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5篇
在古代篇一:沉醉在古典中
弱水三千,我只取你那一瓢饮,独醉在那一方古典的天地里。
——题记
昔有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今有我为这古典艺术如痴如狂,沉醉在其中,“醉”爱古典。
沉醉在古典中,醉在清新之美中。“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缠绵的雨丝,撩拨人的心弦。“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红彤彤的火炉映着白色的大地,好客的主人被炉火熏染得丝丝情意飘荡。“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被雨水亲吻的杏花和清丽的卖花女相比,不知哪个更美?
沉醉在古典中,沉醉在婉约之美中。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勾勒出一个新婚的女子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无尽思念;李煜在“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细数流年,流露出繁华一梦的叹息;纳兰性德则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种种无奈。
沉醉在古典中,沉醉在豪放之美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只有英雄才立足于历史之上,永载史册;“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鹅毛扇摇出悠悠大蜀,摇出一份说不出的明智淡雅、自信从容。
沉醉在古典中,沉醉在旷达之美中。“一蓑烟雨任平生。”脚踩芒鞋,手持竹杖,在一蓑烟雨中泛舟湖上,日啖荔枝三百颗,岂不快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色如水倾泻,也有着婵娟为我们互传心里的祝福。不是很美好吗?
沉醉在古典中,沉醉在绵绵情意中。“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云朵、星子、银河无一不在传送着爱意,所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烛影散乱,剪出两人唯美的身影。
沉醉在这古典的美中,我含英咀华,品味那丝丝淡雅之美……
在古代篇二:如果我生活在古代
“女儿,快,快来写作业。不然,妈妈要生气了!”妈妈严肃地说。“不嘛!”我娇气地说,“《快乐大本营》就快开始了!再等四十五分钟,呃……不是,是五十分钟,就五十分钟,好不好?”“不——可——以!”妈妈这回是真的生气了,脸色也越来越难看了!“哼!”我生气地说,“真希望我现在在古代,而不是在家!”
话音刚落,在我面前的已不是妈妈,也不是一大堆的作业,而是一扇门——是一扇通往古代的门,我心想:有什么能比逃离现代更让我心动呢?我边想边伸手把门打开了。
“哇,这儿真漂亮!”我四处张望,疑惑地说,“这是哪儿呢?”“废话!”一个穿着朴素的老爷爷说,“这儿不是农田还能是哪儿?”他边说边为田里的幼苗除草。“哦,原来是农田呀,我还以为是菜园呢,那么多菜!”我说,“哎,这三个孩子真可爱!”
“咕——咕”“一?这是什么声音?”老爷爷不解地问。“这,这是我的‘午餐铃’响了!我不好意思地说。“哦!你在这儿等着啊!”老爷爷说完便拿了一个竹竿,把离这儿有100米远的苹果树上的十个苹果给一一打了下来。
“给!”老爷爷气喘吁吁地说。我接过苹果,小声地数了数:“一,儿,三,……十!”打下来了十个苹果,都给了我,自己与孩子们却一个都没有留!看到了这儿,我的眼眶湿润了!“谢,谢谢您,老爷爷!”我边说边起身向老爷爷鞠了一个躬。“给,每人两个苹果!拿好了!”我边说边把八个苹果分别给了老爷爷和孩子们“谢谢你,大姐姐!”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用谢!”我开心地说。
告别了老爷爷,我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心想:一位老爷爷待人都那么友善,更何况是自己的亲妈妈,于情于理我都不可以与妈妈吵架呀!而且她做的一切都是我好呀!学习还是我们学生的本分呀!
“哎,现在我好想回到家,可是怎么才能回去呢?”我说完一道闪光出现在我的面前,“啊!我终于会回到家了!太棒了!”……
在古代篇三:在古婺窑火
星期六下午,爸爸带我去古婺窑火做陶瓷。去的路上,爸爸说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早在公元前8000-2000年就发明了陶器,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粘土经过萃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有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装水;烧作文至1230度则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
在爸爸的介绍中我们很快来到体验室,工作人员给我们的材料有两围裙,一袋泥巴。爸爸跟我一起做,先把手弄湿,然后把泥巴拍扁,再把泥巴揉成一团,接着把大拇指压在中间,再慢慢地往上拉就完成了。
通过这次体验,我学到了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
在古代篇四:孝心
孝顺父母,尊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孝这种美德,我国古文中也经常谈及。许多文章甚至专门谈孝,可见,孝心是多么受人重视!
在谈及孝的著作中,《孝经》和《二十四孝》一直具有影响力。《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为孔子及其弟子而作。这本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的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出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由历代24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那么,既然古代有这么多人重视孝道,现在会不会也是这样呢?
其实,现代也有关于孝的书籍出版,例如,《新二十四孝》就出现了新的24个孝顺父母的人。可是,现在的情况跟以往有大不同了。
现在的社会中,生活里,我们经常会看到类似于“跟父母冷战、吵架”、“一不好,就跟父母闹脾气”……的情况。现在的人的意识中,似乎已经失去了最初孝顺父母的心态,也失去了像《二十四孝》中的那24个孝子的行为。对于这样的人,我只想问一句:“你们这样做,对得起把你养大的父母吗?”
在此,我希望大家在看到这篇作文之后,会有所改变。不要让父母孤独终老!
在古代篇五:这就是女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古以来,女子大都是以一种“美丽”、“文雅”、“娇羞”,却又有那么一点点羸弱的体态出现在古代的历史及诗文当中。人们大多已习惯,或者说是已经认定了古代女子的娇弱,甚至把这样的印象带入到了对现代女性的印象评价当中。殊不知,女人为了自己所想保护的东西,会让自己的内心如钢铁般坚强。
就像刘兰芝,她为了捍卫自己与焦仲卿的爱情,毅然拒绝了万贯家财的县令和太守家公子的求亲,坚贞不渝地守护着她和焦仲卿的爱情。只可惜她生在无法自由追求爱情的朝代,纵然她的爱深如大海,却始终得不到焦仲卿母亲和自己哥哥的理解,最终只能以死明志。如此美丽动人的女子,却只能以如此悲惨的结局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休止符,可她却没有半句怨言,只求自己与焦仲卿的爱情能够平平淡淡地绵延下去。这难道不是一个女子为了爱情而坚如磐石的表现吗?
再看花木兰,她为了不让年迈的父亲再受兵役之苦,宁可自己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去便是十二年。十二年啊!这意味着一个原本娇弱、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必须放下作为女子的一切:收起自己如纱的长裙,穿起重如磐石的战甲;卸下自己钟爱的精致发饰,戴上自己并不喜爱的战斗头盔……以雪为脂,与风做伴。好一句“谁说女子不如男?”荡气回肠,让人敬佩不已。是啊,谁说女子不如男?花木兰为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奉献了一切,从此被传为一段千古佳话。这难道不是一个女子为了亲人可以征战沙场的表现吗?
还有那王昭君,年纪轻轻便被选进后宫,虽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可是后宫女人数不胜数,得不着皇上的宠幸,她如笼中之鸟,池中之鱼般孤独、不自由。后来,汉宣帝驾崩,他的儿子汉元帝继位,为了巩固与匈奴的外交,他决定挑一位公主和亲。可吕后因为不舍得其唯一的女儿,让汉元帝在后宫三千佳丽中挑出一位做“假公主”前往匈奴和亲。“三千佳丽”为争得和亲的机会都请画师把自己画的漂亮点,唯独王昭君没有这么做。所以在汉元帝审核画像的时候,看中了画像平凡的王昭君,并决定让她前去和亲。可怜的王昭君啊,她如此善良,却要被远嫁去漠漠黄沙之中的匈奴,再也不能返回家乡。可她又有什么办法呢?她宁可自己远嫁他乡,也不愿国家的安宁被破坏……王昭君的“昭君出塞”早已流传千年,这是大家所明白的。这难道不是一个女子为了自己的家乡而牺牲一切的表现吗?
看,谁说女子不伟大?谁说女子不如男?女子也会为了自己的家乡,为了亲人,为了爱情而牺牲自己的一切!我们应该感到光荣,更应该感激,从最初始造人的女娲到每一个普通的母亲,哪一个不值得我们感激,不值得我们敬重?从古至今的每一位女子,都是值得敬佩,值得感激的!不仅为了她们在古代文学诗文上留下温文尔雅的点点墨迹,还有她们在古代史诗上刻下铭心刻骨的道道印记!
看,这就是她们!看,这就是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