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9篇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篇(1):2017年全国各省份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已经公布,作文网第一时间进行整理发布,欢迎浏览查阅。预祝考生们金榜题名!
2017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新课标Ⅰ卷
新课标Ⅱ卷
新课标Ⅲ卷
北京卷
天津卷
上海卷
山东卷
江苏卷
浙江卷
福建卷
四川卷
广东卷
湖南卷
湖北卷
重庆卷
海南卷
陕西卷
辽宁卷
安徽卷
江西卷
历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2018年全国各省份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2016年全国各省份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2015年全国各省份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2014年全国各省份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篇(2):2017年全国卷1高考材料作文范文:中国,中国
中国,这个古老而崭新的国度,我身处其中。如果有人问我,中国是什么样的,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他是老人,亦是婴儿。 中国,他有着老者古朴的褐色,风风雨雨,岁月打磨,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他站立着,将往昔记忆温柔抚摸;中国,他有着老者沉默的智慧,经年走过,年月蹉跎,凝聚五千年的智慧,千山万水,脚踏实地。 看长城,多少个风雨如磐的年头,塞外的马蹄不能将它踏破;冰冷的子弹不能将它击倒。那是中华儿女用血肉建造的脊骨,一砖一砖,千年垒砌,斗转星移,青山不变。它沉默着伫立在高山之上,只为守护、抚平儿女们心底的浮躁与不安;只为凝视,东方的旭日升起,面对新的征程,人们启步出发。 看丝绸之路,黄沙阻挡不住文明交融的冲动。张骞的骏马应迎着朔风嘶鸣过;班超的笔下记录着旅途的艰辛。长安繁华,塞外苍凉。风沙过身,唯有脚步才可安抚内心,唯有脚步才可通向远方。 看乡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老的人们依赖于自然,脚下的土地浸着丰获的希望,屋顶的月光寄放着游子的归心。这样的夜晚只适合酣眠。 当老者转身,中国,他有着婴儿的热情,时代正好,变数诸多,唯有不断地探索、尝试、突破,才能保持生长旺盛的活力。 长城的烽火狼烟已随风雨散去,如今,只有白鸽飞过山头,只有历史镌刻在人们心中。正因为走过坎坷之途,我们更加明白和平之可贵,我们也更加骄傲地说:我是中国人。 世界相接,沉睡了百年的丝绸之路再焕生机。前途依旧未知,但婴儿的品质即在于探索,以及坦诚。列车取代了骏马,互联网取代了文字,但无论以何种姿态,世界的东方与西方都在呼唤一个合作共赢的时代。 乡愁情思,在工业文明时代似乎总是脆弱的。当高楼大厦升起,月光不再浸着瓦当上的青苔,湿润的土地变成坚硬的水泥,我们感叹,两者不可以相容吗?当然可以。古老的时节依旧存在,人们竖着一个一个的节气,春游人如织,看小巷沸腾,我们依旧在古老的土地上耕耘、收获,以年轻的容貌融入这个世界。 中国,这个古老而崭新的国家,我身处其中:他以五千年的智慧为世界写下中国特色的注脚,他以创新探索的精神推动时代发展。老者与婴儿,这就是我认识的中国。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篇(3):2017年全国卷2高考作文:关于我与高考或我看高考
2017年全国卷II高考作文题目:
(适用地区: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重庆、海南)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历年全国卷2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2017年全国各省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2016年全国卷2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2015年全国卷2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2014年全国卷2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篇(4):2017年全国卷Ⅱ高考作文题目及点评(一)
从所给出的6个古诗句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点评:
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自觉继承、转化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试题既让每个考生有话可写,又让优秀考生能够脱颖而出。六个名句言浅理明,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具有很好的亲和力,考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而在审题立意、文体选择等方面又具有很大的开放度,便于考生发挥;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为命题加大了空间纵深,也为优秀作文提示了明确指向。将六句并列齐观,从《周易》到毛泽东,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
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如以①⑤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为;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如以③④⑤为基础,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考生还可以深入研析个人、国家、社会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以①③④⑤为基础,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或以②⑤为基础,表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或以③⑤⑥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等等。
考生也可能更看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带给他的感触与思考,而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名句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讲述中华名句化育后世的精彩故事,论说名言警句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篇(5):2017年全国各省高考材料作文范文汇总_100字
2017年全国各省高考材料作文汇总
全国卷1
大国风范
全国卷1
写给外国青年的一封信
全国卷1
中国,中国
全国卷1
一横长城长,一点茉莉香
全国卷1
雅俗皆乐,幸福中国
全国卷1
美中华,有容乃大
全国卷1
老家
全国卷1
正午光辉,普照大地
全国卷1
蛙鸣伴驼铃
全国卷2
民族的灵魂
全国卷2
成为“我”
全国卷2
也谈“敢于正视”
全国卷2
悠悠文墨贯古今
天津卷
奶奶,您听我说
天津卷
父亲,我读你
天津卷
对话
天津卷
戒骄躁
天津卷
令人惊异的纳兰词世
山东卷
二十四小时书店背后的人文情怀
山东卷
这里有一块灵魂栖息地
山东卷
靠近温暖
山东卷
带给世界一份温暖
山东卷
天堂,在人间
重庆卷
穿越百年的芬芳记忆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篇(6):2017年全国卷3高考命题作文范文:从独木桥到阳光道——我看高考
四十载岁月流逝,高考仍然是每一代人心中难以忘却的青春记忆。从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到如今千万寒门子弟"跃龙门"的"阳光道",高考,已演变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四十年前,高考是一座通往理想彼岸,却随时有跌落深谷的危险的独木桥。我的父辈都是农民,却也饱受高考所带来的利弊之苦。曾经,大学生是知识与文化的象征,却也是高贵与财富的象征。那时的教育远未有如今这样普及与发达,能考上大学的因素也远不止努力与勤奋,"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是最贴切的形容,反映了当时考大学之困难与艰辛。 四十年后,高考是一条宽阔稳固的阳光大道,是付出便有收获的寒门子弟的成功之道。随着我国国力与日俱增,教育现状已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考上一所大学早已并非难事,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获得高水平知识的权利。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文关怀的逐步提升,高考的公平性也日益明显,使高考从一个冷酷多变的"刑场"成为了无数人的梦想腾飞之地。 从独木桥到高考如今的阳光大道,这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兴盛,一个民族的崛起。"少年强则国强",高考转变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导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国力。当越来越多人不再恐惧于高考的淘汰率而转向期待高考所会带来的人生改变时,高考就真正达到了它培育人才、挑选人才的真实目的。 高考仍然需要改革,需要从"阳关道"向不定方向的"自由原"转变。尽管我国的高考在对人才的培育上已获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唯分数论"依然束缚着考生的发展。浙江等地推行的高考新政有望改变这一现状。当文理不再分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学科,不再一考定终身,不再为文不择理而忧愁时,高考才真正地成了一个"自由原",考生则是原野上驰骋的骏马,自由而奔放,挣脱缰绳,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肆意奔跑。 高考,这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个凝聚了几代人理想与回忆的"独木桥",正完成了向"阳关道"蜕变,正声势浩大地开辟成一片"自由的原野",为下一代人提供更加完善的腾飞之地,理想之港。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篇(7):2017年全国卷II高考作文点评(二)
6个古诗句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评析: 全国卷二切合当前中学教育的大形势,注重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对传统文化的考查,以作文的形式,还是比较少见的。符合新课标“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素养”的要求。任务驱动型作文理应继续成为高考的首选。其实仔细审视这个作文题,比任务驱动型作文少了一些限制,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角度和立意,又比以前的新材料作文多了一些规范,更强调对材料的综合把握,更考查考生思考的严谨与思维的深度。 本作文题的材料要求为6个古诗句,要求选择其中的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首先,需要理解材料的意思。就这道作文题本身来讲,材料与生活紧密相连,这六句古诗理解意思的难度比较小,如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浅显易懂,强调向的是扭转乾坤的气魄和洞悉时空的慧眼,那种自信,具有感染力。鲁迅的“敢想,敢说,敢做,敢当”,正是对现代青年的鼓励,活出真我,活出个性。《周易》中“自强不息”等,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不可懒惰成性。清华的校训,意在鼓励当今青年奋进不止。杜甫的“月是故乡明”,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李清照的“花中第一流”,透露出的自信,具有感染力。魏源的诗句,“见一堂”“照四方”,强调处事的态度,要有大局意识。综合这六句诗句的意思,选择意思相近的或有共同点的诗句立意。 关注时代热点,关注传统文化,体现了高考作文“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作文的基本立意已经在材料中给定,审题难度较低,培养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能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因此,这道作文题,可以从个人的角度,强调个人不断奋斗,不断进步,充实自己,引领时代的进步。处于顺境时,增强自己的实力,奉献自己的力量,处于逆境时,寻找出路,改变方向等。结合“月是故乡明”可以抒发思乡之情等。做真我、个性的自己等。 在写法上,依然可以按照新材料作文的写法,当然按照任务驱动型作文来写,依然可以成就高水平的文章,或者说今年这个作文题目偏重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关键是能够对这个材料做理性思考和深入挖掘,结合材料进行评析,结合社会生活做深挖宽拓。 立意角度:1.自信、自强,活出真实的、个性的自己。 2.不断奋斗,积极追求进步,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思乡、爱家,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家乡做贡献等。 4.做一个有思想的人,结合当今的社会热点,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当然也可以综合评价,综合立意。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篇(8):2017年全国卷3高考命题作文范文:教育之光 时代之影——我看高考
钱文忠教授有言:“高考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它不是最坏的制度。”诚然,高考既是教育之光,也是时代之影。 高考,如教育之光,照暖寒门子弟心。 库克有言:“为儿童营建学校,胜过为成人营建监狱。”斯言不谬,教育是国家的土壤,只有肥沃之土才能培育出卓越的人才,才能绽放文明的花朵。而1977年,正是“园丁”邓小平爷爷为中国教育撒下肥料——高考,从此,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国也踏入发展的快车道。 40年来,高考的公正公平为国家选材去伪存真,让无数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子弟有鲤鱼跃龙门的机会,它对于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不可估量。许多科学家,家境贫寒,但高考让他们有与他人竞争的机会,使之完成大学夙愿。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曾说:“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谁能否认高考对教育的推动作用呢?谁又能否认教育飞速发展的背后,没有高考的助力呢? 高考,如时代之影,承载社会育人情。 科举是古代教育的缩影,而高考则是当今时代社会的缩影。高考是无数学子的梦想与记忆,也是无数家庭的期盼与忧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高考更承载了一个社会育人的情怀。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高考激励一代人又一代人奋斗不息,这怎么不是一个社会的育人情怀呢? 光与影交织,利与弊共存。取其利,避其弊。 古训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高考的利处显而易见,但它也存在不足之处。或许有人质疑高考是应试教育的罪恶之源。我不以为然,应试教育固然片面,但也是一个人素质的展现。高考考核人才的方式虽然袭旧,但考核的内容却不断创新。正如张大千所言:“师古人,师造化,求独创。”我们有理由相信高考会随时代发展而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高考下的应试教育不再走极端,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祖国的前程会繁花似锦。 教育在左,时代在右,走在社会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收获,将高考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鲜花弥漫,使穿林拂叶的考生,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林清玄在《心的菩提》中写下:“我们要以全心来绽放,以花的姿态证明自己的存在!”今天,我要像花一样绽放在高考考场上,绽放在教育之光与时代之影中。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篇(9):2017年全国卷1高考作文: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_250字
2017年全国卷1高考作文题目:
(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历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2017年全国各省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2016年全国卷1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2015年全国卷1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2014年全国卷1高考作文题目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