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日新日日新10篇
(1) [苟日新日日新]2015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橡胶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且只生长于热带。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由于本土无法种植橡胶只能依赖进口,于是爱迪生提出:“能否从植物中提取类似的成分?”在这一设想提出后,美国研发出了人工合成橡胶。
《大学》云:“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以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在当下,创新应被大力提倡。
创新往往源于现实的挫折与对未来的希冀。正如大树有对远方的向往但又无法移动,这一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其以新办法实现愿望。对国家强大的希望与邦联现实的混乱使美国弃邦联而采联邦。同样,有着对人民更好生活的向往,让中国选择改革开放而非固步自封。
所以欲先创新,要打破固有的“差不多”这类得过且过的思想,更要打破旧有的温床。人是有惰性的,而国人思维体系中又有保守、谨慎的一面。正如鲁迅先生所叹,“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身上,中国人自己是不肯动弹的。”创新的思想保证应是对更幸福生活的追求,有了对未来的追求才会有对现实的不满,才会产生创新的动力以跳出旧生活。而仅是主张有口饭吃,也就无从创新了。
创新以自我革命形式实现。大树的新办法并非仙人传授,果实也不是上帝为其所挂,而是自出心裁。当代社会竞争加剧,时代飞速发展,只有能创新者可以胜出。反观百年老店柯达,虽率先研发数码相机,但死守胶卷不放,最终黯然破产。究其根源,在于其公司以其成熟胶卷技术为傲,而不愿轻易改变。
这说明创新需要一个自我革新机制。这种机制外在动力是竞争对手带来的压力,内在动力是体制内部具备的发展认知,而后者更重要。要实现对旧有的突破和否定绝非易事,虽有外来压力,人们也可选择逃避,只有内在对发展趋势的认识,才可以促使人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从而推动革新,又反作用于这种创新思维。今日无数大型企业秉承创新理念,斥巨资于研发,而创新带来的成果又使企业焕发新生。
创新最终引向成功。大树以果实让鸟兽将种子带向远方,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在现实中,创新作用远不止此。创新一方面给创新者带来了物质效益,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努力后精神上的力量的增强。此外,一人的创新起到的带动作用可以激发全社会对创新的兴趣,从而引发万众创新,极大地带动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的进步。
“日新之谓盛德。”大树用新办法实现了对远方的探索,而智力足备的人类更有理由去开拓创新,打开新未来。
(2) [苟日新日日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_700字
一流的人创新;
二流的人模仿;
三流的人盲从。
人的一生大概只有两万多天。你是要生活两万多天,还是只生活一天而重复两万多次呢?你是要做一流的人还是二流的人或者是三流的人呢?
创新是一种选择,一种勇气,一种智慧。电子商务传奇马云在1999年与“十八罗汉”创业者们凑了50多万元本金。马云将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情,他们将为互联网服务模式带来一次革命!马云明确提出互联网应重视和优先发展企业与企业间电子商务。事业初创,改变模式。马云以“东方的智慧,西方的运作,全球的大市场”的经营管理理念,为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构建了一个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后成为全球国际贸易领域内最大、最活跃的网上市场和商人社区,淘宝成立,超过易趣。马云,中国电子商务的领跑者!他开创了淘宝模式,从阿里巴巴到淘宝网,他用勇气,用智慧选择了创新。创新不是盲目地抛弃传统,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不是蛮横,不是绝对,不是极端,而是有辨别的继承,有远见的求变,有理智的提升,是用头脑、用眼光、用胸怀写就的大气!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达则久。”
十年浩劫之后,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个古老的国度在东方悄然崛起。是创新为古老的民族带来生机与活力,是创新为贫苦中的人们送去希望与温暖。
看到传统拉面带来的不便,日本商人安藤百福大胆创新,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发现煤油污染能清除污渍,法国杂工乔利大胆创新,研制出了干洗剂。他们,让我不禁折服于创新的美丽和智慧。
如果大海失去了巨浪的翻滚,也就失去了雄浑;如果沙漠失去了飞沙的狂舞,也就失去了壮美;如果人类失去了发现与探索的双眸,也就意味着停滞不前。创新改变世界,创新汇聚精彩。
高二:我的小时代
(3) [苟日新日日新]宋应星的哲学思想
宋应星的哲学思想,确切地说是自然哲学思想,首先围绕自然界万物起源及其发展变化这个总的问题而展开的。这不但是自然哲学而且也是整个哲学的根本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见解,中国古代哲学大体说来有两大派,每一大派又有两种不同的思想流派。第一大派认为万物起源于最原始的物质本原,按自然界固有的规律发展变化。这一大派中又有一元论及多元论之别:前者主张万物最初本原只有一个,元气论即持这种观点;后者主张万物最原始本原有五个,即水火土金木五种元素,此即多元论的早期五行说。由于这派都强调物质的第一性,承认万物起源于物质本原,因而属于唯物主义自然观体系。另一大派认为万物起源于精神性的本原“道”或“理”、“心”。先有道、理、心,然后有万物,而万物发展变化即是道、理、心之表现。这一派虽属一元论,但因其强调精神的第一性,因而属于唯心主义自然观体系。这一大派中又有两个流派,一派认为理或心之外无物,是主观唯心主义;另一流派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物,而理在物先,即客观唯心主义。这一派为了使阴阳五行说为自己服务,将其巧妙地改变成一元论。关于宋应星以前各派对万物本原及其变化的不同哲学论点及宋应星如何取诸家之长自成一说的具体经过,拟在本书第十一章讨论其历史地位时详加说明,此处不再赘述。本章重点在评述他本人的自然哲学思想。宋应星在《论气》一书中提出其有关万物本原及本质的“形气论”。他提出了“盈天地皆气也”(《气声》)的哲学命题。这种气“把之无质,即之有象,遍满阎浮界中(充满宇宙之中)”(《水尘二》),气外无理、无道、无心。这与宋儒陆九渊(1139—1192)所说“塞宇宙一理耳”(《象山全集》卷12),正好是截然相反的提法。宋应星又指出:“天地间非形即气,非气即形。由气而化形,形复返于气,百姓日习而不知也。初由气化形,人见之,卒由形化气,人不见者,草木与生人、禽兽、虫鱼之类是也。“这就是说,充满宇宙之间的都是气或元气,这种气本无形,但脱离其原始状态后便有了形象。由气变化成人可见到的形体,便是草木、虫鱼、禽兽等万物,但万物最后又变化成人不可见的气,这个道理一般人习以为常、却不知其真正含义。可见宇宙万物包括无生命和生命自然界的一切,究其最初的物质本原,都是由气而变化成的。既然“天地间非形即气,非气即形”,也就排除了主宰气的所谓理或心的存在,换言之,宋应星否定了朱熹所说“无形而有理”的思想。其次,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变化,从哲学的角度看无非是“由气而化形、形复返于气”的客观过程,而不是像宋代陆派杨简所说:“天地[乃]我之天地,变化[乃]我之变化,非他物也。”(《慈湖遗书·已易》)所有这些都说明宋应星的形气论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而从近代科学的角度看,一元论比多元论接近真理,是人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正确路线。还应指出,当宋应星陈述其气化形、形返气的自然界变化时,有时也用“虚”的概念。“夫由虚而有气,气传(转)而为形,气[复]还于虚”(《水火》)。这里的“虚”或“大虚”与张载所说“太虚”是一个意思,属于物质性范畴,“太虚即气”(《正蒙·太和》),并不是指虚无。宋应星自己也解释说,他所谓形返气或“返虚”,“非其还返于虚无也”(《形气》)。两人的解释排除了对其思想的唯心主义曲解。张载认为元气通过阴阳“两端”(二气)造成万物,但并未再解释造成万物的具体历程。宋应星在发展并改进张载理论时,在气与万物之间引入了“形”这一物质层次,认为气是通过形而变化为万物的,从而把他的理论称为形气论,以有别于元气论。他又把形气论与周敦颐改进的阴阳五行说结合起来,形成他的“二气五行之说”。然后再进一步解释万物由气构成的历程。《天工开物·作咸》及《论气·气声五》都说“天有五气,以有五行”,认为水火土金木五行由相应的气而生,不是万物的最原始本原。他又对五行或五气逐个分析,认为水火二气是较基本的。“杂于形与气之间者水火是也”(《形气一》),“形而不坚、气而不隐者,水火之体也。二者介于形、气之间,以为气矣而有形,以为形矣而实气”(《形气二》)。那么什么是形呢?宋应星指出:“凡世间有形之物,土与金、木而已。”(《水火三》)也就是说,万物由气和水火通过土、金、木构成的“形”这一物质层次发展起来的。把五行的行改称形,并赋予新的意义,这是宋应星的一项发展。但他又认为介于气与形之间还有个物质过渡层次即水火。水火是形但又不固定,是气但又不稳;是气却又有形,是形却又实在是气。把张载与周敦颐体系中的阴阳具体化为水火二气,这是宋应星的另一项发展。张载认为元气由阴阳“两端”所感而运动、变化为万物,还不够具体。周敦颐认为由阴阳动静而成水火二气,把阴阳与水火看做两个层次,从而把阴阳抽象化。在宋应星看来,阴阳也是二气,而水火是其最集中的表现形式。火为阳气,水为阴气,阴阳二气与水火实际上应属同一物质层次,即“介于形、气之间”,亦即介于气与土金木之间,下一个层次才是有形体的万物。他在元气与万物之间插入形及形气之间的水火二气这两个物质过渡层次,是对传统的元气论的新补充,使由气至万物的发展历程具体化一步。于是物质世界的构成,分为下列层次:气→水、火→土、金、木→万物根据宋应星的“二气五行(形)之说”或“形气水火之道”,传统学说中的“五行”的正确排列顺序应当是:水、火、土、金、本,而不应是任何别的排列次序。他的这种排列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一致的,体现了它们五者之间从低级至高级的发展序列。所谓具体含义指有形的水火;所谓抽象含义指构成有形水火的物质要素,不一定能看得到,相当于水素与火质或水气与火气,具有气的属性。只有从“亦形亦气”这层含义理解水火,方合应星之本义。对土金木亦应从这层含义来理解,虽然三者比水火更为有形一些。宋应星在论述水火土金木五者相互关系时指出,其中水火是最基本的,水火二气均平地含于土内(《水火三》)。土与金木比,又较为基本,因金、木均生于土,因而土介于水火与金木之间,而金木中又都含水火。他写道:“土为母,金为子”(《形气五》)、“土为母,石为子”(《形气五》)、“木生土中”(《水火三》)。他又在《水火三》写道:“今夫以土倚(伴随)土不得水,而以金倚土则水生,是金中有水也。以石磨石不得火,而以金击石则火出,是金中有火也。至于木,生于地下、长于空中,二气(水火)附丽其中,铢两分毫无偏重也。取青叶而绞之,水重如许。取枯叶而燃之,火重亦如许也。”(《水火三》)所以木中亦含水火。此处的火指火质或可燃性成分,现在可理解为碳及碳的化合物。《形气五》还注意到木燃烧后有灰烬返还于土,因而木中亦含有土质,现在可理解为矿物质成分。土在水火与金木之间起着沟通与介质的作用。因而水火土金木之间不存在像过去说的那种单纯的并列关系,而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关系。宋应星关于水火土金木相互关系及划分层次的观点,与明代哲学家王廷相(1474—1544)及科学家李时珍的观点是一致的。王廷相也认为五行应分为水火、土、金木三个层次(《五行辩》)。而李时珍则指出:“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之母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本草纲目·几例》)时珍还指出:“水火所以养民,而民赖以生者也。本草医方皆知辨水,而不知辨火,诚缺文哉,其气行于天、藏于地,而用于人。”(《本草纲目·火部》)可见宋应星的思想直接受李时珍的影响,但他又比其前辈对万物的构成探讨得更为绵密。他像李时珍一样,也特别强调水火的作用,这反映了在他那个时代工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比前代更为发达。宋应星也指出:“水火二气均平布空,宜以均平附物也。太清之上,二气均而后万物生;重泉之下,二气均而后百汇出。”(《水火三》)“尘埃空旷之间,二气(水火)之所充也。”(《水火二》)这就是说,除构成万物本原的元气而外,其发展形式水火二气也均匀地充塞于天地之间、附载于万物之内。因而“盈天地皆气也”,还应理解为元气及水火二气,二气再与土金木等形作用后,便化生万物。这是对元气论的具体化。宋应星将他的这一新说称之为“形气水火之道”(《形气二》)。宋应星在剖析水火土金木相互关系及过渡层次,亦即解决了“亦气亦形”这一物质过渡层次与形的物质过渡层次间相互关系及过渡之后,便进一步阐述了万物生成之理。《天工开物·陶埏》指出:“水火既济而土和。万室之国,日勤千人而不足,民用亦繁矣哉。”这是说靠水火对黏土的交互作用,烧结成陶瓷,供民日用。同书《燔石》章亦云:“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靠着烈火对来自土中的矾矿及硫黄矿石的锻烧,得到各种颜色的矾石及黄色的硫黄。同章又称:“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成质之后,入水永劫不坏。百里之外,土中必生可燔石,石以青色为上。”这是说将土内所含的青石(石灰石)用火焚烧,便得到石灰,石灰再与水配合使用,便永劫不坏。《冶铸》章称:“夫金之生也,以土为母,及其形而效用于世也。”将土中所含金属矿石以炉火冶炼便得到金属,通过铸造使其成为器形而效用于世,但铸造亦需“媒合水火”。《锤锻·冶铁》云:“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乘其出火之时,入清水淬之,名曰健钢、健铁。”当金属制出后再烧红锤锻,由于水火未交互作用,其质仍不坚。乘出火之时入水淬之,方成健器。借水火与土(包括土中矿石成分)相互作用,便得到陶器、瓷器、矾石、硫黄、砒霜、石灰、金、银、铜、铁、锡、铅、锌等金属;再通过水火与成形之金交互作用便得到铜锌合金、铜镍合金、铜锡合金,各种各样的铸造器型如钟、鼎、锅、镜、钱币以及锻造器型如刀斧、锄、
(4) [苟日新日日新]90后的我们,90后的李宁_1200字
和80后的末班车SAYBEY!
和90后的直通车SAYHIGH!
似乎从我破壳那日起,90后的生活都在千变万化……改变了的世界,人心剖侧,都在生存逆境的环境中学会了善变,貌似对人说人话,对鬼说鬼话,但变化的面孔却如此的讨人喜欢,那么漂亮,娇艳欲滴般的楚楚可怜……改变了的李宁,90后的李宁,新型可人的标语MAKETHECHANGE!改变,打破了过去的一切皆有可能的大众化,并且影响了90后追求非主流的狂潮,有了打破时局的选择价值,让90后的人群凸显个性,时尚,追求的完美结合!
90后的修饰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事实就是证据;不需要当面一台背后一套的伪装,个性就是生活;不需要在乎别人的想法说法,走自己的路!
90后的人文观念和90后李宁推出的标语,产生一种贴近心声的共鸣!正是因为90后大胆的追求,使非主流不断掀起时尚浪潮,个性的搭配强调特别!那么李宁全新打造的90后李宁,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我相信又是一场装扮盛宴!
90后相信爱拼才会赢的道理,努力奋斗,奋发向上,坚持观念,走有特色的人文主义!90后有爱哭爱笑,敢爱敢恨的勇气。面对挫折,面对打击,面对虚伪,面对任何事务,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理智的决绝最棘手的困惑……哪怕,路再长,路再险,路再变,不变的确实那真善美的心!有心就有成功!他们不甘心中国是低能儿,不甘心落后于国外先进的发展技术,不甘心钱学森逝世的遗憾……所以,怀揣着最初的没梦想,最纯的梦想,他们奋发努力着,为自己,为国家,坚持着…默默的坚持着……
无声的坚持,并不是没有资本去骄傲,而是90后的我们,在张扬个性的时候,凸显低调。还记得中国的一句谚语: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短短九个字,却长长久久的雕刻在抛开尘世恩怨的大脑,良好的秉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90后在追潮,90后在耍性,90后在坚持!他们活出了样,活出了劲!不需要别人的眼光,挑行,不需要讨好别人,改变,不需要伪装自己,善变,不需要在乎别人,自己就是最棒!讨厌一成不变,瞬息万变。而90后李宁的广告词是:不是不是我喜欢标新立异,我只是对一成不变不敢苟;同别老拿我和别人比较;我只在意和自己一寸一寸地较量;你们为我安排的路,总是让我迷路;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每一句都是那么到位的诠释出改变的决心!我最喜欢最后一句,或许我是90后中,具有探险精神的人,喜欢去探索发现,寻求未知,当,知道了你原来不知道的,就像春天的播种,秋天收获的喜悦!你不了解90后!李宁新品牌战略近日全面铺开,推出90后李宁新概念,电视广告、网络广告、报刊广告可谓海陆空全面进攻,攻势凌厉,效益明显。90后李宁的开场不断取得成功,身为90后的我们,是否应该不断成功?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启程,路上春色已好,天上太阳正晴!
愿:90后的人们,90后的李宁,共勉加油!
安徽宣城市杨柳镇高桥初中初三:陈鑫
(5) [苟日新日日新]杜牧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绝句着称。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着有《樊川文集》。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一、人物小档案
人物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3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时期文学家、诗人,后人称为“小杜”。
杜牧(7张)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着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同期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文学的成就
主要作品
着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着作甚富,主要着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着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着,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文风
樊川文集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义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风格
时政之作,感时伤世,忧国忧民;抒情小诗,风格清丽,画面鲜艳,意境深远。
二、作品一览
七绝
《清明》《山行》《江南春》《赤壁》《泊秦淮》《过华清宫》《秋夕》《遣怀》《寄扬州韩绰判官》
《叹花》《金谷园》《书怀》《鹭鸶》《过勤政楼》《题乌江亭》《沈下贤》
《赠别二首之一》《七绝·登紫工山》
《赠别二首之二》《七绝·登乐游原》《将赴吴兴登乐游原》《题禅院》
七律
《河湟》《早雁》《九日齐山登高》《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五律
《旅宿》《睦州四韵》《题扬州禅智寺》
五绝
《长安秋望》
其他诗集
《感怀诗一首》《赠杜秋娘诗并序》《郡斋独酌黄州作》《张好好诗》并序》
三、历史典故
轶事典故
湖州刺史按照杜牧的意愿,举行了这样一次竞渡活动。那天,两岸围观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挑了一天,直至傍晚,竟没有找到一个合意的。眼看就要收船靠岸,在人群中,有一位...
《唐摭言·公荐》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力荐
当时,崔郾侍郎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百官公卿都到城门外摆好酒席饯行,车辆之胜,官员之多,举世罕见。此时吴武陵——他是柳宗元的老朋友——正任太学博士,也骑着一头老毛驴过来凑热闹。崔郾正在酒席上喝得高兴,听说吴老这位有名的清流人士也过来了,非常吃惊,连忙离席前来迎接。吴老看见崔郾,把他拉到一边,拍着崔郾的肩膀说:你担负此任,乃是众望所归。我老了,不能为朝廷排忧解难了,不如为你推荐一个贤士。前些日子,我偶然发现一些太学生情绪激昂地讨论一篇文章,走近一看,原来是这次要参加考试的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这个人也太有才了。崔侍郎你工作繁重,日理万机,恐怕没有闲暇去浏览这篇文章,不如让我为你诵读一下。说到这里,吴老就字正腔圆地、摇头晃脑地将《阿房宫赋》读了起来。崔郾也是一个有品味的知识分子,听后也称赞不已。吴武陵乘热打铁,要求崔郾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将杜牧评为状元。崔郾面露难色,推辞道:状元已经被他人预定了。吴老穷追不舍,大声说道:如果真得当不了状元,就退一步,让他以第五名进士及第。崔郾还在踌躇犹豫,吴老倚老卖老地说:如果还不行的话,就把这篇赋还给我,看有没有比这写得更好的赋。崔郾迫不得已,只好满口答应,然后目送吴老离开。
回到酒席上,喝酒的同僚问吴博士来做什么。崔郾回答说,吴老推荐了一个人为第五名进士。酒客连忙追问是谁,崔侍郎回答说是“杜牧”。旁边立刻有人接茬说:听说过杜牧这人,才气是大大的有,只是品行不太好,不拘小节,喜欢烟花风月,好出入娱乐场所。崔侍郎为难地说:我已经答应吴博士了。即使杜牧是个屠夫或卖酒的小贩子,我也不会改变了。
崔侍郎重然诺,讲诚信是好事,不过他以这种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在考试前就如此轻易地决定众多考生的命运,还是让人对这样的考试产生怀疑,那里究竟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黑幕呢?不过,杜牧终究没有辜负吴武陵,也没有辱没崔侍郎。大和二年(828),杜牧在洛阳高中进士,感到无限荣光。若干年后,唐代进士便以杜牧为荣了。
由吴老这样的清流赏识推荐而进士及第,杜牧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荣耀。皇榜公布后,他曾赋诗一首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放榜的时候,洛阳的花儿还未绽开。三十三名中举的进士骑着高头大马得意洋洋地行在街上进,他们要去参加各种庆祝活动,出席各种酒会宴席,喝着秦地的美酒,心情舒畅,满面春风,好像春色也被他们带进了长安。
三十三人,就是这次进士及第的全部人数,大致相当今天全国高考各省文科状元的人数,这个数目在唐代还是偏高的。唐朝前期,及第人数一般是十七到十九名,中唐以后才上升到三十名左右。据说唐朝二百九十年间,进士共有六千四百二十七人,平均每年二十二人。人数少,所以能一朝成名天下知,如张籍《喜王起侍郎放榜》。
诗人很惆怅
东风节气近清明,车马争来满禁城。二十八人初上牒,百千万里尽传名。
作品
这个春天是属于杜牧的。他正月参加考试,二月登第,闰三月又应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以第四等及第,随即授官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二十多岁的杜牧毕竟年轻,接连碰到这样的喜事,无法抑制心中的喜悦,笑得连嘴都合不拢了。按照惯例,新科进士要到曲江游耍。“曲江水满花千树”,它是当时最热闹的场所,尤其在春天时候,通常是摩肩接踵。晚唐诗人姚合曾大发感慨,要想到曲江从容赏花,非得日薄西山的时候才行,不过到那时,花儿被人看了一天,精神也已萎靡不振,色彩暗淡:
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欲待无人连夜看,黄昏树树满尘埃。这时的杜牧,顾盼生辉,一举手,一投足,都才情万种。他们一行三五人来到曲江寺院,碰见一位打坐的僧人,攀谈起来。僧人便问杜牧姓名,杜牧得意地报上大名,心想“天下谁人不识我”,满以为僧人会大吃一惊,露出追星族的狂热。谁知这位僧人面色平静,木然地追问杜牧从事什么职业。这让杜牧分外失落,同行的朋友赶紧把杜牧连中两元的喜事拿出来夸耀,僧人依然不为所动。诗人很是惆怅,现场赋诗一首:
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长。
杜牧究竟是不是吴武陵推荐及第的,这件事很值得怀疑。小杜有封信名为《投知己书》,其中曾向朋友夸耀当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情形:“大和二年,小子应进士举。当其时,先进之士以小生行看可与进,业可以修,喧而誉之,争为知己者,不啻二十人。”可见当时看好他的人很多。《唐摭言》说酒席上有人反对吴老的荐举,理由是杜牧不拘细行。其实杜牧不拘细行、风流名闻天下,是在他及第之后,主要在二十六岁到三十六这十余年间,这时他基本上在各方镇使府中为幕僚,有名气,有才气,环境宽松,有条件充分展示他的风流倜傥。李商隐含蓄地说杜牧“刻意伤春复伤别”,所指的也是这段幕僚生活。估计《唐摭言》中的故事,是依据杜牧后来的倜傥形象编造出来的。
幕府生涯
大和二年十月,杜牧进士及第后八个月,他就奔赴当时的洪州,即王勃写《滕王阁序》那个地方,开始了他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其时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辟召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沈家与杜家为世交,沈氏兄弟是文学爱好者,对当时的知名文人都很眷顾,与杜牧的关系也颇为密切。杜牧撰写《李贺集序》,就是应沈传师之弟沈述师所请。杜牧经常往沈述师家中跑,听歌赏舞,蹭饭蹭酒,还对沈家中的一个歌女张好好很有好感,可惜主人对此女子分外珍惜,抢先一步,成全了自己,将她纳为小妾,使小杜空有羡渔之情。大和八年,小杜在洛阳与张好好不期而遇,此时的张好好已经沦落为他乡之客,以当垆卖酒为生。杜牧感慨万分,写了一首五言长篇《张好好诗》。由于情绪饱满,不仅文笔清秀,而且书法更为飘逸,为杜牧赢得了书法家的美名。《宣和书谱》评论道:“(杜)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相表里。”清人叶奕苞《金石录补》也给于了极高的评价:“牧之书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宗伯(董其昌)云: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今人所能见到的唐朝真迹少之又少,这幅《张好好诗卷》自然珍贵异常,纸本上有宋徽宗、贾似道、年羹尧、乾隆等一堆名人的鉴定印章。当年溥仪皇帝“北狩”之时,仓皇之中还不忘携带此卷,后为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张伯驹个人所有,又捐赠政府,藏于故宫博物院。
在此期间,小杜另一首与歌女有关诗歌为他博得了盛名,这就是《杜秋娘诗》。杜秋娘本是金陵美女,妩媚动人,能歌善舞,能联诗作曲,十五岁时,一曲《金缕衣》就俘虏了镇海节度使李
(6) [苟日新日日新]广东09年高考满分作文选登:知之·行之·思之_1500字
知之·行之·思之
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故庄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行难,故特以行之。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
“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
【点评】
点评人:胡家俊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辑
高考评卷在内容方面以“切题”为第一考察点,本文围绕“常识”这一主题词作文,对“常识”的内涵有较深刻的理解。作者从“易有三训”开始,导引出“常识”的三种境界。然后从如何应用“常识”的三种境界,分别论述对于“常识”,要知之,要行之,要思之,层层深入。相对于众多考生对于“常识”的平面理解,该考生的理解深刻程度是要高人一筹的。
在表达方面,本文论证技巧运用娴熟,把丰富的材料信手拈来,运用到文章中去,论据的使用精而恰当。全文结构严谨,环环相扣,互相照应,浑然一体。文章语言流畅,且略带古典气息。说这是一篇有一定文化含量的高考作文,实为不过。
当然,本文也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运用古语时,记得不够准确。例如:“老子曰:‘大象若希’”应为“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希形。”还有“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原文来自《大学》,应为:“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考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大致记得古籍的意思,尽管引用还不够准确,但瑕不掩瑜,作者的阅读视野、文化底蕴还是值得肯定,值得学习的。
(7) [苟日新日日新]2018高考作文素材:学会变通 精彩人生_1000字
古语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王静在没有其他解决办法的前提下选择搭乘直升机攀登珠峰,穿越了因雪崩而无法穿过的地段,以变通达成了登顶的目标,这是非常智慧的选择。其实,现实生活中,人生漫漫长路不可能畅通无阻,遇到阻碍,当无法穿行的时候,灵活面对,学会变通,就能豁然开朗,在另一条路上继续去创造自己的精彩与辉煌。
打破传统,不亦勇乎?要想学会变通,首先需要有勇气打破既有的成规陈说,敢于挑战权威。中外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马丁路德敢于把斗争矛头直指教皇,使人人都有接触和阐释《圣经》的权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使《圣经》深入人心;张居正在众多权贵阻挠的情况下勇于坚持变法,打破旧制,为明朝注入新的血液,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哥白尼勇敢指出教会“地心说”的错误,提出“日心说”,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无数事实证明,有勇气打破传统,是学会变通的第一要义,是能够进行变通处理好事情的前提。
推陈出新,不亦智乎?有了打破传统的勇气后,就需要智慧地找到一种新理论,新方法来为变通后人生之路助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人类解放的有力武器,但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只是照搬,并未能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因此,付出惨痛的代价。直到毛泽东打破机械局面,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才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陈出新,使中国革命形势转危为安。看来,****僵化理论后要有一个很好的新思路指导实践,才能把变通之后的路走得更好。由此可见,推陈出新是学会变通后的关键,是走向精彩人生的阶梯。
墨守成规,不亦悲乎?生活中,总有很多人走不出陈规成说,固步自封,处处碰壁,甚为可悲。中华帝国繁盛千年,却因清王朝二百年的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嘉庆皇帝,在社会最适于变革的时候却选择了坚守祖业,墨守成规,压抑了社会新事物的成长,也为满清王朝的灭亡埋下祸根。因此说来,正是因为清朝统治者的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才使清王朝走向灭亡。看来“萧规曹随”这一理论如果不适于时代,就变为“郑人买履”的笑柄。
礼记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变通创新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鼓起打破陈旧传统的勇气,脚踏推陈创新这一重要阶梯,为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增加助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进程中,我们亦需要这种变通精神,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助力。而对于每个人来说,变通是人生之路上必备的做事原则,人生因变通创新而精彩,生命因变通革故而辉煌。学会变通,我们势在必行!
(8) [苟日新日日新]关于改革创新的格言
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罢了。
——《宋史·卷三三四·徐禧传》
意译:治理天下的方法,有继续有变革,但都是为了能合乎时代需要,到达治理的目标。
革弊,须从源头理睬。
——[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
意译:变革弊病,要从源头开端。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用法古。
——[先秦]《商君书·更法》
意译:管理国家不要拘泥于一种措施,要详细问题详细剖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意译:喻指往事物必定消亡,新事物一直成长。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
意译:句意谓人间间各种事件不断地变化,古往今来构成了历史。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先秦]《周易·乾·文言》
意译:每天谨严做事,发奋图强,和日月一起运行,永不结束。
正统不必常接踵。
——[宋]司马光《司马温公集·答郭主座书》
意译:正统的货色也不逝世守不变的必要。
事异则备变。
——[先秦]《韩非子·五蠹》
意译:政事不一样了,本来的举动也要随之变化。
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认为法。
——[先秦]《吕氏春秋·卷一五·察今》
意译:废弃先王已制定好的轨制,学习先王如何去制订制度。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先秦]《周易·系辞下》
意译:到了止境就要产生变化,变化了就能通达,灵通之后才会久长。指的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发展到衰败的进程,只有追求变化才干持续发展。
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
——[宋]司马光《·陈纪》
意译:老的陈腐的事物不尽早去掉,它的影响就会波及到新的美好的事物。
常人之情,穷则思变。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意译:任何人在无路可走时都想改变现状。这是人情世故。
变者,天道也。
——[近]康有为《进呈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序》
意译:变革是理所当然的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汉]戴圣《礼记·大学》引《盘铭》
意译:如果一天内能更新自己,就应当日日更新,天天都不间断。
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
——[先秦]《管子·正世》
意译:不崇敬古时,也不完整停滞在今天,一切根据时代变化而变,随风气变化而变。
必先知致弊之因,方可言变法之利。
——[宋]欧阳修《论更改贡举事件札子》
意译:要先知道造成弊真个起因,能力隔靴搔痒,改变法令。
法若有弊,不可不变。
——《宋史·卷三五一·赵挺之列传》
意译:法规要是有了弊处,不可不变。
日新之谓盛德。
——[先秦]《周易·系辞上》
意译: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叫大德。
事过境迁,变法宜矣。
——[先秦]《吕氏年龄·察今》
意译:世道时间都变了,法也要相应改变才行得通。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列传》
意译:天象的变化不必害怕,祖宗的规则不必定效法,人的舆论也不要惧怕。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先秦]《荀子·劝学》
意译:青色染料是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色彩却比蓝草更深。
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
——[清]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
意译:任何事都是只有有一定的规矩,就能够变化,法令也如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意译:要想看到更远的处所,必需站得更高。
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
——[先秦]《商君书·更法》
意译:变法是为管理,变革礼节是为教化庶民。
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
——[先秦]《庄子·天运》
意译:礼义法式都是依据时期的变更而不断变化的。
惟进取也故日新。
——[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意译:只有不断地进取,才会有不断的创新。
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涯。
——李大钊《新纪元》
我晓得任何改革的胜利,都须要不少的就义作代价。
——巴金《家》
科学,只有创新才有性命力。为了创新,即便道路曲折,也要奋力拼搏,毫不回首。
——谢光中《我的事业在中国》
科学上的每一个发明、发现都是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的结晶。
——王极盛《科学创造心理学》
一切立异,首先要从冲破本人出发。
——敦源《爱的絮语》
知变道不穷。
——林伯渠《谢老寿我五八初度诗,依韵答和》
假如没有独创精神,不去摸索更新的途径,只是随着别人的足迹走路,也总会落伍别人一步;要想赶过别人,非有独创精力不可。
——华罗庚《学·思·持之以恒》
不革新,是生存也难堪的。
——鲁迅《华盖集》
宇宙的内部全部是一个不息的奋斗,而斗争的轨迹便是进化。
——郭沫若《咱们的文化》
愈艰巨,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路顺风的,冷笑家的同意,是在见了功效之后。
——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语文的新生》
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鲁迅《坟》
改革之任,人人有责。
——孙中山《建国方略》
旧情势的采用,必有所删除,即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涌现,也就是变革。
——鲁迅《且介亭杂文》
实在,前驱者本是轻易变成绊脚石的。
——鲁迅《集外集拾遗》
凡有革新皆从懊悔生的。
——周作人《谈虎集·代快邮》
人之所以宝贵就在于会创造。
——华罗庚《学习和研讨数学的一些领会》
改革是硬情理。
——邓小平《邓小平南巡讲话》
如果想试图转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收很多东西。
——[法国]萨特《答加缪书》
生活的意思在于创造,而创造是独立自由、没有尽头的!
——[前苏联]高尔基《人》
谁也不是任何真正创造力的主宰,人人都应该让真正的创造力去独破发展。
——[德国]歌德《格言跟感触集》
时光是最伟大的改革家。
——[英国]培根《随笔集》
改革是踊跃的,守旧是消极的,前者以真谛为目的,后者以安定为目标。
——[美国]爱默生《天然论》
在大多数情形下,进步来自进取心。
——[古罗马]塞内加《致鲁西流书信集》
人类最伟大的品德之—便是其创造性。
——[英国]英里斯《人类动物园》
生活就是变革,完善就是不断变化。
——[英国]亨利·约翰·纽曼《基督教教义的发展》
世间任何一点先进无不是用头颅和热血换来的。
——[英国]《菲利普斯关于女权的报告》
富则奢靡、怠惰,要求变更;贫则粗野、拙劣,也请求变革。
——[古希腊]柏拉图《国度》
当初的一切美妙事物,无一不是翻新的成果。
——[英国]穆勒《论自由》
我以为生活的意义在于创造,而创造是独立自在而且无限无尽的。
——[前苏联]高尔基《人》
存在发明性运动的意识是宏大的幸福,也是人的巨大证实。
——[英国]马修·阿诺德《文明与无政府状况》
变革老是要碰到艰苦的,即使是由劣变优也是这样。
——[英国]塞·约翰逊《词典前言》
进化不是一种力气,而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种主意,而是一个法则。
——[美国]约·莫利《论让步》
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起有待创造的东西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法国]雨果《莎士比亚论》
提高就是幻想的实现。
——[英国]王尔德《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
鲁莽的变革是危险的,但更大的危险在于盲目保守。
——[美国]亨利·乔治《社会问题》
智慧是美的,因为是创造;创造是美的,由于是智慧。
——[巴基斯坦]侯赛因《悲痛世代》
生活就是变革,完美就是不断变化。
——[英国]亨利·约翰·纽曼《基督教教义的发展》
一切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此——在于创造的刺激。
——[法国]罗曼·罗兰《罗曼·罗兰文抄》
不管是好是坏,改革总有一定的辅助。
——[美国]欧文《旅行者的话》
每次改造都会呈现一批偏激的狂人。
——[美国]西·罗斯福《1913年针对激进党的谈话》
人具备动物所没有的东西——创造性、想像力。
——[美国]马克斯韦尔·莫尔兹《你的潜能》
前进是生活的法令,不然人就不能称作为人。
——[英国]罗·勃朗宁《佩拉塞尔萨斯》
现在的一切美好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
——[英国]约·斯·穆勒《论自在》
莽撞的变革诚然危险;然而最危险的仍是盲目地保守。
——[英国]亨·乔治《社会问题》
除了道德上的革故鼎新,其余所有改革都是徒劳无益的。
——[英国]卡莱尔《随笔集·谷物法之歌》
首先因为危险,才有新的创造。
——[美国]托·库恩《迷信革命的构造》
长进心是人的惟一标记,不是上帝的,也不是动物的。
——[英国]罗·勃郎宁《沙漠惨案》
创造力的应用、自由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功能。人在创造中找到他的真正幸福,证明了这一点。
——[英国]阿诺德《当代批驳的功效》
人类之事,逆水行舟。
——[英国]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当今世界惟是最伟大的力量是变革的气力。
——[美国]卡尔·多伊奇《信徒》
变革不会在一天内完成,也不会在一代实现。
——[法国]马丹·杜·加尔《蒂博一家》
创造力是一种智力肌肉,乐意并且知道如何锤炼它,你也能施展出潜在的创造力。
——[美国]迈克尔·莱博夫《意识你的创造潜能》
按部就班就是长眠不起,象征着死亡。
——[美国]奥利夫·霍尔姆斯《致威廉·詹姆斯》
(9) [苟日新日日新]保送生同题作文:诸神的黄昏生命在闪亮_1200字
作者:学军中学 高三 汪闻超(保送北京大学法学院)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每读《论语》至此,总是掩卷长叹,眼前浮现出闻一多那置生死于度外的慷慨演讲,王荆公那“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豪言壮语,以及鲁哀公那“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的由衷感叹。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朝闻道,夕死可矣”。千百年来,无数中华士子,就是在这样的召唤与鞭策中前赴后继地走上了那条求道而又殉道的悲壮而又光辉的道路。
然而,当历史翻到公元21世纪,工业革命的浪潮刚刚席卷全球,全球化的脚步便毫不停息地汹涌而来。沧海横流,英雄依然不断,甚至以更快的速度涌现,只是他们不再会被全民崇拜,而我们也只有在书中才能呼吸到些许英雄主义的气息。当读书人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词,而财富的原始积累又充满了原罪,我们除了信仰的缺失,更迷茫于人生价值的体现与前进方向的确立。
是英雄的时代早已不再,还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或许所有的太平盛世都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于是时代便学会了“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的道理。并非每个人都愿意和有必要历尽艰险,去翻越那最高险的山峰
(10) [苟日新日日新]宋应星生平
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奉新县北乡雅溪牌坊村(今宋埠镇牌楼村人)。其曾祖父宋景,明正德、嘉靖年间,累官吏、工二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入为左都御史。祖父宋承庆,字道征,县学禀膳生员。父宋国霖,字汝润,号巨川,庠生。弟兄4人,胞兄宋应升,同父异母兄宋应鼎、弟宋应晶。幼年时期,与应升同在叔祖宋和庆家塾中读书8年,勤奋好学,资质特异。一次因故起床很迟,应升已将限文7篇熟读背完,他则躺在床上边听边记,等馆师考问时,他琅琅成诵,一字不差,使馆师大为惊叹。年纪稍大,肆力钻研十三经传,至于关、闽、濂、洛各理学学派,也都能掌握其精液脉络之所在。学古文则自周、秦、汉、唐及《史记》《左传》《战国策》乃至诸子百家,无不贯通。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与宋应升同举江西乡试,两人同榜考中举人,他名列第三。当时全省有1万余人应试,在考中的109人中,奉新只有宋应星兄弟2人,故有“二宋”之称。同年冬,他俩赴京师参加次年春天的全国会试,结果没有考中。事后得知有人舞弊,状元的考卷竟是别人代作。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宋应星兄弟又一次上京赶考,仍未考中。嗣后,他对功名逐渐冷淡下来,而开始将主要精力用于游历考察,总结各地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为编篡一部科技巨著积累资料。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任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撰《野议》,著《画音归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四月,写成《天工开物》,刊出;六月,著述《论气第八种》;七月,写作《谈天第九种》。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改为福建汀州府推官。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调升亳州知州,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改任滁和道南瑞兵巡道,创作《思怜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夏,甲申之变,明朝覆灭,清兵入关,他即弃官归里,以文字著述自娱,遂不复出。宋应星著述颇富,其代表作《天工开物》,最早版本为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刻印,是一部总结我国明末以前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成就的百科全书,分上、中、下3部,原有20卷,只刊刻18卷,分别叙述了有关我国古代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陶埏、冶铸、舟车、锤锻、燔石、膏液、杀青、五金、佳兵、舟青、曲蘖、珠玉等物品的原料出产和制造过程,从生活资料到生产资料,从民用机械到国防武器,当时有关国计民生的部门,应有尽有,内容广博,文字简洁,插图生动,别具一格,堪称我国古代不朽的科技宏著。已以中、日、法、英、德等国文字传遍全世界,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英译本称其为“十七世纪的中国工艺学”,日译本则称其为“中国技术的百科全书”。可见其声誉之高。宋应星的著作,除《天工开物》和《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外,还有《画音归正》《卮言十种》《杂色文原耗》《美利笺》《春秋戎狄解》以及未刊的《观象》《乐律》等,都已失传。
(一)宋应星生活的时代公元16—17世纪,由于生产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农业上,首先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高产地区由过去的“苏杭熟,天下足”,扩大到“湖广熟,天下足”。其次,普遍推广了经济作物的种植。棉花的种植,从南方推广到北方,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各省都已成为产棉区,特别是江南的松江地区“官民军皂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开始种植番薯和玉蜀黍等高产作物,如江浙、福建等地盛植番薯。公元16世纪烟草传入中国,一路由日本经朝鲜传入东北,一路由吕宋传入福建、广东。明末已是普遍种植和吸食了。这时,花生也由巴西传入我国,开始种植。太湖地区的蚕桑业,闽广地区的甘蔗、蓼蓝、漆和各种油料作物,产量都得到了提高。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推广,一方面为家庭副业和手工业提供了原料市场,另一方面缩小了粮食的种植面积,扩大了商品化范围。譬如:湖州地区农民种桑是为了出卖桑叶喂蚕,蚕结茧缫丝可供纺织绸缎,所以,苏州地区的丝织业依赖湖州的蚕丝,湖广地区的稻米要送往江浙一带,来自山东、河南地区的棉花供给松江的棉织业。这些被出卖的蚕丝、棉花、粮食,都已变成了商品。伴随棉织和丝织业的大发展,生产工具也在逐步改进。棉纺织业中出现了脚踏纺车和轧棉的搅车,产量是元朝的几倍。民谣说:“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在今浙江嘉善)纱。”每年供应宫廷、官吏、军队等的1500万—2000万匹棉布,由实物税改为折征银两,政府再到市场上去购买,反映了棉布的商品化。松江地区的棉布,已是“衣被天下”。棉纺织业已成了农家的主业,甚至城内也兴起纺织业。江南有些地区的丝织业已经与原料生产分化,丝织品和原料都已成为商品。在湖州城内出现了专以机织为主的手工业者——机户,农民把蚕丝卖给机户,机户把蚕丝织成丝织品卖给商人,商人再到四方行销。至此家庭手工业已经是商品化了。手工业工匠由服徭役改为征银,促进了民间独立手工业的发展。在采矿业中,民矿迅速发展,门头沟的煤窑,绝大部分都是民营。制瓷业中,民窑逐渐代替了官窑,景德镇的瓷窑,民窑有900座,占总窑数的93.95%。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标志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以某种行业著称的城市开始出现,江西景德镇以制瓷著称,铅山以造纸著称,广东佛山以冶铁著称,湖北汉口以商业著称。苏州的盛泽镇,震泽镇,嘉兴的濮院镇,王江泾镇,湖州的双林镇,菱湖镇,都以丝织业著称。特别是盛泽镇,从五六十户人家,发展到拥有5万人口的大镇。冯梦龙的短篇小说集《醒世恒言》第18回《施闰泽滩阙遇友》描写盛泽镇:“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疋,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脚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松江的枫泾镇、朱泾镇、朱家角镇,则以棉织业著称。商业城市集中于运河和长江两岸,北方少南方多,南北并不平衡。工商业的发展促使商人数量增加,商人在各地设立会馆(或同乡会馆),组成各种商帮,从事于转运贩卖各种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少数商人是拥有几十万至一百万银两资本的大商人,分为北南两大系统,北系的代表是西商,即山西商人,南系是徽商,即安徽商人。在工商业发达的地区,有的商人收购大宗棉花、棉布、粮食、甘蔗、茶叶等进行加工,直接投资于手工业。譬如有的商人在湖州买丝,至芜湖染色,带到福州织造,这种商业资本标志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工商业的发展,白银代替了钱钞成为市场流通的主要货币。江南地区,特别是苏、松、嘉、湖、杭地区商品经济的明显发展,创造了资本主义萌芽条件。在苏松地区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苏州出现了拥有二十余张或四十余张织机的机户,雇佣数十个工人从事生产,这样的机户就是最初的产业资本家。《醒世恒言》里的《施润泽滩阙遇友》一回中的施复夫妇,家中就有三四十张织机,还雇了许多工人,他已经是一个资本家了。在苏州城内有数千个机工(织工)和数千名染工,他们都是不靠土地生活,自己没有织机,受雇于人,“得业则生,失业则死”,“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完全与生产资料脱离,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他们与机户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所得报酬是“计日受值”。这些机工摆脱了封建依附关系,成为受资本家剥削的“自由”的雇佣工人。资本主义萌芽只局限于苏州的丝织业等江南地区的少数城市和少数行业,非常微弱,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气息。但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在中国的地平线上升起了未来社会的新的曙光。因此,公元16—17世纪,是“天崩地解”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思想家具有“别开生面”的特色。这个时代不仅兴起了启蒙社会思潮,还兴起了启蒙科学思潮。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等杰出的科学家,写出了一些著名的科学著作,在医药、农业、手工业及地理研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李时珍(1518—1593),湖北蕲州人,毕生以行医为业,采访四方,阅书800余种,写成《本草纲目》52卷。该书190余万字,记载药物1892种,比以前新增374种,并附有动植物插图1100余幅,内容十分丰富。这部书全面地总结了在他以前的我国药物学的巨大成就,把我国药物学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在世界的药物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徐光启(1562—1633),上海人,是明代卓越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农学方面,都做出了很多贡献。在农学方面,留下了一部巨大著作——《农政全书》。该书60卷,约70余万字,内容比以前所有农书都要全面,对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都有详尽的记录,特别对于番薯和棉花的种植技术作了重点的介绍,对屯垦、水利工程及备荒三项作了系统的叙述。书中大量保存了《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并且还有所增补。这部书不仅整理总结了古代农书,而且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实际经验,富有实践的科学精神,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书。王夫之(1619—1692),又称王船山,湖南衡阳人,明代唯物主义思想家。他明确肯定物质世界是独立存在的,说“天下唯器而已”,“器”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无其器则无其道”,“道”是指事物规律。又说“理在气中”,“理”是指事物的规律,“气”是指客观事物。这样就在“道”、“器”或“理”、“气”的问题上,批判了宋、明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外界事物引起的,外界事物的存在不以人的认识与否为转移。他以浙江的山为例指出,不管人们是否看见山,山都是存在的。此外,王夫之在《噩梦》中还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认为土地不是帝王的私产,人民生长在土地上耕种土地,土地分明是耕者所有。这是很进步的见解。
(二)宋应星的早年经历宋应星的祖先在元代(1260—1368)以前本姓熊。元、明之际(十三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熊德甫就任南昌府丰城驿宰,娶当地宋氏为妻,因避兵乱,就改姓他妻子的宋姓,迁居在奉新县东雅溪(今潦水)沿岸。明代以后,宋德甫和他的后人便世代定居在奉新北乡的雅溪南岸务农。宋德甫一家到雅溪定居后,乘明初政府鼓励垦荒之际,开发了附近的土地,种植桑麻、水稻、兼营养蚕,逐渐成为经营地主。宋德甫以下五辈传至宋迪嘉,都是靠经营土地、养蚕发迹的。宋迪嘉之子,宋应星的曾祖宋景(1476—1547),字以贤,号南塘,公元1505年中进士,历任山东参政,山西左布政使,南京工部尚书转兵部尚书,进京师都察院左都御史(正二品),卒赠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谥庄靖,是明代中期重要阁臣。他为官清廉,曾推行“一条鞭法”的改革政策。他的家族被封荫,从此宋家成为官僚地主家庭。宋景有五个儿子,第三子宋承庆(1522—1547),是宋应星的祖父。宋承庆字道徵,号思南,自幼在本县为庠生(秀才),博学能文,娶龙潭黄氏,继娶泥湾顾氏,顾氏生宋国霖(1547—1629),就是宋应星的父亲。宋承庆在27岁时早逝,只留下孤子宋国霖。宋国霖字汝润,号巨川,不到一周岁时就已丧父,由母亲顾氏抚养,后在叔叔宋和庆(1524—1611)照养下成人,少补诸生,在庠40年,一生都是秀才,没有做官。从宋景到宋承庆一代人时,宋家还是繁华府第,用人前呼后应,具有阁臣府第气派,但是,到了宋国霖时,家境逐渐萧条下来。宋国霖有4个儿子,长子宋应升(1578—1646),字元礼;次子宋应鼎(1582—1629),字次九,号铉玉,是甘氏所生,在本县为庠生,没有做官;三子宋应星,与应升是魏氏(1555—1632)所生;幼子宋应晶,字幼含,为王氏所生,副贡生,后来绝意科举,迁居到县城。宋应星小时候和大哥宋应升一起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读书。宋和庆于公元1569年中进士,授浙江安吉州同知,进广西柳州府通判,不久就辞官归里,在本乡兴办教育事业。接着,兄弟二人又投师于族叔宋国祚,和他们的族侄宋士逵,宋士达等人一起就学。宋应星幼时先学诗文,又学经史子书,接受封建正统教育。宋应星喜欢游历,和哥哥宋应升等人结伙游历的地方有县城北的狮山,再往西北50里的越王山。越王山南的会埠,有宋家的大片地产。县城西120里的百丈山,是全县最高的山,山上有百丈寺等名胜古迹,有唐宋以来文人士大夫们的诗文碑刻。北乡以东是新建的,那里有宋家的亲友。再东行80里是省城南昌。宋应星自幼聪明伶俐,几岁就能作诗,有过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师和长辈们喜爱。宋应星后来又和宋应开、堂叔宋国璋(宋和庚子)、族侄宋士中及本县的廖邦英等人就学于新建举人邓良知(1558—1638)。后来,宋应星又考入本县县学为庠生,熟读十三经和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宋应星在哲学方面,最推崇的是张载(1020—1077)的关学。张载是北宋凤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