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什么意思9篇
第一篇经行什么意思:寻找,什么是意义?_900字
每个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个天堂,当然,我也曾相信,我也很努力的去寻找。所谓的天堂看似有点不切实际,但又是真真切切的。
我一直在寻找着所谓的美好的天地,没有压力,没有不公平,没有聒噪的声音。
其实,我们只顾着盲目的去寻找远在天边的天堂,却没想过要不要,把自己身边的地带变成天堂。
有时候,我自己都不知道要寻找些什么东西,什么是有意义?我想,先弄清楚什么的意义是最好的,把意义的意义弄懂了,就有底气去做自己认为不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在做事情之前,想想这件事的结果,做了是有意义,还是没意义。还记得《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吗?许三多他爹就说过:“有意义就是好好的活,好好的活就是有意义的事。”许三多虽然有点傻,可他傻得有意思,他至少掌握了什么是意义。不抛弃,不放弃,成了他经常在挫败的时候鼓励自己的语言。
生活,就是一张白纸,你想要让这张白纸变成一幅画还是就是一张白纸。生活总是这样,当你想就这样结束时它偏偏要你看到希望,当你竭尽全力是它又让你绝望,人生下就是来生活的,难免有酸甜苦辣…我看到有些比我们还要大些的哥哥姐姐们,有时候一受打击,就想不开,要自杀,要跳楼。这样做有意义吗?即使在怎么手委屈,也不应该拿生命开玩笑啊。
人生,人生下来就是来生活的,我们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上,也赤裸裸的离去。好好的珍惜生命,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每个人出生,也不一定都是伟人,既然做不了伟人,就做实实在在的自我,自我是怎么都不可以丧失的。
我原来,有一次受打击,很难受,曾想过要倒下。可是,后来我想了想“要是我走了,我的爸妈怎么办,那些爱我的人回伤心的,我怎么能如此的不负责任,这怎么行……”每当我觉得压力很大的时候,我脑袋都会出现许三多的那六个字“不抛弃,不放弃。”长辈们都说,我们九零后,都以自我为中心,也许我们还不知道生活的意义,也许知道也回忽视。
人们都喜欢寻找一些所谓的真理,所谓的世外桃源,所谓的天堂。可是,为什么没想过,把自己的身边变成那所谓的美好呢?世外桃源,它没有和陶渊明那么的完美。世外桃源可以创造的,只要我们都觉得它有意义。
想清什么是意义,活着有意义,在活着的过程做什么也有意义?在做事之前,想好这么做有没有意义,这样才有底气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意义,不用寻找,自己解答。
常德市十一中初三:陶莹
第二篇经行什么意思:这是什么意思?_350字
今天的天空没有那么蓝,那么白。丝丝缕缕的冷风静悄悄穿过窗户的缝,一点一点的袭击着我。我却觉得这风并没有那么的冷至少没有我心里的冷。
乌黑的发丝被风吹进了眼睛里,眼泪止不住的流,思绪回到了下午。
午餐时间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是一件最快乐的事,手慢脚乱的将饭票交给盛饭的阿姨,看着琳琅满目的食物,肚子不禁发出“咕~~~咕”的声音,看着好姐妹一个个的将饭菜盛好,走到餐桌,我也急急忙忙盛好房菜走了过去。边吃边聊天中突然她说“你就是热脸贴我们的冷屁股”我听了一愣,什么意思啊?我做了什么吗?
2016.1.6 初三:沁翎
第三篇经行什么意思: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出自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赏析】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不禁令诗人踌蹰伤心。 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令人“伤心”的。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触目惊心。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这里作者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恐怕“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曰:“阿房一炬”。) 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地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百姓苦”的原因则是: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 《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 《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山坡羊·潼关怀古》都表现为 一份难得的沉重。 参考资料: 1、 文学教育(上) , Literature Education, 2007年04期 2、 伊粟. 历史的真相——读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J]. 石油政工研究. 2003(01)
第四篇经行什么意思:文言文(对牛弹琴)的思想意义是什么
文言文(对牛弹琴)的思想意义是什么?
有一天,著名古琴演奏家公明仪对着一头老牛弹琴。他先奏了一首名曲——高雅的古琴曲“清角”。尽管公明仪自己觉得弹得十分精彩,但是,老牛就象没有听见一样,只顾埋头吃草。公明仪又用古琴模仿蚊虻(méng)嗡嗡的叫声,还模仿离群的小牛犊发出的哀鸣声。那头老牛立刻停止吃草,抬起头,竖起耳朵,摇着尾巴,来回踏着小步,注意地听着。
高雅的琴曲演奏得再出色,老牛也无动于衷,模仿蚊虻的叫声尽管不是高雅的曲调,但老牛却听得很认真。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清对象,有的放矢,从实际需要出发,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
【
第五篇经行什么意思:完美是什么意思?_650字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南罗学校三(4)班的同学们正坐在教室里望着窗外的雪。
老师今天要讲的是26课“完美的服装设计”,老师问:“谁知道完美的意思?”同学们都纷纷议论,没有人知道完美的意思。老师说:“完美就是比如你设计的一件衣服找不到缺点。”同学们听完老师的解释后还是不知道完美大概是什么意思。老师再次问:“谁能用完美造个句子吗?”全班同学都你看我,我看你,谁也造不出来。“那我造一个吧!比如说他完美的表演征服了所有的观众;又比如说如果你的世界没有最完美的东西,看的惯就给我个赞同吧!”老师说。同学们听了老师的造句还是一脸茫然不知道该怎么造句,还是你看我,我看你。老师看看表,时间来不及了,她开始接着讲课文。一节语文课过的很快,到了课间休息,阿切和米娜趴在桌子上想:完美到底是什么意思?
时间过的飞快,转眼间就到了放学的时间,同学们都一哄而散,阿切和米娜慢悠悠的走在后面,心想:完美是什么意思?完美是什么意思?她们带着这样一个疑问走出学校。她们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每天放学都牵着手一起走。由于天气寒冷,阿切的妈妈会带着米娜和阿切一起回家,她们住在一个小区。阿切学习很好,爱思考问题。米娜爱动脑筋,数学成绩非常好,还是班长呢。车开到小区,忽然传来一个声音:“妈妈,完美是什么意思?”阿切说。“完美就是没有缺陷,现实中不存在,存在思想中的。比如说我们人没有完美的,只有哪一方面的好,不可能有人是完美的。”听了这句话阿切和米娜知道完美大概就是一种人们永远也做不到的状态,他们开心的回家了。
二年级:王雪妍
第六篇经行什么意思: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是什么意思
在现在的中国教育制度下,语文的教育,已经完全成为应付考试的工具。和别的科目一样,在语文教学上的一切,都是为考试服务。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汉语,作为一个民族的主要语言,母语,作为一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它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有着其他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不可替代,不可比及的地位。所以语文的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表面教育上,换句话说,必须要有更加深入的层面。
而这层面,不是现代汉语。现代汉语大部分靠的是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几乎已经上升到很理性的角度,这是与汉文化有比较大的不同。在汉文化里,中庸之道为其主心轴。因此,汉语也应该遵循此规律——其定位应该位于感性与理性之间——既有出世的幻想也有入世的思考。譬如欧阳文忠公之《秋声赋》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纵纵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与“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就是其代表。
由是,要学好语文,学好汉语,就必须学好文言文。学文言文的方法有多种。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听书上的翻译注解是不能够学好文言文的。每一个学生,必须去读文言文,去背文言文。在这里,我们应该借用古时私塾的教学做法,即通背之。阅读,容易分神,分神,则毫无意义可言;只有背才能将古文深刻的记在脑子里。温故而知新,背,不是一次性的事,学习文言文,必须天天背,大量地背。
背,才是王道。这个事实,历史已经有所证明。古时有哪个才子没有读过书,像那个方仲永,不读书,“泯然众人”_但读书了,有哪个人不是成天到晚地背书呢?的确,在现在的社会中,死记硬背只会让旁人觉得你学习方法愚蠢。但愚蠢的方法,也不愧为一种方法。其实,每一种方法都有它适应的问题。而对于学习古文问而言,“死记硬背”就是不二法门!
每个学生都应该多背古文,多学习其中的文化精髓。与此同时,学以致用也是必需的。
写文言文,看似是遥不可及的难题,但是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句式语法和用词规律,这是跟写现代文差不多的。写文言文,可以先从模仿开始。模仿好的结构与句式,就是成功的第一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背诵与模仿的过程中,语感,即所谓的写作意识就被逐渐的培养起来。初期写作,可能是“为文而文”。其词句晦涩难懂不足为虑。但是当有一定的基础后,就绝对不能“为文而文”。这样会把整一个文言文写作概念带错方向。
其次,写文言文,无须讲究对称工整。虽然骈文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但是其文化价值不一定高。一篇文章中,稍微用此点缀一下,才是最好的选择。至于骈文,闲暇之时作为练笔工具也是可以值得提倡的。
如此,背诵与写作相结合,是对于文言文来说最重要的方法而学习语法与理解词义则是一种辅助手段。现在很多教学中往往是本末倒置,反客为主,这在考试内容上可以明显地显示出来——要在几分钟之内理解的,只有意思和一些最肤浅的文化含义。考试考查的重点不对,教学的方向也会因此发生偏转。但无论如何,国人必须重视古文教育应该有更多的文言文被搬上课本,小学里也应该开设古文课程,而不是单单的唐诗背诵。初中应该在学习初级古文的基础上将唐诗宋词各个派别的代表诗作基本学习完,高中则应该开始学习中高级文言文并开始文言文写作,唐诗宋词写作。等到高中毕业,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古汉语的中级写作能力和古文背诵量,即语句通顺,字词无错误,有一定的艺术造诣,尤其有自己深刻的内涵和古文背诵量,即经典古文的全文背诵的能力。这样古文教育才能算是一个成功,也才是汉语教学的一种成功。
也只有这样,国人才能有最基本的文化底蕴与气质。因此我才提倡现代古文远动
关于现代文言文如何写的困惑
现代人写文言文碰到一个很头痛的事情,那就是,不但人家不认可写的文章,就是自己都左看不顺眼,右看不象文言。追究其原因,我认为大约有以下几个:
一、用字不古。这里又有常见两种情况:1)对于常用的现代化名词,如“社会主义”,“现代化”等,无法找到相应古名词代替,结果只能硬在文言文里引用,使得写出来的文言文显得不伦不类,这可见于许多当代老学者的文言文里,也可从廖承志与蒋经国的公开信里发现;2)即使不是一些非要使用的名词,谓词,也习惯于用一些用惯了的现代词使用,这在谓词使用上尤其明显,有些现代文言文不过变成了一种四字一断的形式,似乎有些古味,但实际上并不是文言文。
关于第一点,我认为主要还是因为文言文被荒芜近一百年(实际上是从清末新政开始的),没有在社会上形成一股较大的写作力量,结果使得大量涌现在社会里的现代化名词得不到文言简写的规范。实际上,文言文在古代,也同样碰到新名词涌现的问题,但因为社会上的压倒性写作是文言文(不要以为古代的写作都是文言文,例如唐朝的变文,南宋的朱子语录,明朝的话本小说,如三言二刻,还有介于二者的《三国演义》体裁),使得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名词很快得到规范。所谓“规范”,就是按照更古的文言文法,把新出现的名词进行统一的简化,当然,这个过程不是政府命令下进行的,而是由大多数人在交流作品时形成的共识,朝廷定期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命题和作文、奏折、塘报公文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所以,如果写作文言文能在将来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运动,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至少部分解决。清末梁启超就是一个尝试者,梁启超的文言文(见他的《饮冰室文集》)里含有大量的新名词,而他试图对这些名词进行文言规范化,由于他的名望,使得他文章写法为社会上许多人所效法,形成了所谓“梁启超体”,当时有些老学究讥笑梁文是文白夹杂,我认为是偏颇的,除非这些老学究写文章时回避声、光、电、化和其他新名词,但他们做不到。
关于第二点,主要原因还是我们现代文言文教育的问题,一句话,缺乏练习。现在中学的文言文课文不是没有,虽则少了些,更重要的是教师从不让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甚至连造句都不做。其次,主要因为“小学”的教育进行得很少,所谓古人说的小学,就是文字学,使得现代人掌握的汉字很少,不能变通地使用单个字表达意思。一旦写起文言文来,字到用时方恨少,写去写来,就是现在知道的几个字,结果当然被人家或自己看来是现代文的简化,而不是道地的文言文了。
二、现代文言文在风格上单一。实际上,古典文言文是有很多文体风格的。例如先秦古文,它已经和两汉以后的文字有较大的差异了,《左传》的风格就是其中之一,《论语》则是另一种风格。魏晋时期兴起的骈文,即四六文又是另外的风格。中唐时期兴起的古文运动,本是反抗骈体文,复古先秦古文,即无韵无格律的古文,但因时代不同,这个古文已经与先秦古文有较大区别了,以后的古文基本上是韩愈的复古运动风格的模子。但以后的文言文并不都是古文(狭义古文),有些文章实际上是古文和骈文的混合,这在檄文,奏折里大量采用。现代人基本上是模仿韩愈古文的写作,更直接的是追逐清桐城派的写作风格,对于其他文体,如骈体文,练习得不多,结果使文章显得才气不足。要知道,虽然骈体文辞藻华丽,重形式轻内容,但它却有使文章华丽的优点。完全地模仿桐城派的写作风格,或不自觉地模仿了,使得文章显得很俗气,不客气地说,一些知名老学究的文言文就带有这种俗气。
解决的方法,还是多读古代各种文体风格的文章,多练习。
三、诗词化文言文。许多人练习文言文是从爱好古典诗词以后开始的,古典诗词在现代中国有远多于练习文言文的参与者。古典诗词虽然是古典文学的重要一方面,却决不是文言文,即使使用它来写作增加了文章的优美。要知道,古人的写诗虽然是广泛的业余爱好,却不是日常最主要的写作方式,以古典诗词的方式写作文言文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缺乏必要的虚词使用,如“之、乎、者、也、耳、邪、耶、惟、夫、若”等字的使用,这些字的使用,使文章抑扬顿挫,粘接通畅。要知道,古人写文言文很注意文章的音韵,写完一篇文章以后,常常要反复吟诵,这些虚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四、典故掌握太少。典故不能多,但在一些关键地方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叙述简练,不需要罗嗦重复,而简洁是文言文的基本精神。
以上四条,是我能想到的原因,肯定还不够。
文言文和方块字是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保持数千年而不坠的基本原因,以前一些学者忽略了文言文的“公约”(即Protocal)功能,以为只要方块字就能保持传统文化了,这是片面的。简单举个例子:《朱子语录》就是用南宋福建方言写的,现在没有几个人读得懂。由于中国地形复杂,疆域辽阔,被分成许多方言区,而且难于做到官话被推广到各地(就是现在都还做不到普通话的完全推广),如果写作采用口语化,即白话,相信现在没有几个人能理解古代的典籍了。而且倘若没有文言文规范写作,方块字本身也将变化,比如现在的粤语方言下,涌现了许多其他地区人民看不懂的字,现在尚且如此,可以想象在漫长的几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汉字势必将发生很多区域性的变化,无法作为一个统一文字体系传承文化了。
现代文言文:<钓者为何钓吾钩之鱼?>
独立与花前月下,看男女缠绵叙意,回顾古今风月秘史,鉴古人为情所困,借吾失恋之训,劝当世之愚人,世本无情爱,唯有势力人,男者好色,女者贪财,此乃古今之大理。
吾少无桃花运,性本爱美女,误落情网中,一去七余栽,虽纵横情场一生不下马,笑傲愚人花前失蹄,吾却身患重伤,回想之,悔之莫及,因年少无知。故人言之择其爱者而爱之善莫大焉。故沉于情海无数,昨日失恋,今寂寞,恨当时太茫然,吾七栽风月,归属何在?如今落的两泪连连,今日捧酒畅饮,恨世污,愤女恶,以醉解忧忧依然,精神恍惚,六神无主,终日以泪洗面,谁言吾之痛心?
看世间烟雨风尘。品人生酸甜苦辣,曾以为妻乃天下奇女,世人中圣洁之女神。今观之,女人乃一丘之貉。缘断灰飞湮灭,留得碎心抱头哭,世事一场大梦,吾心依旧冰凉,曾羡吴三桂一怒为红颜,曹操为文祭动用百万雄师,静而思之,实为不值,求吾之爱者却失爱吾之人,故吾以为相爱非得相聚。
登峰方知天之高,居海之中才知海之阔。七栽风雨,才知吾乃居于虚幻之中也,世无孔子谁定是非之真?然则今日之失,实非吾之所愿。吾成于爱,败于情,虽有相爱之情,却无相聚之意,非妻不爱吾,而吾无财也!
今吾廿岁有余,在古则有成家立业之说,而今吾却一无所拥,虽有大器晚成之象,妻却丝毫不知,故拂袖而去,今已是他人之妻,并身怀六甲。吾痛心疾首,亦无它之良策,看他等爱之绵情之缠,恨无刀剑不能刺之,欲与同归噩耗之中,恨之极,爱之深,终日茶饭不进,欲以削发为僧,经故人深解,吾知家有考妣,为一女巫弃家离异,实为不值,此非君子之为。识时务者为俊杰,爱沉心底,重归尘世。
吾少时家景贫寒,父之教曰:寒窗苦读,一朝登榜,光宗耀祖。少则担负起兴族荣家之重责,苦心人天不负,族中吾少有长进,却栽在一女巫之手。有负师之教诲,有违父之本意,有背祖辈之期望。常言道:善始实繁,刻终盖寡。人非圣贤谁能无过?今吾愿弃情投业,以改幼稚之失,还吾枭雄之誉。
后:吾常想,吾生于世间,当以天下大任为己任,其因福祸避趋之?愿聚九州之虎狼创华夏之伟业,愿结天下有识之士振中华之雄风,愿以个人卑历为例,劝当世之豪杰莫为女巫以误年华,好儿郎何患无妻?功业惧成,随之缘来,勿急!愿诏告四海之兄弟,天下能人贤士事业为重,婚姻次之,爱情为轻!
【文言文句式目录】
判断句
被动句
倒装句
省略句
文言文句式结构有: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
第七篇经行什么意思:路是什么_1500字
假期的一天,父母趁微风不噪,趁阳光正好,便打算进行一次早已准备好的家庭旅游,主要是为了让上年纪的外公外婆能出门走动走动,散散心。
外公外婆身体不好,平时也大多窝在家里不出门,这一次也是在父母的坚持下才答应出门。
到了景点,一行人下车向里面走去,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谈着生活中的琐事,对景色的欣赏,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心情格外的舒畅。路旁是片树林,高大的树木遮蔽了阳光,传来阵阵阴凉的气息。枝条上挂着一块木牌,上面记载着各个树木的名称、特点和习性,不时有游人停下脚步驻足观赏。树林中鸟鸣啾唧,一派嘈杂热闹的景象。树叶儿一阵阵的颤动,那是鸟儿们在林间嬉戏。游人们不时抬头,望向空中,那一只只掠过的鸟儿,轻盈得好像精灵,却富含生命的气息。
继续前行,来到叉路口。一条路是沿着主干道修建,平坦且宽阔;另一条路在林间穿行,地面起伏不平。
我自然是选择了小路,因为小路比大路有意思。但外公外婆年纪大了,腿脚不便,走小路自然会给他们带来负担,一时间,大家都有些为难。最终,我还是决定走大路。不仅仅是因为外公外婆是长辈,年纪大了,更主要是他们腿脚不灵便,小路不方便行走。而我还年轻,以后会有许多的机会在小路上玩,我应该先把机会给外公外婆,陪同他们。
可我正想说话,却被外公给打断了,他摆摆手,笑着说:“那么我们就走小路吧。”我感到惊讶,正想说些什么,可外公继续说:“没关系,难得出来玩一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玩得开心,要尽兴而回才对。大路虽然好走,可却缺少了周围的美丽景色。”外公顿了顿,继续说道:“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并不代表我失去了对于自然的挚爱。恰恰相反,我一向很喜欢自然,如果能偶尔出门游耍一次,即使累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只有真正地投入其中,才能享受到快乐和意义。”
外公抬起头,看着那条小路,像是自言自语:“我现在是已经老了,但我也曾经年轻过。”他的眼睛似乎焕发出某种光彩,“我已经很久没有过年经的感觉了。”
说罢,也不待我回话,外公便径自走上小路。我们见状,也赶紧跟上。外公步履轩昂,动作也染上了年轻的活力,意气风发。双眼炯炯有神,我看着外公,心中涌出了许多的感慨。
路旁那片树林,绿荫忧忧,树干苍劲有力,纵使已经布满沟壑,虽然早已经饱经风霜,但是挺拔依旧。枝干依然巍峨崇立,轻易无法将它撼动丝毫。树下的草地青翠欲滴,一棵棵的小草轻柔稚嫩,仿佛刚刚见识到世界的幼儿,轻展着叶丫,感受着微风的吹拂,感受着阳光的温暖,感受着雨水的滋润,感受着虫鸣的清脆,富于生机、活力,洋溢着生命的芬芳,清新的气息沁人心脾。小朵的花,星星点点地分布在草丛之中,仿佛群星的点缀。其中,蓝色和紫色的花最多,就像小女孩蓝色的裙摆,在微风中摇曳,活泼而动人。
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洒落下来,被分割成一块一块的碎片,闪耀着温暖的光泽。星星点点,仿佛是可爱的精灵在起舞。光与阴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同梵阿玲奏着的名曲,悦耳、灵动。晨露仍沾在花瓣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缤纷奇异的光泽,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微风拂过,露珠一颗颗饱满晶莹,在花瓣上有节奏地摆动着,忽地一下,落到地上,绽放出华美的光彩,化为了无数的晶莹。
我和外公走在小路上,外公像是被这充满了生机的画面所感染了一样,心存感激,和我讲述着他小时候的故事。外公说,在他的小时候,政府要修一条路,号召群策群力。那时候,没有机械设备,也没有水泥柏油,怎么做到的呢?那时的人们四处捡碎石和碎砖,铺洒在地上,上面再夯上一层沙土,便成为了路。这在当时而言,已经算得上是比较正规的好路了。再看看现在,生活日新月异,不用说路,生活中的许多东西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公不禁感慨:“我们这一代人,真是经历最大变化的一代人啊”。
我听得如痴如醉,仿佛看到,这条路变成了外公的人生之路。记载着外公人生变换,浮生一梦的经历。
我又想到,人的一路,又何尝不是一国之路。党和国家领导人历经风霜和艰辛修建的康庄大道,无疑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人生,不也正是祖国大道的缩影和见证者。
一条路,一个人,一方国土。
第八篇经行什么意思:青春过后,我们剩些什么。_1200字
青春过后,我们剩些什么。
“又到凤凰花朵开放的时候,想起某个好久不见老朋友,记忆跟着感觉慢慢变鲜活染红的山坡,的路口青春带走了什麽,留下了什麽”
不知道是第几次听《凤凰花开的路口》。毕业这几天耳机里循环的播放着这首歌。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是毕业了罢了,不过就是离开了一些人罢了,不过就是距离远了些罢了。
其实学校以前是有棵凤凰树的,后来因为要新建教学楼,就砍了。那时还不知道凤凰花开是什么意思。只是欣然抬头,看着高大的凤凰树上的点点嫣红,在风中笑得那么甜,那么艳,那么美,不知道美丽后面掩盖了谁的殇。
花前树下,放学后,我拉着巧微的手,漫步在这寂静空旷的校园里,拾起了一瓣醉人的红,任香味就这样弥漫了周围。起风了,裙裾微微动摇。一些温馨的场景,一些唯美的画面同被吹落的凤凰花收入在那本日记本里,坠落在梦里。
有关那个夏天的故事已经到了尾声,也没有人想给它写续集。只是过往的风,不经意地翻开了仓促的年少岁月,有些的片段落在了地上,无人问津,最后慢慢泛黄了。只是过了很久之后,某个人不小心又触到了那段记忆,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依旧那么的强烈。
我拖着疲惫的身子游走在这虚幻的记忆了,我不小心触碰了那个故事,便是刺骨的痛。我小心翼翼的整理它们,有些故事,却被无情的岁月演绎得那么合情合理。再也找不到记忆中那些如影随形的情节,渐行渐冷渐远渐淡。
毕业后,还是向往常那样过着,一杯奶茶一本小说就是一个下午,一场电影一包零食就是一个夜晚,然后早上又是重复着昨天的事情。偶尔,也会有闺蜜打电话给我说出去逛街,我只是用一两个烂到掉牙的借口推脱了。
直到巧微跟我说:“你不是说要打破你的常规,你的生活方式我都能背下来了,早上起床,噢,不对。应该是中午起床。然后吃饭,再上网网购,再吃晚饭……。”
确实,我的生活就是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暑假也是那样过去了。而上学的时候也是三点一线的生活,偶尔也会去跟闺蜜去酒吧坐一会。其实那都不算什么,在这座城市,每过几分钟,都会有一个怀揣梦想的毕业生来到这座城市,每过几分钟就会有一个青年把履历揉皱用力的扔在垃圾桶里,每过几分钟就会有一个神情沮丧的青年抱着一个装满文件的纸皮箱从某座大楼里走出,再回头望望那座曾经憧憬过的大楼。
或许我们都太柔弱了经不起什么风暴,又或许我们太坚强了经过那么多风浪任然再一次又一次经历。我曾经爱上过这么一句话: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现在回想起来是多么的可笑啊。我可以说他们这样的经历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了,但是我还没有看见聚光灯打在他们的身上,反而经过了这些后,原本拥有的棱角已经被磨圆了。
我还是一个没有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的人,你可以说我没有说资格说这些,但是生活是杀人于无形的刀,倒在它刀刃上的不止一个,而是很多,很多。
六年级:凉凉凉凉子
第九篇经行什么意思:楚游日记七
【原文】
三月初一日 桂王临朝,命承奉刘及王承奉之侄设斋桃花冲施僧。静闻往投斋,唔王承奉之侄,始知前投揭议助之意,内司不爽。盖此助非余本意,今既得金物,更少贷于刘,便可西去。静闻见王意如此,不能无望。余乃议先往道州,游九疑,留静闻候助于此,余仍还后与同去,庶彼得坐俟,余得行游,为两便云。
初二日 乃促得金祥甫银,仍封置金寓,以少资随身。刘许为转借,期以今日,复不能得。予往别,且坐候之,遂不及下舟。
初三日 早出柴埠门登舟。刘明宇先以钱二千并绢布付静闻,更以糕果追予于南关外。时余舟尚泊柴埠未解维,刘沿流还觅,始与余遇,复订期而别。是日风雨复作,舟子迁延,晚移南门埠而泊。
初四日 平明行,风暂止,夙雨霏霏。下午过汊江,抵云集潭,去予昔日被难处不远,而云集则艾行可沉汨之所也。风雨凄其,光景顿别,欲为《楚辞》招之,黯不成声。是晚泊于云集潭之西岸,共行六十余里。
初五日 雷雨大至。平明发舟,而风颇利。十里,过前日畏途,沉舟犹在也。四里,过香炉山,其上有滩颇高。又二十五里,午过桂阳河口,桂阳河自南岸入湘。〔舂水出道州舂陵山,岿水出宁远九疑山,经桂阳西境,合流至此入湘,为常宁县界。由河口入,抵桂阳尚三百里。〕又七里,北岸有聚落村落名松北。又四里,泊于瓦洲夹。共行五十里。
初六日 昧爽行,雨止风息。二十里,过白坊驿,聚落在江之西岸,至此已入常宁县界矣。又西南三十里,为常宁水口,其水从东岸入湘,亦如桂阳之口,而其水较小,盖常宁县治犹在江之东南也。又西十五里,泊于粮船埠,有数家在东岸,不成村落。是日共行六十五里。
初七日 西南行十五里,河洲驿。日色影现,山冈开伏。盖自衡阳来,湘江两岸虽冈陀缭绕,而云母之外,尚无崇山杰嶂。至此地,湘之东岸为常宁界,湘江西岸为永之祁阳界,皆平陵扩然,冈阜远叠也。又三十里,过大铺,于是两岸俱祁阳属矣。上九州滩,又三十里,泊归阳驿。
初八日 饭后余骤疾急病,呻吟不已。六十里,至白水驿。初拟登访戴宇完,谢其遇劫时解衣救冻之惠,至是竟不能登。是晚,舟人乘风顺,又暮行十五里,泊于石坝里,盖白水之上流也。是日共行七十五里。按《志》:白水山在祁阳东南二百余里,山下有泉如白练。(缺)去祁阳九十余里,又在东北。是耶,非耶?
初九日 昧爽,舟人放舟,余病犹甚。五十余里,下午抵祁阳,遂泊焉,而余不能登。先隔晚将至白水驿,余力疾起望西天,横山如列屏,至是舟溯流而西,又转而北,已出是山之阳矣,盖即祁山也。山在湘江北,县在湘江西,祁水南,相距十五里。其上流则湘自南来,循城东,抵山南转,县治实在山阳、水西。而县东临江之市颇盛,南北连峙,而西向入城尚一里。其城北则祁水西自邵阳来,东入于湘,遂同曲而东南去。
初十日 余念浯溪之胜,不可不一登,病亦稍差chài病愈,而舟人以候客未发,乃力疾起。沿江市而南,五里,渡江而东,已在浯溪下矣。第所谓狮子袱者,在县南滨江二里,乃所经行地,而问之,已不可得。岂沙积流移,石亦不免沧桑耶?浯溪由东而西入于湘,其流甚细。溪北三崖骈峙,西临湘江,而中崖最高,颜鲁公所书《中兴颂》高镌崖壁,其侧则石镜嵌焉。石长二尺,阔尺五,一面光黑如漆,以水喷之,近而崖边亭石,远而隔江村树,历历俱照彻其间。不知从何处来,从何时置,此岂亦元次山所遗,遂与颜书媲胜耶!宋陈衍云:“元氏始命之意,因水以为浯溪,因山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