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什么识什么6篇

时间:2018-10-29 来源:高中作文 点击:

一:[望什么识什么]戊戌月甲辰日恰逢华清友归校顺道携余识至蓝田高中一途以便后访于园中遇故友即事感怀_400字


  信游访故旧,五步遥呼友。
  旋望神惊余,颜开挥云袖。
  悉咨何骤至?笑言天降我。
  无端探友来,遍问近安否?
  寒暄字字暖,顿消百般愁。
  为友提行裹,随遇泊车留。
  悠悠入集舍,踽踽上高楼。
  池田饶间绿,浑然不觉秋。
  远眺青山绕,俯瞰荒草丛。
  校塾建未成,楼高余尽空。
  所涉坑洼地,履印记客踪。
  欲叹友慰断,相随乐当中。
  盾日送客至,衰日促离匆。
  祗恨驹隙隘,残阳西山头。
  别语声声泣,但知事事休。
  此去莫称散,劝君勿折柳。
  来年出头日,款宴设醴酒。
  无言谢相送,临行频顾首。
  驾车离园去,辞友复滋忧。
  归家念昔事,作篇以怀旧。
  借得东坡句,但愿人长久。
  诗跋:蓝田一行,所遇晓填、鸿华、锡辉、佳锋、燕妮、漫如、陈晓、子洪、洁纯者。盖余初三故友。闻知犹数友未归而不得遇,心憾之。今已遇未遇,于此怀之。华清翠玲诸友携余识途,供余尔后暇时得自前访,至其校复引路游园,尽东道主之谊,念其盛情,感其辛劳,于此酬之。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锡场镇世德初级中学初三:林俊腾

二:[望什么识什么]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兰陵王·柳》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自伤别离的词,写作者离去之愁。此词有生活细节、有人物活动,有抒情主体的心理意绪,形成词作较为鲜明的叙事性和戏剧性特色。全词构思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原文】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赏析】

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注家多采其说,认为是一首送别词。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更进而认为是“借送别来表达自己‘京华倦客’的抑郁心情。”把它解释为送别词固然不是讲不通,但毕竟不算十分贴切。其实这首词是周邦彦写自己离开京华时的心情。此时他已倦游京华,却还留恋着那里的情人,回想和她来往的旧事,恋恋不舍地乘船离去。宋张端义《贵耳集》说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门。李师师置酒送别时,周邦彦写了这首词。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已辨明其妄。但是这个传说至少可以说明,在宋代,人们是把它理解为周邦彦离开京华时所作。那段风流故事当然不可信,但这样的理解恐怕是不差的。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以上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谁送行色呢?柳。怎样送行色呢?“拂水飘绵。”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呢!

接着,词人撇开自己,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闲寻旧踪迹”这一句读时容易忽略。那“寻”字,并不是在隋堤上走来走去地寻找。“踪迹”,也不是自己到过的地方。“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为什么说“闲”呢?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这就是“闲寻”二字的意味。现代人也会有类似的经验,亲友到月台上送别,火车开动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动和热闹。等车开动以后,坐在车上静下心来,便去回想亲友的音容乃至别前的一些生活细节。这就是“闲寻旧踪迹”。那么,此时周邦彦想起了什么呢?“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有的注释说这是写眼前的送别,恐不妥。眼前如是“灯照离席”,已到夜晚,后面又说“斜阳冉冉”,时间如何接得上?所以这应是船开以后寻思旧事。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此情此景真是难以忘怀啊!这里的“又”字告诉读者,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岁月匆匆,别期已至了。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周济《宋四家词选》曰:“一愁字代行者设想。”他认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这样曲折的解释。但细细体会,这四句很有实感,不像设想之辞,应当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写渐远以后。这两片的时间是连续的,感情却又有波澜。“凄恻,恨堆积!”“恨”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伤。

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写作背景】

此词写于作者最后一次出京时.词中托柳起兴,抒写了伤离别恨之情和身世飘零的喟叹.词写欲留不得,非去不可,以柳发端,以行为愁,回想落泪,极回环往复之致,具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望什么识什么]望穿秋水_3000字

  一、缘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秋秋看见这一行时,懂了隐藏在诗后那个至情的他。
  秋秋站在站台上,她已错过了一班车,天际才泛黄便有三两点星,她百无聊赖,翻着李义山的诗集,蓦地她看到了那一句,懂了他的情深似海。
  她每每见诗,便想化作他心爱的女子,伴他朝朝夕夕。
  只是他心心念念的女子到底是何人?宋华阳?柳枝?王氏?抑或那不知根底的锦瑟?
  秋秋摇了摇头,她想起了家里那心细如发的丈夫,此刻,他该在为自己准备晚餐吧!他在一家杂志社工作,每日早她归家,每每她回家时,便有饭菜在等着她。
  她早已过了爱做梦的韶华,23岁嫁给他,至今已有2年,他心细如发,却也是个刻板无趣的男人,分明爱她至深,却从不肯说出口。
  她终究是个俗女子,天性的憧憬着浪漫,需要鲜花,需要那一句热烈的我爱你,可他却从未曾给她……
  远远的,汽车像只甲壳虫一样缓缓爬过来,她终于等来了最后一班车。
  缓缓的上了车,她想到了新的素材,甲壳虫的告白,她习惯在凌晨两点,从床上爬起来码字,如同工匠砌砖。
  只是如今文字并不值钱,一个个字比不得一快快砖,无奈之下,她找了份工作,朝九晚五。只在午夜梦回之时,释放着她的伤春悲秋,坚持着她的拼文凑字。
  甲壳虫的告白,丈夫的晚餐,她却是错过了,如同错过了上一班车,与幸福从此擦肩。
  幸福街14号,小小的一间房里,一向温文儒雅的男人烂醉如泥。
  街道上,报亭里。“十月四日晚,一辆公交车与一辆轿车相撞,死亡人数9人,重伤8人。”一行字跃然纸上,**上,最后一个位置赫然写着秋秋。
  二、抉择
  醒来,檀香绕梁,软枕锦被。如痴如醉,不愿离。
  “哐”门被推开,午时特有的骄阳晃花了她的眼,隐隐绰绰有锦衣华服、金钗高髻的妇人进来,口内唤着“锦儿,锦儿。”
  她遮了光芒,看着来人,三十光景,风姿犹存,更凭添雍容,她自是锦儿的母亲。
  舒凤锦,二八韶龄,善鼓瑟,脑中有残存的片段。
  可她亦记得她今年二十三,家中有夫,还有一只叫小贼的爱偷腥的猫。
  “娘我没事。”她想起了她(也就是锦儿)不愿嫁与令狐楚为妾而悬梁,魂已散,命却不该断,她便替了这锦儿。
  车祸中,她本是可活的,可当她晓得这锦儿是晚唐人后,她虽不舍丈夫却还是应了。
  只因她记得那才华横溢情深至斯的男子亦是晚唐人,为见李商隐她放弃了安适。
  她记得他曾在令狐楚手下做过幕僚,她便不再抗拒父亲为她安排的亲事。
  文宗太和一年,舒宅幼女凤锦嫁与令狐楚为妾。
  舒凤锦有胆有识,博览群书,常助令狐楚处理政事,令狐楚亦待她甚好。
  三、初识
  一日三秋,两年于她宛若一世,文宗太和三年,她终是盼来了李商隐。
  她鼓瑟,他与令狐楚父子在一旁说着什么,她失了神没听,瑟声渐止。
  如此白净的男子本该如纸般无忧,奈何眉间总有一丝消不去的伤愁。
  她想起他曾在玉阳山爱过一名叫做宋华阳的女冠,情深似他,那样的不容于世间的爱恋,他岂能不伤?若情薄,他岂不多些欢喜?可若情薄,他还岂是他?
  他的身影渐渐隐去,她却犹自痴迷,直到令狐楚一声轻哼,她方惊觉,她失态了。
  “他如何?”令狐楚递给她一卷书籍,书面上有正楷描着《才论》二字,她略略翻过,却未有心细看,她浅笑盈盈回答“自是好!”
  “怎般好?”
  “才华横溢。”她把玩着手中瑟,看似无意,心里却是紧张的很,那般痴迷的神态,自是被令狐楚看了去,他若恼怒,她岂不糟?
  “你终究只是个女子。”他折了枝茶花攒在她的发髻上“只看他才华横溢,却不知他的才并不适合宦途,终要郁郁寡欢的!”
  她禁了声,他的才确实是不适这个世间的。
  她听丫鬟说,李商隐做了令狐楚的幕僚,令狐楚惜其才,对他多有提携。舒凤锦却觉得并非如此,她记得令狐楚说过,他那样的人不适合宦途,又怎会惜其才而提携他?
  不知是否有意,他们每每闲谈,令狐楚总会告诉她关于李商隐的种种事迹,她知道了他做了东川节度使判官,他写了一首《燕台诗》。
  令狐楚每每说完,便盯着她姣好的面容,神色异常。她开始还警觉,他却从不说什么,渐渐她便不那么在意了。
  令狐楚常唤李商隐来商事,令狐楚,其子令狐

四:[望什么识什么]饮品杂谈_250字

  余忆童稚时,喜食甜食,尝以牛乳为食,父见此况,逢出差归来,与余两打以食之。余甚爱之,遂于旦日饮尽。
  稍大时,余独爱可乐之酸甜可口,雪碧之冰彻透心,尤以淌于舌尖处之感最为享受,其泡跃于舌颚之间,其气荡存于胸墙之内,真可谓是人间佳酿,故每每节庆,余必大饮,期在必饱。
  当余暇时,余喜嗜茗,余觉茗乃智者之饮,可提神醒脑。遂常呷茶作文,以创意境,然余拙笨,七八碗入腹,未出美文,竟落得反吐酸水,。乃弃之,换饮咖啡。虽余痴咖啡之香郁,但余唯一一牌,其名曰:“雀巢”,初闻此名,余觉此中必有深意,许是饮后如雀鸟般精神。
  至此,余已述四饮也,今作文,非己之欲,只因师有所令,乃记之,望与有识之士共赏!
 

五:[望什么识什么]握不住的沙_1200字


  我极力将你挽留,希望你留下,但你终究还是离开了我,我抓得越紧,你就越坚持,就像那握不住的沙——题记
  我只是一个心血来潮罢了,翻出了记忆里最鲜血淋漓的部分,迫使自己面对疼痛。
  那年的夏天,那年的7月,你给我一个承诺,我就哭了,你给我一段爱情,我就真的站在这里舍不得走了。
  有个人始终让我忘不了,无数次的等待只为了与他擦肩而过的片刻,无数次的回眸,仅仅望着他的眼神,看着他的一举一动也觉得是幸福!
  那是一个燥热的夏天,那年的七月,你从我的生命中匆匆流过,如细沙一般,不管怎样也抓不住,留下的只是零碎的记忆,却让我生疼。但让我忘不了你,无论时间怎样也冲刷不掉我对你的记忆。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爱你,也许是因为你和其他人不同,也许是……理由我还没有想好!
  你让我深爱,我真的忘不了你,即使也是那么的想忘记。你、那么的完美,有时候也是那么的温柔。其实你不该在我的生命中出现,尤其是在那个燥热的七月,因为我舍不得你,你给了我一段爱情,一段记忆,虽然是那么的疼,但好美,好美……
  路上已经没有什么行人了,七月的天气总是那么的热,你、就像夏日里的一丝清凉,眉宇间的英气,,一直在我的心里荡漾,盘旋。。
  正如你的名字,“尹洛”一样,神秘中而又带来一丝清凉的意味。
  认识你之后,我变了,彻底的变了。
  我也算不上是什么好学生,成天和他们一伙称兄道弟的人出去疯,在学校或大街上,和他们很少亲密,旁人的眼神也已经习惯了,但是后来,我改了,已经很少出去了,仅仅是因为你的一句话:“我看不起那种女的!”我不想你对我有偏见!我彻底的变了,以前的习惯都尽量控制了,当你打趣地说今天怎么那么能忍,我笑着说我要习惯。是的,为了你的脾气而习惯,是为了你!
  直到后来你对我说我们结束了,不管我怎样将你挽留,也回不到曾经了,就像沙,握不住,握得越紧,却漏掉的越多。你丢给了我三个字——不现实,是啊!仅仅三个字,确却是那么的彻底。我们借书了,没有什么惊天动地,平平常常。但最不想听到的还是你说你讨厌我。当然、我也恨你,非常!
  随着时间的流失,转眼间初中快要毕业了,当他透露出他的爱意的时候,我婉言谢绝了,只说了一句——不要碰我。我知道,我伤害了他。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我还爱你,忘不了你!
  后来在你的空间看到了她,才知道根本和现实不现实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我恨你!我是那么的爱你,也恨你!不可否认,她很漂亮,让我有点恨……
  有时候觉得自己真的好傻,也很天真,明明害怕接受的事却还要强迫自己去接受,赤裸裸的接受痛苦,眼泪已经往下掉了却还要假装很幸福的笑,真的是。犯贱,更可笑的还是自己骂自己说,哭什么哭呀,没了他你就不能活了吗?是的,不能,我不能!
  你、那个夏天、那道夏日里最最美丽的风景,那丝夏日里的清凉,久久回荡在心底,不能忘记……
  我还记得你——尹洛,那个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气,沁人心脾,那个让我爱了整整一个曾经的男孩!
  ——我们是、握不住的沙。
 
    育仁中学初三:林雨婷

六:[望什么识什么]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出自宋代周邦彦的《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赏析】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以上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拂水飘绵”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 接着,词人撇开自己,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闲寻旧踪迹”这一句读时容易忽略。那“寻”字,并不是在隋堤上走来走去地寻找。“踪迹”,也不是自己到过的地方。“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这就是“闲寻”二字的意味。现代人也会有类似的经验,亲友到月台上送别,火车开动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动和热闹。等车开动以后,坐在车上静下心来,便去回想亲友的音容乃至别前的一些生活细节。这就是“闲寻旧踪迹”。此时周邦彦想起了:“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有的注释说这是写眼前的送别,恐不妥。眼前如是“灯照离席”,已到夜晚,后面又说“斜阳冉冉”,时间就接不上。所以这应是船开以后寻思旧事。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此情此景难以忘怀。这里的“又”字说明,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岁月匆匆,别期已至了。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周济《宋四家词选》曰:“一愁字代行者设想。”他认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这样曲折的解释。其实这四句很有实感,不像设想之辞,应当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写渐远以后。这两片的时间是连续的,感情却又有波澜。“凄恻,恨堆积!”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伤。 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034-1036 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6-98

上一篇:犀首7篇
下一篇:万圣节手抄报1篇

扩展阅读文章

高中作文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高中作文推荐文章

高中作文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