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地主生涯全集2篇
篇一:[我的地主生涯全集]泰戈尔的故事
在喜玛拉雅山的另一端,那个叫印度的国家,在我们的心目中,总是披着神奇、美丽、甚至不可探测的面纱。印度曾是我们的“西天”,是中国人朝圣取经的地方,是信佛者和幻想者灵魂超脱的天堂。
可以想象,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会诞生出多少优秀的人物!但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恐怕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甘地,一个是泰戈尔。而在这两个伟人中,泰戈尔仿佛对我们更接近,更具体,更有独特的魅力。
“泰戈尔是伟大的诗人、哲学家、爱国者、艺术家,深受中国人民尊敬。”这是周恩来总理1957年访问印度的时候,在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写的题词。这也是泰戈尔一生的写照。
1861年,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的一个地主阶级家庭。父亲是印度有点名气的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他有6个哥哥,有的献身于印度的文艺复兴运动,有的则为社会改良而奔波。由于父亲的关系,他加入了当时加尔各答知识界的一个活动中心。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对泰戈尔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使他从小就受到了文学的熏陶。泰戈尔8岁就开始做诗,17岁时发表了叙事诗《诗人的故事》。他曾在英国伦敦大学读过法律,但在这段时间,他却把主要时间用在了学习英国文学和西洋音乐上。回国后,泰戈尔主张把印度古老的文化与西欧的文化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更高的文化。在此过程中,他写就了许多作品,它们包括有《暮歌》、《晨歌》等,内容多是抒发个人内心的感受和描述绚丽的大自然。1886年,他出版了诗集《新月集》。泰戈尔早期的诗作纯朴、自然,从内容到形式,都开创了一代新诗风。
1890年,泰戈尔接管了父亲的庄园,移居到了乡村。他经常泛舟河上,饱览美丽的湖光山色,广泛接触了农村社会,亲眼看到了英国殖民者和地主的专横暴虐,深切同情农民的苦难。他写了许多诗歌和短篇小说,真挚地反映了印度人民的苦难生活,塑造了贫穷而质朴的劳动者形象,控诉、揭露了惨无人道的殖民统治制度。1901年,泰戈尔离开了庄园,到桑地尼克丹创办了一所学校。他抱着改造社会的目的,亲自授课,满腔热忱地希望年轻的一代能继承印度的民族文化,献身于农村的改造。1921年,这所学校被命名为国际大学。
泰戈尔积极参加了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1905年,他在加尔各答唱着自己创作的爱国歌曲参加反英示威游行,并发表演说,痛斥英国的殖民统治罪行。1919年,为了抗议英国殖民主义者屠杀手无寸铁的印度人民,他写信给英国总督,宣布放弃英国授予他的男爵称号。
泰戈尔不倦地寻求着印度的民族独立之路。他周游列国,考察各国的情况,以求能够学到一些对民族独立有用的经验。他到过英国、法国、美国、日本、苏联,还于1924年到过中国。他对苦难深重的中国人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他说:“在亚洲,我们必须团结起来。”他深深地为中国文化所吸引,并不无深情地说:“我相信我的前世一定是个中国人。”
泰戈尔的一生主要从事的活动就是文艺创作。他的诗在印度是家传户颂的,被称为印度的“诗圣”。1913年,他发表了诗集《吉檀迦利》,表达了诗人与神交流自己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炽热感情。后来,他因为这本诗集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个获得这一奖项的东方作家。泰戈尔其他的着作,如《飞鸟集》、《园丁集》等也深受人们的爱戴。泰戈尔的诗格调清新,意境深远,语言流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热爱,对祖国命运的关切,而且富有哲理。除了诗作外,泰戈尔还写有小说,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是《戈拉》、《沉船》等。
泰戈尔的创作生涯长达60多年。他多才多艺,一生写了50多部诗集、12部长中篇小说、30多部散文作品、20多种剧本、100多篇短篇小说。它还能绘画作曲,一生绘了1500多幅画,创作了两千多首歌曲。他创作的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的国歌。
大诗人庞德在听另一位大诗人叶芝朗诵泰戈尔诗歌时惊呼:这是为“一位大诗人,一个比我们中间任何一个都要伟大的人的出现而感到激动不已”的时刻。几乎所有批评家和诗坛巨子都尊称他为大师。
篇二:[我的地主生涯全集]“慢”步人生
脚步匆匆,流水匆匆,花儿谢得也匆匆,殊不知是因时间太匆匆。时间是世界上最公平的,可是有人说:我活得太累,因为那么多时光都在不经意中匆匆地离我而去。
“蒙蒙细雨持续得长久,暴风骤雨一扫即过。”“走得慢点,走得远些。”“走路不停歇,慢力赛兔子。”各国谚语都在告诉我们——慢,并不会拖累我们,相反,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破题简短而有力度。一段反向入题,简括描述人们对时间的感受,犹如书家的逆向入笔,为下文蓄足势能,好聪明的笔法!二段引用题料之后即一语点破其意义,因了上面的铺垫就显得格外的言简而意赅。)
忽而想起席慕容的一段话:其实,岁月一直在消逝,今天的得总会变成明日的失,今日朦胧的幸福也总会变成明日朦胧的伤悲,今日的拥有总也赎不回昨日的过错。可是,无论如何,我总是努力而认真地生活过了。
慢一拍,并不代表停止前行,只是放慢速度,缓缓前进,虽然在这飞速发展的时代,弱者不免面临被淘汰的危机。但是“慢”并不是弱,而只是更好的努力与完善。(承题宕开一笔,语调轻松自然,引用名人的感悟后即点明“慢”的真义,为下文的论述奠定理性的基石,是为形“慢”而实“快”!)
慢与快总是相对而言,而非绝对的现象。史蒂芬·霍金,一个只有两个指头可以动的残疾人,却写出了《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重力300年》、《果壳中的宇宙》等多部震撼全球的宇宙学巨著。你能说他究竟有多么快呢?相反,他的速度不知要比别人慢多少倍,但有谁对黑洞的研究超过他,早他多少年?显而易见,没有,一个也没有!他那不无狡黠的童真的微笑,是不是向世人透露了自己成功的某种天机——认准方向,滴水穿石,乐在其中?值得玩味。
而反观我们自己,却往往为“快”而快,心浮气躁。我们的许多父母都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君不见,每到周末,孩子们反而变得更忙碌,因而成就了形形色色的培训行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多才多艺,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更多的收获与荣誉,只有加“班”加点,才能提高学业成绩,因而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便应运而生。
父母们在一起聊天总说:“现在的孩子都这么早就戴上眼镜,天天在家就知道玩电脑,看电视。”他们说的这些话,显然流露出经验教育现状的不满和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担忧。殊不知,问题还有另一面,你想,孩子在家的时间只有一两天,花在学习上的占了一大半,而能在子女完成家庭作业之后带他们出去休闲半天,撒撒野,亲近一下大自然的家长又有多少呢。(两段论证,正反对照,材料典型,又能针砭时弊,为文章增加了厚重的内容。)
快节奏的学习让不少孩子苦不堪言。有的甚至为此而与父母争论或逃学,弃学。可见,快节奏不能(用“难以”似乎更妥帖些)实现父母们心中的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愿望。中国的父母们,为何不能顺其自然,只在一旁稍加指引,助我们成长?为何一定要加快学习的步伐,干涉我们的学习?这样的教育,只会教出像木偶一样的高材生。(正文的余波,向父辈发出真诚的呼唤,情真意切。)
“花开不是为了花落,生命不是一次简单的奔赴死亡之约,候鸟由南飞到北,又由北飞到南,是为了历尽四季的更替……”
给一个陀螺涂上七彩的颜色,不断的抽打它,在速度的蛮力中,你将看到的只是一片有气无力的白色。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明明有那么多的快乐等着我去采摘;有那么多闲适等着我们去享受。然而我们却疾步前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一路奔跑,身边原有的景色,都成了空白。难道,这就是我们的一生?
全力奔跑得到的可能是无尚的光荣与沉重的荣誉感,还有就是那份落寞感。慢慢的走过,趁着韶华正好天色正晴,寻找人生的真谛,这才是我们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