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文化6篇

时间:2018-07-28 来源:爱情诗 点击:

汉服文化篇一:中华服饰之璀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一个炎黄子孙在深爱这片热土的同时,也深深迷恋着这灿烂的文化。我们在感叹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如何的璀璨辉煌、灿烂深邃、美妙绝伦的时候,更需要考虑的是,我们该如何传承?
我国是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而各个民族都有着代表其民族特色的民族服饰,而对于中华主体的汉族,其民族服饰,我相信为今知之者甚少矣。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缔造了五千年的辉煌,绚烂多彩的服饰着装,优美动听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决胜千里的兵法谋略,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仁政天下的民本思想……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史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通过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舆服志千年不变。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宽衣大袖,洒脱飘逸的汉服是汉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寄托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情感,是华夏民族精神不灭的象征。
沈从文所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中国历史上下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之间服饰文化绚丽多彩。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唐代服饰,特别是女子装束,不光为当时人们所崇尚,甚至于今日人们观赏唐代服饰,亦觉兴奋异常。这里没有矫揉造作之态,也没有扭捏矜持之姿。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的服饰。其色彩也非浓艳不取,各种鲜丽的颜色争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银杂之,愈显炫人眼目。其装饰图案,无不鸟兽成双,花团锦簇,祥光四射,生趣盎然,真可谓一派大唐盛景。唐朝在现今服饰界,和对以后服饰业的影响,是它无与伦比的文化艺术与精神风貌。它呈现出唐朝文化处于巅峰与极盛状态时,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和横贯中天,睥睨一切的雄浑大气。唐朝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辐射力,对服饰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我们受用无穷,并福荫着后世子子孙孙。
中华服饰对文史研究、考古断代、古典文学注释、古代生活的观察都有参考价值;既予电影电视、历史剧演出及历史画创作的人士以有益帮助,也予工艺美术、服饰、发型、饰物设计以参考。
服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历史发展和社会时尚嬗替的标志之一。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片言难尽其详。源远流长的古文明需要我们传递,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等待我们传承。

汉服文化篇二:最美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题记
乙未年春晚,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身着各自的民族服装,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妙。然令我震惊且心寒的是汉族这一主体民族竟身着旗袍出场。确实,旗袍能将柔曼的身姿展现地淋漓尽致,但它只不过是满族服饰的改良物,历史不过百余年,何以代表汉族?何以承受泱泱华夏五千年的气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端庄如曲裾,儒雅如直裾,娇俏如襦裙,悠然如半臂……此皆于朝代更替中飘扬起舞。秦汉之大气,魏晋之飘逸,唐朝之开放,宋代之典雅,却在历史的铁蹄下零落成泥,碾作尘土飞扬。汉文化之载体——汉服,一如嵇康之广陵散,自1644清军入关,终成绝响,再无余音绕梁。
此后的华夏在暗无天日的百年中苟延残喘。当中国艰难地迎来了新生,当华夏子民都认为百年屈辱成为历史后,灾难真正消失了吗?不,十年文革几乎将传统文化赶尽杀绝,补上了最后一刀。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源源不断涌进中国,充盈着这片几近空虚的神州大地。当少女们憧憬着圣洁的婚纱时,几人仍识得那凤冠霞帔?无数的音乐神童精通钢琴提琴,却是否有人识那角徵宫商、琴瑟箫笙?当有人为读过圣经而洋洋自得时,可知易经的博大精深?当无数人花费大把精力学习各种语言时,能静心体会“烟雨微茫,兰亭远望”之美的又有几人?
与此同时,一衣带水的日本却将自己的文化传承得很好。即使日本经历过明治维新,和服在日本却十分常见,没有人会将奇异的目光投向它。于是,一部分的炎黄子孙不愿再让汉文化继续沉沦,掀起了这场“汉服运动”,旨在通过复兴汉服这一文化载体,传承发扬博大精深的汉文化。这群名曰“同袍”的人,不畏路人讶异的眼神,也不惧“和服”“古装穿越”的议论,心底始终留存汉人的自豪,艰难前进。曾看见一句触动心底的话:“你可以穿西装,但看见汉服时,请不要讶异。”
“子曰礼尚往来,举案齐眉至鬓白。吾老人幼皆亲爱,扫径迎客蓬门开。看我泱泱礼仪大国,君子有为德远播。江山错落,人间星火,吐纳着千年壮阔。”汉服运动,任重道远。我坚信汉服、汉文化在每个汉人的心中,终将成为最美。《诗经》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汉服文化篇三:汉服危机

打开视频,看电视。纵观国产剧,此类大部分可分为贴切现实生活的家庭剧,服装美轮美奂的古装剧或是时不时出来雷人的抗日剧。就个人而言,我一般都会观看家庭剧和古装剧。前者会让我有代入感,而观看后者时我总会依稀在其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现如今,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我们的民族服饰会如小燕子那般内着一浅蓝色长裙,外衬一件琵琶襟大褂,又或许是如同春秋时期人们所穿戴的胡服?然都不是,我们的民族服饰是——汉服,它虽没有别具匠心的设计,吸人眼球的装饰,它是如此的毫不起眼;却只因它是汉族服饰,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本象征所在,所以我独爱汉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就拿我来说,纵观这十几年的生活,除了在影视节目里,竟从未在现实生活中见过一件汉服。在看看我们的邻国,韩国和日本,他们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而且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穿戴。那为何在这个汉族人杂居的社会,这件民族服饰却毫无踪影了呢?这不禁令我们反思,然道我们的民族文化会随着这件服饰一样一点一点的销声若迹吗?我不知道,如果我们本土人连这点文化也传承不了,那我们究竟又能留给子孙什么精神上的财富呢?那么我们人民会随着这仅存的文化的灭亡而灭亡吗?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将会是多么的可悲,一个连民族文化都不知道的人又将有何等脸面留存在这片祖先用生命守护下来的土地?这将是一场汉服的危机,文化的危机,更是民族的危机。
其实有时候,我蛮喜欢韩国的。撇开政治观点不说,他们是一个娱乐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他们发展娱乐,拍各种电影、电视、节目,大范围地在全世界说韩语,其文化的流传程度可想而知要比我国多得多。一次,在补习班上。我看见一个同龄的女孩在日记本上写着韩语字母,我不由地直观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厉害之处。我很佩服韩国人,他们是一个对自身文化十分自信的人。可在我国人民眼中,却总认为国外的月亮更圆些,这真让人无可奈何。
我十分热衷于传统文化,并固执地想要传承下去,让世界人敏都了解我们的文化。今天我要努力学习,明天我将要引领汉服潮流。

汉服文化篇四:我们的汉服

今天,我来讲一讲我们熟悉的汉服,讲汉服的历史。
汉服,至少在夏商周时期就出现了。汉服分宽袍大袖与窄衣小袖两种,但样子基本上差不多,从衣服中间裁开,形成两条衽,也就是衣襟。我们穿汉服是用右襟压着肉,左襟压在右襟上面。我终于有机会看见汉服的庐山真面目:约有一米七八左右的长度,像大裙子,自我感觉是服饰中的奇葩,没办法,我只能这样形容汉服了。时代正前进着,现在有人认为,哪条衽压肉都行,但在古人看来,你不穿右衽汉服,你就是个卖国贼了。从这点我们知道汉服在历史中的重要性。汉服不仅影响中国,还影响着日本的穿着。我去日本“实地考察”,发现和服是仿造汉服的制作成的,在日本和服叫吴服,意为长江下游的衣服。可见汉服的魅力。
虽然汉服历史渊远流长,但有些人会误认为旗袍是国服。这是错误的,“旗”是满州,“旗袍“是满州的特产,怎样是中国的国服呢?我举个例子,你不可能把高丽参当作俄罗斯特产,那为何人们会认为“旗袍”是国服呢?我给大家说明一下,第一是旗袍离现代不太远,第二是影视剧看得多了,你看见隋唐哪个皇帝穿旗袍的呢?
衣食住行,衣着外表,是排行第一,孔子说过:非管仲,吾其披发及其在左衽也。我是感叹万分呀,我认为,古人侧面是说:衣着外表就是文化,如果文化灭绝,汉民族就会灭绝的。中华腾飞五千年,我们要是胡乱穿着,中国只有五百年,连古人如此看重服饰文化了,我们当然不能小视它。时代步伐加快,许多的文化被遗忘,我们要继承中华文化。
文化不灭,中华不灭!我们不仅要用语言赞美祖先的文化,也要继承中华文化,伟大的中国梦才能够实现。

汉服文化篇五:人类迷失之后

300年后,人类科技水平极其发达。拿中国举例,城市中广布全自动智能住宅。但这个时代的人只热衷于现代化的技术与艺术,那些祖宗留下的传统竟再无人问津。
我出生在这高科技的时代,从小被灌输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也根本未注意过那些传统。直到有一日,我偶然在网上见到一张图片,图片上的人梳着新奇的发式,身着一种陌生的衣裳。查找后,我才知道,原来这是汉服,是我们的祖宗从古就在穿的传统服饰。不只汉服,像琴棋书画,更比如一些古籍经典,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但就像汉服,现在早已没有人穿了,就别说了解它的穿着方式、款式了,体会它其中蕴藏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就更别提了。我心中不禁充满了悲痛与疑惑:这些都是中国人自己的根源,明明应当传承下去,为什么当今世人弃之而不顾?
几年后,中国为了开拓土地修筑智能建筑,竟准备将中国那些传统建筑全部拆毁。雄伟的长城——那是中国人的铮铮铁骨,也代表着中国人爱好和平的性情。尊贵的紫禁城——见证了几代王朝的兴衰,诉说了多少历史的轮回;天坛——那是帝王敬神祈福的地方,多么庄严肃穆,包含了怎样一种敬畏之情!这些汇聚了古代人们智慧结晶的建筑,转眼变成了一片片废墟。看着人们眼中的兴奋,我感到十分失望。人们怎还未悔悟,竟撒手放弃了自己本源!
失去了文化的土地是没有灵魂的,放弃了根源的社会是不必再留恋的。我准备起身,带上我辛苦得来的几十身汉服,一起前往一颗刚发现的宜居星球。人们贪恋智能,无人愿意去那儿。准备中,我发现原来还存在着和我有着相同志向的人。有守护着经典古籍的藏书家,有一直坚持戏曲的梨园子弟。我们约定一同离开。临行前,我们用缩小装置将我们全部有关传统文化的东西带走。因为人们也不会再拾起它了。
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是一个文明的历史,传统让一族人有源可寻,这些传统文化能流传至今,一定是因为其中有我们值得学习的东西。像繁华的唐朝,唐太宗以礼法治国、外交,引五湖四海使臣来朝,被尊为“天可汗”。中华文化传入各地,中国因此被尊为上邦。正因如此,我们才更不会放弃这些传统,这些是中国的精髓,还是国人的本源。人是不能忘本的,而现在的人早已迷失在现代化中了。
我望着天上的明星,总有一颗会成为繁盛的礼仪之邦。

汉服文化篇六:路与行

手心上,亘古的月光,陪伴着你那道一笑而过的苍凉;你伫立一方,展现着你生而为龙的狷狂。请谨记,你的名字是炎黄。人生之路,有多少人匆匆而来,又有多少人匆匆离去?而传承之路,又有多少人始终目视远方?有故国曰华夏,看我泱泱礼仪大国,君子有为德远播,中华岂止五千年?
以时光为笺,蘸月色为墨。春花落尽夏花开,时光的脚步,总是匆匆不能停歇。岁月悄然无声的流淌,绕过了上古端正,目睹了秦汉情怀,见证了隋唐盛世,激荡了魏晋风流……血脉奔腾的黄河长江,一脉相承的炎黄子孙。风雨打尽红墙绿瓦,丹青留黄花,汉字里的一笔一划,墨香温存。那盛衰荣辱斑驳的脸颊,终将洗尽铅华,一直坚守的土地在脚下,回答。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华夏有衣襟带天地,生于衣冠达于博远。汉服作为汉族的传统服装,如今早已被淹没于历史的洪流中。自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汉服便不知已承载多少历史文明。可广袖飘飘,今在何方?衣裾渺渺,终成绝响。韩国有韩服,日本有和服,可这有谁知这都是汲取了汉服的精华?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装,可汉族并不是一个赤裸的民族。曾经的万丈荣耀,让我们生来便觉高贵,那是紧握不放的民族骄傲。而那些曾经受过的伤,那些疼,至今还流淌在国家的血液里,皮肉已愈合,痛却还彻骨难当。传承之路,且行。
泯一口茶的清香,听一曲古琴悠扬,填一阙宋词婉转。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又岂能轻易参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正应了章太炎先生做国学时演讲所说:“任在何时何地的学者,对青年们只有两种恩赐,一是他运用精利的工具,辟出新境遇给人们享受;二是他站在前面,指引途径,使人们随着轨道上走。”沏一壶风骨,信手魏书,落笔成赋。千年豪气可惜东水不复,江水东渡一页青史孤独,已成千古,流年几度,背影渐模糊。一曲复古,我不成熟。传承之路,且行。
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服装作为文明与进步的象征,不仅反映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水平,而且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升华。满清入关,剃发易服,汉服便就此沉寂,满族的旗装兴起,而后辛亥革命使服装打破了清朝的枷锁,以传统的继承为基础,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加以创新,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服装:中山装、旗袍。古典时尚风,旗袍优雅行,窈窕淑女著锦袍,玲珑曲线领风骚。生来汉人,使我无法抛下民族服饰的复兴,而多民族国家,无文化的创新又怎能紧随世界文化潮流?继承传统,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传承之路,且行。
远古的气魄,繁华的底蕴,无一不凝成一朵魅力之花,指引着我们心之所向。风吹烟花雨,洇染诗意,墨色山水里,委婉含蓄。江山多娇,棹动古钟,编钟长鸣人间之巅。
翻过那页辉煌,翻到此章精彩。曾有炎黄,曾有未央。去传承吧,著汉家衣裳,兴礼仪之邦,奏角徵宫商,谱盛世华章。何惧道阻且长,看我华夏儿郎!路在脚下,你我且行。

扩展阅读文章

爱情诗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爱情诗推荐文章

爱情诗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