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堂课教案6篇
第一篇第一堂课教案:一堂信息技术课点滴
二十一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使我们的接班人适应信息社会,中小学正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下面笔者就谈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 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若询问100名学生:“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会有99人说“喜欢!”学生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们把期望变失望,不管学生的“底子”是多么的参差不起,教师都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选取最佳的教学形式,才能真正让学生对每节课都有新鲜感。 在教学中,我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给低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 比如教学《电脑的组成》一课时, 计算机是由:键盘、鼠标器、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部分组成的,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叫中央处理器,英文CPU。形象的比喻,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便学会了。 二、 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加上有的学生因为顾及到自己的语文、数学等成绩的不理想,总会存 在着担心、畏惧等心理倾向,部分胆小的学生因此产生压力,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指法》一课时,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我让学生通过指法软件进行练习,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还进行了指法和指法游戏的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练习,紧扣学生心弦,使他们玩中练,练中学。下课后,有的学生还说:“下节课我一定要超过他……”更有学生说:“老师,我要和你比……”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耳染目濡,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第二篇第一堂课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四节(第一课时)
第四节地图
教学目标:
1.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章第四节地图第一课时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板书:一、地形图的判读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学生读图:读课本P126图B“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B点的高度为500米,A点的高度1500米,以B点为基准面则A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A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A点与B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板图:《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边板图,边讲解。
板书: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做练习巩固:
写出地形名称:
⑴⑵
⑶⑷
⑸⑹
读图:读课本第29页“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讲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看图:课本第29页“分层设色地形图”,陆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2000~3000用深黄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
讲解: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一般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新|课|标第|一|网
过渡: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阅读地图。还有一种更直观的图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势的高低起伏,这就是地形剖面图。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让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特点。
讲解: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提问:我们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着不同的线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样
(不一样。)
讲解: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沿着某个方向画一直线,如P30图I中的直线AB。然后将该直线与等高线的交点——投射到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上,得到不同的交点,把这些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看下图(课本插图P30图I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课堂小结:
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画出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
课外作业: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书设计:
一、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确定:
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⑴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⑵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3、分层设色地形图
4、地形剖面图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第一堂课教案:《我的第一本书》说课教案 |评课稿
新塍镇中学说课教案单位新塍镇中学科目语文班级八(2)班执教人王学男职称中教高级说课人杨磊、吴丽萍(一)说教材内容及教材处理课 题3、我的第一本书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学生在上了《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后学习这篇课文,因此,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在前两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以致用,自己学习。 教学目标及确定的依据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能力目标:1、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2、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德育目标: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以新课程标准要求、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为依据。 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确定的依据教学重点:品评重点语句,渗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以新课程标准要求、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为依据。 学生情况分析及对策班级学生数较多,学生语文基础差异较大。从上学期的成绩来看,语文成绩有所提高。优秀率和平均分比开学的几次练习进步较大。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小,主要表现为班级中有一半以上的男生有厌学情绪,学习不够踏实,成绩时好时坏,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自觉性不强,一定要老师再三督促才能有所改观。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设计问题的明确性,让学生的自己更有针对性。 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先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其次,复述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局部,体味苦乐;然后;拓展、延伸;最后布置作业。
第四篇第一堂课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
第三节地图
教学目标:
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5.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北京市地图、校园平面图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节地图第一课时
迷语导入:“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迷底:地图)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地图
提问: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学生:把实物缩小,用符号表示……
提问:下边我们就实验一下,把实物画在纸上。
学生活动:用尺子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和宽度(60×40),然后画在笔记本上;请一学生画在黑板上
提问:同学们画的非常好,谁能告诉大家,画图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把课桌缩小。
提问:你们把课桌缩小了多少倍?
学生:缩小了10倍
提问: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
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
(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
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提问: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学生活动:
1)写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
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050千米
1:500000
2)读“北京城区”图,此图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从文化宫到美术馆大致有多远?能不能知道?
提问: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不仅要会读比例尺,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二、地图上的方向
演示:指导学生读P19“C图-c”、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2)标出图中甲、乙、丙三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3)图中的甲点在乙点的什么方向,丙点在乙点的什么方向?
学生: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甲点在乙点的正北方向,丙点在乙点的正东方向
提问: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板书:1、经纬网定方向
提问:同学们打开书,看图P19“C图-a”,谁发现了这张图与“C图-c”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张图没有经纬网,有一个标志。
讲解:这个标志叫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要注意:指向标指向北方。
板书:2、指向标定方向
学生活动:1)分组讨论,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
2)1、2、3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4、5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分别判断:汽车沿什么方向行驶?
黑板画板图:
讲解:有的地图既没有经纬网,也没有指向标,这样的地图怎么判断方向呢?
学生:用人们常说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学生活动:1)分别说出B、C、D各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
2)假如图中B、C两点的实地距离是90千米,分组讨论怎样确定该图的比例尺。
学生:B点在A点的正东方,C点在A点的正南方,D点在A点的西北方向。
提醒学生:知道实地距离,确定比例尺,首先在地图上用直尺量出B、C两点的图上距离,再与实地距离相比,可得出该图的比例尺:
比例尺=
即:1:4500000
板书:3、一般定向法
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地球上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前后左右只有一个方向?
学生: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北方;当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南方。
学生活动:各小组同学合作交流:假如在野外考察或旅行迷了路,你能根据什么来确定方向?(在北半球)看哪个小组的点子多?
学生:1)可用指南针
2)白天可以利用太阳定方向
3)晴天的夜晚可以利用北极星定方向
4)利用房屋确定方向
提问:同学们想的点子非常多,说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多知识,也说明了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图可以表示出地面的各种景物,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呢?请同学们翻开书,观察“一些常用图例”。
板书:三、图例和注记
提问:图例和注记帮助我们区别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性。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一种特殊语言,需要熟悉一些常用的图例。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怎样尽快记住一些重要的图例,相互交流记忆方法;
2)每人发三张卡片,画出三种图例;
3)小游戏:出示卡片,学生抢答。
课后小结: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图例和注记是需要大家掌握的知识。
布置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分小组观测校园内的主要地理事物,绘制一张校园平面图。
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图
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
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二、地图上的方向
1、经纬网定方向
2、指向标定方向
3、一般定向法
三、图例和注记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第一堂课教案:由一堂示范课想开来_对于创新的议论文800字
有这样一件事:一位德高望重的语文教师,被邀请去上一堂示范课。在课上,他并没有采取以往鼓励学生发言的一贯做法,却要求大家选一位最差的学生上台回答问题。这一举动让听课的教师面面相觑,让台下的学生迟迟无反应一谁愿意做最差的呢?结果是一个男生自荐并圆满地回答了问题。观摩的教师不禁深深叹服老教师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
事情很平易,然而我们又从中悟到了什么呢?
这位语文教师有着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毫不过分地说,上教学示范课平时的方法拿过来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老教师却不惜冒着让示范课失败的危险,采取了常人似乎难以理解的方式,这又是为了什么?
仔细想想,不禁为老教师的高瞻远瞩所感动。因为,这样的教学示范课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向其他的老师提供了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老教师的“冒险"给大家上了生动而深刻的一课~要学会创新,要勇于创新。由一堂示范课想开来,推及现今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我认为在创新方面做得还很不够。由于严峻的升学
和就业压力,许多地区的学校已经把备考作为教学的惟一目标,于是课堂上“满堂灌”、“题海战术”等现象便显得非常严重。固然,中考、高考是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回避的问题,然而,正因为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被准确认识和把握,我们才更应该努力寻找新的方法,改革创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教育教学不仅是为少数有志于考人名牌大学的尖子生服务的,它更应该服务于整个学生群体,这也是前文提到的这堂示范课带给我们的启示。
创新不仅对教育事业大有裨益,广而言之,当代社会一切领域里的飞速发展,无不需要创新这一动力,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今天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争相赶超的局面;没有创新,我们的“神舟”载人航天飞船就不会在研发15年内成功上天;没有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终将因为自身的陈腐而被卷入历史的垃圾堆——又有谁愿意看到这样的情景呢?
一堂教学示范课是件学校里发生的小事,然而,它所揭示和蕴涵的内容却是值得我们仔细思量的。老教师不拘一格、独出心裁的教学方式,小而言之,是激发了一位“差生”的斗志和自信心;大而言之,它在呼唤创新精神的广为流传。
是啊,我们需要创新精神,有了它,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困难,筑起划时代的里程碑。
第六篇第一堂课教案:阳光 教案设计,教案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阳光教案设计》文章由www.99zuoWen.com收集。 【内容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小朋友佳子在野外玩儿,看见阳光很美丽,就用裙子包着,带回家去送给奶奶。可是回到家里,发现裙子里的阳光不见了,佳子很着急,奶奶却说阳光已经跑到她的心里了。课文图文并茂,语言亲切,感情自然真挚,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于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设计理念】
本文设计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着力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体验感情,培养想象能力、朗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学习三个新偏旁“卩、户、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佳子用裙子包阳光给奶奶,一心要把阳光送给奶奶的真挚情感,懂得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的道理。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佳子是怎样包阳光带给奶奶的,体会佳子对奶奶的关爱。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老师导入。(拉开窗帘、打开窗户指着射进来的光。)
问: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阳光)
板书课题:阳光。
2、齐读课题。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课文,用符号画出生字,遇到不会读的生字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2、出示生字,练习认读。小老师领读卡片上的生词,再去掉拼音认读。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流畅。
三、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1、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自悟,合作探究,释疑解难。
(1)阳光在哪里?是怎样的?学习第一、二自然段。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好第二自然段,让他们体会阳光的美好以及佳子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
(2)学习第三自然段:佳子看到阳光这么美好,有什么想法?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用“——”画出有关的句子。再指导学生读出佳子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真挚感情。
(3)学习第四自然段,理解佳子为什么要包阳光。课件演示。谁能把奶奶很需要阳光的语气读出来?指导学生朗读奶奶念叨的话。
(4)多美好的阳光啊!佳子决定把它带回去送给奶奶,结果带到了吗?自由朗读第五、六、七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