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聚会3篇
同事聚会篇(一):热情好客的我(四年级)
我的名字叫聪聪,我的人嘛,当然是人如其名,聪明无比。这可不是我说的,都是身边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夸我的,他们不但说我聪明活泼,还经常称赞我热情好客,是个好孩子呢!
记得,有一天,妈妈的四个同事来我家聚会,我比妈妈跑得还快,去给阿姨开门,先请阿姨们坐下,再给她们到茶,倒完茶又走到厨房挑了几个最大最红的苹果洗给阿姨们吃,我正高兴的端着,没想到脚底下绊了一下,摔了一跤,妈妈赶快跑到我的身边安慰我还帮我捡起苹果放到果盘里,和我一起把苹果重新洗得干干净净的,给阿姨们吃。我认真地把苹果一个一个的削好递到阿姨们的手里。这时候,我才坐到自己的小板凳上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休息了一会,阿姨们离开时,我对她们说:“欢迎下次再来玩!”乐得阿姨们竖起大拇指直夸我。
欢迎小朋友们到我家来做客,假如您来到我们这个温馨的洪湾,我如火般的热情定会令您留连往返。 指导老师:陈茜
同事聚会篇(二):在被人误解的日子里
去年7月的一天,同事张一来就说她昨天丢了500元钱。开始我并没在意,只当她在公共汽车上不小心被人顺手牵了"羊"。后来,她说:"我敢肯定钱是昨天下午在办公室丢的。"我的心陡然紧张起来,她莫不是在怀疑我?
不大一会儿,办公室就聚集了一大堆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没搭话,心如跌进了万丈深渊。同事的话很明白:当时办公室就我们俩,这贼不就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吗?虽然背对着他们,但我能感觉到那束束目光似剑一样刺在我背上。
从那以后,我总感觉同事们在背后对我指指戳戳;与很多人照面时,他们都一脸不屑,爱理不理。慢慢地,我尝到了被人误解,特别是被人视为为世人不齿的"小偷"的那种难受滋味。我不断安慰自己:没关系,身正不怕影子歪,反正我没做贼。
大约过了一个多月,有天临下班时,我对面科室的李大姐突然大声嚷了起来,原来,她放在手提包里的800元钱不见了,可恶的贼却没有拿走她的手机。她一边焦急地翻皮包,一边不住地向大家诉苦:"我出去了一会儿,回来后,钱就不在了。"同事们议论纷纷,说两个月不到就丢了两次钱,而且这贼只偷钱不偷手机,肯定是内贼。有的人甚至嚷着报案,让公安局把那个可恶的家伙揪出来。他们说那些话时,还怪模怪样地盯了我几眼。当时,我的脑袋"嗡"地一下就大了,什么解释对他们来说都是徒劳的。李大姐那句话差点没把我的眼泪说出来。她说:"我晓得是哪个偷的。别在那里猫哭耗子假装好人。总有一天,会让人揪住尾巴的。"
那以后的一段时间,我眼前一片迷茫,什么理想、奋斗目标统统都不存在了。我感受到了心灵的孤独、无助,感觉同事、朋友都在疏远我。我甚至有些怨恨两个丢钱的同事,要不是她们,会这样吗?我那份工作得来不易,饱含了父母和我很多的心血与汗水。
我受不了同事们投来的鄙夷的眼光,更受不了从背后传来的风言风语。仿佛一夜之间,世界都崩溃了,我的精神支柱也正在一根根坍塌。
每天上班,别人不问我,我不会说一句话。一下班,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而且经常失眠。我学会了用烟酒来麻醉自己。很多时候,我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然后就仰在沙发上哭。
其实,那期间,我也想过很多办法和措施。我想干脆辞掉那份工作,换个环境,彻底忘掉那些事。但随即就被我否定了,如果我走了,别人还真以为我心里有鬼;何况,父母也不会同意。我也想过主动找领导和同事们开诚布公地谈谈,交交心,但我又怕出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尴尬局面。我甚至想到一个最愚蠢最冒险的办法:自己也当一次受害者,嚷钱被人偷了,让别人把注意力从我身上转移走。最终,我还是否定了那个荒唐的计划。也许,那样一做,反倒让人产生"贼喊捉贼"的错觉。
有一天,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心理求助"栏目,就把自己的苦恼与无助一股脑儿地倾诉在纸上。半个月后,编辑给我回了信。她在信中一再鼓励我要振作起来。她说:如果你把自己放在受害者那个位置上想想,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恨了。她还建议我找同事们谈谈。捏着那封信,我哭了很久。那段时间,还从没有谁对我说过一句宽心的话,虽然那只是在纸上。静下心来,我想了很久,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有一天,单位聚餐。我认为这是最佳时机,借"酒"说"酒话"。席间,我喝了大约半斤酒,然后,假装有些醉意,我要求给同事张和李大姐敬杯酒。端着酒杯,我一口气把这段时间埋在心里的苦闷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说到伤心处竟忍不住嘤嘤地哭了起来。当时,我声情并茂,声泪俱下的场面感动了不少人,都劝我不要背思想包袱。同事张也说:"我当时只不过随便说说,没想到给你带来了那么大的伤害,我向你道歉,请你原谅。"她还告诉大家:她事后回忆起了,钱包是在车上丢的。
第二天上班时,同事张又一再让我别再往心里去了,更别生她的气。既已如此,我还有什么意见呢?我们的关系又和好如初。
说来也巧,一天,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在办公室行窃时,被我揪住了。其实,自从两位同事丢了钱以后,我就多了一个心眼:肯定有贼"光顾"过办公室。既然贼尝到了甜头,就一定会再来。我只要逮住她(他),就可以证明我的清白。小偷还供出曾在我们单位行过两次窃。并指了地方,一处是李大姐的,另一处就是同事张的。事情最终"水落石出",大家对我的最后一丝怀疑也随之烟消云散。
回想起来,如果当初直截了当地找同事谈,未必会有那么好的效果,说不定,我这个火爆的脾气会把事情越弄越糟。而选择在特定的场合下,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得到大家的理解,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事聚会篇(三):恐惧亲密的洋葱女孩
萧萧刚结束了一段恋爱关系,她并没像有些女孩那样哭天抹泪。除了有些难过,萧萧不得不承认,自己很希望这段关系结束。
萧萧面容姣好,气质温和,挺开朗,和同事们打打闹闹。这样的女孩,不乏追求者。但萧萧总是和男生称兄道弟,一旦有人明确追求,萧萧就躲得远远。每次和一伙人出去,萧萧总是开开心心,嘻嘻哈哈,而一旦和某人单独呆在一起,萧萧就感到浑身难受,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一次同事过生日,因为对萧萧有点意思,便请她吃饭看电影。萧萧以为是聚会,愉快地答应了,没想到是两人聚会。萧萧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一顿饭吃得味同嚼蜡,最后几乎是逃也似的回去了。回家后,对男同事打来的问候电话,她也敷衍了事。男同事望而却步,不久找了新女友,萧萧方觉松了一口气。
后来萧萧谈了几次恋爱,不乏有一见钟情的。但萧萧很清楚,自己不会和对方长久。每次约会,她都觉得如临大敌,没有一丝一毫喜悦。最后男友都受不了她的紧张、不自然,提出分手,萧萧反觉轻松。
萧萧的人际关系也有很大的问题。她的女性朋友很少。平时和女同事也能和睦相处,但很少深交,她对一般女生感兴趣的娱乐八卦兴趣不大,不喜欢参与集体性的讨论。
与父母的关系也是萧萧头疼的问题。萧萧一个人居住,几乎不打电话给父母,和父母几乎没什么交流。除了定时给父母汇钱,萧萧和父母少有额外的联系。到了节假日,萧萧也会例行公事般回家探望,但丝毫感觉不到天伦之乐,反而有折磨与煎熬之感,总是以工作为理由早早离开。
但萧萧平时在众人面前,又是一种表现。她热情开朗,和每个人都聊得很欢,经常会参加各类聚会。她最喜欢和陌生人聊天,而陌生人一旦表示希望做朋友,萧萧又会极力回避,极为恐慌。
这样矛盾的萧萧,内心深处常觉得孤独无所依托,很渴望有几个真正的朋友,希望能好好谈一场恋爱。
心理分析:
萧萧的形象,有些像一颗洋葱,她把自己包裹在层层伪装之下。每剥去一层,都会呛得人泪流满面,但全部剥去之后才发现,她内心一无所有。一直陪伴她的,是长久积淀的空虚和寂寞。
这类反向型人格的基本恐惧是:一旦接纳他人,一定会被抛弃。
孩子是家庭的产物。萧萧对建立亲密关系的恐惧,更多来源于家庭。
在家里,萧萧的父母是权威,有着倨傲的传统思想,重男轻女,对女儿漠不关心。从小和外婆一起生活的萧萧,对父母的记忆只有两张偶尔出现、没有丝毫笑意的面孔。
外婆去世的那天,避风港忽然消失,父母没有表情的脸在萧萧心里忽然放大。对弟弟那些过分的、任性的、近乎无礼的要求,父母总挖空心思满足。而自己,只有看着父母的脸色行事,战战兢兢做个懂事的孩子,过早承担起一些责任。她和最亲近的人朝夕相处,却仿佛相互没有关系一般。
所有如萧萧一般,经历情感早期分离的孩子,会认为这个世界和他们没关系,他们只是被放在了世上,却不知道是被谁放在了世上。在萧萧心里,对于亲子关系的记忆一直延续到后来,她对人处事的方式也只有这一种——以战战兢兢的态度面对身边较亲近的人,恐惧亲密关系的建立。
因为在萧萧的字典里,亲密不代表幸福,而代表更加小心翼翼。与其如此,于萧萧而言,还不如一个人来得自由。害怕和人做朋友、恐惧被人追求、伪装坚强掩饰自我,都是萧萧内心害怕的表现。
萧萧必须梳理人际交往圈,调整自己对不同人的态度。对待陌生人,对待父母和朋友,萧萧的态度完全是反的。她应该从这一点开始改正,增加和父母之间的交流,从生活琐事聊起,真心接纳父母对自己的关怀,尝试着对父母朋友做出一点主动回应。一点点建立心理安全感,让心真正充实起来,而不是表面的阳光开朗。
同时,在平时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遵循一个一般原则:对待陌生人不要过分热情,对待较亲近的人要做一定的自我展露,和身边同事有更多共同活动。
最后,没必要假装快乐。好好探索一下内心,问问到底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东西。一味参与,一味和更多陌生人成为熟人,带来的必然是无尽困扰。不如放慢生活步骤,找到几个让自己觉得安全的活动圈,在里面伸展触角,找一找它能伸到的最远距离。
萧萧的恋爱问题可能是最困扰她的,最好能接受专业指导,按咨询师的指导一步步前进。要学会接受一个人,相处一辈子,处理心理创伤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