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文章6篇
长征文章一:长征故事读后感
【篇一:长征故事读后感】
还记得毛主席写的那首气势磅礴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是啊,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我们的红军战士经历了非同一般的苦难,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血和泪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
面对山高邻秃,朔风凛冽,冰雪覆盖的高山,战士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遇到开阔美丽的草原,本以为有了希望,谁又能想到里面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很多战士就这样倒下了,没有一句怨言。当他们把自己交给党的时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也许,我们只能从书中或电视上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阶级友爱。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
【篇二:红军长征故事读后感】
小时候总听说长征的伟大,但不知道具体的事迹。今天查阅资料,才觉得长征的艰难。
当时因为好长时间没吃东西,红军战士吃锅盔,它是干的,一喝水就在肚子里撑起来。他们经过这么长时间没有吃喝,又是寒冷,又是高原,一下子吃了许多,当时就有九个红军战士撑死了。想想我们现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吃东西挑三拣四,这个不吃,那个不吃,造成了很大的浪费。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没东西吃时常吃煮皮带,有时甚至连煮皮带都吃不上。我们要珍惜粮食,节约花费每一分钱。
红军在长征中有百分之九十的路程行进在少数民族地区。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进行造谣污蔑,和当地反动势力勾结,不准给红军带路,企图置红军死地。通过广大红军的实际行动,一些受蒙蔽的少数民族群众渐渐认识了红军,他们不仅热情款待红军,还从方方面面帮助红军。这些看似简单的信任,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工作量啊!我们现在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大打出手,大骂出口,和红军比比,真是惭愧极了。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应该珍惜这份宁静。不要斤斤计较,把精力放在学习和工作上。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篇三:长征的故事读后感作文】
我读过很多书,其中一本书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它就是《长征的故事》,读了这本书后我感触很深。
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透着一种特殊的力量,那就是勇敢。中国红军为了革命不怕牺牲和坚忍不拔个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红军是一个被称为天下无敌的队伍,红军是一个能克服一切困难的队伍,红军是一个创造举世无双的壮举: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队伍。
在长征途中,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草地上,小红军不骑将军的马,不吃将军的粮食,最后英勇的牺牲了;雪山上,军需部长为了把棉衣发给每一位士兵,自己却冻僵了;沼泽地上,一个士兵快被沼泽吞没时,旁边的士兵为了救他,自己却永远的埋在了沼泽地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才知道生命有多么的宝贵啊。爬雪山,过草地,上刀山,下火海。他们都完成了,因为他们只有一个目标:新中国。
长征途中,红军艰辛万苦,而我们现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吃东西挑三拣四,这个要吃,那个不爱吃,在家里像个小皇上,和红军对比,真是惭愧极了,我们必须加强努力。我们今天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明天,红军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要像红军一样勇敢。
【篇四:长征故事读后感】
1934年10月16日傍晚,八万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被迫突围北上,开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
在长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当她看到战士们吃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时,她落泪了。她把自己要饭讨来的生芋头全部倒进了锅里。就这,竟成了战士们难得的一顿美餐。“牛皮带三尺长,草地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菜被有味,端给妈妈来品尝。”老妈妈听着战士们自编自唱的《牛皮腰带歌》,挂满泪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还有一次在过草地时,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沼泽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银圆,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交党费。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都在顽强向前,向前……
这就是长征精神,这就是在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的硬骨头精神,这就是面对敌人的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大无畏精神!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是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这种挑战,是一种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它表面上看起来并非那么艰难、那么壮烈,但要取得胜利,却是相当不易的。
同学们,当你沉溺在网络游戏,失去自我的时候;当你留恋于武打小说,不思进取的时候;当你吃着肯德基,喝着沃尔玛,为超女疯狂的时候……想一想长征吧,想一想70年前的那些人和事。如果说当年所面临的是推倒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权的话,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则是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使我们的祖国阔步迈入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这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关系到哪一位华夏子孙的命运!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少年的新的长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学们,让我们重踏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努力拼搏,去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明媚的春光,去追寻火红的太阳!
【篇五:长征故事读后感】
读完这厚厚的一本《长征故事》,我不由得想起毛主席写过的那首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发生在70多年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件震惊世界的历史事件,是一部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
这本书主要讲述红军战士之间的战友之情,书中也有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故事,但讲的是他们关心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感人经历。还讲述了一些并不为人所知甚至是一些无名无姓的小人物的感人故事。如女红军战士张尚文为了不暴露自已十多位战友,她毅然牺牲了自已的孩子。虽然她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但是,她革命到底的决心永远不会动摇。再如……
从毛主席把自己的食物让给一些伤病员,而自己却饿着肚子中我感到自己很惭愧。我是一个独生子女,家里人都围着我转。我从来不懂得和别人分享,一看到别人拿我的东西,我就会大叫,现在想起来,我是多么的自私!也许,我们只能从书中或电视上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伟大精神,值得我去改正我那自私的坏毛病,去学习。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红色长征,正像一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以它无与伦比的绚丽,舞过那个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舞过多风多雨的二十世纪,舞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崭新希望。我们今天是祖国的希望,明天将是祖国的栋梁。红军的事迹将不断地激励着我,要刻苦学习,努力向上,长大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篇六:红军长征故事读后感】
今晚,我一口气读完了《红军长征故事》,里面一个个坚强的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里面主要讲了红军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等种种磨难中发生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读完之后,不禁令人感慨。
小兰十一、二岁就参加红军,翻过一座座雪山,越过一片片草地,成年人都快顶不住,可她为什么能随红军这样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原因就是她身上有一种不怕吃苦、坚持不懈的精神。
贺子杰身上有13块弹片都不吭一声,人们称刘伯承将军为“军神,活着的钢板”,在贺子杰这位女人身上更也是可见一种的。
共产党为什么取胜?国民党军为什么战败?这不是因为国民党军不会打仗,而是因为他们每到一处就抓壮丁,抢粮食,到处闹得鸡飞狗跳。结果最后有伤员没人抬,被围剿没有引路。而八路军的仁义政策正好体现了一种顺应民心的作用,这一路打仗才势如破竹,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假如共产党也像国民党一样,共产党怎么会取胜?
在我们生活与学习中,也要向革命前辈学习,譬如在学习,偷懒是不可取的,必须持之以恒,成绩才能提高;生活中,不怕吃苦,不气馁,才能做好每一件事,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在我的学习生活中,当我想偷懒时,耳边都会响起这样一句话:“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时,我又会放弃偷懒的念头,继续投身于学习之中。
是的,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困难,只要牢记“长征精神”,就没有什么困难就过不去了。踏着“长征的足迹”前进,永不言败!
【篇七:长征故事读后感】
在长征的路上,发生过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中令我最感动的是《丰碑》。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红军在雪地中艰难的走着,忽然警卫员跑到将军的面前,说:“前面有人冻死了!”将军快步的走到那,看见一位老战士倚着树冻僵了。将军大喊到:“军需处长呢!喊他过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警卫员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他把棉衣给了别战士,自己却被冻死了!”
红军是这样的舍己为人,在《一袋干粮》,《魂驻小红桥》等故事,不都是这种忘我的精神吗?
现在人们还有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吗?
有一次,我好不容易挤上上了78路公交车,我注意到:车里有几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站着,一个坐在座位上十岁左右的孩子,这显然反差很大。每次停车,或稍微刹一下车,这些老人都摇摇欲坠,如果没有了扶手和铁杆,恐怕早要摔倒了。
孩子的妈妈已经看不下了,好几次,偷偷地拍拍孩子,示意要让位。可孩子无动于衷,装着看不见。
后来妈妈急了,便直接喊他,可他头直摇,还说:“妈妈,我累了!我要再坐一会儿!”妈妈又说:“那么老人不更累呀!你还是个孩子,应该有活力!”
孩子不以为然的说:“再有活力,也是人。”孩子停了停,不耐烦地说:“他们干嘛不早来呀!
孩子说完了话,车箱里顿时鸦雀无声,许多目光都聚集到了孩子那里。
到了说完话后车靠站,车箱广播里传来了爱心话语:“请主动给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让个座。”这个孩子顿时低下了头……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如今孩子的自私与革命红军的无畏精神恰恰相反;宁愿别人受累,也不愿自己受累,这样的孩子长大还能为社会做贡献吗?
红军万里长征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们知道贡献,知道舍己为人。
我们是生活在新中国的幸福一代,我们要铭记红军的精神,继承和发扬这种大公无私精神,找回我们失去很久的东西。
【篇八:长征故事读后感】
红军长征的故事是多么震撼人心啊!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背影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没有了粮食就啃树皮、吃树根、挖野菜,尤其在爬雪山时,连野菜都没有了,甚至用雪充饥;担架员还抬着重伤员,一直在坚持,坚持……有时还会遇到大风雪,把身子都埋了半截,冻得浑身都僵硬起来了。但在这种环境中,默默支持他们的是浓浓的战友情!他们可以为了让队伍增快进度,悄悄地割断了大动脉!他们可以为了让更多的人走出去,省下自己的干粮!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
我们要把他们牢牢记在心中!把党牢牢记在心中!
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烈士们用鲜血换过来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和幸福,发奋图强将祖国的未来发展的更好!更强大!
说到这里,我回想起以前的我。简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每天都要让妈妈盛好饭,再吃。衣服也要拿在床边放好。而那时候,战士们每天挨饿,也没有睡觉的地方!我却在那里挑食,真是有愧于那些创造出美好生活的烈士们!当我看完这本书,我便下定决心,要改掉这些坏习惯!
我们应当学习他们那种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我不仅被他们吃苦耐劳所感动,还被他们之间浓浓的战友情所感动!长征是令人难忘的,长征中战友之间的关心,友爱更是让人难忘的。有些战友的生命就是由其他战士的生命换来的。红军战士邓士俊就经历了这样一段经历。他还在发烧,是由几个担架员抬着他走。但却因为过度劳累而壮烈牺牲了,而他却被平安送到四川丹巴!每一位战士都是那么无私,总是奋不顾身的救人,为别人着想,却不注意自己受伤了没有。我们应该学习他们无私奉献,大公无私的精神!在长征途中和艰苦的革命岁月里,战士们时刻不忘自己的任务。他们把生命,完全奉献给了革命。努力的描绘宏伟壮观的革命蓝图。
我们也应该时刻不忘自己的任务。努力学习,将来报答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烈士们;报答伟大的党;报答伟大的祖国母亲!
让党以我们为荣!党永远在我心中,永远,永远……
长征文章二:我眼中的长征征文
【篇一:我眼中的长征】
毛主席曾经说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啊,红军战士们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险阻看做成平常事,可见他们是多么的勇敢顽强啊!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程,是传奇的,是神圣的!而他们,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
在我的眼里,长征不仅仅是两万五千里的路程,它更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在!
在一个凉风习习的秋天,班级举行了一次小型运动会。同学们在操场上尽情的奔跑着,挥洒着汗水。忽然,“扑通”一声,有一位同学摔在了地上。我急忙前去。这时,他已经站了起来,轻轻用手拍了拍屁股上的灰尘,甩了两下头,望望自己膝盖那处流了许多血的地方,无奈的叹了口气。我停下了脚步,静静地站在那边,注视着他。他并没有叫疼,也没有找个地方处理伤口,而是又开始了他的奔跑。
我的心突然震了一下。想到了那段悠久的长征历程的一个场景。寒冷的冬天下,很多人坐在冰凉的雪山洞里。本来穿的衣服就不多,还要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不少人都饥寒交迫着。风呼呼的吹着,犹如一把把锋利的刀在你的脸上刮着。一个军需管理者皱着眉头,躲在角落瑟瑟发抖。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是那个奄奄一息的孩子!他悄无声息的将棉袄脱下,一步一步艰难的走向那个孩子,轻轻的盖在孩子身上。孩子的母亲感激的望着他,他笑了笑,孩子也笑了笑。他朝着四周大喊:“同志们,不要放弃,胜利就在眼前了!”大伙好像就被打了鸡血似的,重新振作了起来。他们大声地说道:“我们一定会胜利的!”就这样,大家又开始了路程。而那个人也带领着大家走出了这片悲凉之地。最终,他在走出雪山的最后一刻,光荣的牺牲了。
想到这里,我的鼻子不禁酸了。啊!红军战士们是多么的英勇无畏、无私奉献、团结一致啊!我被他们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生活在这样美好环境中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向他们学习吗!
【篇二:我眼中的长征】
1934年10月,在红军第五次围剿作战失败后,党中央决定红军北上,实行战略转移,这就是历史上长征的开始。
我眼中的长征是艰辛的。在漫漫的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途中,不乏一些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的挑战,如过草地、爬雪山。爬雪山是红军遇到的一个难关。起初,红军并不认为爬雪山是很困难的事情,刚开始还比较顺利,后来突然进入到白茫茫的冰雪世界,白雪的光芒刺得战士们睁不开眼睛,加上寒冷、饥饿,体力很快消耗,战士们在雪山上不断地滑倒又爬起。最后,有的战士已经无力再爬起,永远地躺在雪山的怀抱中。过草地,是红军继爬雪山后遇到的又一个困难,红军在过草地时已经消耗了大量的军粮,再加上当地恶劣的天气和环境条件,红军战士们只能靠挖野菜来充饥,以保持体力,继续向前行进。
我眼中的长征又是无限感人的。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收藏着一枚鱼钩,这枚鱼钩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炊事班长接到上级指令,要求他负责照顾好三个病号兵,并带他们走出草地。在当时部队的物资十分匮乏的情况下,炊事班长会钓一些鱼给病号补充营养,还不惜将自己的食物让给病号吃,最后自己饥劳而死。还有,年仅11岁的最小红军王新兰的故事也令我感动。她7岁时就为党传递情报,11岁时入党。小小年纪的她和年长的红军叔叔们一起经历饥饿、严寒、跋山涉水、随时都会面临死亡的威胁,就是这样,她也能一路坚持,克服重重困难,最后和红军叔叔们一起走完长征路。
漫漫长征路上,红军战士在物资极度匮乏而自然环境又那么恶劣的条件下,遇到太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时时处处都可能面临死亡。但是,我们的红军战士凭着顽强的毅力,不畏艰辛和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团结一心、振兴救国的宝贵精神。今天的我们,依然需要传承这种精神,让我们的祖国更美好。
这就是我眼中的长征。
【篇三:我眼中的长征作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歌描绘了长征的艰难。
1933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92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冲破敌人封锁线,渡过湘江,夺回遵义。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长征总里程约为二万五千余里。其中: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红二方面军从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零3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一万六千里。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行程八千余里。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近万余里。终于与陕北胜利会师。
尽管,红军长征胜利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长征精神却万古流芳,永垂不朽。长征中的红军战士为什么能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长征精神。
没有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伟大的长征给世人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篇四:我眼中的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它犹如一座丰碑,光辉的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力量。
70年岁月流逝,但红军气壮山河的英雄壮举,长征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依然让我们心潮激荡,热血澎湃,激励着我们新的“长征”。
我望着历史书的一行大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刻,我仿佛看见二十多名战士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我震惊了。红军们在那样险峻与艰苦的环境下,竟还能以血肉之身搏以敌人的那数以千计的武器,那是怎样的一种伟大精神啊!敌人在桥头扔下一颗颗“冷酷无情”的手榴弹,桥面上早已成了浓烟滚滚的火海,桥下是江水咆哮的深渊。红军战士们却丝毫没有畏惧,毅然决然的冲进火海中,与敌人殊死搏斗。终于,他们胜利了,当他们挥舞着红旗,脸上洋溢着无穷的欢乐时,我的心振奋了。久久不能平息……
历史的红色旅途结束了,可未来的红色旅途却才刚刚开始。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怎能放任自流,荒废一生置民族大业于不顾?梁启超曾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我们就是少年,我们应为了自己的国家发奋努力。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当今这个现实而又残酷的社会,我们更应该从千千万万人中脱颖而出,想那些红军战士们一样为国洗刷国耻!
在新长征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更好地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定报国之志,扬起理想的风帆;学习上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百折不挠,要学会在失败与挫折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生活中也要继续发扬革命先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将长征精神作为我们人生成长历程中永远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脚踏实地,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甘于奉献,奋发图强,开拓进取。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把我们的校园建设得更加和谐、更加进取、更有生机。
【篇五:我眼中的长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直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现在的人们只能根据这些毫无感情的文字去了解长征,但永远也感受不到当年的艰辛。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在长征时,红军战士们何止是一顿不吃啊,不仅忍饥挨饿,而且有时吃上点东西,也尽是些干粮,野菜,实在没有食物,也只得吃树皮,野草。这样艰苦的生活,对于在温室中长大的我们而言,无法想象。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平时小雪的日子,我们就冷得受不了。但是,长征的那些日子,雪花如鹅毛般的飘落,美丽,也寒冷。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红军战士们没有厚厚的棉袄御寒,不仅要顶着风雪前进,还需要忍受对死亡的恐惧。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没有距离。红军战士们并不知道,何时长征才会结束。但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没有任何一个人放弃。一步,两步……直到走完两万五千里。不畏饥饿,不畏严寒,仅凭着心中的信念,坚持走下去。
我眼中的长征就是这样,它是中国人民坚韧不屈的写照。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灵魂里那份永不放弃的精神,借着长征,熠熠发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祖国的兴替把握在我们手里,我们不能忘记前人的精神,尤其是坚持这份宝贵的品格。
烈火炼真金,艰难磨意志。在我们的一生中,最困难的事就是坚持。学习上,工作上,待人处事上,都需要坚持。有的时候也许处在低谷,也许放眼望去前路一片黑暗,但是,只要再坚持一下,就可以看见黎明的曙光,就没有白白浪费之前熬过的漫漫长夜的辛苦。
所以,长征,不仅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奇迹,也是中华人民精神的写照。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但是,也许下一步,你就完成了长征。
【篇六:我眼中的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了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
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主席的这首《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毛主席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应,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云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我国革命不断从失败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长征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
在长征胜利80年后今天,长征将士的梦想早已变为现实,新中国已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但,我们要始终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更好地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会在失败与挫折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将长征精神作为我们人生成长历程中永远的宝贵财富!
【篇七:我眼中的长征】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世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在漫漫的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等难以想象的困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面对各种险恶的环境,红军广大干部战士表现出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靠着英勇牺牲、不屈不挠的革命意识,红军冲破了一道道敌人的封锁,越过了一道道的艰难险阻。
尽管红军长征的胜利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长征精神万古流芳,永垂不朽。长征中的红军为什么能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克服重重困难,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呢?他们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鉴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定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今天,我们重温长征的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程,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长征精神,去传承去发扬长征精神,进而培育我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步入新世纪的我们,最急需的正是这种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从容地藐视困难、顽强地面对困难、乐观地克服困难,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风貌,激发创新能力,燃烧向上的激情,焕发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样的精神是我们成功的动力,是我们人生走向辉煌的基石。现代社会不需要娇滴滴的小姐,更不需要不能自理、自立的庸才
新世纪,新时代,新希望,新蓝图,一切都是新的。作为新时期的少年,在求实、创新的新长征途中,我们肩上负载着全新的理想,历史的重担。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就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书写我们新的长征吧!
【篇八:我眼中的长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但是历史的痕迹是我们永远无法抹去的。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红军冒着风雨,仅仅靠着自己的双腿完成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这需要多强的毅力以及意念支撑着他们走完这两万五千里啊!
长征可以说是一件家喻户晓的事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所创造的英雄事迹,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同样,也是中国的骄傲。
红军在漫漫的长征道路上,他们也许经历了枪林弹雨,经历了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他们带来的麻烦,也许还有粮食,身体上的疾病等等许多问题缠绕着他们。他们经历了太多我们无法想象的困难,但是始终没有放弃,他们冲破了敌人的一道道防锁,克服了一个个困难,一直坚持到了最后。从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难道不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所缺少的吗?红军的这些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遇到困难,我们应该迎面去解决它,而不是想着如何去逃避困难,躲避现实。
长征这两个字,以前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现在的我对于长征这两个字却有了不同的理解。长征是令人骄傲的,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的荣耀;长征也是艰苦的,在长征的途中,红军死伤严重;长征同时也是美好的,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不会有现在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客观地看待这件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出自毛主席的《长征》,这真实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困难以及不轻易向困难低头的决心。“红军遗迹今犹在,莫忘英雄夺险桥。”“弹雨枪林马不前,一桥飞渡剑难弦。”“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戌严防帝国侵。”这些诗句也反映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险阻。
我眼中的长征,是无数个红军战士的血泪组成的,是他们用坚持不懈,不怕牺牲的意念换来了长征的胜利。虽然他们已经去世了,但是他们那种精神却会永远记在我的心中,红旗迎风飘荡,仿佛是对那些死者的慰藉。
长征这两个字是神圣的,长征在我们每个人看来,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在他们的心中,也会有不同的意义。长征虽然和我没有多少关系,但是也就是因为有了长征这个转折点,我们才有了现在的一切,我庆幸有过长征,但同时也为在长征中丧生的那些人感到惋惜。
【篇九:我眼中的长征】
1934年10月。长征拉开了序幕!
历史的长河不断流淌,长征可谓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1934年10月---1936年10月,漫长的两年,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红军以他们不怕苦,顽强抗争的精神,在长征途中进行了380多场战斗,攻占了无数的县城。不仅如此,中央红军更是用战死沙场的满腔热血击溃了国民党无数士兵,这是一场伟大的斗争。
二万五千里的路程,对于交通发达的今天来说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靠两天腿来完成的路程对我们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我们的战士们做到了。他们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我国的江山,把足迹留在了每寸土地上,他们留下的不仅是一个传奇,更留下让人深思的顽强斗争和殊死拼搏的冲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滂沱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衣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一首《七律-长征》写出了红军经历的千难万险,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个泥丸,这何尝不是战士心中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呢?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具有智慧,也是最成功的一次战斗。但是强渡大渡河却是最为艰险的一场战斗,只有十三根铁索的桥,敌人的重兵把手都为红军渡河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危险,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越过了大渡河,这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之赞叹吗?
也许长征在别人眼里仅仅是一场重大战争,但在我眼中,它更像是一次共产主义的启蒙。
还记得以前学过一篇文章,是彭德怀为了让战士们吃上肉,将自己的坐骑杀了给战士们煮肉吃,这何尝不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呢?在普通的战士里,也有共产主义精神的体现。张思德,一个普通红军,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身先士卒的为他人“尝百草”。有一次,为了保护一个小战士,他自己先尝了一个野萝卜,虽然当时就有了不良反应,但是他仍然对小战士说:“不要管我了,快告诉大家,这个不能吃”。忘我的精神在无形中便显露无疑。
共产主义在许多人看来是个深奥的概念,但是如果让我来表述,那么,忘我与奉献便是精准的两个词。它们涵盖了中国人民伟大而无私的精神,承载了千万将士的血泪。
长征中,多少时刻成了红军历史上上生死攸关的时候,它不仅是人们顽强斗争精神的体现,更是我们在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于我看来,长征是现在的奠基者,
1936年10月,从长征开始两年后的深秋,随着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另一支红军会师,至此,历时两年的万里长征胜利结束。
在我心中,长征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党在历史上最闪耀的一件事。
【篇十:我眼中的长征】
看着眼前这盆含苞怒放的西府海棠,不知怎么的,我突然想起了中国历史上那个伟大的奇迹——长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就如一颗种子的破土而出一样,无论有多困难,多痛苦,多么难以忍受,还是要生长,生长,一刻不停的生长,即使筋疲力尽也不会停下,直到,破土而出,看到阳光的那一天。
还记得那天我看见嫩绿的小芽在花盆中随风摆动,它似乎是一夜之间生长出来的,我惊喜的凑过去看,却看到嫩绿的叶子上有几处伤痕,是的,它的生长不是一夜之间的,而是在土里待了无数个不见天日的黑夜,才在今天发出了一点小芽,发芽的艰辛,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经历过发芽,但我知道,那一定是很痛苦的,可是,种子它下定了决心,不达目的不罢休,所以,它成功了。
西府海棠一天天的长大了,开花了,最初的艰辛换来了此刻的美丽:天上飘着小雪,海棠部分的花骨朵已经开放了,粉红的花朵挺立在花枝上,美的醉人,粉色的花朵与黑褐色的花纸搭配在一起,效果出奇的好,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身着戏服的女子,傲立在雪中,粉色的裙摆随风飘动,回眸一笑,倾国倾城,给人一种亭亭玉立,傲视一切,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
此刻的美丽都源于当初的艰辛,如果当初它放弃了,那现在展现在我眼前的就会是一盆毫无声息的海棠了。长征的伟大正是在于它的艰辛,如果长征的路途没有那么艰险,背后没有敌人的追击,目的地是那么容易到达的话,那长征也就不会被称之为奇迹了。我相信,在漫漫的长征途中,总有人想过要放弃,路途的艰辛,战友的离世,肚子的饥饿,希望的渺茫,因为这些,所以,有人放弃了,但有人还在坚持,只因为心中还仅剩的那么一丝丝的希望,那就是信念啊,是信念支撑着他们过草地,爬雪山,是信念让他们变得不畏惧随时就会到来的死亡。
我心中的长征,是艰辛的,是痛苦的,也是伟大的,是残忍的,是无情的,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骄傲的,因为它显露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傲骨,踏实世界的奇迹,是我们的骄傲!
【篇十一:我眼中的长征】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当年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共红军在长征期间共经过了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整整两万五千里的漫长征途,我们的红军转是要经历何等的艰难困苦?
长征是用血肉铺就的。
1935年5月,红军的先头部队强渡大渡河成功后,国民党就调集了大量的兵力增援泸定桥,企图把红军的队伍切开,但先头部队的战士们用两天的时间走了一百六十公里赶在敌人增援部队的前面到达。而后续红军部队组织了二十多名勇士的突击队,由于桥板被日寇拆除,所以攀着只剩下铁链的大铁链,冒着对面桥头堡敌人的枪林弹雨,奋勇向前,他们的身下大渡河水流湍急,一旦失手或受伤落入水中则必死无疑。但勇士们仍然冒着密集的炮火,奋不顾身,勇敢顽强的向前冲,一个掉下去了,下一个冲上来,受伤的战士在要掉下去那一刻还在向敌人射击。
他们知道他们只能前进,在他们身后有毛主席,有党中央,有千千万万个红军战士。最后剩下的勇士们冲破了敌人在桥头堡的火墙,冲进了泸定城,和后续上来的红军战士一起彻底消灭了国民党的部队。
长征虽然是艰苦卓绝的,但却处处包含着温暖与感人。
有一个“一袋干粮”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长征也是悲壮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从长征胜利到现在,已有70年历史,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仍印刻在后辈人的脑海中。
【篇十二:我眼中的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第一次了解长征就是从小学的这首诗开始的。这些年里,对于长征的这一路,革命前辈爬雪山,过草地的经历也都些了解。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在这长征的途中,有太多的革命战士用自己的生命捍卫自己党国的尊严,用自己的身体为身后的战友铺出一条通往生的道路。没有人可以全面的说出长征的过程,意义,但是每个人都应该在了解这段历史之后有自己的看法。
我还记得这样一个故事: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纵然这只是长征的一个小片段,但这就是长征,一个没有男女之分,任何人或者说是任何一名红军,为了组织,为了党国,为了信仰,顽强的,努力的要活下去的漫长岁月。从1934年到1936年,这段历史是一个奇迹,是挑战了人的生命极限的奇迹。
我眼中的长征是“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青葱翠绿的原野无边无际,弥漫着烽火狼烟,仿佛可以看见一位位红军战士,疲惫不堪,却互相在队伍中鼓励着,扶持着。他们已经陷入了泥潭,到达了过膝的位置,可是没有人选择放弃,因为他们知道。此时的自己,除了英勇的牺牲在战场上,别的任何懦弱的死去都是一种罪过。于是,默默中,你仿佛可以看见,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是拼命的坚持。我眼中的长征就是一首永不言败的赞歌。
我眼中的长征是“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这一路,自然是没有山珍海味的,有的吃的就已经是万幸了,可是这难得的山中野味也是可以用来享受的。北风呼啸的寒夜里,红军战士一起围坐在火堆旁,驱逐这刺骨的寒意,或讨论着明日的行军路线,或把紧张的神经暂时放松,互相谈天说地,寒夜中,是浓浓的,暖暖的战友情。也许,明天不知道身边围坐的人就已经离自己远去了。我眼中的长征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烈火。
我眼中的长征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
路途中的千难万阻又怎么会是战士们退缩的理由,彼此之间肩并肩作战,每个人都放心的把自己的后背交给身后的战友,于是,这一路披荆斩棘。每走过的地方都浩气长存。我眼中的长征是一场庄严肃穆的情义。
长征的这一路是这历史的长河中最值得人们去记住去称赞的传奇,其中有太多的艰辛与动人的故事。毫不夸张的说,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去体会其中的一千分之一二的。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牢记住这段历史,记住当初的共产党的精神,去捍卫前辈们用生命打下来的江山。反观今天,如果还要再去经历一次长征,有多少人会选择一路走下去?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作为一名现当代的中学生,铭记历史并传承其中的精神文化是十分重要的。时代在进步,也要铭记推动时代的这一段传奇往事。
这就是我眼中的长征,一个永垂不朽的传奇,一个永远精彩的神话。
长征文章三:长征的故事作文
【篇一:长征的故事】
长征是中国红军战士开辟出来的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途,在这条路上曾挥洒过多少战士的汗水和鲜血,有着多少战士的奉献和牺牲,它象征着整个中华民族不畏艰苦,英勇不畏的精神!在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的故事都在诠释着战士们大无畏的精神。其中就有这样一则:
在悲壮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的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她们前进的步伐,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贺子珍便是其中一员。
在1935年4月初的晚上,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后山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隐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渲染的殷红。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部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也因此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纪念……
除此之外,长征的故事还有很多,那一位位英勇的战士靠牺牲才能战胜的困难与我们现在所谓的挫折相比,我们的抱怨变得多么苍白无力,我也因此收获到了红军战士坚毅,勇敢,团结,顽强的品质。现在的我们远离纷争,远离战斗,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只有更加努力,不忘历史,才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
【篇二:长征的故事】
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开始了长征,历经两年时间,经过11个省,爬雪山、过草地,行程两万五千里。
如果说到长征的故事,大家应该能说出一些,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丰碑”,“七根火柴”等等。我今天就给大家说一个长征的故事。
在长征途中,一个的13岁小红军,名字叫小兰,随着部队一起前进。当时队伍中粮食极少,大多数还要用来救济伤员,所以能得到一袋干粮极不容易。小兰好不容易得到一袋如金子一般珍贵的干粮,她就像珍惜自己生命一样珍惜这袋干粮,不舍得动一点点。
一天,她跟着大部队一起过桥,发现有一个伤员衣衫不整,头上、手上都缠着绷带,另一只手拄着一根木棍,一瘸一拐痛苦的走着。这一幕恰巧被小兰看见,她二话没说,冲上去扶住了伤员。
突然她觉得自己的包一下轻了许多,紧跟着听见“噗通”一声,小兰猛地回头一看,自己如生命一般珍贵的干粮已经落入了河里,河水冷酷无情地将干粮给带走了。为了伤员,小兰只好忍着心痛将他搀扶过桥并安顿好。接着,小兰便开始想该怎么办。
“找回来?这肯定是天方夜谭;向别的同志要?肯定不行,如果这样的话,别人吃什么?或者干脆隐瞒不说……”,想到这,小兰立马有了主意。她准备一直隐瞒真相,可包里是瘪的,被人发现了怎么办?于是在晚上休息时,她趁别的同志不注意,大把大把地拔下许多野菜塞进包里。不一会,包就鼓了起来。
之后每天宿营时,她都躲在一边吃野菜。有时看到别人吃着干粮,心里羡慕极了,可一转眼想到牺牲的战友,想到那些伤员,她牙一咬,心一横,“还是算了吧”。
由于长期吃野菜,小兰的营养明显跟不上。不久,她就变得很瘦弱,像一张纸片,风一刮就飞了。卫生员发现了她的问题,于是就去询问,可小兰一直坚持不肯说出事情的真相。卫生员一把抓住小兰的背包,打开一看,呆住了。
小兰见已经隐瞒不住了,只好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很快,所有人都知道了小兰的事,大家无不被她无私、坚强的精神所折服。他们都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小兰,很快,小兰的背包又鼓了起来
小兰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冰冷的身体似乎也不再冰冷,她感到了家的温暖。振作精神,继续踏上了长征的征程。
【篇三:长征的故事作文】
记得毛泽东写的那首气势磅礴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是啊,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漫长的征途,我们的红军战士又要经历何等的艰难困苦呢?诚然,广大红军基层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血和泪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
在我小时候,爷爷和我说过许多关于长征里发生的感人故事。
还记得一个叫做《一袋干粮》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
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还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无比的沉重啊!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
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长征,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
【篇四: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中国有现在的辉煌,都是我们的祖先用生命为代价、用拼搏的精神创建的。说到长征我们想到的是那些在战场上的英雄故事,可是谁又能想到在长征中那些平凡的成员之间感人的故事呢!
我听说一个故事让我十分的感动,它的名字叫《一袋干粮》。它讲述的是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跟随部队一起长征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在过一座桥时为了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一样。自己拔了许多的野菜塞进自己的挎包,用野菜做干粮。久而久之,她的身体不行了。护士长才发现她挎包中的干粮竟是野菜。大家不由自主的分一点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看到文中的小兰,再想一想现在的我们。同是一个年龄的人,可差别是多么的大。如果是我们没有粮食吃,一定会问人要,不会想到别人。而她却是想着他人的温饱,宁可自己吃野菜。她可以顾受伤的队员,而我们只会添乱。通过小兰我们也能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吃苦,坚强无私,热心……
不仅有小兰这一个无私奉献的人,还有许多的感动故事发生在长征途中。
1985年的秋天,有许多的同志得了肠胃病。有三个同志病的很严重都已经赶不上队伍。指导员派炊事班长来照顾他们,一开始他们吃野菜和青稞面,可不到半个月,食物就已经吃完了。有一天,他们来到了池塘边,老班长灵机一动,自制了鱼钩钓了好多鱼。自己却嚼着草根吃着鱼骨头。
在长征中,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都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心。我们应该学习那些人的高尚品质,因为在现在的社会中,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心。
【篇五:长征的故事】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
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
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
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长征文章四:长征观后感
【篇一:《长征》观后感】
电影《长征》反映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再现了当年长征中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穿越草原等的壮观场面,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不禁思考红军凭借了什么力量,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保留了中国革命珍贵的火种?
影片并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故事是从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对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滞留在湘江桥,几天几夜也没有能够完全通过湘江。这时,敌人的飞机狂轰烂炸,前面有蒋介石布置拦截的防线,后面有几十万敌人的追兵。面对红军长征的第一道难关,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国民党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否则后果则不堪设想。
我认为,红军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将士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喘息的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更不要说军队的发展壮大,以致最后消灭蒋介石反动政府、建立新中国了。
从另一方面来说,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如果部队乱成一团,没有凝聚力,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同样也不会取得长征的胜利。广大的红军指战员具备了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使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我们要汲取经验教训,发扬红军的精神,克服困难,不怕牺牲,众志成城,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必将无往而不胜。
【篇二:《长征》观后感】
昨天下午,我上网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深深地被影片中红军战士那种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怕艰难困苦,勇于牺牲的忘我精神而感动。
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多么艰苦的生活啊!可红军战士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理想高于天。是啊,红军长征的丰功伟绩是千古唯独,万世无双的,红军长征的壮烈和坚韧是惊天地、泣鬼神、是人神共仰的,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是凡人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红军长征的精神是举世齐颂、万国同歌、亿民共赞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伟大天兵神威,翻开了中国共产党从艰苦走向胜利,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新一页,宣告了赶走日本帝国主义、推翻蒋家王朝,中华民族不是东亚病夫,而是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东方之子。
在看《长征》影片时,我高兴、我悲戚、我感动、我流泪。看到那湘江激战、那四渡赤水、那抢渡乌江、那飞夺泸定、那爬雪山、过草地、攻克腊子口,以及马蹄声急,见到那一个个倒下去的革命先烈,使我一次次流下了热泪,那十盼红军的旋律在我耳边不时回环,那千万红军的身影不时在我脑中呈现,那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无时不在我心中回荡着。记得毛泽东曾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足见长征意义的重大,足见长征人的坚韧与顽强。
忘不了长征中的成功的笑声,忘不了长征中失败后的志气;忘不了在成功与失败背后的一滴滴鲜血。
通过观看长征影片,使我受了一次深刻地革命传统教育,我一定要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困苦、坚韧不拔的精神,用长征的精神激励我努力学习,长大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
【篇三:长征观后感作文】
在《长征》这补电影里,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
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问题:中国红军在那么艰难的时候,他们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用他们的身体和灵魂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快乐生活,他们为的是什么?我们在快乐的环境下,又如何报答他们?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现在的我,生活在快乐的社会主义里,不会因为吃饭而烦恼,不会因为那些恶劣的生活而退却,现在的我们,每天吃好的,喝好多,从能吃饱到现在吃的绿色食品,我们的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正一步一步在增长呢。以前有句老话“缝三年,补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现在呢?有谁会愿意穿缝补过的衣服?又有谁的衣服会穿三年呢?现在的衣服穿不了三个月就过时了,然后就没有人再去穿它了。以前,人们住的是草房、泥房,现在呢?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上楼都还有电梯,在现在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追求的是攀比了,无论做什么,都想比别人要好一点。
我现在是一名大学生,我首先要感谢那些用身体为我们换来自由的烈士们,我看完电影之后,我觉得我要改变好多了,我想“如果我要是生活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完全有可能被批判啊。我觉得自己有点奢侈,不知道自己的钱都花哪里去了,总觉得莫名其妙的就花完了自己的钱。虽然我现在不是生活在长征时期,但我觉得我现在必须对自己狠一点,让自己的生活简朴一点,减少父母的负担,也让自己适应没钱的日子,等以后自己走入了社会,至少理财懂一点了,不至于那时候才知道节省。
看完这部电影,我很有感触,我想如果我们多看看这种电影,对我们的思想是有一点引导性的,多看看会让我们更能理解一些道理,虽然表面上不说,但心是有感触的。
【篇四:长征观后感】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全校同学一起去看电影长征。
长征这部电影讲的是: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屡战失利后,形势严峻,国民党军重兵集团继续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这时,中共中央决定放弃中央苏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看完以后,我有许多话想说: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作为90年代出生的我,看到的只能是电影中红军身影的再现。但我感觉得到长征的精神,感觉到所有参加长征的人的伟大,他们有着不怕牺牲的精神。因为有了他们的这种精神,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电影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有一个红军女队员为了救一个伤员,自己却受了重伤。大家都知道伤员活下来的希望很小很小,但是女队员依然要奋不顾身的去救他,这种不怕牺牲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战士,中国工农红军才取得了长征的胜利,才会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这么美好的生活环境,这么良好的学习环境,可都是红军们用鲜血换来的呀!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它们,别让红军们的鲜血白白流淌!
【篇五:《长征》观后感】
前言:展开历史的长卷,我们看到在那条蜿蜒崎岖的长征路上,破险阻重重,越关山无数,在那里他们拒危难险阻于不顾,在那里他们万众一心重新撑起一个古老民族不屈的脊梁。诚然,毛泽东是这场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创造奇迹的好舵手;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引着这漫漫长征中红军前进的步伐。
看到那湘江激战、四渡赤水、抢渡乌江、飞夺泸定、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险阻的情景,见到那一个个为革命事业勇往直前倒下去的革命先烈,心灵深处受到一次次的震撼,那《十送红军》的旋律,那马蹄急促声仍在我耳际萦绕,那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无时不在我心中回荡着。
一、审时度势,力挽三万士兵于危难之中。
当时在党中央居于统治地位、支配革命战争全局的,仍是照搬外国经验、唯“国际指示”是从的教条主义军事路线。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面对国民党军设置的层层包围圈,毛泽东认为对付国民党军的有效方法是:“应该使用红军主力突破敌人围攻线,转入我之外线即敌之内线去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却被博古和李德等人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排斥。战争的检验是无情的,由此而造成了1933年至1934年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大失败,中国革命战争的命运危在旦夕。为了挽救革命挽救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红军毅然决然踏上了遥遥的长征之路。
红军在仓促准备的情况下匆忙撤离,开始长征,因此,处于被动的境地,显然被动就挨打,处境险恶。但是红军战士们凭着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必胜信念,经过数日浴血奋战,终于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四道封锁线。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几乎是毁灭性的:中央红军由开始出发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伤亡惨重的中央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的“追剿”,未作任何休整,马不停蹄继续西进。这时,蒋介石为阻挡红军会合,又集结40余万大军在湘西摆兵布阵,欲在此全歼中央红军。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博古、李德仍然不顾敌强我弱的客观事实,固执地坚持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师。这无疑就是让革命成为国民党军刀俎下的鱼肉。
在决定中央红军命运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审时度势“力主放弃会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在转兵西进贵州,士气空前高涨,一举攻克了黎平。在蒋介石屯兵湘西准备大“围剿”的危急关头,是毛泽东的审时度势正确军事主张,避免了中央红军全军覆没的厄运。
二、召开遵义会议,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伟大历史转折
周恩来精辟概括:“由于毛主席拨转了航向,使中国革命在惊涛骇浪中得以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由于博古、李德的“左”倾冒险主义使红军屡遭重创后,红军官兵的怀疑、不满和要求更换领导的情绪不断滋长,在湘江战役时达到了极点。
敌数十万大军层层封锁,步步紧逼,而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笨拙指挥不仅不能使红军脱险,反而导向绝境。虽然当时毛泽东已经被解除军事领导权,他凭着对革命对红军生命的高度负责精神,痛中思痛,他知道要想挽救革命就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突破共产国际教条主义的革命战争模式。在毛泽东的努力下,王稼祥、洛甫等逐渐认识到“左”倾军事路线的严重危害,得出“领导问题不解决,我军就难以彻底地由被动变为主动”的结论。中央红军智取遵义后,于1935年1月15日召开了遵义会议。会上,毛泽东继博古等人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后,作了重要发言。他对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路线进行精辟地分析和客观地批评,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正确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指明了今后的正确方向。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到与会绝大多数人的拥护。但他考虑到当时一些中央领导人的觉悟程度和所处的战争环境,在会上没有谈及“左”倾政治路线的错误,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超人的领导才华。
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不仅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而且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为胜利完成长征奠定了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和里程碑。周恩来是这样高度评价毛泽东的——-由于毛主席拨转了航向,使中国革命在惊涛骇浪中得以转危为安,转败为胜。
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想必看过《长征》的同学都会有这么一种感觉——-红军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打得真的太妙了,太漂亮了。
在中央红军撤移到扎西的同时,蒋介石仍以为红军要北渡长江。他一面加紧对长江重要渡口的兵力部署,一面调重兵对扎西进行合围。毛泽东和中革军委依据避实就虚的战略原则,乘贵州国民党军兵力空虚之际,果断挥师东进,重返贵州,二渡赤水河,把敌人远远甩在长江边。
毛泽东按照“实行机动并迅速略取与控制赤水上游的渡河点”的作战目标,在派中央红军主力围攻鲁班场未克的情况下,主动撤出战斗,摆出欲再渡长江的姿态,以迷惑、调动国民党军。
果不出其所料,国民党军中计了,毛泽东又指挥红军突然急转东进。在此期间,红军在数十万国民党军的“缝隙”中穿插,挥师南下,突破乌江,把疲于奔走的国民党军抛在了乌江以北。接着,毛泽东又声东击西,吸引国民党注意力向其他地方转移,自己则指挥中央红军主力以不可阻挡之势相继攻克其他地区,向西直逼昆明。此时蒋介石惊叹之余,匆忙飞往昆明,亲自调兵遣将。此时,国民党军的战略意图已经爆破,毛泽东见机行事决定率中央红军折转西北疾进,终于率第一、第三、第五军团全部渡过金沙江。至此,国民党数十万“追剿军”被甩在金沙江以南,中央红军终于跳出了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在敌我力量悬殊、处境恶劣的条件下,红军迂回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巧妙地牵制、拖累、打击国民党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这是多么漂亮的一战,足以显示了毛泽东作战的智慧。
四、正确处理党内矛盾,促成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之后,毛泽东主张红军继续北上,到接近抗日前线的川陕甘地区建立新根据地。“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封建军阀思想作祟下,张国焘却把8万余人的红四方面军看成他个人谋权的资本,他鼓动自己部下的队伍来进行反对。张国焘在卓木调成立所谓“第二中央”,在分裂党和红军的罪恶道路上越滑越远。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张国焘仍然采取说服教育、耐心等待的方针,做到以诚相待,仁至义尽。这对后来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起了重要作用,也为正确处理党内斗争树立了榜样。
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劝导、督促下,经过朱德等人的坚决斗争,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又强烈要求北上与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会合,10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进至会宁县,同红一方面军会师。10月,红二方面军冲破国民党军的重重阻拦,在隆德县将台堡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终于实现,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胜利结束,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革命的出发点。
回眸整个长征岁月,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却是决定性的,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引红军谱写出壮丽的史诗,赢得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生存与发展。
结论:无论是微观个体还是宏观意义上的集体、民族或国家,总是处于“长征”或“新长征”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困难,因此,我们需要的是乐观、豁达、大无畏的思维和态度,要坦然、泰然看人生、看挫折,看潮起潮落和云卷云舒。
【篇六:长征观后感】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对物质利益追求极高的今天,在高科技技术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今天,还能够在公司的要求下观看《长征》这部不平凡的历史巨片,实属罕事。我很庆幸,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再次重温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我们的革命前辈、先烈们用满腔的热血和激-情换来了新中国的解放,繁荣与富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当年的红军战士们经过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的革命精神,根本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安定、幸福的生活与自由民-主。
“红军不怕远征能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礞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好一首气势恢宏,雄伟壮观的歌曲,它深刻的体现当年中央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突破了敌人的层层围剿的坚强毅力。在前有埋伏,后有追兵,再加上有飞机轰炸的重重困难,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难万险,踏过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历经11个省,终于胜利到达了革命根据地陕北,从而挽救了中国的命运。红军长征能够成功,这完全是集体奋斗、团结、努力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制定了一个合适于党的发展路线方针政策,一个正确的长期发展目标,一个完整的行军计划,拥有一个统一而又明智的军事指挥团队,并充分发扬了民-主的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在漯周界,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扬红军长征的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努力发挥各自的潜能,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要像红军一样从弱小逐渐变成强大,再从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并不断的积累成为根据地,再通过这样一个根据地慢慢的发展、扩大,从而使得我们的公司也发展了,创造的效益也提高了,同时我们的收入也就会相应的提高了,我们的福利也就越来越好。为了这一个共同的目标能够更好的实现,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在职的员工都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红军的长征之所以能够胜利,是因为他们相信: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中国要富强,只有靠自己。同样的道理,漯周界高速的发展,不能靠神仙与皇帝,只有靠我们漯周界的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与奋斗,才能走向胜利!
就当前的情况而言,我们公司正处在“红军不怕远征能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有满腔的热血与激昂的斗志,我们要吸取红军长征的经验与教训,团结起来集中力量,努力把通行费收入提高上来。特别是在收费一线的收费员们,不仅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红军革命精神,更要有自我奉献精神与牺牲精神。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和公司的发展前景,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善于学习,总结经验与教训,努力使自己成为公司的中流砥柱,真正实现“三军过后尽开颜”。
总之,我们要充分的、努力的吸取他们的经验与教训,把他们的这种激-情融入到我们今后的工作中去,拟定一个目标,并为之奋斗,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达到成功的目的。
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继承发扬!
【篇七:长征观后感】
电影《长征》片长三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对于影片的艺术成就、历史意义、现实作用,我就不去分析了。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问题: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却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千万户家庭呢?
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为受限于电影片长的原因吧。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所以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全通过湘江。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介石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面前。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住了国民党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在渡过湘江之后,影片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个红军的后卫战士在敌人蜂拥包围住他的时候,毅然拉开了胸前手榴弹的弹弦,但是没有爆炸场面的刻画,镜头转向了印满红霞的天空,不知道这可是象征烈士流淌的鲜血?第一道本来是长征途中最容易渡过但却因为人为的策略因素而造成的难关被克服了。湘江战役后,红军连克国民党军队的四道防线,但是自身的伤亡也非常惨重,八万之师拼得只剩了三万之士,虽然是胜利了,但按照这样的打法别说陕北会师,没到四川就得全军覆没。即使这样,红军能突破国民党的四道防线几十万大军的拦截,原因何在呢?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之林更好的发展。
湘江战役后,红军在通道得到了及时的修整,红军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路线,但是毛泽东开始重新获得了发言权。在毛泽东和很多头脑清醒的红军领导人的坚持之下,改变行军路线,四渡赤水,占领贵州,并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彻底的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重新奠定了毛泽东在军队中的指挥权。此后的红军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甩开围追堵截的敌人,大踏步向前。如果说“遵义会议”之前红军是有险无惊,那么“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更多的是有惊无险,强度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更多的是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红军自身的体能极限挑战,毛泽东军事指挥上的高明可见一斑。在和张国涛会师之后,虽然红军又经历了两条路线的选择,同时受到了张国涛分裂势力的威胁,但在党中央的果断决策下中央红军顺利的越过千里大草原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实现了长征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新的征程。
如果说遵义会议前,红军能突出重围依靠的是不怕牺牲的勇猛精神,那么遵义会议后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就得益于中共中央正确的军事路线路线和方针,应该总结为智谋的胜利。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一群没有文化的土匪,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因为农民太穷了,反正也是死,所以打仗的时候玩命,让共产党拣了个大便宜,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大家知道,国民党的士兵很多也是被拉壮丁去的,家里也很穷,为什么同是穷人,在红军队伍里就能打胜仗,在白军队伍里就只能打败仗,这个事实不是胜过任何的雄辩吗?打仗讲究的是谋略,一时之勇是不能决定全局的。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湘江之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要运用谋略,领导阶层没有一定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不行的。
我们看看长征中决定军队命运的领导人的文化功底吧!
李德是共产国际排来的,博古、张闻天都是苏联留学生,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都是海龟派大腕,毛泽东是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等等,不举例那么多了,他们当时的这些学历可以说明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不可否认当时的共产党高层领导是人才济济的。正是由于这些人才的汇集出谋划策,红军才能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最后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有谋无勇不行,有勇无谋也不能长久,只有智勇双全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这些平凡的老百姓,也要时常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休养水平,提高自己承受失败的心里承受能力,培养自己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尽量做到智勇双全,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更加精彩,我们也更能为祖国贡献我们更大的力量大。
红军精神永远是我们战胜自我,战胜困难的指路明灯,《长征》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我一个普通人无法说得清楚,但愿红军的长征精神能在我们在我们的下一代世代相传!
【篇八:电影《长征》观后感】
今天看了电影《长征》。对于影片的艺术成就、历史意义、现实作用,我就不去分析了。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问题: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却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千万户家庭呢?
电影《长征》片长三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为受限于电影片长的原因吧。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所以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全通过湘江。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介石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面前。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住了国民党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在渡过湘江之后,影片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个红军的后卫战士在敌人蜂拥包围住他的时候,毅然拉开了胸前手榴弹的弹弦,但是没有爆炸场面的刻画,镜头转向了印满红霞的天空,不知道这可是象征烈士流淌的鲜血?第一道本来是长征途中最容易渡过但却因为人为的策略因素而造成的难关被克服了。湘江战役后,红军连克国民党军队的四道防线,但是自身的伤亡也非常惨重,八万之师拼得只剩了三万之士,虽然是胜利了,但按照这样的打法别说陕北会师,没到四川就得全军覆没。即使这样,红军能突破国民党的四道防线几十万大军的拦截,原因何在呢?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之林更好的发展。
湘江战役后,红军在通道得到了及时的修整,红军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路线,但是毛泽东开始重新获得了发言权。在毛泽东和很多头脑清醒的红军领导人的坚持之下,改变行军路线,四渡赤水,占领贵州,并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彻底的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重新奠定了毛泽东在军队中的指挥权。此后的红军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甩开围追堵截的敌人,大踏步向前。如果说“遵义会议”之前红军是有险无惊,那么“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更多的是有惊无险,强度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更多的是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红军自身的体能极限挑战,毛泽东军事指挥上的高明可见一斑。在和张国涛会师之后,虽然红军又经历了两条路线的选择,同时受到了张国涛分裂势力的威胁,但在党中央的果断决策下中央红军顺利的越过千里大草原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实现了长征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新的征程。
如果说遵义会议前,红军能突出重围依靠的是不怕牺牲的勇猛精神,那么遵义会议后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就得益于中共中央正确的军事路线路线和方针,应该总结为智谋的胜利。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一群没有文化的土匪,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因为农民太穷了,反正也是死,所以打仗的时候玩命,让共产党拣了个大便宜,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大家知道,国民党的士兵很多也是被拉壮丁去的,家里也很穷,为什么同是穷人,在红军队伍里就能打胜仗,在白军队伍里就只能打败仗,这个事实不是胜过任何的雄辩吗?打仗讲究的是谋略,一时之勇是不能决定全局的。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湘江之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要运用谋略,领导阶层没有一定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不行的。
我们看看长征中决定军队命运的领导人的文化功底吧!
李德是共产国际排来的,博古、张闻天都是苏联留学生,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都是海龟派大腕,毛泽东是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等等,不举例那么多了,他们当时的这些学历可以说明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不可否认当时的共产党高层领导是人才济济的。正是由于这些人才的汇集出谋划策,红军才能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最后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有谋无勇不行,有勇无谋也不能长久,只有智勇双全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这些平凡的老百姓,也要时常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休养水平,提高自己承受失败的心里承受能力,培养自己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尽量做到智勇双全,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更加精彩,我们也更能为祖国贡献我们更大的力量大。
长征文章五:我眼中的长征作文
【篇一:我眼中的长征】
八十二年前,有这样一支队伍,为了心中坚定的理想信念,用双脚踏过了两万五千里的征程,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历史的丰碑,这支队伍的名字叫红军,这次远征被称为长征。
在那个被历史铭记的一九三四年十月,近十万红军铁血战士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的图册,用自己的血水和汗水书写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尼毡扎营盘”。这豪迈的词句写出红军过雪山草地时不畏艰难、乐观坚强的精神和顽强意志。触目是白色,身处是极寒,仿佛这千万年的白色死神想冰冻住一切,然而却冰冻不住红军那炽热的血液和心脏。一个个战友倒下,活着的继续前行,最终翻越了连鸟儿也飞不过去的“神仙山”。
记得七根火柴的故事吗?茫茫草地上,一个掉队的红军战士在生命垂危之际把七根希望的火柴留给战友,为战友们点亮了希望的篝火。记得金色鱼钩的故事吗?也是在那片死亡遍布的草地上,一个老班长,为完成上级交给的护送三个小伤病员安全度过草地,想尽办法用鱼钩为小战士钓鱼煮野菜,最后三个小战士活了下来,自己却被死神夺去了生命。是什么让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神留给了自己,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它叫牺牲,叫奉献。
人们常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长征两万五,是苦的,是累的,是生与死的抉择,是希望与失望的较量。而长征又是光芒永存的史诗和传奇。这就是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永不放弃的精神,是永不言败的精神。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让我们想想那些为了梦想不畏艰难险阻的红军战士吧;当我们还为一点小事耿耿于怀的时候,让我们想想那些为远大理想而奋勇前进的先辈吧。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征,那就是为梦想而奋斗的勇气和过程。我们以长征精神为灯塔,一定能胜利地走过自己的长征。
【篇二:我眼中的长征】
沐浴在和平的阳光和雨露中,我们很少去回忆及思索那个离我们似乎很遥远的战争年代,而就是在那个战乱横生,尸横遍野的年代里,中国共产党诞生了。经过了十几年的壮大,中国共产党引起了国民党的高度戒备。20世纪30年代,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改策下,先后发动五次对共产党的围剿。在这样的背景下,红军进行的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长征的漫漫长路上,不仅有敌人的枪林弹雨,还有雪山峭壁,沼泽密布的草地,还有疲倦,疾病,饥饿……但英勇无畏的红军们,却度过了这看似没有可能完成的劫难;走过了这二万五千里的艰辛历程;战胜了阴险狡猾的敌人还有恶劣的自然环境。这说明着什么?这说明肉体上的痛苦并不能战胜他们不屈的精神!而就是在这永不放弃,视困难如草芥的精神!带领着红军在之后的困难中再次咬紧牙关,直对困难,最终打败了国民党政权,使中华大地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开创了中国的新世纪。
长征,在我眼中,并不止于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历史事件,实际上,它是一座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再进一步地说,长征,是一种精神。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甚至不会想到,几十年前,那些吞糠咽菜,吃着草根,衣衫褴褛的革命前辈们,是如何翻山越岭,战胜天险,战胜敌人的。这些即使是供给充足,全副武装的军队也无法轻易做到的事,恰恰被这缺衣少食,面有菜色的几万之众做到了。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用共产主义思想抚育出来的全体红军战士有着对革命理想的不倦追求,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有的人也许会说,长征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现在在提起来已经过时了。无疑,他犯了很大的思想上的错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长征精神更具有普遍意义和实践价值,它将激励我们踏上新的征途,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长征,并不止于昨天。
【篇三:我眼中的长征作文】
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这座丰碑上镌刻着永不磨灭的长征精神:勇敢顽强、不屈不挠、团结乐观、勇于牺牲……七十年的风风雨雨,长征精神依然熠熠闪光。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万人敬仰的英雄史诗,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七十年的时光飞逝,一曲曲颂歌却嘹亮依旧。
我不禁想道,是什么精神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是舍己保全的精神,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垫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个故事让我流泪,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长征精神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曾几何时,红军“嗒嗒”的马蹄声在这里响起;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深深的脚印;曾几何时,这流伟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长征的精神!这里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这里是独具天险的泸定桥;这里是峰峰如剑,插入云霄的娄山关;这里是冰封雪盖的夹金山;这里是中国的摇篮!
我眼中的长征是永恒的英雄、永存的信念、永远的丰碑!喇叭声仍咽,战鼓声犹响,马蹄声还鸣。若要问在长征精神中学到了什么?我会回答,学到红军永存的信念!时间不会磨平记忆的棱角,我们不会忘记这段历史,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希望之火就不会灭,胜利就在不远处。
【篇四:我眼中的长征】
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战胜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长征从此以后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铁流泻处,哪里没有一曲动人的悲歌?红军跨越11个省,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浸透着红军战友的热血?往事令我时时萦怀,我常自问,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他们明知征途有艰险,却毫无畏惧,万死不辞,前仆后继地奔向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这种力量就是永存的长征精神。
而最让我心潮澎湃和感动的是红军战士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所表现出的舍身忘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当我看到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场面时,我既紧张又激动,真为他们的生命安危而担心。泸定桥上没有木板,只有13根大铁链,桥对面还有顽敌死守,心想怎么能过去呢?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十八勇士冒着枪林弹雨,爬行在铁链上,敌人的机枪扫射过来,一个战士的一只手被打中,眼看就要坠入汹涌湍急的大渡河里了,这位战士还是坚强地用另一只手抓住铁链,可还是掉进大渡河里了。一个、二个、三个、四个战士倒下去了,而这没有吓退后面的战士,反而更激怒了英勇的战士,他们更勇猛而小心地向前爬行着,十米、九米、八米……终于胜利地攻克了泸定桥。他们为红军抢渡大渡河,化险为夷,立下了汗马
功劳。十八勇士的名字也永远记在了人们心中。毛主席在过泸定桥时赞叹说:“他们都是好战士呵!”正是无数红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才换来长征的胜利。
攻打腊子口战斗时,毛主席的警卫员甘人,是个爬山的高手,当看到红军进攻受阻于半山腰的一个暗堡垒时,很多红军战士倒在了敌人暗堡射出的子弹下,他二话没说,身上捆上炸药包,纵身跳下悬崖,炸开红军前进的通道,而自已却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这是怎样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呀
长征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不可抹掉的一笔,是奇迹中的奇迹。长征是怎么成功的?是有共产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有坚强不屈,英勇善战的红军战士,他们是英雄,是长征中的点点星光。
【篇五:我眼中的长征】
在我眼中,万里长征是非凡的,是艰苦卓绝的,却也是悲怆的,残酷的,但它永是中华史上最辉煌的那一页。
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们啊,用他们那一双腿徒步走过了这壮阔的两万五千里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只为解放中华民族,只为让百姓们远离战争危害,就正因为这伟大的信念,战士们在长征期间一直怀着视死如归的精神向前冲着,义无反顾。
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正,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从此,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之路拉开了新的序幕。
路途越来越险峻,但是战士们的心却越来越团结,越来越温暖。例如一个小女孩只有13岁。却一直坚持跟随大部队前行。终于,得到了一代来之不易的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和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不告诉他们,她拔了许多菜才来吃,但不久之后,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的事后,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还有一位医疗队女兵,夜行军漆黑一片,她们把吃饭的搪瓷碗别再腰后,给后面的战友当光源,在当时药品极其匮乏,她们只能盐水就着当地的一种黄纸给伤员当膏药,眼睁睁地看着伤口流脓;队伍断粮时先杀马,把肉和草根拌在一起吃,再把马皮、骨头和野草煮成一锅汤,这足够他们吃上一段时间了,之后实在没有食物了,只能啃草根、草皮、吃皮带,或用树皮煮成汤。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载了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长征是伟大的,是不可被复制的。
【篇六:我眼中的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长征期间写下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长征,又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两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在我心中,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一年中,红军长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昔日腥风血雨刀、枪相见的地方早已恢复安宁,当富足和安康使我们把前辈们的努力只是看作历史书中的一页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段历史,去善待并铭记呢?看着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心中有怎么不有所触动?我想真正值得记忆的,能融汇在我们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之中,通过我们的基因遗传代代相延。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纯朴敦厚,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本精神,君子之勇和进取精神。
长征精神,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目标,一个榜样。或许,我们在现在舒适的生活中,不需要做到像红军战士那样的不屈不挠,可我们要学习其中的精髓,对任何一件小事都做到坚持不懈,为今后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篇七:我眼中的长征】
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长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使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正是凭着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创造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懈奋斗。
历史也将证明,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长征精神还将继续激励中国青年坚定地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抚今追昔,共和国和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千;继往开来,全面的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呼唤着我们奋然前行。
传承长征精神,就是要树立忠于人民、忠于事业的理想主义精神,青年富有理想,而真正远大的理想必须与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意愿紧密结合。当代青年应该具有的远大理想,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在为远大理想的顽强奋斗中,青年的人生抱负才能真正实现,青年的人生道路才会焕发光彩。
传承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长征给人们一种深刻的启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我们要彻底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的面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进行艰苦的努力。艰苦能磨炼人创业能造就人。青年要时刻铭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力发扬甘于奉献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经历风雨,经受锻炼,努力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走进21世纪的中国青年,一定能够接过前辈长征的火炬,让伟大的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谱写出更加壮美的青春之歌。
【篇八:我眼中的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若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长征》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精神。
仅仅56个字,负载着长征途中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看!面对崇山峻岭,朔风凛冽,白雪茫茫的大地,他们团结一心,从未惧怕,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坚定不移的精神,无坚不摧,一路上披荆斩棘,开辟了一条生命之路,一条通往新世界的道理。
只能从电视上或书中了解这些的我们,又怎么能懂其中的艰辛呢?
或许,为了食物,为了水,多少战士倒下了,没有一句怨言了;或许,在他们加入长征时,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又或许,在自己的一个转身。身经百战的队友因环境的恶劣,又不知倒下了多少。然而,这对剩下的战士们,对依然奋斗在前线的战士们又何尝不是一种煎熬?
他们冒着风雨,坚持前行;他们风餐露宿,却从未皱过眉头;他们看着倒下的队友,咬着牙,承载着他们的信念与期盼走下去;他们忍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打击,毅然用自己的血与泪谱写了这两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
“曾几何时,在红军‘嗒嗒’的马蹄声在这里响起;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的脚印;曾几何时,这里流传了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长征的精神!这里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这里是独具天险的泸定桥;这里是峰峰如剑,插入云霄的娄关山;这里是冰封雪盖的夹金山;这里,是中国的摇篮!”我大声朗读者,看着书中的文字,仿佛耳边听到了嗒嗒马蹄;仿佛看见那里弥漫的硝烟;仿佛感受到了即使抛头颅洒热血,也要走到最后的胜利的信念。那一刻,仿佛内心被点燃,心潮澎湃,热血上涌。
西风烈,长安雁叫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篇九:我眼中的长征】
长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让老红军们刻骨铭心的,是一段段血与火、生与死的真实经历,是从生死考验中锤炼出的顽强意志,是激励着广大红军指战员艰苦征战的强大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
这是所有中国人民眼中的长征。而我眼中的长征就是少时把握时间,长大报效祖国。
种子的责任是开花结果,园丁的责任是料理花园,医生的责任是救死扶伤,老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作为学生,我们的责任是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做一个优秀的学生。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阅读,日积月累,才能取得进步。我们作为学生,理当认真学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巩固,虚心听取意见,不断吸取教训,努力改进学习方法,才能在以后为国家做贡献打下基础。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先贤鼓励我们要做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我们身上系着重任,那就是努力学习,报效国家。我们要更加优秀,在以后的政治社会上才有咱们华夏子孙的立足之地,到那时,中国该会多么的耀眼、多么的令人瞩目、多么的辉煌!——这一切暂时只是一个理想,我相信,这个理想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我们努力,我们会变得非常优秀,会带领中国早日走进发达国家行列。
现在的我们只是一只正在飞翔的雏鹰,要想变成自由翱翔的老鹰,只有不断尝试,迎难而上。虽然学习之路满是荆棘,但只要有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努力吧,我们的明天会更好!努力吧,向漫漫长征路更进一步!
【篇十:我眼中的长征】
每当说起“长征”,大家可能脑子里马上就会出现的,就是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的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的,“长征”一次的本意,莫过于此。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在中国工农红军漫漫的长征路上,遇到了许许多多难以想象到的困难。但是他们丝毫不畏险峻,凭借着自己超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品质,战胜一切了困难,成为了一个个不被后世所遗忘的英雄。他们的精神和品质是不朽的,是值得人们去珍惜去回忆的。
我眼中的“长征”,是铺满荆棘的,或许只有踏平它们,才能继续向前冲。心无杂念,才能粉碎一切障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经历过困难和坎坷,并且将它们化解,才能更好的把握住未来的发展,或是开辟一片新的天地。或许,现在的我们,不用像以前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但这不代表我们就可以不去面对困难,迎难而上。
长征,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良药,救济着能让我更好地面对生活,不畏艰辛和困难;“长征”,对于我来说,更是一种能够让我面对艰难困苦时临危不乱的生活食量,处处影响着我。
【篇十一:我眼中的长征】
曾经,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大地上,完成了一次史诗般的徒步战略大转移,这就是值得骄傲的长征。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主席这样说,“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不仅于此!”美国作家史沫特莱这样说,“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这样说。但是,长征不是仅仅用一些华丽的辞藻,优美的语句,由衷的赞美就可以形容的,长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长征是值得铭记的,两万五千里,说的轻巧,但在真正长征的过程中,红军战士经历着难以想象的困难,一场场惊心动魄有悲壮惨烈的战斗,一步步的推进,前进的步履蹒跚。我眼中的长征是艰苦、困难,却伟大的。
在这么悲壮的长征中,涌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有一则我必须与大家分享。
在长征期间,一个13岁的展示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包内,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营养不良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一个13岁的孩子,也就是我们这个年龄,就懂得集体观念,有人说现在的条件不是从前,现在的世界是和平的,没有必要去担心这个那个,但是在当时是艰苦卓绝的时代,是中华民族面临的最危险的考验,日本人入侵,还要面对国民党,共产党千辛万苦才换来胜利,背后流淌着多少血,付出多少条鲜活的生命。我眼中的长征是感人的,值得骄傲的。
长征就是一个神话,无人能及,我们不能忘记,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篇十二:我眼中的长征】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中的光辉篇章,虽然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那些英烈的背影也渐渐模糊。但是他们的英雄气概,他们的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世人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赞歌。这首赞歌将永远唱响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
两万里长征路上,红军们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突破乌江……每当想起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我依旧会热血沸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每一个战役,都饱含了红军的汗水与血水,他们的坚强不屈、为国奉献的精神更使人敬畏。
长征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我眼里,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情都是一段长征路。学习上,我们都是从同一个起点开始。知识是日积月累所获得的,他就像长征路,终点总是遥不可及,路途上又是困难重重,但只要你有一个持之以恒的心,有着坚定的毅力,最后总会有所成就。就像我在小学时,老师说我的字不好看。我想,只有做到姿势端正,握笔正确才能有进步,但是改掉现在的写字姿势必定是很困难的。每到写字课的时候,我拿起橡皮顶在自己的头上,挺直腰,不让他掉下来了,时时刻刻用拳头度量自己与桌子的距离,用胶带把自己的手给固定成正确的姿势。日复一日的努力,练习,随着中指上的老茧越变越大,我的字被老师表扬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我也达到了自己的目标。这可能就算是一段“长征路”吧,无论练习的这段路有多长多么困难,只要我努力,坚持终会达到目的地。
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在我眼中,红军们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度过“自己的长征”。
长征文章六: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作文
【篇一: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
我常听大人们讲长征的故事,心中满怀着好奇。几天前,在爸爸的书柜里,我看到《长征故事》这本书,书里详细介绍了长征的全过程: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渡过于都河开始,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战胜无数艰难险阻,于1936年10月在陕北三军胜利会师,历时2年整,行程两万五千里。
书中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深深吸引着我:草地上,小红军筋疲力尽,仍顽强地跟着大部队前进,最后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了;雪山上,一位女红军把棉衣让给受伤的战士,自己却冻僵了;沼泽地上,一名红军战士快被沼泽吞没时,旁边的战友为了救他,自己却永远地陷进了沼泽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我真正了解了红军长征的传奇历程,感受到了红军将士为了革命藐视一切困难、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他们爬雪山,过草地,抛头颅、撒热血,靠着无比的智慧和勇气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建立新中国。
长征中,红军历经艰难困苦,而我们现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吃东西挑三拣四,还怕苦怕累,怕脏怕受委屈,在家就像个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和红军一对比,真是惭愧极了。红军事迹令我终身不忘,长征精神深深激励着我,从现在起,我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爱祖国、爱科学,做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
同学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让我们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重踏长征路,努力拼搏,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吧!
【篇二: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
虽然长征的历史已经过去七十年了,但是那一个个长征的故事却仿佛就在眼前。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虽然被蒋介石一次次围剿,但是我们的红军战士们并没有给他们打倒,于是他们进行了长征。
长征,它不仅是一次战略转移,更是一个对所有人的体能考验。长征的将士们都很勇敢他们过草地、爬冰山,因为没东西吃,途中伤亡了不少的人,当时他们先吃食物、没了再吃牛,牛吃光了再吃皮带、鞋底之类的东西,连一个小小的、难吃得不得了的马蹄子,他们都要吃三天,他们几乎把能吃的都吃了,但是没有一个人要放弃,这是多么伟大的一种精神啊!长征现在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虽然它是一项被迫的但也是成功的战略转移,它是新中国成立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我们现在能坐在这里学习,是长征中多少将士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现在红军长征已经结束,但是长征的道路并没有结束,我们应该学习长征精神,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轻言放弃,要努力拼搏、坚持到底,最后总会取得成功的。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不会再经历那段艰苦的历史,但是我们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只要我们用长征精神作引领,作榜样,那么什么困难都难不倒我们。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里做奥数的回家作业,前面一帆风顺,但到最后一道题时,我突然卡住了。我就一直坐在桌子前做啊做,想啊想,但是我就是不开窍,但我还是强忍着心中的怒火,继续做。
可是当我用了一个多小时把整整一张草稿纸正反两面密密麻麻地写满后却还是得出了个错误答案后,我再也忍不住了,我大叫,我大声抱怨出书的人,恨不得他早点死,我甚至想把家里的锅子和桌子之类的全部从窗口扔出去。但当我静下来时,我想到了红军的长征和他们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最后,我又用了一个小时,终于将那道题目给做出来了。也许克服困难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比起红军的那些翻雪山、走草地来,我这点挫折,这点痛苦又算什么呢?所以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不忘过去、努力学习那些长征中的将士吃苦耐劳和勇于拼搏的精神,继红军之后继续走好开创祖国美好的明天的这条长征路吧!
【篇三: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作文】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无论在当时、现在还是将来,长征都是一部悲壮慷慨的英雄史诗,一个永远令人惊叹的奇迹。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两年间,中国工农红军用脚步丈量出胜利的征程,转战大半个中国,行经15个省份,翻越20多座高山,渡过30多条河流,穿越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湿地,在“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的困境中,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创造了前无古人的英雄壮举,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长征精神是什么?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长征的胜利,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征程。为抗战的胜利、进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不应忘记,这是一条洒满鲜血的牺牲之路,无数革命先烈在探索民族解放的道路上过早地倒下了,把热血和生命献给了未来的共和国。
80年间光阴飞逝,当长征成为传奇,长征精神已成为我们心灵高地上闪光的灯塔,引领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为祖国的繁荣而奋斗,为民族的复兴而拼搏。
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实现两大目标的征程就是我们的新长征。在这里,让我们重温全军仅存的一支整建制师的西北红军部队代代相传下来的“党的利益永远在第一位”的忠诚;专家学者以他们的视角为我们阐释了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曾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王邦玉以饱满的激情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长征故事;红军的后人讲述了先辈的难忘事迹;来自多个行业的作者,更以他们感怀的文字,向长征精神致敬。
重温8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就是让我们以长征精神凝聚信念信仰,凝聚全疆各族人民的信心和智慧,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在天山南北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篇四: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红色长征,正像一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以它无与伦比的绚丽,舞过那个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舞过多风多雨的二十世纪,舞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崭新希望。
红军长征历尽千山万水,通过人类难以生存的雪山、草地。1935年8月,右路红军踏上了生死难测的茫茫草地,度过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岁月,走过敌人认为不敢走的路,及时赶到班佑、巴西地区并率先北上。由于张国焘坚持南下,于同年9月,率红四方面军再次通过渺无人烟的草地,重过草地比第一次情况更加恶劣,是一次无谓的牺牲。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成功地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后,为了早日摆脱国民党的围捕堵截,迅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他们只好选择一条人烟稀少,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路线——爬雪山,过草地。
过了雪山草地后,1936年10月,红军三支队伍终于在陕北胜利会师。党中央领导核心得以胜利转移到延安,红军主力也迅速转移到民族解放战线的最前沿,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英雄足迹携刻在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中,始终是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豪迈记忆;他那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那战胜一切困难的气概,始终激励着全体中国人民朝着辉煌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飘扬在地球上的飘带,成为人类坚强无畏的象征。
【篇五: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
在长征故事的耳濡目染下、在红军父辈性格的潜移默化下,卜谷家庭逐渐形成了清正廉洁、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红色家风。伯父从遵义到延安,从山西被敌机轰炸致双耳残疾到新中国成立后卸甲归田,康克清为伯父改名这件事,一直勉励着伯父每时每刻不忘共产党员的宗旨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为自己的名字作出最好的诠释。三年困难时期,伯父带头嚼野菜、咽糠团,主动为政府分忧。他说,比起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强多了。因为家中生活一直比较清苦,伯父就带领全家起早摸黑垦荒造田,粮食蔬菜基本自给,还在200多米长的河滩上栽种了千余棵树苗,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小树长大成林,成为家乡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种红色家风体现在卜谷身上尤其明显。卜谷说:“红色家风早已融入了血脉。”他一生所信奉的“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正是“清正廉洁”家风的传承。创作的《红军留下的孩子们》,作为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他曾前往北京3次、上海1次、福建3次,走遍赣南大地,且大都是自费采访。
那年,在得知兴国县池煜华70多年守望红军丈夫的事迹后,卜谷前往采访的途中,残疾的脚被绞在摩托车后轮里面,穿着的皮鞋被撕碎,钻心的痛使他晕了过去。在病床上躺了4个多月后,伤痛稍轻,卜谷便挣扎着再次踏上采访路。正是父辈们坚韧不拔的意志,激励卜谷采访池煜华八九次,写下《红军留下的女人们》一书,并与池煜华结下不解之缘,池煜华认卜谷为“儿子”。池煜华离世后,卜谷还赶往奔丧,在池煜华身上覆盖上一块大红被面,上书:“永远的池煜华妈妈”。
卜谷对一些青年文学爱好者给予帮助,引领他们走上红色创作之路。在广东务工的张桂明,就是在卜谷的帮助下走上红色创作之路的,最近他的红色题材长篇小说《金画眉》将出版发行。
【篇六: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
今晚,我一口气读完了《红军长征故事》,里面一个个坚强的人物都给我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
这里面主要讲了红军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等种种磨难中发生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读完之后,不禁令人感慨。
小兰十一、二岁就参加红军,翻过一座座雪山,越过一片片草地,成年人都快顶不住,可她为什么能随红军这样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原因就是她身上有一种不怕吃苦、坚持不懈的精神。
贺子杰身上有13块弹片都不吭一声,人们称刘伯承将军为“军神,活着的钢板”,在贺子杰这位女人身上更也是可见一种的。
共产党为什么取胜?国民党军为什么战败?这不是因为国民党军不会打仗,而是因为他们每到一处就抓壮丁,抢粮食,到处闹得鸡飞狗跳。结果最后有伤员没人抬,被围剿没有引路。而八路军的仁义政策正好体现了一种顺应民心的作用,这一路打仗才势如破竹,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假如共产党也像国民党一样,共产党怎么会取胜?
在我们生活与学习中,也要向革命前辈学习,譬如在学习,偷懒是不可取的,必须持之以恒,成绩才能提高;生活中,不怕吃苦,不气馁,才能做好每一件事,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在我的学习生活中,当我想偷懒时,耳边都会响起这样一句话:“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时,我又会放弃偷懒的念头,继续投身于学习之中。
是的,在我们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只要牢记“长征精神”,就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踏着“长征的足迹”前进,永不言败!
【篇七: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
长征是一部史诗般的过程,在枪林弹雨中激发出无数的精神,让人铭记。我大小的时候,接受了革命教育,通过老师和课本,我晓得了红军长征的故事,被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也初初地感知一点红军的英勇和战争的悲壮。长大后,经历了读书考试、基层工作,很少接触革命战争年代的史实,也很少人谈及。只有不经意的网上浏览,或有长征的讯息跃入眼帘,也激化脑海。每每这个时候,我就在想,八十多年前,几万为天下劳苦大众求解放而浴血奋战的红军将士,有着怎样的一种精神呀?又有着怎样坚韧的意志呢?
带着求知和探究的心,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注意收集长征的纪实文章,逐渐地,我了解和加深了认识,被英勇的红军大无畏精神所感染,回想当下,革命战争年代奠定的根基,不禁感怀英烈的精神永存。长征所显现的“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尤其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瓶颈时刻,面临国际国内的各种困难,我们怎么做?是瞻前顾后、止步不前?还是迎着困难,锐意进取?是不是要继承长征精神,越是艰苦越向前呢?不言而喻,我们当秉承长征精神,勇往直前,度过难关,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再继而在建国一百年现实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的攸关所在。
【篇八:长征精神激励我前进】
有这样一段历史,有这样一代人,他们创造了奇迹,更创造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这就是长征精神。那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腿,历时一年多,途经十四个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红军战士用坚定的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使他们从胜利走向胜利。他们那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永往直前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代炎黄子孙,使我们从成功走向成功。
长征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长征路上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却一代代流传下来。在冰天雪地中,红军艰难的前进,每一位战士都穿着军需处长发给他们的棉衣,然而,在这时我们的好军需处长却倚靠光秃秃的树干,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被无情的雪山给吞杀了,将军和战士们愣住了,同时也感动万分。军需处长将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却留给了自己,正因为这样的举动,使得战士们更加坚定了战胜雪山的信念和决心。老班长又何尝不和军需处长一样呢?他们一样忠于革命,他们一样舍已为人。指导员安排老班长照顾三个病号,他们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走一会儿,歇一会儿,到了宿营地,老班长就忙着给这三个病号找吃的,青稞面不多,没有几天就吃完了,老班长和三个病号一天天瘦下去,后来,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老班长夜里就出去钓鱼,三个病号第二天就能吃到香喷喷的鱼汤,但是老班长每天就吃剩下的鱼骨头和野菜,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可老班长却倒下了,老班长在死前都是那样的镇定与安祥,在那根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耀眼的光芒。
作为小学生,我们除了了解长征故事还应该做些什么呢?我想:他们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我觉得学习就像长征。从小学到大学长达十几年,在这条路上有许多困难等着我们去克服,有许多的“险峰”等着我们去攀登,有许多“敌人”等着我们去打倒。我深知:没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是不可能到达知识的彼岸的。
我还觉得人活着也是一次长征,从小到大几十年,每个人都要学习这样那样的本领,可要有真本领,却不是件容易的事,长大后生活是丰富多彩还是碌碌无为,全看你在生活的长征路上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只有像红军那样不畏艰难,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要永远记住毛主席这首诗,我更要把红军的长征精神牢记在心,激励我为美好的明天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