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的东西5篇
多余的东西篇1:破煞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有几年,是新中国建国后最困难的一段光景,持续了大概三四年时间。为什么困难,当时社会的大背景是怎么样的,我就不说了,那跟这个故事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我只想说说困难到什么地步。
今天的80后、90后们永远不能够真正理解那时的艰难岁月,即使他们的父辈们全都是从那段岁月里走过来的。
白米,白面,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只是一个词汇,也就说说而已,不要说吃,见都难得一见,吃糠咽菜那都是家常便饭,我想现在随便问一个二十岁以下的城里人糠是什么,他也不一定知道吧。菜当然也不是什么好菜,是山里的野菜,这种野菜长高了晾干了可以做成扫帚扫院子。糠和野菜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吃上的,吃完了就只能吃树皮,树叶草根,这些吃完了,就吃玉米棒木质的芯儿,把它切成块儿,磨成面儿,就吃这个。我想应该都知道说的是什么东西吧,那东西现在只能用来烧火,单独拿它喂猪猪都不吃。
吃棒子芯还好,因为它至少还能被胃消化,棒芯吃完了呢?就只能吃棉花壳了。黑的,很硬,用碾子轧成面,吃到嘴里就像吃沙子,到了肚里很难消化,还带拉不出来。吃多了肚子胀得老大,疼得夜里睡不着觉。
棉花壳吃完,人要想活下去就只有食人或者背井离乡到能够活下去的地方讨吃食,俗称“逃荒”。很多人死在逃荒的路上,运气好一点的能走到比较富庶的地方,并有可能在那里安家落户。那时候的移民大部分是逃荒者,回去问问你们的父辈,说不定就是逃荒者的后裔。
这天,村子里就来了一个逃荒要饭的,一个人,一看就知道走了很远的路,那一脸厚厚的风尘使人看不清他本来的样貌。衣服破得不能再破,人瘦得不能再瘦。现在城市里流浪的那些乞丐和他比起来简直就是富人,因为至少那些乞丐还有足够的力气说话,而他,已经饿得说不出话了。
因为饥饿,他站不直身子,只能弯着腰,一步一步慢慢挪。见一户人家就上去轻轻扣扣门环,人出来了,他就伸出一双黑手,把头深深低到臂弯,不住地微微给人鞠躬,连一句“给我点吃的吧”都说不出口。
但是,在那个年月,连自己家的孩子都得忍饥挨饿,谁会有多余的食物给他呢,就是有,谁舍得给他呢。
逃荒者(姑且就称他逃荒者吧,因为实在考证不出他的姓名)沿着鳞鳞匝匝的唐土街道一连敲开十几户人家的门,没有讨到一口吃的。客气的人家对他摇摇头摆摆手,不客气的干脆就一个字,“滚”。有什么办法呢,他只有默默地走开,用颤巍巍的手再去敲下一户人家的门。敲了,就可能还有一线渺茫到不能再渺茫的生机;不敲,就只有死路一条,恐怕都熬不过今晚。
他几乎彻底绝望了准备再敲开一个门,如果还不行的话他就放弃,可是那扇和他一样破旧的门却迟迟敲不开。这是他最后的底线,他不甘心活下去的希望就这样破灭掉。他不停地扣那个满是铁锈的门环,不停地扣,声音越来越小,他实在不愿意相信这扇门后没有人。
恍忽间,他听到门后好像有轻轻的脚步声,接着,那门吱呀一声真的找开了。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中年妇女,灰黑的一张脸一点光泽也没有,一看就是平时也吃不饱,身上一件灰褂子补丁摞着补丁,不过还算干净。女人看着伸在她面前的一双嶙峋的黑手和深低的头颅,犹豫了一会儿,最终还是摇了摇头。逃荒者低着头等不到回应,心知最后的希望破灭了,抬头正好看到女人摇头,他深陷的双目一下子暗淡下来,失去了最后一点光彩,就像两个黑洞,没有了任何光线的折射和反射。只有绝望的人才有这样的眼神。
逃荒者慢慢转身走开。死,也不能死在人家大门口。
走了十几步,身后响起“嗨”的一声女人的声音,声音很低,但是他听见了。回头看,女人手里攥着半个窝头正递给他。
“拿去吧。”女人说道。
那种感激怎么能用言语来表达呢,逃荒者死死盯着那个女人的脸,他要把那张脸刻到心里。那是半个用糠和着少许玉米面团成的窝头,他用那双黑手恭恭敬敬地捧着,向女人深深、深深地鞠了一个躬。
半个窝头不足以填饱饥肠,但是却能救他的命。窝头吃到肚子里立马化做一道暖流,沿着经络散布到四肢百骸。身上有了些力气,逃荒者在村边找到一间小小的破庙暂时安身。他走了许多地方,这个村子还算比较富庶的,他不敢走的太远,他怕死在路上。
白天他出去要饭,晚上回破庙躲风避雨,很饿,但是勉强能活下去。每当他一整天讨不到一口食物的时候,饥饿就驱使他去扣那个曾经给了他半个窝头的门,然后他得到的就是半个糠面窝头,然后他就深深、深深地鞠上一个躬。
这一天,逃荒者又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往肚子里填一点东西太难了,他不得不再一次用他羞愧的手去扣响那扇破旧的木门。以往差不多每次都是女人来开门给他食物,有少数几次是女人的男人给,那是一个看上去木呐忠厚的人。这次开门的却是一个孩子,十一二岁的样子,一脸菜色,面黄肌瘦,身上穿着一件格子布小褂,很新,和他整个人有点不入调,就好像穿的不是他的衣服。他开门被逃荒者吓了一跳,转回身又往屋里跑:
“娘,娘,那个要饭的疯子又来了。”
等那个孩子再出来,手里紧紧攥着半个窝头,舒直又黑又细的小胳膊,紧抿的双唇能看出他很舍不得。
逃荒者双手接过窝头,看着那孩子却惊呆了,他双唇一阵颤动,嘶哑着嗓音说:“你爹娘在家吗?在的话把他们叫出来吧。”孩子转身跑回去。“娘,娘,那个疯子不走。”
一会儿,孩子的父亲就出来了,孩子躲在他身后偷偷打量这个蓬头垢面的人。逃荒者先向男人深深鞠了一个躬才说:“大兄弟,多谢你们这么长时间的照顾……”
男人一怔说道:“不用谢,拿上东西就走吧,我们没有多余的东西给你了。”
逃荒者说:“不敢再有奢求,只是有件事不得不向你们说。”
男人问:“什么事?”
“你的孩子,”逃荒者说,“我看他印堂满是戾之气,双目已被暗尘所障,正是阴煞入命之相,不日必遭横祸。”
逃荒者话一出口,惹得男人额上青筋暴起,心说这乞丐真是无礼,居然说出这么恶毒的话。可惜他是个老实人,没骂过人,没什么厉害的骂口,只是张嘴你你了半天,最后一瞪眼道:“你走吧!”男人转身就要关门。
“慢着,”逃荒者上前一步,嘶哑的嗓音有如裂帛,“大兄弟,你家对我有活命的恩德,我这辈子也难报答,这种事怎么敢信口胡说呢。你如果信我,孩子说不定还有救,不然等阴煞占定命宫,再想救就晚了。”
正说着,这家的女人走出来,问明了原由,女人厉害,一顿臭骂将逃荒者骂得抬不起头。村里人忌违恶咒,那容得了这个。
逃荒者本来着急,女人骂了一通,反平静下来,他深鞠一躬正色道:“你们不信也没有办法,大恩不敢言谢,有几句话我一定要说,说完你们还不信我就走。”不管男人女人听不听,自顾说道:“阴煞入命是有体相的,被阴煞侵了命宫,七日之后命门(后背两肾之间)中会生出一粒黑砂,名黑宫砂,再七日黑砂转红,满七日砂红如血,药石无救。”
男人女人那里肯信,不再理会,转身自去关门。
逃荒者无奈说道:“我暂且在村西庙里安身,不会远走,信了只管来找我,只望越快越好,迟了恐我力有不及。”
破旧的木门咣当一声关上,逃荒者看着手里的窝头长叹一口气,呆呆又站了半晌,这才迈开踉跄的步子离开这里。
以后的几天那扇木门后一直很平静,逃荒者每天刻意从那个门口经过他都想上前扣开那扇木门,向那对好心的夫妻再次陈明厉害,表白心迹,但每次贮立良久,思忖再三,还是拖着沉重的脚步离开。
这样一连过了十多天。
一个清晨,逃荒者在饥饿中醒来,其实也不能说醒来,因为饿得他根本就睡不着。又要开始为这一天的生存挣扎了,想站起身,但两腿酸软,几无力支撑瘦弱的身体。他真想就这么躺在地上,一觉睡过去,永远不醒来。
忽然,庙门哗啦一声被人推开,两个人走进来,逃荒者定睛一看,正是常给他救济的那两口子。他精神一振,站了起来。
女人在前,男人捧着两个窝头跟在后面,见了逃荒者躬身施礼。女人说道:“我们有眼无珠,不识高人,还请先生看在我们也曾发过善心的份儿上,莫记前嫌。我家三代单传,只有一子,一定要救救小儿。”
逃荒者答道:“我受大恩在先,那敢记什么前嫌,你们肯信我一个逃荒落难者的话,自当尽力,只怕你们不来,铸成憾事,我于心难安。”
问明原由,原来那日逃荒者道出孩子阴煞入命被拒门外之后,两口子根本不信。过了三天,那孩子没有脱衣服就睡着了,叫也叫不醒,女人只好帮他脱。那孩子后腰正中一点黑砂大如蚕豆,赫然入目。女人大惊,叫来男人一起看,只看得面面相觑。正如逃荒者所说,一粒黑砂不偏不倚正生在命门。
自己的孩子自己知道,孩子年纪还小,一直都是跟着女人睡,她清楚地记着不只是子的后背上,全身上下都没有黑砂痣。再说,就是有,一个外来的逃荒者根本没有见过孩子,他怎么知道孩子后腰上有粒黑砂?
两口子商量了一下,决定先问问村子里的老人,看是个什么说法,于是男人连夜就去找村里的李老汉。李老汉懂八卦,通五行,村子里的阴阳事,诸如婚丧嫁娶,动土开工,都要找他掐日子。
找到李老汉,男人将事情的原委一说,老汉还真知道。他向男人说道:“人身上的痣、痦、痧(通砂)确实受人的因缘际会影响,又反过来影响人的因缘际会。有的人生下来身上没有痣,不知道什么时候在身体的什么位置就生出来,连自己都不觉得,还以为生来就有。相术里有一门专门相这个的,名叫‘麻衣相’,能只看面相就知道你身上什么地方有痦子,是主凶还是主吉。不过,只听说过砂痣从有到无,从无到有,没有说过黑砂转红的,而且据我所知红砂主贵,是吉相,应该不会是阴煞入命。估计这个要饭的是个学过麻衣相术的江湖骗子,我劝你还是多观察两天再说。”
听了这番话,男人暂时放下心来,回去跟女人一说,两人心事重重地睡下。第二天一醒来就迫不及待地看孩子的后背,还是一点黑砂,好像没什么变化。这样一天看几回,过了几天,那黑砂真的就渐渐往红里变,渐变成红黑红的一粒砂。
两口子慌了神,忙领着孩子去找李老汉,李老汉掀开孩子后背一看,皱起了眉头,良久才说:“这砂不像是朱砂,朱砂我见过,红地透亮,不像这砂红地发黑。而且这位置生的奇怪,不偏不倚生在命门正当间儿,少见,少见。”
两口子急问那可怎么办,李老汉道:“依老汉之见,不如让那要饭的给看看。给他个窝头,他说的要是假话,就当咱做了善事,可万一要是真的,咱可不敢拿孩子的命来玩笑。那要饭的能一眼看出孩子命门有砂,料想也有些真本事,不妨看看保险。”
听了这话,两口子合计了合计,这才拿了窝头找到庙里来。
且说女人请求逃荒者莫记前嫌,看在也曾救济过他的份儿上救救孩子。逃荒者一脸的凝重,在指上掐了掐时日,又问了问那砂的颜色大小,说道:“两肾是人先之本,所谓前对脐轮后对肾,中间有个真金鼎,金鼎即是命宫,阴煞虽然已经侵入,时日也不短,所幸还没有破鼎,应该还能救。”
两口子忙问怎么救,逃荒者要了孩子的生辰八字*,在指上掐了半天,摇头连声说不对不对,“依孩子的八字算来,命格中福禄虽薄,可也并不冲犯什么神煞,不会有阴煞入命。”逃荒者又沉吟道:“莫不是你们记错了孩子的出生时辰?”
女人断然答道不可能记错,逃荒者又从头掐了一遍,仍然摇头说不对。蓦然间一个念头窜入脑中,想起了那孩子身上不入调的新衣,逃荒者悚然一惊,道:“莫不是他在外面捡了什么东西?比如衣裳鞋袜之类。”那两口子闻言脸上变色,女人道:“确实捡了一件小褂子,那天我们下地干活儿,他一个人在地头玩耍,在地头捡了一件格子外褂,我看那褂子还新,孩子穿着也算身,就让他穿了,就是现在身上穿的那件。”
逃荒者猛拍大腿,道:“这就对了!就是这件衣裳作怪。”
两口子对望一眼,道:“这衣裳能做什么怪?”
“你们有所不知,这衣裳才厉害。煞本是无形之气,应四时游动于十方世界,感天地之无极,佐阴阳之平衡;人是血肉有形之体,秉天命生于世间,受天地濡养,耗天地精华,难免有所冲犯。不过,寻常的煞气害不到人命,如桃花、指背之类,统称作伪煞,只须晓得趋吉避凶的方法,自然可以化解。如果不幸命犯真煞,化就化不掉了,只有用破法才能解了这煞气。”
两口子一脸的迷惘,显然是听不懂,逃荒者又道:“这破煞之术就和这衣裳有关,命犯真阴煞只有一个破法,要有懂破煞之术的人施术将阴煞附在此人贴身的物件上,丢在外面,一般以十字路口最好。如果此物件很快被人捡走,阴煞便随物附身,直至发作;如果几日无人捡取,阴煞将会反噬原主,而且发作得更**。若是你们没有记错孩子的生辰,那他捡起的新衣必定附有阴煞无疑。”
两口子着起急来,女人说道:“谁这么缺德这么害人,求先生救救我们的孩子吧。”
逃荒者黯然道:“如今会施这种术的人已经很少了,就是会,没有至福大德做为根本也不可轻易施展,只因生死有命,天道有常,随意施为祸及无辜,恐遭天遣。”
听逃荒者说了半天,神乎其神,最后这意思好像是不肯轻易施术救人。女人以为他故意为难,嫌这两个窝头给得少了,说道:“家境艰难,确实没有多余的东西了,请看在以前接济过先生的情份儿上救救孩子。”
逃荒者低头不语,夫妻两个企望的目光落在满头杂发的头颅上,那头颅曾在他们面前深深、深深地低下去,触动了他们的恻隐之心。而今,这头颅又在面前深深低下,却感觉他们自己变成了乞讨者。
良久,逃荒者猛然抬头说道:“好,我尽力而为。只是我流落到这里,一些施术的物品还要你们代为准备。”女人问都需要什么物品,逃荒者道:“洁案一条,清香三柱,净水一碗,黄裱十道,孩子贴身的衣物一件。越快越好。”逃荒者就着凉水吃下半个窝头,随那两口子回到他们家里。他要的这些东西都是日常的用品,并不难找,女人很快将东西备齐,孩子贴身的物品是一双麻线衲底的布鞋,逃荒者选了其中的一只,说只用一只就行了。
施术的过程是不让人看的,逃荒者一个人关在屋里,嘱咐二人不可窥视。一个多时辰过去,逃荒者从屋里出来,把那只布鞋交给女人,让她趁没人的时候把鞋丢在村边的十字路口。然后告诉两口子,要是孩子命宫的砂消失了,说明阴煞已在别处发作,这一劫就算躲过,要是几日后那砂突然转得更红,那说明阴煞转不走,反噬原主,只怕神仙难救,不日必亡。
两口子千恩万谢送走逃荒者。挑了个中午时分,女人揣了鞋来到村边路口,看看前后没人,把鞋丢在地上,转身慌里慌张跑回家。
接下来几天,两口子不时掀开孩子的后背看看,自觉那砂的颜色一天比一天淡下去,只是心情却又沉重起来。只想不知是谁捡了鞋子,就要无辜枉死,这不是造孽是什么。
一天,女人又掀起孩子的后背来看,那瘦窄窄的小脊梁上一片光溜儿,命宫中的那粒砂已然无影无踪。叫来男人看,两口子相对无言,欣喜中心里不免有些发沉。过了一会儿,听得大门外有人高喊一声:“刘三家的牛顶死人了,快去看看吧!”
两口子一惊,是这鞋作的怪吗?忙出门去看,很多人都顺着大街往东跑。两个人跟着跑过去,一路上听人说刘三家的那头大牛突然发疯红了眼,在村口顶死了人,只是不知道顶死了谁。
村口已经围了很多人,两口子挤进人群一看就傻了眼。被牛顶死的那人仰身躺在唐土道上,双颊深陷,瘦得不能再瘦,被鲜血染透的衣裳破得不能再破,正是那个逃荒要饭的人。可怜的是,逃荒者的肚子整个被牛角顶破,身旁不远,还有一只被血浸染的小小的布鞋,那种惨状就恕我不作叙述了,就算是对死者的敬重吧。
逃荒者是异乡人,流亡到这里,无亲无故,他的后事成了问题。村里人商量了商量决定随便找个地方把人埋了算了,那两口子觉得过不去。棺材置不起,就将家里那领新席子拿出来,好歹也要把尸体裹起来,不能随便埋在土里喂了虫蚁。两口子又请李老汉出面,将逃荒者的尸体处理干净,把肚子用线缝上,转世投胎好让他下辈子做个完整的人。最后两口子借钱置了一件新衣,为死者换上,好让他在下面也体面一些,再多烧些纸钱,在下面就不用再要饭了。
李老汉和那家男人把逃荒者埋在后山。逃荒者的尸体是李老汉清理的,清理干净为死者穿新衣时,李老汉发现死者的后背两肾之间一点红砂殷然如血,那红在青白色的肌肤上晕开,形成一个淡红色的圆晕,细看,那红砂的正中有个针鼻大小的黑点。以李老汉的见多识广,也从未见过这样奇怪的砂。
李老汉向男人说,这应该就是他说的阴煞破了命宫吧。
多余的东西篇2:大树
大树 浙江省 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五(2) 朱玲敏 今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家门口的那三棵像巨人一样保卫着我家的大树不见了,留在地上的是三个大树桩。上面停着两只小鸟在悲哀地叫着,好象在向我诉说:“好孩子,我们的家没有了,现在叫我们住到那里去呢?”我马上猜出来一定是爸爸为了换钱而把这三棵大树给卖了。我想爸爸你真不应该呀,我们难道就缺这一点钱来用吗?我又想起了许多往事。 这三棵大树带给了我很大的欢乐。春天,大树发出了嫩芽。听妈妈说,大树发芽后放出的氧气就多了,它对我们人类有很大的帮助。于是。当我看书累了的时候,就来到这三棵大树下面看看绿色的树叶,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过一会儿,我就会觉得自己神清气爽,又有了用不完的精神和力量了。我就又回屋去继续学习了。 夏天,天气特别热,人们都在家里开着空调。而我却只要到这三棵大树下面就会觉得不热,非常凉快。遇上断电,这三棵大树可就发挥了作用。许多邻居就要跑过来到大树下面乘凉。大家聚在一起都要夸我家的这三棵大树。秋天,大树换了一身新衣服,金黄色的树叶像蝴蝶一样飘落下来,静静地躺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 冬天,大树轻装上阵,扔掉了多余的东西笔直地站立着,显得更加精明强悍。我就和妈妈一起用草绳给它穿一件保暖的衣服,好让它更加安全地渡过寒冷的冬天。 现在,这三棵大树已经给人砍掉了。怎么办?我想,等到明年开春,我再去弄几棵树苗来种上。那么,过几年小树苗就会长成大树了。到那个时候,我还要告诉爸爸不能够再卖了,要让它保护我们,让大家都能够享受绿化带来的好处。
指导教师:冯永康 大树2005-05/11421","",""11421
多余的东西篇3:老铁匠与紫砂壶
老铁匠与紫砂壶老街上有一铁匠铺,铺里住着一位老铁匠。由于没人再需要打制铁器,现在他改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
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手里是一只半导体,身旁是一把紫砂壶。
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文物商人从老街上经过,偶然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因为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
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三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里;一件在台湾故宫博物馆;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是他1993年在伦敦拍卖市场上,以16万美元的拍卖价买下的。
商人端着那把壶,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他们的汗水也都来自这把壶。
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0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转不过神来。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这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总是拥破门,有的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甚至开始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晚上推他的门,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来左右店铺的人和前后邻居,拿起一把斧头,当众把那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
现在,老铁匠还在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据说他今年已经102岁了。
多余的东西篇4: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700字(7篇)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讲述了他在瓦尔登湖畔的一片再生林中度过的两年多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所思所想,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7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
瓦尔登湖读后感700字(一)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合上《瓦尔登湖》蓝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
从这个书上来说,梭罗写了人们的贫穷不是别人不施舍或政府不救济,更不是自己在本来的工作上不努力,而是没有换一个角度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伟大的人用简单而富裕的方式生活着,并给自己留下闲暇时间,以用来做伟大的事和培养自己伟大的品格。“我没有看到过更使人振奋的事实了liuxue86.com,人类无疑是有能力来使自己有意识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作者用自己在瓦尔登湖边的生活证明了人类可以生活得富裕而有闲暇,人类可以和自然、和动物和平相处,可以生活得简单却同样快乐。
当梭罗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相信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瓦尔登湖的爱,对于小屋的爱,对于山林的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爱,以及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爱,然而我更看到了梭罗心中孤寂,一种超越了浮躁,超越了个人荣辱,超越了一切物质的孤寂,其实与其说是孤寂,我到更倾向与说是安静.在安静中梭罗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需要的,然后静静的写下他的思想,静静的在瓦尔登湖旁度过了三年.所以每次我看到他的文字时,我都能产生一种震撼, 然后静静的思考,思考我的人生,我的理想,我的未来.然后一步一步的实现,在那时我才感觉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
瓦尔登湖读后感700字(二)
步入21世纪,随着城市与科技的高速发展,环境日趋恶化。往日的新鲜空气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尾气、工厂的废气。有的时候,我真想独自一人来到郊外,呼吸着我们本应该拥有的新鲜空气,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寒假里,美国著名作家罗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倾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如树的沙沙声,鸟儿快乐的歌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满足了我的想法,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书中梭罗用自己的双手让自己隐居森林的生活变得朴实而又充实。在瓦尔登湖畔,梭声,风拂过的响声,甚至那碧波荡漾的湖水也有声音;一边钓鱼一边思考……
这本书使我非常受益:一个人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到底是什么?有人抱怨买不起房子,梭罗用28美元盖起了一座使用的小木屋。有人解决不了温饱,梭罗每周用少量时间种植农作物,既填饱肚子有补贴家用。其实,一个人真正的必需品少之又少,只要通过简单的劳动就可以轻易获得。人类虽然在不断进步,但是一个人生活的必需品却没有变化。食物只要填饱肚子,房子只要让人栖息。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已经有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了,他为了更舒适地生活,换一栋别墅,拼命地工作,而忘却了身边美好的事物,这不是因小失大吗?有些人是金钱的奴隶,天天守着它,为它工作,金钱不成了他的累赘了吗?这些人在社会中占了大多数,他们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望,有了还想要。他们一辈子都被欲望指使,生活在种种劳苦与不幸之中,他死后,这些又有什么用呢?相反,抛开这些名利,脱去这些华丽的外衣,做一个最真实的自己,无忧无虑,尽情地生活,有什么不好呢?
无知的人们,快点觉醒吧!你现在做的,就是自掘坟墓,抛开名利,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找到最真实自己,让城市不在被继续污染,使它变得干净而又美好。让自己丢掉种种负担,最自由的最自在地生活才是真!
瓦尔登湖读后感700字(三)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你的心静下来的时候,再去拜读这篇神的思想吧!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着,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成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这里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许吧。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去拜读这本心灵的教科书吧!它会让你不虚此行。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700字(四)
我们久久生活在世俗的繁乱之中,时间久了自然就会产生厌倦感,可是生活在大自然中就不一样,大自然永远是我们最忠实的伙伴!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就是一个鄙弃功名,讨厌上流社会,追求自然的人。因此他独自在瓦尔登湖待了5年,开始了神仙般的生活。
他在这里固然贫穷,可他每天耕种很快乐。虽然没有人与他交谈,但是它有许多的动物伙伴。他虽然要拼命地种庄稼,但他过得很充实很快乐。他可以在上午种田,在下午看书或去勘测山川与河流,还可以采摘山中的野果,与小动物亲密接触。这种无人打扰的生活是多么的令人向往啊!没有城市的灯红酒绿,没有上流社会的腐臭味,这儿的空气都弥漫着自由的气息。我们仅仅在匆匆的生活着,为了什么?为了钱?可在森林中根本不需要钱。我们有时甚至忽视了很多美好的东西,可我们却将它贱卖了,它们变得一文不值。
与此同时,我发现作者梭罗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他活得很真实,不畏强权,他会在任何场合说出自己心中的真实感受。遇到那些攀附他的人,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回绝他们,令他们难堪。
其实,我倒是十分欣赏他的性格,那么的桀骜不驯,那样的真实。恐怕现在没有几个人能像他这样了。
他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一草一木胜过爱自己的生命。
美丽的自然,我们只有真正远离喧嚣,才能走近她,感受她的气息与活力。不过,现在或许我们永远都感受不到了。难道还有哪一片森林是完整的吗?由于人类的介入,她变得残缺不全甚至是狼藉斑斑。我们,是我们,都是人类毁坏了她的容颜,使她变得“喜怒无常”。是了,我们永远也无法贴近她了,是了……
瓦尔登湖读后感700字(五)
当我读完《瓦尔登湖》这篇文章时,我的心犹如大海般不能平静。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着,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成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这里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许吧。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作文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瓦尔登湖读后感700字(六)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读者无尽的想像和羡慕。
张爱玲曾经在介绍梭罗的生平与作品时说,梭罗所以在瓦尔登湖进行经济实验,是要证明一项理论:人可以活得更简单,更从容,不必为着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兽为邻”,在“豆田”耕种,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结尾,为我们开启了崭新生活的篇章。梭罗的目的达到了,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到:“我很高兴认识了我的方位……”。
梭罗的散文清新淡雅,像春天吹过的清风,拂绿了我们干渴的心田。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遭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个特殊的意义上说,他们(渔夫、猎人还有其他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农事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湖”时这样写到:“湖是一道风景中最美丽、最富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湖边长在水中的树木犹如纤细的睫毛,是湖岸的饰边。而四周郁郁葱葱的群山和悬崖是他垂悬的眉毛。”如此富有诗意和浪漫的描述,令我们读者也情不自禁地喜爱上了瓦尔登湖。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直是他写作的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把滋养和抚育我们的农事当做一门艺术来雕琢,对梭罗来说,这岂不是正中其下怀吗?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梭罗仍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赤贫。我们的胃囊一再填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读读梭罗吧。他会把你带入一个我们所抛弃而对我们来说又异常重要的自然的境界。学学梭罗吧:崇尚简单,发掘人性。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徐迟说:“这是一本寂寞的书,恬静的书,智慧的书。” 让我们暂且避开闹市、远离尘嚣,追随着梭罗的足迹,去品位寂寞,感受恬静,聆听大师的哲音。
瓦尔登湖读后感700字(七)
天蓝的湖泊像钻石般镶嵌在苍绿的森林里,一个小木屋,一把破椅,一个模糊的身影平躺在上面,静静享受夏虫翁鸣,冬雪纷飞,春芽伸展,秋叶凋零。就这么看着,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又垂暮般化作漫天红彤的夕霞“我觉得就这么做,就这么躺着,看太阳东升西落,也十分有意义。”梭罗的意志让我一遍又一遍地沉思,他的执著让我理解为对城市生活的厌恶,对近代生活的不自信,对常规的挑战。他是那么地热爱自然,甘于宁静,他用行动告诉人们,脱离城市,远离纷扰,依旧可以快乐地活着,并收获一股宁静,他笔下描绘的那个世界,那种生活,让人看了不禁心动神往。那是特属于他的神圣的天堂,也是他寄身寄心两年的“故乡”。
再次品读《瓦尔登湖》,湖水依旧清澈,夕霞依旧迷人。他那孤独的身影在此情此景中却愈发的高大,像孤鹰、像独狼,但又完全不是。仅仅是要回了本该属于他的物品罢了,于是便显突兀,原来他也和我们一样,和大多数城市人一样啊,总带着那种莫名的孤独。但他不同于我们的,在于他用孤独确实换来了自由,于瓦尔登湖畔,于那一小片空间,真正的随心所欲,天性自然。细数时间流逝,体验岁月的美。
那木屋,那木椅,那
多余的东西篇5:去博罗玩
端午节我和爸爸妈妈去博罗玩。同去的还有小虎一家和茜茜、涵涵姐姐一家,一共十个人。
我们先去葡萄园里摘葡萄。每人会拿一个篮子和一个小剪子,如果觉得热还可以拿一个帽子。卖葡萄的人告诉我们,黑黑的是成熟了的,比较好吃,所以我们尽找黑的来摘。但是找来找去,找不到什么完全黑的,每一串上都有绿色的。摘葡萄的时候,要用剪刀很用力第剪它的根部,把整串剪下来。可以一边吃一边摘。出来后,我们把自己摘的葡萄买走。
然后,我们到酒店把东西放好,去吃午餐。午餐很好吃,大家说因为那是土菜。吃完饭我们美美地睡了个午觉,醒来时发现下雨了。我们只好呆在酒店里做自己的事情,我觉得好扫兴啊!不过雨很快停了,我们就去游泳。游完泳去镇上吃晚餐。晚餐的味道也不错,两餐都有我爱吃的豆腐。
晚上回来我们换好泳衣去泡温泉,我们先用房卡换一个手环,然后去更衣室把多余的东西放起来。我们先看到一个大的温泉池,我爸爸伸手摸了一下水,说很冷,原来是冰泉。然后我们就去了旁边的小池子。先泡了左边的池子,很小,我们这一拨人进来就装满了,感觉像是我们包了这个温泉。这个温泉还满舒服的,烫烫的,然后我们又去了旁边的温泉,结果发现池边有条虫子,我害怕地跑回来,提议换个温泉去泡泡。我们上了一个台阶,看到两个温泉池。左边的一个闻起来臭臭的,我们就去泡了右边的。后来我们又换了很多个温泉池来泡。有一个比较烫的,很大很舒服,里面还有块石板可以很多人坐在上面。最后我们回到刚开始的位置,泡了一开始没泡的椰奶温泉。椰奶温泉最烫最舒服了,但小虎不想下来泡,因为他太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