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散文2篇

时间:2018-08-18 来源:优秀散文 点击:

历代散文篇一:高二散文800字


秋雨潇潇

已是深秋季节了,心底还惦记着秋天。我喜欢秋天,一如我喜欢寂寞,喜欢孤寂的你……

帘外夜雨潇潇,我在屋内就这样倾听着雨声,任思绪飞扬,我知道你即将走远……

——题记

冷风过境,雨总是来的很迟。“哦!是秋的最后一场雨吧!”心中不时的感叹。晚秋清凉如水,寂寥的雨在叹息中自天空垂落下来,敲打着秋叶,轻击着窗棂。我放下手中的笔走到窗台,看着窗外飘零的雨滴,思绪漫漫浸润开来。

信步走下楼梯,欣赏这苍凉的雨幕。联想起:“斜月朦胧,雨过残花落地红”的情景,今夜的雨也许逊色了许多。如今夜雨翩翩而至如天使般落在我的怀里,我不曾想过你是怎样穿越时空的隧道而来,又怎样轻轻入梦。是雨的到来,还是雨的凄美?我的思绪如凌乱的雨。

夜雨潇湘处,无端入梦时。雨是属于我的,而我却属于寂寞。很多时候,我都是一人,独自穿梭于雨中,聆听它跳动的脉搏,感受着它春秋四季的变迁。我漠然,缓缓踏过,不再留恋。

细细倾听,仿佛此声胜有声。我等待许久,总以为会有一个熟悉的身影穿过雨露,伴着风的节拍翩翩起舞。可是直到悄然滑落,我依然只身独步。

久久无语宁喧的泠泠轻响,一场写意挥洒的笔墨。远处,淡淡的古乐随细雨飘来,悠扬声中,仿佛让我置身于梦幻般的往事之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不须归。我浅吟低唱,怎奈心绪使然。愁绪还是悲歌?我也茫然!年华似水匆匆一瞥,落雨匆匆一逝。落叶还是飞花?驻步凝望。蘸湿的心情。是谁曾在辽远的天际写满了相思?于是声也寂静,雨也寂静,夜遥远无期……

夜寂静,声声寒萃

林微动,叶叶纷飞

花开花落,季节的芬芳已经远去,我又何必怅然若失的怀念,云卷云舒的宁静,离去吧,还是离去吧,这里有我无以名状的遐思,即使我孑然一身!

忽然想起张潮《幽梦影》里的句子“雨之为物,能令昼短,能令夜长。”

提篮春光看妈妈

从我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妈妈就用爱将我包裹起来。是妈妈的爱,陪伴我走过十个春夏秋冬,使我跨过低洼,爬上一座座高山;是妈妈的爱,给予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让我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是妈妈的爱,让我明白了世界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使我能在人生的岔道口,选择正确的道路,然后毫不犹豫地走下去。

记得小时候,我总是不懂事,妈妈却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为我做好每一顿饭菜,洗衣服,送我上学。不经意间,妈妈那双手,已变得粗糙,但却依旧那么温暖;那曾经乌黑发亮的头发,也已有了白发。

看着妈妈,想着妈妈为我付出的一切,我想着该拿什么来回报妈妈。于是我提着篮子上路了。我要撷取世界上最美的春光,献给妈妈,让妈妈永葆青春,幸福永驻。走过一条小河时,我拾到一片春光,上面写着“微笑”。微笑?是啊,我忽然想到自己每次回家时,总是板着脸或者大吼大叫,从不对妈妈微笑;面对妈妈精心准备的饭菜,我也总是拉着脸,自己吃自己的,吃完就回房间了,从不笑着对妈妈说一声“谢谢”。哦,我现在要把这片春光放入篮中,回家时一定要笑着向妈妈道声谢,感谢她这么多年来对我的细心照顾、无私奉献。

翻过一座高山时,我见一棵树上挂着一片春光。我爬上树,费力地取下它,看见上面写着:做饭。其实,我已经学会了做饭,会做蛋炒饭,青菜蛋汤,炒黄瓜,还会下面条,只是,我一直偷懒,不愿自己动手去做一次饭给妈妈吃。总是吃着妈妈做好的香喷喷、热腾腾的饭菜,有时还“批评”妈妈菜做得太咸了。

后来,我又来到乡村,找到“搓衣”;来到高原,找到“捶背”;来到桃花林,找到“洗脚”——这些都是妈妈为我做的,我要把它们全都放入篮中,迅速往家赶。当我跑到阳台时,看见衣服架上挂着一片春光。哦,原来是“爱”,我迫不及待地把它放入篮中。这时,我看见篮中所有的春光都被“爱”笼罩着,交织融会在一起,填满整个篮子,齐射出夺目的光芒。我要立刻把这篮春光献给妈妈!

叹中华赋

何谓中华?壮士云游九州,贤者戏说天下,诗人落难思国,游子漂泊念家。悠悠岁月,声声唱罢,看五千年之长兮,叹八万里之浩大。

美哉中华,有山川河岳,日月精华。

若夫春也,如黛青山,满溪桃花;水声潺潺,鸟啼恰恰;飞絮竞逐,游丝相杂。房内蛛网新结,屋外燕舞堪夸;低语丝丝传音,星光点点入画。

若夫夏也,绿染香樟,红映荷花;水戏鲤鱼,火烧晚霞;重湖娟秀,叠埯清嘉。老叟静坐参惮,小贩叫卖西瓜;山上流云微散,湖间莲舟轻划。

若夫秋也,野果低垂,家藤高挂;薄雾可织,枯叶堪踏;雍容静菊,懵懂醉虾。晚霜点染落叶,暮霭冷落残花;过雁寄书海角,野鹤闲游天涯。

若夫冬也,银装之盛,素衣之大;茫茫白川,寂寂肃杀;冰覆矮丘,雪绕高塔。青松尽显朴实,红梅更添风雅;云散水涸老树,草枯花败寒鸦。

壮哉中华,观历朝历代,风姿俱佳。

犹忆盛唐,坦荡千里国土,参差万户人家。风云聚散,水木清华;呤诗诵歌,唱尽繁华;麦浪似海,彩锦如霞;拾遗闭户,传为佳话。贵人时饮美酒,白丁常品好茶;谁人拔弄琴弦,何处齐奏琵琶。

犹忆大宋,宰相满腹诗书,农夫不输才华。闲池静亭,危楼高塔;词牌曲调,文学奇葩;街市熙攘,珠玉混杂;大好河山,绝代风华。可以进荒泽,登悬崖,亦能游蓬莱,醉三峡。玉人江南弄箫,胡女塞北吹笳。

悲哉中华,是百年耻辱,一生伤疤。

坚船利炮,破开面纱。吸鸦片,体质渐变差;定条约,江山尽归他。北京旧都,毁于英法;南京古城,只见屠杀。血泪腐尸,掳掠烧杀;神州大地,处处崩塌。古筝弦断,悲歌声哑;哀伤永恒,芳华刹那。

然而国已破,何为家?少年中国,奋发!奋发!辛亥革命,戊戌变法。曾念红楼翠倚,今思金戈铁马;睡狮惊散睡意,病夫抛开病榻;只恨报国无门,已然早生华发。

寻一处山林,觅一座古刹;下一局好棋,赏一株名花;饮一盅烈酒,品一盏浓茶;看一生兴亡,叹一声中华!

人生的内涵

只有众多音符,才能奏出美妙、雄壮的交响乐,一个音符,即便有独到的艺术,奏出的音乐总是乏味单调的。

———题记

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有千万种步伐,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事,有不同的物。

一个人做的事好与坏,需要别人评价;一个人生活的快乐与平淡,需要别人点缀;一个人想得到别人的信赖,需要自己先付出努力。

富人并不是很快乐的,因为他得不到别人的关心与信赖,他不能融入大众的爱。

穷人并不是很悲伤的,因为他得到了别人的同情与关怀,他融入了大众的爱。

要想得到别人的一点爱,就必须先去爱别人一点;要想得到别人的一丝情,就必须先给别人一丝情。

我们平等地来到这个世上,没有富人与穷人之分,没有纯洁与狡诈之分。是因为人的心灵的改变,有了善良与邪恶,有了富人与穷人。

人生就是这样,不然怎么有坎坷与曲折的道路,有拼搏与奋斗的意志;有悲伤与激情的感触。

想得到别人的喜欢,何不把自己的身份降低一些;想得到别人的笑语,何不把属于自己的和别人分享一些;想得到别人的信赖,何不把自己的真心坦露出来。

只要你不拒绝小草的卑微,希望的田野不会拒绝你放飞的梦想。

只要你不拒绝雪山的巍峨,圣洁的雪莲就不会拒绝你内心的纯洁。

只要你不拒绝一步一个脚印的平凡,诱人的光辉就不会拒绝你对他们的拥有。

只要你不拒绝帮助别人的诚心,善良的人们就不会拒绝他们对你的喜欢。

不是幸福之神不肯光顾于你,而是幸福在你身边徘徊时,你没有很好呵护他们。

不是别人对你不理睬不喜欢,而是你用金钱的面具将自己罩住,使别人感觉不到你的善良之心。

当你改变了生活状况时,不要试着改变别人的心态,要试着把自己改变,要使自己和别人心心相印。

人生的内涵,与时俱进,试着改变自己的缺点去善待别人,别人就不再会觉得有什么隔膜,你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欢。

历代散文篇二:中国文脉读后感

中国文脉读后感
车窗外是绵延的山脉,高低起伏,各有其态。遍布竹海的高山少不了几许裸露的山脊,却也不觉突兀,黄褐色的土壤与竹的墨绿相衬,颇有几分相映成趣的味道。这,或许便是一种脉吧?一种自然的脉,有起有落,或有断裂,却依然浑然一体。这,又多像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脉》中所提到的文脉啊。不过是一个有形而一个无形罢了。
所谓文脉,在余秋雨先生看来,便是一个减法。依我所想,所谓减法,便是由加法演变而来。如若没有余秋雨先生那般多的底蕴,没有巨人之肩的高度,便也不会有这文脉一说了,更遑论余秋雨先生那种手握斧钺大胆取舍的果敢与对文化的敏锐洞察之深刻。
全文从太过古老以致无法考究的神话开始,带领我们穿越一个个朝代,领略朝代中各个文采魅力均是惊艳绝伦的著名文人,探寻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生平,追随他们的足迹,直至今朝。而将这一切串联后得到的,即是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文脉”。
初论及文脉,我不能说一无所知,但也大略明白约是如山脉一般的、专属文化的一条脉络。然而却从未想过这脉络中涌动的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组成了这脉络。那么,是什么呢?是文人吗,还是所谓“文化”呢?
我自是没有余秋雨先生那般幸运,家门前的大山里还能有幸遇到古旧的藏书阁,但毕竟,家附近还是有山的。怀揣着对“脉”的一种敬意,我登上了山。在山顶俯瞰,俯瞰山脉,也俯瞰林立的楼房。入目密布的楼房,假若城市是一种“脉”,那楼房该是这条“脉”的基础。那文脉的基础是文章么?是诗词歌赋么?不,我想不是,文脉的基础当是文字,是余秋雨先生口中的“笔墨”之雏形。因它只是墨色端庄的方块字,还未曾拥有那种恣肆壮美的体态与内在。
余秋雨先生认为,笔墨是用来书写历史的,它贯穿了古今,述说了一代又一代的传奇。没有错,笔墨的确承载了历史,但在我看来,在看了《中国文脉》一书后的我看来,承载历史真正内涵的,却是文字,笔墨真正能代表的,不过是当代人的一种精神罢了。我从未觉得自古以来的文人是文脉的全部,对我而言,文字才是全部。
在书中随余秋雨先生的思潮,随历史的波涛,我见过了太多文人一生的足迹、坎坷和辉煌。没错,他们是笔墨的传承者,他们也用自己的精神书写了历史,但是,倘若没有文字,历朝历代的文人们又何以书写呢?笔墨于我,不过是文字的衍伸,是一种更具国人内心真情的文字。但换个角度,笔墨又是文字的升华,用文字来讲述情感,或许需要很多描写,而笔墨,也许只需几许。也因此,笔墨和文字成为两种不同的体系,尽管它们本是同源,同是用于表达国人内心真情。当然,文字更深得我心。
我无意感慨,但眼看这时代,笔墨除了成为文档中字体一栏的固定一员,也并无太多用处,并不为大多数人钟情。尽管政府提倡学写毛笔字,学习这种笔墨,可是真正喜爱它,不将它视为一种无奈的任务,抑或是炫耀的资本的人,又有多少呢?我不否认在千千万万人中,总有那么些钟情于笔墨的人们,但需要我们灌注情感、花费大把时间和精力的笔墨,除了那些真正有底蕴、有阅历的人们,又还剩多少呢?
故而,我更为看重文字。
无论多少年过去,文字依旧是人们表达、体现情感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从国人出生开始,由身边人引导;上学,又转变为谈吐和作文;工作,又演变成所谓论文的存在;再过几年,它又成为你抒发内心愁绪和欢乐的表达方式。就这样,文字成为证明国人生活阅历、文化内涵,抒发国人内心情感的几近唯一的方式。墨色端庄的方块字牢牢占据了绝大多数国人的内心,国人惯于用此表达,也钟情于用此表达。这种表达,往往成为中国历史上浩长文脉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篇章——神话、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至近代、现代、当代的散文、新诗、小说等等。也正是因为这种表达,专于文字的表达,使得文字无可替代地成为中国文脉奠定的基础。
至此,我终于解开困扰我内心许久的谜题,明白在我心中文字才是文脉之基础。中国自古以来流传的端庄方块字是有无穷魅力的,仅一个字,就可以从它的变形中发现无数奥妙。而当文字一个个汇聚在一起,成为文章的时候,文字就仿佛是你的心,它连接了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在四维空间和二维平面中架起沟通的桥梁,这才是文字真正的精华所在,也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文字的传承,文化的传承,生命的传承,生生地担起了中国的文脉。
行走在这条文脉之上,领略文字的伟大,虽从不曾妄图将自己与文脉相接,但却深深地明白,文字仍在,文脉永存。
文字——中华民族的根源,中国文脉的基础,深深根植在每个中国人内心的中国之魂。

上一篇:名家小散文3篇
下一篇:忘记散文1篇

扩展阅读文章

优秀散文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优秀散文推荐文章

优秀散文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