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6篇

时间:2018-06-25 来源:小学作文 点击:

一:[小学数学三年级]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2.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表象。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过探究、讨论,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纸片各一张。 学具: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生面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师:同学们,前段时间侯老师刚买了一套住房(出示课件),你们想了解点什么? (学生回答。) 情况一:若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价值。 师:同学们有的想知道……,有的想知道……,这是新房的平面设计图,从这个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情况二: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价值。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事情可真多,这是新房的平面设计图,仔细观察这个图,你知道了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房间是有大有小的。)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有的房间大,有的房间小,房间的大小指的是面积的大小,客厅大也就是说客厅的面积大,卫生间小是指卫生间的面积小,那你能说一说,客厅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是指地面的大小。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房间地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比如,餐厅地面的大小是餐厅的面积,厨房地面的大小是厨房的面积。 师:再比如说,你看,这里是我手掌的面,那么这个手掌面的大小,就是我手掌的面积。那你们的手掌面呢?谁愿跟我比比,谁的面积大。 师:你来,同学们看,谁的面积大? 师:同位互相比一下。 师:其实,周围物体的面也有大有小。现在大家可以任意找一找,比一比。然后互相说一说,看看哪些面的面积大,哪些面的面积小。开始吧。(学生小组自由探究。) 师:谁来说一下,你们比较的哪些面的面积大,哪些面的面积小? 学生交流(学习重叠法的语言:这个同学是把这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来进行比较的,他发现垫壳的面多出一部分,所以就说垫壳的面积大,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可以叫它重叠法。) 师:刚才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以前,我们学过不少图形,你们看,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课件出示),这些图形的周围都是封闭的,我们叫它封闭图形。这些图形也有大小吗? 师:你能看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哪一个大吗?圆形和三角形呢?

二:[小学数学三年级]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三、 教学目标: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1.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五、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2)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 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 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 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 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三:[小学数学三年级]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练习十八的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练习十八的教学设计 一、 设计思想: 教学中利用二、三位数乘一位数8个小题的笔算,让学生再次经历了乘法的算理。练习中鼓励学生分类,进一步区分笔算乘法的进位不叠加、进位叠加的不同算法;鼓励学生展示错误,让学生带着思考、讨论、亲自体验,进一步深化了"进位叠加"的计算理念。这样的设计不但巩固了学生的笔算方法,还突破了"某一位上的乘积加上进来的数字要进位的"难度,提高了学生计算的正确力,大大降低错误率。利用应用练习的开放性,让学生灵活利用口算、估算、笔算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也更好地加强了"算法多样化"的计算理念,既培养了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选取适当方法"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 教材分析: 教学这个练习,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掌握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巩固笔算过程中对算理的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合理利用笔算、口算、估算三种方法,让他们懂得算法多样的合理选择。教材中1~4是安排的是一次进位的乘法笔算练习题,其中有进位叠加。5~10有连续进位的乘法笔算计算题。11~12是两步计算应用题,提倡一题多解。13题是趣味数学,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教材这一系列的安排是学生已学习了万以内的笔算加法,也初步学习了笔算乘法中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进位不叠加和进位叠加的笔算方法。教材安排练习十八,主要是对前面例3、例4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突破,通过计算练习和实际应用练习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速度和正确力;也为下一节课学习乘的过程中处理"0"带来了方便;更为学习二、三位数的乘法打下良好的笔算基础。(因为在多位数乘法中始终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三、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万以内的加法计算,对万以内的加法计算已具备了计算能力,并初步学习了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不叠加和进位叠加的笔算。可是由于学生对多位数乘一位数还是刚新接授,计算起来还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他们还需要更多的练习与巩固,特别是最多可能发生的错误是:忘记加后而进上来的数;进位时加错(因为这里又要算乘又要算加);或错用进上来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等。针对学生可能发生的错误,教师应对学生每计算一步,都看看有没有进位,进的是几,把进上来的数记在竖式相应位置的横线上。算前一位的积时,要想想有没有漏加后面进上来的数,算完以后,再查一两遍。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我有意在学生笔算时引导学生对这些笔算题进行分类,这样做是为了对连续进位笔算乘法有一个系统的整理,还鼓励学生勇于展示错误,从而分辨各种形式的计算问题,进一步降低难度,减少各种错误的出现。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渗透笔算、估算、口算,让学生不但掌握了计算技能,并能利用计算技能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小学数学三年级]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长方形的面积》教案


《长方形的面积》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 77、7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解决卡片面积问题,促使学生经历“问题研究→发现规律→形成方法”的研究过程。体验不断改进测量方法的意义和作用:在直接测量的方法基础上逐渐改进测量方法,发现间接测量方法,总结求长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2. 在探索求长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过程中,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思考程序和基本的计算能力进行相应的训练。 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研究等学习方式逐渐自觉地改进测量方法,形成新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乘积。 教学准备: 课件、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若干、长方形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我们刚刚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一、复习导入 概括起来我们知道了两件事:什么是面积和面积单位;知道用面积单位铺满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一)提供材料,启发研究 这张方形卡片的面积是多少? (1)估一估。考考你的眼力,估一估这张长方形卡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2)怎样才能准确知道卡片的面积到底有多大? (3)就用你们刚才想到的方法看能不能求出它的面积? (二)展示、交流方法 1.交流。 (1)它的面积是多少? (2)谁估计得比较接近? (3)你用的什么测量方法? 2.展示交流“全铺”情况。 (1)沿长摆了几个?有这样的几行?一共是几个几? (2)算式怎么表示?(板书:4×3=12)这里的4表示什么? 3呢?一共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3)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全部铺满,这是一种方法,谁和他的方法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卡片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面积,通过铺满、数面积单位的个数,使学生建立和深化面积意识:把所有的面积单位都数上,才是卡片的面积。] 3.展示交流“半铺”情况:沿长一行,沿宽一列。 (1)探究方法:这是沿长摆几个,沿宽摆几个? (2)能想象出铺满是多少个面积单位吗? (3)课件演示:沿长……沿宽……一共是多少个…… (4)这种方法不用全摆满,通过想就知道全部铺满以后有多少面积单位了。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卡片的面积,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全铺麻烦,到铺一部分,只摆一行一列,利用想象也能算出面积单位的总数,在操作中对直接经验进行修改。]

五:[小学数学三年级]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杭州市树人小学 李芸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下第八单元解决问题P104第13题 书上的图如下: 设计意图:在备课时,看到这道练习题就感觉有很多内容可挖,可以对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完整思考过程的训练,即“问题是什么——怎样解决——着手解决——回过头来看看”。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枚举法”策略的渗透,培养学生有序、完整地思考问题,所以就把它进行了修改,作为一个例题教学。 [实录] : 1. 出示例题图,如下 引导学生观察图,想一想: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可以知道一共有7个人要租船; 有两种船可以租,一种是双人船,租一条船每小时4元,另一种是四人船,租一条船每小时7元; 问我们该怎么租船。 [意图:当学生面临一个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有一个自己对问题进行消化、理解的过程,这其中就包括了对信息的分析,哪些是我可以得到的,哪些是我不知道的、要解决的。当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问题描述出来时,说明他已经理解了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有几种不同的租船方法? 学生回答:可以全租双人船,要4条; 可以全租四人船,要2条; 可以租1条四人船,2条双人船 追问: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回答:没有了 [意图:促使学生自发的进行枚举,使枚举变成有意义的自觉行为,而不是机械被动的接受。同学间的相互补充,可以使枚举逐步完整。] 3. 指导列表:我们可以把这三种方法用一张表格清楚的表示出来,先请大家看一看表格每项代表什么意思,再自己填一填。 租船方法 双人船条数 四人船条数 学生独立尝试,填后可同桌交流:比一比谁的填法更合理。 反馈:比较一下下面的两种填法,你认为谁的填法更合理,为什么? 填法1 租船方法 双人船条数 四人船条数 方法一 4 0 方法二 0 2 方法三 2 1 填法2 租船方法 双人船条数 四人船条数 方法一 4 0 方法二 2 1 方法三 0 2 学生回答:填法2更合理,有规律; 可以看出双人船条数慢慢减少,四人船条数慢慢增加; 这样填不容易漏。 想一想:还有别的合理填法吗? 填法3 租船方法 双人船条数 四人船条数 方法一 0 2 方法二 2 1 方法三 4 0 [意图:列表有助于有序枚举,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知道表格里的条件和问题不是随意摆放的,是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安排的。然后让学生尝试填表,在反馈中进行比较促使学生感受到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依次枚举的好处是能有效避免疏漏或重复。而且列表及时记录了每一种可能的方案,能直接在表格中看到问题的答案。]

六:[小学数学三年级]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口算乘法”的教学设计


“口算乘法”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口算乘法是"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一单元的第一部分,也是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教材从儿童游乐园的情境图入手,引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目的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乘法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 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2、口算乘法的组成部分: 口算乘法分位两块内容:教材第68页的儿童游乐园的情境图,从实际生活情境引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由小精灵向学生提问:"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使学生体会到他们要学习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 第69页例1分为两个小题,第一小题是从表内乘法的计算2×9扩展到 计算2×10,第二小题是任意的整十数乘一位数。 3、口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地教学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师要注重适当的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是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本课学习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巩固表内乘法的知识,还要注意沟通本课新知与表内乘法的联系,引导学生把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转化成表内乘法来计算。教学时,让学生在9乘几的基础上计算10乘几,再由10乘几推出几十、几百的数乘一位数,这样学生就能够发现和得出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能正确口算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 数学思考方面: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主动有效的探索新的口算。 解决问题方面: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方面:对计算以及相关实际问题是否感兴趣,是否乐于与同学相互合作并积极进行交流。 五、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难点都是掌握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六、 教学策略与手段 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学生根据画的内容提出教学问题,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以合作的方式总结出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法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主生和形成的过程。

扩展阅读文章

小学作文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小学作文推荐文章

小学作文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