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的故事5篇
篇一:[节俭的故事]民间故事 勤俭的故事
从前,一家有两个儿子。大的名叫勤,二的名叫俭。这两个虽是一对双生儿,但性格截然不同。大儿子勤舍得出力,肯流汗,样样庄稼活拿得起,放得下,可就是生活不知道节约,花钱如水流。二儿子俭呢,懒得出奇,整天只想歇,不想干,样样农活不在行。可他生活俭朴会合算,一个钱恨不得掰成八瓣花。
弟兄两个性格不同,少不了磨牙斗嘴,在父亲的训教下,坏事却成了好事。他们都能以自己的长处去要求别人。勤反对俭懒惰、惜力、不吃不动。俭自然也反对勤的奢侈、浪费、挥金如土,这样他们互相制约,互相勉励,各人缺点都不敢轻易抬头。兄怕弟反对,不敢轻易花钱,事事俭点;弟怕兄嫌弃,也乖乖地起早贪黑地干活。所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十分富裕。不久就远近闻名了。县太爷知道了这事儿,就亲笔为他家题了“勤俭”的金字大匾。从此,这家更是名扬全县,无人不晓了。
后来,勤和俭的父亲不幸去世,弟兄二人的矛盾也就越来越激化。终于达到了不分家不能生活的地步。在他舅的主持下,为使财产分得公平,连县太爷题的大匾也一分两瓣,各人占有自己的半拉。
分了家,弟兄二人谁也不再怕谁反对,都毫不顾忌的按自己的脾气行事。勤虽然努力耕种,挣得不少收入,但生活铺张,挣一个花两个,日子自然很穷。俭尽管处处精打细算,省吃俭用,但由于天天睡觉不干活儿,家里没进项,日子也过不上来。没几年,分家时分得的东西被挑光了。弟兄二人一个比一个寒酸。
弟兄俩无法生活下去,只得又去找他舅舅。舅舅想想过去弟兄两个的日子,再看看眼下这个穷酸样儿,想出了一个道理。对两个外甥说:“自古至今,勤俭不分,如果分开,会变穷酸。只勤不俭,财产再多,也不够踢腾;只俭不勤,挣不来家业,能守个啥?我看你们二人还是伙在一起。”弟兄二人听了这番话,都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对舅舅的话表示同意。从此,弟兄二人又在一起生活,县太爷题的大匾又合并在一起挂在门头上。不久,便又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人家。
篇二:[节俭的故事]民间故事 机智木匠捉弄富人
木匠和一个富人门对门。富人经常欺负木匠。
一天,木匠为了报复,悄悄把富人家的大门砸坏了。富人没看见是谁砸的,只好叫木匠来重新做一扇大门。木匠说:“做大门需要好木料。”富人拿出一堆木料,刚刚够做一扇门。
富人整天在家里算帐。
木匠进来问:“门做好了,还要做什么?”富人以为还有剩余的木料,说:“做一扇窗户”。
木匠把刚打好的门拆掉,做了一扇窗户,然后去问富人还要做什么,富人以为还有剩余的木料,说:“再做一个锅盖。”
木匠把窗户拆了,做了一个锅盖。又去问富人还要做什么,富人说:“再做一个砂壶盖。”
木匠把锅盖拆了,做了一个砂壶盖。最后,富人问剩余的木料还够做什么,木匠说:“可以做一个鼻烟盖。”
他把砂壶盖拆散,做了一个小小的鼻烟筒盖。
一天,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木匠拿着鼻烟壶盖对富人说:“木料全部用完了,我们是好邻居,工钱我就不要了。”富人咧开大嘴笑着说:“我今后会考虑给你工钱的。你真是个好木匠,没有浪费一点木料。现在,你把大门、窗户、锅盖、砂壶盖、鼻烟盖全部交给我的管家吧。”
木匠好象十分惊讶,“主人啊,你说什么,我用那些木料做好了门,问你还要做什么,你说做一扇窗户,但没再给我木料,我只好把门拆了做窗户,然后又把窗户拆了做锅盖;把锅盖拆了做砂壶盖;把砂壶盖拆了做鼻烟盖。瞧,鼻烟盖在这里。”
木匠说完,把小小的鼻烟盖交给了富人。
篇三:[节俭的故事]民间故事 伊尹的传说故事
东方有个小国,叫有莘国。有一天,一个姑娘提着篮子到桑林去采桑,忽然听见不远处有婴儿的啼哭声。她寻声找去,发现一株老桑树的空心中,有一个胖娃娃,赤裸着身子,摇手蹬足,张着嘴巴大声啼哭。
姑娘很是奇怪,便将娃娃抱起来,去献给本国的国王。国王一面命御膳房的厨子把婴孩带去抚养,一面派人察访婴孩的来历。
不久出去察访的人回来向国王禀报说,婴孩的母亲原住在伊水的岸边,身怀有孕。一天晚上,梦见有神人告诉她说:“舂米臼出了水就向东边走,千万不要回头看。”第二天舂米臼果然出水了,她一面赶紧把神向她说的话告诉邻居们,一面照着神的吩咐向东边走去。邻居们有相信她的话的,都跟着她走;也有不相信她的,就仍待在家里。她向东走了大约有十里路程光景,惦念着家园和邻居,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忍不住回过头去一看——啊呀,只见家园已经浸没在一片白茫茫的大水里,汹涌险恶如狼牙一般的波涛正追踪在她和与她同行的邻居们的身后,恶狠狠地向着他们扑来。她吓得连忙举起两只臂膀,正准备呐喊狂呼,声音还没有发出喉咙,她的身子就在一瞬间变成了一株空心老桑树,站在大水的中央,抵抗住了激流,洪水在她的身后慢慢退去了。
过了些日子,采桑姑娘来采桑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在这株老桑树空心里的活泼可爱的婴孩。所有曾经和婴孩的母亲一同逃避洪水的邻居,都指证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于是婴孩就确定是这株空心老桑树的孩子。由于孩子的母亲原住在伊水岸边,后来孩子又当上了“尹”的官,因此人们就叫他伊尹。
伊尹在御膳房厨子的抚养下,渐渐长大成人,也成为了一名御膳房的厨子,烹调得一手好菜肴。同时由于自身的不断努力,读过很多书,掌握了很多学识,因而兼做了宫廷教师,教有莘王的女儿读书。
后来成汤到东方去巡游,到了有莘国,听说有莘王有个女儿非常美丽贤淑,便要求她做自己的妻子。有莘王知道成汤是个贤明的君主,对这件亲事非常满意,就按照当时的习俗,把女儿嫁送过去。
那时伊尹也很想到汤王那里去做事,发挥自己的才干,使自己有用武之地,只是找不到去汤王那里的门路。现在趁着有莘王嫁女的机会,于是便毛遂自荐,申请做了陪嫁的臣子。有莘王本来也并不怎样重视这个生长在水边桑树里、脸孔上连眉毛和胡须也不长的怪孩子,便答应了他的请求,把御膳房厨子兼宫廷教师的伊尹,当作陪嫁臣子和女儿一起送过去。
伊尹伴随着女学生陪嫁到成汤那里,教师的本领一时还用不着,厨子的手艺在办喜事的时候倒可以大显身手。于是这个黑皮肤的矮个子青年,就背着鼎锅、抱着菜板,兴致勃勃地在厨房里安排着一切,把他的烹调手艺全部施展出来。
果然,他做的菜肴甚合汤王和宾客们的口味,得到了他们一致的好评。
汤王心里一高兴,便召见了这个厨艺高明的青年厨子。
由于他出身卑微,在召见他之前,人们怕他身上的污秽和邪祟触染到至尊至贵的汤王身上,于是便先拿香草来熏了熏他,拿柴火来烤了烤他,拿一些猪牛的血来涂抹在他的周身,直到人们觉得他身上的脏污都已除去,这才让他去见汤王。
伊尹见着汤王,自以为是展宏图、抒抱负的时机到了,便对着汤王,从山珍海味的烹调说起,一直说到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大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哪知道事情总不是一帆风顺的。汤王觉得这个青年精明强干,以后看待他自然就比别的御膳房厨子有所不同,但并没有把他提升起来担任什么重要的职务。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伊尹的身份和地位依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他自觉在汤王那里没有得到重用,很受委屈,这才跑去投奔夏桀。
当时,夏国的人民都怨声载道,认为夏桀昏庸残暴,治国无方,东方的殷国却日益强大起来,汤王更是人心所向,得到了天下人的拥戴。伊尹把天下大势和个人出路两方面认真权衡了一番之后,毅然离开夏桀,仍旧回到汤王那里去了。
篇四:[节俭的故事]高三话题作文 有关勤俭节约的作文
勤俭节约争做合格小公民
同学们:
你们听说过“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吗?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箅是在富裕的今天,我们也不能铺张浪费!
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传家宝,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国家主席毛泽东所有衣服中竟没有一件不打补丁的;敬爱的周总理的睡衣穿了几十年,破了就补,补了又补,直到烂了,没法再补,就把整个背部换掉也不肯买件新的;无产阶级战士雷锋,脸盆用得油漆都落光了也舍不得丢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那便是为了替国家省下建设的资金!
有的同学会说,那时国家底子薄,所以需要勤俭,现在人们富裕了,应该享受一下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的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解放前好多了,但与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仍然需要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日常生活当中,有些同学就有铺张浪费的坏习惯,他们专挑高档、名牌的文具相互攀比、炫耀,没有一两次便又扔掉了。据汕头都市报的调查报告,汕头市的小学生参加夏令营游览北京,有些人一天仅买饮料便花了50块,而组织单位准备的凉茶却无人问津。如此的大方,如此的铺张浪费,将来会怎样呢?这种现象是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的。
勤俭节约是现实的需要,我们青少年更需要在生活中勤俭节约。为了家业的兴旺,国家强盛,我们必须培养勤劳、俭朴的高尚情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明天,我们的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古人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国勤俭败由奢”,丢掉节俭的美德,贪图享受,妄想不劳而获,这种人是没有前途的。我们青少年要树立勤劳节俭光荣,懒惰奢侈可耻的观念,即使在人民生活富裕的今天,也要继承勤劳节俭的美德,艰苦奋斗,争做合格的小公民!
勤俭节约,永恒的话题
大家下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勤俭节约,永恒的话题。
在座的各位一定从小就会背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时候我们就知道要节省一粒米,农民伯伯太辛苦,我们吃的每一口粮食都是用雨水和汗水浇灌的。千百年来勤俭节约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的进步史中。古人有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即使在今天,人们越来越讲究吃穿,讲究档次,国家也鼓励消费。但我要说的是鼓励消费,更要严禁消费过程中的浪费,别忘了“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更别忘了“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勤俭节约至今仍然是我们应当树立的正确的荣辱观,人生观。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句口号,在当今时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和使命。
古今中外,无论是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将艰苦朴素作为一种美德。联合国专门把10月31日设立为“勤俭日”,时时提醒人们在新世纪仍然要坚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不得不勤俭节约。李商隐有句名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也反复证明了这个道理: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没有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没有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
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啊,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可以看到全国自上而下都在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而努力。就拿正在召开的政协会议来说,本着节俭和环保的原则,将会期缩短到了8天半。政协委员的食宿都安排都力求节约。集中住宿,减少车辆往来接送造成的浪费;委员们下榻的房间内,也没有提供一次性的洗漱用品。为了节约纸张,尽量减少纸质文件的传送和打印,而将提案用电子文档传到委员们的电脑上。
有人问:“我能做什么?”答案很简单: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岗位做起。对,就是这么简单!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我们洗脸刷牙、洗头洗澡、每天上班前打扫卫生的时候,是不是在意的节约了一滴水?在我们使用电灯、空调、电脑、饮水机的时候,是不是刻意的节约了一度电?在我们复印打印文件的时候是不是把纸张两面使用,节省了一张纸?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需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升油、一张纸开始。日子久了就会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我还想特别提到的是节约用水,因为再过几天(3.22)就是“世界水日”。水,作为生命之液哺育着人类和天地间万千生物。在因为人口增长、不合理使用、污染和全球变暖时,地球的生命之源已经向人类亮出黄牌。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知道去爱惜,而浪费挥霍,但大家是否知道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的缺口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农村还有3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全国有110多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人为的浪费和没有合理利用水源以及严重的污染等问题,使水资源更加缺乏。
节水,是国情所迫。一场大旱,举国关注,因为抗旱关乎13亿人的“吃饭”问题。不仅立足当下抗旱,还需着眼节水才是长远之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千方百计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增加抗旱水源。可还是有一些农民家庭已经注定粮食要颗粒无收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开源节流已经是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365作文http://www.lmmw365.net/zuowen/)
还有,在我国西北的严重缺水地区,有很多家庭每天的用水要依靠肩担手提,甚至赶着牲口走几十里山路驼运。洗脸已经是很奢侈的事情了。大家也知道有的地方人一辈子只洗一次澡。幸好从2000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起了“母亲水窖”行动,修建水窖10万多眼,帮助120多万老百姓的摆脱了生存困难。面对这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节约用水。
今后在当你眼睁睁的看着水龙头滴答滴答没有拧紧时,你是不是能伸把手把它拧紧?在你下班离开办公室时,会不会检查一下关没关电脑、打印机?不过现在已经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许多人养成了两面使用打印纸的习惯;大家都很乐意使用节能灯具;以前办公室用纸发的通知、文件,现在也改成了电子文档,推进了无纸化办公。
最后我要说:勤俭节约不是一时的、而是永恒的话题。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牢固树立资源意识和节俭意识,“让节约成为习惯”、“让节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为作出贡献!希望我的演讲能引起大家自发的自觉的节约意识。谢谢大家。
勤俭节约从我做起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了勤俭节约吗?没做到吧!不瞒你们说,其实我以前也没做到,看看我亲身经历的一个小故事就知道了。
有一天,妈妈给我三百元钱让我到离家不远的一个银行去交电话费。我跑到银行,银行里的一个阿姨对我说:“小朋友,今天银行的电脑坏了,交不了电话费,你还是回去吧。”我只好悻悻地离开了。
回到小区,我的视线一下子落在了一楼的小卖部上,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支支可口的冰淇淋。我想,反正我手里有这么多钱,买五十块钱的冰淇淋都不过份。于是,我东挑西挑,买了三十块钱的冰淇淋美滋滋地回家了。
我一进家门,妈妈不高兴地说:“你怎么买了这么多冰淇淋?”妈妈看我不回答就看了看发票。突然,她大声说:“你不经过我同意就买了三十块钱冰淇淋!”我说:“我们家又不是没钱,少三十块钱怎么了?”听我这么一说,妈妈暂时平息了怒气,跟我讲了很多要勤俭节约的道理。还举例说,有些贫困儿童,一个月的生活费都用不了三十元。我想想,也对耶。于是我向妈妈认了错。
经过这次,我们家就成立了勤俭节约小分队,由我担任监督员,爸爸还要我拿一个小本本把自已每天的开支记下来。
没过几天,我爸爸就犯规了。那是在一个傍晚,妈妈刚做好了可口的饭菜,爸爸却突然打个电话说让我们一起去外面吃饭。我赶紧抢过电话说:“不行,家里已经做好饭菜再出去吃就太浪费了,爸爸你还是回家吃饭吧。”爸爸很快就赶了回家,一进门就说:“我们家荫子都知道节约了,真是难得。”我的意地笑了。
紧接着上个星期天,妈妈也犯规了。那天天气很热,我在外面玩得满头大汗,回到家,妈妈就对我说:“那么脏,赶快到楼下美发店洗头去吧!”我马上说:“不行,在家里自己洗可以节约几元钱,积少成多可以捐一大笔钱给贫困儿童的。”于是,我就在家里自己动手把头洗得干干净净。
晚上,爸爸妈妈都夸我越来越懂事了。我拿出小本子,告诉爸爸妈妈这个月我可是节约了几百元钱呢,问能不能给我什么奖励。爸爸妈妈一人亲了我一口说,这就是奖励,买奖品可是要花钱的,我们三人哈哈大笑。
现在,我们都很节约了,你也要像我家一样哦!
篇五:[节俭的故事]破除迷信的故事
有了对于鬼神的迷信思想,就有反对迷信的思想。即使在迷信成风的古代社会,还是有着不信鬼神的少数派,也便有了这些破除迷信的故事。
老迷信
清朝雍正四年八月,江南省在省城南京举行乡试,聘请一些进士担任考官。有个名叫张垒的老进士,是地道的书呆子,糊涂思想迷了心窍。每天晚上,他都要点上香,自言自语地祝告说:“弟子张垒上了年纪,学业荒疏了,恐怕担当不起考官的重任。如果试卷里有好文章,或者哪个考生的祖上有‘阴德’,求神明暗中指点我,免得误事。”
其他考官看了,没有不笑话他的,就想法子戏弄他。一天晚上,大家找了一根细竹竿,守候在张垒住房的窗子外边。张垒正在灯光下批阅试卷,当他刚要把一份试卷扔下时,竹竿便穿过窗棂上糊的纸,把他的帽子轻轻一挑,这样接连挑了三下。张垒大吃一惊,以为真的有鬼神来指点他了,连忙穿上礼服,跪地祝告道:“这篇文章实在写得不高明,可是神明指点我,想必因为这个考生的祖先行善修好,积了‘阴德’。果真这样的话,就请神明像刚才那样,再指点一下!”
窗外的人心里暗暗好笑。等到他又要扔掉这份试卷时,又用竹竿把他的帽子挑了一下。他再也没有心思批阅了,恭恭敬敬地捧着试卷,去见主考官。这时候主考官已经睡觉了,还是被他叫开了门。他报告了神明提醒他的情由。那个主考官也是个糊涂虫,他接过试卷看了一遍,便说:“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这个考生本来就该录取,你何必借鬼神的名义来替他说话呢?”
那些开玩笑的考官都不敢声张。等到揭晓,这个考生果然榜上有名。大家忍耐不住,这才告诉张垒:“那天晚上是我们跟你开玩笑,拿竹竿挑你的帽子,并没有什么鬼神在提醒你。想不到你这么当真,错取了个不合格的人!”
张垒却一本正经地回答说:“不,不是你们捉弄我,恰恰是鬼神暗中指使你们这样干,这就叫‘鬼使神差’啊!”
大家越发笑得前仰后合。这个老迷信的故事,也就当作笑话传下来了。
罗汉显灵
宋朝时候,江南有一座古寺,因为地方偏僻,很少有人到这里来烧香拜佛,和尚们收入少,感到日子难过。
一天,有个游方和尚来到古寺里,跟当家和尚见了面,两人暗中商量,想出了一条兴旺香火的诡计。
古寺里有五百尊罗汉塑像。游方和尚拣了一尊相貌同自己相像的,照那罗汉穿的袈裟和戴的箬帽的样子,把自己装扮起来;又取下罗汉的拐杖,拄着它进城去了。
这个和尚进了县城,找到一个剃头匠剃头发。他故意让剃刀伤了头皮,随后从口袋里取出白药粉涂上。临走时对剃头匠说:“我没有带钱来,暂且用手杖作抵。请你明儿到我寺里来一趟,我从优付酬,奉送现钱一百文,决不食言。”他说完话,留下拐杖就走了。
第二天,剃头匠拿着拐杖,跑到古寺里来要钱。寺里的和尚都说没有人进城剃头。事情闹到当家和尚那里,当家和尚寻思一会儿,说:“莫非罗汉显灵?”便叫人打开罗汉堂。那里好久没人烧香,满是尘埃。当家和尚领着剃头匠和徒弟们挨个查看,发现一尊罗汉身上穿着袈裟,头上戴着箬帽,连罗汉的相貌,都跟昨天进城剃头的和尚一模一样;而且头顶上还有刀伤痕迹,伤口正涂着白药粉。坐榻前面不多不少,堆着一百文古钱,穿钱的绳子都快烂断了。那根手杖,也分明是罗汉手里的物件。大伙儿又惊奇又赞叹,都说是这尊罗汉显灵。
这个消息传了出去,迷信的人不分远近,争着来寺参拜,施舍财物,这座古寺大大兴隆起来,和尚骗到的钱,多到数不清。
过了几年,由于分财不均,和尚们发生争吵,说出了实话,这才拆穿了骗局。
谋财害命
从前有个杀猪的,名叫满义,力气很大,不害怕鬼神,又爱使性子,每次喝醉了酒,走到寺庙门口,总要指手画脚,谩骂几句。
县里有座清元真君庙,坍坏长久了。管香火的庙祝袁彦隆,跟同党们商量道:“我早想兴修庙宇,但是得不到施主的赞助。满屠勇猛了得,不信神,不怕鬼,名闻全城。如果在他身上使些手段,显显神道的威灵,事情必定成功。”同党们也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
袁彦隆打定了主意,就去邀请满义到自己家里来,招待他喝酒。趁满义喝得高兴的时候,袁彦隆逗他说:“我要挑个日子,备办猪羊大礼祭献清元真君,那天看热闹的人一定不少。要是你仗着酒兴,上庙里大吵大闹,以神道自居,喝酒吃肉,反过来大骂神道,使得万人轰动,怎么样?”满义大笑道:“这是我最拿手的事,你瞧着就是了。”
到了祭神的日子,袁彦隆和同党们招来几百个年轻人,聚集在清元庙和庙前大路上,排成长长的迎神队列。旌旗夹道,锣鼓喧天,庙里摆着祭品,点着香烛,看热闹的人山人海。一会儿,满义大踏步地闯进门来,径直跑到殿堂,坐在交椅上,吆喝了声“吾神来了”,便喝着酒,吃着肉,一面吃喝,一面谩骂神道。不一会儿,他突然从椅子上摔了下来,七窍流血。原来酒里调有毒药,他活生生被毒死了。
在场的人却说满义污渎神道,得了恶报,谁也不敢怠慢,纷纷进香捐款,这座败落的庙宇很快就兴旺起来。袁彦隆捞到无数钱财,成了暴发户。
几年后,袁彦隆的徒弟因为分不到财物,心里不满,才拆穿了这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蛤蟆讨债
有个老和尚,一天夜里走下台阶,脚踩在什么东西上,“唧啧”一声,他以为是错把蛤蟆踩死了,心里“扑腾扑腾”地跳了一阵。
到了半夜,老和尚做了个噩梦,梦见满屋子都是蛤蟆,有的咬他的脚,有的咬他的衣服,好像是要他偿命似的。他吓得直打哆嗦,惊醒过来,忙叫徒弟到佛殿里烧香念经,替自己忏悔。不一会儿,他便浑身发热,迷迷糊糊地说蛤蟆讨债来了。徒弟又赶紧给师父烧茶解渴。就这样,闹得师徒们心里七上八下,一夜不安生。
第二天清早,徒弟看见石阶下面一只被踩扁了的茄子,方才知道夜里师父当作蛤蟆的,原来是做菜剩下的茄子,就把它拿给师父看。老和尚不觉笑了,霍地从床上跳下来,病也没有了。
鬼卒现形
潼川府的关王庙,造在府城西北角。庙里塑着几十尊神像。有一尊穿黄号衣的走卒像,头大脖子粗,长满络腮胡须,手里捧着令旗,形象十分怕人。
有一次,成都府派了个公差叫王云的,到潼川府来投递文书。这个公差的模样跟关王庙的鬼卒很像。庙祝喻天佑看见了他,便邀他到家里喝酒,送给他一只银酒杯,另外拿出五千文钱和一顶大头巾,央告他说:“街上耿迁开的铺子,专做头巾买卖。烦劳大哥拿这五千钱,替我定制这般式样的头巾,那铺子见是官府来人定的,会做得更精细些。”王云得到了甜头儿,二话不说,接过钱物,径自找头巾铺去了。
王云找到耿迁,说要定制头巾。耿迁心里怀疑,怎会有人戴这么大的头巾,只因贪图厚利,也就答应缝制。等到头巾完工时,王云早已投了文书,离开了潼川府。这顶头巾一直搁在铺子里。
过了几个月,耿迁有事出城,走过关王庙,进去歇一会儿。一眼看见那个穿黄号衣的鬼卒塑像,大吃一惊,他心里寻思,去年拿钱五千定制大头巾的,原来就是这个鬼卒。他便用小绳子量了量鬼卒头颅大小,回去后比了比头巾尺寸,果然不差分毫。骇得他出了一身冷汗,慌忙找个巫师,把头巾献给鬼卒。关王庙鬼卒现形的事情,就轰动全城了。
喻天佑正是管理关王庙香火的人。他借了这个事情,大肆宣扬关王灵验,到处募化钱帛,说要翻造庙宇、重塑神像。没有多少时候,他就诈骗到一万贯钱,成了呼奴使婢的大富翁。
这天,王云又出差到潼川府来,街上的人碰到他,以为又撞见鬼卒了,不禁闪身躲避。王云觉得奇怪,便问出了什么事。有人把之前鬼卒现形的事情告诉了他。这个王云是见钱伸手的人,怎肯白白被人利用,他回头就去找喻天佑。喻天佑也晓得做公差的不是好惹的,却又害怕骗局被拆穿,下不了台,假装说素不相识,不肯接待他。
王云又恼又恨,径自去禀告知府,把当年喻天佑为何请自己喝酒、自己怎样到头巾铺定制头巾的经过情形,原原本本诉说一遍。因为有耿迁做见证,喻天佑抵赖不得,只好从实招来。结果被判处流刑,流放到边远地方去,万贯家财都被官府没收了。
神鱼
土坝旁边长着一棵大枫树,树身空朽了,露出一个大洞,碰到下雨天,洞里就积满了水。
有一天,一个鱼贩子贩运一船鳝鱼,经过这儿,上岸休息。他看见洞里有积水,觉得好玩,便放了一条活鱼进去。
村里的人看见这条鳝鱼,大惊小怪起来,说:“树洞里哪来的鱼呀?莫非是‘神鱼’!”
消息一传开,信神的人一窝蜂似的拥了来,就在树旁搭了一间屋子,算是神鱼庙,并且杀猪宰羊,向鳝鱼上供。这个土坝顿时就热闹得像市集一样。
后来鱼贩子又来到这儿,看见这般情景,哈哈大笑说:“什么‘神鱼’,真是活见鬼!这条鳝鱼是我放着玩的,现在正好给我下酒。”说完他就随手把鳝鱼捉回船上去,做鱼羹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