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经济数据|统计局经济师纪念建国60周年沧桑巨变感想

时间:2016-10-08 来源:工作范文 点击:

统计局经济师纪念建国60周年沧桑巨变感想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解放60周年,在省直机关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和省情教育活动,6月26日,根据省委办公厅转发《省委宣传部关于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省直机关工委在**会议中心举行报告会,邀请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厅、省农牧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统计局等单位领导作专题报告,从不同侧面介绍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解放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辉煌成就和城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现将报告予以摘登,敬请关注。

 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解放60周年,也是我们落实“十一五”规划,实现国民经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关键之年。省直机关各级党组织要按照省委要求,根据省委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委宣传部关于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部署,高度重视,周密安排,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采取有力措施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一、要深刻认识在机关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唱响“五好”主旋律的重要意义。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始终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本源泉,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这是最为雄浑激荡的爱国主义伟大乐章;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和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回顾**解放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巨大变化,是最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在省直机关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牢固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意识,大力弘扬“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同心同德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争做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要围绕主题、突出重点,坚持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在机关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要突出思想内涵,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深化和拓展思想教育内容,紧紧围绕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这一主题,坚持把思想教育贯穿始终,围绕六个方面抓好思想教育,即:深入开展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重大历史意义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的宣传教育。同时,要紧密联系实际,深入开展省情教育,认真学习省委、省政府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要组织引导党员干部学习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写的《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一书。通过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理解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统一思想认识,理清工作思路,增强发展信心。

 三、要积极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省直机关各单位党组织要立足自身实际,紧密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和“回头看”工作、“抓作风建设、促工作落实”主题实践活动、“廉政文化建设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召开中心组学习会和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联系特定的教育主题,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党组织生活;组织开展征文、主题演讲会、专题讲座、报告会、知识竞赛、图片摄影展、文艺汇演、学习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等多种活动。要努力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过程成为党员干部职工自觉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力求取得良好效果。(作者:省直机关工委书记 梁建军)

 农牧业:历史性巨变

 农牧业基础建设成效显著,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新 中国成立以来,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已累计建成日光节能温室10.08万栋,围栏草场面积9789万亩,建成畜用暖棚2.5万栋。建成农村沼气池10万户,55万多农民收益。据不完全统计,仅“十五”期间,全省投入农牧业基本建设的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累计达到60多亿元,比“九五”投资增长了67.98%。

 20xx年,全省农牧业机械总动力348.56万千瓦,各种农用拖拉机24.84万台,比1980年分别增长4倍、11.2倍,农用运输车发展到27996辆。退牧还草、天然草地保护与治理等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

 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20xx年粮食总产量再次跃上百万吨台阶,总产量达到100.1万吨,平均单产达到255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油料播种面积达到265万亩,总产量达到34.3万吨,创历史新高;蔬菜总产量突破百万吨大关,种植面积达到50.9万亩,总产量达到105万吨;肉类产量稳步增加,全省肉类总产量达到28.7万吨;奶类总产量达到27万吨。

 农牧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牧区经济全面繁荣。20xx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1.26亿元,比1980年增长14.6倍,年均递增10.7%。种植业形成了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重由12.1%上升到33%;畜牧业形成了以牛肉、羊肉、猪肉、牛奶、绒毛为主的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畜牧业产值在农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37.8%上升到20xx年的57.7%;畜牧业增加值在农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由20xx年的53.5%上升60.33%。

 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消费水平极大提高。197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13元,到20xx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71.48元。随着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牧民的吃、穿、住、用等方面都得到显著改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85年的274.7元增加到2475.77元,增长了8倍,人均住房面积由1985年的10.54平方米增加到19平方米,增长了80.3%。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兴牧战略,科技推广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种植业大力推广和应用各项综合配套先进实用增产新技术;畜牧业大力推进畜种改良,强化畜疫防治,推广应用牛羊育肥、暖棚饲养等新技术;开展了对农牧民的“阳光工程”、“绿色证书”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科技培训,使农牧民科学种养水平和农牧业科技水平有了极大提高。科技进步对农牧业的贡献率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xx年的42%,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畜牧业良种畜占到50%以上。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农牧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省地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72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牧户50万户,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500多家,基本形成了以奶业、牛羊肉、藏地毯、马铃薯、油菜、中藏药材等为重点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农牧区改革纵深推进,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优化。从20xx年起,在全省逐步推行了农牧区税费改革和农牧区综合改革,实施了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完善了农牧区土地(草场)承包制度,开展了第二轮农村土地延包工作和农牧业科技推广机制创新。农牧区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为农牧业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作者:省农牧厅巡视员、直属机关党委书记 杨有林)

 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的**,经济极端落后,农业“二牛抬杠”,牧业靠天养畜,工业只有所谓的八大工厂,境内没有一寸铁路,没有一条民用航线,没有一辆公共汽车,邮电通讯基本处于古代邮驿传递状态,惟一的城市西宁城区面积只有3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全省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6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962亿元,30年增长了10.7倍。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428元增加到20xx年的17389元,增长了6.6倍。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2.9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137亿元,增长了46倍。1997年开始,我省生产总值增速开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从20xx年开始连续八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进入持续、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时期,一个欣欣向荣的新**正在江河源头快速崛起。

 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发展能力明显增强。1988年,我国最大的电解铝厂——**铝厂建成投产;1997年,**油田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跻身全国四大气区行列;20xx年,年输气20亿立方米的涩宁兰天然气管线建成供气,这是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的新里程碑。20xx年,西部大开发首批十大重点项目之一的**100万吨钾肥工程开工建设,目前我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钾肥及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基地。龙羊峡、公伯峡、拉西瓦、直岗拉卡等一批大中型水电站相继建成,20xx年底全省电力装机达到805万千瓦。20xx年世界上海拔最高、单条生产线能力最大的**碱业纯碱一期90万吨项目正式投产,不久**将成为全国一个重要的纯碱生产基地;20xx年,我国最大的单晶硅生产项目在西宁开工建设。三江源国际摄影节、**湖国际诗歌节、**湖国际沙雕与大地艺术节、中国·**郁金香节等**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并且带动了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硕果累累,城乡面貌焕然一新。195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员彭德怀下达了修筑青藏公路的总动员令,由此也拉开了**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序曲。1979-20xx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70亿元,其中西部大开发以来10年累计完成投资达3190亿元,我省基础设施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善。20xx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6万公里,比1978年增长3倍以上;高等级公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已达5405公里,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建成了西宁机场和军民合用的格尔木机场及玉树三江源机场。西宁市区面积已达38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75平方公里,昔日高原小城已发展成为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保障水平显著提高。20xx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48元,比1981年增长27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061元,比1981年增长15倍。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3亿元,比1978年增长28倍,人民生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医疗服务全面改善。新中国成立前,**社会事业十分落后,仅有极其简陋的一家电影院、一个藏书很少的图书馆、一个发行量只有1千多份报纸的报社、一个发射功率很小的电台,文盲占全省人口的90%。近年来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基础教育取得历史性突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一次性就业率达到了98%,**大学跨入国家“211”大学行列。人均期望寿命由1949年的35岁达到20xx年的71岁。婴儿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由500/10万和110‰下降到51/10万和18‰。全省554万人口均分别享有不同形式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科技进步硕果累累,文化体育蓬勃发展。盐湖集团研究开发的“反浮选—冷结晶”生产氯化钾技术,实现了4次技术革新,建设了现代化的100万吨氯化钾生产装置,被誉为高新技术创新的典范。科技进步对农牧业增长的贡献率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xx年的43%,选育出了我国第一个甘蓝型“双低”春油菜新品种。电视人口覆盖率由1978年的20%提高到20xx年的94%,广播人口覆盖率由25%提高到88.5%。建成了多巴训练基地、全民健身中心、农村健身场所等一批体育设施项目,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环**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已连续举办7届,已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之一。(作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吴海昆)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城乡规划工作得到加强。**解放初期,全省共有城镇23个(一市、一专区、两个设置局、19个县),人口城镇化水平仅为6.7%。60年来,随着全省各项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国家大中型项目的建设和地方政权的建立,形成了各类城镇137个,1个大城市、2个小城市、37个县城和一批资源开发和行政中心型城镇,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到20xx年底,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0.86%。**省的城市规划事业从无到有,得到了很大发展。截至20xx年底,全省已编制完成所有设市城市、县城、建制镇共140个城镇的总体规划,同时修编了10个县城总体规划;完成《**省省城镇体系规划(20xx—2020)》等。共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

 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镇容镇貌有了较大的改观。截至20xx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城镇140座,其中设市城市3座(大城市1座,小城市2座),建制镇137座。西宁市作为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正努力向青藏高原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格尔木市、德令哈市是我省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地。全省城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由1952年的21万元增加到20xx年的201525万元,增长巨大。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日益深化,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截至20xx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各类房屋建筑面积1500万平方米,约250万平方米的危旧住房得到改造,近10万个城镇家庭改善了住房条件,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1985年的6.07平方米,提高到24.0平方米,户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70平方米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19.1平方米。建成5万平方米以上住宅小区60余个。投入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约5亿元建设廉租住房5600套,安置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近3000户,并向2.7万户住房困难低保家庭发放了住房租赁补贴。全省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达89.9亿元,是自1995年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时的24倍,贷款余额达35.2亿元,是1995年的57倍。全省已实行物业管理的各类房屋面积20xx万平方米(含单位),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48%,创建国家级示范住宅小区6个、省级示范住宅小区15个。

 建筑节能减排工作全面推进,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了贡献。全省城镇新建建筑执行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达到80%以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8个国家级示范项目、10个省级示范项目进展顺利。20xx年以来,全省建设节能建筑居住工程面积1336万平方米,建筑节能工程增量投资约25.7亿元,节能建筑居住人数约53.5万人。

 建筑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十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88.27亿元,是“九五”的2.4倍,全省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1-17%之间。20xx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86亿元。截至目前,我省建筑施工企业总数为679家,全省建筑业从业人员约27万余人,其中农民工占总数的80%以上。全省勘察设计单位112家。近年来,每年建筑工程开工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建成了一大批国家和省重点工程项目。工程质量稳步提高,截止20xx年,累计获得建筑工程鲁班奖9项,全国装饰工程奖3项,有137项工程获得工程质量“江河源”杯奖。(作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匡湧)

 交通:铸就新篇章

 **自古以来荒凉闭塞,雪域戈壁、山大沟深、商旅难行。1948年全省民用汽车仅有216辆,且大多数破旧不堪。全省可勉强通车的公路仅有472公里。到1978年,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675公里,但全省没有一公里一级以上的公路,黑色路面只有一千多公里,绝大多数是低等级或等外公路,行路难、运输难问题仍困扰着人们。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尤其是20xx年以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带动影响下,我省交通有了飞跃发展。全省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达到384亿元,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到1999年50年总投资的7.6倍。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企业结构明显优化,运输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行业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公路建设:20xx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6463公里,比1978年增长了4.13倍;高级次高级路面增加到17742公里,增长了9.06倍。全省“两横三纵三条路”公路主骨架基本建成,形成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周边7县的高速公路网络。省境内的4条主要国省道路况显著改善、技术等级不断提升、通行速度和舒适度明显提高,现在从西宁至六州州府大多在半天内即可到达。最远的玉树州也可朝发夕至。20xx年全面启动农村公路建设,至20xx年底,实施村道硬化的建制村达到2225个,占全省建制村总数的53.3%,受益人口超过200万人。截至20xx年底,6个州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4897公里,6个州所有的县都实现了通沥青或水泥路,乡镇基本实现了通公路,行政村(牧委会)基本实现通机动车目标,实现了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由“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经济发展的跨越。加大投入,带动沿线城镇和人口聚居点建设。注重发展旅游公路,仅20xx年到20xx年间,全省就新改建旅游公路19条。

 道路运输:20xx年,全省公路客、货运量分别占到全社会客、货运输总量的91.9%和81%,道路运输经营业户发展到2.9万户,从业人员超过10.7万人。全省客运班线达724条,日发班次5777班,全省通乡镇客班率达到89%,通建制村客班率71%;高速公路客运班线和直达快客运输相继开通,水运和地方铁路建设逐步发展,结束了**无水运交通和地方铁路的历史。大力完善运输服务网络,先后投入建设资金3.2亿元,建成汽车客运站387个。

 公路养护管理:公路养护实现了由低等级到高等级,土路、砂路到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转变。截至20xx年,国省干线公路好路率达79.88%,综合值79.55。路政管理迈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大力开展治理超限超载的专项活动,全省车辆超限超载率控制在2.9%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1个百分点,有效保护了公路路产路权和建设成果。

 精神文明建设:20xx年开始建设“高原千里文明通道”活动,20xx年7月6日受到**省人民政府、国家交通部联合命名。今年,省交通厅和全省交通行业又有14家单位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截至目前,全省交通行业建成县级以上文明单位184家,厅级文明示范窗口单位242家,厅直设党委的单位全部建成省部级文明单位,40%以上建成国家级文明单位,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果。(作者:省交通厅副厅长、直属机关党委书记 周勇智)

 数据:见证辉煌

 60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1949年,全省生产总值仅1.23亿元,到1972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10亿元,经过16年到1988年突破50亿元,到1993年突破100亿元仅用了5年时间,此后,每增加100亿元所用的时间缩短为4年、3年,从20xx年起,每年增加100多亿元;20xx年达到961.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49年增长123.5倍,年均增长8.5%。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83元增加到20xx年的17389元,增长33倍,年均增长6.2%。尤其振奋人心的是从20xx年开始,全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20xx-20xx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20xx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20xx年2504美元,正朝着3000美元的目标迈进。根据国际公认的人均生产总值1000-3000美元为“黄金发展期”,**已经站在了加速起飞的历史起点上。农牧业稳步发展,1949年全省粮食产量仅29.57万吨,油料产量0.83万吨,肉类产量2.83万吨。20xx年,全省粮食亩产为249.5公斤,比1949年增加185公斤;油料亩产达135.9公斤,比1949年增加110.4公斤;粮食总产量101.8万吨,比1949年增长2.4倍,油料总产量35.22万吨,比1949年增长41.4倍。20xx年草食性畜出栏率由1983年14.9%提高到32.1%。肉类总产量25.54万吨,比1949年增长8.1倍。同时大力发展林业,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养殖业,农林牧渔全面发展。20xx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05.58亿元,比1949年增长6.61倍,年均增长3.5%。工业成为经济发展主导力量,20xx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442.85亿元,比1952年增长1083倍,年均增长13.3%。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6.2%提高到20xx年的46.1%,实现了从传统农牧业到加速工业化的历史性转变。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市场流通繁荣活跃。对外贸易不断增长。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投资建设迅猛,基础设施变化巨大。1979-20xx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70.21亿元,西部大开发以来的10年累计完成3189.86亿元,占30年累计投资额的82.4%。能源建设成就巨大,1949年全省仅有两座电站,总装机容量223千瓦,年发电量48万千瓦时。20xx年底,**电力总装机805万千瓦,其中水电584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48倍,全年发电量306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42.7倍。到20xx年底,全省原煤产量达到1183万吨,比1978年增长3.83倍,年均增长5.4%。20xx年,累计探明油气储量6.4亿吨,是1978年的13倍;生产原油220万吨、天然气44亿立方米,分别比1978年增长14.14倍、61.86倍。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交通运输发生根本性改变,邮政通讯实现了大飞跃。

 加快推进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建国以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科技事业如沐春风、蓬勃发展。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49年,全省只有中等专业学校和普通中学8所,小学717所,在校生共41888人。20xx年,全省拥有普通高等院校8所,成人高等院校2所,在校5.6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3所,在校生6.79万人;小学2556所,初中353所,普通高中138所;学龄儿童入学率99.4%,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7.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5%。同时,文化和广播电视事业焕发勃勃生机,卫生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体育事业协调发展,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着力打造旅游名省,旅游业前景广阔。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水平迈进总体小康。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由1978年的144.7万人,增加到20xx年的317.2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20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48.3元,比1981年增长26.8倍,年均增长13.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061.24元,比1981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10.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52年的128万元,增加到20xx年的580.47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从1952年的0.81元,增加到20xx年的10497.7元。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1年的55.83%下降到20xx年的40.41%,农牧民恩格尔系数由1981年的66.53%降至20xx年的43.64%。

扩展阅读文章

工作范文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工作范文推荐文章

工作范文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