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和尚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篇
三个和尚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篇1:书籍伴我一生
书籍伴我一生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他如海上的浪花,时时刻刻拍打着人们的内心。他同样给予了我许多的感悟,告诉了我许许多多的道理,让我懂得了外面世界的广大。书籍已成我生活中的好伙伴,在我的生活中,已不能没有他的身影。拥有它,就像是拥有了一份好心情,并伴随着我快乐成长。
两三岁时,书籍就开始伴随着我。当时,我还比较幼稚,还不识几个大字。都是爸爸妈妈讲给我故事听。每当睡觉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读起故事来,比如像《丑小鸭》,《三个和尚》,《海的女儿》等等经典故事。我就随着爸爸妈妈舒缓的语调遨游在书的世界中,体会着书中的快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上小学了。读书的欲望也变得越加强烈。每当周六周日,我都会去书城和图书馆看书书借书。那时我尤其喜欢美国作家贝蒂·史密斯写的《布鲁克林有棵树》。它讲述了几个小孩在布鲁克林成长的经历和动人情感。并以朴实的情感表达了再弱小的生命也会变高贵的主题,也告诫人们失败和嘲笑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小石头,只要你拥有一个不屈的心,就能得到人生的最高价值,而那最高的价值就是-----幸福的生命。他也教会我在面对困难时需要勇气和胜利的决心,并告诉我成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只要努力,就会把再长的“高速公路”缩小成不远的“空中航线”。
每当放学,我都会拿着一本书在宁静的公园里看书,有时还因为看书看得他入迷,忘了时间,被爸爸妈妈骂。在我小学时,最多看的是关于鲁迅的文章及作品。比如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等著名文学巨作。在我的回忆中,《朝花夕拾》给我有着深刻的记忆,他讲述了鲁迅自己儿时的回忆与期望。塑造了一批批对鲁迅有深刻影响得人,如闰土,藤野先生等。文章中同时也体现了鲁迅对自己人生的回味,也暗藏着对当是社会的不满与憎恨。而《野草》表达了鲁迅自己的人生哲理和生活场景,尤其以开头题词令我影响深刻,他透露出鲁迅内心的苦闷与斗争,体现了鲁迅对于当时生活的无奈与期望。每当读这些书时,心中总有些不同的感悟和内心纠结。
慢慢的我读的书越来越多,《狼王梦》《麦田里的守望者》《童年》等书籍都已成为我书海中的一份子。
上了中学,作业量的增加有时让我忙的不可开交,但这也阻止不了我读书的热情。这几天我又去书城选了几本好书,在这些书中我非常喜欢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写的长篇小说《岛》,它讲述了二战期间,整个欧洲大陆烽火连天,硝烟四起。战争,毁灭,人心惶惶。但是在希腊的爱琴海边,一座与陆地仅一水之隔的名叫斯皮纳龙格的小岛,荒凉竟也平和,仿若与世隔绝的另一个世界。 这本书里有浓郁的地中海风情,有深厚的克里特岛文化,还有“麻风病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复杂处境,更有夫妻、姐妹、母女、恋人之间的深情厚爱,或沉郁顿挫,或节制从容,历经战争与病痛洗礼,抗争着不公的命运,真爱与勇气以及包容闪现在这些伟大而又平凡的人们身上,代代相传。这故事很感人,不妨你们也读读看。
我的生活源于书籍,书籍已成为我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他时时刻刻给我灌输着营养,让我在书中快乐成长,在书中健康生活。书籍就是这样美妙,这样神奇,这样炫丽。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三个和尚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篇2:破除迷信的故事
有了对于鬼神的迷信思想,就有反对迷信的思想。即使在迷信成风的古代社会,还是有着不信鬼神的少数派,也便有了这些破除迷信的故事。
老迷信
清朝雍正四年八月,江南省在省城南京举行乡试,聘请一些进士担任考官。有个名叫张垒的老进士,是地道的书呆子,糊涂思想迷了心窍。每天晚上,他都要点上香,自言自语地祝告说:“弟子张垒上了年纪,学业荒疏了,恐怕担当不起考官的重任。如果试卷里有好文章,或者哪个考生的祖上有‘阴德’,求神明暗中指点我,免得误事。”
其他考官看了,没有不笑话他的,就想法子戏弄他。一天晚上,大家找了一根细竹竿,守候在张垒住房的窗子外边。张垒正在灯光下批阅试卷,当他刚要把一份试卷扔下时,竹竿便穿过窗棂上糊的纸,把他的帽子轻轻一挑,这样接连挑了三下。张垒大吃一惊,以为真的有鬼神来指点他了,连忙穿上礼服,跪地祝告道:“这篇文章实在写得不高明,可是神明指点我,想必因为这个考生的祖先行善修好,积了‘阴德’。果真这样的话,就请神明像刚才那样,再指点一下!”
窗外的人心里暗暗好笑。等到他又要扔掉这份试卷时,又用竹竿把他的帽子挑了一下。他再也没有心思批阅了,恭恭敬敬地捧着试卷,去见主考官。这时候主考官已经睡觉了,还是被他叫开了门。他报告了神明提醒他的情由。那个主考官也是个糊涂虫,他接过试卷看了一遍,便说:“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这个考生本来就该录取,你何必借鬼神的名义来替他说话呢?”
那些开玩笑的考官都不敢声张。等到揭晓,这个考生果然榜上有名。大家忍耐不住,这才告诉张垒:“那天晚上是我们跟你开玩笑,拿竹竿挑你的帽子,并没有什么鬼神在提醒你。想不到你这么当真,错取了个不合格的人!”
张垒却一本正经地回答说:“不,不是你们捉弄我,恰恰是鬼神暗中指使你们这样干,这就叫‘鬼使神差’啊!”
大家越发笑得前仰后合。这个老迷信的故事,也就当作笑话传下来了。
罗汉显灵
宋朝时候,江南有一座古寺,因为地方偏僻,很少有人到这里来烧香拜佛,和尚们收入少,感到日子难过。
一天,有个游方和尚来到古寺里,跟当家和尚见了面,两人暗中商量,想出了一条兴旺香火的诡计。
古寺里有五百尊罗汉塑像。游方和尚拣了一尊相貌同自己相像的,照那罗汉穿的袈裟和戴的箬帽的样子,把自己装扮起来;又取下罗汉的拐杖,拄着它进城去了。
这个和尚进了县城,找到一个剃头匠剃头发。他故意让剃刀伤了头皮,随后从口袋里取出白药粉涂上。临走时对剃头匠说:“我没有带钱来,暂且用手杖作抵。请你明儿到我寺里来一趟,我从优付酬,奉送现钱一百文,决不食言。”他说完话,留下拐杖就走了。
第二天,剃头匠拿着拐杖,跑到古寺里来要钱。寺里的和尚都说没有人进城剃头。事情闹到当家和尚那里,当家和尚寻思一会儿,说:“莫非罗汉显灵?”便叫人打开罗汉堂。那里好久没人烧香,满是尘埃。当家和尚领着剃头匠和徒弟们挨个查看,发现一尊罗汉身上穿着袈裟,头上戴着箬帽,连罗汉的相貌,都跟昨天进城剃头的和尚一模一样;而且头顶上还有刀伤痕迹,伤口正涂着白药粉。坐榻前面不多不少,堆着一百文古钱,穿钱的绳子都快烂断了。那根手杖,也分明是罗汉手里的物件。大伙儿又惊奇又赞叹,都说是这尊罗汉显灵。
这个消息传了出去,迷信的人不分远近,争着来寺参拜,施舍财物,这座古寺大大兴隆起来,和尚骗到的钱,多到数不清。
过了几年,由于分财不均,和尚们发生争吵,说出了实话,这才拆穿了骗局。
谋财害命
从前有个杀猪的,名叫满义,力气很大,不害怕鬼神,又爱使性子,每次喝醉了酒,走到寺庙门口,总要指手画脚,谩骂几句。
县里有座清元真君庙,坍坏长久了。管香火的庙祝袁彦隆,跟同党们商量道:“我早想兴修庙宇,但是得不到施主的赞助。满屠勇猛了得,不信神,不怕鬼,名闻全城。如果在他身上使些手段,显显神道的威灵,事情必定成功。”同党们也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
袁彦隆打定了主意,就去邀请满义到自己家里来,招待他喝酒。趁满义喝得高兴的时候,袁彦隆逗他说:“我要挑个日子,备办猪羊大礼祭献清元真君,那天看热闹的人一定不少。要是你仗着酒兴,上庙里大吵大闹,以神道自居,喝酒吃肉,反过来大骂神道,使得万人轰动,怎么样?”满义大笑道:“这是我最拿手的事,你瞧着就是了。”
到了祭神的日子,袁彦隆和同党们招来几百个年轻人,聚集在清元庙和庙前大路上,排成长长的迎神队列。旌旗夹道,锣鼓喧天,庙里摆着祭品,点着香烛,看热闹的人山人海。一会儿,满义大踏步地闯进门来,径直跑到殿堂,坐在交椅上,吆喝了声“吾神来了”,便喝着酒,吃着肉,一面吃喝,一面谩骂神道。不一会儿,他突然从椅子上摔了下来,七窍流血。原来酒里调有毒药,他活生生被毒死了。
在场的人却说满义污渎神道,得了恶报,谁也不敢怠慢,纷纷进香捐款,这座败落的庙宇很快就兴旺起来。袁彦隆捞到无数钱财,成了暴发户。
几年后,袁彦隆的徒弟因为分不到财物,心里不满,才拆穿了这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蛤蟆讨债
有个老和尚,一天夜里走下台阶,脚踩在什么东西上,“唧啧”一声,他以为是错把蛤蟆踩死了,心里“扑腾扑腾”地跳了一阵。
到了半夜,老和尚做了个噩梦,梦见满屋子都是蛤蟆,有的咬他的脚,有的咬他的衣服,好像是要他偿命似的。他吓得直打哆嗦,惊醒过来,忙叫徒弟到佛殿里烧香念经,替自己忏悔。不一会儿,他便浑身发热,迷迷糊糊地说蛤蟆讨债来了。徒弟又赶紧给师父烧茶解渴。就这样,闹得师徒们心里七上八下,一夜不安生。
第二天清早,徒弟看见石阶下面一只被踩扁了的茄子,方才知道夜里师父当作蛤蟆的,原来是做菜剩下的茄子,就把它拿给师父看。老和尚不觉笑了,霍地从床上跳下来,病也没有了。
鬼卒现形
潼川府的关王庙,造在府城西北角。庙里塑着几十尊神像。有一尊穿黄号衣的走卒像,头大脖子粗,长满络腮胡须,手里捧着令旗,形象十分怕人。
有一次,成都府派了个公差叫王云的,到潼川府来投递文书。这个公差的模样跟关王庙的鬼卒很像。庙祝喻天佑看见了他,便邀他到家里喝酒,送给他一只银酒杯,另外拿出五千文钱和一顶大头巾,央告他说:“街上耿迁开的铺子,专做头巾买卖。烦劳大哥拿这五千钱,替我定制这般式样的头巾,那铺子见是官府来人定的,会做得更精细些。”王云得到了甜头儿,二话不说,接过钱物,径自找头巾铺去了。
王云找到耿迁,说要定制头巾。耿迁心里怀疑,怎会有人戴这么大的头巾,只因贪图厚利,也就答应缝制。等到头巾完工时,王云早已投了文书,离开了潼川府。这顶头巾一直搁在铺子里。
过了几个月,耿迁有事出城,走过关王庙,进去歇一会儿。一眼看见那个穿黄号衣的鬼卒塑像,大吃一惊,他心里寻思,去年拿钱五千定制大头巾的,原来就是这个鬼卒。他便用小绳子量了量鬼卒头颅大小,回去后比了比头巾尺寸,果然不差分毫。骇得他出了一身冷汗,慌忙找个巫师,把头巾献给鬼卒。关王庙鬼卒现形的事情,就轰动全城了。
喻天佑正是管理关王庙香火的人。他借了这个事情,大肆宣扬关王灵验,到处募化钱帛,说要翻造庙宇、重塑神像。没有多少时候,他就诈骗到一万贯钱,成了呼奴使婢的大富翁。
这天,王云又出差到潼川府来,街上的人碰到他,以为又撞见鬼卒了,不禁闪身躲避。王云觉得奇怪,便问出了什么事。有人把之前鬼卒现形的事情告诉了他。这个王云是见钱伸手的人,怎肯白白被人利用,他回头就去找喻天佑。喻天佑也晓得做公差的不是好惹的,却又害怕骗局被拆穿,下不了台,假装说素不相识,不肯接待他。
王云又恼又恨,径自去禀告知府,把当年喻天佑为何请自己喝酒、自己怎样到头巾铺定制头巾的经过情形,原原本本诉说一遍。因为有耿迁做见证,喻天佑抵赖不得,只好从实招来。结果被判处流刑,流放到边远地方去,万贯家财都被官府没收了。
神鱼
土坝旁边长着一棵大枫树,树身空朽了,露出一个大洞,碰到下雨天,洞里就积满了水。
有一天,一个鱼贩子贩运一船鳝鱼,经过这儿,上岸休息。他看见洞里有积水,觉得好玩,便放了一条活鱼进去。
村里的人看见这条鳝鱼,大惊小怪起来,说:“树洞里哪来的鱼呀?莫非是‘神鱼’!”
消息一传开,信神的人一窝蜂似的拥了来,就在树旁搭了一间屋子,算是神鱼庙,并且杀猪宰羊,向鳝鱼上供。这个土坝顿时就热闹得像市集一样。
后来鱼贩子又来到这儿,看见这般情景,哈哈大笑说:“什么‘神鱼’,真是活见鬼!这条鳝鱼是我放着玩的,现在正好给我下酒。”说完他就随手把鳝鱼捉回船上去,做鱼羹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