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冷漠5篇
篇一:[拒绝冷漠]暴力_关于拒绝冷漠的作文800字
旧时秦皇苛政使四境之内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是强权对民众的暴力,是当道者对生命的亵渎;将军李广战胜杀降,这是胜者对败者的暴力,是成事者对败事者尊严的践踏。当如今,我们远离了那个充满战火烽烟的时代,步入现代文明社会,暴力已不能单纯指代一种以武力使人屈服的方式。冷漠,何尝不是我们如今面临的、最广泛也最残忍的暴力?冷漠是一种无声的暴力。它不仅阻隔着温暖的传递,甚至是将那星星点点的火源熄灭。一个人的冷漠并不可怕,整个社会的冷漠才叫人心寒。老人摔倒无人敢扶,有人当街突发疾病无人敢救,
这种现状不正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人情的冷淡吗?这与当年鲁迅笔下围观同胞被砍头的人们何异?或许我们还不如那些看客,因为我们甚至都未曾给予那些需要被帮助的人一点关注。这何尝不是对人性的践踏!求助者满是期盼的眼睛被冷漠冻得僵硬,而热心人的友善又何尝不是被冷漠无情地欺骗与玩弄。冷漠也是一种暴力,所以,我们呼唤人性温暖的回归!
冷漠悄无声息地蔓延,让有志者的呐喊仿若飘散在无人之境的荒野,仿佛给呐喊者一记响亮的耳光。冯骥才先生苦笑地称自己是个失败者,为保护文化奔走数十年,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冯先生有部文集名为《思想者独行》,我一直感慨于这个“独”字。为何思想者偏要“独行”?因为他们的呐喊早已不是无人听从,而是根本没有人听见了。我们对于自身文化的冷漠和对舶来品的热衷注定了我们自身文化无可避免的衰落。我们或许再没理由为拥有五千年文化而自豪,因为那不是我们的,而是我们祖先的。我们应该看看自己手中还剩多少,还能传下去多少。自我文化的遗忘,便是对我们传统的践踏,这何尝不是对历史对五千年文化的一种暴力?我们呼唤停止对传统文化的无视!
有时候,我们自以为积极热烈,却看不出自己真实的冷漠。前几日,网络上大炒育英中学女生“裸跳”事件。对于该女生的死因和自杀动机可谓众说纷纭,沸沸扬扬。我们自以为这就是关注,就是温情,实则这是更大的冷漠。我们对一个自己一无所知的生命妄加论断,甚至扭曲事实,这难道不是对当事人尊严的践踏与摧残?难道不是外表热情实质冷漠的体现?我们“暴力”亵渎的早已不是人们的肉体,而是他们更应被尊重的人格与灵魂。
停止我们的冷漠吧,冷漠也是一种暴力。比武力更甚的是它伤害着别人,同时吞噬着我们自己本该温暖柔软的心灵。
篇二:[拒绝冷漠]拒绝冷漠,给世界一点温暖
黑暗里的一座灯塔,是迷失方向的航船找到停靠的港湾;温暖是夏日里的一缕清风,是心急如焚的人感到无比清爽;温暖是一泓清泉,是心灵枯竭的人得到情感的滋润。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温暖对方不许付出太多,但得到的快乐却是永恒的。
我想任何人都阻挡不了那一刻温暖的心。
热闹的大街上,人山人海,人来人往。街上有许多年轻人,有的卖衣服,有的和朋友、同伴聊天,有的打电话,还有的人抽烟……一个老人坐在路边伸手拿着空空的瓶子,向路人求水,她没有问别人讨钱,只是要一口水喝啊。但是大街上这么多人几乎都是漠不搭理,若无其事的从老人身边走过,人只有人斜眼看老人,绕过她,嘴里还说着一些不文明的话。但一个外国年轻人停了下来,也往地上一坐,坐在了老人身旁。不知道他想干什么、。老人也一如既往的把中的瓶子伸到年轻人的面前。出乎意料的,那位年轻人没有拍掉老人的手,自己突然拧开自己的水瓶,把自己的水倒一半给老人。那一刹那,有好心的人看到了,把这感人的一幕拍了下来,传到了网上。我第一次看到这一幕时,一股暖流流过我的心田,温暖定格在哪里,我想他的温暖足够萦绕我一生。
爱世人时间最美好的东西,在生活中,爱无处不在我们的身边。它看不见,摸不着,要用心体会,总能让我们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
一点爱的星火可以燎原,一人一点的捐献可以拯救一场大的灾难,为何偏偏心的冷漠刺痛了我们的双眼,为何冷漠成了一片荒原?
“拒绝冷漠,温暖你我.”这是心呼唤,不要总是在出事之后责备一切,温暖你我从身边做起。
拒绝冷漠,给世界一点温暖。
篇三:[拒绝冷漠]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_议论文700字
战国孟尝君广纳宾客,周济贫士,所以当他受到国君猜疑时,门客各展奇才,终使他化险为夷;汉初郭解为人任侠,常常为素不相识之人慷慨解囊,所以当他被汉武帝追杀,多人为不泄露他的行动而举剑自杀。这一切告诉我们,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受益。
古语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个帮助了他人的人,在困难时别人也会帮助他。韩信贫贱时曾有一个洗衣妇对他有一饭之恩,他当上楚王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她送去了千金;英国有一位绅士资助一个贫苦少年进入牛津大学,多年后这个少年发明的青霉素恰恰救了他正在患病的儿子——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性命。我们共同生活在社会中,没有人是独自一个人生活的,如果我们人人都不忘帮助别人,那么在你有困难的时候,一定也会有无数双手伸过来帮助你的。这不仅仅是一根救命的稻草,更是一颗温情的心啊!
帮助别人,自己也感到快乐。
如果说帮助别人就是为了回报,那未免也太功利了些,大多数人帮助别人并不希望得到什么,他们相信,帮助别人是一件乐事。特里莎修女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苦难中的人们,一生为帮助贫苦人民而奔波忙碌,她却始终是充实而快乐的;李嘉诚挣得亿万家产后,又投身于慈善事业,李嘉诚基金会遍布各地。他们做这些事,难道希图回报吗?当然不是。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帮助自己,帮助自己获得了快乐,获得了满足,获得心灵的充实,获得精神的升华。
可惜的是,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为了这样那样自私的原因,拒绝去帮助他人。当我们看到马路上,一位老人摔伤,却没有一个上去搀扶的人;当我们在公共汽车上,看着英雄与小偷搏斗却无人相助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当我们自己处于这种境地,该是多么寒心与悲凉?我们有没有想到,那位勇敢救落水女的农民工的话:“我爹说了,出门在外遇上事,能帮就尽量帮。”
我们拒绝冷漠,我们拒绝漠视。要知道,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当我们人人都能互相帮助,这将会是怎样一个美好、和谐、温情脉脉的世界啊!
篇四:[拒绝冷漠]关于吃瓜群众的话题分析及范文:路过
关于吃瓜群众的话题分析及范文:路过
【材料一】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围观”恐怕是鲁迅最喜欢也最热衷描写的题材。《药》里围观处决革命党的情景,后来又出现在《阿Q正传》里,只不过这一次围观的是枪毙阿Q,而且很不让人“满足”。他还特意为“围观”量身定做了一篇小说《示众》,写一群路人如何三三两两地聚集起来,围观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游街示众。
这些无聊的围观群众,被鲁迅一并打包,装进一个叫“看客”的篮子里。从此,“看客心态”成为中国国民性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实际上,在围观方面,其他国家的民众并不比中国人矜持多少。
请结合上面材料,选准角度,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审题立意:
材料的第一段介绍“围观”的现象,从被围观者的身份出发,可看出围观者的冷漠,由此可立论:①拥抱热情,拒绝冷漠;②人应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材料第二段中“无聊”一词点出了围观的原因,由此可立论:③充实生活,远离“围观”;④人生的精彩在于创造有意义的生活,而不是寻找有意思的瞬间。从中国国民性的“看客心态”出发,可有如下立意:⑤提高国民素质,重塑国民形象;⑥做好自己,成就群体。从“在围观方面,其他国家的民众并不比中国人矜持多少”出发,可有如下立意:⑦“围观”反映的乃是人类共性,而非某一国所独有;⑧我们不应妄自菲薄,但也不可放松素质的提高;⑨我们不能因一部分人的做法就给所有人定性,应全面、理智地分析问题。
【材料二】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两千年前秦始皇出巡,刘邦见场面声势浩大,不由感慨道:“大丈夫当如此也!”而项羽更是直接说:“彼必可取而代也。”那天围观秦始皇出巡的人必定数以万计,但最终史书留名的只有这两个人,日后他们也成了别人围观的对象。这些围观者中,说不定还有当年和他们一起围观秦始皇的人。这多少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围观者不能成为围观对象,无论他们的数量有多巨大,起源如何地符合天性,都只能是历史的陪衬。
请结合上面材料,选准角度,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审题立意:
该材料的审题应抓住最后所说明的“道理”,可有如下立意:①喜欢围观是人之常情,符合天性;②不要做无谓的陪衬者,应树立远大理想;③围观者应从围观对象获得有益的启示,努力使自己也成为别人围观的对象;④围观者的着眼点决定了他们未来发展的方向。
【材料三】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途遇倒地老人,你怎么办?若佯装不见绕道而行,别人会批评你见死不救,没有公德;若施以援手却被反诬,别人会嘲讽你不通世故,自讨苦吃;即使顺利施救未生枝节,说不定也会招来好出风头之类的风凉话。唉,做人哪就这么难呢?
读了这段材料,你有什么想法?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作文。要求: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文体自定(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途遇倒地老人,见义勇为施以援手,是一种风尚;若是出于某种顾虑不加援救,也是一种自由,本无可厚非。倒是众人的说三道四反映了当下人的生存环境的恶劣,救或是不救都会惹人非议,自然会觉得做人太难了。可这样一来,真正受害的还是那些倒地的老人。因此,若偶遇老人倒地,到底怎么办?还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无需太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而且有一点我们应清楚,那就是我们都有年老的时候,还是用我们的行为给年轻人树立好的榜样吧。
【关于围观的最早记载】
第一个围观者是谁?这个问题几乎可以肯定是没有答案的。因为一个人只有在一群围观的人当中才能被称为“围观者”。但关于围观的记载却很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6400年前的古埃及。在一卷题为《伊西斯的哀伤》的莎草纸上,讲述了酒鬼们“你推我搡,发出嘘嘘的惊叹”,眼睁睁地看着善良的国王奥西里斯被封进棺材里,扔下河。
相对而言,中国最早将围观形诸文字的记载显得温文尔雅。2300年前的人们围观了一棵百人才能合抱的栎树,庄子称“观者如市”。就在庄子笔下的齐国百姓兴致勃勃地围观大树时,魏国邺城的百姓则聚众围观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被当成河伯的媳妇扔进黄河里,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里如此描述围观人群之盛:“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素材运用指导】
这些关于围观的最早记载有一个共同特点:善于描写围观对象和群众,却从不解释围观者为何围观。仿佛只要有事情发生就自然有人围观,乃是一个理固宜然、无须解释的自然现象——这也难怪,在几乎所有围观事件中,围观者不过是走来走去的人肉背景,充当围观对象的点缀——后者才是聚焦的中心。围观者起到的唯一作用,就是用数量证明围观对象的重要性。
若要追究围观的原因,往浅里说,是好奇心使然;往深处说,围观对象一定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够挑起人们内心的欲望和快感。人们的围观主要还是猎奇心理在作怪,这原本是无可厚非的,但若是遇上本不该围观而围观的事情,如杀人等,则自然又暴露出人性冷漠的弱点了。
周立波被捕吃瓜群众为啥这么嗨?
据外媒报道,著名脱口秀演员周立波与一男子在美国长岛被捕。两人被控非法持有管制药物、非法持有武器、非法持有枪支罪名,而周立波还被加控开车使用手机。
周立波被捕的新闻传出之后,朋友圈里都是喜大普奔的样子,纷纷转发表示这一天终于来了,看来周立波的人缘真的不是很好。有网友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苍天饶过谁?”“之前评论咖啡高雅大蒜低俗的人,居然败在了枪支与可卡因上,也不知他有什么资格评判。”
【素材运用指导】
周立波被捕,吃瓜群众特别嗨,一方面告诉人们,公众人物应注意自身形象,提升个人素质;另一方面也告诉人们“吃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然了,那些原本就看不惯周立波的吃瓜群众选择在周立波被捕后表现特别嗨,也不乏“墙倒众人推”“落井下石”之嫌。看来,个人素质确实是第一位的。
修鞋摊挂经典名言引起市民围观
在汉口街头一个修鞋摊的墙上赫然挂着一个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牌子,上面写着马克思的经典名言:“真诚理智的朋友是无价之宝。”右边的墙上也挂了一个牌子,牌子上除写明各种维修内容,还特意写上了“金钱如粪土,诚信值千金”十个大字。名言牌不时引来行人驻足围观,“这可能是武汉三镇最可爱的修鞋摊。小摊可爱,摊主更可爱。”有市民这样向记者描述。市民周先生边看边笑:“挂马克思名言修鞋,算不算武汉一绝?”摊主叫何世友,62岁,来自黄冈。何世友介绍,自己小学还没毕业就辍学了。“但是后来我一直坚持读书看报,多年都靠自学。”谈到修鞋摊上挂的马克思名言,他笑答:“这是去年3月我挂出来的,真就是真心,诚就是诚实,理就是理想,智就是智慧,你看每个字都这么有分量。”
【素材运用指导】
“吃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善恶美丑,人们心中都有一把尺、一杆秤。素材中市民的围观,反映出人们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的是正能量。从摊主何世友的做法和引起的围观来看,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被别人围观的对象,但关键的一点是你的言行决定了你是被别人嘲讽还是被称誉。
●凡是新的事物在开端总是这样的,起初热情的人很多,而不久就冷漠下来,放手不做了。由于他已明白,不经过一番苦工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想做的人,才忍得过这番痛苦。(陀思妥耶夫斯基)
●眼睛就是身上的灯。眼睛若明亮,全身就光明;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圣经》)
●我可以拿走人的任何东西,但有一样东西不行,这就是在特定环境下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的自由。(弗兰克)
●态度决定成败,无论情况好坏,都要抱着积极的态度,莫让沮丧取代热心。生命可以价值极高,也可以一无是处,随你怎么去选择。(吉格斯)
●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塞缪尔)
●差不多任何一种处境——无论是好是坏——都受到我们对待处境的态度的影响。(西尼加)
●对抗人生污辱的最好武器是勇气、任情恣意和忍耐。因为勇气使人坚强,任情恣意可教人诙谐,而忍耐则可让人沉静。(海赛)
●静心观水流,冷眼看世态,热心过生活。人生如流水,时间把你带到哪里,你就要学会适应那里的环境。每走一步,学会静下心来,去看看流水,看它们的谦逊,看它们的顽强,看它们的活泼与沉静。那些个烦心的人事,冷眼旁观,任其自流,走好自己的路,看自己的风景,积极地面对一切,即使不免悲伤。
●忍耐即天才。(布封)
●忍耐是涌起希望的技能。(瓦福纳德)
●乐观主义者总是想象自己实现了目标的情景。(西尼加)
●默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制造机会!(拿破仑)
●每场悲剧都会在平凡的人中造就出英雄来。(斯蒂芬斯)
●心态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马斯洛)
那些发微博、朋友圈都是零赞零评论,压根儿无人问津的,为什么依旧乐此不疲地发呢?要知道,有很多不善社交的人,不会和陌生人交朋友,不会和熟人维持亲密的关系,没赞没评还能坚持继续发只能说明:人家只把这个当作记录生活的工具,而不像某些人靠别人一句“朕已阅”来获得内心的满足。对于“吃瓜群众”应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
根据“吃瓜群众”词义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吃瓜群众”与“看客”围观
“吃瓜群众”围观而不发表意见,难免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眼旁观之嫌,表现出的是人情人性的冷漠,缺少热情,也缺少温情。但从另一方面看,“吃瓜群众”的围观反映出的又是人类的一种共性:爱热闹,充满好奇心,仅仅是围观而已,并无什么恶意。当然,最好是由“吃瓜群众”变为“围观对象”,其实这并不难,只要肯思考、能创新即可。
2、“吃瓜群众”与记录生活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既然如此,“吃瓜群众”的围观便无可厚非,他们只不过是在表现自己的存在感,寻找自己的归属感。
3、“吃瓜群众”与静思默想
“吃瓜群众”不发表评论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是非美丑的标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评判能力。相反的,他们由于跳出了无休无止的“口水战”,更能纵观他人的种种评说,静思默想,从而作出更理智、更准确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吃瓜群众”无疑是充满智慧的。
【范文】
路过
“路过”是一个网络流行词,如今,“路过”正逐渐成为一种网络潮流和文化。有的时候,它能够形成一种围观的力量,无形中促进某些社会问题得到解决,但是有时候,它也代表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心态。遗憾的是,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后者。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半左右,在广东佛山,一名两岁女童悦悦先后被两辆车碾过,在之后的几分钟内,共有18人路过现场,却无一人伸手相助或打电话报警,直到第19位也就是一位拾荒阿姨发现后,才将其扶起。
事情发生后,一如既往,网络上讨伐声音不断。除了对两名肇事逃逸司机的讨伐,人们更是将质疑的对象扩大到整个国家民众的道德问题。
鲁迅先生曾经尖锐地批判国人的“看客”心态,在他的笔下,那是一群麻木的人们,把他人的不幸当作围观的对象和谈资,却从未考虑过施以援手。而现在,这种“路过”的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停一停看一看都不屑去做,若无其事地路过。摔倒在地的老人,抑或躺在血泊中的女童,在他们眼中就像不存在一样。
近日,有香港媒体以“中华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为题撰文批评内地的道德缺失。实际上,对于国人道德的反思很早就开始了,许多人无法接受我泱泱大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到今天居然集体陷入如此道德沼泽,孕育出这样一群冷漠的人们。“人之初,性本善”这句很多人从小就牢记的格言,现在开始受到质疑。然而,在笔者看来,并非人们生来麻木,大多数人都具有同情心,人们路过却没有停下来,可能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前方有更有价值的事情要做;也有可能是因为,路过的人心有顾虑,怕不幸伤及自己。
对于前者,曾有一条微博被广为转载,它呼吁“中国,停下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道德和良知”。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追求经济上的崛起是国家的目标,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则是个人的目标,而在追求崛起和富足的路上飞奔路过的他人的不幸和苦难,最多只是一种谈资,有时更是被直接无视。对此,怎么办?停下脚步,等一等。
对于后者,南京“彭宇案”的判决显然是始作俑者且贻害至今。笔者更愿意在此谈一下大众传媒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们都没有忘记,在2010年3月到5月短短两个月内,国内共发生大大小小共6起校园血案,当时就有反思的声音,质疑大众传媒的相关报道带来的示范效应。而近期以来,类似“救人反被诬陷”的报道常常见诸报端,同样会在无形中带给受众一种心理上的暗示——与其因做好事而深陷泥潭,不如“路过”或袖手旁观倒落得轻松,反正身边的人都是这样的。面对这样的情况,除了单纯站在道德制高点予以揭露和批判,大众传媒显然还要担当更多的角色。在类似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如何组织张弛有度的报道,是大众传媒一项迫在眉睫的新课题。
篇五:[拒绝冷漠]在逆境中成长的事例:面对1850次的拒绝
在逆境中成长的事例:面对1850次的拒绝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确,人生需要挫折。当挫折向你微笑,此刻你就会明白:挫折孕育着成功。
有一位穷困潦倒的年轻人,身上全部的钱加起来也不够买一件像样的西服。但他仍全心全意地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梦想——他想做演员,当电影明星。
好莱坞当时共有500家电影公司,他根据自己仔细划定的路线与排列好的名单顺序,带着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剧本一一前去拜访。但第一遍拜访下来,500家电影公司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
面对无情的拒绝,他没有灰心,从最后一家电影公司出来之后不久,他就又从第一家开始了他的第二轮拜访与自我推荐。
第二轮拜访也以失败而告终。第三轮的拜访结果仍与第二轮相同。
但这位年轻人没有放弃,不久后又咬牙开始了他的第四轮拜访。当拜访第350家电影公司时,这里的老板竟破天荒地答应让他留下剧本先看一看。他欣喜若狂。
几天后,他获得通知,请他前去详细商谈。就在这次商谈中,这家公司决定投资开拍这部电影,并请他担任自己所写剧本中的男主角。
不久这部电影问世了,名叫《洛奇》。这个年轻人就是好莱坞著名演员史泰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