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表达方式5篇
第一篇文章的表达方式:突出记叙重点的九种方法
有些同学写的记叙文,虽也能把事情交待得眉目清楚,有条有理,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平平淡淡、空泛单调,如同“流水账”。这往往是由于重点不突出,能体现中心的高潮推不上去,把重点内容写得和非重点内容一样平板,不能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整篇文章也就不能生动感人。
所谓“记叙重点”,就是记叙文中最能体现中心思想的部分内容。怎样才能使记叙的重点鲜明突出呢?现从我们学过的课文的写法中归纳了十种方法,供大家供鉴。
一、精雕细刻法。就是抓住突出主题的重点部分,进行细致入微、具体充分的描绘,如同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把表现人或事物特点的部分清晰地展示出来。例如《背影》,它所表达的中心是父子之爱,而父亲买橘子的过程正是体现父子深情的重点,于是,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详尽、细腻的刻画:“我看见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过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人物行动的过程,写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这里“探”的小心,“攀”的吃力,“爬”的艰难,都揭示了父亲的舐犊深情,而儿子看到父亲的背影时,眼泪一下子出来了,这样儿子对父亲的挚爱也自然流溢于纸上。如此,就鲜明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思想。
又如《包身工》中通过对包身工起床情景的详细描写来揭露包身工生活条件的恶劣,受剥削之深重;《为了周总理的嘱托》通过对吴吉昌扫街情景的细致刻画,来表现吴吉昌不屈不挠的精神,都是抓住重点精雕细刻来突出中心的。
运用这种方法要做到“精”和“细”。“精”就是要准确贴切,要符合生活的真实,要选择能恰当地体现中心思想的内容,“细”就是详尽入微,毫发毕现,形象逼真,力求给人身临其境、如在目前之感。
二、铺张渲染法。就是抓住要点,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全面展示事物的特点,就象绘画中在简笔勾勒的基础上敷以浓墨重彩一样,使形象更加绚烂艳丽,从而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重点写了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的场面,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用了比喻的手法,对这三拳进行了充分的渲染: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视觉、听觉作了一大串形容,充分渲染了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三、多侧面展示法。在记叙文中,对于要重点表现的人或物,若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并加以表现,对形象的刻画就会更加具体和全面,并使之产生立体感,给人以完整的印象。例如《琐忆》一文,既写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友能爱的一面,又写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对敌能憎的一面。这样就展示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完整、饱满,也更真实、深刻。
写景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如《我的空中楼阁》。
要多角度表现人或事物,就要学会辨证地观察、认识和分析问题,材料要围绕中心不能横生枝蔓、杂乱无章。
四、直抒胸臆法。就是抓住叙述的重点,紧扣文章的中心,用精辟有力的语言,简明扼要地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表达方法上,是一种直接的抒情和议论。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每一个典型事例叙述完毕之后,都有一段抒情和议论来抒写作者的感情,揭示事件所包含的意义,从而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加鲜明突出。
但应注意,抒情和议论一定要有相应的、充分的叙述与具体的描写为基础。不然只会显得空洞,不仅起不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反而会给人以无病呻吟之感。
五、层层铺垫法。把重点的人、事、物放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既显得醒目,又能起到强调的作用。同样,把要表现的重点放在后边,先写次要的人或事物用来赔衬,也能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就象舞台上的戏剧一样,先有锣鼓之声和卫士的亮相,然后再让主角出场,以显示其大将风度。如《明湖居听书》一节中,要重点表现的是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艺,但文章并不直接从王小玉入手,而是先写戏园子里听众爆满,人们都慕名来听王小玉说书;接着写一个面貌丑陋的琴师演奏技艺的超群;又写了黑妞的精妙绝伦、让人叹为观止的演唱,最后才是主角王小玉出场,她的演唱又压倒了前边的黑妞,折服了所有的观众。这样写来,如同拾级而上,步步登高,愈高愈奇,愈奇愈妙,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运用这种方法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开头的内容虽不直接表现主题,但还是间接为中心服务的,要写出与中心人物或事件的联系,要能够对中心内容起到陪衬的作用,为表现中心服务。
六、悬念蓄势法。为了突出文章记叙的重点,往往先设置悬念,以引起读者注意,吸引读者去猜测事情的原委、真象或结果,然后层层剥笋,把故事推向高潮,最后揭示谜底,通过吸引读者注意力,加深读者印象,来达到强调的目的。例如《驿路梨花》,文章记叙的重点是“谁是小屋的主人”,在开头先设一悬念领起全文:深山月夜,梨树林边,竹篾泥墙,房门反扣,用炭字写着“请进”的小茅屋,到底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然后写瑶族老人,二设悬念,引发梨花姑娘;由梨花姑娘引出解放军造小屋,三设悬念:解放军为什么盖这小屋呢?这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巧置误会,设悬----释悬----带出新的悬念。通过这些悬念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使文章记叙的重点突现出来,完成了主题的表达与升华。
悬念的设置要紧扣重点,自然合理,防止装腔作势,故弄玄虚。
七、对比烘托法。人分宾主,物有主次,红花虽好,还需绿叶陪衬。在对比中,事物的特点才体现的更鲜明。在《绿》一文中,为了突出“梅雨潭的绿”,先写梅雨亭和梅雨瀑加以烘托,又用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与秦淮河的波色与之相对比,反衬梅雨潭的绿绿得醉人,绿得令人惊诧,绿得无法比拟。《故都的秋》中,也多次用南方的秋来对比衬托北京的秋。写人也一样,《群英会将干中计》一节中,愚不可及而又自以为是的蒋干,和足智多谋、成竹在胸的周瑜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对比当中,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生动。
对比衬托,可以是同一种性质的材料,如《猎户》中百中老人来衬托董昆,使主要人物董昆的形象得到丰富和补充,也可以是反面的材料,如蒋干之“愚”反衬周瑜之“智”。
八、扬抑曲折法。“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情节的起伏跌宕,顿挫曲折,能强烈地吸引读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变色龙》、《项链》、《促织》等,通过一波三折的情节来表现文章的主题,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有的文章,为了避免平铺直叙,经常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制造波折。先写对人物的某种看法,而后由于某种原因而否定了原来的看法,得出一个新的结论。这既体现了人们的认识规律是逐步深入的,同时也通过对反面的否定而增强了对正面的肯定的表达效果,从而使正面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例如《荔枝蜜》,先写自己不喜欢小蜜蜂,后来变得不仅喜欢,甚至想变成一只小蜜蜂。正是小蜜蜂勤劳、奉献精神的感动,才有作者思想感情的巨大转变。这样就突出了小蜜蜂的高尚品格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应注意,“抑”要有分寸,要为下文的扬留有余地。“扬”要把握契机,做到合理自然,水到渠成。
九、删次简冗法。一篇文章处处都详写就没有了详写,处处是重点就没有了重点。只有当详则详,该略就略,方能突出重点。这就要求在明确中心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素材,看哪些能恰当地表现中心,就作为重点,加以详写,哪些与中心无关,就大胆地删去,该略写的地方,就简明扼要。例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原文中,曾有一段表现民工们中毒前干劲特别大的文字,写民工们春节也不休息,还开展了劳动竞赛,每人一天挑了几百担土等等。这显然与文章歌颂“寻找、运送特效药”的人们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共产主义精神没有关系。于是在选入中学课本时,就被删去。也是因为同样的理由,文章对民工中毒的原因和过程没有交待,因为这些材料不仅无益于中心思想的表达,而且有害:试想,这么好的民工----我们的阶级兄弟,怎么会中毒了呢!但它作为事情的起因,不交待不行,所以只需用一句话交待一下就行了,决不可以详写的。
材料的取和舍,详与略,要以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为准。该详时则不吝笔墨,酣畅淋漓;该略时则惜墨如金,扼其要语;该舍时则删次削冗,毫不吝惜。
第二篇文章的表达方式:记叙文的文体特点
记叙文就是记载、叙述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经历过、接触过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的文章。记叙人物和事件,必须掌握四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
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记叙,就是记载和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经过;描写,就是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细致入微的描绘,给人以真切的感受;抒情,就是抒发、表达自己的感情;议论,就是讲述道理,也就是作者通过对事物、事件的评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的结合,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记叙是通过一般的述说和交代,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变化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对事物的发展和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描写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记叙文如果缺少描写,就会平淡苍白,主题不突出,形象不鲜明,情节不感人。当然,描写要恰当,为中心服务。所谓恰当,即突出特征,符合身份,写出变化。
写作记叙文时,在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适当穿插抒情和议论不仅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而且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一、选择较小的切入点
话题作文,写作范围一般都十分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做一个僵死的概念,视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统地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定“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五六百字左右的篇幅内定出立意鲜明、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善于“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这就要求作者在选择“小的方面”的时候,注意所选材料的“现实性、针对性、典型性”。俗话说:“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作文题:在现代社会里少不了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的幸福,有苦恼,请以“交往”为话题定一篇作文。这个话题很宽泛,基本上包含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在社会中总是以不同的方式与人交往。如考生不能找准一个较小的切入点,就很容易对现在的人际关系泛泛而谈。而一旦落入此俗套,得高分的只能是妄想了。一篇高分作文《往下走,往上走》把切入点放到了楼道里的一扇铁门上,围绕这扇既给人带来安全,又给人带来麻烦的铁门,写出了楼道里的人们由冷漠对立到温情交住的变化。由此可见,只有做到了“化大为小”和“以小见大”,记叙文才容易出彩。
实践证明,凡是选择了较小切入点,并做到了“以小见大”的记叙文得高分的可能性就相当大。
二、材料新鲜
记叙文的选材,是写好记叙文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本上出现了模式化、规律化的选材倾向,写老师总牵扯到“蜡烛”,写同学总写到“半块橡皮”,写爱心总离不开“希望工程”……诸如此类,把生活生硬分割,使人读之生厌。文章的材料好比建造房屋的材料,但文章对材料的要求永远是“力求新鲜”。想想就可以知道,假如一位阅卷教师连续不断地看到“歌颂蜡烛”的文章,他会怎么判分!所以新鲜的材料是记叙文获得满分的基础条件。
三、内容真实
与“材料新鲜”一样,内容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保证。那些胡乱编造的所谓“感人”故事,只会让读者反感。有一些同学为了表明自己的“崇高”,文章始终不离“助人为乐、希望工程、捐钱救灾”等,事实上,我们希望社会充满爱,充满关怀,可是我们不希望我们的文章里始终充满假话、充满谎言。
我们作文时应牢记:只有真实的,才是动人的!如果我们一味地为了打动人而胡编乱造所谓的动人故事,只能让阅卷老师反感。当然,我们所说的真实并不是要大家把生活原封不动地照搬上去。我们所谓提倡的“艺术的真实”实际就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技巧性的加工,如设置悬念、修饰语言等。它和内容的虚假是完全不同的。
四、构思精巧
记叙文要写得精彩、写得让人难以忘记,就不得不在文章的构思上下工夫。构思的精巧起“以小见大”、“选材新鲜”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互相包含。一般说来,构思精巧的文章,一定是“以小见大”的,也一定是“选材新鲜”的。如一篇深圳中考作文《留下》就完全以精巧的构思取胜。全文由三个电话留言组成,记录了非典时期一位姑娘的父母、男友、朋友的三个电话留言,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爱情、友情。这样的构思在中考作文中实属凤毛麟角,自然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构思的范围不能局限在内容或形式,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遣词造句都可以纳入。在作文之前,审好文题之后,构思就应该开始了。
记叙文要占领高地,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不从发展等级上做文章是不行的。记叙文的发展写作要点是——
一、立意深刻
这里的立意深刻是指文章的主题新鲜独特,与众不同,富有深意。平常的话题,我们也可以发掘出深刻的主题来。
二、语言生动形象
这是指文章的描写功夫。好的记叙文应该充满着生动形象的描写,精细入微的刻画:人物的语言、行心理,事件的动态,景物的变化……可想而知,,这样的文章一定会获得高分。
如《打工》一文,在描写语言上就很见工夫:“我努力地干着与我年龄极不相称的活,拚命地抬起百多斤的铁笼。超重的负荷压得我浑身骨骼‘吱吱’地响,我咬紧牙努力地把自己的脊背弯成一张弓,两只脚死命地扣紧地面,两只眼球鼓成了弹丸,时刻都有射出眼眶的可能。太阳直射在我身上,背上的皮肤仿佛被烤焦了,随时都有撕裂的可能。汗水淌进了我的眼里,辣得睁不开眼,而鞋子里早已像和泥一般滑,我就这样拚命地撑着……”这段文字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精细入微的刻画,传神地写出了“我”打工的体验,充分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技巧熟练
文章是用语言文字表现主题的,如何使语言文字达到最佳表达效果,就以看写作技巧了。一般而言,写作技巧包括详略、表现用法(象征、以物喻人、过渡言志等)、体裁安排、顺序、点题、过渡响应等。
第三篇文章的表达方式:在叙事中表达真情实感
甲:小学生作文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感,有条理地写出来,是少年儿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无认是写景、写物、写人还是写事,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来抒发自己对这些事物的情感,是爱还是恨,是褒还是贬,是喜还是忧,是赞成还是反对,是放还是忧虑……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在自己的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而不是空喊口号,或虚情假意,或无痛呻吟,矫柔做作。写出来的作文才富有感染力。
我们这一讲就来谈谈怎样指导学生在作文表达真情实感。
乙:好啊,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特别是高年级小学生在写一件事时,往往对事情经过能写清楚,可是,怎样在叙事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人就力不从心了,到底怎样帮助孩子们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呢?这确实是许多青年教师很关心的一个问题。
甲:那我们就着重谈谈怎样指导高年级小学生在叙事中表达真情实感吧。
我觉得我们老师首先要弄清楚,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他应该学会哪些方法,小朱,我记得,你前些时候上的一节课训练点就是这个问题吧?
丁:是的。
甲:那我们来看看录像。
播放录像
乙:在这节课上,小朱老师总结得很清楚,我们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写一件事,表达真情实感,就是要在事情发展过程中注意写清楚自己的内心活动和体现当时的情感的主要神态,行为动作。”
丙:这些方法,不少学生也了解,可就是作文文时写不好,我们一些青年教师也讲给学生听,可效果也不理想。
甲:问题正在这里,知道了这些知识,不等于会运用这些知识,作文不是单纯的知识课,我们在作文课必须注重作文能力的训练,要精心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训练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掌握作文知识,运用知识发展作文能力。
乙:从指导学生在叙事中表达真情实感来说,这个训练过程的起始点应该在学生生活之中,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引出训练的要求和具体的内容,把学生带入训练的过程,引导学生写真事,抒真情实感。
甲:宁老师说得好,让我们再来看段录像,看看小朱老师是么导入的。
播放录像
丙:朱老师从学生生活中选取了一种几乎人人都有过的经历,引导孩子们回忆当时的感受和做法。这就使全班同学很快就投入到学习写真事,抒真情的训练之中,人人有话可说,人人有话要说,真不错。
甲:说的好!小朱,你自己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丁:为了培养学生在叙事中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我想在课堂中以一篇学生的作文作为“范文”,引导全班学习,讨论,从中领悟方法、学习方法。课堂上这段导语的设计也是为了能以学生的生活出发,自然地引出“范文”,并且,想调动大家的生活经验,为理解、学习例文,以例文中领悟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做些心理准备。
甲:从读别人写的好文章中来领悟表达方法,的确是培养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读前先作些铺垫,做好准备,很有道理。
乙:学习“范文”,可以让学生从范文中领悟方法,道理,也能为学生的作文提供某种“范式”,在作文课上,我们应根据儿童模仿心理的需要,设法充分发挥“范文”的作用。这一方面,小朱的课安排也很有新意,她根据例文的内容制成录像,教学生分两步进行灵活、巧妙地使用录像手段,第一步,仅放画面,不出声音,让学生观看,观看后讨论。第二步,让学生看录像、听范文,然后讨论,小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达自己情感的?
丙:小朱,你为什么第一遍不播放声音呢?
丁:主要是两个目的,1.让学生通过观察人物的神态,行为动作弄清自己所写的事件,为理解理解例文为什么那么写做准备;2.发展学生观摩能力,注意体会人复杂的情感变化与人种种神态与动作之间的关系。为达到这两个目的,我进行提问、组织、观看和讨论。
播放录像
丙: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学习范文,领悟方法,效果自然会是不错的。小朱,录像,真被你用活了。
乙:让我们再看看录像吧,看看小朱是怎么引导学生从读中悟方法的。
播放录像
甲:小王,看了这个教学片断,你又受到什么启发?
丙:这一次声画同步,学生边看画面,边听例文,对人的情感变化与神态语言动作的关系,怎样写人的外在表现去表现真情实感,有了具体的理解;同时,这一次更突出了可以通过直接写人的心理活动表达情感,从课堂实践中,可以看到,学生经历了一个问题、理解、领悟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对表达情感的方法有了真正的具体的了解。
甲:对,在学生领悟的基础上,教师再总结归纳,那就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了。
学生认识方法以后,还需要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在作文实践中练习运用,学生才能真正掌握。
乙:我记得,小朱老师在这节课上还设计了一种练习,很有特色,对学习表达真情实感很有作用,我们再看段录像吧。
播放录像
甲:宁老师刚才说的不错,这个练习设计得很有特色,以人人都经历过若干次的“打针”为内容,以填充为形式。对练习题中的那些空白处,人人都有过情感体验可填写,可每个人的体验又都不一样,这就为每个学生学习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留下了最广阔的空间,人人可以打开回忆的闸门,尽情抒发,好!
乙:小朱老师在练习的括号里,还写了一些提示语,如:在“我们班又要打预防针了”后面提示语为:“同学们会有怎样的表现?”“我又会怎么想?”这对引导学生注意从人的外在表现与内心世界去反映人的真情实感起到了指向作用,这对学生逐步掌握表达情感的方法也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丙:小朱,这次作文练习,你最后安排学生写什么呢?
丁:在小练习以后,我让学生以《今天我》为题作文,要求在自己熟悉的事件中选择一件来写,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丙:你上课时,从生活中引入训练,引出范文,教学中让学生从范文里悟出方法,在填充练习中尝试运用方法,现在又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选真事,写真事,表达真情实感。层层推进,学生经历了一个训练过程,可以想得出来,这次学生一定会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甲:小王总结得好,今天,关于怎样指导学生在叙事中表达真情实感,就讨论到这里吧。
第四篇文章的表达方式:怎样写好看图作文
看图作文,就是根据提供的一幅或一组图画,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然后围绕图的中心,精心构思,用自己的话有条理,有重点地把图画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思想准确地反映出来。
对小学生来说,写看图作文有什么好处呢?
一、能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
写看图作文的时候,在下笔之前,首先要观察眼前的图画,这样才能下笔写文章。怎样观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主要观察什么?哪些是次要的?这样经过长期的看图作文训练,观察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能发挥我们的想象力。
看图作文,我们并不是象照相机一样将图的内容纹丝不动的摄下来,要使它成为一篇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结构完整的一篇文章,让图中人物活灵活现,让图中故事有头有尾,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
看图作文是命题作文的基础,是观察、思维、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在小学阶段作文训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一些省市、区县的小学毕业汇考中,甚至中考、高考中也常出现看图作文这种形式。因此,从小学起训练好看图作文是十分重要的。
看图作文就形式而言有两种:单图作文和连图作文。单图作文要求围绕图的中心表达,准确而有层次地写清楚图的内容,看图作文要求先看懂每一幅画面的内容,研究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联系和变化,然后从整体上把握这几幅画面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看图作文从表达方式上分。可分为记叙性的、描写性的、说明性的、说理性的等几类。小学阶段主要是训练记叙性的看图作文,但描写性的、说明性的和较浅易的说理性的看图作文也不容忽视。
那么,怎样进行看图作文呢?看图作文也是作文,它和其他形式的作文一样,都要求达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但是,看图作文毕竟是看图作文,它有自己和别人不同的地方,有自己的特点看图。
我们认为要写好看图作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第一,认真观察,理解画面:
我们观察图画,要有整体观念,要统观全貌,不能只观察一个部分,一个局部。看单幅图是这样,看多幅图也是这样。看单幅图,要从整体出发,先将整个画面总的看一看,了解主要内容,然后再按一定的顺序,把画面的具体内容一部分一部分地看清楚,最后再回到整体上来。看多幅图,也要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方法观察,先要统观几幅图画,看这几幅图合在一起讲的是什么人,什么事,然后再按照看单图的方法,逐幅仔细观察,看懂每幅图的内容,最后还要统观全局。
其次,要有顺序的观察。
我们这里讲的观察顺序,是指具体的观察线路,先看什么,后看什么。多幅图是要从第一幅看起的,依次看到最后,这是不用多说的了。单幅图观察顺序就很多了,有的图画需要从上往下的,也有的画需要从下往上看,有的图画是从远处往近处看的,也有的画需要从近处往远处看,还有从左往右看的,从右向左看的,由物及人的,也学有的图画,几种观察顺序都要用上。
再有,要有重点地观察。
一幅图画和一篇文章一样,作画的人不是平均使用力量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绘画目的,画面的内容必定有轻重之分,这往从形象的大小,位置的远近等方面来表现。我们在作文之前,面对一组图画或一幅图画,必须要了解作画人的意图,掌握图画的的重点,只有把这些方面都搞清楚了,我们的作文才会和作画人的原意相吻合。再从写文章的角度看,重点突出了,文章的主次就分明了,详略也会得当了。
第二,要发挥联想和想象力。
看图作文中的想象,就是从眼前所展现的画面的内容出发,在已有知识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想出不在眼前的新的人、事、景、物的具体形象。
看图作文中的联想,就是由眼前的画面内容引发,想到与此相关的另外的一些人、事、景、物的具体形象。
我们知道,提供给我们作文的图画有两种,一种是单幅的,另一种是多幅的。多幅图画的的各幅图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但是,如果把多幅图和写出来的文章一一对照,我们会发现,图与图之间还有无法画出来或没有画出来的内容,也就是说,图与图之间有跳跃性,不象文章那样紧密相连。
以上介绍的仅是看图作文时的一些基本知识,还需要同学们在实践中不断地练笔和总结,我们还将对各类不同的看图作文进行分类指导。
第五篇文章的表达方式:小学生说明文(6篇)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确切生动。
篇一 我的民族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知道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想写写自己民族节日、服饰、饮食、民居。
我们藏族的节日有藏历新年,今年是水蛇年,比汉族舂节晚一天,每到这一天,大家汇集一起吃牛、羊肉、喝酒、唱歌、跳舞直到深夜。还有赛马节,每年夏季的这一天,爱骑马的男士会骑上自家心爱的骏马到赛马地区去赛马。这时会场上人多马也多去年我叔叔家的马还得了冠军。马脖子上挂满了红和哈达。骏马骄傲的目视前方。夏天还有雪顿节,“雪”藏语意思是酸奶。“顿”是团聚在一起品尝。
下面我告诉大家漂亮的藏族服饰,有四季的服装,薄厚都不一样。我就说说我们儿童的服饰。大都是羔皮和绸缎作的,还配有银器、玛瑙、绿彩石的项链、手饰、漂亮的丝绸带子还有西部牛仔的帽子和靴子,现在也穿时尚的汉族服饰。这就是儿童的服饰。穿起来既漂亮又温暖。
平日饮食有酥油茶、麻花、酸奶,有是加牛、羊肉等,节日里宰杀牛羊,吃开锅肉、灌肉肠、面肠、血肠,血肠也是开锅吃,学老了就不好吃了。我喜欢吃肉肠。当然现在也有了炒菜,面食,还有青稞酒等。尤其是爸爸喜欢喝这种酒了。妈妈做的“翻跟头”手艺是最好的。每年谁家都让妈妈去做。
藏族是游牧民族,黑牛毛帐篷是自古以来的居所现在夏季牧民还用它。听叔叔说:“在生产队时候,我们藏族才有了土木结构的定居点叫东屋子。”现在好多牧民在县城里有了楼房。把自己民族的生活习惯也带进了楼房。
时代在进步,文化在发展,我们藏族的生活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
篇二 我喜欢的一幅画
墙上挂着一幅名画的照片——《意大利山村溪流》,据说这还是世界名画呢!画面景色迷人,充满了春天勃勃的生机和乡土气息,真是令人陶醉。
你看,在蔚蓝的天空下,一座座大山昂首挺胸,山上的树显得那么苍翠,那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密密层层,整个山野都成了树的世界,好像一片绿海。在一片绿海的后面坐落着高大的雪山,山顶覆盖着千年不化的积雪。
高山的前面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草地。草地上盛开着一丛丛野花,色彩鲜艳,美极了,望着他们我仿佛闻到了阵阵花香。
草地中央“站”立着一排排小木屋,在辽阔的草地上显得那么小。
近处,一条飞奔直下的小溪正在欢快地流着,溪水打在石头上,飞溅着团团浪花,啊,我仿佛听到了溪流在唱歌,声音是那么的清脆悦耳。你看,溪水多么清,清可见低,小溪两旁的野花在风中摇摆着,仿佛在欢快地起舞。
小溪旁边,一条笔直的石铺小路伸向远方。在这绿的世界里,连石头也是奇形怪状的,有的像鸡蛋,有的像饼,有的像……
啊,这山这水,这花,这树,真是如诗如画,仿佛把我也带进了这美丽的世界。
篇三 文章的艺术
其实在我看来,读书就在于感受,一本书读下来之后,很多人都会强制性的写下一篇读后感,其实心中很杂很乱,一时半会也理不清思绪。如果在这时写下文章,很可能错误百出。其实不然,读完一本书,必定会有许多发自内心的感悟,那种感悟,不是用一般的文字语言能描写出来的,如果达不到那种艺术,反倒会侮辱了文章的本意。在这一方面的话,最好是等自己平静下来之后再慢慢构思!
文章中“艺术”的真谛不在于运用华丽的词藻,而是在于发自内心的那种真诚的东西。就算语言再平实,也能写的真实动人!只要达到这个水平文章才能写的真实感人。而且笔尖稍稍一动,一篇习作佳文就如流水般一样瞬间就写出来了。拥有这样的写作手法,才算真正到家了。其次,要懂得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在合适的地方添加合适的修辞手法,让文章变得趣味横生,更加灵活巧妙!
总之一句话:文章的艺术,难乎?难也!易乎?易也!
篇四 水的故乡
苏州,是江南的渔乡、米乡更是水乡。
清晨,天边刚刚泛起红晕,鸟儿都没鸣唱,山也静静的,苏州人家就提着油灯,架着小木船在湖泊中轻轻荡漾,趁鱼虾都没醒来之时,拿着大网叉,挖起一网泥浆,在湖水中分拣出小鱼小虾,给水田里的大鱼吃。太阳露出半边脸时,小木船上就有了一小堆鱼虾了,回到自家的田地里,在种水稻的绿色水田中放养着的鱼已经开始活动了。这时,男人们扛着一桶桶鱼虾,用大铁叉往水田中撒,大鱼们就冲上来翻滚着,把鱼料一抢而空,吐出几个打泡泡,大概是在表示感谢吧。
当太阳完全升起时,湖边往往会有一群水娘们划着一个个圆圆的大木盆,在水中拉起一种绿色和红色相间的植物,摘下上面的果实,那是水菱。她们的动作是那么的轻快,还不时发出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倘若你走过去,她们会用一种方言热情的跟你打招呼,或是剥出几个刚采的小水菱递给你。白嫩的水菱,就像那些苏州水娘们的笑脸一样可爱,咬一口,一股清凉的感觉直沁肺腑!
他们的屋后假使有一条小溪,那么在夏天月明人静的夜里,常常会瞧见一些孩子,拿着小手电,提着根木棍,在消息中捉青蛙。蒸、爆、炒……无论哪种烧法,孩子们捉回来的青蛙,被水娘们一做,就成了一道美味。
苏州,不论什么,都与水有关,是名副其实的水的故乡。
篇五 遵守交通
交通安全连着千万家,爱路护路要靠你我他
法国诗人吕凯特曾经说过:“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如今,在我们这个繁荣昌盛的时代里,每年都有不少人因为交通事故被死神夺去了生命。
据统计,2012年仅黑龙江省8月到9月就发生了8起特大交通事故,致43死46伤。尚志市发生的“8.20”事故、双鸭山市发生的“9.1”事故和佳木斯市发生的“9.3”事故,这一起起触目惊心的交通事故,不禁让人毛骨悚然。而在每一起交通事故背后,是一个个家庭失去了顶梁柱,是一个个白发人送走了黑发人,是一个个孩子与父母阴阳两隔。这些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心有余悸。
而这些交通事故往往都是人为的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的。我在生活中就发现了不少违反交通规则的人。有的为了快速到达公交车站,不走“斑马线”,斜穿马路;有的向刘翔同志学习,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看护栏上的警示语,直接飞跃护栏,汽车从他们身边擦肩而过,十分危险。在公交车上,我发现有的司机开车粗心大意:车还没进站,门先开了;或是门没关,油门已经踩到底了;有的司机和旁边人一边聊一边开车,也不看看满车厢的标语: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请勿与司机闲谈!还有的司机为了赶时间,油门都要踩爆了。左打一把轮右打一把轮,把车弄得和海盗船毫无区别。
看!又一场悲剧!在宽阔的马路上,各式的车辆川流不息。一辆载人的三轮车在“逆流而上”。这时,一辆灰色的“大众”向右拐弯,与三轮车相撞,那辆“三轮”便笔直地飞了出去,车内三个鲜活的生命又一次消失在滚滚车轮下,一阵阵欢声笑语泯灭在刺耳的汽笛声中。
平平安安出门,快快乐乐回家。这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愿望。所以我希望从今以后,大家出门时应遵守交通秩序,共建一个安全、有序、畅通的交通环境,不要让悲剧再次发生!
篇六 端午节的民风民俗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最后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游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总是那么别具特色,那么令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