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读物排行榜4篇
(1) [儿童读物排行榜]看杨红樱新作系列有感_1200字
六月底,女儿从学校里拿回来一本书,书名叫《笑猫日记-幸福的鸭子》。一问,是老师送的。看女儿看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我也开始看起了这一系列的书,的确很生动。回想自己小的时候,印象颇为深刻的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才自己骑着一辆大大的自行车,到桐庐镇上的新华书店买了生平属于自己的第一本书《格林童话》。而之前的,都是一些非常老旧的小人书系列,都是抗日战争以及三毛之类的,书籍也不多,已经翻得快烂了。对看书颇快的我来说,早就已经满足不了。但是,也不仅仅管是经济条件的限制,而是在新华书店里也找不到更多的,我们能看的儿童书籍。
再看现在的中国,有3亿少年儿童,拥有全球最大的童书市场,本土作家和作品也为数不少,但能被孩子们接受的却并不多。儿童文学读物发行很难达到1万册,大量作品出现库存积压。与此同时,国外引进版童书却大行其道,仅《哈利·波特》前四部在中国就售出600万册,《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红遍全球。
而杨红缨是国内少有的童书畅销作家之一,她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热销370多万册,居全国少儿畅销书排行榜第一,作品总销量已经超过1500万册。有人称她为“中国童书皇后”,但也有人批评她的作品“迎合读者低层次的阅读需求”。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负责任的
如果说她的作品低俗,那是对买书的孩子和家长的极端瞧不起,包括我在内。如果是低俗的作品,又如何突破“1500万册”这个巨额数字呢?又如何吸引孩子们买了一本又一本,一个系列又一个系列呢?杨红缨给孩子写作,语言比较通俗,节奏也比较快,更适合孩子阅读。她写的都是正面的东西,因为她是个母亲,也是个教师。连我这样的大人,作为一名教师的我,我也兴致勃勃地去看了她几个系列里的较多本书。因为我读了《笑猫日记》之后,发现看她的书,对我和班里孩子们的交流和沟通起了很大的帮助
看了杨红缨的介绍,了解了笑猫原先只是她以前作品里出现过的,当时写得很少,但是孩子们对它非常感兴趣,很多孩子写信问这只猫。孩子跟大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他们更乐意相信动物也有心情和感觉。因此,就有了这套书的出现。她是用猫的口吻来写人性的弱点,可以说是给孩子们的“心灵鸡汤”。
读杨红缨的作品就被吸引,明白她的作品为何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为她的作品中的许多人物都是生活中的原型,如漂亮的老师,淘气的马小跳,可爱的冉冬阳等,这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丰满逼真,他们从孩子们中来,又到孩子们中去。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她的作品如一面镜子,令许多孩子看到自己的影子。孩子们的烦恼和痛苦、快乐和忧伤、隐秘和焦虑都能从书中找到聆听和理解、理解、体贴和关爱。
杨红缨的作品是对儿童观、儿童教育观、儿童文学观的很好诠释。例如《女生日记》,大胆而有细腻地对女生进行了生理上的关怀。她解读了许多女生的困惑和痛苦,甚至做到健教课所不能做到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关怀。《女生日记》和《男生日记》不仅培养了男生和女生的性别意识,而且也在男生和女生的素质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她的作品是智慧和才华的凝聚,对孩子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对教师的我们也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让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做孩子们幼小心灵的呵护者。
(2) [儿童读物排行榜]我有一个梦想_1200字
在现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金钱,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是金钱,于是演变成这么一个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社会。我们必须承认,金钱是必须的,它能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能满足我们的物质需求。但金钱,也是万恶之源。
一个人的贫富仅仅是能力和勤惰的体现,它不应该成为划分阶级的标准。经济学家茅于轼说:“现在社会上为穷人说话的人多,为富人说话的人少;为富人办事的人多,为穷人办事的人少。”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实施,有些大道理我们张口就来,可真正地还是介怀于金钱的问题。
让人失去理智的,是外界的诱惑;最终耗尽一个人精力的,往往是自己的欲望。高墙铁院内孤独守望的人们,有多少个是为追求金钱不择手段,最后锒铛入狱,付诸的是宝贵的自由和灵魂。而一些为了追逐财富而透支生命的人,更是不值得。既然活着,就要好好地活着,有意义地活着。记得祖上传下的一句俗话:“钱财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俗话说的浅显明白,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它的含义。而一些积极的精神财富,则会无限地传播开来,甚至流芳百世。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不在有生之年里追求一些有价值的呢?
现在让我们来看两项前段时间的调查:《孩子未来发展与高考应考态度大调查》现实,31%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高级白领,25%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当上公务员,而专家学者,艺术人员等职业选择则不被家长们看好,只有不到10%。关于未来的职业,我自己也曾有过探讨,所以我能明白,普天下的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有稳当的工作,过上充裕的生活。而孩子们梦想中的职业,,却总是被家长们嗤之以鼻,以不现实、没前途等种种理由予以否定。这不也是精神上的一种落后,一种缺失吗?好了,我们再看另一项调查,这一项万人读书调查显示,54%的上海市民平均一周读书少于10小时;31%的市民表示,一年的读书量在5本以下。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们还没有达到十分重视读书的状态。
在众多文人学者的高声呼喊下,越来越多的人重新拾起书本了。可我们精神财富缺失的状况就得以改善了吗?洪晃说:“看看现在的畅销书排行榜,排在前面的都是‘Howto’类的书籍,现代人看书的目的性太强了。读书不能有目的,学习才是有目的的。学习是为了提高技巧,而读书是为了提高素质。”而叶兆言也说:“今天的学人,没有前辈们活得那么纯粹。知识是一种积累,而在今天,知识常常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稍稍学了一点儿皮毛,就迫不及待地拿去换钱。”他们说出了现今读书的怪现象。读书变得越来越浅薄,人们只是为了谋生才捧起书本。知识不是为了积累,不是为了被流传,而是用来显摆,进而演变成一种赚钱的手段。读书的真正意义被改变,知识的价值在不断降低,这样,一切都变味了。如学者周国平所说:“真正有读书风气的时代,读书是个人的事情。”我们要为自己而读,为追求知识而读,为充实精神而读。
香港美体人梁文道曾说过:“我梦想有一天,随便和一个杂货店老板攀谈,发现他喜欢研究汪精卫;或者一位中学生说,他在研究香港的蝴蝶。人们把追求知识当作嗜好,没有特别理由,只为‘好玩’、‘过瘾’。”这也是我的梦想,我希望,它变成所有人共同的梦想。不!我更希望它变成现实!
(3) [儿童读物排行榜]我想成为有钱人_350字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想成为有钱人。那些成为有钱人的都是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成为了大名鼎鼎的有钱人,我也想成为有钱人。
福布斯排行榜的第一名比尔盖茨有240亿元都投给了慈善机构,来帮助山区里的孩子。等我成为了有钱人,我也要像比尔盖茨那样,把自己钱的一部分给农村盖学校,使农村的儿童都能上学,使祖国的栋梁之才人数上升。
我还要在山区里盖几座小工厂,几栋工业大楼,使农村的人不用背井离乡就能打工赚钱贴补家用。
我还要在农村建许许多多的医院,请好的医生过来为生了病的人治病,按时注射疫苗,使他们不用跑到遥远的城市里,耽误了治病的最佳时期,使他们不用失去亲人而痛苦。
但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金钱可以买来书籍,但买不来知识,金钱能买到小品演员,但买不来欢乐,金钱可以买来家庭,但买不来亲情……
但是不要因为没有钱而苦恼,相信吧!我们一定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六年级:当黎明来的时候
(4) [儿童读物排行榜]读《呐喊》有感(一)_1000字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让我再次想起《记念刘和珍君》中先生的愤慨……
不知道书店是以怎样的心情,在销售排行榜首上写下“呐喊”二字的,至少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种骄傲。尽管它只是一本老书,尽管它的定价远低于同类书籍,尽管骄傲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呐喊》被搁在一个不起眼的书柜上,倒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我小心地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认真地阅读起来。虽然读了《呐喊》已不是一遍两遍了,但它每次带给我的震撼却总是有增无减,仿佛每一次阅读都是与先生心灵的交流。嬉笑怒骂、悲欢离合,虽然置身于外,却又深入其间;虽已永远成了旧的故事,却永远能给世人新的启迪,这大概就是《呐喊》之所以被称为经典的原因吧!
合上书,突然想到先生离开我们已七十多个年头了,不知道先生在天之灵,如果看到当今文坛的风气,看到他的旧作在某一书店重登榜首,会做何感想:是焦急地呐喊,是失望地彷徨,还是点上一支烟,面对眼前丛生的杂草,冷静地思考?
其实,我们的作家们,不,书贩子们,你们才真的应该好好反思自己,在这七十多年的岁月中,你们都做了些什么!看看中国文坛在你们的带领下成了什么样!当国外的科幻小说、言情小说大举入侵中国文坛的时候,你们是随波逐流,还是急流勇进?当博客、论坛使文学大众化的时候,你们是继续高昂起头颅,还是卷起裤脚混水摸鱼?当各大榜单被那些快餐文化占据的时候,你们是否想过还击?当文坛商业化的时候,你们创作时想的是荣誉,还是钞票?当文坛娱乐化的时候,你们是否有过自我定位:作家,还是名人?愤怒中,我又看到了先生的背影,在昏暗的灯光下,他点起一支烟,吞吐着忧虑和感伤。他时而思索,时而疾书,他在用笔和敌人战斗,他在用心为中国文坛、为迷惘的国人呐喊!
当年先生弃医从文,为的是根除国人麻木愚昧的封建恶疾,而如今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拾医术,抓一帖良药,专治见钱眼开、崇洋媚外的顽症?
离开书店的时候,又看到了那张排行榜,骄傲已经退去,更多的是担忧:“呐喊“的大旗将由谁来扛?这时,几个“红领巾”人手一本《呐喊》走出了书店。想必是老师建议他们买的吧,《呐喊》登上榜首的功劳多半要落在他们的头上。
回首,却看到更多的孩子在“畅销书”、“口袋书”海洋中迷失方向……
也许,没被快餐文化污染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