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的文章6篇

时间:2018-10-20 来源:优秀散文 点击:

一:[关于孝的文章]关于孝的作文精选6篇

【篇一:孝】
(作者:马静文)
古人有云:“羊有跪乳之义,乌鸦有反哺之恩,况乎人?”中国汉字往往形简而意深。“孝”这一字,上部分为“老”,下部分为“子”。“子”背父母,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便是恩重如山,而“孝”则是我们回报父母的最好方式。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虽身居帝王之位,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用的汤药,都必须由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用。他在位共24年重德治、兴礼仪,使得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发展。而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也被誉为“文景之治”。
帝王之躯,也为人子。“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它不仅是一个人行为的准则,也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志。孝子的故事在我国古代比比皆是。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几经曲折,好不容易得到线索后,他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并发下誓言不见到母亲永不返回。终于,朱寿昌在陕西遇到了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他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血浓于水,时间的距离无法淡化亲人的思念。众里寻亲,因为我们是这世上最割舍不下的缘分。
“百善孝为先”,“孝道”总在不停的延续,由古至今。一个平凡的女孩,孟佩杰,有着一个不幸的童年:五岁父亲去世,母亲重病,无奈将她送人领养。三年后养母瘫痪,养父离家出走,此后杳无音讯。八岁的孟佩杰开始为生计操劳,承担起侍奉养母的重任。她每日悉心照料养母,为她洗漱梳头、换洗尿布、涂抹膏药。十几年来,不离不弃,直到考上大学还是如此。
尽孝何难?不过是像父母照顾你一样照顾他们,满足一下老人们的愿望,让他们渡过一个开心幸福的晚年。
古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还能等待吗?
【篇二:孝】
(作者:代昆鹏)
孝敬父母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黄香温席到鲁迅寄书慰母,再到如今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我国上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里,这一美德不断被传承,这一品质不断被发扬。
陈强斌,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小人物。自母亲患上老年痴呆症开始,就将母亲绑在身后,骑着电瓶车每周往返于30公里的山路中去工作,坚持照顾母亲,不离不弃。其实,陈强斌做的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他只是将而是母亲为他做的都在母亲需要时再做一遍罢了。但,这件事却触动我们每个人。孝,其实很简单,就是待之以礼。但正是这千千万万个待之以礼换来了一个个解决人口老龄化相关问题的大爱。
我国从建国以来就不断就养老问题进行创新改革,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养老问题,孝敬每个老人,让每个老人老有所养。不光是这样,我国还十分重视孝敬老人的宣传工作,树立尊老爱老的风向标,形成“孝敬老人,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孝敬老人,虽然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不是我们的专利。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因为怕母亲伤心生气,不与兄弟争夺财产,依然选择放弃。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为歌颂母亲写过无数个诗句。孝敬父母在国外也很常见,虽然我们有着不同颜色的皮肤,但孝是不分国界的,因为我们善待老人的心是一样的。
但,这世上总会有些特例。某个人,年轻的时候放荡不羁,目中无人,从不把长辈放在眼里。直到老的时候,儿子也向他对待自己父亲的方式对待自己,尝到被自己孩子嫌弃的滋味的时候才明白当时的自己是多么无知,才明白孝敬长辈是多么重要。没有一个人愿意在无助中孤独离去,没有一个人愿意让自己所爱的人嫌弃自己。我们总青春不再,鬓发发白的时候。所以,我们理应善待每一个老人,用自己的真诚帮助他们。
“百善孝为先”,孝是对长辈的回报,也是对社会的回报,只有孝敬老人,让这一传统美德流传下去,我们才不会有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一天。
孝,很简单,它可能是一句问候,一个动作,一个眼神。
孝,又很难难到没有几个人可以坚持,难到让一个国家手足无策。
【篇三:孝】
(作者:翟振英)
何为孝?孝经有言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此乃孝也。
孝,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为父母洗衣叠被、端茶送水,而是让父母有所精神寄托。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可见为父母做一些简单的琐事本就是我们应该做的让父母开心才是孝。
世界上有许多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节日,有些许小节日已经被遗忘而父亲节、母亲节却被从国外传到中国,这足以说明孝之一字在中国的影响。古时候有一个关于孝的故事,讲的是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王祥用孝感动继母,他的故事也流传为后人得知,他的孝让人佩服。
“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孝不分老少、富贵贫贱,是人人可行可做的。愿我们能牢记这些话。及时把握行孝的机会,切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恸,至此追悔已迟。
【篇四:孝】
(作者:孙金堂)
百善孝为先——题记
“孝”字,是由一个“老人”和一个“子”拼凑而成的。父母在年轻的时候生下我们,当我们渐渐长大,我们的父母也在一天天的变老。所以我们要趁父母还年轻,早早开始孝顺他们。
被我们所深知的航天英雄翟志刚就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他幼时家境困难,父亲又常年卧病在床,全家上下靠母亲买瓜子支撑。从初中到高中,他每天都是先回家做饭,在骑自行车去镇上把妈妈接回来。回家后,帮妈妈炒一锅瓜子,而后匆匆赶回学校上课,风雨无阻。他在空军飞行学院每月津贴是12元,只给自己留2元,其余的全寄给母亲。
当然,有孝心的人不是只有他一个,还有田世园捐肾救母,大将军朱德为母分忧的故事,这些都告诉我们:做人要孝顺,要有孝心。
“孝”字,在字典上的解释为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孝道也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伦理道德。而现在有些人做不到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更是不知道伦理道德为何物。这样的人,能孝顺吗?
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和母亲在公交车上发生争执,竟然对母亲大打出手。她揪着母亲的衣服,动手打了起来。周围的人上来劝阻,她却“破口大骂”,扬言谁劝阻她打谁。人们从她的“骂词”中得知,她这样对母亲,只因为母亲没有给她买衣服。
人们常说,小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难道作为“高级动物”的我们,在这些方面还不如那些小羊和乌鸦吗?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这是我们学会的第一首歌谣。小时候,我们常常仰着小脸对妈妈说:“妈妈真好,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像妈妈对我这样的对妈妈好。”可是现在呢?我们长大了,可是我们做到了吗?我们是不是在长大的过程中学会了和妈妈争吵,和爸爸顶嘴了呢?
我们要学会反思,学着去孝顺父母,不只是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为了自己多年后的今天不后悔。
【篇五:孝】
(作者:张贺丽)
一个“孝”蕴含了很多的意义,从字面上来看它只是个一个单纯的字,却蕴含了很多的意义。
“孝”字蕴含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优良美德,古人常说“百善孝为先”告诉我们在我们心中“孝”的重要性和“孝”的真谛,比如孝顺父母是我们每个人家长都教我们的,是从小就开始教我们的,孝顺父母是每个人应该做的事。
孝顺父母说起来简单却是一件永久的事情。
依稀记得自己当初的年少轻狂,处于青春的叛逆期,每天受不了父母的唠叨,本应该是充满欢声笑意的家庭每天却充满了锅碗瓢盆的抨击声,本应该其乐融融的三口之家每天却是无休止的争吵。
以前每次都回家很晚,要么就是不回家,父母打电话不接,不回家也不给父母打电话,喝酒吸烟简直就是一个社会小青年,每次回到家也不理父母,父母教育我,我都说你烦不烦啊,有一次受不了父母的唠叨了,就收拾东西离家出走,走到了门口,被父亲拽回来了,父亲告诉我,离开我们你什么都是,现在想想父母的话他们说的真对啊。
父母每天在外面工作那么的累,每天还要照顾我,担心我的学习,回到家里还要给我做饭,每个周末给我洗衣服,有时候自己回家早了,给父母做顿饭,给父母洗洗衣服,那时候他们心里真的很欣慰,夸自己长大了,懂事了,当初的自己对父母充满了愧疚之感,明白一些道理却不想让自己表达出来,可能是当时的逆反心理的缘故吧
慢慢长大也就明白很多。
在当今的时代,孝心是最重要的,人一旦没有孝心,就失去了责任心,我们孝顺父母的心是小孝,爱祖国才是大孝,不管是大孝还是小孝只要有孝心就是好的。在大孝和小孝当中我更愿意做大孝的孩子。
【篇六:孝】
怀胎十月,我们出生了,离开了母亲的身体,开始了生命的路程,也开始了对世界的感知……
我们都是吃着母乳长大的,可能我们早已忘了母乳的滋味,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吃着母乳长大的,是喝着母亲的血长大的。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呢?难道我们不应该去孝敬父母吗?
父母将我们生下来,教我们写字,叫我们走路,将我们养大成人,尽可能的满足我们的要求,让我们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一切的一切,除了父母,还会有别人为我们做吗?我们应该庆幸,我们有父母,可以让我们去孝敬他们来回报他们。但令人痛心的是,为什么总有那么一些人不仅不感恩父母,还对父母恶言相对呢?我曾见过一个母亲的泪。她那不孝的儿子恶狠狠地将她送到敬老院,她不知所措。世上像这个儿子一样的人还少吗?这样的人也配称作人吗?父母将他们一生最宝贵的东西放在我们的包裹里,为什么我们不能好好对待他们呢?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越来越成熟,而父母,却越来越年迈。我们开始嫌弃父母的

二:[关于孝的文章]童心向孝

滚滚长江东逝水,九江之岸一只帆船停靠岸边,几只江鸟从天边掠过。紧紧握住陆康的手,在他耳畔附道:“汝儿必成大气!”不久,陆康领着他六岁的小二陆续登上帆船,袁术伫立岸边,望着一番白点,不禁感叹:“一方英才是否为我所用!”
岂知陆康带着陆绩去见袁术,袁术早知陆康大名,即摆筵招待。筵席上,杯觞交错,丝竹之声不绝于耳,仆役各司其职,美酒名果也摆满席上。陆绩从未见过如此豪华的筵席,从未尝过如此丰盛的饭菜,吃的不亦乐乎。
不知何时,一盘橘子已被仆役断了上来,这些橘子黄灿灿的,黄里透红。仿佛孩子的脸颊,却透着成熟的芳香。直扑到陆绩的鼻子,也扑入他的心。陆康知道他的儿子爱吃橘子,忙拿了两个橘递给儿子。
陆绩馋的直流口水,母亲的形象却忽然浮现眼前,她在家里干着各种家务,企盼他们能给她带点什么呢。他又想到,母亲如果能品尝几个橘子,肯定会不甚欣慰。
他又看了看橘子,忍住心中的口水,拿起这两个橘子,望了望四周,揣入了自己的口袋。可这两个橘子似乎在咬着他的心,他转念一想:“父亲从小就教导我们,好吃的食物最先给长辈吃。”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袁术已在客厅与他们告别。陆康弯腰鞠躬,陆绩也学着他的模样浅浅鞠了一躬。谁知,橘子掉落地下,陆康忙想赔礼,袁术看了看橘,笑眯眯地问道:“陆郎来我家做客,走时还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没有听出其中的讽刺意味,仰起天真的脸,回答:“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给她尝尝。”袁术呆若木鸡,又十分欣赏地看着他,惊叹:“不知陆郎小时候便知孝顺。”
陆绩六岁时便懂得孝顺,其实,真正孝顺的人小时便可表现出来。孝顺就像一串种子,越小播种心田,便可获得丰盛的结果。

三:[关于孝的文章]关于孝的作文议论文

【篇一: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子历来受到人们称赞,尤其在汉代,孝还和廉一起,成为士大夫被推荐做官的标准,称为“察举制”,据史书记载,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枭雄曹操,就是通过“举孝廉”而步入仕途,并最终一手建立起自己的帝国—魏国的。由于“察举制”是士大夫做官的唯一途径,所以,这一制度的推行大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孝和廉,尤其是孝的追捧,“卧冰求鲤”之类的孝事也纷纷被人们演绎。
伯瑜有一次犯了错,被母亲用木杖痛打,伯瑜痛哭流涕。母亲问:“以前打你的时候,没有见你哭过。今天为什么要哭呢?”他回答说:“以前被您打的时候,身上十分疼痛,但今天却没疼痛的感觉。大概是母亲您年老体衰,没有力气了。想到这,我才痛哭流涕的啊!”
这则出自《韩诗外传》的故事堪称是孝的典范,读来令人感动不已。伯瑜被母亲责打时关心的是母亲老了,并为此痛哭流泣,正是他拳拳孝心的表现。自此可见,在古代,至孝也是一种境界。

漫步街头,经常能看到一些老人。他们衣衫褴褛,要么蹬着三轮车,要么拎着蛇皮袋,流连于大街小巷中,捡起人们丢弃的饮料瓶,或在垃圾中翻找可利用的“资源”,动作僵硬而麻木。
他们都是没有亲人的孤寡老人吗?当然不是。其实,有相当一部分老人,他们的子女都还“健在”,准确地说,过得还不错。但那只是他们的子女。至于他们呢?有那么一小部分被送到了养老院。其余的,就是你在街上看到的了。他们游走于街头巷尾,构成了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忽然想起曾看过的一个电视纪录片。片中,身患重病的老人因无钱治疗而从医院转到家中,躺在床上痛苦不已。而老人的三个子女却在屋外为老人医药费的事而争吵不休,甚至还议论起老人的后事该如何处理。他们吵得十分激烈,最后甚至动起手来,好不容易才被邻居拉开。而屋里,面对镜头,老人流着泪说:“我还有几千块私房钱,就用这钱把的丧事办了吧!麻烦你们劝劝他们,让他们别吵了。他们都是我的亲骨肉啊!”其声悲切,一言一语,感人肺腑。
最终,老人在床上溘然长逝,眼角还挂着担忧的泪水。记者们都沉默了,屋内一片寂静,只有屋外不断传来吵闹与咒骂声。

母亲从小帮你们洗澡到大,你们可曾为她洗过一次脚?父亲从小把你拉扯大,你可曾亲手为他盛过一碗汤?当囚犯嚼着母亲一粒粒剥的瓜子仁时,当失意的儿子靠在父亲肩膀痛哭时,他们可曾感到父母对他们浓浓的爱意?这种爱不应该只是单方面的,它应当和孝一起,充当亲子间关系最好的润滑剂。然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孝却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跟不上历史的步伐。虽然每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不乏至孝之人的身影,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孝已渐渐地游走到了主流之外,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它数千年的储蓄,也被物质的洪流冲得无影无踪。它就像一个没落的贵族,看着时代变迁,看着大权旁落,却无能为力。或许它曾奋力地追赶上了“80后”明媚的忧伤的脚步,却又眼睁睁地看着“90后”们乘着“幸福摩天轮”远去。
然而,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孝的回归,是历史的必然。虽然暂时游走在主流之外,但最终,它将重归主流之中,但愿当它搭上“幸福”的末班车时能看到“00后”们在向它招手。
【篇二:百善孝为先】
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古时候有一句俗语是这样说的:“百善孝为先”。现在的社会潮流变化得越来越快,有的人受社会潮流的影响,因为各种理由不孝敬老人,许多老人被子女抛弃、虐待。但是这些不孝顺老人的人有没有想过,你的父母不仅生了你,还辛辛苦苦地把你们养大,他们用无尽的母爱来包容你,指引你,帮助你,而现在他们老了,你们连基本的关心和抚养都做不到吗?
我曾经看过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主要讲:有一个很老的老人,他眼花耳聋,膝盖不停地哆嗦着,他儿子和儿媳妇把他赶下饭桌,让他用木板吃饭,老人的孙子看见了,也想用木板给他父母做碗,让父母老了以后用。父母知道后,明白自己错了,把老人接上了饭桌和他们一起吃饭。第二个故事讲:一个男人很讨厌他的父亲,让他的父亲带着一条毛毯出去“闯闯”。这时他不会说话的儿子居然说:“父亲,你不必给爷爷一条毛毯,给他半条就行了。剩下的半条请你好好收藏起来,等我长大后可以把它给你们,让你们到外面闯闯”。孩子的父母认识到错误,赶紧留住了老父亲。
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父母是孩子的模范,所以父母在做各种事情时都请考虑一下:“我这么做会不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例外还可看出,父母是必须受到尊重的。
我在《今日说法》的电视节目中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人把他80岁的老父亲赶进了一个小木房,不给吃,不给喝,老人全靠邻居的帮助才得以生存。我看了以后很生气,长辈们都应该被尊重,何况是自己的父母呢?现在为了维护老人的合法权利,已经有许多相关的法律出台了,不过,我相信,老人更希望看到的是自然流露出的真情,而不是被法律所迫的的亲情。
在这里,我向那些不关心老人的人呼吁:“关爱你的父母吧,他们为你付出太多太多!
【篇三:百善孝为先作文】
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拥有多达十四亿的人口。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已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从未变过且流传至今的那就数孝道了。
孝,乃中华民族传统之美德。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而孝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个评价人们道德素养的尺度。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的概念,那么就没有资格使用“人”这个名词来称呼自己,甚至连动物都不如。羊羔尚且懂得跪乳之恩,乌鸦也知反哺之情。那么作为灵长类的我们又该当如何呢?
古时候《二十四孝》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已耳熟能详,故事中的人物也都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然而,又过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到了这个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向他们那样去孝敬自己的父母呢?在这个现实主义的物质社会,很多人也都变的现实。一味追求自己的地位、赚取自己的薪水、寻求自己的恋人,那么又有谁能够真正想到过自己的父母呢?很多人以为能给自己的父母足够的零花钱,让他们住豪宅就是尽孝了,且不知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于是“空巢老人”就应时而生。而那些空巢老人最需要的就是关爱,能够儿孙绕膝,享受一家人美满的快乐。然而,这些正是那些做子女的所不能给的。因为他们要工作、要赚钱、要追求地位。然而我们反过来想一下,自己的父母都已年迈,这些做子女的又能尽孝几年呢?且不知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恳请那些正忙于工作的子女们好好反思一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尽孝。哪怕是陪父母逛下街、看场电影、聊聊天~这些看起来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情却恰恰是父母最需要的。这平凡的一件事就能让他们高兴好几天。如此看来,尽孝又何尝不是一件简单而有趣的事情呢?
所以了解自己的父母,认清父母的需要,让父母快乐,让自己问心无愧才是你当前最应做的。现如今,我们不仅要知道“百善孝为先”,更要做到“百忙孝为先”。把手头的工作放一放,多陪陪父母,这样才能真正履行好一个做子女的职责,才能真正把“孝”这一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篇四:以孝为先】
什么是德?自古以来,人以孝为先。既然不孝,何谈以德?只有孝敬父母,尊重老师,才会懂得为他人着想。所以,我认世界上的弟一美德,是孝。
从小,我们要孝敬父母,才会一步步懂得做人道理。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天晚上都会看见,妈妈端着一盆水为奶奶洗脚,奶奶的脸上笑成了一朵花,长大以后,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端一盆水为妈妈洗脚,看着妈妈的脚。我留下了眼泪。是妈妈教会了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以孝为先!
不知,你们是否还记得那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小男孩看见妈妈为奶奶洗脚,他便也端着一盆水,对妈妈说;“妈妈,让我为您洗脚吧!”公告最后,我们看到妈妈的脸上有着幸福的微笑。不知道。看到了这则公益广告的人,是否因为小男孩的可爱而感动了呢?是否也为妈妈洗脚了呢?心中有爱,世界才会更美好。
“孝”只是一个代号,关键在于你是否做了,是否只是表面动作,而不是真心的!北魏孝文帝,以孝治国,才会使人们安定下来,正因为是他孝敬母亲,才会如此。人若无孝,为何要说他是人?因为这个人连最基本的道德都没有了,那从哪里说德,说他为别人着想更不可能!
孝不光是孝敬父母,也不只是孝敬老师,而是从这种心态去面对所有的人。孝,不只是嘴上说说,而不做,这样只是空谈,假做。只有,自己心甘情愿做时,才可谈已孝。有孝,便有德,有德自然有爱。有了爱,我们下有资格去教育别人,去鼓舞他人,不要放弃。
以孝为先,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强大,世界才会更美好!你懂了吗?请回家对你妈妈说一声:“妈妈,我爱你。”吧!我想你妈妈的脸上一定会有幸福的笑容的!这便是孝,有孝引发的爱。相信自己,一定会做一个以孝为先的人的!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篇五:孝在我心中】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孝”做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影响着每一位炎黄子孙。
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里有一句“香九龄,能温席”。说的是汉代因孝敬长辈而流传千古的小黄香。他九岁丧母,这使他更懂得了孝敬长辈。
夏季,他帮父亲把床席扇凉,赶走蚊子;冬季,他用自己的身体把父亲的床席睡暖,再让父亲睡到床上。小黄香学习刻苦勤奋,当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相传在汉代有一个叫郭巨的人,家里有一个九旬的母亲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由于家庭贫困,他只能选择赡养母亲或孩子。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郭巨和他的妻子连夜将孩子抱到山里,埋于山中。
百善孝为先,历朝历代像小黄香和郭巨这样的孝子不计其数。我们对“孝”并不陌生,似乎从懂事起,我们就常听长辈们教育道:“要做一个孝敬长辈的孩子。”可事实并非如此。
上小学时,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帮父母洗脚。可现在的孩子多为家中的“小皇帝”,家长也不愿让孩子受累。只是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个字应付作业罢了。
不仅是孩子,歌曲《常回家看看》更是体现了现在人们的生活特点。不停的找个种不回家的理由,空巢老人变得越来越多。老人们不图儿女回家做很多事,只希望儿女们回家看看。
前段时间电视上常播放这样一个广告:一位老母亲忙碌了一天,做了一桌饭菜,满心欢喜地等儿女回家吃饭。可她却陆续接到家儿女的电话,都说有事,不能回家吃饭。老人放下电话,独自一人坐在沙发上,直到深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我不由得问:“这是怎么了?”
现在,我们不需要孩子像小黄香一样为父母温席,也不需要成年人像郭巨一样为母埋儿。那是不是说,我们可以把“孝”抛弃了?
不!不是的!孝不只表现在这两处。孩子听从父母,少让父母操心;大人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常回家陪伴父母……都是孝的表现。
为人父母更应该孝顺于自己的父母,不能总为自己找任何不回家的理由。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赡养父母,常回家看看,不仅仅只是尽孝,更是给孩子做出榜样。
若连大人都不尽孝了,孩子念再多的“香九龄,能温席”也是无用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
“孝”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五千年,我们都应该发扬和传承下去,不能让“孝”消失在21世纪。
【篇六:爱诠释孝敬】
自古以来,人类用自己的爱去温暖别人,照亮别人,而且这种爱是发自肺腑的,更是永恒的。
孝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孝敬需要爱的诠释,更需要爱的奉献。爱是孝敬的基础,更是做到孝敬的必经之路,只要有爱的出现,爱的释放,那么孝敬也就随之而来。
假如把孝敬看做一艘小船,那么,爱就是推进小船前进的那个渔夫;孝敬需要我们的热心,更需要我们的真诚,只有这样,人类的需求才恰到好处。
孝敬父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父母便给予我们爱,在爱的哺育下,成长,成才。这份爱是我们必须回报的,孝敬父母是我们应该做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儿女做的很不雅观,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从不关心体贴父母,甚至有些子女从不记得父母的生日及其爱好,他们的行为的确令人有些伤痛,孝敬父母其实很简单,一句虚寒问暖的问候,当父母身处困境时,应鼓励他们。当他们摔倒在地上时,用双手亲切的扶起。当父母忙碌时,应主动帮助他们,去帮他们分解压力;当父母心灰意冷时,应劝告他们应鼓起勇气去面对。生活本应该是这样,许多事是无法改变的。父母是我们生活的一半,如果父母是一朵荷叶,那么荷叶里包裹的便是我们,我们应该孝敬父母,用真诚而又热情的爱去孝敬他们。
孝敬需要爱,用爱去孝敬父母,用爱证明自己的孝敬,爱是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一种品格,只有用爱去表示,去展示,才能写出自己别具一格的孝敬。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个问候,就能示爱,更能呈现出孝敬,孝敬父母是做子女的责任;母爱如海一样宽阔,父爱如山一样高峻,所以我们用爱找回那份孝敬,找回父母对子女付出的那份爱。
人类从一辈一辈地流传下来,尊敬长辈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也许,在小时候,我们除了在父母的爱之下成长,也在长辈的教育下成长,我们现拥有的所有成就免不了长辈的教诲,长辈对我们疼爱有佳,我们不能忘恩负义,我们可用爱去孝敬,用爱去回报,对长辈的一声问候,身体是否健康,生活是否快乐,工作是否顺心,这都体现出孝敬。
做一个孝敬的人,一声问候,一个动作,一个微笑,都能体现出爱,也就是孝敬。
有歌唱道: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同样,只要人人用爱去孝敬,去孝顺,人间将变得更美好。
只要用爱去孝敬,你的人生就不会孤单,因为你的身后有许多身影。
人类啊,用爱撑起一片天,让你在爱的天空下再现孝敬。
用爱去孝敬,让你在蔚蓝的天空下自由飞翔,成为一个值得欣赏的人。
用我们的心去孝敬父母和长辈,用爱去感染,用爱去付出,那么孝敬将时刻围绕在你我身边,孝敬父母应象雨露给予花儿的那般体贴,关心,滋润,爱是人类自古以来拥有的一份情感,一份表达,用爱去展现孝敬的风采,用爱去表达去释放一份孝敬。
孝敬父母与长辈应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不可推辞的责任。如果每个人用爱去孝敬父母,尊敬和爱戴长辈,那么,每个人的生命将是多姿多彩的。
时间在永不停息的流逝,而我们应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去孝敬父母和长辈,我们应该有效利用时间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在剩下的生命中,孝敬父母才能使我们的生活过的丰盈饱满。
用爱去展示孝敬的风采,扬起孝敬的帆船,用我们的心去释放孝敬,让我们的爱撑起孝敬的天空。
孝敬的基础是爱,让爱在孝敬的天空下飞扬,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的更美。
用爱去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让我们在爱的天空下自由飞翔。
用爱去撑起一片天,撑起孝敬的天空,人类将不会孤单。
因为你的身后将会有孝敬的身影。
【篇七:道不远人,不能不孝敬父母】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唐代诗人孟郊的诗作,可见,孝顺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那怎么佩做一个成功的人呢?
从古至今,流传着很多孝顺的人和事。他们有的是平民,有的是皇帝,但他们孝顺双亲的所作所为,让我们后人为此可歌可泣!
薄太后的儿子汉文帝刘恒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王祥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刘恒和王祥不管身份是否卑微,地位是否显赫,但是,他们都做到了孝敬父母,刘恒虽然身为皇帝,但她侍奉母亲的行为是我们深受感动,而王祥可以视自己的养母为亲生母亲对待,更是让人感动,他们孝顺父母的所作所为,难道我们不以他们为荣吗?
然而,在我们身边,也有很有孝顺的人!
潘长江的父亲在晚年常常叹息错过了演戏的黄金时代,为了让父亲的晚年生活过得充实,潘长江决定帮父亲实现多年的银屏之梦。2002年,潘长江的父亲出演电影《今年夏天我们在一起》。为了支持父亲,潘长江加盟此片助阵。
每年春节期间,潘长江都会准备一场独特的“春节晚会”,作为春节礼物送给父母。家庭春节联欢晚会聚集了潘家的文艺能人。晚会充满温馨的气氛,家人的积极参与使得晚会隆重而又热闹,而最高兴的当然是潘长江的父母了,他们用幸福的微笑感谢儿子一片孝心。
潘长江说他不会跟不孝的人交朋友。“我觉得对爹妈不孝的人,对朋友不会好的;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孝敬父母,这人无论为人还是品德上都会是一个好人。我愿意从这个方面去评价和结交人。”
潘长江为了原父亲的银屏之梦,让父亲出演了电影,使得父亲如愿以偿,他这种孝顺父亲的心让我们受益匪浅,他用感恩的心让父母在晚年得以快乐,他用拳拳孝心圆了父亲的银屏之梦,他更用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播了孝道,他让我们明白了孝的意义。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都要爱自己的父母,当我们降临人世的时候,他们就注定了要对我们负责,而当我们长大的过程中,他们更是对我们有着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宁可苦了自己,也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受一点点苦,他们早出晚归,辛辛苦苦,但没有一句怨言,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我们比什么都重要,我们胜过他们的命,别人说,我们是父母身上掉下的一块肉,的确,当我们身处险境的时候,他们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保护我们,他们默默无闻,无私的给予我们爱,当他们渐渐变老,我们才发现,原来父母的爱如此伟大!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些话,读起来耐人寻味:人是感情动物,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总会与他人相识,产生亲情、友情、恋情,其中浓的化不开,砸碎骨头连着筋的唯有父母亲情。朋友爱你,但摆脱不了自己的利益;恋人爱你,但不能放弃感情的回报;父母爱你,不需要利益、不需要回报、不需要任何前提条件,无论你富贵光鲜还是穷困潦倒,他们都会毫无保留地接受你、爱着你!父母是我们身边最亲最亲的人,无论你受到多大的委屈,遇到多大的困难,他们都会选择和你并肩作战,他们不会嫌弃你,唾弃你,他们只会爱着你,支持你,给你最大的鼓励!
我们是身为中学生,如果连最最基础的孝都做不到,那我们又怎么能做国家的栋梁呢?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不爱父母的人,又怎么会爱别人呢?”父母是我们一生中最最重要的人,他们给我们所有的爱,但是从不求回报,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孝顺他们吗?
【篇八:孝心在我心中】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孝”做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影响着每一位炎黄子孙。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里有一句“香九龄,能温席”。说的是汉代因孝敬长辈而流传千古的小黄香。他九岁丧母,这使他更懂得了孝敬长辈。
夏季,他帮父亲把床席扇凉,赶走蚊子;冬季,他用自己的身体把父亲的床席睡暖,再让父亲睡到床上。小黄香学习刻苦勤奋,当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相传在汉代有一个叫郭巨的人,家里有一个九旬的母亲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由于家庭贫困,他只能选择赡养母亲或孩子。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郭巨和他的妻子连夜将孩子抱到山里,埋于山中。
百善孝为先,历朝历代像小黄香和郭巨这样的孝子不计其数。我们对“孝”并不陌生,似乎从懂事起,我们就常听长辈们教育道:“要做一个孝敬长辈的孩子。”可事实并非如此
上小学时,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帮父母洗脚。可现在的孩子多为家中的“小皇帝”,家长也不愿让孩子受累。只是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个字应付作业罢了。
不仅是孩子,歌曲《常回家看看》更是体现了现在人们的生活特点。不停的找个种不回家的理由,空巢老人变得越来越多。老人们不图儿女回家做很多事,只希望儿女们回家看看。
前段时间电视上常播放这样一个广告:一位老母亲忙碌了一天,做了一桌饭菜,满心欢喜地等儿女回家吃饭。可她却陆续接到家儿女的电话,都说有事,不能回家吃饭。老人放下电话,独自一人坐在沙发上,直到深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我不由得问:“这是怎么了?”
现在,我们不需要孩子像小黄香一样为父母温席,也不需要成年人像郭巨一样为母埋儿。那是不是说,我们可以把“孝”抛弃了?
不!不是的!孝不只表现在这两处。孩子听从父母,少让父母操心;大人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常回家陪伴父母……都是孝的表现。
为人父母更应该孝顺于自己的父母,不能总为自己找任何不回家的理由。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赡养父母,常回家看看,不仅仅只是尽孝,更是给孩子做出榜样。
若连大人都不尽孝了,孩子念再多的“香九龄,能温席”也是无用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
我们中华名族的“孝”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五千年,所以我们一定要将孝发扬和传承下去,让孝在我们心中,不能让“孝”消失在21世纪。

四:[关于孝的文章]不要让孝留有遗憾

当我们呱呱坠地的时候,我们的一声啼哭,令爸爸妈妈绽开了笑脸。父母用他们无微不至的爱,将我们养大成人,教我们如何做人。所以,我们不能不孝顺父母。
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孝顺的故事。黄香自小家里贫困,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在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照顾有加,尽量让父亲少操心。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村里没有取暖设备,到了晚上临睡觉时,黄香脱了衣服钻进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被窝里,才让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心,温暖了父亲的心。
孝顺父母,不一定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也不必过早的说些太过高远的话语。平时一句问候,在父母劳累时递上一杯水,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却能让他们高兴好久。
可是,却有些人并不重视这份亲情。每天只是知道使唤父母,问父母要钱,有时甚至还大打出手,骂他们是“老不死的”。对父母的事漠不关心,每次都会找理由推脱回家,但你们可曾想,你们的父母有多想你?不必忘了,你的生命是你们父母给的。不孝的人,必定会遭到社会的谴责。
“百善孝为先”。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孝顺父母是恒古不变的真理。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总会有人相识,继而产生友情、爱情和亲情。但唯有亲情是不会破碎的。所以,不论贫穷也好,富贵也罢,都要孝顺父母。
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这辈子都无法偿还,当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他们就开始为了我们奔波忙碌,消耗了他们大把的年华。难道,我们不应该报答他们吗?难道,要等到父母去世后,才想到要孝顺父母吗?
所以,不要让孝留有遗憾。

五:[关于孝的文章]说孝

自古时起,便有了百善孝为先的一说法,它一直延续至今。
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都在悄然变化着,但身上的血液与亲情不变。对于<亲尝汤药>这个故事我们并不陌生,刘恒以‘仁孝’闻名天下,母亲生病三年,他目不交睫,衣不解带照顾母亲。母亲所服汤药自己都亲自服用之后才让母亲服用。这何尝不是一种孝,皇帝对母亲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老百姓呢。
闵损也是以孝闻名,他年幼时丧母,所以把对母亲的爱寄托在了父亲身上和继母上。一开始继母对他还是挺好的,但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她对他愈发的冷漠。寒冬以至,继母给自己的孩子的是棉花做的衣服,而自己的只是水中芦花做的。但他并未对父亲说这些。一天赶马车是,因为太冷所以手中的鞭子掉落;父亲大怒,用户马鞭打他。不料芦花飞出。父亲知道真相之后执意要休妻,闵损说留母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撼动了父亲,感动了继母。之后继母待他如亲子一样。闵孙对继母尚且这样,那我们对自己的亲生父母又该如何去做呢……
这孝德一直延续至今……
不久,殷武勇在自己的新婚蜜月期间,为了自己重病的父亲,割了三次头皮植给爸爸……
时代在变,不过孝心不变。
是本能,是良心,是美德,孝敬父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把它发扬光大。所以啊,行孝乃天经地义,且我们要及时行孝。总以为时间很长,求不想,人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上帝给了我们一次缘分,在有限的时间里,与父母好好相处,嘘寒问暖,也就不会有太多的遗憾了。
帮父母捶捶背,刷刷碗,在生活的小事上帮帮父母,去传递我们对父母的爱。
让我们把孝心随身携带,让这朵花开在感恩的枝头,绽放在亲情的枝头。

六:[关于孝的文章]知孝

作为人,从小到大再到成人,总会被教育要孝顺。这个社会,从古至今也到处教育人要孝顺,但在我看来,人首先要知道孝顺,即知孝。
“百善孝为先”真是已经烂大街的话了,但是理还在,不知道孝顺父母的人,便也不会是什么善良有爱心的人。知道孝顺父母并付出行动的人,他起码不会坏到哪里去。小时候肯定看过卧冰求鲤的故事,即使冬天再冷,他也可以忍受,做到这种地步的人,无论将来会不会有所成就,他必定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伙伴。那么他身边的朋友也不会少,在他有困难的时候必定会因为他的善良帮他一把。设想,一个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知道孝顺的人,将来会是什么样子。他必定自私自利,不知知恩图报,慢慢的朋友会离他而去,在困难是无人伸出援手。可见,孝顺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及性格。
还有那么一些人,他没并没有不孝顺父母,只是他们的“孝”对父母来说是冰冷的,看不见的。他们总会给父母买许多东西,可父母不会用。他们总会给父母打电话,可没说两句就挂了。他没也会回来看父母,可饭都没吃就走了。其实父母要的就是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多陪他们说说话吧,他们也老了,也想要粘人,这种时候多陪他们便是“孝”了。我看过一个搞笑但又发人深省的视频。一个女儿送给自己父亲一个平板电脑,希望他在家时不要那么孤独,可他再去看父亲时,父亲竟在用平板电脑切菜,原来父亲把电脑当成菜板了,不过的确很像。女儿本想孝顺父亲,可是方式不对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可见她并不明白真正的孝是什么也不懂父亲需要什么。还是要多陪陪她们吧,也许他们还是做好了饭在等你们,就像小时候一样。
没有父母的人便不说,由父母便要知道孝顺他们,并且也要知道怎么孝顺,不要让他们感觉不到温暖,有事力所能及也是孝顺,自己也是对他们的另一种孝顺,那边是多陪陪他们。父母年轻的时候不让他们担心,不辜负他们的期望,便是孝顺了。当父母老了,无法再为你遮风挡雨了,你来做伞,来保护他们,照顾他们,陪着他们,便是一种孝顺了。

扩展阅读文章

优秀散文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优秀散文推荐文章

优秀散文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