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课文5篇
第一篇雷雨课文:初中作文指导:中学生如何写好故事新编
鲁迅有一本小说集叫《故事新编》,作品多数是在“博考文献”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暴露和讽刺现实。
我们所说的“故事新编”也是这样,在准确把握话题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名着、历史、传说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故事、人物予以加工、演绎和包装,即进行再创作,从而对话题的内涵作出独特而传神的诠释,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这些带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可以放在过去的时代,也可把他放到现实生活中来,或借古说今、折射现实,也可以透过他们的眼睛去看现实,写他们在新环境里所经历的故事,以此歌颂社会进步或暴露问题,批判丑恶现象。这种作文形式,好就好在它翻了花样,出了新意,令人耳目一新。如《红楼选美记》、《谁是打虎英雄》、《既生“亮”,何生“关”“张”?》、等。
那么如何写“故事新编”呢?
一是联系原着,熟悉“故事”。故事新编的人物是从古典名着或其它作品中借用来的,人物的言行、性格应与原着相一致。凡新编故事必须了解原故事的必要背景、意蕴及其他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新编出来的故事才能与“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语言风格相吻合,才能与“故事”的基本情节连续得上。写阿Q让人一看就是阿Q,写孔乙己一看就是孔乙己,而不能创造成一个与原来的形象完全无关的形象。如果编孙悟空贪小便宜,好吃喜睡,时常耍一点弄巧成拙的小聪明,那就离谱了。
二是联系现实,暗扣主旨。故事新编是借古人说今人,表面上写的是古事,实际是上是折射现实社会,立意多在讽今喻今。如2002年北京卷作文题为“规则”,有考生写了《弥勒规则》一文,设计玉皇大帝在天庭成立运输公司并任命经理。先任命刚正不阿的李靖,李靖上任后以严格的规则管理,公司产值略有增加,但却有无数的匿名信飞到玉皇手中,迫于压力,玉皇撤换李靖,而让人缘好的弥勒担任。弥勒推翻了李靖的制度,把规则改为“宽容”,搞好干群关系,一月后,产值大增,上万封感谢信送到玉皇手中。可半年后公司大幅亏损。玉皇微服私访公司,发现员工多半不务正业,而弥勒一心搞好关系,乱评奖。最后玉皇认识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终任李靖严格管理,公司也最终蒸蒸曰上。
三是幽默风趣,犀利明快,语言既要体现人物原先所处的时代的语言氛围,又要适合所编的“新”的生活环境。幽默风趣,犀利明快,具有杂文特点。
故事演绎,可以有多种途径。有情节变形,对原有的故事情节进行改编,或增加情节,或保留一部分情节后再按需要设计其他的情节。有时间变形,就是改变原有故事发生的时间,或提前或推后,设想故事在不同的时间阶段的不同结果。有空间变形,就是把已有故事中的人物放在其他地点、位置,设想在另一个领域里会发生什么新的结果等等。不管采用那种途径,要避免张冠李戴,更不能胡编乱造。
中学生如何写好故事新编呢?
所谓“故事新编”,即在话题作文中,根据古典名着、民间故事或名人名作中的人物,重新演绎故事,反映社会生活。在百花齐放的高考作文中,“故事新编”这一类作文争奇斗艳,最惹人注目。比如,1999年出现了《记忆国唐僧行凶,仙南海观音解难》、《爱因斯坦复活之后》、《堂·诃吉德新传》等。2000年出现了《红楼选美记》、《谁是打虎英雄》、《宝玉的困惑》、《三国英雄开会》、《三个和尚新传之一:变,变,变!》、《新愚公和智叟的故事》一类优秀作文。天津一考生写的《阿Q正传》竟得满分。无独有偶,2001年又有一篇《阿Q正传》,还是得满分。可谓一个阿Q,见仁见智。2001年,江苏《金陵晚报》一次刊出6篇高考佳作,就有3篇“故事新编”类,《扬子晚报》刊登的也有一半是这类作文,如《赤兔之死》、《朱贵开店》、《刘备访友》等。2002年同样出现了这类佳作,如江苏的《东坡的选择》、《谏屈原书》、《昭君的选择》等。2003年出现的“故事新编”有《与诸葛亮书》、《既生“亮”,何生“关张”?》、《普朗克的忏悔书》、《吊屈原赋》、《搬家》、《武侯自责表》等。
在这些优秀作文中,有不少是借用教材里的人物和故事来进行创新思维的,它们深入挖掘教材里的人物和故事中合情合理的意义,推陈出新。
例如2001年河北考生的《题乌江亭》就借用到课文《鸿门宴》的一些内容,但项羽不再是一个“有勇无谋”“偏听偏信”“刚愎自用”的“莽汉”,不再是被范曾骂为“竖子不足与之谋!”的“蠢才”。作者撇开名家的争论,抛弃名家的点评,独以“诚信”论英雄,独抒己见,塑造了“一个没有舍弃诚信的男人”,“一个顶天立地的”悲剧英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项羽的“果敢”、“豪迈”、“无畏”、“直言不讳”,“你胜不了刘邦。因为你,还有诚信”,“于是你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舍弃诚信的男人的涅”;但是“你不朽,你最终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作者于旧文中创新解——诚信,既尊重原作,又独辟蹊径,使人感到既熟悉又新奇。
又如2001年江苏考生的《阿Q新传》,作者将高考作文命题《诚信》和课文《阿Q正传》联系在一起,构思新颖。作者虚构了一个阿Q办工厂的故事。阿Q“专门生产洗发水”,因为“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制造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违反了诚信原则”,最后工厂“被封了”,“大盖帽”“还罚了阿Q20万”,“阿Q破产了”。故事将原作背景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亦古亦今,亦真亦假。阿Q的情态口吻酷似原着,却说的是当今时髦话,“洗发水”、“飘柔”、“公安”等,语言诙谐幽默令人捧腹。
借用教材里的人物和故事写“故事新编”这类作文,要注意两点。一是一定要熟悉课文,熟悉“故事”,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前提。只有这样,新编出来的故事才能与“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语言风格相吻合,才能与“故事”的基本情节续连得上。对课文所述故事、所写人物了解得越透彻、越仔细越好,编起新故事来越得心应手,新编的故事越合情合理。二是一定要“新编”,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关键。新编,即写出新意,或者编写出新的情节,或者表达出新的旨意。可以说,“新编”是写好“故事新编”作文的灵魂。
二、移花接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写作材料有赖于平时的积累,但是考试时将教材内容进行移花接木,拿来“为我所用”,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例如2000年高考佳作《答案》,作者巧妙地将教材中的材料用于作文,鲁迅的《故乡》、曹禺的《雷雨》、张继的《枫桥夜泊》、杜甫的《春夜喜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名篇名句,巧裁妙用,显示出作者扎实的语文功底。请看同年江苏满分作文《冷香飞上语文》中一段文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如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岗的青石板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作者没有作海阔天空的神游,而是把视线牢牢地盯住语文教材,文中的许多名句、场面、情节,都是来自语文课本《念奴娇·赤壁怀古》、《岳阳楼记》、《琵琶行》等,作者只是把它们作了巧妙的糅合、概括,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又如2002年山东省满分作文《让我轻轻地告诉你》,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一系列人物的“心灵的选择”,其中就有来自于教材里的:如“在居庙堂之高的沾沾自喜与处江湖之远的苦寂失意之外,范文正另有所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均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还有“面对生活,舒婷选择做橡树旁一株木棉的爱情”(出自舒婷的《致橡树》),等等。
可见,我们从一向所忽视的语文教材中,也可以得到启发,获得写作的灵感,获得有用的材料,写出有声有色的好文章。高中生已经学过不少课文,在高考中将课文素材移花接木,是显示才华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这样做了,也会给阅卷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认为这位考生知识面宽,视野广,积累多。
三、套用形式
形式是文章的骨架,搭好文章的骨架等于完成了文章的一半,而不少学生搭不好文章的骨架。其实,聪明的学生不妨套用有关课文的形式啊。学生一旦领悟了课文的精妙构思,掌握了带有规律性的一类文章的形式,就能够打开思维的广阔空间,写出主旨集中、形式独特的好文章。
如范文中的《孔雀东南飞》就是套用形式,同学们可以读一读,从中得到借鉴。
现在的高考话题作文题,都是“文体自选”,这就为考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形式上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就笔者所见,写成诗歌的也多起来了。但是,像这位考生那样,居然模仿《孔雀东南飞》,写成乐府诗的却是绝无仅有,也真是大胆得可以。他把一位立志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青年作为叙事诗的中心人物,在与家人、亲戚的矛盾冲突中展示其“心灵的选择”,倒也写得像那么回事。笔者想,这位考生作文之所以能够得到满分,绝对与作文的形式有关。而这形式,不就是套用的课文《孔雀东南飞》吗?另外,像2003年出现的优秀作文《吊屈原赋》等也是套用相关课文的形式。所以,认真阅读课文,揣摩课文的精妙形式,掌握它们的特点,在考场上恰当地套用,是“出彩”的方法之一。
第二篇雷雨课文:论学_800字
学,还真深奥呢!在“那节课”之前,我一直都是一味的去死背课文,公式和英语单词。对于这样的学习,使我感到索然五味。而后来我居然对“学”这个字开始有了兴趣,而我这突然的改变正是受了“那节课”的影响。
回首以前的我,如果要问我如何形容“学”,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不加糖的咖啡,对,就是黑咖啡的味道,是苦的。因为在过去的我的眼中,学就是读啊背呀的,毫无乐趣。因为我的努力往往都得不到满意的回复。所以我的内心就得不到平衡的安抚,自然也就没有信心再继续付出汗水与努力喽!这样的“木”学,曾使我想要不在努力了,可接下来发生的使我从建希望……
“再讲完这篇课文的知识点后,你们自己在读一边课文吧!One,two…”说完我们便读了起来。我的同桌是个新转来得学生,对于我们的教学进度一无所知,所以我经常就会教教她该怎么读,怎么做。可往往这次就出误会了。
同往日一样,我读一句课文,她跟着我读。有时还得反复教她读。教室里的读书声非常大,所以我俩便靠的很近,以免听不清楚。突然有一只手从后面把我们俩分别向两边推开了,我不禁颤抖了一下,心里真是又奇怪,又被吓了一跳啊!“靠那么近干嘛,讲小说话吧!都快考试了你们真是……”老师的口气中有几分令人害怕的语气,老师从不会这样说我可我是帮助同学呀!我的鼻子酸酸的,泪从我脸狭两边如雷雨般倾盆而下。我趴在桌上无声地哭着,什么也没解释。只觉得自己委屈极了,心里很是难过……。
后来老师知道了,就说:“出来一下,我有话跟你说。”我不于理睬,我知道这做法不对,可人在气头上,我又是倔脾气,没法子。老师叫了我几声,也许是面子挂不住了,也许是我的态度,她便继续上课了。
中午她把我叫进了办公室对我说:“上午是老师错怪你的,你要保持自己的成绩……”我听又感动又感谢。
也不知道怎的,我开始对学习有了兴趣,因此我清楚得知道了学也需要技巧。我便开始了我快乐的学习之旅。这“巧”学让我感受到了在书海中的快乐与自由,让我爱上“学”这个怪字。
第三篇雷雨课文:写作指导“读”中求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学生普遍存在怕写作文的现象,作文水平低下直接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究其原因:作文目标要求高,写作难,训练形式死。为解决这些难题,语文老师们探索了不少好的方法途径,我探索的是写作指导“读”中求,以提高作文水平。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阅读是一种双向心理过程。阅读文章,首先要感知全文,从字词到句子,从字词句段到全文,逐句读懂,这是从形式到内容,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的心理过程,它侧重理解。阅读还有一个与上述逆向的分析过程,它侧重于运用。从已探索到的中心思想出发,研究作者怎样根据中心需要选择材料、记叙描写,准确地遣词造句等。这是个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局部,从本质到现象的过程,第二个心理过程正好与写作的心理过程相吻合,阅读对写作的影响具有迁移性,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教学促进写作教学是自然形成的客观规律。
模仿具有重要价值,写作模仿在语文学习(特别是作文学习)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写作指导“读”中求就是指导学生模仿。低年级模仿说话写话,中高年级模仿写作文,写作模仿可以仿句、段、篇章、结构、语言、片段,也可以对已有范例进行改编、概括、组合。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写作指导“读”中求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结合典型课文,引导学生在写作方法和特点上加以理解和吸收;对典型课文、精彩片段、比喻句、拟人句、对比句、排比句……都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以便写作时借鉴使用。再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学生应不会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了。
写作指导“读”中求的内容要根据以下几方面来确定:1。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知识构建,心理需求。2。新课标的要求。3。课文的典型方面,学生写作的仿点需求。因此,不同学段的写作指导应各有侧重,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在小学低段,学生年龄小,认知少,心理需求简单,课标中这方面的要求低。所以这个阶段写作指导的重点是:认真观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字词句,指导准确用词,清楚完整地说话。
我在执教一年级《影子》一课时,进行了如下写作指导:1。分辨前。后。左。右,分别说说自己的前后左右是谁或者有什么。2。用“跟着,陪着”各说一句话,要求说清楚谁跟着谁干什么或学什么,谁陪着谁做什么。3。辨析“她他它”后送信(信封上分别写上她他它)。“她”是女字旁,指女人,如老师我,你的妈妈,还有谁可以用“她”代表?他是单人旁,指男人,如你爸爸,哥哥,还有谁可以用“他”代表?“它”是宝盖头下一个“匕”字,指事物,如太阳,桌椅,还有什么可以用“它”代表?课堂教学异常活跃,学生说话清楚明白完整,送信准确无误,孩子们在轻松的活动中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初尝说话成功的喜悦令孩子们兴奋不已,成功送信的喜悦更让他们欢呼雀跃,欲罢不能。尤其送“它”字信的五花八门,有送给书本文具的,有送给门窗的,更有送给黑板、粉笔的,每个孩子都为自己的别出心裁欢欣鼓舞。
在二年级《坐井观天》一课的写作指导中,我重点指导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为什么小鸟和青蛙看到的天不一样大?青蛙要想和小鸟一样看到无边无际的天,有什么办法呢?《纸船和风筝》、《窗前的气球》的写作指导,重点在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朋友情,同学情,珍惜各种情谊。学写作者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并真实地说出来,讲给家长,小伙伴听。《雷雨》课则重点指导学写作者的观察及写作顺序和雷雨前中后的景物特点,模仿写春风或寒风。
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已不满足于简单地说写一句或几句完整的话了,他们在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初步积累了一些表达思想感情所需的词句和方法,在写作上有了更高的需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这个阶段的写作指导,重点应放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怎样把文章的内容写得具体生动上。
三年级《秋天的雨》一课,我做的写作指导如下:1。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形式:开头总起,以秋天的雨引出秋天。中间分别各用一个段落写了秋天的色彩,秋天的气味,秋天里动植物的情况。最后总结全文,秋天是丰收的,欢乐的。这样的写法,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而每个段落也是先总后分,层次分明。2。作者把银杏叶和枫叶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而把菊花,果实,秋天的气味,动物的活动当成什么来写?你从哪里看得出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使文章内容具体,形象生动,读来动人心弦,引人入胜。3。结合写作指导进行写作训练:①仿写1-2个比喻句,②仿写1-2个拟人句。③训练先总后分仿写一个段落,④仿写一篇总分总结构的三段式作文,可写景,写物在后来的写作指导中,我曾多次指导学生运用三段式结构写人、写事、抒情。效果都不错。
四年级《燕子》一课的写作指导,重点指导学生抓住事物主要特征,用简洁语言准确描写事物外形和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描写方法。《猫》的写作指导重在模仿作者观察入微,描写细腻准确,把小猫写得如幼儿一般天真可爱,生气勃勃,从而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要求学生仿写一篇作文,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注意选词造句要能表达出自己对这种小动物的喜爱。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很快,接受新事物能力增强,知识构建趋于全面,而且达到一定程度,在写作方面,描写片断,简单短文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值一提。而写出结构完整内容具体生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并有一定文采的好作文,则成了他们的追求。所以这个阶段的写作指导,更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是在语言、结构、过渡、开头、结尾、表情达意等方面都有特色的综合指导。
五年级《桂林山水》一课堪称典范,它文质兼美,学生可以仿之处颇多,于是我重点进行如下指导:1。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及首尾呼应的写法:指导研读开头和结尾,体会这样写的妙处。开头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山水之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受结尾,真实感人,首尾呼应,赞美了如画的桂林风光,意蕴悠长,令人遐想,真是言尤尽而意无穷,强化了作者的感情表达。2。全文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得内容具体形象,语言清新秀美,自然生动,感人至深。如对比:天下山水输于桂林。大海和西湖不如漓江水的静、清、绿,泰山香山不敌桂林山的奇,秀、险。如比喻:漓江水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像老人、巨象、骆驼、屏障、竹笋,桂林山水像画卷。3。写感受:桂林的山好像一不小心就要栽倒下来,“人在画中游”。重点仿使用修辞手法让文辞优美,语言俊秀。仿写出切身感受,使文章内容真实感人,强化表达。
《邱少云》一课的写作指导是“补白”:体验人物内心活动,体会邱少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写看图作文或写出读后感。
经过六年这样由字词句到篇章结构,由形式到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的写作指导,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语言平淡呆板,内容空洞混乱、结构不严谨、不完整等诸多作文问题。写作指导“读”中求化作春风细雨,滋养着学生的写作心田,写作的小苗在这块心田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第四篇雷雨课文:作文基本功之学会写景抒情
春天,我爱你!你纵情歌唱,歌声响彻九霄云外;你热风吹拂,温暧了我们的心间;你百鸟争鸣,把大地叫醒;你百花齐放,美貌惊人;你云灭雾散,笑样嫣然……
上面这段文章,摘自一个小学生写的《春天美》一文,这篇作文曾用铅字印出来,收在《新苗》集子里,显然是作为优秀作文发表的。美吗?我看不美。在这里,小作者堆砌了许多形容词,从书上抄了许多所谓“好词”,自己觉得很美,但是却没有说清楚春天的特点,也没有写出春天美在哪里。“歌声响彻九霄云外”,不知道是谁在唱,让人莫名其妙;“热风吹拂”,并不舒服;“百花齐放”如何“美貌惊人”也没有说清楚;至于“云灭雾散”,恐怕不是春天的特点,又怎能引来人们“笑样嫣然”?所以,我说不美。春光明媚,花红柳绿,青草茵茵,鸟儿在枝头上歌唱,蝴蝶在花间飞舞,暖风徐徐吹来,令人心旷神怡,这才能给人以美感。
有一次作文,题目是《可爱的家乡》。同学们写的文章主题思想都不错,就是在写景方面出了一些毛病。请看下面这几段: (1)暑期的一天早晨,旭日东升,霞光万道。我乘坐的长途汽车在京郊线上奔驰。窗外,那一望无际、广阔无垠的田野,到处是绿油油的麦苗。(2)静谧的夏夜,繁星满天,明月高悬。(3)啊,故乡!你旖旎的风光!你傲岸的英姿!多么恬淡!多么瑰丽!多么妩媚!多么妖娆! 这几段写景的文字给我们的印象是: 1.违反事实,没有真情实感; 2.堆砌词藻,显得矫揉造作。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它们的毛病:例(1),暑期的京郊农村,麦子早已收割完了,地里哪里还会有“绿油油的麦苗”?例(2),生活常识告诉我们,有明月,星星一定不会多,所以说“月明星稀”。既是“明月高悬”,就不可能“繁星满天”。例(3),“旖旎”、“傲岸”、“恬淡”、“瑰丽”、“妩媚”、“妖娆”等词汇,大概是从书本上抄来的。作者把它们堆在一起,以为很美,可是,读者并不感到美。罗列这些词藻到底是什么意思,作者也不一定清楚。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毛病呢?我认为有下面几个原因:一是作者对周围的环境,对景物的特点观察得不细致。自然界的景物有自己的特征,而且随着春夏秋冬、早晚阴晴的变化而不同。二是作者为了把文章写得“美”,他们看课外书就专门抄“好词”、“好句子”,作文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符合生活实际,也不管通顺不通顺,硬把抄来的“好词”、“好句子”堆在一起。这就好比是把红布、绿布、黑布、白布乱七八糟地缝成一件衣服,你说能好看吗?三是作者不明白为什么要描写景物,不论写什么文章,都爱写一段景物,而他写的景物和文章的主题和人物的思想感情又没有什么联系,这是为写景而写景。原因找到了,问题就不难解决。你想把景物写得准确、清晰、具体、形象,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就要仔细观察不同景物的特点。
请看晏小春、罗卫东两位小朋友写的《雷雨》。
7月的一天下午,天空还那样瓦蓝瓦蓝,太阳像一盆火,烤得大地直冒烟。忽然,天色暗了下来,树枝儿停止了摆动,天气变得格外闷热,使人感到喘不过气来。一会儿,又刮起了一阵狂风,把地上的灰尘刮得到处乱窜。大树在风中猛烈地摇晃,一条条树枝像狂舞的皮鞭,在空中呼啸着,抽打着,一些枯枝败叶纷纷落了下来。抬头看看天空,只见浓浓的乌云像排山倒海的浪涛,汹涌着,从天外滚滚扑来。暴风雨要来了!我连忙跑进屋关上窗户,忽然,空中划过一道刺眼的闪电,给万物罩上一层银光,紧接着“轰隆”一个惊雷,把我吓了一大跳。霎时暴雨像天河决了口一样铺天盖地而来。雨越下越大,雷越打越响,整个大地似乎都在发抖。我透过玻璃窗向外望,远处什么也看不清,只有迷
第五篇雷雨课文:爸爸的脸像个“气象台”_300字
老爸的脸像个气象台,当我好好学习的时候,我爸爸的脸对我笑的像花似的,这时候我爸爸是晴天。有一次我没好好预习课文,爸爸生气的像打雷一样。这时候爸爸是晴转雷雨。但是,我要对我爸爸说一声:对不起。我拿好成绩了,我爸爸很高兴,我也很高兴。当我遇到不好的事,哭的时候,爸爸就在那劝我。当我犯了小错误的时候,爸爸说;“没事,下次注意一下就好了。”如果我犯了大错误时,我爸爸脸色一下子就变了。我该怎么样才能让我爸天天都晴天呢?
1、做事的时候,勤于思考,善于动脑。
2、不要拖拖拉拉的,拿走的物品,该放到哪就放到哪。
为了我爸爸每天都有好心情,就应该做好上面两件事情,让爸爸的脸不再是气象台。
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三年级: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