560美元大关,一度超过Google10多美元。这与李彦宏所灌输给百度的管理思想密不可分。
在成功带领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李彦宏就开始用“用户需求决定一切”“公司离破产只有30天”“听多数人意见,和少数人商量,自己做决定”“打破部门樊篱”等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百度,这让百度的发展不再受制于某个高管的去留,而整个企业的运行都在完善的管理机制下有条不紊地推进。
如今,42岁的李彦宏身上有太多的光环,背后也一定有更多不为人知的压力,而他的成功也给处于不同年龄段的人很多成功启示:
20岁的年轻人,要将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标准,这一段职场经历很可能决定你的一生;
30岁的创业者,要专注如一,激情百倍地坚持做好手头的事,不能再轻易动摇和改变;
40岁的企业家们,仍然要敢于梦想,在享受创业成果的同时,更要当好船长,为企业建立一套成熟有效的管理机制,并为企业的基业常青做好长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