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谚语6篇

时间:2018-07-28 来源:爱情诗 点击:

一:[清明节谚语]关于清明节的谚语

1、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2、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3、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
4、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
5、清明到,麦苗喝足又吃饱。
6、大麻种在清明前,叶大皮厚又耐旱。
7、霜降配羊,清明分娩。
8、清明花,大车拉;谷雨花,大把抓;小满花,不归家。
9、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10、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
11、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
12、春雨落清明,明年好年景。
13、春分早、谷雨迟,清明种薯正当时。
14、清明响雷头个梅。
15、清明前五天不早,清明后五天不晚(高粱)
16、清明高粱谷雨花(棉),谷子播种到立夏。
17、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
18、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
19、清明有雨春苗壮,小满有雨麦头齐。
20、清明嫁九娘,一去不还乡。
21、清明前后寒十天。
22、清明有雾,夏秋有雨。
23、清明暖,寒露寒(湘)
24、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
25、清明谷雨紧相连,南坡北洼快种棉。
26、清明无雨少黄梅。
27、清明谷雨,寒死老鼠;小满立夏,寒死老郎爸。
28、三月里来是清明,一场雨来一场风。
29、清明有霜梅雨少(苏)
30、清明前后怕晚霜,天晴无风要提防。
31、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
32、清明有雾,夏秋有雨(苏、鄂)
33、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
34、清明响雷头个梅(浙)
35、地板揭不开,芽子出不来。
36、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37、清明种瓜,船装车拉。
38、清明后,谷雨前,十有八九保安全。
39、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
40、清明蛾子谷雨蚕。(山东)
41、懵懵懂懂,清明下种。
42、清明起尘,黄土埋人。
43、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
44、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45、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46、清明暖,寒露寒。
47、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48、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49、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宁)
50、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51、水涨清明节,洪水涨一年。

二:[清明节谚语]清明谚语

1、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2、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
3、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
4、交春落雨到清明,清明落雨无日晴。
5、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
6、清明发芽,谷雨采茶。
7、清明有霜梅雨少。
8、清明雾浓,一日天晴
9、瓜菜分期来下种,水稻育秧抢时间。
10、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11、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冀)
12、春雨落清明,明年好年景。
13、麦苗追浇紧划锄,查治病虫严把关。
14、清明雨渐增,天天好刮风。
15、清明下雨雨绵绵。
16、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17、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
18、继续造林把苗育,管好果树和桑园,
19、清明谷雨两逢,浸种耕田莫迟延。
20、清明昨天寒食节。
21、清明响雷头个梅
22、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23、清明前后怕晚霜,天晴无风要提防。
24、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闽)
25、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
26、清明谷雨,寒死老鼠;小满立夏,寒死老郎爸。
27、清明响雷头个梅(浙)
28、清明时节天转暖,柳絮纷飞花争妍。
29、清明蛾子谷雨蚕。(山东谚语)
30、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31、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32、清明冷,好年景。
33、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
34、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35、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36、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
37、清明有霜梅雨少(苏)
38、清明节气的霜、雾、雷及寒暖与未来天气均有一定预示,相关谚语有:
39、栽种枣槐还不晚,果树治虫喂桑蚕。
40、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
41、清明嫁九娘,一去不还乡。
42、雨下清明节,天旱四五月。
43、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44、清明要雨,谷雨要淋。
45、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46、三月里来是清明,一场雨来一场风。
47、懵懵懂懂,清明下种。
48、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
49、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
50、清明笋出,谷雨笋长。
51、霜降配羊,清明分娩。
52、清明前后寒十天。
53、水涨清明节,洪水涨一年。
54、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苏)
55、地温稳定十三度,抓紧时机播春棉,
56、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
57、鲤鲫亲鱼强育肥,适时栽种苇藕芡,
58、清明种瓜,立夏开花。
59、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60、清明雨涟涟,一年好种田。
61、清明晒得杨柳枯,十只粪缸九只浮。
62、看天看地把种下,掌握有急又有缓。

三:[清明节谚语]清明节谚语

1、清明暖,寒露寒。
2、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宁)
3、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
4、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
5、清明鱼开口,白露鱼闭嘴。
6、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
7、清明无雨少黄梅。
8、清明有雾,夏秋有雨
9、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云)
10、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11、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
12、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13、清明麦吐穗,谷雨浸种忙;立夏鹅毛住,小满打麦子;
14、清明不拆絮,到老没成器。
15、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苏、鄂)
16、清明冷,好年景
17、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18、春分早、谷雨迟,清明种薯正当时。
19、棉花播下锄梦花,提温保墒效果显。
20、清明起尘,黄土埋人。
21、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22、清明雾浓,一日天晴(豫)
23、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24、清明响雷头个梅。
25、清明有霜梅雨少
26、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27、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晋、内蒙古)
28、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29、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30、清明起尘,黄土埋人
31、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田禾大有收。
32、清明暖,寒露寒(湘)
33、清明前挂金钱,清明后挂铜钱。
34、降水较前有增加,一般年份仍干旱,
35、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36、清明螺,抵只鹅。
37、清明冷,好年景(辽、冀)
38、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39、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
40、清明有雾,夏秋有雨。
41、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
42、清明雾浓,一日天晴。
43、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
44、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
45、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
46、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47、家鼠田鼠一齐灭,保苗保粮疾病减。
48、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
49、稻怕寒露一夜霜,麦怕清明连放雨。
50、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51、大力提倡种牧草,种植结构变“三元”。
52、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
53、有的年份连阴雨,寒潮侵袭倒春寒。
54、牲畜配种抓火候,畜禽防疫要普遍,
55、清明有雾,夏秋有雨(苏、鄂)
56、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
57、清明种瓜,船装车拉。
58、涝洼地里种高粱,不怕后期遭水淹。
59、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
60、捕捞大虾好时机,昼夜不离打鱼船。

四:[清明节谚语]清明节拜山的作文

【篇一:清明节拜山】
一大早我就起来做好拜山的准备。那时候妈妈爸爸都在睡懒觉,然后我用狮子般的声音打破了宁静。爸爸迷糊的说:“这个闹钟真响呀。”我火了说:“我不是闹钟!快”然后爸爸妈妈才起来了。
整装完毕。我们首先来到村里的大榕树下集合。爸爸妈妈和伯伯伯母他们整理好要拜山的东西之后,我们就出发了。
我看着车窗外,今天真的是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的好天气啊!看着我们一大家子的人在一起,显得十分热闹。我真的是十分的开心。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于是问妈妈:“为什么要拜山呢?”妈妈说:“拜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祭拜祖先、缅怀祖先的习俗。”我想,这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习俗。
很快,我们就到了目的地。我主动帮爸爸拿我能拿的东西。我们浩浩荡荡的开始爬山了!我爬呀爬,爬到了祖坟。我和一大堆亲戚开始清扫祖坟。我想扛起锄头,把杂草都铲光。可是,我太小了,举不起来,那个锄头太重了。大家都开玩笑,说我真差劲!我不服气,想再举多一次。结果,我居然举起来了!往后一看,原来是爸爸在后面帮着我的。之后,爸爸和哥哥拿起锄头,不一会儿就把杂草铲完了。真厉害啊!
然后,我十分厉害的看到杂草上居然有火种!我十分害怕会有火灾。于是我连忙拿起一根木棒,像消防员一样拿木棒去扑火。不一会儿,在大家的帮助下,火灭了。我十分得意!大家都夸我是个小小消防员!
最后,我们按辈分顺序给祖先上香。我十分尊敬他们。希望他们保佑我身体健康,有个好成绩!真希望这个愿望能成真!
啊!真的是十分快乐而劳累的一天啊!
【篇二:清明节拜山】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到了,人们带着悲伤的心情来到了墓地。那老天爷好像懂得人们的心,也哭起来了。那柳条也低垂着头……啊!清明节真使人伤心!
我们全家拿着鞭炮、纸钱……带着悲伤的心情来到公墓,一进门,就看见人山人海,听见了炮声浓浓,找到了地方,我们就开始扫墓。
爸爸点燃了蜡烛,正正地放在碑的前方,过了一会儿,爸爸又拿起一块干干净净的毛巾认认真真地擦起了石碑,把每一个字都擦得闪闪发光。我突然发现别人的石碑上都系着一根带子,我觉得很奇怪,于是我就也买了一根写着“音容犹在”的红带系在石碑上,原来这是为了寄托我们对亲人的怀念。接着,妈妈烧起了纸钱,口里还念念有词,希望外婆过得好,并保佑我们全家幸福!最后,我们还磕了头,放了鞭炮。
我在回家的路上,心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那些离世亲人对我的期盼!
【篇三:清明节拜山作文】
4月5日清明到了,爸爸、妈妈要带我和弟弟去山上给爷爷、奶奶扫墓。在去山上之前,妈妈准备了一些饭、菜和酒,爸爸带上了鞭炮、蜡烛、香和坟标。
我们到来了爷爷、奶奶的墓前。妈妈把饭菜和酒拿出来,放在墓碑前面。爸爸先把坟标插好,再把蜡烛和香点燃。接着,爸爸把香分给我、妈妈和弟弟。我们一家人拿着香拜爷爷、奶奶。我一边拜一边对爷爷、奶奶说:“爷爷、奶奶保佑我考上大学。保佑爸爸、妈妈身体健康。保佑弟弟快快长大……”这时,我想起小时候,爷爷很疼爱我,有好东西他总是舍不得自己吃,总是要让给我吃。现在,爷爷去世了,我都还没有孝顺过他老人家呢。想到这里我难过地想哭了。
拜完爷爷、奶奶之后,爸爸、妈妈开始烧冥币给爷爷、奶奶。冥币有一百万、一亿、两亿面额的。爸爸一边烧一边嘴里说:“这里有很多的钱不要抢,人人都有。”我听了忍不住笑了,说:“这么多钱,还用抢吗?”
过了一会儿,爸爸开始放鞭炮了。我们在鞭炮声中下山去了。
我想虽然爷爷、奶奶离开了我们。但是爷爷、奶奶依然是最爱我的人。因为我的身上有爷爷、奶奶给予我的血液。我一定要好好地学习,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争光。我觉得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先辈。
【篇四:清明节拜山】
四月五日是清明节。我要跟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回老家扫墓。
四月三日,我们中午出发,爸爸开着车上了高速公路,飞驰前进。我透过车窗看到了大树,麦田一直向后跑,为什么呢?爷爷说:因为大树是不动的,我们跑的快,就会感觉他们向后跑。大约跑了三个小时左右,就到了我的老家——淄博市周村区芽庄村。一进小爷爷家门,就看见了一条大黄狗,冲着我们汪汪大叫,它以为我们是坏人呢。小爷爷热情的出门迎接我们的到来。
老家的风俗习惯是四月四日下午扫墓。第二天早上我们吃了老母鸡刚刚下的蛋,小葱卷煎饼。小奶奶说,清明吃葱就会聪明,
下午我们去了村里的公墓。这个时间老乡们都要到那里扫墓。他们和爷爷热情的打着招乎。我看见路边的杂草,小花刚刚露出了小头。一片绿油油的麦田,随风摆动,向我们打招乎。到了公墓里爷爷用铁锨,给每一个坟墓填上了一些土。爷爷告诉我说,这是老奶奶和老爷爷的坟墓,最后我们向故去的亲人们磕了三个头。
在上完坟回小爷爷家的路上我又到村南头的大水库参观,这里已经是一个5a级的旅游景点了,水库北面有几座大山。山下,黄色的迎春花,粉红色的桃花和杏花,白色的梨花,都开放了。远远的望去,天空,大山,花儿,连在了一起,好美好美啊。
【篇五:清明节拜山】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岁岁清明,“逝者如斯夫”,不知不觉又到清明拜山时,那些“欲断魂”的路上行人,不正是胸怀虔诚之心肃然拜祭祖先的一拨拨行人么!老家是游子的根,祖先是后辈的魂,祖坟乃情感的结。游子穷富尚不论,远走千里却不忘回乡拜山祭祖。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很在意清明扫墓祭祖这一习俗。“但有陇土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此乃唐代诗人王建诗句,从墓上有无新土可判断墓主有无子孙的存在。“有后人,挂清明;无后人,一光坟。”“清明不祭祖,死了变猪狗。”“有添丁,好拜山。”这些当今流传民间的谚语俗话,反映了清明祭墓活动的有无是家族是否绵延的标识。人们通过扫墓祭祖,在感念先人的恩惠的同时,又祈愿后代繁衍兴旺,子孙的兴旺又能保证祖先的安宁与香火的延续。人们无论走到哪里,在清明节都会升腾一股浓浓的乡愁,要回乡拜山。
我五岁那年父亲便去世了,此后每年清明我都要跟着叔叔、哥哥他们去拜山。清明节那天,大人早早地做好奶糍(粘米粉做的形似人的乳头的蒸熟的糍粑),装好米饭,备了茶酒,我们捉只雄鸡,抓个草镰,扛把镰产,提袋鞭炮纸钱,便浩浩荡荡上山去扫墓。小时不懂事,一路上非但没有“欲断魂”,反而因能欣赏到满山妖娆的野花,能够摘食美味的茶泡茶耳和清明果,能够挖到脆嫩的竹笋而欢呼雀跃。到得坟前,大人先把坟墓周边的杂草割掉铲除,再在坟头培上新土,然后筛茶倒酒放糍粑(一个坟放三个),然后再点火烧着香烛在坟门前插端正(我们此时负责在树枝挂好纸钱),最后杀鸡滴血、顶礼祭拜天地、坟灵。我们就这样一个祖坟接一个祖坟祭扫,直到把所有祖坟拜祭完毕才打道回府。如遇下雨,我们就是打着雨伞也要去拜山,年年如此。
每年清明时节,乡路上到处可见拜山的行人来往穿梭,或踽踽独行,或三三两两,或三五成群,或浩浩荡荡。清明那天,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彻山间,在群山回响,余音撩人心魄。
外出工作后,我可以为不回老家拜年说原因,但绝不会为不回老家拜山找借口。每年清明前或者清明这天,我便要偕同妻子携带女儿回老家,与老家的人一同前往拜山祭祖。自国家把清明定位法定假日后,我们每年都在清明这天回老家扫墓了。远离家乡,平时忙于工作,没有特别的事,我们是不会回老家的,更不会到坟场墓地去。而到了清明时节,无论如何都要回老家一趟,一定要到坟场墓地去。
中国古代乃农耕社会,家庭、家族的凝聚力是农耕的必要条件,维护家庭、家族凝聚力必须讲孝道,而保证孝道,需要很多仪式来传承。“古人拜天拜地,是感谢上天提供能量,土地提供物质;而清明拜山,则是感谢祖先给予了生命,蕴藏的是感恩和孝道,让生命生生不息。我们拜祭祖先,体现我们是有“根”可寻的,也体现我们是讲“孝道”的,这是家庭文化的传承,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春风吹绿了枯枝,又到清明拜山时,让我们怀一颗虔诚之心文明地祭扫吧。洒泪之后,别忘了仰头挺胸微笑。把根留住,尽忠尽孝,只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并沿着先辈开辟的生命大道奋勇前行!
【篇六:清明节拜山】
今天,我的朋友们都不知去向。后来才知道他们去了“祭祖”和“拜山”。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今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很遗憾,因为路途遥远,我没能回家乡到爷爷的坟前亲身拜祭他,但我会同样心怀虔诚地献上我的哀思。亲爱的爷爷,您在那边还好吗?但愿天国里没有痛苦,没有折磨。
至今,我仍很清晰地记得前年的那一幕。我爸爸接到一个电话,说爷爷病重入院,我们都目瞪口呆,因为印象中爷爷身体硬朗,非常健康,每天都是早出晚归,辛苦劳作,从未听他说起有什么不舒服。爸爸到了老家后,马上把爷爷转移到汕头的医院,那里的医生责怪道:“他的病情十分严重,显然早就得了这种病,为什么不早点送来,现在得立刻送到广州的大医院。”爸爸像一匹受惊的野马,带着爷爷狂奔而去。可最后,广州的医生也回天乏术,爷爷带着许多未了的心愿,带着一生的辛劳,带着本应很长的生命之路,离我们而去了。爸爸后悔不迭,总在自责爷爷生前没有照料好他,以致他未能尽享晚年,就奔赴天国。爸爸常说:“死后纵是万般好,不如生前一点孝”。所以他现在常常带着我回去看望体弱多病的奶奶,毕竟我们已经失去一个亲人了。
我想清明节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思逝者,更在于善待生者。我们要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珍惜与家人、朋友共同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
【篇七:清明节拜山】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一大早妈妈就带我去外婆那儿拜山。妈妈告诉我听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中间还有个故事: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有一次,重耳累得不行了,走不了路,跟随他的介子椎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后来,重耳回到晋国,作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然后封赏所有跟随他的随从,却忘了介子椎。一位大臣提到他后,重耳突然想起介子椎为他充饥一事,便亲自去找他。谁知他宁死也不从山上的屋子里出来。为了让介子椎出来,他下令放火烧山,这样,介子椎一定会带他的母亲下来的。等重耳上山去看介子椎时,他和母亲已经死在一棵柳树旁边了。重耳为了纪念介子椎,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只能吃凉的食品。
来到目的地,已经是人山人海了。我们走到妈妈的祖母的坟墓前拜祭她。我很伤心,因为三年级的时后,妈妈的祖母悄然离开了我……
妈妈的祖母的去世,是我这两年的痛苦。我和妈妈的祖母感情很深,她很爱我。我不愿想意讲太多我和她回忆,因为我知道回忆往往只会让我陷入无限的怀念,只会让我沉浸在漫长的痛苦之中。我太想念她了,我一定会永远深爱着我妈妈的祖母!
拜祭完妈妈的祖母,我们回家了。我回头望着妈妈的外祖母,不禁伤地哭了……
【篇八:清明节拜山】
今天就是清明节了,每逢清明节我就会想起诗人杜牧写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大家是否去扫过墓呢?当然我也不例外!
我们今天回老家拜山,这只是第一次而已,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所以好不容易才有了这一次机会。我们回到老家,吃完午饭,便向山出发了。
火辣的太阳晒的我们又增加了一点疲倦,好不容易我们来到山顶,我就拿起扫帚扫起了墓前的垃圾和落叶,看着墓碑,我不禁想起不在世的亲人和我一起度过的时光,不禁潸然泪下。但是我不一会我就扫好了,每次祭祖时,我们都会想起为他们烧一些纸钱、放置一束鲜花。说着我就拿了伙计少了一炷香插在了墓前,而爸爸妈妈却有点难过的为他少了一些纸钱。爷爷把一些鸡肉、美酒和水果摆在墓前,祝愿他们能在天堂的那一边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为了我祝福他们,我们便跪了下来,好想在为祖宗守灵,愿他们能保佑我们幸福平安、生体健康。祭拜完后,爸爸小心翼翼地拿着火机点燃鞭炮,放完后就走了。
我临走时,再次瞄了一下祖宗的坟墓,擦干了眼眶的泪水,随着下山了。心里怎么感觉在百爪心挠?但我也许愿祖宗能在天堂过上和我一样的生活——快乐。通过这次祭祖,我感受到了原来祖宗在天堂的那一边也应该有一个舒适而又温暖的“家”。所以我们应该要珍惜生命的点点滴滴,生命不是游戏,那么大家在清明节有木有拜过山呢?

五:[清明节谚语]清明节的习俗作文

【篇一: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300字】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节一般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和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清明节的风俗,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
这就是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
【篇二:清明节的习俗400字】
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据我所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如果按照旧的清明习俗,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听风听雨”当然是指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又一年清明节,你在缅怀着谁?
【篇三:清明节的习俗作文】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清明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我的家乡,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就是扫墓祭祖。所以又把清明称为“鬼节”。民间还有上坟、添坟的习俗。晚辈带着烧纸,供品等,到已去世的亲人坟上,烧纸磕头。最后给坟墓上添新土,还要在坟头上压白纸条。听老人们讲这是给已去世的亲人修房屋,防备夏天,下大雨漏水。以此来表示对死去亲人的悼念。此时我想起了大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正值春天,万物复苏,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除扫墓之外,还有踏青郊游的活动。这时,人们就会带着家人到野外去游玩,以此来放松放松自己因工作而紧张的情绪,还可增加家庭的和睦气氛。古代也有踏青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当时清明节都城人民郊游踏青的热闹景象。
清明节还是植树的好季节。因此又有插柳植树的活动。听老人们说旧时候有“清明不插柳,来年变黄狗”的谚语。
除了以上的风俗以外,还有吃蛋的习俗。这就如同春节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一样。这些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已经被淘汰,有的流传至今,有的还增加的新的内容。
清明除了这些习俗之外,还有我们小伙伴的欢乐活动,荡秋千,放风筝。最好玩的要数放风筝了。大家在一片宽阔的空地上,跑来跑去,欢声笑语,共同把风筝送上蔚蓝的天空,大家一起放飞欢乐,放飞梦想,放飞希望……
【篇四: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诉说着思念与哀伤。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扫墓和祭奠、追思已故亲人的日子。
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习俗随着岁月交替和社会变迁,有些已经逐渐被遗忘,连一丝记忆都不复存在,有些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旧时的青岛,清明节也被看作是一个大节气。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断火,吃冷食。冬至后105天谓之寒食,从前的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人们在清明前两天就开时断火,即天不亮就把饭做好,直到落日后再烧火,以示对亲人的怀念,由于人们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逐渐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
在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比较盛行,扫墓俗称“上坟”。这一天要去祖坟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上香、烧纸,举行祭礼。有的人家要利用这一机会修整坟墓,大多数是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别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所以说,无论家里多穷,清明节都是要去上坟的。人们祭祀完毕,都要进行野餐,将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节俭之意。
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另外,清明节时将印有蝎子图案的纸贴在家里,家中不招蝎子、蜈蚣,尤其是在农村特别盛行。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民间谚语。清末民初,农村一带开始合理安排农时,清明节这天,好多农家给牲口吃高粱米饭,俗语:“打一千,骂一万,不忘清明节一顿高粱米饭。”吃高粮米粥、麦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这一天用粥要让牛、驴等饱餐一顿,以犒赏它们一年的辛劳。
【篇五:清明节习俗作文】
清明,是一年中的第五个节气,按公历来说是在每年4月5日和6日,按农历在三月的上半月。古人算节气,都从冬至起,从冬至到清明,中间整整隔了七个节气。每个节气按15天计算,整整105天,交清明节则是106天。所以古人说:“冬至百六日为清明”,又说:“春分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
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历代的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
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扫墓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莹,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到坟上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的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肝闻吹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记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历代的记载十分浩繁。诗人怀清明之作更是争艳夺彩,不可胜记。从这些意义上讲,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是寄托哀思的一个契机。各地青少们成群结队向烈士陵园献花致敬,或邀请革命先辈作报告,讲革命故事,或组织参观、旅行、访名胜、采标本,丰富了节日内容。
【篇六:清明节的习俗700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篇七:清明节的习俗800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诉说着思念与哀伤。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扫墓和祭奠、追思已故亲人的日子。
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习俗随着岁月交替和社会变迁,有些已经逐渐被遗忘,连一丝记忆都不复存在,有些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旧时的青岛,清明节也被看作是一个大节气。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断火,吃冷食。冬至后105天谓之寒食,从前的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人们在清明前两天就开时断火,即天不亮就把饭做好,直到落日后再烧火,以示对亲人的怀念,由于人们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逐渐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
在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比较盛行,扫墓俗称“上坟”。这一天要去祖坟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上香、烧纸,举行祭礼。有的人家要利用这一机会修整坟墓,大多数是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别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所以说,无论家里多穷,清明节都是要去上坟的。人们祭祀完毕,都要进行野餐,将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节俭之意。
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另外,清明节时将印有蝎子图案的纸贴在家里,家中不招蝎子、蜈蚣,尤其是在农村特别盛行。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民间谚语。清末民初,农村一带开始合理安排农时,清明节这天,好多农家给牲口吃高粱米饭,俗语:“打一千,骂一万,不忘清明节一顿高粱米饭。”吃高粮米粥、麦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这一天用粥要让牛、驴等饱餐一顿,以犒赏它们一年的辛劳。
【篇八: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介之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介子推像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

六:[清明节谚语]清明节习俗作文

【篇一:清明节习俗作文】
今天早晨刚惺松的睡眼,我就发现已经是八噗钟了。我赶紧起床,去做早晨的那些例行的事情。
就在我洗脸的时候,我发现了我的妹妹也在我家了。等我洗漱完毕之后,妹妹便来到跟前,和我讲起了她们班昨天去扫墓的情形。这时我才意识到,今天是清明节。
这时,我闻到了一股莫名的香味,于是我便寻着那香味来到了厨房。一看妈妈正在烙饼,在旁边还有用豆芽和肉炒的菜。于是我便早就垂涎三尺了。
吃完饭之后,爸爸妈妈就催着我去上坟,但是我有些不情愿,因为我满脑袋里想着的事情还是那美味的豆芽饼,但我还是去了。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亚以了墓地。爸爸妈妈先是领着我找到了祖坟,再后来我们就烧了纸和纸钱,只见那一团团黑纸灰冲天而起,像是在向祖先致礼,鞠躬。我目送着它们,赶到它们消失在虚无缥缈之处。这时爸爸便揪了我的衣角,叫我靠后,因为要放鞭炮了。
接着爸爸便拿出了一些食物,供奉上。然后又拿出扫帚,扫了扫坟边的树叶和枯草。最后一项是祈祷,我也不知道爸爸嘴里念叨的究竟是什么,于是我也只是说了几句简单的话,也就不瑞此公布了。
回家喽!我怀着无比高兴的心情走在了回家的路上。周围的小草舒展了一冬的身躯,在这无比和煦的春风中直起了腰杆,就连路旁的蒲公英也绽出了美丽的笑脸,和春风、小草一起庆祝这个美好春天的来临。
好的时光问题过得很快,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我拖着的身躯倒在了床上,然后便沉入了那甜美的梦乡。
【篇二:清明节习俗作文400字】
在持续数日的绵绵细雨中,清明悄无声息地降临了。它降临到了广西,降临到了我们这个僻静的小乡村。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第二天出发了,一路上遇到了一家,竹子做的屋子,我想:难道是没改革开放之前都有的?可是到现在都还有人住真是太奇怪了!据我爸爸分析,他们是因为没工作没钱才住在这的,当我们到的时候,我爸爸他们摆上贡品时,我想到了一首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后来黄昏的时候终于做完了清明,我真希望下一年的清明到来!
【篇三:清明节习俗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对清明节的写照。清明时节上上坟,扫扫墓,祭拜已故的亲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可是,今年的清明节不知从哪儿传出了个新“习俗”。
今天,妈妈下班回家,手里拿了好几瓶桃罐头。我很是疑问。妈妈看到我那样就知道了,将事情的原本告诉了我。我也没多想,便向美味的桃罐头发起了“进攻”。
吃过了桃罐头,没有了美食的诱惑,我的头脑变得冷静下来。我仔细的想了想,不禁有些心痛:唉,现在的节日,早已在巧手设计师——商人的手中变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节日早已不是昔日美好的节日了,他们已成为商人们赚钱的机会了。
现在,人们的生活都富裕了,已不在乎那10元、8元的,只为了图个吉利讨个平安而随波逐流,以至于让“久不出户”的桃罐头成了家喻户晓的“当红明星”。这不禁让我想起不久前日本海啸引发的核电站碘辐射风波,不知从哪儿吹出一股风,让盐的身价大涨,名声大亮。一时间,人们抢盐成疯,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可没过多久,谣言不就不攻自破了吗!
在这里,我要劝告大家:不要盲目的随波逐流,让人在不经意间赚了一笔。
【篇四:清明节习俗作文】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清明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我的家乡,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就是扫墓祭祖。所以又把清明称为“鬼节”。民间还有上坟、添坟的习俗。晚辈带着烧纸,供品等,到已去世的亲人坟上,烧纸磕头。最后给坟墓上添新土,还要在坟头上压白纸条。听老人们讲这是给已去世的亲人修房屋,防备夏天,下大雨漏水。以此来表示对死去亲人的悼念。此时我想起了大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正值春天,万物复苏,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除扫墓之外,还有踏青郊游的活动。这时,人们就会带着家人到野外去游玩,以此来放松放松自己因工作而紧张的情绪,还可增加家庭的和睦气氛。古代也有踏青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当时清明节都城人民郊游踏青的热闹景象。
清明节还是植树的好季节。因此又有插柳植树的活动。听老人们说旧时候有“清明不插柳,来年变黄狗”的谚语。
除了以上的风俗以外,还有吃蛋的习俗。这就如同春节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一样。这些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已经被淘汰,有的流传至今,有的还增加的新的内容。
清明除了这些习俗之外,还有我们小伙伴的欢乐活动,荡秋千,放风筝。最好玩的要数放风筝了。大家在一片宽阔的空地上,跑来跑去,欢声笑语,共同把风筝送上蔚蓝的天空,大家一起放飞欢乐,放飞梦想,放飞希望……
【篇五:清明节插柳的风俗作文】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篇六:清明节习俗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诉说着思念与哀伤。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扫墓和祭奠、追思已故亲人的日子。
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习俗随着岁月交替和社会变迁,有些已经逐渐被遗忘,连一丝记忆都不复存在,有些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旧时的青岛,清明节也被看作是一个大节气。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断火,吃冷食。冬至后105天谓之寒食,从前的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人们在清明前两天就开时断火,即天不亮就把饭做好,直到落日后再烧火,以示对亲人的怀念,由于人们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逐渐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
在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比较盛行,扫墓俗称“上坟”。这一天要去祖坟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上香、烧纸,举行祭礼。有的人家要利用这一机会修整坟墓,大多数是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别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所以说,无论家里多穷,清明节都是要去上坟的。人们祭祀完毕,都要进行野餐,将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节俭之意。
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另外,清明节时将印有蝎子图案的纸贴在家里,家中不招蝎子、蜈蚣,尤其是在农村特别盛行。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民间谚语。清末民初,农村一带开始合理安排农时,清明节这天,好多农家给牲口吃高粱米饭,俗语:“打一千,骂一万,不忘清明节一顿高粱米饭。”吃高粮米粥、麦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这一天用粥要让牛、驴等饱餐一顿,以犒赏它们一年的辛劳。
【篇七:清明节习俗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随着夏姑娘的呼唤来到我们的身边。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插柳……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要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春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点的节日。
早晨,我匆匆忙忙的随着爸爸妈妈来到山上,在上山的时候,看见几只马儿正在搬着“行李”往山上走。有一只肥肥壮壮的马儿在分岔路口走错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是马儿累了想喝水罢了。
不知不觉我也累了。渐渐的走不动了,越来越吃力了。抬头一看,山路还远着呢!我真希望眼前有一张床放那儿,让我躺上去休息一会儿。那该多好啊!
呀!终于到了,整个人都舒服了好多好多。妈妈从袋子里拿出了几根蜡烛,想点燃火。我立刻会意到了老师曾说过,在山上不能放火。飞快地跑上去阻止妈妈,没想到火已经点燃,也已经在烧纸了。我们心自问,自己该不该把蜡烛吹灭呢?忽然想到了爷爷,看到了爷爷和蔼的脸,于是没有去阻止了。马上拿起扫把帮忙扫垃圾,呀!一年下来树叶可真不少啊。
时间匆匆我们祭拜了爷爷,就离开了。
【篇八:清明节各地习俗作文】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中国的汉民族,祖先观念非常浓厚。这恐怕与起源于农业文明,农耕技术、家庭事业、宗亲宗族等都讲究世代传承有关,也与儒家思想观念有关。因此,两千多年来,清明节追思先人成为汉民族传承不息的特有文明。
乌丙安教授指出,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侗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习俗。有一些少数民族清明节过得比汉族更隆重、更有味道。
乌丙安举例说,壮族对祭扫祖先陵墓十分看重,届时要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等到祖坟去上供,行拜礼。土家族在清明节这一天要上坟挂青,家里要吃猪头肉,有“清明酒醉,猪脑壳有味”的说法。一些民族在清明踏青郊游时,还逐渐加入了荡秋千、放风筝、踢球等丰富多彩的健身娱乐习俗。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去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节能减排标语6篇
下一篇:采菱5篇

扩展阅读文章

爱情诗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爱情诗推荐文章

爱情诗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