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日本篇观后感6篇

时间:2018-08-16 来源:励志故事 点击:

(1) [大国崛起日本篇观后感]观后感1500字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


读史使人明智,五百年来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这天,也影响着未来。人类五百年的历史是漫长而又极其复杂的,我在那里稍作窥探。《大国崛起》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这些镜头和片段留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

对于日本,或许很多热血的中国青年都会想起中国被其欺压凌辱的那段不堪回首历史,为何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民勤劳智慧的中国会被一个只有弹丸之地、以前蒙昧落后的日本欺压半个世纪之久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在看了《大国崛起》之后,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首先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以前指出:“从明治以来,一向到这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个性是战后经济的发展十分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状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超多存在。”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十分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之后,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最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就应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再说说日本崛起过程中自下而上的社会改革。从政策措施的实施上。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改革封建身份、废除封建俸禄、地税改革、教育改革、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最后制定宪法、召开国会,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已经十分脆弱,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用心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

最后日本崛起,还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思考,仔细研究。

个人觉得日本能到达这种兼容并蓄的程度和国民一是有十分的关系,正是其国民的国民意识强所以在表面上如火如荼光明一片的威信改革之时能持续清醒的头脑,有自我的想法,而且敢于吧这种想法反馈到国家领导你那去,正让我想起了昨日文革史老师说的——要有纠正上司领导的错误的潜力。这点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十分需要学习的。抛开战争时期日本对于邻国的侵略事件不谈,能够在几十年时间内从一个战败国,在一片废墟上重建自我的国家,中间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何等不易?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李世民和魏征一段对话中的摘录。先人早已告知我们,要学会从历史中去吸取教训,避免走错路、弯路。带着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已经学会了突破各种困扰,只求发展“发展”之本身,抛弃了不必要的意识形态束缚,中国的大国之路必将稳步向前!

(2) [大国崛起日本篇观后感]大国崛起读后感三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一:《大国崛起》读后感

在不同的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题记

看过《大国崛起》使我对世界历史有了一个真正的了解。这部片子是根据历史事实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在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9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

但不免让我想起了中国可悲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从此落后。从1500年开始,欧洲的强国一个接一个的出场,引领了欧洲作为全球顶尖的新时代。五百年前航海技术的提高人类终于有了一种真正的世界观。先后出现了殖民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国家都有着早期大国的相同的特点,靠掠夺别的国家的资源,充实国力兵力,然而资源是有限的,国家和人民的消费消耗是无限的,没办法发展本国经济的特色,终于在无限的消费中保持不住强国的地位。这让我们明白了靠掠夺只能是暂时的强大,最关键的是要能发展自己国家特色的经济,才能站稳世界强国。

在这本书中,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还是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为海洋霸主,或是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条件。而面积只有两个北京大的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证券交易所,建立银行信用体系的国家。正是这种经济体制的创新,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经济,也使面积这么小的国家脱颖成为当时世界性强国。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使其成为当年的“日不落帝国”。这无疑告诉了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强占先机,才能立于强国之列。但是,当世界上的国家一个接一个的崛起时,当时的清政府却依旧落后。明朝时期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看了这些,我想我不说同学们也知道为什么中国现在比别的国家落后大国崛起读后感800字(3篇)大国崛起读后感800字(3篇)。而英国、荷兰等国家是那样的强大。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发展比较迟。不过中国发展速度很快,年收入以百分之九点几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都给其他大国造成了恐惧。

这本书是品读历史的见证,更唤醒了人们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它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篇二:《大国的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前言部分有这样的描述“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先后崛起的国家,在历史兴衰和发展方面具有典型的意义。阐述其发展历史,探寻其发展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中国尤其大有裨益。”这就对本书的高度总结和概括。

《大国崛起》一书以“九大国”的兴衰为主线,剖析其兴盛的背景和原因,并通过大国崛起探究其对世界历史及整个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大国崛起读后感800字(3篇)文章大国崛起读后感800字(3篇)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wk-72023418691115.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全书展示了九国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既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在中国全力争取和平崛起,大国复兴的战略发展时期,此书具有非凡的感召力和时代性。激发了读者对中国崛起强盛的希望和激情,这也就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九大国家应运时代的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迅速崛起。通过本书不难发现,本来西方大国的定义并不是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他们之间都或多或少的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第一,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以进行殖民统治的方式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第二,曾经经历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第三,就是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或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

总之,《大国崛起》一书带给人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兴衰更替启迪人们:崛起,以前瞻性的眼光瞄准事物变化趋势,立足创造性地化解难题,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的过程。进入二十世纪后,寻求摆脱危机的良策,保持持续、良好的发展态势,则是崛起的必然要求。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篇三:大国崛起读后感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读诗,使人明智;读史,使人睿智。当我看了《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时深深地感到,历史的车轮,势不可当,他造就了无数英雄的豪情壮志,使其为后人千古铭记……而我,也通过《大国崛起》增长了知识,拓展了智慧,有了一些收获。

大不列颠帝国的繁荣从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开始,但真正让这个国家走向顶峰却是从工业时代开始的。

有人评价说:牛顿发现了进入工业时代的“钥匙”,瓦特拿着“钥匙”开启了工业时代的大门,而亚当斯密却倡导了自由贸易的市场经济法则。没错,牛顿发现了“牛顿力学定律”,把人们从迷信神学转变到了崇尚科学,把我们现在认为“很弱智”的问题解决了,让人们了解了世界的运转方式,并悄悄地告诉了当时的人:工业时代将会很快来临。而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向人民宣告了:工业时代已经来临了大国崛起读后感800字(3篇)作文。亚当斯密发现了自由市场那只“无形的手”,让人民清楚地认识到工业时代的本质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自由的市场经济。

英国在18世纪工业时代把英国领上了世界大国的舞台,也让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

《大国崛起》这个节目的确是一个增长知识拓展智慧的的好地方。

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岁月悠悠,有些历史已经永远地消逝。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探险、荷兰的大型商船队、英国全盛时期的第一届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攻陷巴士底狱、德国第一个火车站、美国黑船逼迫日本开国、彼得大帝兴建圣彼得堡、苏联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五月花号抵达美洲……

这一幕幕历史的缩影,在《大国崛起》中为我们所呈现,这也是中国电视人以电视传媒这一特别的载体来展现近现代世界发展的一次实践。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我们当下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试图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我国发展的根本力量。让我们一起聆听历史,一起去寻味这深远的智慧。

(3) [大国崛起日本篇观后感]电影观后感1100字 教师人间正道观后感


上午组织全队党员干部观看教育影片《人间正道》。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942年秋,国民党军队加强了对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和经济封锁,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大生产运动,同时加强税收工作,以粉碎敌人的封锁。毛泽东选派老红军肖怀忠担任延安贸易税务局局长。在战场上,肖怀忠战功卓著、满身伤疤,甚至曾因掩护毛泽东而被炸弹炸伤;然而在征税过程中,肖怀忠禁不住女色和金钱的诱惑,由一名清正廉洁、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税务干部沦为了罪大恶极的贪污犯。

影片中,肖怀忠因贪污受贿而犯罪,而在战场上功绩累累。在法律和情感、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的天平上,毛主席严肃指出:战争时期的腐败,最直接的会使我们输掉这场战争;和平时期的腐败,最直接的是会使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彻底垮台。应同腐败问题做坚决的斗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为什么那么多官员倒在权、钱、色的诱惑下,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思想道德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如果一个党的多数党员的理想信念偏离了,动摇了,缺失了,这个党是很危险的。

胡锦涛以前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持续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情操,坚持严于律己、清正廉洁,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时刻警惕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坚决同一切腐败行为作斗争,用实际行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贪官们的堕落,多半是从“失德”或“缺德”开始的,虽然他们在为人之始、为官之初也注重一个“德”字,但最终因为“失德”或“缺德”,经不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最终走上了腐败堕落的不归路。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对领导干部来讲,不仅仅要“立德修身”,更要注重讲党性。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每一位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务必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经受住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始终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锻炼意志品质,提高精神境界,持续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做到“时刻警惕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

然而,“战斗英雄”却最终落入法网,这又是怎样深刻的讽刺一个在战场上视死如归的人,却轻易的倒在了没有硝烟战火的征税路上,一个人们眼中的“英雄”,却经不起金钱、美色的诱惑。一个人如果不能够从内心深处对权力真正的敬畏,对诱惑真正的拒绝,对利益真正的正视,那么,是很容易走入歧路,很容易走进极端,很容易毁掉一生的。

法网之大,不遗违法乱纪之漏;正义之彰,不驱阴暗黑幕不止。“智者见利而思难,暗者见利而忘患”,古人早给我们上了“利欲”之课。前车可鉴,何为利,何为患,利患之间当如何取舍,权力观当如何摆正,领导干部的廉风如何真正弘扬,气节如何真正持续,灵魂如何真正净洁,这实在是值得经常思考的话题。

(4) [大国崛起日本篇观后感]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800字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800字

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将于10月17日到25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每晚8点首播。

该影片中讲述了白恩培、周本顺及李春城等人步入歧途、日益腐败的亲身经历和深刻的忏悔,全景式地呈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不平凡的历程,是一部生动的、鲜活的反腐倡廉教材,具有很强的警示教育意义是真正的“反腐大片”。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见真章、动真格,看得见、摸得着。从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集体亮相时作出“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到4年间“八项规定改变中国”、“老虎”“苍蝇”一起打,再到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把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列入主要议程……立党初心不忘,治党全面从严,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反腐是一场必须赢不能输的斗争。4年来,能深刻感受到管党治党的全方位、全覆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央政治局以上率下;剑指问题、形成震慑,“让腐败分子在党内没有任何藏身之地”汇成“打虎拍蝇猎狐”的火力全开和“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的全域轰响;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重要的制度笼子越扎越紧。

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以“八项规定改变中国”,反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四年来,中央以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看见并享受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成果。《永远在路上》是以案为鉴、以案明纪的反腐教材,成为一面镜子,照给所有的领导干部。反腐败斗争关乎人心向背,“有腐必反”、“有贪必惩”已成为社会共识,唯有时刻警钟长鸣,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打铁还需自身硬”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一大批“老虎”“苍蝇”被绳之以党纪国法,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重大成效振奋党心、深得民心,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800字

古人讲“以戒为固,以怠为败”。我们要清醒看到,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腐败问题依然存在。有的仍心存侥幸,搞迂回战术,变着花样收钱敛财;有的欺瞒组织、对抗组织,企图逃避党纪国法惩处。他们故意制造一些噪音杂音,企图混淆视听,自己好从中脱身。“四风”在面上有所收敛,但并没有绝迹,有的改头换面、花样翻新,出现了各种变异。种种情况表明,全面从严治党任务依然艰巨,必须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如果不除恶务尽,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不仅恶化政治生态,更会严重损害党心民心。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我们党与腐败水火不容,始终把反腐败放在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一棵参天大树,如果任由蛀虫繁衍啃咬,最终必会逐渐枯萎。惩治腐败这一手必须紧抓不放、利剑高悬,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只要谁敢搞腐败,就必须付出代价。上下同欲者胜。全党同志对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带来的正能量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够自信。

行动是最有力的语言。从今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部署要求看,从尊崇党章、严格执行准则和条例,到把作风建设抓到底、坚决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势头以实现不敢腐,再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立足标本兼治以净化政治生态,都深刻表明全面从严治党正在向纵深推进。全党要保持坚强政治定力,跟上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不断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成效,以兑现承诺、取信于民。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800字

在大众媒体上展示巨贪们的丑事恶行,这是一种痛,也是一种自信。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反腐是一场必须赢不能输的斗争。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从这个角度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是一份反腐斗争的成绩单,是一份阶段性的答卷。

由中央纪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17日晚开播。当晚播出第一集《人心向背》,其中有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等几名落马省部级高官出镜,现身说法,片中透露出不少贪腐细节,发人深省。

这部大型专题片才刚刚开播,已引起公众高度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敢于揭丑,勇于披露此前公众所不知的高官贪腐细节。在已播出的第一集中,曝光的若干细节就足以令人瞠目:曾任河北省委书记的周本顺独占一座面积800多平方米的军区招待所,重新装修供自己居住,“豪宅”里有两个保姆、两个厨师,其中一个保姆专门负责养宠物。另一个贪官白恩培,曾任云南省委书记等职,在办案中,从白家查获的贵重物品多得让办案人员震惊,其中不乏价值千万的翡翠手镯,仅清理这些东西就用了十几天时间。

有句颇富哲理的俗语“细节决定成败”,足见细节的重要性。但是,在以往惩治贪腐的过程中,公众往往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只见罪罚、不见细节,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在反腐斗争中存在“讳疾忌医”的心理。

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在反腐中见真章、动真格,在一些部门及官员中曾经比较广泛存在的“讳疾忌医”心病也大为好转。记得几年前,在这场反腐风暴刚拉开帷幕之际,很多人不相信会有省部级官员成批落马,更不信周永康这样高级别的官员真的会被查办。之所以不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人认为“封疆大吏”或正国级官员理应是普通党员的榜样,法办这些腐败高官有可能“破坏”党的形象。几年来,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工作,反腐败的高压态势持续推进,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中央反腐敢于揭丑,“铁帽子王”之类的各种神话不断被打破,反腐败得民心顺民意,得到群众高度认可,一些人“讳疾忌医”的心病自然也逐步痊愈。

此次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大量披露高官的贪腐细节,将遮丑心理彻底打碎。如果说,中央严惩周永康、白恩培、周本顺等贪官,起到了正本清源、匡扶正义的效果,那么,全面披露这些贪官的腐败细节,则是彰显了直面病灶并刮骨疗毒的勇气。

在大众媒体上展示巨贪们的丑事恶行,这是一种痛,也是一种自信。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反腐是一场必须赢不能输的斗争。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以“八项规定改变中国”,反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四年来,中央以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看见并享受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成果。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从这个角度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是一份反腐斗争的成绩单,是一份阶段性的答卷。

同时,《永远在路上》更是一部以案为鉴、以案明纪,振聋发聩的反腐教材。包括白恩培、周本顺在内,许多落马贪官都是贫苦家庭的孩子,通过组织的培养、出色的工作逐渐步入高位。电视片中披露的细节,向观众更向官员们展示了这些高官是如何从痛恨贪官,到最后变成贪官并身陷囹圄的过程。这种非常规的教育方式,将让很多“边缘人”身临其境般地看清罪与罚的边界,帮助更多官员完成不敢腐、不想腐的自我教育。反腐败斗争关乎人心向背,“有腐必反”、“有贪必惩”已成为社会共识,警钟长鸣,反腐败斗争必须“永远在路上”。

(5) [大国崛起日本篇观后感]鬼子来了观后感2600字 鬼子来了观后感


当我从让子弹飞被姜文感染之后,我不禁对他以前拍过的三部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像这样一个特立独行,才华横溢的人他所拍摄的电影到底是什么样的,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在听到李萍老师及室友的强烈推荐之后,我观看了《鬼子来了》,继而在姜文的让子弹飞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之后,我又一次被打动、被折服。虽然它不是一部令人愉悦的电影,尽管影片中不乏令人发笑的情节,但是它所留给我们品尝的苦涩,留给我们体味的悲伤,留给我们痛定思痛的空间,是每个看过的人都不得不深思的。虽然它遭到封禁,但是它带给人的深思考和姜文所追求的真史实、真情感无疑对我们的教育好处是无比巨大的。正是因为有了这部电影,才使我明白了"战争与人"的残酷,才使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剧情(简介):抗日战争期间,北方偏僻乡村挂甲台的村民马大三(姜文)某日遇上了一个平生未遇的难题。一个陌生的"我"将两个黄麻袋放在他家,并声明年三十会取走,麻袋里装着一个日本鬼子和一个汉奸翻译,厚道的马大三不知该如何处理这两个敌人。6个月过去了,"我"没来取人,如何精心看管这两个俘虏,又防止鬼子查觉的问题难坏了大家。村民们要求马大三解决掉这两个鬼子,但马大三却下不了手。一番波折,长期受到精心照顾的鬼子,渐渐消除了敌意,鬼子表示愿意以几车粮食来换取自由,这样既能够救济正陷于饥荒中的村民,又能够免去大家的苦恼。大家相信了这个在他家住了多时的鬼子,同意了交换,但出乎意料的是,在为欢庆举办的宴会上,日本兵对村民展开了残忍的大屠杀并放火烧毁村庄,只有马大三和鱼儿幸免于难,当他们摇船回来的时候,冲天的火光映在马大三的眼中只剩下了空洞。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国民党军队接管了日军大部俘虏,一个雨天,马大三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鬼子死伤数人,而他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村民们以前朝夕相处的鬼子花屋小三郎,当花屋手起刀落的时候恻隐之心无法压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刀下得利索一些。马大三的脑袋就这么滚落了,在地上转了九圈半,眼珠子冲花屋眨了眨,嘴角子上翘如刘爷形容自己杀人一样--"含笑九泉"了。从总体上来说,鬼子来了的叙事既复杂荒诞出人意料又不失紧凑流畅与真实,在故事的每一处发展与转折中都隐匿着极为丰厚而繁杂的人性资料,正是因为他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才使我由衷的喜爱拜服这部电影,在此表达我的一些感受。

影片中的"我"这个形象,就应说在电影中并不是那么重要,在我看来,他只是起到了引出离奇的故事,并使电影的某些段落能够衔接的作用。而真正重要的则是以马大三为首的那些村民以及那些日本人的形象,透过中国人和日本人的碰撞,从而让我们挖掘出隐藏在其中的人性。以前体验过农村生活的人会明白,农民大体上都是淳朴而安于现状的,从古至今,农民一向都是受压迫的对象,久而久之使他们构成了温顺贤良的品格,所以当日本人侵略中国的的时候,农民学会了忍让,为了赢得生存他们学会了妥协,当鬼子没有烧杀掳掠的时候,他们便不会奋起反抗。影片中挂甲台的村民对这一史实做了真实的阐释,在那个被日军牢牢把持的小地方,鬼子对村民实行"和平"的奴役,习惯了被压迫的村民麻木了,他们为了生计这样的眼前利益而过分乐观的活着。小镇上唱曲的在集市上宣扬着皇道乐土,教育众人中日"八百年前是一家"。人们见了鬼子一口一个"森塞"。马大三等村民胆小的不敢杀掉被俘的鬼子,费尽周折请刽子手代劳,却得到鬼子命不该绝的结论,最后村民与鬼子达成了一致--用人换粮,欢天喜地的换来了一场屠杀的盛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对那段时期的历史实事求是的反映,对人性真实的刻画,看过之后,让我触目惊心,气愤十分,尤其是影片中花屋小三郎的那句"我此刻最后明白了你们这么长时间打不赢这场战争的原因了。"深深的刺痛了我,然而现实就是如此,我无法亦不能否认。姜文欲还人们一个他所认同的真实历史的记忆,他正是透过对真实历史的再现警醒我们去直面我们一向在回避的东西,他的良苦用心让我备受感动。

我为什么要拍"鬼子戏"姜文说: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再现日本军队当年的暴行,更是出于一种警世的职责。在这部影片里,日本军屠杀的是真正的中国老百姓、中国平民。而事实上,当年日本军也确实杀过很多中国老百姓。我的老家唐山就发生过这样的惨案。我想透过这部影片告诉日本观众:你们要真正应对这段历史,别想再否认。我也想以此告诫中国观众:应对恶人,我们不能无端地报以善良。应对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实,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就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避免这种事再发生(《姜文关于日本的十个为什么》)。影片中有两个场景真实的刻画了鬼子的暴行:一是炮楼里的两个鬼子溜出来想吃鸡,老兵教新兵如何粗暴的对待中国人,如何利用自己手中的刺刀,并说"对付支那猪就只有用这种办法";二是小三郎在鬼子和百姓的联欢中得意忘形,对中国人大声说着"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然后他在队长激将下,兽性大发对养活了他半年的村民们举起了屠刀。姜文将鬼子们的武士道精神和对中国人的残忍施暴的一面生动形象的刻画出来,由此让我们真切看到其人性极其匮乏和阴暗的一面,体会到这样深刻的人性剖析,我不能不被他折服。

"日人花屋小三郎,去年腊月来吾乡。挟风带雪,神色惊惶,衣容不整,兼有枪伤,何人送之,我等不详。六月有余,寒来暑往,我等村民,仁义心肠,鼎力相帮,节衣缩食,悲苦难当,着急上火,没齿不忘。花屋感恩,允我口粮,两大车整,报答有方。我等笑纳,各得所偿。花屋汉臣,归还日方,自此之后,两不相伤。立下此约,中日两方。"当我听到这段契约时,真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中华文化的精粹,中国世代相传的美德,"以心换心"的"仁心",用在了这样一个讽刺的场合,不能不让人感到悲哀。挂甲屯村民自以为善待(不杀,借白面给他们包饺子,宁愿自己挨冻而把棉被裹在"囚室"的柱子上,以防花屋撞头自杀)了鬼子,便期望得到礼尚往来的回报,这是何等的可笑,中国人传统观念里的以德报怨,到了那里便不折不扣的成为了软弱和愚昧,又是何等的可悲。"中国的老百姓,向来不惮于反抗的。只要你给他们地种,让他们活,他们就像陷入沼泽的人,只要鼻子还露在外面,能喘气,就不愿意动一动。中国人,只要做稳了奴隶,就知足了。真是万劫不复。"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一针见血,再加上"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传统的死亡观念,想要"活着"的现实追求,压抑的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可悲、可怜、可叹!

当马大三在花屋的屠刀下人头落地、"含笑九泉"时,当那一幅黑白鲜明的画面转换成最终的鲜红时,鬼子来了迎来了它最悲壮的结局。为什么姜文将整部电影拍成了黑白,唯有结局那一抹鲜红,不是因为形式,而是因为资料,我们能够理解那红为红色的血或红色的旗帜,姜文借助红警醒我们,让我们认清了现实的残酷,这是不容抹杀的。鬼子来了犹如一个关于我们民族性格与命运的寓言,它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性与普遍性,并由此引发出我们对中日民族性格冷峻的剖析与思考,当我们认识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弱点,深刻的了解了人性,更深的体会了对恐惧、对爱、对死亡的感受,我们才真正看懂了鬼子来了,而它的全部好处也就在于此。感谢姜文,感谢"为了忘却的纪念"。

(6) [大国崛起日本篇观后感]写一篇童话故事1700字 卡奇诺成长记


很久以前,在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个小男孩,他有一双蓝色的大眼睛,一头油亮的金发。虽然他长得很好看,可是他是个坏小子:他常常把虫子、蜘蛛放到邻居的床上;用泥土把邻居家的烟囱给堵上,村民们十分讨厌他,都让自己的孩子远离他。所以他没有一个朋友。

有一天,卡奇诺听到村民们在谈论雪山上有一位女巫,她有一根魔法杖,可以变出很多物品,她用这根魔杖帮助了很多人,人们都很敬爱她。他心里一阵窃喜,盘算着:“我要是能偷来女巫的法杖,不就可以变出我想要的任何物品吗?”于是,第二天他踏上了寻找女巫和魔杖的旅程。

卡奇诺穿过村庄,来到一片森林,森林边上一条大河,水流湍急。他正发愁该怎么渡过这条大河,突然听到一阵声音:“哎哟!哎哟!”。他寻声找去,发现河岸边有一只四脚朝天、奋力挣扎的小乌龟。见到乌龟这滑稽的样子,卡奇诺笑得前仰后合:“哈哈哈,你看你那笨拙的样子,太搞笑了。”

“我想学跳水,没想到刚爬上石头脚一滑就摔在地上了,小哥哥,你可不可以帮帮我,天快黑了,我想早点回家。”小乌龟很礼貌的央求到。

“帮你?没门儿!我还得赶紧渡河去!”卡奇诺非常不屑的回答着,准备转身离开。

小乌龟着急地对他说:“你帮了我,我就可以带你回家找我爷爷,让他驼你过河!”

“这交易不错!”卡奇诺心里盘算着。

他帮助小乌龟翻了身,小乌龟带他一起回了家。乌龟一家人对卡奇诺十分感谢,乌龟妈妈拉着他的手说:“你真是一个热心的好孩子。”卡奇诺觉得心里怪怪的,脸也红了。第二天乌龟爷爷驼他过了河,并告诉他快速穿过森林的路。

卡奇诺穿过森林来到了一片广阔的草原,他走得又累又饿都快倒下了。

“嘿,小伙子,过来呀!”卡奇诺听到有人在叫他。就往左后方望去,草丛里有个人向他招手。他走过去,看见一个猎人躺在地上,小腿处受伤了。

“你叫我有什么事吗?”卡奇诺不耐烦的问道。大胡子从包里摸出一个面包,递给卡奇诺,对他说:“我看你应该是饿了吧,我正好有一个面包,请你吃!”

“你把唯一的面包给了我,你怎么办呢?”

“没关系,我家就在不远处,等我的腿好一些就可以回家了。”说到这里,猎人低头看了一眼伤口,对卡奇诺说:“要是能有些草药,我就可以早点回家了。你可以帮我摘点草药吗?”于是他按猎人的指示,摘到草药,给猎人包扎好伤口,帮助猎人回了家。

到了猎人家里,猎人用仅有的食物招待了他,问他要去什么地方,卡奇诺撒了谎,说去找女巫帮助他的村民。猎人很高兴,夸他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并告诉他女巫住在雪山上,还让他留宿一晚。

夜里,卡奇诺躺在床上,心里乱糟糟的。猎人把仅有的食物给了他。使他的心里升起一丝丝暖意,想着想着就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猎人把卡奇诺送到木屋外。他对猎人说了一声“谢谢”,朝着雪山走去。

天快黑了,卡奇诺终于来到了雪山底下,他兴奋极了,可根本找不到上山的路,山体又冰又滑,根本无法攀登上去。他很气馁,想要放弃了。正在他犹豫之际,忽然看到白皑皑的雪地里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走近一看,是一只快冻僵的小鹰。他把小鹰从雪地里抱出来,捂在身上的衣服里,不一会儿,小鹰的身体变得暖和起来,恢复了一些力气,说:“谢谢你。山顶的女巫生病了,我想去找人为女巫治病,又太着急,不小心撞到了树上。”

“女巫病了?哈哈,那魔杖不是更容易得手了吗?”卡奇诺高兴地想着。问小鹰:“你知道上山的路吗?”

小鹰打量着这个“救命恩人”,于是告诉了他上山的路,

原来上山之路藏在一个隐蔽的山洞里。他沿着山洞里的石梯一直向上,终于到了山顶。一座小冰屋就在眼前,门半掩着,卡奇诺又兴奋又害怕,不知道自己该不该等天黑了偷偷潜进去。

“谁在外面?冻坏了吧,快进屋吧,屋里暖和着呢”一个苍老却温和的声音从屋里传来。

卡奇诺吓得退了一步,但是女巫既然已经知道,只能硬着头皮踏进屋里。屋里左侧有一个大壁炉,炉火边有一个摇摇椅,椅子上半躺着一个老妇人,椅子的扶手上插着一根鱼形的拐杖。“这应该就是女巫了,那应该就是魔杖吧”。他的心里暗自嘀咕着。

“过来,孩子,你不远千里来到这里找我,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老妇人盯着卡奇诺,眼睛里却泛着柔和的目光。卡奇诺本想说“我想要你的魔杖”,可是话到嘴边他却说出了“我想知道什么是希望,正义和勇气!”

老妇人笑了笑,对他说:“你不远千里来寻找我,这就是你的希望和勇气,你帮助了小乌龟,猎人和小鹰这就是正义。”

“可是……”卡奇诺不好意思再说下去,他明白了女巫知道他的所有事,所有想法。

“孩子,其实正义,希望,勇气离我们并不遥远,他根植于我们每一个的心中,只要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希望就在你身边,正义和勇气就会在你身上!”卡奇诺点了点头。

女巫把魔杖递给卡奇诺,笑着说“看来这根魔杖找到了他新的主人了。”说完,女巫慢慢闭上眼睛,变成一道金光,消失了。

卡奇诺拿着魔杖走出冰屋。他重新踏上了新的旅程,他用自己的善良启动魔杖,去帮助了很多的人,“坏小子”卡奇诺终于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扩展阅读文章

励志故事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励志故事推荐文章

励志故事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