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一议作文9篇

时间:2018-10-18 来源:小学作文 点击:

第一篇一事一议作文:一事一议_750字


  某个村庄,有一座矿山,里面盛产煤。但这里的村长确把山卖给了一个有钱人,当地人竭力阻止,却是徒劳的—有钱人已经和村长签订了协约,且时间是5年。
  即使村长给了每户不少钱,但这山始终是村民的。
  有关人士调查了这座矿山的储煤量,这座矿山大概可以开矿5年。这让村民更是懊恼,于是一次浩荡的群众游行开始了。带头的是一位长者,同时也是上届的村长,因年纪较大就退休了。村民来到村长家门口,闹着要解除协约。村长出来后,还让他的孩子去搬条凳。村长站在凳上大声说:“各位村民,听我解释,这山是我迫不得已才卖的,我们的村庄已尽很贫困了,再不卖山就没吃的了。大家说是不是啊。”有的村民说,是啊是啊,他说的没错,他们错怪了。于是他们纷纷回家去了。只有老村长没回家,老村长又把村民昭告回来了。老村长对大家说,乡亲们:“这矿山如果卖了,我们才会饿死,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果把靠山都丢了,我们就没了依靠。没了依靠,我们就会饿死,要是不把山卖了,反而把山让我们大家来开采,会怎样?”
  第二天,大家组织召开人大。又被村民叫做“辩论会”
  人大上,村民们都强烈解除卖山的协约,由于这是村里最高的权利机关。没有哪个人会不服,除了村长,村站当然也不是吃素的,他把各种村民开矿的弊端一一讲出来。村民当然也不会就吃罢休,也讲来各种让别人开矿的坏处,同时也讲了自己开矿的益处。最终将村长打败了。原因很简单,村长只身一人,而村民却是一大群,这个辩论会当然是正义的一方赢了。村民们最后“逼着”村长和那个有钱人解除协约。在这个辩论会上,村民们还同心协力一举把这个不尽责任的村长赶下台。那谁来当村长呢?大家一致选举老村长来当任新村长。因为这是老村长带头“起义”的。当然理所当然的来当任村长

第二篇一事一议作文:一事一议_550字


  在校餐厅内,正值开饭的时间,或者你可以看到某餐桌的某个位置上,有某个同学蹲在板凳上进餐,两腿竖在凳面上且不脱鞋子。我认为这种行为很不好。
  从个人的身份看来,身为一个学生,这样的举止跟那些山村野夫有什么两样?或者只有穿着比他们干净整齐些。这就是上述的同学给别人的印象。
  又从个人的道德修养来说,这样的举止缺乏社会公德,简直就是“有爹生无娘教”的那一种。
  这类同学若认为这跟身份或道德修养没有什么联系,也应该考虑到自己这样做会给他人带来的影响。
  一个位置不仅仅是一个人坐。算算校内也有两千多学生,那餐厅内的几百个位置怎能一下子让所有同学都在厅内吃饭呢?当然要轮坐。但若一人蹲在上面吃,把凳面弄脏,叫下一位同学怎么办?也蹲着吃?若果是男同学还勉强可以,但是女同学呢?只能不坐,毕竟爱斯文是她们的本性。看看,这对别人的影响多大!
  无论我怎样思索,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同学要蹲着吃。难道蹲比坐着吃舒服吗?绝对不会,否则人们就不会花那么多的钱买桌凳。更何况蹲着吃对身体也不好。蹲着吃会因肚子被大腿压住,不利于进食,不利于消化,不利于身体健康。
  这样的举止若被群众或外人看到那就不单单是某个人的形象问题,而是损害了整个学校的声誉。
  为了自己的形象,为了不影响他人,为了自己能健康成长,更为了不损害学校的声誉,请有这样举止的同学改蹲为坐。
 
    河南驻马店驿城区驻马店第二实验小学五年级:闫子阳

第三篇一事一议作文:2006年中考满分作文:生于"守旧"死于"创新"_1500字

 生于"守旧"死于"创新"
  武汉一考生
  创新是国家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致胜法宝。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生于创新、死于守旧"是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当今社会已经形成了呼唤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可是,最近我们小区旁的"创新网吧"运用这条真理去"经营"自己的业务时,却栽了一个大大的跟头。我们所在的综合性学习小组对此作了仔细调查和用心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引起社会对此类现象的关注。
  "创新网吧"原名"老网吧",原来倒也遵纪守法,按时营业,公平交易,无奈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面前,该店经营惨淡,入不敷出。该店老板决心改变现状,于是决定运用创新理念着手对原来的一切来一番彻底改造:简单装修后,将原用名"老网吧"更名为"创新网吧",可谓"店名创新";实行传销式会员制度,给介绍人提供奖励,可谓"拉客创新";推出代包夜学生做作业及仿冒家长签名的举措,可谓"留客创新"。诸如此类的创新之举,的确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它们违犯了法规条令,教唆了少年学生,自当为众人唾弃,留下恶名。
  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直是我国法律法规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加强网吧的管理上,上级出台了许多明确的规定。比如,我市就规定网吧不准接纳未成年人,不准通宵营业,等等。这些法律法规,理应成为网吧经营业务、创新服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创新网吧"只知道要创新,却不知在这些创新举措中,一次次地踩响了法规设下的"地雷":吸引和容留少年学生,属于顾客对象违规;通宵开门营业,属于经营时间违规;代做作业,属于经营范围违规;等等。这样下去,虽然能为经营者多赚取一些银子,但是,肯定会毁掉一大批少年学生的未来,"制造"一大批痛苦家长。这样的创新,自然是法规严打的对象,结果只会是"炸"得创新者晕头转向,关门停业。试想,如果他们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大力推行创新举措,又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呢?
  很明显,我们在这里说的"死于创新",是针对那些创违法乱纪之"新"的行为而言的;我们在这里说的"死于守旧",是针对那些遵规合法之"旧"而言的。在遵规合法的前提下创新,则生,则立,则兴;在违法乱纪的前提下"创新",则亡,则废,则衰。文化经营部门如此,各行各业莫不如此!
  【名师点评】借助考场作文的形式,小作者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这使得文章具有了独创性。本文属于典范的一事一议类文章,其中的"一事",就是"创新网吧"推出创新举措却被法律法规惩处。这样的事实,抓住了社会热点,彰显了作者用心观察生活、敏锐捕捉生活的能力;其中的"一议",就是说创新必须先要遵规守纪。这样的观点,撇开了"是什么"的问题,深入到了对"怎么办"--创新应当遵循原则的思考,具有警醒世人的效果。可以说,文章的"叙",简洁、明了,抓住了要害;文章的"议",深入、独到,讲足了理由。这样的文章,自然会留给读者深深的思索和回应。

第四篇一事一议作文:中考作文复习_800字


中考作文复习 
中考作文复习,传统上采用模拟考试和讲评,每周一次或多次,收不到良好的复习效果。近几年来我们要用了以学生训练为主的复习方法,明显地提高了复习效率,收到了极佳效果。一、语言技能训练法。每堂语文复习课前5分钟,学生按老师每周语言训练的题目,有准备的口头表达。例如各种简短的应用文训练,各种文体的片断训练等等,细水长流,以此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二、搜集材料法。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各种资料,每周抽出一节课,自由阅读,使学生在广袤瑰丽的作文海洋,搜集作文素材,学习多种写作上的技巧。三、佳作欣赏法。指导学生在搜集材料法的活动中,把佳作选出来,每人选一篇,让学生在小组或班上交流。此法不但拓宽了学生的写作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四、专题训练法。在一段时间里,配合搜集材料法、佳作欣赏法,集中训练一个专题。如说明文专题,以空间、时间或逻辑为顺序各练习一篇,从中找出说明顺序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应用文也可采用这种方法,不但使学生掌握应用文各类型的格式要求,而且也通过对比,把应用文极易混淆、出错的地方暴露出来,加以改正。五、提纲训练法。此法目的是增加训练密度、节约训练时间。例如训练议论文时,专题是一事一议,教师可启发学生提出一些作文题目,如《说难》,《说失败》,《迟到一分钟是小事吗?》等等,在众多的题目里,选出五个,然后要学生只拟提纲,不求成文。此法在有限的时间里要求学生多角度立意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快速思维,同时在写作效益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六、仿写法。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听力、记忆力和摹仿想象力,老师和学生先读一篇范文,然后让学生去仿写。七、心理素质训练法。此法的目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应考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考场反干扰能力,其训练方法:(1)模拟考试作文。(2)举办中考作文技巧讲座。(3)排除干扰训练。如交换考场(异校交换)、交换临场教师等。
摘自k12

第五篇一事一议作文:09年中考作文热点聚焦常见误区_2000字

  关于议论文写作,课标提出的要求是:“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议论文作为初中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在中考作文中频频出现。以近年来一直沿用选题作文题型的兰州为例,从2006年的话题作文“人要有那么点精神”、2007年的材料作文“欣赏”,到2008年的全命题作文“为自己喝彩”,这些题目都适宜写成简单的议论文。浏览一下2008年各地中考作文考题,我们会发现,有不少考题是适合或必须写成议论文的,比如,湖南株洲题:半命题作文“温暖”,“要求”中明确提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福建福州市题:请以“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湖北黄冈市题:读下列材料(薛谭学讴),可产生多种感受。请根据个人的理解,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议论文。等等。议论文写作中,有哪些常见的误区?对初三备考学子来说,如何提高自己的议论文水平?这都是本期我们要谈的话题。
  常见误区
  1.论据虚假。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二:一是运用引证法时,或张冠李戴,或篡改原意。如有的作文中将《游子吟》的作者说成是李白,把美国科学家爱迪生说成是英国人,有的甚至编造名人名言。二是运用例证法时,具体事实跟客观实际有出入,缺乏科学性。诸如此类,都会影响文章的说服力。
  2.以叙代议。写议论文,不少同学习惯于一味地罗列事例,而忽视了对事例的分析,这势必影响文章的说服力。要增强文章说服力,须在叙例之后进行必要的分析,通过分析,来阐发事例跟文章观点的关系,从而使事例与观点融为一体。
  3.就事论事。写作的时候只是复述材料或围绕材料转圈圈,不能由此及彼使议论深入。一篇针对“赵人患鼠”的短评,作者复述了寓言中赵国人及其儿子的说法,之后作了简单的肯定与否定,就此结束了全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文中只字未提。这就是典型的“就事论事”。类似误区,在一事一议的材料作文中较为多见。
  备考技法
  一、学会摆事实。
  议论文是阐述自己见解、表达自己观点的文章,要让读者认可、信服你,摆事实是一种很管用的方法。
  要用好事实论据,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明确对论据的要求。可靠、典型、新鲜是对论据的基本要求。论据可靠、典型,一般同学容易做到;论据新鲜,好多同学则做不到。怎样使议论文的论据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呢?要注意选取那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事实作例证,使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紧扣时代的脉搏。如果要选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例证,则应尽量回避那些人人皆知的事例,选用一些人们较少关注的事例。
  其次,列举事例次序要合理。论证过程中常常会同时引述多人多事,以加强论证的力度。多人多事的排列要防止乱而无序。或以时间为序,或按贡献大小、知名度大小为序,或按国别为序,或按不同类别为序,或交错使用几种顺序。总之,要做到思维严密、井然有序。比如,在论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一论点时,你准备选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组值得铭记的有责任心的人的事例──温家宝、谭千秋、倪萍、李嘉诚,我们可以按时间顺序(地震中、地震后)排序,也可以按知名度大小排序。
  再次,叙述事例详略要得当。议论文中的叙事是作为论据使用的,有别于记叙文中的叙事。一般来讲,我们的一篇作文不可能写得太长,所以我们所选用的事例,也应该尽量简短些。能用二三十个字讲清楚的,不要用七八十字,这就叫“长例短说”,这样方能使文章更为精练简洁。有时,可把一个例证浓缩为简短的一句话,这样一来在很短的篇幅里就可以举出很多例证,充实文章内容。
  二、善于讲道理。
  一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中心论点找几个理由。例如我们前面举的2008年福建福州中考作文题“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般同学论证的时候往往是先谈谈有责任心的好处,再谈谈缺乏责任心的危害,构成正反对比论证,这样的论证是可以的,也是有一定说服力的。但如果追问几个为什么,我们就可能为中心论点找到几个理由:
  为什么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责任心是每个人必备的道德修养;
  为什么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责任心是衡量社会道德水准的标志;
  为什么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责任心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这样一路问下来,我们可以为中心论点找到几个理由,也就成功地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了。
  二是学会运用道理论据(理论论据)。运用理论论据,必须正确无误。这个“正确”,一是指引文的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二是指作者必须真正理解引文的含义,不可乱用,不可断章取义,更不能杜撰捏造。理论论据还必须与论点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引用的目的不是为了卖弄、炫耀学问,哗众取宠,因而不能堆砌材料,而是要与论点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为证明论点服务,要使二者水乳交融。
  三、掌握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主要有两种:总分式(横式结构)和层进式(纵式结构)。
  总分式结构,指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有时是先总说后分说,有时是先分说后总说,有时是先总说后分说最后再总说。《理想的阶梯》一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文章开头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主体部分设了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述:“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结尾总结全文:“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坚实阶梯。”
  很多议论文是按着“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的思路来行文的,即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不可以随意改动。这就是议论文的层进式结构。比如“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一文题即可按层进式来行文:“什么是有责任心”→“为什么要做有责任心的人”→“怎样做有责任心的人”。

第六篇一事一议作文:备战2011中考作文第十四讲:即事说理 一事一议_2000字(2)


  [14-1]小议
  要求:①写成500-600字的议论文。②书写认真,卷面整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导思: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从已给的半个命题中很明显看出,要求考生写一篇议论文。考生可从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某种现象或学习中读到的某项材料中自由选材,写成文章。写文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态度要鲜明。对美好的事物,要毫不含糊地肯定或赞美;对丑恶的事物,则明朗地表示否定和憎恶;对同志和朋友的不正确的言行,要有合情合理的分析和热忱的帮助。
  2、要照准论点。一个事物常常包含几个方面的道理,可以找出几个论点,但本题要求“小议”,所以一般只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或实际生活最需要论的某一点,讲透就行了。切忌涉及面太广,面面俱到。
  3、叙议结合,语言流畅。
  如果考生能切实做到以上三点,你的作文被评为一类卷是毫无问题的。
  [14-2]让错别字无处藏身
  导思:中考作文较少要求写议论文。议论文的题目中主要是“一事一议”,即就某件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本文题目中就提供了这样一个事件,并且提供了文章的论点:让错别字无处藏身。要写好这样的文章,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
  1、围绕中心论点,叙议结合。叙是议的基础,文章必须先叙事,以便在此基础上提出论点,展开议论,但这种叙事与记叙文不同,记叙文是通过叙事来表现中心思想,而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为了引出论点和证明论点的,所以叙事一定要简明,有助于证明论点。
  2、联系实际,联系自身。恰当举例。题目所给材料具备的现实意义与你自身的材料储备相结合,选出恰当的例子,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也就是说,要选择具有社会意,义,自己又熟悉的事例。
  总之,写这类文章大都可以运用这样一种模式:先叙事,再引出论点,联系实际,充分论证。

第七篇一事一议作文:2015年云南昆明中考满分作文赏析:语文课上_3000字


  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作文。(40分)
  题一:请以“语文课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阅读下面三则材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叙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议论。(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不得对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
  【材料一】有人在评价热播的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时说,生活就是这样,大家要齐心协力,一起向前奔跑,才是兄弟。
  【材料二】杨澜说,我们虽然再努力也成不了刘翔,但不能不享受奔跑,可能会有人妨碍你的成功,但没有人能阻止你的成长。这辈子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材料三】在适合奔跑的时间和空间放弃奔跑,是一种遗憾。
  三则材料引发我们这样一些思考:奔跑的路上,团结协作很重要;奔跑是另一种成长,成功和失败都是成长的印记;在最好的时光里尽情奔跑,切莫虚度……
  写作要求:
  1。若选题一,请按要求写作。若选题二,请按要求拟题,然后写作。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4。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5。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解读】
  昆明市今年中考仍然延续最近八年的命题形式,即:二选一。
  题一:
  本题为全命题作文,属于“校园生活类”的题材范畴。引导考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叙写自己学习中的见闻和感受,是本题命题的初衷。“语文课上”是一个表明时空范围的短语,写作面看似很窄,其实则不然,它需要考生思考、拓展的内涵很多:谁在语文课上?在何处的语文课上?语文课上发生了什么?语文课给了“我”怎样的情感体验?“我”为什么要写它?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给予考生广阔的想象空间,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方向,成为考生审题构思的具体思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题将“校园生活”具体为“语文课堂”客观上限定了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这道题目对于眼下愈演愈烈、考前喜欢猜题和押题的不正之风却是有益的鞭策。命题人的创意和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构思如下:
  1。写“事件”,精心写好语文课上的一个故事。如:开心的事、幽默风趣的事、动人心魄的事、恶作剧、同学间的私密事、课上风波、刻骨铭心的事、别开生面的语文课等等。
  2。写“人物”,刻画人物的鲜活形象。如:以“语文老师”为题材,通过语文老师上课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描写,刻画其个性,突出其鲜明的形象特征。
  3。写“课堂内容”,以语文课的内容为核心,阐明某一主题。如:通过学习《岳阳楼记》这篇课文,我们明白了做人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良好心态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襟。
  4。写“语文课的美丽风景”,通过一组“语文课中的美好事物”展现语文课的“美”。如:读《三峡》,我们领略了祖国山川河流的壮阔秀美;读《过零丁洋》,我们感悟到古代“仁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浩然之气;读《陈涉世家》,我们感受到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伟大抱负和雄心壮志。
  题二:
  本题为材料作文。命题人的构思灵感可能源自浙江卫视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本题形式上虽是“材料作文”,实则为话题作文,或者为“提供主旨的材料作文”(真正的材料作文一般不提供主旨)。这是昆明市近年中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特色。说它是“话题作文”,是因为它以“奔跑”为话题;说它是“提供主旨的材料作文”,是因为材料后面提炼出三个主旨供考生选择。本题的优点在于:它不需要考生绞尽脑汁地去审题,同时也可避免考生随心所以、漫无边际地构思,浪费考试的宝贵时间。写作本题,理解材料的思想内涵是审题的关键。材料为三则名言,考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不过,考生能不能借这三则名言拓展思维,成为写作本题的一大难点。为了减少考生审题时的障碍,命题人在材料后面作出提示,这个提示其实就是可供考生直接选用的立意和主旨。一般说来,考生只要能紧扣提示中的三个主旨进行构思,就能避免跌入偏题离题的误区了。当然,从材料中可以提炼的主旨远不止提示中的三种,考生围绕上述话题进行构思行文,也是符合题意的。
  构思如下:
  1。在成长的路上,需要奔跑。慢节奏固然稳妥,但并不可取,效率需要我们保持奔跑的姿态,刘翔的速度打破黄种人短跑冠军的零记录,30年改革开放取得骄人成绩的速度超过了资本主义国家百年的发展速度,奥运会“更高、更强、更快”的理念催生了一项又一项的世界纪录,不断地挑战着人类的生理极限。
  2。奔跑的路上,团结协作很重要。列举二至三则名人事例,用小标题形式将它们串联成文。开头用简要的语言总起下文,结尾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中间每个部分叙事完毕之后,用三言两语进行点拨、议论。
  3。奔跑,与成功和失败相伴。有名人故事为例,阐明奔跑的意义,如:田晓菲不放弃奔跑,13岁就考上北大,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司马迁遭受迫害,仍不放弃奔跑,最终完成了史家绝唱《史记》;中国共产党在逆境中坚持奔跑,最终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创建了伟大的新中国。
  4。青春需要奔跑,青春因为奔跑而光彩夺目。以“歌颂青春,歌颂奔跑”为主题,再现青春的风采,或者以古今中外青年人的精彩人生为例,阐明青少年理想和追求。
  【误区】
  1。对于“语文课”的理解局限于常规意义上的“老师教、学生听的语文课”,不能讲语文课的范畴拓展为包括课文教学、文学欣赏、文艺沙龙、文化博览、写作、朗诵、演讲、活动、辩论会、实践、口语交际等在内的语文课。
  2。随意扩大了语文课的“外延”,“语文课上”限定写作的空间范围只能是“语文课堂”之内,而非“校内”“班里”。
  3。材料作文“奔跑”几乎全部写成了议论文。主题方面,要么谈成功,要么谈成长,偏离了“奔跑”的主题;写法方面,要么是一事一议,要么是通篇说理,手法单一,缺乏创意,可读性较差。
  【范文】
  语文课上
  听雨时,也是我头脑最清晰的时刻,同时也是最能让我心事如潮的时刻。——题记
  又是夏雨倾盆的时节,总喜欢隔窗听雨。从前不懂得聆听,是因为不曾懂得语文之美,而今,在语文课上,我将词赋诗曲如雨般聆听。语文课不只有写作、词语的解释,更有一种情怀,一种情结,一种精神的升华。
  我喜欢把上语文课比作听雨,是因为语文如雨一般能够荡涤人心。
  听!“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如万马奔腾般的雨声是冷漠的外表下一颗炽热的心。听!“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如和煦春风般的雨声。听!“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如尘咏悲叹般的雨声。听!“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如悠悠羌管般的雨声。听!“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愁池”,如绝尘回响般的雨声……
  真像雨声啊,在语文课上词赋诗曲如雨般成了修饰感情、寄托心声的使者,让他俘获人的内心,肆意渲染。唯有语文能够让承担起那份感恩,那份执着。
  雨雾朦胧,让人恍若走进了曾经。去聆听那天外之音——“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去观赏那长安秀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去体会那沙场悲凉——“黑云压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所以,我感到语文课如一阵雨,每当下课,却总有些从雨给我带来的幻梦中惊醒的畅快和历经迷茫的沧桑。
  在语文课上,曾学过一词,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这是语文告诉我们,人生境遇不同,看到的听得到感受也各异。
  顿时,狂风起,雷电吼,大雨下,我感受到了语文的生命,狂风告诉我,“君子当行如风”;雷电告诉我,“君子说话掷地有声”;大雨告诉我,“人活得当淋漓尽致”。
  一切又归入平静。窗外,雨淅淅沥沥。大雨依旧,风景仍旧,多了的只是心灵的喘息,岁月的回响和心灵的升华。
  语文课上,书声依旧,雨声悠远……
  【解读】
  一、构思新颖,妙趣横生。作者将上语文课比作听雨声,源自语文课的无穷魅力,也缘于语文课和雨声的许多相通之处,如:有声、有形、有味。基于两者众多的相似之处,作者进一步将语文课具体化,将它幻成诗文名句中的各种雨声。这样的构思,大胆,富有创意,且新意盎然。
  二、积淀丰厚,意蕴深远。文中众多的古诗词名句,信手拈来,引用自然贴切,不露痕迹,显示了作者厚重的古诗词文化积淀。此外,本文的语言锤炼也很显功力,众多的短句言简意赅,内蕴丰厚,颇值得用心玩味鉴赏。

第八篇一事一议作文:散文化倾向明显 高考作文缘何文风雷同

  散文化:应对高考作文新套路
  一位细心的读者在阅读数篇高考作文后,发现尽管各个考生叙述的对象和事件不同,但只要换几个关键词,便能“移花接木”,变成“一类美文”。一位资深的语文教师直率地说:“一个场景描写作为开头,当中归纳几个画面,然后提升或拔高,说几句慷慨激昂的话,结尾再来一句‘警句’,这似乎是不少高考作文的统一模式。这样的文章,说不上来是散文还是随笔,但却容易得高分。”
  缘何时下考生写高考作文“如同一辙”?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指出,这同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出题有关。不少高考作文题,可能更多考虑的是考生“有话可说”,于是题目的宽泛性增大,而临场考察的成分减少。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必须跨过这道坎》、《他们》等,作文的外延较大,考生应对时的广度就宽。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说:“作文题小,考生的准备量就要大,否则当场写不出来,而作文题大,考生的准备范围则会缩小。”
  文体淡化:作文教学负面影响
  高考作文题要让考生“有话可说”,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也要有一定的区分度,尤其是要与语文作文教学相关连。而现在高考作文题的宽泛,则会对学生的写作意识和写作能力产生错觉。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说:“现在有些地方教作文,已把文体看得很轻,似乎只要表达意思就行。另外,加强学生随笔的训练,在一些学校似乎就是作文教学的全部。而高考作文的评判标准,也让“散文化”现象愈演愈烈。
  一位语文教师指出,其实在作文教学上,对写作文体本应相当讲究,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随笔等,都有各自的特征和要求。而现在考生的“同质化”作文,事实上对正规作文教学也会带来一些冲击。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初中主要训练写记叙文和一事一议,高中则以论说文为主,兼顾说明文。让学生学会不同文体的写作,对他们将来运用语言、正确表达,无疑十分重要。
  缺少个性:导致文风雷同
  作文,是学生情感的反映,也是思维的体现,更是表达的艺术。把作文仅当作获取语文高分的筹码,就可能使作文的内涵流失。一位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说:“现在学生的作文,缺少个性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如果光从应对考试来做作文,那么学生的写作之路会越走越窄,而且作文考试排除了诗歌的样式,能用来作文的样式更少了。”
  市教委教研室一位语文教研员认为,强化文体,并不是固守规则,而是通过不同的写作样式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比如记叙文,着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描写能力,而论说文,则主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至少对论点、论据以及两者的论述有比较深的了解。另外,考试作文,是否把诗歌等文体排斥在外,也值得商榷。
  一些语文教师还提出,对报考文理不同发展方向的考生,在作文题的选择也应有所不同,这样更能突出个性化的培养。毕竟做作家写的文体,不同于科学研究者所需的写作文体,前者要散文、小说、诗歌等,而后者更需要说明文、研究报告之类。如果作文出题实施“文理分开”,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文风“雷同”,激发考生的创作灵感。

第九篇一事一议作文:2010年高考作文热点:我国近年干旱(三)


  我们如何面对干旱
  干旱近些年似乎一直与中国过不去,小打小闹的干旱就不说了,光是引起全国大动静的干旱爆发的频率似乎越来越高。前几年的重庆、成都大旱,去年的河南、山东等华北地区大旱,今年的西南云、贵等大旱。每次大旱都被冠之以多少多少年未遇,每次大旱也都被估算造成多少多少亿的损失等等。更牛的是,还有诸如“云南干旱致昆明国际机场跑道地基沉降破损”的牵强报告,把什么都算到干旱的头上,包括管理不善导致的恶性人为事故,这也算是一绝了。每次干旱也要大张旗鼓地报道,原因很简单,这样好引起上级部门的重视,希望能够给大拔水利资金,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吗!
  频繁大范围的干旱洪涝暴露出的小农水建设大问题。
  问题是我国的季节性缺水又不是一两年了,每年都是夏秋季多雨、春季少雨干旱。看一看西南地区,本来降雨量都是上千毫米,并没有发生常年性不降雨的现象,大江大河到处都是,滚滚河水东逝很壮观。但为什么还是屡次发生一旱就缺水?一缺水就高叫?如果能够遵循前老人家毛泽东“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如果能够进行一些最基本的改进,即在降雨时把水储起来,在旱时不就没问题了吗?如果能够对60-70年代建立起来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常年的维护,也就不至于屡屡发生这样恶性的事故了。目前我国这种频繁的大旱大涝与其说是天灾,还不如说是人祸,它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这么多年存在的以下严重问题:多年的投入欠账与制度缺失,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种粮的比较效益低下使农民不愿意进行水利投资,也难以投资;国家对水利设施只投大江大河与粮食主产区的建设,非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建设缺失无人问津等等。这些原因使不少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无法承担更大一点的干旱风险。在风调雨顺时还能凑合着用,一遇到大旱就无能为力了。
  小农水问题一直是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一个痛,现在的政策导向已慢慢开始转向了。如何恢复传统的农业水循环?如果对一些地区的保命水进行投资?片面市场化的改革以及提升水价都不是解决农村用水的改革方向,上述问题都需要引起关注。
  30年来我国农田水利投入呈现逐渐弱化恶化趋势。
  从改革前后农村农田水利投入的制度演变和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农田水利投入的状况客观上一直处于恶化趋势,由此导致原有的供给水平遭到了相当程度的破坏,水利设施淤塞,农田道路失修,导致农业抗灾能力薄弱,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的持续稳定发展。
  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50~70年代,80年代以前的水利建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有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全国建设了3万多座大中型水库,并且大多数都有配套的渠系工程。主要原因是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公社体制又客观上使得农田水利设施的外部性有效地内在化了。
  改革后,政府主要从城市和工业获取利益,也把水利投入的重点放在利益相关的城市防洪与大江大河工程上,与农业产出能力直接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少之又少,管理日渐荒疏。基层政府又因资金不足和上级没有要求而难以投入。同时,由于市场化条件下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大、见效慢,致使政府官员追求任期政绩的激励,常常把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挪作他用。
  农民不愿意在低效益的农田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修建水利设施。
  大批劳动力外出打工确实有促使劳动力市场化和提高农民现金收入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造成农村劳动价格显性化,劳动力投入农业的机会成本大幅度上升,这种现实情况虽然能够体现所谓“理性小农”的市场经济特征,但由于根本改变了由于劳动力无限供给而形成的不计代价的“劳动替代资本”投入的的内在机制,而使得改革前相对有效的劳动替代资本的基本建设投入方式难以重新恢复。
  比较利益低使农田水利修建等社会动员机制难以启用。从社会资源动员角度看,缺乏有效的动员机制,资金来源单一,筹资困难。目前我国农村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主体依然是以政府为主,很难形成一种有效机制来调动农民自身的资源投入,以及其它社会资源的参与。在目前县乡地方财政普遍吃紧的投入约束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两工”取消,乡村在农田水利建设上直接使用劳动力的可能,使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失去了原来的主要投入渠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财政压力下造成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大量爆发,进一步增加了农村公共投入的困境。随着九十年代后期农业两税征收方式改变为“户交户结”,传统农区大多数农村公共财政获取的成本增大,导致普遍欠税和公共负债逐年递增,特别是“三提五统(三项乡统筹和五项村提留)”和“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完全取消的政策,相当于把乡村财政支农的基础抽掉,并清除了乡村在农田水利建设上直接使用劳动力的可能,客观上使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失去了原来的主要投入渠道。我国90年代以来在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之上构建了高成本的政府上层建筑,造成县以下乡村基层公共负债近万亿,甚至使得任何上级资金都可能成为基层政府应对开支和偿付债务的来源。
  分散的原子化农民而比较利益执水利设施的外部性而缺乏投入激励。尤其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改为一事一议制度,这种干涉村民自治内涵的由政府自上而下供给的制度缺乏后续政策,对过去依赖于“两工”来维护的基层农田水利设施的影响尤为明显。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是以农民提供义务工的形式提供,随着传统农区小农经济全面恢复,农民个体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投人与自己的预期收人的不确定性预期相关度提高,农民在维护中存在搭便车和机会主义倾向明显,维护投人明显不足,降低了水利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灌溉效率低下。
  从国家层面看,政府过分重视“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在农灌水库建设投入上明显不足,从而导致水利建设中的布局“错位”。
  由于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渠系工程老化失修,干支斗毛渠道输水不畅、跨塌渗漏严重、引水能力不足使得末端渠系配套不完善成为许多地区影响农田用水的一大关键问题。末端渠系不配套导致即使有水也到达不了目的地,或是用水效率低下、用水成本提高。
  而且,目前各地在兴建水利设施时,对能够发电等有经济收益的水库投资比较热心,但对主要以农田水利灌溉为主的水库建设积极性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农灌水库的比较利益低。
  恢复“两工”?
  我国的小农水建设投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过去对农民田间地头比较有效的“两工”制度被取消,使农田水利成了无水之源。“两工”就是农民在农闲时出“义务工”与“积累工”,农村与防旱防涝密切相关的村边沟、塘、渠、堰等,过去都是由“两工”在发挥作用。农闲时由本村农民投工投劳进行维护,雨季来临时就可以让沟塘贮水,渠道排水,干旱时则可人中抽水浇灌。这样一个维系村庄农田水利建设的制度一直稳定运行了很多年,功勋卓着,对缺乏国家与政府投入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维护与完善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却在2002年取消农业税时一并给取消了。农村在取消“两工”之后,虽然减了农民的负担,也是一把双刃剑,使原本就很薄弱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明显的不足,从这看又“增负”了。所以到现在许多农民村庄周边的浇灌设施就成了没娘的孩子无人管,国家只管大江大河。农民没有办法,要么有的地方偷偷地还坚持两工,要么有点钱的或者是有点路子能够从上边要到钱的,可以打点井浇灌。
  以工代赈建小农水?
  为了彻底解决“少雨就旱,多雨就涝”的恶性局面,建议国家拔出专门进行经费建小农水,让那些村庄的农民在农闲时进行修建贮水用水的沟塘渠堰。比如一个100人的村庄,给他2万元修改资金,以工代赈,让他们把自己村庄的贮水设施都修建好。这些资金投入可以用很多劳动力,因为这是为农民自己服务的,估计农民们都会很高兴,可以用少量的资金与更多的人力。比如每个农民一个月500元,一年下来6000元,600亿维修资金一年可提供1000万的就业岗位,既能让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在农闲时不用再外出打工,也能够提高他们的收入,饮水与干旱问题等都有保障了。
相关资讯:

2010年高考作文热点:我国近年干旱(一)
2010年高考作文热点:我国近年干旱(二)
2010年高考作文热点:我国近年干旱(三)
2010年高考作文热点:我国近年干旱(四)

 

上一篇:学剪纸作文9篇
下一篇:打手心作文8篇

扩展阅读文章

小学作文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小学作文推荐文章

小学作文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