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父文1篇
祭父文一:清明节祭父文
【篇一:清明节祭父文】
垂柳绿枝头,小鸟叫两声。
坟头松柏翠,教诲伴终生。
烛纸烟灰飘,泪滴湿碧云。
慈父在心中,驾鹤十年整。
倾心寒舍暖,含辛儿女三。
思父清明泪,恩爱重如山。
少时历困苦,中年病魔缠,
水煮百草泣,风吹悲清愁。
音容梦常留,犹言在耳中。
远山隐云雾,近树笼孤烟。
拔净坟头草,祭酒摆几樽,
逝者长已矣,存着永悲怀。
愿父亲在天之灵永远安息;
愿父亲在天之灵永远保佑年寿古稀的妈妈和你的子子孙孙健康平安。
往事依依伤肺腑,
焚香再拜泪如雨!
呜呼哀哉,尚飨!
愚子“孤独客”哀泣!
壬辰甲辰乙未
【篇二:清明节祭父文——沉痛悼念吾父辞世6周年】
今天清明节,发《祭父文》沉痛悼念吾父辞世6周年……
公元二00五年农历十月二十九日,吾父年七十八岁,患食道癌,一病之身,医治无效,苍天泣哭,泪洒洁尘。
家父恩惠,根植鄢陵。生于戊辰(1928年)乙卯(2月)乙卯(25日),农家降生,河南鄢陵,马坊集村,取名文贤。生不逢时,逢遇灾荒,社会昏暗,幼年苦涩。
少年时期,国事纷争,自食其力,苦雨凄风;战争年代,躲抓壮丁,聪慧机敏,主意坚定。
风华之年,淳朴忠诚,老实厚道,无私刚正。奶奶启蒙,参加革命,三十入党,纯朴赤诚。
壮年之时,品行纯正,马坊财粮,彭店党务,马栏林业,国企执政,六十二退,岁月峥嵘。
老年善施,谦和待邻,识字虽少,却明事理,启迪后人,警示儿女。
心地善良,公平正直;谦和待人,品行超群;一生砺志,德厚八旬。
养儿育女,历尽艰辛,子女读书,全力养供,三男二女,五子成名。
父亲,事未善不息、晨未明又起,司政务做家事,勤勤恳恳;
子女,事未善不懈、业未精再砺,干事业创业绩,永不懈怠。
父亲,情深恩重、惠泽子孙;
子女,衣丰足食、礼智心重。
父亲,为儿牵肠挂肚、分秒呵护,情深恩重;
子女,为父尽孝养老、时遗孝道,报恩有度。
亲父,赐福儿女,恩比五岳;
子女,知恩必报、还福滴水。
跪禀告父:
父言善良,惠泽儿女!
父亲精神,启迪子孙!
父德厚重,流芳百世!
父恩浩大,永世长存!
子张德旺携妻儿泣哀吾父安息……
【篇三:清明节祭父文作文】
清明节将至,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今年清明节,我在内蒙古工作,回不了家。写一篇祭父文,以示纪念。
我的父亲燕金富,在我读大学三年级时,因身痪肺气肿去世。距今已经24年。父亲出生于1920年,属猴,出生时家庭极度贫寒,家无尺寸之地,父亲说:“家无扎根子的地方,依靠抗长工过日子”。爷爷给他取名“金富”,是希望他过上富裕日子,但他一生都很贫穷,这可能与他出生在哪个时代有一定关系。1949年,解放后,他吃上了饱饭。我记事时,他就是村队长,是村上有名的的“裕粮大户”,但依然穷困。总之,他一生很勤劳,但饱尝苦难。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刚强的男子汉,为人正直,威信高,性情沉稳,语言不多,处事理性,不喜形于色,但发脾气时暴烈无比,容忍性差,与母亲的贤淑包容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他干了几十年村干部,直到1983年包产到户,虽然没有文化,但处理事性很有条理,有一定的管理才能,是一个“庄稼通”,有时也因村上的事与人争吵。在家是“外事场人”,家中支柱,家庭对外大事都由他处理。
他是一个严父形象,我与他语言交流不多,常有敬畏之心。他虽然性情暴烈,但在我记忆中,很少批评我,没有打过我一次。
我是通过复习83年考上大学的,那时升学率很低,他很支持我上学,总是想办法筹集钱财,让我能继续复习。记忆最深刻的有两件事,83年我考上大学时,家里已经是非常贫困了,他岁数大了,有肺气肿,行动比较困难,母亲也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我记得上大学走时依然给我买了一条“的确良”裤子。去上大学的路费,是父亲向白营村表伯家借的。那天,父亲已经走不动路了,让我用自行车带着他去借了200元。我考上大学,他虽然没有语言表扬我,可我知道他很高兴,也感到自豪。86年秋季,我读大三,父亲病危,写信让我回去。我回去时,父亲已经起不来床了。他向我交待了后事,又让我去陆营镇找个风水先生看了块坟地,并催我回学校读书。我走后,没多长时间他就去世了。他担心我回来没有路费,去世前就交待家里不要通知我了。我春节回来母亲才告诉我。
我常感到愧对父亲,我没能赡养过他一天。
父爱如山,父亲安息!写此文发于博客,以示纪念。
【篇四:祭父文】
吾之父,(一九)三八年,生单县。家境贫,衣食寒。
吾伯父,幼从前(线);既英勇,又善战;抗日寇,得入党;打老蒋,提拔长;渡长江,留贵阳;因文盲,工作限。
伯之警,父之言。父立志,苦钻研。为理想,赴考场;非清华,不报考。怎奈何,后两场,人病倒。菏师专,录取了。六三年,高校减;应党召,回乡年(回乡知识青年)。
坎坷路,意志坚。好青年,省委显(出席山东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遇伯乐,从教线。铁算盘,管家严。当模范,人人赞。
八零年,拨反正(拨乱反正);恢学籍,肄业证。祖国昌,家事兴。
八六年,厄运来;校查体,肿瘤显。上济南,跑北京;天津CT,最无情。战恶魔,整三年;八九年(阴历十二月一日),永长眠。
父一生,特清廉。管钱物,从不沾;自己省,家里俭;性情秉,管理严,留美名,永相传。
朋友赞,父三篇。一孝子,最可赞;老祖母,吃专饭;享天年,九十三。家教严,第二篇;吾之母,性和善;四犬子,均淘顽;平日里,家闹乱;吾家宁,周末显。重教育,是第三;每过年,文一篇;分高低,压岁钱。
父膝下,共4子。长子,名阳光;七四年,把军参;汽车连,整七年。现从教(后勤),二十年。次子,名爱民;七八年,专科线;从父业,现副高。三子,名拥军;八零年,本科线;九零年,去读研;九五年,博士冠;现文职,上校衔。四子,名文明;八二年,本科线;虽从政,不喜权;愿默默,乐无限。
父虽走,二十年;忆往事,皆眼前;常梦中,泪涟涟。思父情,感父恩;省自己,警后人(子女)。继父志,扬父业;晚辈们,皆发奋。愿吾父,在天灵;得安详,永安宁。
儿伏惟,父尚飨!
【篇五:清明节祭父文】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失去亲人和朋友。我深爱着的父亲走了。在我的泪雨中永远永远地消失了。尽管亲人们有着万般的不舍,可父亲还是走了。他静静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苦苦留恋的一方庭院。
秋雨绵绵,就连上苍也在为父亲流泪,青山也在为父亲哀鸣。我的心在流血,我的整个生命似乎都已僵滞。父亲去的时候只有50岁!这还是一个被称为中年的年龄啊!
父亲原本有着强健的身体,可没想,一次很普通的离别,竟成了永诀。这……这怎么可能?这是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一个残酷至极的现实……
我早已筑起的堤防刹那间被悲伤冲溃了,感觉到一股发自心底的血喷薄而出。泪水如同山洪爆发倾泻而下。什么撕心裂肺,什么肝肠寸断,都不足以形容我心中的感受。我失去的那是我至亲至爱的父亲啊!
我几度昏厥……
多少日子,我对父亲的遗像长哭当歌……
父亲是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却依然历历在目。好象总会听到父亲的声音,总会看到父亲的身影。总感觉到父亲还在,就在家里。直到这时我才真正理解什么叫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其中的那份伤心和无奈,是一种只有如我这样失去了至亲至爱的人才会产生的感觉。
这些日子里,我常常独个儿静静地出神,想父亲!很想很想,想得揪心裂肺,泪流满面。更多的时候会哭出声来。要能再见父亲一面该多好!
父亲去了以后的日子里,看着母亲那张憔悴的脸,我猛地意识到:这一切,最痛的是母亲,她失去的是生命的另一半啊!而且又是在满怀希望,在等候着挚爱的人能够天天相伴,一起老去的时候,父亲撒手而去的!心理那种巨大的落差,是让母亲在短短的半年里,亲身经历了天堂和地狱啊!而后,剩下的只有悲伤在一点一点地撕扯着她的心!父亲去了!偌大的房子中只有母亲一个人在默默守候,只是,父亲是不会回来了。
父亲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之后,选择了离开。我以为,人世间是有天堂的,至少,父亲的天堂在我心中!父亲之去也算是一种解脱吧,脱离了人间之苦难,脱离了生活其繁杂,脱离了尘世的凡俗……
父亲!我至亲至爱的人!
安息吧!
你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篇六:清明节祭父文】
静静地,静静地,您在这大山的臂弯里已酣睡了七千多个日日夜夜。这海棠、这苹果、这山楂、这酸梨,这松、这柏,还有这漫山遍野的刺槐,这树上树下的动物们都陪同您坚守着这片战地。
谁说草木无情?谁道动物无意?您栽培了它们,抚养了它们,安置了它们,它们是您的心血的结晶,它们更孝顺、更感恩、绝无世态之炎凉!
它们拥护在您的身旁,挡寒流、遮烈日;为您展献洁白的花,青翠的叶,红通通的果,黄橙橙的实;它们承欢膝下,撒娇身前,与春风共舞,与夏雨同唱,与秋云呼应,与冬雪嬉戏……
您从大山中走来,又回到大山的怀抱,大山赋予您使命,您是大山的魂,您走过的地方,山山水水城城乡乡都记录着您的传奇故事……
七沟的山刻写着:一九二七年腊月二十一日,逃荒者之家被狂风裹着的鹅毛大雪,卷进那所破烂的小庙,您被发配到这个世上。杏树园子、七家岱的山刻写着:给某家放猪、放牛的五六岁、七八岁的小孩——-瘦骨嶙峋,满身倔强。
北票的山刻写着:十五岁的车老板、小长工,把欺人太甚的地主、资本家赵某打得跪地求饶,卧炕三月——一腔压迫恨,两拳阶级仇。
北票的矿井里刻写着:少年矿工,不堪目睹工友挨打,抡起十字镐,劈死日本兵——灭东洋威风,长民族志气。
啊!暴风雪迎来的您,从小就有暴风雪的性格,从小就横眉冷对这不平的人世,几代人的基因都集中到您身上,反!反抗!坚决反抗!
终于,在中共地下党的指引下,您拿起了枪!
建昌营当记得您:17岁的侄,带30岁的三叔,在这里秘密参加八路军——猛虎添翼,神威倍增。
新惠城该记得您:炮火硝烟中,镰刀锤头下,宣誓的师长的警卫员——十字披红双枪挂,左拳高举献终身。
朝阳城应记得您:您和您的侦察兵,烟土换大炮,中央军的一个榴弹炮团的全部装备全转到解放军手中—-不战而胜,冰消瓦解,一个炮团投诚。
北京城该记得您:1946年,那么多的共产党人、政治犯,从傅作义守军的眼皮下的监狱中,悄悄接走。在营救队伍里,四野来的有您这个侦察排长和师四科科长——奔走江南走后门,寻找那个高级军官的师傅和老娘。
避暑山庄许记得:石觉的十三军驻热河时,南营子、南菜园、西大街上忽隐忽现的商人、公子、小叫化——可能就是您和您的侦察兵。
辽西、热北的绿林道许记得:曾与之周旋过的共军便衣“紫棉袄”,就是您——敌伪军警土匪忌讳的“紫棉袄”。
锦州城更记得您:攻坚战前,那个几进几出深入虎穴,抓舌头、踩地形、接情报的23师的侦探;那个舍身穿过开阔地,多亏天降大雾的掩护炸了铁道,阻住敌人增援的开路先锋;那个喋血在十字街头暗堡前的尖兵。
啊!您有农民的吃苦耐劳,有矿工的坚强无畏;您有大山给的勇敢,有辽河热水给的聪明智慧;您把阶级仇压入弹膛,把解放志凝在刀尖;您在枪林弹雨中成长,在惊险奇绝中成熟;革命熔炉将您铸造成一个机敏、果敢、嫉恶如仇、纯朴、直爽、雷厉风行的军人。
是的,您是一名军人。当你从野战医院醒来。您听到四野入关的脚步声、您听到百万雄狮过大江的炮响、听到大军登上海南岛的胜利军号、又听到毛主席在天安门上那自豪的宣告!
出院后,您何曾忘记您的部队?于是,您不愿在地方政府穿官僚们的小鞋、看眼镜们的白眼;不愿到省军区任职;您要寻找传奇师长张德发;要寻找您尊敬的师参谋长张晓斌;寻找您的入党介绍人雷子彬;要找具有光荣传统的69团,要找您那百战百胜的侦察队!
于是您,不顾伤残,多次上书军委要求上抗美援朝前线、上中印边界前线、上抗美援越前线、上中苏边界前线!
于是您,不顾自己体弱多病,浑身伤残,无人照顾,毅然决然又把自己刚刚长成的大儿子送到部队!都因您是军人,您热爱自己的军队!
可是,您留在了地方,回到了家乡!
三十年生活的坎坷,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摧残了您那本来就伤残的身躯。您的特殊的身份,您的特殊地位,您那洞察世事的目光,您那军人特有的执著,无形中又摧残着您的心!
人生难得糊涂,您可就糊涂不了,您只好冷眼向洋,只好独善其身,只好艰苦奋斗,只好力所能及,为家乡留下一块绿色桃园!
匆匆地,匆匆地,您去了,刚刚好一个甲子。狂骂后的沉默中,您静静地去了。
这是农历1987年10月13日的凌晨。
没有花圈;没有哀乐;没有追悼会;只有受你恩惠的朴实善良的山民乡亲祭奠在灵前;只有几个不争气、不孝顺的子孙悲泣着为您送行;只有暴风雪——送您来的暴风雪—-又把您接走。
满天洁白,遍野素裹。您去了!
没有遗产,没有遗言,没有做完您要做的,没有见到您要见的,没有吃到您应吃的,没有喝到您应喝的,没有得到你应得的,没有享受到您应享受的!您去了!
怀着无数个遗憾!怀着无数个失望!怀着无数个委屈!也许还怀着一点点美好的理想,殷切的希望!您去了!
是在我们能反哺的时候,是在我们当儿女的能尽孝的时候;是在您的孙女、孙子正需要爷爷爱的时候,正需要您滔滔不绝给他们讲故事的时候,是在您的孙子辈儿需要了解他们爷爷的时候……您去了!
您的60年证明:人到世上,真的是来受苦的。您去了,是受完了您该受的罪!回去了!
您真的是像您临走时胡话中说的‘上紫霞山修道去么’?但这紫霞山在哪里呢?这样,您与我们都不必遗憾了!
是的,您不必遗憾!在您亲自命名的五烈岭的烈士墓前,您不是常惋惜地对我们说,他们连新中国是啥样都没见过,更没有个后代子孙。
而您呢?尽管有种种的不如意,您不是还有我们这几个不肖子孙么?
您看,我们不是都来了么?
乾坤敬酒;时空焚香;东风、前进把新土添;素环凝重,明霞扼腕,明月悲伤色黯然;更有主义跪地在给您烧纸钱!
是的,您何必遗憾!您给荒山披满的青翠,不是更好的遗产么?
您看,这聪明的玉兔,这孝顺的乌鸦;这矫健的山鹰,这灵活的松鼠;还有那勤劳的狍子,那智慧的狐狸;连没良心的狼都来了。
【篇七:清明祭父文】
父亲仙逝至今已近七载了,七年流光不但未曾磨灭我对父亲的记忆,反而他的音容笑貌,亲经往事更时常历历在目,令我魂牵梦绕,难于释怀。今日思之,感慨万千。恰适逢清明,特做文记之,以表缅怀。
父亲是一个身材魁梧,皮肤稍黑,个性十分严厉,刚直不阿,疾恶如仇,乐观向上,勤奋饱学,热情洋溢,富有同情心,热爱教育事业却命运多舛的人。
记得小时候,父亲在外县柞水山区中学教书,离家数百里之遥,每年只能寒暑假期回家团聚,以至我们姐弟三人老把他当成远方的外客,也十分害怕他。他有早起的习惯,假期清晨,他一起床就在院子扯着嗓子喊我们的名字,那声如洪钟,闻之我们惊骇不已赶紧翻身起床。由于隔离日久,感情疏远,每当他走时,我们常窃喜不已。现在思之,懊悔叹息。想当初,父亲何其不易,从名校大学未毕业,正踌躇满志之时,就戴上了沉重的右派帽子,发配到秦岭深山去教书,一去十九载,离家山高又路远,个中酸楚非我们那时能领会。
父亲的刚直不阿,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但对于他,为之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父亲从小勤奋好学,后来从中师保送到陕西师范大学学习,在校期间品学兼优,家庭出身又三代贫农,遂被选定为留苏预备生,打算先去北京培训俄语再去深造。不料假期回乡社会调查,返校后向党交心提建议,他遂以自己真实感受“农民生活很苦”谏言,那不就给党和社会主义抹了黑?碰巧反右运动开始,右派之帽自然是非他莫属。于是取消留苏资格,提前回乡接受再教育。从此,终结了其政治生命。否则若顺利留苏,那几乎同江泽民等同时代,人生轨迹将迥异。
父亲对我们的教育影响也极深远。他虽然常年多时不在身边,但回家后,经常讲故事给我们及乡亲们听,他是学历史专业的,经常谈古论今,涉及中外。如讲孔子老年学易,韦编三绝;孟母择邻而三迁;董仲舒读春秋三年不窥园;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成吉思汗西征,横扫亚欧;虎毒不食子;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天才说……等。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为了鼓励我们姐妹三用功读书,特地用毛笔在一竖条红纸上书写了“韦编三绝”,四个大字,并贴在墙壁上。他喜欢读书,家里书籍众多,有经史子集,唐诗宋词,四大名著,中国、世界通史等等,小时我经常乱翻一气,别的看的不大懂,记得尤其喜欢唐诗宋词,历史故事,诗词经常反复吟唱,历史年代那更是倒背如流,此种习惯至今不辍,受益终身。
父亲坚毅、倔强、乐观不屈,富有同情心,疾恶如仇的性格也遗传给了我。他在柞水红岩寺,曹坪中学教书期间,曾被列为典型右派分子经过无数次的批斗,许多同事被整的委曲求全甚至家破人亡,做了违心的事,讲了违心的话,但是每次批斗他时,他总是高昂起头,不肯低头认罪,并和对方辩论,经常是一个人舌战群魔,搞的对方理屈词穷,毫无办法,并鼓励”同犯”坚持斗争,用于抗争。在学校和当地威名远扬。平反后,经常借自己的影响力和能力写诉状,热心帮助其他人翻案或落实政策,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
父亲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那真是我平生所罕见的。他无论在中学,或是在大学教书,可以说是倾尽了他毕生全部的热血,以至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和家庭的付出较少,使我们家人也多有微词。他知识渊博,讲课生动,饱含激情,声音洪亮,认真负责。凡是听过他讲课的人无不被他深深折服,赞不绝口。被誉为商洛名师,桃李满天下,名符其实。当地今人提及,无不叹服!我也作为一名教师,实难望其项背,惭愧不已!
父亲早病,四十九岁那年患上脑溢血,留下严重后遗症,生活几不能自理。真是命运多舛,受尽病痛煎熬,在母亲及家人精心照看下,他也顽强和病魔做斗争近二十载,很少见他沮丧过直至病逝。
回顾我走过的人生路,是和父亲紧密相关。包括我个性及价值观的形成,职业的选取等。因父亲患病家贫而无奈地被保送就读师范,毕业后有机会留省城却回家乡大学任教等。期间因职业观、孝道观和生活观等的不同和父亲产生过严重冲突等,包括二零零一年的出走而来广州,违背了“父母在,不远游”的中国传统孝道精神等。现在想来,真是万千头绪,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剪不断,理还乱境况呀。
父亲对我有养育之恩,我报答他老人家的却实在是太少了。做为人子,我羞愧难当。如今早过不惑之年,却一事无成,无权无势,无名无利,仅让父亲生前自豪的是我们兄弟俩在学业上取得的一丁点成就,浪得一博士一硕士虚名,姐弟三人能自谋生计,自食其力。然父亲留给我刚直不阿,正直勤奋的性格却始终在我的血液中流淌,我将接过这面大旗,用它引领我在学习、工作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继续求索,勇于前进!我想惟此这也是我给父亲在天之灵的最好的告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