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10篇

时间:2018-11-06 来源:日记大全 点击:

道士塔一:道士塔,人生浮屠_900字


  听了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心头一直被一股弥久不散的阴霾压抑。漫无边际的悲愤袭来,我仿佛看到一个目光呆滞、神情猥琐的老道立在沙漠边,注视着那深深的两道车印。这一个画面的定格,蕴含了多少的惨然与愤然啊!我好恨!
  这个老道叫王圆

道士塔二:读《道士塔》有感_800字

  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每每想起余秋雨的《道士塔》,心中不免有些寂寞,又有些憎恨。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在道士塔中曾经住着一位姓王的道士,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当各国艺术家都在创作他们的举世杰作时,古老的敦煌文化正在王道士的手上一步步走向深渊。
  他,一个道士,因为看不惯雕像、壁画,就找人将雕像砸碎,将古老的文化变成几个怪模怪样的天师灵官;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涂成一片惨白。
  虽然“藏经阁”是王道士发现的,但他却没有将这宝贵的文化遗产留下来,外国人的一点钱、商品就能换回几大卷在现在可以算得上无价之宝的经书。
  “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像的低价换取了300万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这是在文中写到的,令人惊讶的不仅是用那样低廉的价钱换走了一大批的经卷,更让人绝望的是中国文官们的滔滔奏折中竟没有提“墩煌”一个字,甚至那些各国的冒险家没有任何手续、任何关卡地就来到中国。
  但如果单凭王道士的迂腐,还不足造成墩煌毁坏性的损坏,可恨的是中国官员门对文物毫不重视,贪婪的他们一步步把文物吞没了,享受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一切的一切,在他们眼中,就只有钱,钱对于他们来说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但他们不知道,再多的钱也买不会这些文物,再多的钱,也弥补不了他们的罪过。
  看看莫高窟留下的古代造型艺术杰作和浩如烟海的经书,就知道敦煌文化是人类罕有的艺术宝库。可是,这一切几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国官员们的手中完结了。他们太卑微,太渺小,对他们再愤怒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那无知的躯体无法扛起中华民族的尊严,无法付起那笔沉重的文化债!
  我为墩煌莫高窟默默流泪......
 

道士塔三:读《道士塔》有感_700字

  从来都以为,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沉淀下来的,都是美好的,都是饱含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却不曾想过,原来历史,也有阴暗的一面。
  坐落于敦煌的莫高窟,蕴藏着无数珍贵文物,它释放着历史的光芒,足以照亮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东方。然而在那个黄昏,伴随着一车车历史文物的远去我仿佛透过书本,看到莫高窟的光芒在一点点变得微弱,那足以照亮整个中国,整个东方的光芒又有多少是随着那一箱箱远去的文物而熄灭的呢?
  第一次阅读《道士塔》这篇文章时,我的心中有不解,也有气愤。我不明白,为什么蒋孝婉明知那些文物的价值,却愿意拱手让给西方;我气愤,那些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却因为王圆

道士塔四:读《道士塔》有感_350字

  “车队已经驶远,他还站在路口。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
  是啊,侵略者的车轮已深深的勒进了中华民族的脉搏,他也在雕刻历史的耻辱与悲怆。
  王道士啊!您这是愚昧还是无知啊?墩煌多少灿烂都丢在您的手里。您望着远去的“客人”,难道就不怕呼啸的黄沙卷走了您的美梦吗?
  这些千里迢迢赶来的侵略者,他们做好了舍弃生命的准备,为的就是这价值连城的经卷。我们愤恨他们,憎恶他们,就如同那个青年面对已成灰烬的圆明园: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
  “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好恨!”
  拦住的车队真的就只能停留在沙漠中吗?任凭狂风的肆虐吗?
  泪也流出了我的双眼,那就用我的泪水暂且凝固松散的黄沙,让这可怜的经卷先安宁一会,等待我们这些后来者去保管他们吧!
 

道士塔五:那些流失的泪_2000字

  大漠黄沙,驼铃残阳。
  莫高窟,一个民族的骄傲,一个民族的悲哀。
  读过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后,我同样“好恨”。面对一场无硝烟的战争,莫高窟本能地抵抗,却无能为力,只能任眼泪流下,埋藏在沙漠里,成为历史的印迹。这凝聚了民族的悲愁的眼泪让人记住了一段不平常的历史。
  在这晶莹的泪珠中,我看到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岁月虽以成为旧迹,但历史又重蹈覆辙。无数“莫高窟”在哭泣,泪串成的项链不堪负重的段裂。
  不仅是莫高窟,许多的文化遗产都在眼泪中一点点被埋没,消失在我们的面前。
  我们是始作俑者,真正的罪人。
  看那些金碧辉煌的古代建筑,却看见丑陋的字符歪歪扭扭地刻在朱红的房墙上,看那些平仄押韵的诗句,却已变成俗不可耐的“歪调”。
  曾经看过一篇报道,韩国把端午节定为本国的特定节,并申报联合国。这让人匪夷所思。本是中国的节日,凭什么让韩国人抢了先?于是乎,国内舆论日益高涨,骂着韩国剽窃别国东西,似乎矛头一致的指向了韩国,确实显得韩国这样做太“厚脸皮”了。但转念一想,你中国人有那个时间与精力和别人叫嚣,何不坐下来静静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记得邓小平说过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是其中的一项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原则,然而中国人似乎喜欢“拿来主义”,就像是当年吃了“闭关锁国”的亏,现在要一口气补回来,不管外国的东西是好是坏,总之“开放”是没错的。于是国内“节日市场”受国外“节日市场”的冲击,忘了本,只记住了上帝的生日。
  有人做过一个调查——关于端午节你了解多少。结果没几个人答得全。要问“情人节”“光棍节”“圣诞节”,一个个争先抢后。要在古代,那准被误认为“假洋鬼子”。一谈到外国节日,这厢的两眼放光,形色兴奋,不觉让人好笑。你摆出一副讨好的嘴脸是要干吗?义务宣传外国文化?有情人没情人的凑个热闹,不知道现在屈原在湖底凉不凉;2月14日街上热闹非凡,宁静的湖面上却没有一点涟漪。
  是啊,比起韩国人,我们应当羞愧,起码人家还真当回事,又是上报又是庆祝,不亦乐乎。我倒还真没听说过养母甚生母这一说辞,不过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韩国确实比中国做的好。
  再说一说“模仿秀”大国-----日本。这个“投机取巧”专靠“模仿”别人取胜的国家,曾对他的老师进犯,现在又不老实的将自己的“黑手”伸进老师的衣兜,拿走《西游记》。经加工后,此《西游记》非彼《西游记》,成了《最游记》《七龙珠》诸如此类的畅销漫画。老师生气了,斥道:“你怎么对中国文化进行无礼的恶搞?”学生支支吾吾地说:“只是人物名字相同而已,与内容无关。”且不说这是不是在对中国名着的“非礼”。但单从内容来说,日本的《最游记》《七龙珠》等诸如此类貌似改编中国名着的漫画,确实内容与《西游记》天壤之别,毫无关联,也确实只是一些叫八贼、悟空、唐三藏、悟静的人物,这和张三、李四、赵钱、孙李一样作为一个代号。八贼,悟空又不是专利名,叫张伟的也遍地有。虽说改别人老祖宗的东西是有一些大不敬,但从改编内容上看也并不算坏,要不《最游记》也不会在亚洲风靡好几年。我想某些人总不至于无聊到看见别人改自己的东西获得大成功后眼馋,心生报复吧!大家总归是文明人。不过说心里话,我宁可看这样富有创意的作品,也不愿意反反复复看一部只是由剪纸动画,到平面动画,到真人版,到3D动画,内容上却毫无变动的,单纯在炫耀动画技术发展的片子。
  中国人总是情感战胜理智,总喜欢推卸责任,寻找外因。往往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不能忽视内因的存在。自家的东西被拿走只会在家门口大声嚷嚷,却也不愿意走动一步,更别说追上去要回来。自己的东西就算放在家里,腐烂了,风化了,化成灰飘走,才会有一点反应,不痛不痒的“悼念”后,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我与余秋雨先生产生了共鸣,或许真的被外国人拿去了好吧。起码我们以后在某个国家还能看到这些可爱的文化遗产。我不愿看到这些文化遗产在国人的冷漠中消失。
  我们的生活越富裕,这种无奈与心酸就与日俱增。物质生活不与精神文明成正比,在现在人看来,老祖宗的东西不过是封建残留物,是糟粕。崇洋媚外,不自主创新,不会弘扬民族化,遇到事情也只会吵吵嚷嚷,事情过后太阳还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莫高窟的损失,不是王道士的错,是全中国人的错;不是敦煌研究者的遗憾,是全中国人的遗憾;不是一个人的责任,是全中国人的责任。
  同样的,还有多少文物在流泪?
  园明圆,乐山大佛,北京胡同……
  泥人儿,剪纸,元宵灯……。
  端午,清明,中秋……
  难道最后的话语也将被“Hello”“Baby”所代替?
  莫高窟有一个就行了,同时,莫高窟的悲剧有一次也就够了。
  莫高窟的眼泪在闪耀,冰冷地刺穿了我的心…。。
 

道士塔六:还我飞天_200字

  听,是谁在吟唱着大漠孤烟直!
  听,是谁在低诉着道士塔.
  听,又是谁在窃取我们的敦煌.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这是余秋雨的感想,而我呢?只能看着那道士用一把木刷,一桶石灰将那壁画毁于手下将那敦煌学毁于手下;只能看着几辆马车,几个老外将我们的文明运往他国.我的心只能承受这打击只能和余秋雨一起喊到我好恨。
  恨我不能早生几个世纪
  恨我不能守护敦煌
  不能与你决斗
  不能阻止你的破坏
  不能与你们对立在
  丝绸之路
  黄沙之影
  以木为剑
  决个胜负
 

道士塔七:2016年高考话题作文及范文:跟风


  【作文话题】在个人经历中、社会生活中,常常会经历或看到追随某种潮流或紧随某种风气的事情。请以“跟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
  【参考例文】
  跟风曾几何时,你像一缕秋风吹进了我们的班级。一位腹有诗书的同学援引你的《寂寞天柱山》写了一篇文学色彩浓郁的华美文章,被作为范文在全校传诵。一时间,我们班同学的桌上、床头甚至卫生间里都摆上了你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我早就钦佩你的才气,课本上又有你的《道士塔》,再加上这篇作文的大获成功,我禁不住诱惑也去买了一本《文化苦旅》放在床头。开始我也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摘抄一些自以为经典的句子,也不管恰当不恰当,就一股脑儿地塞到作文里去。结果大家都写得很不好,功利的烟云遮住了我们的双眼,盲目的跟风让我们来不及好好欣赏你的文章就胡乱套用,你文章语句里的睿智尽管光芒四射,却因我们的无知而褪去了光泽。
  直到一次考试,阅读到毕淑敏的那篇《阅读是一种孤独》,我才越发地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我尝试着在睡前深呼吸,抛开一切的烦恼和喜悦,静下心来,聆听你讲的每一个故事,感受你的每一寸情怀。渐渐,我学会了忘却,忘却了买这本书的目的是在跟风。深秋的夜里,一阵秋风,透过纱窗,将凉爽吹进我心里。我闭上眼睛,深呼吸,享受着这阵风,感悟着这阵风、
  有时,风可能也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我们跟风的本意。参透了这一点,我便不再逼着自己写一些用华美抑或厚重的词语堆砌起来的、实则毫无深度的语句。我很清楚自己的写作功底,我只是想做一片向上的叶子。
  从此,我便真正走进了你的世界。每当夜晚,秋风骤起抑或秋雨淅沥,我会捧着你的书,到白发苏州去感受江南古城的文化,穿越时空去仰望那“风雨天一阁”;有时还会飞到塞外去看那阳关雪,感受中国文人宽广的艺术情怀。你久久凝视“那沾满血泪的牌坊”,我心有戚戚;你感喟文坛“秋风秋雨愁杀人”,我心波难平;你一声长叹“三十年的重量”,我心生百味??我的功利之心让我跟风去买了你的书,待到真正地读懂了你的书,我便沉下心来,学会了感受。从今天起,我将不会再盲目跟风,因为我要做一片向上的叶子,向着阳光,却又连着土地。
  本文以自己一段追随“秋(余秋雨)风”的切身经历,向我们展露了对“跟风”这一社会现象的清醒认知。风起风息,自有其变化的规律;趋利趋弊,关键要看我们如何去正确把持。把持得好,我们能驾驭“风”把持不好,就会让“风”驾驭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不妨把“青山”理解为“自我”,只要我们把持住了“自我”,就能做到“风随我动”。在时下“暖风熏得世人醉”的情势下,作者的这份冷静,这份坚守,这份思辨,不禁让人怦然心动。本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一气呵成,显得浑然一体,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始终紧扣所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议论问题,纵横捭阖,游刃有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
  【话题解析】
  试题分析:
  思路点拨:
  ①审清题目。“跟风”,往往是指盲目地跟在别人的后面,别人做什么,你也跟着做什么,没有主见。学生中表现的跟风现象是:你学钢琴,我也跟着学钢琴;你学美术,我也跟着学美术;不管有没有艺术细胞,也不管经济能力,反正跟定了。社会上常常表现的是你买小车,我也买小车;你买别墅,我也买别墅;不管经济能力,也不管是否合用,也不管是否需要,反正大家买的就不会上当,这就是中国人的盲目跟风现象。
  ②让题目变小。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显然很大,想让题目变小,最好是来个副标题。如跟风——记颜绮学琴史;跟风——小议韩寒现象。
  ③让文章的立意深刻起来。想让文章的立意深刻起来,可以由个别现象引申到普遍现象,由普遍现象上升到社会现象,由个人引申到单位,由单位上升到政府再到国家,逐层深入。同时,你也可以逆向立意。人们一般都认为“跟风”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但你可以逆向思维,来个赞美“跟风”。因为“风”有多种,有些“风”是应该“跟”的,如“创新之风”,不但要“跟”,而且要大力提倡。这样的文章就与众不同了。本文的写作要把握好如下两点:一是“风”的性质。如果是好的风气,我们应该热情高涨地“跟”,青岛市民“跟”爱心之风,“跟”出了2006年感动中国的“微尘”;如果是坏的风气,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驱”,否则只会落得害人损己的下场,上海原市委书记陈良宇“跟”腐败之风,“跟”出了身败名裂;如果是利害并存的风气,我们就要为自己装上“过滤器”,吸其清气,排其浊气。二是“跟”的方法。要把握其精髓,不能被其表象迷住双眼。“颦”在西施脸上,那是一美,但到东施脸上,就成了一丑,东施效颦只会落得个遗笑众人的结局。同时,还要保持住自我,不能把自己“跟”没了。燕人“跟”邯郸人学走路的优美姿势,结果不但没学会,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掉了,只好爬着回去。套用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跟’”!不畏‘时风’遮望眼,只要你有较强的思辨能力,相信你能拨开迷雾,写出具有独到见解的、富有启发性和震撼力的文章。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道士塔八:请!别弃了它_800字

  请!别弃了它
  当年轻人再三思索后,还是抛弃了它——诚信,我黯然了。让我想起了秋雨先生《道士塔》中的王圆?。无知,我只能这么说!冥冥之中我仿佛听到了:
  上帝的叙说
  亚当是我——耶和华创造的第一生灵,我给了他所要的一切,一切,包括女人。我们之间惟一的契约是:不能吃善恶树上的果!开始,他答应了!他守着诚信,于是他生活得很好很美满,可是……无奈,漂亮的蛇让他的女人背弃了诚信,他的女人又让他背弃了诚信,除了诚信,他还能拥有什么呢?当然,他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有……
  上帝的陈述还在回荡着。荡了百年、千年。西方人恪守着它的同时我又听到了:
  东方的寓言
  很要好的两个朋友,亲密无间的像一家子。一日,一朋友要出远门让另一个替他保存那几罐子金币,朋友满口答应了。然而,数月之后,保管金币的朋友却对风尘仆仆归来的挚友矢口否认。于是,朋友化为敌人。对那个不守诚信的朋友,他用同样的方法对付了他,藏起他们宝贝儿子,也矢口否认……
  寓言的结局是,他用金币换回儿子,同时少了一个挚友,丢弃了半生的荣誉,只缘丢弃了———诚信。于是,我又想起了一个:
  学者的故事
  一位学子在经历七月的洗礼后成功地步入北京大学的校门。面对花花绿绿、高楼林立的校园,学子一头茫然,弄不清去向。于是,他向一位老人问路,最后老人欣然为他照看行李,学子谢了谢老人,去寻找自己的宿舍。从上午到中午,学子终于找到了!这时他才想起那堆行李,那位老者。当他急匆匆地跑到那时,老人仍然眺望着他,学子很惊喜。更令其惊喜的是,次日他得知,那位老者是——季羡林老先生。这么一位大名鼎鼎的学者也守着——诚信。
  我想,我想人生应当舍谁弃何,是先人的古训早已规定了的。诚信,是你生命的支柱。不管如何,你始终还要做一个人啊!“人”字一撇又一捺,两笔很简单,然而弃了它———诚信,再写起来恐怕很难吧!
  朋友,请别弃了它——诚信,生命因它而精彩而辉煌!朋友!请!

道士塔九:走进余秋雨_1000字

  何为“走进余秋雨”?就是要走到余秋雨的心里,去探究他。但实质上,我无法去走进他,也没有什么走进他的资格与理由,我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但我知道我是怎样看他的。
  我对他的文笔没有什么深刻的理解,只是作为他的读者之一,去欣赏他的文字、感悟他对社会和历史的理解并且浅薄地感受一下他的人。
  网络上评论余秋雨的话有很多,好的坏的都有不少。好的,能把他赞得“天花乱坠”,余秋雨成了一位让人不可思议的文学界奇才;坏的,那骂的是“狗血喷头”,句句都带着针带着刺。而我对余秋雨,是好坏参半吧。
  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起先是带着新奇去翻开第一篇——《道士塔》,但随着我把这本书的文章一篇一篇地读下来,心情是沉重再沉重。在余秋雨的自序中,他说过,本希望写出的文章是欢快活泼充满青春的,但是这样的文字明显是沉重有的还让人悲哀的。他几乎在每一篇文章里都大量地运用了反问,烘托出那一种气氛并加深了读者的思考,这些问号,使《文化苦旅》更增添了一种它特有的情感。也许是余秋雨从小对文学的兴趣和各地历史的熏陶促使了他的文字的成熟和老练。没有鲁迅的那么简洁果断,因为这是一本有很多很多悲痛抒情的散文集;没有冰心的那种柔美情深,因为这是一本与残酷历史结合的散文集……因此,余秋雨的文章就此有了他的天地——一本书,如果没有它有特点的文字,怎会是一本好书?就是他那独特的文字,造就了现在的余秋雨以及他的作品。
  同时,在另一方面,我对余秋雨的做法感到不解甚至在怀疑他是不是有一点显摆,在他的BLOG里,几乎是定时地推出其他人对他的赞美,有陈文茜的,有胡忠信的,而且,他还在BLOG里发表了一篇《“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正式授牌》的文章,里面居然全是主持人对余秋雨的介绍和赞美,内容不乏“余秋雨先生是一个集’深入研究、亲自考察、广泛传播’于一身的完整型文化学者。”这样的话。他是真的想告诉大家自己的成就还是什么,即便是这样,他也不应该把这样的文章公众发表:这对于社会来讲,影响到大家的可能不大,但是我认为这是余秋雨的一个超级自恋、显摆的形象,对于他自己来说,不是一件好事——有人这样评价余秋雨:“我们虚弱的肠胃只知道:臭鸡蛋就是臭鸡蛋,加了再多的十三香,还是臭鸡蛋!”
  我对余秋雨无法说明是讨厌还是喜欢,我喜欢他的文字,但是,我不喜欢他的那种自恋,这对于一位著名的大家来讲,不是一件好事!
 

道士塔十:《文化苦旅》感言_1200字

  读《道士塔》《莫高窟》后,我一直无法平静,我的灵魂深处仿佛被什么撕扯着,那样疼痛,疼痛。
  ——题记
  我震撼了,为那个“恨”字。我的眼前仿佛展现了悲凉的莫高窟和无知而愚蠢的王道士。我不知道那是莫高窟的悲哀还是望道士的悲哀。
  一个道士,一个敦煌石窟的罪人,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而些文化,在他第一次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就注定被破坏被吞噬。“1907年7月,法国人伯西和用少量银元换取了10大卡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手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毯因有一次用一点银元换取了35大箱,6000百多卷经书……”余秋雨先生在写这些数字是心是否在淌血?我的嘴里忍不住咒骂,咒骂那早已死去的罪人,但现在又有什么用呢?莫高窟外的道士塔啊,你听到了来自沙漠深处的哭泣声吗?无奈和悲哀!也许于秋雨先生的那一句“我好恨!”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声。
  真想去看看被王道士粉刷白了的壁画,去感受那石灰底下薄弱的呼吸,去听听那泣血的声音。这一夜,注定无眠。
  王道士已经逝去,而莫高窟还存在,即使已经破碎不堪,把他依然是一个生命,屹立在风沙之中。
  于秋雨想到了千年前的乐樽和尚,他是莫高窟的始主吧!第一个来这片土地上的那个人,他看到了三危金光。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如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让他成为真正的胜地……从此这个响起了工匠敲打的声音。工匠中隐含着真正的艺术家。前代的艺术家有遗留给后代内艺术家以默默的滋养。于是这个沙漠深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数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就如于先生所说的“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年的沉沉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火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而终地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个何等壮阔的生命!”
  而我却没去莫高窟,我只丛电视上看到过那壮阔的景色。在这里,我从新感受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听到那跳动在历史深处,那雄浑的脉搏声。从古代的工匠艺术家到现在的建筑师,从古代的诗人到现在的散文家,摄影师,莫高窟迎来了一批批人,又送走了一批批人,而有着不同程次的景深,让不同的游客摄取。于是,于秋雨先生的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心灵的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和民族心理的景深。但我有怎么懂得那深刻的含义呢?我意识到,自己的见识是如此短浅,也只能从文字里感受到点点莫高窟:
  他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他把人性神化,他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
  他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他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红;
  他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论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
  ……
  在沙漠深处,一一个伟大的灵魂,等待人们去观仰,膜拜。
 

扩展阅读文章

日记大全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日记大全推荐文章

日记大全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