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翻译6篇
高中文言文翻译一:子路从而后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原文阅读: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 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翻译译文或注释:
子路跟随孔子,落到了后面。碰到一个老人,用拐仗挑着除草工具。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吗?”老人 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呢?”说完,便柱着拐杖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着。他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黄米饭给子路吃,又叫他 两个儿子出来相见。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报告了这件事。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叫子路返回去再见他。子路到了那里,他却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合 义理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他想不玷污自身,却忽视了君臣间的大伦理。君子出来做官,是为了实行道义。主张不能 实行,我早就知道了。”
高中文言文翻译二:触龙说赵太后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原文阅读: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詟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 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稍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 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于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 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 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 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 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龙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 “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于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况人臣乎!”
翻译译文或注释: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加紧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把长安君作为人质,才派兵。”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说,太后明白地对左右的人说:“有哪个再来说要长安君为人质的,我就要把唾沫吐在他的脸上。”
高中文言文翻译三:文言文也很重要_语言议论文800字
在古文占统治地位时,白话文提倡者绝不妥协,据理力争,而当中小学课本都被教育部规定只准用白话文后,白话文提倡者又提出古文不能完全抛弃,要请回来。
这表面上看是白话文提倡者的自相矛盾,实际上却是一个理智的判断,尽管白话文在现代生活中带来了许多方便,但是白话文为我们带来的许多好处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古文也很重要。
文言文是中华名族 几千年史书典籍的承载者,我国悠久的历史就如同波澜壮阔的海洋,而正是一篇篇水滴般的文言文汇聚成了这海洋,它虽短小精炼,却又字字深刻,唯有载着富含文言知识的船,才可在历史之海中遨游,品味古代中国的悠久文化,诚然,如今有许许多多的翻译家已经将很多古书翻译成白话文,但不亲自品读原文,又怎能真正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韵味?
况且,考古的发现日益增多,倘若不再教授中小学生文言文,以后没有人能理解自己本国的文化,岂不笑话?
或许,并不能将所有人都培养成精通古文,饱读诗书的人,但学生们学习文言文后也可以对古代文学有个大概认知,不至于成为一个对国家的过去一问三不知的人。
从现实意义来说,现代白话文的确更方便易懂,适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但文言文的文学意义是永远不可磨灭的。文言文的存在,是对中华文化悠久历史的最好见证,是对一个人气韵培养的最佳导师。
况且,古代有许多文学作品是现代白话文翻译永远不能解释明白的。“只能现其形,不能显其神。”说的正是如此,自古,有许多文学大家如孔子,老子,他们的话中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是白话文用数十倍的文字也难以说的清的。所以,古文是不可替代的,不能将古文的意蕴强附于白话文之上,这样的生拉硬套,只会使其真正的内涵荡然无存。
因此,古文也很重要,我们要在学习白话文的同时不放弃古文。
白话文是现代文明的开始,我们要不断发展它,但文言文同样也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我们要继承它。
高中文言文翻译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原文阅读: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翻译译文或注释: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高中文言文翻译五:殽之战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原文: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秦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高中文言文翻译六:村落嫁娶图记翻译译文
一、村落嫁娶图记原文:
某岁春二月,予从事京师锦衣。周君出所谓村落图示予,观其色,若甚爱者。请曰:“君必为我记之。”申请再三。遂置巾笥以归。
归之岁向尽矣,尚未知是图之委曲也。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图质之,曰:“子之知画,犹吾之知书。敢问妇女而跨牛,何也?”曰:“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以牛代行也。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跨牛质矣。”“乃复有一苍头持盖以护之,何也?”曰:“昏礼宜昏。于昏矣,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亦重之也。一妪逼牛耳以行,一翁于牛后徐徐随之,父母送其女者也。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凡容色皆若欷放洒泣者,伤离别也。牛之前四人以鼓吹。从事迎而导之者也。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也。尾其驴以掖筝琶者,村妓之二仆也。又其股坐于小车之旁者,车人也。一皆邂逅而回眄者也。去其林少许。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一妇人自篱而出,臂一儿,又一儿牵其裳以行。亩间有二农夫,既锄且止。是皆见其事而谈笑者也。”“去既远,又有林郁然。竹篱茆茨,亦仿佛如女家。门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须,罄折而立,谁也?”曰:“此其婿也。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立而俟者,将导妇入门也。二妇人咨诹向前,妯娌辈也。将劳其女子之父母,且迎之也。二人挈榼,一人持壶,迎劳之需也。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二童子参差以从,其大者指而语之,若曰新人近矣。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
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者也,何不可之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选自《明文海》)
二、村落嫁娶图记译文翻译:
某年春天的二月,我任京城锦衣卫官员。周君拿出所说的村落图给我看,我察看他脸上表情,好像很喜欢的样子。他向我请求说:“您一定要为我记述它。”他反复多次提出请求,于是我就把图放在装头巾的小箱子里带回去。
把那幅图带回来已接近年终了,我还不知道这图的详细情况。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在江北居住,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他擅长绘画。他到我家,我拿这幅图向他询问,我说:“你懂得图画,如同我懂得书一样,请问(图中)的妇女骑着牛,这是为什么呢?”他回答说:“这是农家嫁女,没有能力准备轿子,就用牛来代替行走。一个老人牵着牛走,看重自己的女儿,不让她自己驾驭牛。这就是你问的骑牛的事了。”(我又问)“可是又有一个老人拿着伞来保护她,这是为什么呢?”他说:“结婚的仪式应当在黄昏举行。在举行婚礼的那天,农家对灯烛的花费感到苦脑,都在白天送亲迎亲,就用伞来遮蔽阳光,这也是看重她。一个老妇人挨着牛耳朵走,一个老头在牛的后面慢慢地跟随着,这是父母送他们的女儿。一个老头拄着拐杖站着,一个老妇人在门边望着。一个年纪稍大的小孩,带着弟弟,用手指指着并告诉他所指的情景。所有容貌神色都好像哭泣流泪的,是为离别而伤悲。牛的前面有四个人在演奏乐曲,这四人是做迎接导引的人。路边有两只驴,按照顺序行走,骑驴的人,是乡村的歌女。在那驴后面跟随并夹着古筝琵琶的人,是乡村歌女的两个仆人。加上那个大腿坐在小车边沿的,是驾车人。他们全部是路上偶然遇到而回头斜着眼看热闹的人。距离那个树林一点点路,将又经过一片树林,两个小孩跳跃着去报告。一个妇人从篱笆门里出来,用胳膊抱着一小孩,又有一个小孩牵着妇人的衣裳走着。田里有两个农夫,锄完地,刚停下来。这些都是看见那送亲的事而说说笑笑着的人。距离更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繁盛的树林。竹篱笆茅草屋,好象是新娘子的家。门外有一个男子,穿戴礼服,留有胡须,谦恭地站着,这是谁呢?”他回答说:“这是她的丈夫。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站着在这里等候,将迎接新娘进门。有两个妇人朝前询问,这是妯娌们。将去犒劳那新娘子的父母,并且迎接他们,两人提着酒器,一个拿着酒壶,这是迎接犒劳的必得用的东西,一个女仆跟在他们后面,是预备使唤的。两个小孩一前一后地跟随着,其中大的小孩用手指指着并告诉他所指的情景,好像是说新娘子快到了。一个老妇人在门边站着张望,她是分辨传来的消息并根据它来做迎亲礼节紧急之事的人。”
我听完这些,开玩笑地说:“你确实是乡下人啊,了解乡村的情况是真实的,我学识不够丰富,就用您的话给这幅图作记,来偿还我拖欠了很久的文债可以吗?”华先生笑着说:“这是佛家所说的借一枝草化作一丈六尺黄金色的佛身。有什么不可以呢?”当时天气寒冷,我一边和跟随游玩的人谈话,一边用口吹暖气使笔解冻,然后写下记文。
三、村落嫁娶图记注释:
【从事①】任职。
【锦衣】锦衣卫官员。
【申请】提出请求。
【巾笥】装头巾的小箱子。笥:sì盛饭或衣物的方形竹器。
【委曲】事情的经过;底细。
【谙】[ān].熟悉,精通。
【工丹青】擅长绘画。【造】到,去。
【质】询问。【肩舆】轿子。
【苍头】老人。【盖】伞盖。
【昏礼宜昏】婚礼应当在黄昏举行。
【苦】为某种事所苦;苦于(对某种情况感到苦脑)。
【逼】接近,靠近,挨着。
【欷歔】[xīxū]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
【洒泣】挥泪。
【妓】歌舞女艺人。
【茆茨】[máocí]茅草屋。
【罄折】谦恭的样子。
【容色】容貌神色。
【鼓吹】演奏乐曲。
【从事②】指参加某种事情。
【次第】依次,按照顺序。
【尾】在后面跟。
【掖】[yè]把东西塞在衣袋或夹缝里。
【股】大腿。
【一皆】一律;全部。
【眄】[miǎn]斜着眼看。
【少许】少量;一点点。
【踊跃】跳跃。
【既……且……】既……又……;表示两方面同时存在。
【郁然】郁葱,树木繁盛的样子。
【咨诹】[zīzōu]询问。
【挈榼】[qièkē]手提酒器。
【使令】差遣,使唤。
【风声】传播出来的消息。
【缓急】是偏义复词,又称反义复词,义从“急”。
【逋】拖欠。
【文债】应约写文章而未交稿。
【丈六金身】佛的三身之一。指变化身中的小身。因其高约一丈六尺,呈真金色,故名。亦以指称佛像。
【呵笔】用口吹暖气,使笔解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