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字之书无字之书6篇

时间:2018-06-14 来源:小学作文 点击:

有字之书无字之书篇1:浙江高考语文作文人要读三本书审题立意


浙江高考语文作文人要读三本书审题立意
浙江卷的作文是“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对于这个作文题,杭州高考考生说:“我感觉虽然说有点新,但还在接受范围之内。以前其实也写过,就是评论他的话嘛,应该算练到过的句型。”
浙江省乐清中学中学高级教师谢淑清说:“这篇文章的入手其实是不难的,对学生也不存在什么障碍,有字的书我们就可以理解为知识,我们现在读的课本,无字的书是可以理解为社会现实,社会对人生的一种作用,心灵的书应该就是反照自己的一种心灵的成长历程。那么绝大部分的同学都有话讲,但是如果真正要把这篇作文写好,其实也是有难度的。”
语文教学领域的专家们对这个作文题目也有各自的理解。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斯炎伟说:“其实这三本书是有一个层递的关系的,不管是有字之书还是无字之书,我觉得最重要的一本书就是心灵之书,读好自己读懂自己,所以能够把这三本书的理解加以定位,并且把三本书之间的一种关系,把它能够阐述出来的话,我觉得对学生还说是一种考验,所以我可以想象这个作文好坏的区分度是比较高的。”
与往年高考作文相比,专家们对今年的高考作文出题有各自不同的评价。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斯炎伟说:“这个作文题目比较开放,但它又不是无限的开放,这种开放我觉得,给考生的发挥留下了比较好的空间。”

有字之书无字之书篇2:201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目:人要读三本书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解析:本题命题材料源自作家卢新华《读三本书,走归零路》(初发《光明日报》2015。12。10,《新华文摘》2016年第5期转载)。作者认为,人要读好“三本大书”,观点较为全面,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作者不但强调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还强调读“心灵之书”,提倡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解剖自己,有利于学生精神层面的人格养成。
根据《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能写三类文体(应用类、论述类、文学类)要求,针对近年来缺乏客观、冷静、理性的思考,不具备论证思维的基本范式以及少整体结构感、空疏而有欠严谨的“伪抒情/文化散文”的泛滥,浙江省加强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特别是思辨能力的培养,所以此次命题仍着重论述类文章,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突出语言、思维与表达品质的提升;对于文体虽无显性的规定,却有隐性的指向,在题干中有“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一段话,引导学生写成“论述类”文体。这既能检测考生对文体的审题能力,也体现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延续性,更符合浙江省高中老师和学生的心理预期。当然,为体现高考的公平性原则,考生写成其他文体,只要能表达自己看法,根据作文分项分等评分办法,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
该作文题贴近时代,立足学生生活,审题难度不大。考生一般可以从“书本知识”(读万卷书),“生活,或自然与社会”(行万里路),“自己的心灵”(三省吾身)三方面展开。当然,也可以从“什么是三本大书?”“为什么要读三本大书?”“怎么读好三本大书?”三个角度展开。如果思考再深点,还可以提出一些新观点展开论述,如“不同的人会读不同的大书”“人在不同阶段会侧重读不同的大书”等等。总之,具有可写性,让学生有写作的欲望,能展开论述。

有字之书无字之书篇3:此心光明,亦复何言_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书范文1200字


有关读书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人在讨论。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既要读文字书本,还要体验社会生活,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充实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只读“有字之书”,生吞活剥,成了书呆子。有人勤勉于工作,却不喜欢读书,永远是劳作的机器。也有人既懂得读书,又懂得体验生活,一边遨游在精神的世界,一边立足于坚实的大地,于是,大写的人站立起来,高贵的精神四处辐射。
中国心学派创始人王阳明,就是读透了三本书的人。
史书记载“王守仁四岁不语”。有一天,忽然开了口,这一开口好比洪水决堤,势不可当。而滔滔不绝的,尽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爷爷大为惊讶,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王守仁答:“你每天都在我耳边念这些,我听得耳朵都起茧了,怎么会不知道?”作为文化世家传人,爷爷王天叙有诵读经书的习惯,在这种潜移默化下,王守仁自然也受到感染。此后他更广读群书。看佛教经典,也读道教思想;看孙子兵法,也读四书五经……这些早年的阅读积累让他避免了方仲永怪圈,为他日后创建心学打下基础。我们一般人们往往只看到成功人士的辉煌事迹,却看不到这些光辉历程的背后的深厚积淀。纵使是天才,如果不阅读不积累,终将泯然众人矣。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做人信条。他读书,更重视实践与行动。在他被贬贵州时,他很快发现对当地少数民族高谈四书五经没有用,同时他自己也是衣食难保。于是他想办法和少数民族沟通,自己造房子自己负责饮食起居,博得当地人信任,落稳了脚。他熟读兵书,还会带兵打仗。在被平反后,上任江西,结果正赶上宁王造反。在各地知县四处逃窜之时,唯有王守仁冷静沉着。他散播假情报使用离间计,使叛军丢失了造反黄金时期,同时也招募到了自己的军队。最终在没有朝廷援助下打败了叛军。相比,赵国大将赵括也是饱读兵书,却被秦军打得一败涂地,何也?因为他少读了知行合一中“行”这本无字书。
晚年的王守仁可谓声望极高,造反的少数民族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直接投降,每天求他讲学的人数不胜数。他饱读经书,深入生活,体味人生,慢慢地,他一生的经历使他的心学体系臻于完整,最终在自己心里也写了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在他弥留之际他的门生询问他心学之基,阳明答: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说罢仙逝。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阳明心学是王阳明一生的贯彻,指引着他功成名就。这是一种人生的总结升华,一种大彻大悟之后的汇总,这种奇迹会在冥冥中指引着你前进,却又是刻意感觉而感觉不到的。只有当你真正融入彼此内心,用心去阅读心,才会有所收获,有所彻悟,从而写下自己的心灵之书!
从王阳明身上,我们看到这三本“大书”并不是单独或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着。我们必须给以整体的观照,融会贯通的理解,方能帮助我们建立自我的内在世界。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观照心灵,不断成长,这就是读好三本书的价值所在。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足够强大,他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这世界还怕容不下他吗?同样,当每个公民都有了这样的素质,整个民族,还怕不会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吗?
总之,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人生三本书,是贯穿人一生的要务,也是成就人终生事业的根本!

有字之书无字之书篇4:201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目及点评:人要读三本书


【浙江】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点评:
人要读好“三本大书”,观点较为全面,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作者不但强调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还强调读“心灵之书”,提倡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解剖自己,有利于学生精神层面的人格养成。
此次命题着重论述类文章,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突出语言、思维与表达品质的提升;对于文体虽无显性的规定,却有隐性的指向,在题干中有“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一段话,引导学生写成“论述类”文体。这既能检测考生对文体的审题能力,也体现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延续性,更符合浙江省高中老师和学生的心理预期。
该作文题贴近时代,立足学生生活,审题难度不大。考生一般可以从“书本知识”(读万卷书),“生活,或自然与社会”(行万里路),“自己的心灵”(三省吾身)三方面展开。当然,也可以从“什么是三本大书?”“为什么要读三本大书?”“怎么读好三本大书?”三个角度展开。如果思考再深点,还可以提出一些新观点展开论述,如“不同的人会读不同的大书”“人在不同阶段会侧重读不同的大书”等等。

有字之书无字之书篇5:2017中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二则:书里书外


2017中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二则:书里书外
【题目】
请以“书里书外”为题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书写工整规范。
【范文1】
书里书外
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更好地做人!
有些人,读了一辈子书,却永远活在书里。
有些人,只识得自己的名字,却比读书人更透彻理解书里的道理。
做人,也就是看能否从书里跃到书外。
一直对那些出身贫穷的孩子的求学经历感到痛心。可,他现在已是村里唯一的硕士生。背后是一个破得不能再破的家,父亲长年卧病在床,家里一切靠母亲缝缝补补过日子,供他读大学已经撑到家徒四壁,无能为力了,幸好亲戚朋友援助,但他读完本科还想继续读研。母亲走投无路,只好去卖血。
堂堂七尺男儿,竟对这样落魄的家庭情况无动于衷?为了自己的前途而不惜母亲生命,这样冷酷自私的人难道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难道就没读过书里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读了那么多的书,换来的竟是这样一颗不孝之心?
他仍是活在书里。
一个只读过两年书的清洁工,做的是社会人瞧不起的低等的又脏又累的工作,可她毫无怨言,用自己的行动默默诠释着书里的道理:工作不分贵贱,社会需要我,我就当一辈子的"城市美容师"。
她在书外比他更好地诠释着人生的道理。
书里书外,人下人上。
【范文2】
书里书外
书,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有着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的风景。
优美的语言、优美的风景、优美的情趣酿造而成的审美境界,会让我们得到精神的升华、情操的陶冶、思维的强化以及性格的锤炼。书,是港湾、绿地,是林间的湖泊、月下的麦田、人生舞台的幕间音乐,它能使我们疲倦的心灵得到蔚籍。
有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些说得似乎玄乎了些。但捧书诵读,开卷总是有益的。书,可以将你带到一个又一个美妙绝伦的意境中去,可以将你的心灵一遍又一遍地洗涤,直至它纯洁得没有一点暇疵;书还可以让你站在世界的最高点,让你瞭望全宇宙的事态变迁;书甚至可以给你一双洁白的羽翼,让你驰骋天际--敢问世上还有什么比书更神奇?
书,可以让你潸然泪下、可以让你忍俊不禁、可以使你义愤填膺、也可以让你愁眉不展;书,可以记录贝多芬创造的美妙旋律;可以描绘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惨爱情;可以重现鲁宾逊的漂流生涯;可以记载世上最伟大的旅途---长征。
古人云: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用心仔细品读,书中万物皆有。书也是心灵的包装,智慧的源泉。一个善于读书的人,必然是"广知"又"专知"的,因为他能从书中读出创意、读出智慧和财富来。三国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凭借自己的智慧,面对当时的混乱之治仍能从容不迫。难道诸葛亮的智慧是与生俱来的吗?相信不会有人这么说。他的那些有勇有谋的策略,也是平时从书籍中一点点的积累得来,从而使他成为了万古流传之风骚人物的。
当然,书的定义并不局限于有字纸书。在当今这个竞争力激烈得令人无法想象的时代,怎样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脱颖而出,在社会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呢?我们必须就要博读、精读、社会和人生这两本无字之书。世界日新月异,过去所获得的知识有的已逐渐老化,需要不断地补充新的营养,而书本确实给人以实实在在的内容。所以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去,适应现实,把握生活,有内心的充实,精神的充实,就一定能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体现出你的人生价值。只要勤于思考、善于吃苦、敢突破,那么世界之大,去哪里你都会是一匹难得的千里马。
人生就像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它有着震撼人心灵的深刻内涵,有笑傲挫折的平静坦然、奇趣多彩的自然景观--缤纷的花絮散发着馨香,似茶、似泉,越品越知清洌;如海、如歌,越品越感深邃、越品越有韵味。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知识是财富,是时间和行为和化而成的。读书是生活的一种真心投入,是精神的一种畅达飞扬。
苍穹朗清,夜阑人静。
结束了一天繁重而沉重的学习,在喧嚣和恬静之间,在紧张和轻松之间,我们自由地穿越于堂内堂外的书的世界里,那些气度非凡且和蔼可亲的文字,会让我们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有了可以诉说肺腑之言的朋友。就这样,在这些书籍的照拂下一天天地健康成长起来。

有字之书无字之书篇6:12月高中国旗下讲话稿: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12月高中国旗下讲话稿: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学生,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程,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老师们传授给我们的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在学习时游刃有余,就需要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让自己在阅读中享受受教育的乐趣,找到思考的快乐。读书,让我们学会了在别人的故事里领悟自己的生活,丰富有限的人生,无限扩大人生的宽度,生命因读书而美丽!
同学们也许会问,我们应该读哪些书呢? 答案是各种用文字书写的,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的书籍。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有理想的人的毕生追求,多读书,提高语言艺术,提高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能够帮助我们寻找写作灵感,让我们善于以特定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去享受生活。当然,我们读书不可以漫无目的、无选择的读,要做到“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择其不足而读” 通过阅读来弥补自己知识、个性、人生观等方面的缺陷,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实现文本向实际生活的迁移,完成有字书向无字书的过渡,化阅读吸收的精神营养为改造客观世界的能量,从读书中读出人情的美丽,读出感动的力量,读出拓展的姿态,读出心中奋发进取的烈焰。
怎样才能喜爱读书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答案是发自内心的读,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读,循序渐进的读,学会思考,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在我们正值青春,内心激情荡漾,需要勇往直前的时候,也应该为自己的未来增加人生历练。读万卷书学到的知识再多,也仅仅是书本知识,理论知识,可能还有不被理解,不能领会的地方,这就需要从书中走出去,亲自看看,体验一下书中描述的情景,这样你才会真正懂得作者的写作意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纵观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很多是沿着这条路走过来的。我国西汉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写好《史记》,他到过东海之滨,探过大禹的洞穴,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终于写成了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史书。杜甫本也是这句名言的忠实实践者。他20岁以前北游齐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引起了多少人对“五岳独尊”的向往。他身历战乱之苦,才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叹,才有了《三吏》、《三别》这些流传千古的优秀诗篇。近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为了拯救苦难的祖国,不惜远涉重洋,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梅园新村留下了他的足迹,万隆会议似乎还回荡着他铿锵的声音,他为中国革命走过的道路,又何止万里!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说过:“旅行就是生活。”1831年,安徒生开始了他第一次国外漫游。他携着一把雨伞、一根手杖和简单的行囊访问了欧洲的所有国家,先后完成了《阿马格岛漫游记》《幻想》《旅行剪影》等作品。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我想,“行万里路”于我们的意义,已不言而喻。
每天被桎梏在校园的我们,即使身被束缚,梦也应该远行。所以,行万里路前,让我们现在精神的行囊里放几本书,让脚步和心灵能够行的更远。要拥有“千里眼,顺风耳”,通古今,通四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就应该有“博百家所长,为我所用”的读书情怀,在读书中追寻,去实现远大理想,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做到博观约取,格物致知,才能做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该让校园每天都充溢着书香弥漫的欢乐盛宴!
书之声悠远,书之声激昂,书之声清脆,书之声涵盖了千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学们,还等什么,让我们走进书的海洋,畅饮“源头活水”,充实思想,改变人生,对世界发出中国最强音吧!

扩展阅读文章

小学作文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小学作文推荐文章

小学作文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