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成虎的故事5篇
三人成虎的故事篇一:三人成虎
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临行时,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吗?”魏王说:“我当然不信。”庞恭又问:“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魏王说:“那我也不信。”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道:“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还不相信?”魏王说道:“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肯定确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庞恭听了这话以后,深有感触地说:“果然不出我的所料,问题就出在这里!事实上,人虎相怕,各占几分。具体地说,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还是虎怕人,要根据力量对比来论。众所周知,一只老虎是决不敢闯入闹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只凭三人说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闹市还远的邯郸,您要是听见三个或更多不喜欢我的人说我的坏话,岂不是要断言我是坏人吗?临别之前,我向您说出这点疑虑,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轻信人言。”
庞恭走后,一些平时对他心怀不满的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时间一长,魏王果然听信了这些谗言。当庞恭从邯郸回魏国时,魏王再也不愿意召见他了。
看起来,谣言惑众,流言蜚语多了,的确足以毁掉一个人。随声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会被说成黑的,真是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
三人成虎的故事篇二:吴棠的故事
1111吴棠,字仲宣,号棣华,明光三界人。先祖于明代中叶由徽迁滁,始卜居于三界。世代以来耕读相守。吴棠自幼勤于学,艰苦自力,家境贫寒,常在月光下苦读。少年时考中秀才,后中道光15年(1835年)江南乡试中为举人。先后五次赴说会考,均名落孙山。道光24年(1844年)经"大挑"合格,被朝廷任命为清河(今淮阴)知县,从此步入仕途。
1111吴棠为贫苦人家出身,一生耿直不阿,为官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但贪官污吏,豪绅富贾视之为仇敌,这就使吴棠一生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下面搜集整理的两则小故事是在明光一带民间流传较广泛的。
(一)慈禧不忘吴棠送银之恩
1111相传吴棠在任清河知县前,在安庆候职,当时懿贵妃的父亲惠徵是安徽省候补道员,在徽州候缺已九年之久,尚未能实授官职,生计艰难,吴棠十分同情惠徵,常送些钱物接济。棠调补清河知县空缺。一日吴棠正在县衙批阅公文,有衙来报:"河岸边停一奔丧船,吊丧人说与大人是好友,船经此地想与大人相见叙旧,因有孝在身不便进衙拜访,特请大人上船畅饮。"
1111吴棠轿至岸边,丧船上的人早在岸边恭候,来到近前,原来是少时同窗好友。吴棠得知同窗好友的父亲去世,因这位老人曾接济过少年时的吴棠,今老人去世,吴棠心里打算赠送奠仪纹银三百两作为丧葬之资。可手边没有那么多的现银。他乡遇故知,少不了把盏论情。两人边叙边谈,边谈边饮,你一杯、我一杯直到夜深。两人都有九分醉意,方才你送我,我送你又来回拉了一回锯,吴棠方上轿回府。
1111一觉醒来,已是日上三竿。吴棠一骨碌爬起来急令人取三百两银子送往河边,一再嘱咐是条丧船。
1111差人揣着三百两银子一路小跑来到河边。无巧不成书,河边一条丧船,船家正和雇主为船钱僵持不愿再走。船头一位披麻戴孝的美貌小姑娘苦苦哀求船家,到达地点一定多补点银两,岸边已有许多围观者,纷纷指责船家认钱不认人,过世者孬好也是个候补道员,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到了地点还能缺你船钱。船家红着脸辩解道:"诸位有所不知,一船十几人到达地点,光吃喝少说也得五十两银,眼下我也是仓中无粮,垫不起这笔钱呀。"说完眉毛鼻子皱成一把,蹲在船头直叹气。差人看到这般情景很是生气,拨开众人跳上船头大声说:"船家莫怕,我家老爷已差小的把这三百两银子送来了。"说着从怀里掏出银子送给正在哭泣的小姑娘,姑娘双手接过银子问那差人:"你家大人尊姓大名?"差人答:"清河县令吴棠,吴大人。""是几年前在安庆候职的吴棠大人吗?"差人点点头:"正是。"那姑娘感激涕零说:"听爹爹说吴大人几年前 就接济过我家,今正逢困境,吴大人又送银接济,玉兰我有朝一日定当厚报,叶赫那拉氏族一定会永远记住这位大恩人。
1111差人一直待船行远了,方才回府禀报吴棠。吴棠问道:"船上大人接银后说了什么没有?"差人道:"接银的是位姑娘。"吴棠一惊,心想船上没见有姑娘。差人一看吴大人吃惊,慌忙将送银时船家和雇主为支船钱僵持着,大人三百两银子解了围等一五一十细细禀报。吴棠越听越糊涂,断定送错了银子啦。吴棠生气骂道:"真是没用,送错啦!你不记得是哪家丧船?走了多远?还能追上吗?"差人被这一阵的发问吓得双腿一软"卟咚"一声跪在地上结结巴巴地说:"那…那姑娘叫…叫玉兰,还说什么叶…叶赫拉什么氏。还说大人在安庆时就接济过她…她们家。"吴棠一听心里道:"还能是惠徵大人过世了吗?差不多,听说他有个女儿乳名叫玉兰,惠徵大人姓叶赫那拉氏。"差人急出了一身汗忙说:"大人,丧船走不到两个时辰,要撵,还能撵上。"吴棠大人摇了摇头说:"算了,算了!"
1111原来吴棠的同窗好友奔丧心切,天一亮就起锚开船了。差人送银到河边恰巧遇上另一条奔丧船停在岸边,银子送错了。也正是有吴棠送错银子的巧事,日后吴棠在仕途上才有青云直上,位封头品,官至总督,因为那接钱的姑娘不是别人,正是日后一手遮天的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
(二)行酒令气煞钦差
1111吴棠生性耿直,清正廉明,常说:"为官不能失任,为人不能失品,勤理政事,为民做主。"清河县被他治理得如"世外桃源"。在黑暗的官场上,吴棠不断遭到明枪暗箭。一次地方上一些贪官诬陷吴棠"吃漕吞赈",列了罪名,联名控告到京。当时京城各部衙门里有一些官员官品虽高,但无实职,就靠地方上官官互告吃案子,遇上屁股有屎的主儿,一次可弄回个千儿八百两白银。有时还两头使劲,你不是要搬倒某位吗?需我在皇上面前添油加醋吗?你得出点血。你不是要保住官位吗?需我在皇上面前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吗?你得出点血。
话说吴棠被人联名告到京城,皇上派钦差大臣下来查案。钦差大人一路盘算着"吃漕吞赈"案件重大,你吴棠的安危、升迁还不是在我一章奏折吗?你不给弄个大几百两白银,轻者叫你卷铺盖回家,重者叫你脑袋搬家。当时的清河漕运总督杨大人是吴棠的好友,很器重吴棠的为人,想在钦差大人面前卖个薄面,为吴棠解围。这吴棠认为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歪,一没贪污,二没揩拿,哪弄银子去贿赂?就是银子也不愿做那低声下气,有辱人格之事。杨大人见吴棠使性子,气极地说:"不要你低声下气,京官来了,按礼节你也应该设宴恭请人家吧?"吴棠点头答应下来,杨大人要作陪,缓和气氛,好寻机代为说情。
1111钦差大人到后,吴棠设宴为其洗尘,杨大人作陪。三人各想各的心思,酒宴十分冷清。酒过三巡,菜上五味,杨大人为活跃一下气氛提议行酒令,想借行酒令吐出心里话为吴棠说情。杨大人说:"我们今个用拆字、拼字法作词表心情,作不上来者罚酒三杯。"钦差大人也觉得这酒喝得有点冷清,也想把气氛挑起来,看能否找到机会点拨一下吴棠,看是否已为自己准备了银子,连忙赞同说:"客随主便,我听杨大人的。"这吴棠憋了一肚子气,见二人都要行酒令也就点头同意了。
1111杨大人干咳两声,清清嗓子,首先开始:
1111"有水是清,无水是青,无水有心便是情,不看僧面看佛面,鱼儿无情水有情。"
1111钦差大人听完鼓起掌"好、好、好!"略作思索后,装腔作势地接上一首:
1111"木目成相,有心是想,无心添雨成霜,只扫自己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1111杨大人听懂了,这钦差大人是不让他为吴棠说情,但杨大人既不称赞也不鼓掌,却看着吴棠说:"吴大人,该你啦,行不上来要罚酒唷。"
1111吴棠也不搭茬,随口吐出了心中的窝火:
1111"有水是溪,无水是奚,无水添鸟成鸡,得势狸猫凶似虎,落毛凤凰不如鸡。"
1111杨大人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狠狠瞪了吴棠一眼后忙端起酒杯打圆场说:"酒令行的都不错,谁也罚不到,来,来,来,我们共同干了这杯。"那边钦差大人没动杯子,边吴棠也没动杯子,这可急坏了杨大人,他自找台阶自个下地说:"好、好、好,这杯酒我先喝,我知道你们二位酒量不行,来,你们吃菜。"钦差大人借口长途跋涉有点疲劳,起身告别先走了。钦差大人走后,杨大人气得指着吴棠说:"你呀你!真是不知拐弯的竹竿,这后果可不堪设想呀!"吴棠说:"我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是福是祸随它去了。"
1111钦差大人回京后,将吴棠"吃漕吞赈"一案添油加醋的写了厚厚一道奏本,请皇上降旨治吴棠死罪。当时执政的是咸丰皇帝,当年的小玉兰自咸丰年选进西宫,由懿贵妃成了皇后,手中掌握了朝廷大权,她一听说钦差大臣告清河知县吴棠,忽然想起几年前落难河岩是吴棠差人送的三百两银子解的困,知恩不报小人也。慈禧根据吴棠的为人分析,定是奸人诬陷,于是力荐重用吴棠。
1111几日后,皇帝下了一道御旨,清河知县吴棠升任邳州知府,联名诬陷吴棠的几名贪官,革去翎带,免为庶民。贪财枉报的钦差大人官降二品。钦差大人听后目瞪口呆,自认倒霉。杨大人得知此事,生气地指责吴棠:"好你个吴大人,平时看你是一根肠子通到屁眼沟,原来你在皇帝身边有人。"吴棠也给弄懵了,直到后来连连升官,才知是慈禧太后使的劲,那慈禧就是当年的小玉兰,吴棠心里暗暗庆幸。
三人成虎的故事篇三:苗王阿三的故事(苗族)
从前有一位苗族老长工,一辈子哪样苦都吃过了,等到最后不能为财主出大力的时候,财主随便给他一点工钱就把他给打发回家了。
??
??老长工回到家里,就把三个儿子喊到面前说:“你们哥三个难道还要像我一样到财主家去受罪?我干了一辈子,攒到的钱也不多,现在分给你们三个,你们准备一下,出门去各学各的本事,将来好在人间混碗饭吃。”
??
??三个儿子经过两天的准备,各自带着简单的行装出门去了。临行时,老长工吩咐:“你们三个人,第三年的三十晚上必须赶到家里来过年。”他们记住了老人的话含泪离去了。
??
??哥三个同行了两天。两天的行走中,边走边谈论各自要学点哪样本事。老大说:“我想学点铁匠手艺,今后除了修理自己的农具外,还可以帮助乡亲们忙。”老二说:“大哥想对了。我想学木匠手艺,将来可以盖点好房子。”唯独阿三不出气,过了半天,老大老二问:“阿三,难道你一样都不想学?”阿三慢慢地回答说:“我想学杀人的手艺。”老大连忙说:“阿三,你疯了,别样手艺不学,你学杀人的手艺。”阿三向老大老二解释说:“我学杀人的手艺是专门杀财主。你们想,阿妈死在财主家,阿爹苦到不能出大力才被赶回家。”几句话说得老大老二哭了起来,但还是劝阿三,你说的是有道理,可这个手艺你能学得来吗? 阿三肯定地说:“能。”第三天,哥三个就各自分头走了。
??
??三年的三十晚上,老大挑着铁匠工具先回到家里,高兴地告诉老人:“爹爹,我出去这三年是学铁匠手艺,两年我就出师,又干了一年,攒得五十两银子交给爹爹吧。”老人刚刚接过银子,老二挑着木匠工具也回家了,还在门外就高声叫:“我学的是木匠,两年出师,又干一年,攒得五十两银子交给爹爹。”老人接过银子,愁眉不展地向门外张望,过了好半天,仍然不见阿三回来。老人焦急地问老大老二:“你们可晓得阿三是走哪条路,学哪样手艺?怎么还不见回来。”老大老二望望都不敢把阿三要学杀人的手艺告诉老人,只是答应不晓得。
??
??黄昏时分,大家以为阿三今天不会回来了,才把大门锁上准备吃饭,老人倒了三碗酒,父子三人各自一碗,老人端起一碗酒对老大老二说:“祖宗保佑你们回来,就是还差阿三,不过阿三这个人比你们两个都机灵,他不会吃亏,一定会回来的。”老人话音刚落,阿三一个鹞子翻身落在院子里,立刻接上老人的话:“爹爹,我回来了。”父子三人立即起来迎接阿三,请阿三入席就座,老人又高兴地倒了一碗酒递给他。阿三接过酒,很不好意思地对老人说:“爹爹,我学的手艺和大哥二哥不一样,不过我所学到的手艺是够对付财主了。”老人看他一个鹞子翻身落在院子里早就心中有数。只说了一句,就怕以后吃亏。阿三说:“请爹爹放心。”
??
??回家的第二天,正是大年初一,阿三准备当晚收拾当地最大的财主。这家财主有十匹大马和十匹大骡子,共有银子二十驮,其他财产无计其数,一定要想办法叫财主乖乖的把银子送出来。
??
??当天晚上,阿三首先闯进了县官的住处,县官正在熟睡。阿三手指县官,往上一抬,县官就像一个木头人似的站了起来。醒来时,想喊救命。阿三用手指朝他的脸上画了一个圈,县官话也喊不出来。阿三对县官说:“你穿着便服跟我到大财住主家去一趟,可以饶你一命。”县官见事不妙,只得乖乖地随阿三去了。
??
??半夜三更,财主家全部熟睡,阿三一个翻身跃进财主家,把大门打开让县官进去。阿三从财主家厨房抬出酒菜和县官吃喝起来,喝了一碗酒,阿三有意把酒碗砸在地上,响声惊醒财主老爷,财主老爷大喊:“有贼,有贼。”阿三跳上房顶,财主的五个儿子爬起来见有一人,于是就吊起来打,刚打了几下,外面看牲口的长工叫马厩着火了,马厩着火了。五个儿子一齐冲出去救火。当他们冲出去时,阿三又由房顶跳下来,把县官放下来,将财主老爷吊起来。五个儿子救完火回来。吊着的人喊:“赶快把你爹放下来。”五个儿子听了又急又气地说:“你这个贼,还敢称爹。”忙乱中不分青红皂白的又是一场乱棒结果了财主老爷的狗命。刚把人打死,和财主老爷睡的小孙子醒来,摸摸他老爹不在。就恶喊辣叫哭喊起来,五个儿子一听情况不妙。跑进屋去看果然不见财主,出来仔细一瞧被打死的人正是自己的父亲。
??
??第二天,财主的五个儿子心想家丑不可外扬,想草草了结财主老爷的丧事。刚要发丧,阿三和县官赶到问:“财主老爷是怎么死的?”五个儿子齐声回答:“是病死的。”县官说 :“不可能,从来不听见生病,开棺检查。”五个儿子无奈何。只有开棺。一检查,财主的脚手打断腰打脱。肚子打通头打破。县官判断说:“这是你们五个儿子亲手打死的,必须杀你五个的头来偿命。”五个儿子立即跪在阿三和县官面前求饶、别判。县官说:“好,念你家和我过去之交,饶你一命,限你们三天之内用十匹马十匹骡子二十驮银子到阿三寨子,连马连银子交给阿三,不得延误。”
??
??第三天,二十驮银子如数送到阿三寨子。阿三把这些财产全部分给邻近寨子的苗族兄弟。以后他又惩治了很多大小财主,苗族兄弟对他十分崇敬,亲切地称阿三是苗王。
三人成虎的故事篇四:三个人
十年后的一个周末六点过后,乔青蓝拨通王雅妃电话,乔青蓝心是平静的,是的,因为一个电话号码,一个人,将回忆带回过去淡淡的曾经。
“你是谁?”
乔对着电话沉默几秒钟。
“乔青蓝。”
“哦,”
再次的彼此沉默。
“在忙什么呢?”
“在回去的路上。”
“你忙,我没事,问问,拜!”
“拜!”
乔青蓝放下手机,继续的看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心还是平静的,有些回忆却如同静静的流水,悄悄的流入回忆的荷塘。
乔青蓝因初中逃学的杰出成就,顺理成章的混入镇上的一所职高,谋划继续混个三年。
乔青蓝初次看到将要就读的职高学校,感觉还不错,职高学校也长的高高大大的,一排一排大楼,那也是盖的风流倜傥的,丝毫也不逊色那些重点高中的大楼小楼的,只是,那几个写着“某某职高”的大牌子,确实影响风流倜傥的伟岸大楼的内涵形象。
职高不要分数,交少量的货币,就可以美其名曰每天也在上学读书。
职高,其实,很多学生真的是冲着学一门技术,或者希望借着综合班考一所职业技术大学。
也有凤毛麟角的好成绩学生,她们的成绩绝对不逊色任何一所重点高中的学生分数,只是货币的原因,选择了职高这个自惭形秽的学府,那个时候,选择职高,真的觉得比那些重点高中掉档次,甚至有点卑微的挫败感,普遍的职高生,却有此心理的。
而我们的主人公,则就是不想这么早步入社会打工,而那些有头有脸的高中,又高攀不上,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混入职高的队伍。
乔青蓝在职高混的如鱼得水,和很多志同道合的混子男学生都相处的非常好。
职高和其他学校没有任何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只是,认真学习的继续认真学习,认真混玩日子的继续如鱼得水的混玩。
乔青蓝到了职高不久,便也假模假式的学着抽烟,那时学校的小店是卖散烟的,五角钱两支红杉树牌子的香烟。
课间,小店里买散烟的男生特别多,一支香烟抽完,基本也上课了,等到了晚自习结束,男生的宿舍,如同漫天的星星,不少香烟的火苗在丝丝的燃烧。
其实,都没有瘾的,只是好玩,或者是习惯吧,大家都抽烟,也就随便抽抽玩。
职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刚开始几周,也是乔青蓝抽烟开始步入正轨的时间,不久,他就被班主任调换了位置。
涛声依旧的。
乔青蓝课间还是和平常一样,和几个已混的很好的同学一起,去小店抽支香烟。
当乔青蓝从外面进了教室,他的新同桌张月洁则不耐烦的说道:“这么大的烟味,这么难闻,我这么倒霉,既然和你同桌。”
乔青蓝没有搭理张月洁的唠叨,装模作样的将语文课本拿出来,趴上开始睡觉。
上课不睡觉,下课哪有精神玩呢。
“喂,起来。”张月洁用手里的笔一边戳青蓝的臂膀,一边说道。
“干嘛!”乔青蓝不耐烦的说道,继续趴在桌子上没有动。
“上课要睡觉,你就滚,不要和我同桌!”张月洁恼怒的说道。
乔青蓝不再继续趴在桌上,直起腰,眼睛望着这位新同桌,这位新同桌也眼睛瞪的大大的,望着青蓝。
“我睡觉,碍着你什么事,多管闲事。”乔青蓝说着又趴在桌子上。
“起来,和我同桌就是不能上课睡觉,要不你就搬走。”张月洁不依不饶的说道,又用笔戳青蓝的臂膀。
“你有病吧,我睡觉,管你屁事,谁叫你搬来的,你走吧,我挺讨厌你多管闲事。”乔青蓝愤怒的说道。
张月洁气的面红耳赤的,不作声。
上课了,老师来了。
乔青蓝继续趴课桌上睡觉。
“报告,乔青蓝在睡觉。”张月洁说道。
乔青蓝被老师叫站着听课。
就这样,只要乔青蓝上课睡觉,张月洁会毫不客气且毫不犹豫的打小报告,每每的,青蓝就得站一节课。
不但如此。
只要张玉洁闻到青蓝身上带有烟味,上课了,张月洁便不客气的对老师说道:“老师,乔青蓝课间在小店抽烟,他身上的烟味实在太难闻了,我没法专心听课。”
老师会罚青蓝站在教室前面听课,一站就是一节课。
这样太丢脸了。
乔青蓝上课再也不敢睡觉了,课间,也不敢跑小店抽烟,甚至,课间,青蓝都不敢去小店,因为,小店抽烟的人多,就是不抽烟从里面出来,身上也有烟味。
乔青蓝真的拿张月洁没有办法,她毕竟是女孩子,打不能,骂也不能,关键是张月洁虽长的挺漂亮的,身材也非常好,可是凶巴巴的,发起火来,不是摔书,就是卷袖子的,而且经常踢青蓝凳子,拍桌子的,活像女版的李逵,致命的是,张月洁出口成章的,每次都弄的青蓝哑口无言的。
乔青蓝对张月洁心里总是发憷,弄的像受气包。
乔青蓝上课不睡觉了,改看武侠小说,烟也不抽了,改成上课嚼口香糖。
这也不行。
那时,乔青蓝是租书看的,先交三十元押金,租书则一天三角,如果书丢了,则照价赔偿。
乔青蓝开始迷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而张月洁见青蓝上课不听课,却埋头看武侠小说,她生猛的将青蓝桌上的武侠小说夺过来,直接的撕的七零八落的,直接向青蓝的脸上摔去。
没办法,不能打,不能骂的,忍了。
上课,不能睡觉,不能看小说,只能乖乖的听课。
还好,逃课还可以继续。
那时,游戏兴起,逃课玩游戏,成了相当重要的事情。
晚上从学校溜出去,半夜从夜间十二点到白天八点,十元一夜,玩的相当的过瘾。
白天在宿舍睡觉。
当然了,都是挑第二天上午没有班主任的课去包夜的,毕竟,还是怕班主任发飙的,母老虎谁不怕呢,那么生猛。
有一次,我们四个包夜回来,老规矩,洗漱,吃饱,睡觉。
没想到,班主任居然闯入我们的宿舍,将我们四个的被子都掀开,母老虎式的发飙,又是写检讨书,又是罚扫地三周,还要在课堂上读自己的检讨书。
这又是张月洁特意请班主任到男生宿舍请我们四位大神的。
乔青蓝恨死她了,但是,没辙,她毕竟是女生,打不能,骂不能,只能忍了。
很长的一段时间,乔青蓝特别的厌恶张月洁,张月洁也相当的厌恶乔青蓝。
总之,相互讨厌,相互厌恶。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乔青蓝不再抽烟,上课不再睡觉,不再逃课上网,也沉静下来认真的学习语数外和另外的一门专业课。
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
乔青蓝和张月洁不再相互讨厌,不再相互厌恶,偶尔也说说话。
彼此发现,都没有之前想象的那样讨厌。
随着时间的流淌。
乔青蓝和张月洁成了无话不说的很好的朋友,他们会相互诉说各自的故事给对方听。
然而,张月洁也会偶尔的发飙,乔青蓝依然的忍着,只是,彼此的友谊越来越好。
张月洁也会偶尔的帮助乔青蓝洗洗衣服。
职高一年级,就这样饱尝回忆过去了。
到了二年级,开始根据选择的专业分班。
乔青蓝和张月洁依然是选择同样的专业,依然是同桌,只是,因为选择专业的不同,走了一些同学,分进来一些新的同学。
不知道是乔青蓝先和王雅妃熟落,还是张月洁和王雅妃先熟落。
王雅妃大大咧咧的,长的挺漂亮的,高高大大的,性格也外向,整天也偶尔的,吵吵嚷嚷的,和张月洁乔青蓝算是同一类性格的人。
乔青蓝也经常和王雅妃说说笑笑的,但是,乔青蓝偶尔会对王雅妃大声嚷嚷,王会生气的忍住几节课不和青蓝说话,而过了那几节课,她会嬉闹着微笑着主动和青蓝说话。
他们就这样和好了。
有一次,不知道因为什么事,乔青蓝撵王雅妃滚,那次,他知道自己说话过分了,但是,碍于面子,没有给他道歉,她真的生气了。一连几天不再搭理青蓝,而青蓝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却碍于面子或者所谓的自尊吧,就是不愿意道歉和好。
而,每当乔青蓝和张月洁闹不愉快,青蓝会主动的道歉,至于为何,青蓝也说不清楚,至于什么面子,什么自尊的,他都想不到了。
张月洁,只要青蓝不道歉,他们会永远的不和好,张月洁不会主动去道歉的。
一连过去几天,青蓝和王雅妃不说话,在一次上午放学后,王雅妃再次的主动笑着和青蓝打招呼。
他们和好了。
每次都是这样,只要青蓝和王雅妃因某事闹不愉快,一定是王雅妃先主动打招呼,而如果她不主动打招呼和好,他会永远的不搭理。
某天的那个下午,下午的第一节课是数学课,而青蓝的数学练习册上的开篇的一页空白处写着一些文字。
落笔处赫然写着王雅妃的名字,字写的秀气端庄。
乔青蓝淡淡的看看,然后撕掉了那一页。
他怕张月洁看到纸上的内容。
为何有这样的心态,青蓝也说不清。
那次后,有一次晚上,王雅妃给青蓝打电话,青蓝当时没有穿衣服,说了几句话,将电话挂了,青蓝说好了,等会给她打过去,但是,当时挂电话匆忙,家里人也用了电话,所以,找不到她的电话号码了,他就没有回电话。
回到学校,他没有给她解释为何不回电话,也没有问,那晚,她在电话身边等待多久,她也从来没有问过。
过去那么多年了,曾经,他们三个相处的很好。
如今,张月洁和王雅妃依然是很好的朋友,而青蓝则一直没有和任何人联系。
乔青蓝一直喜欢的是王雅妃,可是,一直没有说过,一次也没有说过,也没有和任何人说过,他总觉应该顾忌张月洁的感受。
十年过去了,各自都有了家庭。
那些记忆,都成了一些很好的过去。
真心希望,她们会是一辈子的好姐妹。
三人成虎的故事篇五:朱特和两个哥哥的故事(1)
从前,有个商人叫哈迈。他有三个儿子,老大叫萨勒,老二叫莫约,最小的叫朱特。哈迈辛辛苦苦把三个儿子拉扯大,但他对小儿子朱特过分疼爱,结果朱特遭到两个哥哥的嫉妒。
哈迈老了,看到两个哥哥歧视小儿子,深怕自己死后,小儿子会受欺负,为此,他邀请族人、法官和一些德高望众的人,拿出自己的钱、物,摆在他们面前,说道:
“请各位按照法律规定,将这些财物分为四份吧。”
大家遵照他的嘱咐,把财物分出来。
哈迈把其中的三份分给三个儿子,自己留下一份,以资养老。然后,他说道:“我把我的全部财产都分给他们了,从此我不欠他们什么,他们弟兄之间也不存在什么厚此薄彼了。
我活着时把财产分给他们,是为了免得我死后,他们为遗产而吵闹。我自己的这份养老金,将用来维持我老伴的生活。”
不久,哈迈死了。
由于对财产的分配不满,老大、老二一同去找朱特的麻烦,要他再交出一些财物。他们对他说:“父亲的财产全都给了你。”
于是兄弟之间争吵不休,以至告上了法庭。当日分家在场的人都到庭作证,法官根据事实,制止了朱特两个哥哥的勒索。官司打下来,朱特和他的两个哥哥都花了钱,谁也没占到便宜。
过了不久,朱特的两个哥哥又去告发他。为了打官司,双方又花了不少冤枉钱。
官司没赢,朱特的两个哥哥始终不甘心,老想夺走他的财产。他们开始走歪门路,出钱贿赂贪官污吏。朱特也疲于应付,老是陪着花冤枉钱。弟兄三人的钱财一天天地落到贪官污吏手中,终于都变成了穷光蛋。
老大和老二穷得没有办法,这才去找老母亲,用尽各种手段欺负她、打她,最后撵她走,他们霸占了母亲的财产。母亲哭哭啼啼找到朱特,说:“你的两个哥哥打我,赶走我,还抢了我的财产。”边说边咒骂起来。
朱特安慰她道:“妈妈,别咒骂了。他们这样忤逆不孝,会受到安拉惩罚的。妈妈,现在我一贫如洗,两个哥哥也穷得要命。弟兄不各睦,打了几场官司,半点好处没有得到,反而把父亲留下的财产都花光了,叫别人讥笑我们。现在,总不能为了他们不孝,我又去跟他们争吵,又去打官司吧?算了。您暂且在我这儿住下,我俭省些供养您。只希望您能替我祈祷。安拉会赏赐给我们衣食的。至于两个哥哥,安拉会惩罚他们的。”
朱特一个劲儿劝慰母亲,直到她心平气和,答应住下后,才带着鱼网出去打鱼。
朱特靠打鱼为生,常去湖里、海里打鱼,有时打得十条鱼,有时二十条,最多时能打三十条。他靠卖鱼得的钱,养活自己和母亲,生活渐渐好起来,吃穿不愁了。相反的,他的两个哥哥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终日跟一班流氓地痞结伴,逍遥浪荡。不久,又花光了从母亲处抢得的财物,很快就变成乞丐了。
他们只好偷偷找母亲,向她诉苦要点食物。母亲非常善良,想照顾他们,常拿些面饼给他们充饥,嘱咐道:“你们吃了快走。你弟弟的生活也不富裕,叫他看见,他会责怪我的。”
有一天,她正拿东西给老大和老二吃,不巧朱特正好回到家中。母亲觉得害臊,深怕他生气,可是朱特却笑道:“两位哥哥,你们好啊!欢迎你们来看我们!”他拥抱着哥哥们,露出诚恳、善良的微笑,又说:
“很希望你们常来看望母亲和我,不然,我们会感到寂寞的。”
“向安拉起誓,我们一直想你,可是不好意思来见你。我们为过去的事害臊,现在我们非常后悔,一切都是魔鬼从中作祟,但愿安拉保佑。我们弟兄分开了,的确没有幸福可言。”
母亲眼看儿子们和好,非常高兴,对朱特说:“儿啊,承蒙安拉恩赐,你的收入日渐增加,我们是富裕之家了。”
“是的,”朱特说,“安拉是仁慈的,我们生活安康了。我欢迎两位哥哥在这儿住下,我们在一起生活吧。”
朱特和面包商人
朱特和他的两个哥哥亲亲热热地一起住了一夜。
第二天吃过早饭后,他像往常一样,带着鱼网出门打鱼。他的两个哥哥则随意逛荡。中午母亲端出饮食给两个哥哥吃喝。傍晚,朱特买回肉和蔬菜,煮好后,母子们一块儿就餐。
日复一日,朱特天天打鱼赚钱,供养家人。他的两个哥哥享受他的劳动成果,终日逍遥。
不知不觉,一个月过去了。
这天,朱特照例带着鱼网到海边打鱼。第一网是空的,第二网也是空的,一条鱼也没有打到。他念叨:“这儿没有鱼!”然后换了个地方,但仍然没打到鱼。他接连换了好些地方,从早到晚忙了一整天,没有一点收获。
他叹道:“好奇怪!海中难道没有鱼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呀?”
他发愁地背着鱼网悻悻而归,想着没有东西带回家去,母亲和哥哥们怎么办呢?他拖着沉重的脚步,经过面包铺门前,看见不少人手中正拿着钱争买面包,面包铺生意兴隆,他颓丧地站在一边。卖面包的对他说:“喂,朱特!买块面包吧!”他不吭声。
卖面包的又对他说:“如果手头没钱,你先拿去吃,以后给钱好了。”
“好吧,请赊五毛钱的面包给我吧。”
“你再拿五毛钱去花吧,算是订鱼的钱,明天你带二十条鱼来吧。”
“好极了,嗯!明天一定给你带来。”
朱特拿了面包和钱,买了吃的东西,心想:“明天安拉会保佑我的!”他匆匆赶回家中。他母亲作饭,大家吃了,便去睡觉。
第二天一大早,他带着鱼网,准备出门时,他母亲说:“别忙,吃过早饭再去吧。”
“您和哥哥们吃吧。”他说完走出门,来到海滨,撒网打鱼。这一天,又是接二连三的空网,毫无收获。后来他仍是边换地方,边打鱼,忙到太阳落山,仍然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无奈,他只好又背上空鱼网,踏上归途。他唯一可以借贷的地方是面包铺。他迟疑地来到铺子上,卖面包的看见他的窘况,忙把面包和钱给他,对他说:
“没关系,朱特,明天还我钱好了。”
朱特本想道歉,卖面包的却只顾一个劲儿说:“去吧,没关系!用不着客气。你肯定没有收获,我见你两手空空,便什么都明白了。要是明天还打不着鱼,你也只管来拿面包去吃。别不好意思,什么时候有了再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