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渡歌9篇
竞渡歌篇一:[超新星小学组]和谐端午 龙舟竞渡_600字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家家粽飘香,人人心欢畅,处处花争艳,可最让人怦然心动的莫过于观赏传统而热烈的赛龙舟了。
晨光中邂逅夏的清凉,汾河公园里更是歌如潮、花如海、游人如织。宽广的湖面上,微波荡漾,远处十几条龙舟正蓄势待发,一场扣人心弦的龙舟大赛即将上演!
“啪”的一声枪响,四周突然静了下来,只隐隐听见远处阵阵锣鼓声。紧跟着,龙舟出现了,如离弦之箭破浪疾行。龙舟过来了,它们就像一条条出海的蛟龙,长长的龙体上涂满了鳞甲形的花纹。那昂起的龙头威武无比,那翘起的龙尾直指蓝天。每条龙舟上都整齐的坐着两排划桨手,他们穿着一色的运动衣,拿着一式的短桨。船头还站着一个人,身子一颠一颠地使劲击鼓、敲锣、吹哨。随着“咚锵、咚锵”的锣鼓声,短桨整齐、急促地一起一落,激起了一团团雪白的浪花,龙舟就在浪花中有节奏地起伏着、飞快地前进着,真像龙腾大海啊,好看极了,壮观极了!
笛声鸣响,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条条龙舟竞相冲过终点线,伯仲难分。顿时,水面鞭炮轰鸣、礼花绽放;岸边锣鼓喧天、欢声如雷。人们挥舞着、呐喊着、雀跃着,争相按下手里的快门,留下一幅幅龙舟竞渡的壮观美景。
激情澎湃、酣畅淋漓的赛龙舟结束了,那催人奋进的锣鼓声仍在我耳边回荡,那拼搏向上的情景仍在我脑海闪现。它谱写出一曲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赞歌。
我喜欢祥瑞和谐的端午节,我喜欢催人奋进的赛龙舟!
五年级:张庆烨
竞渡歌篇二:理想_300字
理想是星星之火,但它可以燎原;理想是滴滴雨露,但它可以滋润万物;理想是微弱的灯,但它可以照亮夜行的路。
“饥饿的年代,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流沙河先生的美言我们还是念念不忘。理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但为了理想而去奋斗的人又有多少?可想而知,也寥寥无几。理想,只是人们逃避责任的一个理由,一个荒唐的理由!
理想是美的化身,妙的传递,坚强的源泉,是吹拂大地温暖的春风,是乘风破浪竞渡的龙舟,是唱着歌的黎明,是开着花的希望!理想,是人们心中的种子,想让它开花结果,就必须给它浇灌努力的露水。让我们种下这颗种子,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六年级:周晨
竞渡歌篇三:千帆竞渡,万船启航_2000字
谨以此文献给我亲爱的祖国以及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这里曾是镇海县江南一个偏僻的小渔村,如果你在秋天走进这片土地,能看见海边广阔的棉田,雪白的棉花像天上的白云,一朵朵、一片片,一望无际。这里的男人下海捕捞,女人下地摘棉,世世代代过着宁静、安逸的渔农生活。
这样的日子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某一天。芦苇密布,野鸭成群的海边,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粟裕将军,他奉周恩来总理之命,以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的身份,从北到南秘密寻找能建造靠泊十万吨级以上船舶的深水良港。他白天出船考察,晚上研看地图,对这里的地理环境喜出望外。
这里的海域常年不冻不淤、风平浪静,海岸线平均水深达18米以上,25万吨以下船舶可以自由进出,25万吨以上船舶可以候潮进港,如此天然良港,世界上也不多见。粟裕将军回京不久,国务院便确定曾是我国最早“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的宁波港建造万吨级码头。当时的宁波老港(三江口),虽有着与世界各国港口通商的悠久历史,但它毕竟是个内河港,几千吨级船舶无法进入港口靠泊作业,年货物吞吐量只有一两百万吨,这远远不能满足对外贸易的需要。中国要开放、经济要腾飞、宁波要发展,港口深水码头建设已刻不容缓。凭借着宁波港优良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宁波港迅速被推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哨。1979年6月1日宁波正式对外开放,从这一刻起,宁波港重新向世界敞开了胸怀,宁波对外开放也由此启航。
七十年代末,宁波港北仑港区10万吨级矿石码头正式开始建造,那时,纯朴勤劳的老一代码头工人,像愚公移山一样,一车车、一担担,夜以继日,终于将海边的小山搬掉填到海滩上变成了矿石堆场。
就是这一年,我爷爷带着我爸爸(十岁)和我姑姑(三岁)从水电部十二局调入宁波港北仑港区建港指挥部参加了港口建设,后来成为船舶引航员中的一员。
爷爷对他引航的船舶,如数家珍,特别是他参加的第一次引航外轮的任务,留给他的记忆一直不曾褪色:那是1979年8月22日,一艘船名为“湖山丸”的三千吨级日本货轮,也是第一艘停靠北仑港的日本外轮,当时气候条件很差,雾大、海面能见度低;并有3-4级风浪,日本船长对中国引航员能否将“湖山丸”轮安全引航靠泊一直持怀疑态度,但爷爷和他同事们在高度责任感的驱使下,凭借熟练的操作技术和对航道的熟悉,准时、安全将“湖山丸”轮安全引航靠泊,那位日本船长跷起大拇指,用日语对爷爷他们连说“哟西、哟西”。
爷爷常说,引航的职能之一就是行使国家港口的引航权,引航员的一举一动不仅代表港口的形象,更是代表国家的尊严。
我多么羡慕爸爸和姑姑,他们在港口常鸣的汽笛声中,在爷爷一个个精彩的码头故事中长大。在爷爷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中,爸爸和姑姑也深深地爱上了宁波港。他们努力学习,双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宁波港技术学校,毕业后,都分配到宁波港工作,他们成了建设宁波港的新一代主力军。
宁波港的发展,倾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血。1991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亲临宁波港北仑港区视察,对港口建设作了重要指示;1992年5月,李鹏总理又一次亲临北仑港,亲笔写下了“洋洋东方大港,改革开放前哨”题词,并被镌刻在一块巨大的石碑上,碑的不远处就是百年老契石和百年老街,两者间呈现的强烈对比见证了宁波港跨越式的变迁和发展。
宁波港就像一艘加足马力的战艇,从中国沿海的一个内河小港,冲出国门,驶向世界,跻身于世界级大港行列。
1995年6月,英国“堪培拉”豪华油轮来了;同年12月,装载量达30万吨的“大凤凰轮”也来了,我一直记着爷爷对它生动形象的比喻,这个大家伙,长300多米,宽60多米,甲板有六七个足球场那么大,远远望去,就像海上一座缓缓移动的小山;2005年3月世界上最大的44万吨级油轮“泰欧”轮也成功地靠上了北仑港码头;第四代、第五代集装箱轮更是频繁靠泊于宁波港北仑、穿山、大榭岛等各个港区。近年来,宁波港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货物总吞吐量迅速攀升,稳居全国第二;集装箱吞吐量从1991年的10万(TEU)快速发展到2008年的1000万(TEU),排位世界前列。
现在我不仅羡慕我爸爸和姑姑,更羡慕我自己,我不但可以听爷爷讲那港口过去的故事,更可以从爸爸和姑姑那里获得更多关于现代港口的知识与信息。
通过他们,我知道了现在的宁波港已不仅仅是过去的内河小港,而是包括北仑、大榭、穿山、梅山、和镇海等多个港区组成,深水岸线达120公里以上,拥有多座深水泊位群体的综合性深水大港;现在的宁波港与上海港联营,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物流基地;宁波港的发展,牵动着全国的经济神经,为国人所关注,让世人所瞩目。
通过他们,我知道了宁波港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宁波港的发展道路是中国走向国富民强的一个典范;同时,国家的繁荣富强又促进了宁波港的快速发展。
如今的宁波港,正如《宁波港之歌》歌词中唱的那样:吞东海,吐朝霞,天然深水港;大吊车堆积着今天的辉煌;日月星晨告诉你,这里是创造奇迹的地方;五星红旗告诉你,这里是拥抱世界的地方;宁波港,开放的门户,改革的展窗;听,一声汽笛辽远悠扬,我们的母亲港正千帆竞渡,万船启航。
竞渡歌篇四:端午节_1200字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在这盛大的节日到来之前,我们迎来了夏至。
今天,妈妈给我讲了端午节的由来:“在周代,面积,我们现在知道,中国已经陷入分裂和冲突的状态。虽然周朝统治了几个世纪了,其他几个州,原本藩,试图开拓出自己的王国。秦国最终将出现胜利者和统一全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规则下。
屈原担任部长周皇帝。一个明智的和口齿伶俐的人,他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他做了很多打击猖獗的腐败困扰法院-从而赢得了其他官员的嫉妒和恐惧。因此,当他敦促皇帝与秦国,以避免冲突,官员施压皇帝让他从服务中删除。在流亡期间,他前往任教,并写了好几年了。审理后认为,周某已被打败秦,他陷入了绝望,并全身心地投入到米卢河。他的最后一首诗写道: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
竞渡歌篇五:话说端午_1200字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相传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军攻破楚都,屈原投江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去吃他的身体。这天正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从此民间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习俗,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即使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但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端午佳节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传统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断显现。2006年,端午民俗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年后,“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其中节令习俗为端午节赛龙舟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
随着人们对历史节日的重新认识,传统端午民俗也历久弥香。在江苏昆山的阳澄湖水上公园,急促粗犷的鼓声在晨风中敲响,13只龙舟如同离弦的箭,在湖面上荡起阵阵浪花。2011年中国龙舟公开赛昆山巴城站日前已拉开帷幕,海内外300余名选手参与了较量。
传承为根,创新是魂。随着政府将“端午节”列为正式节日和时代的变迁,中国民众在对端午文化和历史习俗的传播推广中注入了更多的现代生活元素,不断谋新图变。
对于90后的我们而言,端午并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让我们意识到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一批世代相传、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纪念意义。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需要用自己的责任去挑起肩上的担子!弘扬中国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特色才是端午真正的内涵所在。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一:刘芸
竞渡歌篇六:关于端午节作文素材_1500字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竞渡歌篇七:万楚《五日观妓》
五日观妓
万楚
西施谩道浣春纱, 碧玉今时斗丽华。眉黛夺将萱草色, 红裙妒杀石榴花。新歌一曲令人艳, 醉舞双眸敛鬓斜。谁道五丝能续命, 却知今日死君家。
唐诗中,固多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不朽篇章,然也不乏写上层士大夫宴饮、赠妓之作。这类作品,一般思想性不高,在艺术上却偶尔有可取之处。万楚的《五日观妓》,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一篇诗作。
从诗题可知,这首诗是写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观看乐伎表演的。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有龙舟竞渡,吃粽子,饮蒲酒,彩丝缠臂,艾蒿插门等,也有在这一天呼朋唤友,宴饮取乐的。
诗首先写乐伎的美妙动人。“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一落笔便别有风情。“谩道”是空说或莫说的意思。在越溪边浣纱的西施,是古来公认的美女。诗人刚刚提到西施,又用“谩道”二字将她撇过一边。这样,既触发起了以美人比美人的联想,又顺势转到了眼前这位美女的身上。但仍不直说而故作迂曲。“碧玉”是汝南王宠爱的美妾,出身微贱,南朝民歌《碧玉歌》中有“碧玉小家女”之句。这里用以借指地位低下的乐伎。古代名叫“丽华”的美人有两个,一个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另一个是张丽华,南朝陈后主的妃子。“碧玉”句是说,如今眼前这位美女“碧玉”,正可以与丽华争艳比美。诗人让西施、碧玉、丽华三个美女一路上迤逦行来,借传统形象比拟所要描写的对象,省却了许多笔墨,却使描写对象轻易地步入了美人的行列之中。
“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两句采用了一种十分独特的夸张而兼拟人的表现方法:看那美人的眉毛绿莹莹的,那是从萱草夺来的颜色;裙子红艳艳的,石榴花见了也不免要妒杀。上句用了表示动作的“夺将”,下句用了表示情感的“妒杀”,从而分别赋予眉黛、萱草、红裙、榴花以生命,极尽对眉黛、红裙渲染之能事。萱草和石榴都是诗人眼前景物。况端午时节,萱草正绿,榴花正红,又都切合所写时令。随手拈来,为美人写照,既见巧思,又极自然。
写罢形貌之后,又接写歌舞:“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听了她唱的一曲新歌,就越发艳羡她的美色。再看她的舞姿:拢一拢倾斜了的鬓发,两眼秋水盈盈,真有勾魂摄魄的力量。“敛”,收束,这里指拢发的动作。
以上四句对乐伎的描绘,从对形貌的静态描绘开始,进而在动态中加以刻画,写她的歌舞。一静一动,由形及神,展示了乐伎的色艺俱佳。末一句点出“双眸”,更使形象光彩照人。
“谁道五丝能续命,却知今日死君家。”“五丝”,即“五色丝”,又叫“五色缕”、“长命缕”、“续命缕”。端午时人们以彩色丝线缠在手臂上,用以辟兵、辟鬼,延年益寿。“君家”,设宴的主人家。诗人深情激动地说:谁说臂上缠上五色丝线就能长命呢?眼看我今天就要死在您家里了!“死君家”与“彩丝线”密切关合,奇巧而自然,充分见出诗人动情之深。
此诗写得景真情真,特别“眉黛”二句表现手法独特,富有艺术个性,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陈志明)
竞渡歌篇八:杜牧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绝句着称。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着有《樊川文集》。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一、人物小档案
人物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3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时期文学家、诗人,后人称为“小杜”。
杜牧(7张)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着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同期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文学的成就
主要作品
着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着作甚富,主要着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着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着,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文风
樊川文集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义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风格
时政之作,感时伤世,忧国忧民;抒情小诗,风格清丽,画面鲜艳,意境深远。
二、作品一览
七绝
《清明》《山行》《江南春》《赤壁》《泊秦淮》《过华清宫》《秋夕》《遣怀》《寄扬州韩绰判官》
《叹花》《金谷园》《书怀》《鹭鸶》《过勤政楼》《题乌江亭》《沈下贤》
《赠别二首之一》《七绝·登紫工山》
《赠别二首之二》《七绝·登乐游原》《将赴吴兴登乐游原》《题禅院》
七律
《河湟》《早雁》《九日齐山登高》《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五律
《旅宿》《睦州四韵》《题扬州禅智寺》
五绝
《长安秋望》
其他诗集
《感怀诗一首》《赠杜秋娘诗并序》《郡斋独酌黄州作》《张好好诗》并序》
三、历史典故
轶事典故
湖州刺史按照杜牧的意愿,举行了这样一次竞渡活动。那天,两岸围观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挑了一天,直至傍晚,竟没有找到一个合意的。眼看就要收船靠岸,在人群中,有一位...
《唐摭言·公荐》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力荐
当时,崔郾侍郎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百官公卿都到城门外摆好酒席饯行,车辆之胜,官员之多,举世罕见。此时吴武陵——他是柳宗元的老朋友——正任太学博士,也骑着一头老毛驴过来凑热闹。崔郾正在酒席上喝得高兴,听说吴老这位有名的清流人士也过来了,非常吃惊,连忙离席前来迎接。吴老看见崔郾,把他拉到一边,拍着崔郾的肩膀说:你担负此任,乃是众望所归。我老了,不能为朝廷排忧解难了,不如为你推荐一个贤士。前些日子,我偶然发现一些太学生情绪激昂地讨论一篇文章,走近一看,原来是这次要参加考试的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这个人也太有才了。崔侍郎你工作繁重,日理万机,恐怕没有闲暇去浏览这篇文章,不如让我为你诵读一下。说到这里,吴老就字正腔圆地、摇头晃脑地将《阿房宫赋》读了起来。崔郾也是一个有品味的知识分子,听后也称赞不已。吴武陵乘热打铁,要求崔郾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将杜牧评为状元。崔郾面露难色,推辞道:状元已经被他人预定了。吴老穷追不舍,大声说道:如果真得当不了状元,就退一步,让他以第五名进士及第。崔郾还在踌躇犹豫,吴老倚老卖老地说:如果还不行的话,就把这篇赋还给我,看有没有比这写得更好的赋。崔郾迫不得已,只好满口答应,然后目送吴老离开。
回到酒席上,喝酒的同僚问吴博士来做什么。崔郾回答说,吴老推荐了一个人为第五名进士。酒客连忙追问是谁,崔侍郎回答说是“杜牧”。旁边立刻有人接茬说:听说过杜牧这人,才气是大大的有,只是品行不太好,不拘小节,喜欢烟花风月,好出入娱乐场所。崔侍郎为难地说:我已经答应吴博士了。即使杜牧是个屠夫或卖酒的小贩子,我也不会改变了。
崔侍郎重然诺,讲诚信是好事,不过他以这种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在考试前就如此轻易地决定众多考生的命运,还是让人对这样的考试产生怀疑,那里究竟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黑幕呢?不过,杜牧终究没有辜负吴武陵,也没有辱没崔侍郎。大和二年(828),杜牧在洛阳高中进士,感到无限荣光。若干年后,唐代进士便以杜牧为荣了。
由吴老这样的清流赏识推荐而进士及第,杜牧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荣耀。皇榜公布后,他曾赋诗一首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放榜的时候,洛阳的花儿还未绽开。三十三名中举的进士骑着高头大马得意洋洋地行在街上进,他们要去参加各种庆祝活动,出席各种酒会宴席,喝着秦地的美酒,心情舒畅,满面春风,好像春色也被他们带进了长安。
三十三人,就是这次进士及第的全部人数,大致相当今天全国高考各省文科状元的人数,这个数目在唐代还是偏高的。唐朝前期,及第人数一般是十七到十九名,中唐以后才上升到三十名左右。据说唐朝二百九十年间,进士共有六千四百二十七人,平均每年二十二人。人数少,所以能一朝成名天下知,如张籍《喜王起侍郎放榜》。
诗人很惆怅
东风节气近清明,车马争来满禁城。二十八人初上牒,百千万里尽传名。
作品
这个春天是属于杜牧的。他正月参加考试,二月登第,闰三月又应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以第四等及第,随即授官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二十多岁的杜牧毕竟年轻,接连碰到这样的喜事,无法抑制心中的喜悦,笑得连嘴都合不拢了。按照惯例,新科进士要到曲江游耍。“曲江水满花千树”,它是当时最热闹的场所,尤其在春天时候,通常是摩肩接踵。晚唐诗人姚合曾大发感慨,要想到曲江从容赏花,非得日薄西山的时候才行,不过到那时,花儿被人看了一天,精神也已萎靡不振,色彩暗淡:
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欲待无人连夜看,黄昏树树满尘埃。这时的杜牧,顾盼生辉,一举手,一投足,都才情万种。他们一行三五人来到曲江寺院,碰见一位打坐的僧人,攀谈起来。僧人便问杜牧姓名,杜牧得意地报上大名,心想“天下谁人不识我”,满以为僧人会大吃一惊,露出追星族的狂热。谁知这位僧人面色平静,木然地追问杜牧从事什么职业。这让杜牧分外失落,同行的朋友赶紧把杜牧连中两元的喜事拿出来夸耀,僧人依然不为所动。诗人很是惆怅,现场赋诗一首:
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长。
杜牧究竟是不是吴武陵推荐及第的,这件事很值得怀疑。小杜有封信名为《投知己书》,其中曾向朋友夸耀当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情形:“大和二年,小子应进士举。当其时,先进之士以小生行看可与进,业可以修,喧而誉之,争为知己者,不啻二十人。”可见当时看好他的人很多。《唐摭言》说酒席上有人反对吴老的荐举,理由是杜牧不拘细行。其实杜牧不拘细行、风流名闻天下,是在他及第之后,主要在二十六岁到三十六这十余年间,这时他基本上在各方镇使府中为幕僚,有名气,有才气,环境宽松,有条件充分展示他的风流倜傥。李商隐含蓄地说杜牧“刻意伤春复伤别”,所指的也是这段幕僚生活。估计《唐摭言》中的故事,是依据杜牧后来的倜傥形象编造出来的。
幕府生涯
大和二年十月,杜牧进士及第后八个月,他就奔赴当时的洪州,即王勃写《滕王阁序》那个地方,开始了他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其时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辟召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沈家与杜家为世交,沈氏兄弟是文学爱好者,对当时的知名文人都很眷顾,与杜牧的关系也颇为密切。杜牧撰写《李贺集序》,就是应沈传师之弟沈述师所请。杜牧经常往沈述师家中跑,听歌赏舞,蹭饭蹭酒,还对沈家中的一个歌女张好好很有好感,可惜主人对此女子分外珍惜,抢先一步,成全了自己,将她纳为小妾,使小杜空有羡渔之情。大和八年,小杜在洛阳与张好好不期而遇,此时的张好好已经沦落为他乡之客,以当垆卖酒为生。杜牧感慨万分,写了一首五言长篇《张好好诗》。由于情绪饱满,不仅文笔清秀,而且书法更为飘逸,为杜牧赢得了书法家的美名。《宣和书谱》评论道:“(杜)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相表里。”清人叶奕苞《金石录补》也给于了极高的评价:“牧之书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宗伯(董其昌)云: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今人所能见到的唐朝真迹少之又少,这幅《张好好诗卷》自然珍贵异常,纸本上有宋徽宗、贾似道、年羹尧、乾隆等一堆名人的鉴定印章。当年溥仪皇帝“北狩”之时,仓皇之中还不忘携带此卷,后为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张伯驹个人所有,又捐赠政府,藏于故宫博物院。
在此期间,小杜另一首与歌女有关诗歌为他博得了盛名,这就是《杜秋娘诗》。杜秋娘本是金陵美女,妩媚动人,能歌善舞,能联诗作曲,十五岁时,一曲《金缕衣》就俘虏了镇海节度使李
竞渡歌篇九:09年我爱我的祖国征文:60年国庆颂歌_1500字
岁月如书,60年风雨兼程,跋涉在平实的章节里与绚烂的段落间,我们心怀感恩,健行不息……
60年的中国如一本书,奋斗的血汗和成功的喜悦都定格成精美的插图,60年的风风雨雨凝铸在字里行间。细细品读,书里有酸甜苦辣的岁月体验,有喜怒哀乐的心灵感受,有奋发向上的凌云壮志,有同甘共苦的美好回忆,有开拓创新的浩气豪情;书里有对事业的执着,有对理想的追求,有对信念的坚守,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健行不息的精神动力。
60年的中国如一本书,书里有无悔的青春年华,书里有金黄的丰硕成果。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经历了人生中最难忘的岁月,收获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珍藏了人生弥足珍贵的情谊;我们用勤劳的汗水浇灌着事业的参天大树,用踏实的行动见证了中国发展的每一个足迹……
60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在中国发展的60年中,却上演了一部创造历史的恢弘大剧,奏出了一曲跨越发展的壮美乐章。60年的开拓创新,60年的血汗拼搏,成就了中国的事业大树,树起了中国的精神丰碑。值此历史时刻,我们有理由自豪地宣告:我们无愧于青春!我们无愧于时代!
60年的发展,生动地告诉我们:在中国这片希望的热土上,中国人是勤劳智慧的,是务实创新的,是追求卓越的。我们在这片希望的热土上播种理想,血汗耕耘,收获辉煌,创造了硕果累累的业绩,为中国的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0年的奋斗,清晰地告诉我们:在中国这个精彩的舞台上,演绎着失意时的无语关怀,演绎着困境中的真情鼓励,演绎着成功时的会心喝彩。在困难面前,我们守望相助;在前进路上,我们携手相伴。在奋斗的路上,我们同心协力,勇往直前。
60年的成就,雄辩地告诉我们:在中国这个梦想的舞台上,承载着似水年华的情怀,承载着同志们殷切的期待,承载着奋进高歌的豪迈。所有梦想化作点点激扬的文字,描绘出人生里程的精彩,在岁月的河流里激情彭湃。
60年的情谊,深刻地告诉我们:在中国这个温馨的舞台上,装点着人间的缤纷色彩。每当踌躇或徘徊,总有援手伸过来;每当释心与开怀,总少不了你的关爱。把真情的关怀化为祝福,我们携手并肩,创造美好的未来。
60年,既是中国发展史的一个亮点,更是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起点。60年来,中国人始终没有停止奋斗的脚步,在披星戴月的征途上一路放歌。60年来,每一位中国人兢兢业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因为有你陪伴,中国一路走来,风雨无阻;有你支持,中国和谐发展,健行不息;有你理解,中国遭遇挫折,也不气馁,勇往直前!所有的一切,我们都尽情感恩,用心铭记。
让我们铭记中国的60年,从这60年的发展轨迹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增强信心,乘势而上,以高度的责任感,努力把中国建设得更好更辉煌!
让我们铭记中国的60年,从这60年的发展历程里,继承和弘扬务实创业、开拓奋进、力争一流的精神,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站在新起点,再创新业绩,勇攀新高峰。
60年峥嵘岁月,60年风雨兼程;60年披荆斩棘,60年铸就辉煌。60年的发展证明,中国,顺应了党的改革开放的“天时”,再加上人民大众的协力同心和各界的鼎力支持,才得以大踏步前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风雨多经人未老,关山初度路尤长。看今朝,千帆竞渡,浪千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未来的征途中,中国的发展之舟也必将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中国,这一明珠,也必将随着发展脚步的加快,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60年的中国如一本书,每一页都被赋予新的色彩,每一页都被填满新的期待。慢慢翻阅每一页,细细体悟每一字,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都充满了感激和欢欣。“志行千里者,不中道而辍足”,让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去续写新的篇章。
本文系获奖征文候选文章选登,评奖日期未到!
“我爱我的祖国——建国60周年”网络有奖征文大赛 详情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