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舍故居5篇
北京老舍故居一:《骆驼祥子》读后感2200字
这是一个可悲的故事,讲述了北平老城里活生生的一幕。祥子,这么一个像骆驼一样善良老实又魁梧健壮的年轻人,在不幸的命运中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终于绝望了、沉沦了。
这是大作家老舍先生惯用的悲剧手法,在悲惨的剧情中灌入悲观的意识,使得我们读者也近乎绝望了。作者在用自己感人的文字为社会底层的人民呐喊(与其说是呐喊,不如说是呻吟)。由此我不禁想到作者本人——老舍。他好像也是一个悲观人士,他的作品大都是悲剧,并且,都悲惨得叫人心碎,因为它们一悲到底,不给生活留有一丝曙光,唯一的美好只能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找寻,而现实里仅有的那一点希望也被他毫不犹豫地掐死了,他的这种"残忍",却能在小说里巧妙地转变为社会的残忍,使得读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的黑暗。
《骆驼祥子》中讲述的一帮穷苦百姓,就是社会中一群白白被剥削的奴隶,他们在金字塔的底端也试着攀登过、努力过,但不幸的命运和腐朽的制度让他们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白费了,没有办法,没有希望,他们的心慢慢地死了,而他们的肉体也腐烂在沦丧的道德之中。祥子,正是这芸芸劳苦大众里的典型。他只身来到北平,无可依靠,但他要强,靠着自己强健的身子骨,拉车挣钱,挣钱买车。可他几次买了车,几次又丢了,不是因为被抢就是因为遭勒索,还有苦于生计,被迫卖掉的。祥子空有一身力气,却处处遭人欺负,别人不和他打架,却用枪、用钱、用权势、用悲惨的命运来压迫他。他的身心倍受煎熬,可是没有人来体贴安慰他,他的老婆虎妞,是用计嫁给了祥子,虽然带给了祥子些财产,但是好吃懒做,还妨碍祥子去挣钱,以至于让祥子过的日子比结婚前还苦。她虽然是他的老婆,却不懂得相处,以至于祥子根本没有幸福可言。不久,虎妞因难产死去。邻居的女儿小福子愿意嫁给祥子,可是祥子财力甚微,便约好等祥子挣够了钱,再回来娶她。于是祥子出去拉车,这时的他已经受尽磨难,别的希望都已经破灭了,但他还尚有一丝希望——小福子,他知道小福子是真正对他好的女人,是可以一起过上好日子的。他现在拉车便也全依赖着这一丝希望。如果这个梦想得以实现的话,那么这部小说也就是一部喜剧了。可是,当祥子最终回到小福子的家时,那里已人去楼空,小福子的父亲因苦于生计,把她卖到了妓院。然而,她就是沦为妓女,祥子也是愿意娶她的呀。但是,天不随人愿,作者不随读者愿,当祥子赶到时,小福子已因为不堪忍受那妓女生活,上吊自杀了。祥子悲痛欲绝,他心已死,因为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祥子也在这几年的折磨中浪费了青春年华,于是,他不思进取,渐渐流落成了一个狼心狗肺的街头混混。整部小说语言生动,文笔刚劲有力,刻划出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堪称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小说里充斥着的悲凉发人深省,故事离奇感人。所以家喻户晓,已译成各种语言流传多国,在世界文坛都有极重要的影响。这部小说里所说的事情,的确离我们现在有几十年了,并且也肯定有艺术加工,但文学总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千千万万百姓生活中的一曲。通过它,我们至少可以知道:社会曾是那么的黑暗,希望曾是那么的渺茫,因为它毕竟就发生在不久前的中国,发生在这雄鸡病危的年代。
老舍先生是一个幽默大师,但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却是一个悲剧作品。以前我读这部作品只是为了了解一下书中的内容。现在,我以一个大学生的眼光重新欣赏了这部作品,发现了许多成功之处。
《骆驼祥子》的成功首先在于它人物的成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胡适、鲁迅等作家都从不同侧面写到了人力车夫,但他们以一个知识分子的居高临下的观察和道德评价,对这个职业,对下层劳动者给予同情或赞美。他们都没有真正深入到一个车夫实实在在的生活和内心中去。而老舍笔下的祥子,来自乡间,带着中国农村破败凋敝的大背景,也带着农民的朴质和固执。当他认准了拉车这一行,就成了"车迷",一心想买自己的车。凭着勤劳和坚韧,他用三年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这个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但他处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不到半年,他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失去了洋车,只回三四匹骆驼。祥子没有灰心,他倔强地从头开始,拉车攒钱,可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为了泡影。当他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但好景不长,虎妞死于难产,祥子人车两空。连遭生活的打击,祥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厌恶拉车,厌恶劳作。生活捉弄了他,他便也开始游戏生活。他彻底成为了城市的垃圾。老舍通过这个人物写出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下层劳动者生活空间的威压。还将中国传统的叙事方法融入外国文学的景物铺排和心理描写,使祥子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
该作品的另一个成功之处,是它浓郁的古都风情,市井气息。老舍以北京为背景,《骆驼祥子》偏重下层劳动者的生活背景,尤其是车夫的圈子,大杂院的生活。这些北京风情为本书增加了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
读罢这本书,感慨太多了,但没有一个感慨使我笑得起来。时代的悲剧呀!为什么人都在走下坡路?正如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同志说的:国家没有前途,个人会有什么前途?!
《骆驼祥子》的出现,中国文学才真正有了把劳动者作为主人公,感同身受地去表现的作品。老舍因此确立了都市平民文学第一家的地位。真不知老舍是怎样知道那么多的北京方言,那一个个有趣的词耐人寻味。"满天打油飞"意思是到处游荡,没个落脚的地方。什么"不论秧了"就是不论是谁。这就是所谓的地方色彩吧!如果我们每欣赏一部作品就能从它的内容或手法上学到一些东西,我们必将受益匪浅。
北京老舍故居二:《骆驼祥子》读书笔记_六年级读书笔记400字
《骆驼祥子》是生活在北京的老舍所著,他原名舒庆春,为满族人!
内容:本书的内容主要是箱子在买车及丢车的三起三落,他,祥子,是在当时平库生活在地下层的劳动者的代表!
感想:祥子最后变得懒惰麻木潦倒的行尸走肉,为此,我渗死了很多!
如此一个坚强且老实能干的劳动者,怎能沦落为如此如此下场!因此,我想过,如果曹先生能及时回城,虎妞不死,小福子不自杀,那么祥子是否还是那个憨厚勤劳善良的人呢?最后我的答案是:不是!
因为祥子之所以沦落如此,最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的黑暗面,生活如此黑暗无人性,哪怕祥子再怎么坚强,他仍旧是不行的,仍旧是无法拜托贫苦的命运,因此,没了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中社会可以不要像祥子生活的那个社会意义,我认为,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应该富有同情心,对于求助者,我们要出于爱心,与他人的交往中,务必要真诚善良,每个人都会为社会做出一份力量,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那么就不会再次出现像祥子那样坚强的人呢沦落为行尸走肉了!
北京老舍故居三:《茶馆》读书笔记_两篇
老舍的茶馆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剧本,影响非常广泛。下面是由应届毕业生网PQ小编推荐的老舍茶馆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老舍《茶馆》读书笔记一
一直以来,我都对共和国文学避之不及,老舍的《茶馆》自然也成了“政治的牺牲品”,多少次过其门而刻意不入。若不是于是之等北京人艺的老一辈艺术家出神入化的表演诠释使之成为话剧经典,《茶馆》恐怕早就淹没在共和国文学连篇累牍的文字垃圾中了。我之所以看《茶馆》其实也是冲着北京人艺炉火纯青的表演去的。渐渐入戏之后,才恍然觉得,老舍的剧本虽然写于赞歌大跃进的1956年,系奉命而作,但是那颗体恤下层人民的心,却冲破了政治外壳的包围,就像云雀冲破了寂静黎明的禁锢,婉转而悠扬,直击人心。
《茶馆》里有的对白能引人一笑,但是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无奈的自嘲。这些发笑的对白,要么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人无奈之下说出的无奈之话,要么就是那些令人厌恶的角色的溜须拍马。笑过之后,不禁感到一丝悲凉——“人活着总得有条路走啊,可是哪有路可走啊!”愿为国家排忧解难的人们飘零四方,一辈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柜被逼上吊自杀,见风使舵溜须拍马毫无良心的人却有钱有势,不惜让别人用命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打学生的老师追杀爱学生的老师,给官差两个洋钱就能免去杀身之祸,官差指谁就杀谁——“这什么世道啊?”
《茶馆》最后的一部分,三位气数将尽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顾自己的一辈子,让人颇感心酸:心怀浩然正气的常四爷干了一辈子的活却“一事无成”,心怀实业救国理想的秦二爷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厂“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柜“做了一辈子顺民”,到了让人赶出自己开了50年的茶馆。这就是“爱国”“顺民”的“下场”……“我爱咱们的国啊,可是谁爱我啊?”常四爷在同一地点时隔五十年两出此话,着实让人嗟叹不已……
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这大概是中国人对于革命的一贯态度,几千年来未有改变。但是,越是苟且躲避以求自保,就越是被各色无赖欺压鱼肉,一轮轮地盘剥搜刮,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说到茶馆,多数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北京人艺一帮老艺术家入木三分、形神兼备的表演。但我刚开始看时,还是不大习惯,总觉程式化痕迹太浓,一举一动一板一眼,每一个动作的精心雕琢。后来看众人的评论,才知道这其中透出的老北京人生活的尊严和做人的温良恭俭让,那时的人们就是这样见面作揖,硬骨朗朗,言行举止中千年文化的修养一览无遗。中国戏剧唱念做打凌然不乱的套路原来就是那个礼教中国的生动显现。现在这样的就中国人怕是无处可寻了。
旧时的茶馆是市民们几乎仅有的公共空间,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混杂其中,上层人物与平民百姓一桌喝茶聊天,倒恍然间让人忘记了阶级差别的存在。但是再仔细琢磨茶馆中活跃的都是些什么人,就能看出平头百姓是坐不起茶馆的,在茶馆里悠闲品茗,提笼架鸟的几乎都是吃份额的旗人,前清遗老;吃洋人软饭的买办和“谁有钱就为谁卖命、充当打手”的地痞流氓;专心向佛不问政事的参议员……至于底层人民,这里则是他们卖命、乞讨的伤心之地。
作为公共空间的茶馆很容易使人联想起西方大革命时期的咖啡馆。但是二者的意义却更好相反。本雅明说,巴黎的咖啡馆里经常挤进一些付不起80法郎高价订阅报纸的人,围在一起抢读一张报纸,议论国事,密谋革命。西人后来把这造反的发源地(包括小酒馆和街垒)冠上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公共领域”。但是《茶馆》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个贴了几十年的“莫谈国事”,也没听说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是几个爱耍嘴皮子的茶客硬给喝下台的。重农抑商,皇权浩荡的封建社会中诞生不了法国那样的穿着灯芯裤的中产阶级,《茶馆》中实业救国的那位民族资本家最后落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境地。中国的“公共领域”只是言论无路的上层精英们过过嘴瘾、发发牢骚的地方罢了,不是民主的酝酿所,而是民意的疏散地。后来北京的茶馆渐渐式微了,成都等地的茶馆依然花开遍地,不过依然是“莫谈国事”。至于传说中的“中产阶级”,咖啡馆可是彰显高雅品位,为权钱交易去臭的好地方。
老舍《茶馆》读书笔记二
老舍先生是人民公认的人民艺术家,他塑造的很多任务也早已经深入人心。老舍先生早年留学英国,而他也正是在那时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而《茶馆》则是老舍先生最成功的剧本之一,这其中的故事、人物以及语言都为人们津津乐道。
读过《茶馆》的人都知道,这个剧本是通过对一个小茶馆,名曰裕泰茶馆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进行描写,从而表现出中国从清末到民国的变迁。《茶馆》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各阶层人民的生存状况,不论是他们的挣扎,抑或是他们的无奈,都被拉入故事中进行生动的展示。这部戏剧仿佛是一幅万生相,将我们完全带入了那个年代。在这部戏剧中并没有绝对的主人公,各个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交织成一张人物网,共同推进着这个故事前进。老舍先生好似一个可亲的老者,脸上带着浅浅的忧伤,向我们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悲与喜。我想他生活在那个年代,他了解那个年代。
在小时候,我初次阅读《茶馆》时,并不能理解这其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哀伤。但当我长大后,再次阅读这部戏剧的时候,却生动地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在创作《茶馆》时,心中既愤怒而又无奈的悲伤。
在整部戏剧中,有两个场景是我始终都不能释怀的。我不能理解,我不能释怀,我也不能接受这样的中国人。
其一就是庞太监在买媳妇的时候,中间人克扣了人家卖女儿的银子却丝毫没有显露出一丝一毫的羞愧。最终老人用十两银子卖了自己养育多年的女儿。我不知道十两银子够不够养活一家人,但用十两银子卖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只是为了让家里人活下去。这到底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还是我们中国人的悲哀?被卖的姑娘昏了过去,庞太监却依旧在旁边大声叫嚣着,“我要活的。”在姑娘醒过来的时候,庞太监大笑着说:“她又活了。”我不禁要问,这样的姑娘,到底是人还是个玩物?既是这样的玩物,那姑娘以后过什么样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想在那个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大概皆是如此吧。贫苦人家的孩子还不如富贵人家里的一只狗。就像是杜甫曾经说过的,“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人活着,竟然不如一只狗。我又不禁要问,难道只有富贵人家的孩子是孩子,贫苦人家的孩子就不是人?试问谁家的孩子不是十月怀胎呢?谁家的孩子又不是含辛茹苦养大的呢?
其二便是小花与爷爷告别的那一幕,我读到了老掌柜的无奈,也读到了老掌柜的不舍。可他为了让孙女活下去,却也只能与她告别。这一幕与前一段写老人卖女儿的那一幕又异曲同工之处,离别皆是为了过活。每每读到这里,我都忍不住眼眶湿润,但正当这时小唐铁嘴便出现了,恰如其分的搞笑将气氛重新调动起来。我想这一定是老舍先生的精心安排。但在笑过之后,心中又不免有些淡淡的苦涩。不知道到底是该笑还是该哭。正是因为这样见风使舵的人太多,也正是因为这样欺软怕硬的人太多,才使得中国久久不能振兴,甚至险些亡国。想到这些,在看到这个本应搞笑的人物,又怎能笑得起来?
当然,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的同样还有剧中充满京味的语言,每次读到老舍先生的作品我都忍不住嘴角牵动。因为在他的作品中,那些早已沉睡多年的北京土话又变得活灵活现起来。儿化音加的恰到好处,老北京人的幽默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总是在脑海里想象着一个慈祥老者的形象,将听过的故事用口语化到极点的北京土话一一娓娓道来。
在《茶馆》中,大力妈向老掌柜道别的时候说的“硬硬朗朗儿”,老掌柜在请客人落座时说的“您请着”都蕴含着浓郁的老北京特色。就像飘香的炸酱面,就像浓郁的豆汁,就像蜿蜒曲折的胡同,这都是属于老北京独一无二的味道。老舍先生作为一位地道的京城作家,作为一位血统纯正的旗人作家,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最地道、最纯正的北京。
也许有的人会说老舍先生的《茶馆》没有革命意识,没有向人们展示一个光明的未来。但我认为在那个腐朽的时代,改革的志士都被杀头,搞实业的商人都被欺压,在这样一个时代又如何看得到光明的未来?我记得剧中有一位曾经搞过实业、进过国会的知识分子到寺中念起了经文,不问世事。面对政治家的邀请,固执的坚持自己除了念经什么也不会。因为他已经对那个时代失望了,他已经对那时的政治失望了。我愿意相信这是真实出现在那个时代的场景。面对这样的黑暗,该到哪里寻找光明?我相信从始至终老舍先生斗不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最真实的北京,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最真实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人们看不到光明,看不到未来。下层人民生活在黑暗当中,每天都在为下一顿饭在哪里而担忧。而统治者则夜夜歌舞,时时丝竹,不关心社稷,更不担心人民的死活。试问这样的时代,又要如何看得到未来?
这一篇《茶馆》道尽了无尽的沧桑,历久弥新。而这些历史的沧桑也终将伴着我们一直走下去,如警钟长鸣。
北京老舍故居四:骆驼祥子读后感500字
骆驼祥子读后感500字
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它展示出一幅旧中国的真实图景,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好胜要强的祥子指望做一个“自由的洋车夫”:祥子是旧北京三十年代的年轻车夫。他相貌一般,块头大,跑得快,不怕吃苦。他有理想的职业——拉车。他有追求的目标——买车。流了三年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一辆自己的新车。那是抗战时期,北平乱成一团,祥子稀里糊涂地被兵抓去打杂。车子——他生命的一部分,被夺走了。有一天,炮声把营里的兵吓住了,他们决定迅速转移。祥子趁乱带上兵营里的几匹骆驼,溜了。他卖了骆驼,凑了三十几块大洋,又回到“仁和厂子”拉车。厂主刘四爷的闺女虎妞,都三十多了还没找到婆家,就是因为太泼辣了。虎妞看上了祥子,诱惑祥子,祥子栽在了她的怀里,祥子后悔,准备一刀两断。可虎妞骗祥子“有了”,祥子是丢不掉她了,最终与她成了亲。虎妞死于难产,祥子所爱的小福子也离开了人世,祥子人财两空。从此,祥子憎恨任何人。他染上了恶习,吃喝嫖赌。拉车不勤快了,干脆不拉车。他开始骗钱,借钱不还,甚至为钱出卖别人。祥子彻底堕落成一具行尸走肉。
我仿佛看到了天桥、鼓楼、白塔,是牌楼、街道、小巷,是车厂、大杂院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这就是几十年前的老北京,但是这儿没有丝毫田园诗一般的快乐,而是祥子的那双大脚马不停蹄地跑过大街,穿过小巷,烈日下,雨雪中处处有他艰难的身影。兵匪的鞭子,杨先生的盘剥,刘四爷的臭骂,孙侦探的明抢,洋大夫的冷漠,这是一座千真万确的地狱!最后虎妞惨死了,小福子上吊了,老马头倒毙在街头,祥子也终于穷途潦倒,逐渐消失在一座城门洞里……这就是一二十年代北京底层广大劳动大众的生活,这逼真的描写让我体会到了人力车夫们不可逾越的悲惨命运,让我深刻地认识了“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以及由他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一种变形反映。
骆驼祥子读后感500字
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人是虎妞。在当时,这样的女子少有。她的形象最鲜活。她是“母夜叉”,谁得罪了她,她就会骂街。她横冲直撞的语气,撇撇嘴的样子,和祥子说话时半笑半傲的口气,在书里是那么生动。要不是说她的年龄,我准以为是十八、九岁不懂事儿的女孩儿。但回想她想出的骗局,演出的戏,她和老爷子顶嘴的词儿,又觉得老练。
整部小说语言生动,文笔刚劲有利,刻画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堪称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小说里充斥着的悲凉发人生省,故事离奇感人。通过它,我们至少可以知道:社会曾是那么黑暗,希望曾是那么渺茫,因为它毕竟就发生在不久前的中国,发生在那雄鸡病危的年代!
骆驼祥子读后感500字
故事。祥子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诚实的劳动,创造生活。他怀
着买车的信念,拼命的赚钱,就像是一个旋转的小陀螺。终于,
祥子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车,那辆车对于祥子来说,不知道是他磨
破了多少双鞋换来的。可是命运捉弄人,车接二连三的被人夺走
,祥子的梦想之火一次次的熄灭。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不断的
振作起来,再度奋斗。在此,我不由地感动和怜悯了,对祥子那
坚持不懈,为梦想而拼搏的那股韧劲而感动;对祥子被悲惨的命
运所折磨,而只能无奈地沮丧和失望感到怜悯。这教育了我:要
坚强的面对困难,失败了靠自己站起。
之后在从与虎妞的结合到虎妞最终死去的期间,使祥子的
心灵深受打击。最终车卖了,虎妞死了,一切都化为了乌有,又
如同刚开始般。一切的一切像用橡皮擦擦笔痕般,将一切都挥发
了,只留下几条深深的印痕。而在祥子心中,深深的印痕却永远
烙下了。祥子从此对世界充满了敌意,开始报复身边的所有人。
骆驼祥子读后感500字
从前讲义气的祥子,如今却开始欺骗自己的朋友、利用他们,把
他们的一切都骗抢过来。他变得奸诈,甚至无耻。简直变了一个
人,偷抢拐骗,只要能拿到钱,他什么都做得出。看了这些,我
心头不禁得发酸、失望,还带着丝丝怒火。失望的是祥子没有坚
持下去,最终被黑暗吞噬;愤怒的是以前那个老实憨厚的祥子如
今却做尽了一切伤天害理的事,他自己却还是毫无悔意。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在黑暗
的社会中,人类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祥子多次想要凭自己来打
败命运,可是最后呢,却使身心又一次的伤痕累累。祥子在一次
次的痛苦中挣扎,越陷越深,他渐渐的被黑暗所扭曲、吞噬。以
前有抱负且满是骨气的祥子,现在只有对钱的贪念而已。在社会
的黑暗与金钱的诱惑下,祥子没有了骨气。“钱会把人引进恶劣
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的确
,祥子为了“生命”来争取钱,而“生命”和“理想”中他选择
了“生命”,因为只有“生命”才是穷人唯一可以选择的东西。
那时穷人的命也许就像是枣核儿两尖头——幼小的时候能不饿死
,万幸;到老了能不饿死,很难。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人的命
运不完全由自己掌控。故事主人公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著的态
度与生活展开搏斗,可最终,命运仍不费吹灰之力的摧残了祥子
。
黑暗社会中,人性变得扭曲,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仇恨……
骆驼祥子读后感500字
这是一个可悲的故事,讲述了北平老城里活生生的一幕。祥子,这么一个像骆驼一样善良老实又魁梧健壮的年轻人,在不幸的命运中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终于绝望了、沉沦了。
这是大作家老舍先生惯用的悲剧手法,在悲惨的剧情中灌入悲观的意识,使得我们读者也近乎绝望了。作者在用自己感人的文字为社会底层的人民呐喊(与其说是呐喊,不如说是呻吟)。由此我不禁想到作者本人——老舍。他好像也是一个悲观人士,他的作品大都是悲剧,并且,都悲惨得叫人心碎,因为它们一悲到底,不给生活留有一丝曙光,唯一的美好只能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找寻,而现实里仅有的那一点希望也被他毫不犹豫地掐死了,他的这种"残忍",却能在小说里巧妙地转变为社会的残忍,使得读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的黑暗。
《骆驼祥子》中讲述的一帮穷苦百姓,就是社会中一群白白被剥削的奴隶,他们在金字塔的底端也试着攀登过、努力过,但不幸的命运和腐朽的制度让他们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白费了,没有办法,没有希望,他们的心慢慢地死了,而他们的肉体也腐烂在沦丧的道德之中。祥子,正是这芸芸劳苦大众里的典型。他只身来到北平,无可依靠,但他要强,靠着自己强健的身子骨,拉车挣钱,挣钱买车。可他几次买了车,几次又丢了,不是因为被抢就是因为遭勒索,还有苦于生计,被迫卖掉的。祥子空有一身力气,却处处遭人欺负,别人不和他打架,却用枪、用钱、用权势、用悲惨的命运来压迫他。他的身心倍受煎熬,可是没有人来体贴安慰他,他的老婆虎妞,是用计嫁给了祥子,虽然带给了祥子些财产,但是好吃懒做,还防碍祥子去挣钱,以至于让祥子过的日子比结婚前还苦。她虽然是他的老婆,却不懂得相处,以至于祥子根本没有幸福可言。不久,虎妞因难产死去。邻居的女儿小福子愿意嫁给祥子,可是祥子财力甚微,便约好等祥子挣够了钱,再回来娶她。于是祥子出去拉车,这时的他已经受尽磨难,别的希望都已经破灭了,但他还尚有一丝希望——小福子,他知道小福子是真正对他好的女人,是可以一起过上好日子的。他现在拉车便也全依赖着这一丝希望。如果这个梦想得以实现的话,那么这部小说也就是一部喜剧了。可是,当祥子最终回到小福子的家时,那里已人去楼空,小福子的父亲因苦于生计,把她卖到了妓院。然而,她就是沦为妓女,祥子也是愿意娶她的呀。但是,天不随人愿,作者不随读者愿,当祥子赶到时,小福子已因为不堪忍受那妓女生活,上吊自杀了。祥子悲痛欲绝,他心已死,因为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祥子也在这几年的折磨中浪费了青春年华,于是,他不思进取,渐渐流落成了一个狼心狗肺的街头混混。整部小说语言生动,文笔刚劲有力,刻划出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堪称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小说里充斥着的悲凉发人深省,故事离奇感人。所以家喻户晓,已译成各种语言流传多国,在世界文坛都有极重要的影响。这部小说里所说的事情,的确离我们现在有几十年了,并且也肯定有艺术加工,但文学总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千千万万百姓生活中的一曲。通过它,我们至少可以知道:社会曾是那么的黑暗,希望曾是那么的渺茫,因为它毕竟就发生在不久前的中国,发生在这雄鸡病危的年代。
老舍先生是一个幽默大师,但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却是一个悲剧作品。以前我读这部作品只是为了了解一下书中的内容。现在,我以一个大学生的眼光重新欣赏了这部作品,发现了许多成功之处。
骆驼祥子读后感500字
《骆驼祥子》的成功首先在于它人物的成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胡适、鲁迅等作家都从不同侧面写到了人力车夫,但他们以一个知识分子的居高临下的观察和道德评价,对这个职业,对下层劳动者给予同情或赞美。他们都没有真正深入到一个车夫实实在在的生活和内心中去。而老舍笔下的祥子,来自乡间,带着中国农村破败凋敝的大背景,也带着农民的朴质和固执。当他认准了拉车这一行,就成了"车迷",一心想买自己的车。凭着勤劳和坚韧,他用三年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这个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但他处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不到半年,他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失去了洋车,只回三四匹骆驼。祥子没有灰心,他倔强地从头开始,拉车攒钱,可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为了泡影。当他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但好景不长,虎妞死于难产,祥子人车两空。连遭生活的打击,祥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厌恶拉车,厌恶劳作。生活捉弄了他,他便也开始游戏生活。他彻底成为了城市的垃圾。老舍通过这个人物写出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下层劳动者生活空间的威压。还将中国传统的叙事方法融入外国文学的景物铺排和心理描写,使祥子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
该作品的另一个成功之处,是它浓郁的古都风情,市井气息。老舍以北京为背景,《骆驼祥子》偏重下层劳动者的生活背景,尤其是车夫的圈子,大杂院的生活。这些北京风情为本书增加了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
读罢这本书,感慨太多了,但没有一个感慨使我笑得起来。时代的悲剧呀!为什么人都在走下坡路?正如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同志说的:国家没有前途,个人会有什么前途?!
《骆驼祥子》的出现,中国文学才真正有了把劳动者作为主人公,感同身受地去表现的作品。老舍因此确立了都市平民文学第一家的地位。真不知老舍是怎样知道那么多的北京方言,那一个个有趣的词耐人寻味。"满天打油飞"意思是到处游荡,没个落脚的地方。什么"不论秧了"就是不论是谁。这就是所谓的地方色彩吧!如果我们每欣赏一部作品就能从它的内容或手法上学到一些东西,我们必将受益匪浅
北京老舍故居五:《骆驼祥子》读后感_优秀读后感1000字
《骆驼祥子》是有“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大作家——老舍先生的一部代表作。作者为了写好这本书,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去进行实地考察,也反反复复修改,品鉴过了,最后,才把这部完美的作品呈现在读者眼前。
利用这个寒假,我首先就先读了这本书。刚开始读到老舍先生的这些文字,我是惊喜又敬佩的,作为一个地道的北京人,老舍先生具有极其严谨的创作态度,在书中,不难看出,作者的每一个用词都是那么准确,认真,找不到一丝破绽,尤其是细节的描写和环境描写,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骆驼祥子》的故事内容很简单,就是讲述了一个名叫祥子的拉车青年,来到北平奋斗的故事。祥子是一个地道的车夫,他拥有好的腿脚和使不完的力气,所以他从乡下上来后一心只想埋头苦干,他的愿望,就是多挣钱,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可是,现实却从来不给人喘息的机会,祥子第一次买车后,一辆新车就被人收走了。第二次,好不容易攒够了买车的钱,却又因为一次意外而泡汤了。经历过三次失望,祥子彻底绝望,从此不再热爱生活,不再努力奋斗,更不抱任何希望,只沉浸在吃喝嫖赌中,彻底颓废、堕落下去,甚至为了几十块钱而出卖革命者阮明。
读到最后,看到祥子成为一个这般可怜的行尸走肉,我的内心既遗憾又痛苦。我知道,此后的祥子,已经完全不会再振作起来了,生活的重担,压得他的肩膀已经弯曲了,他的那颗心,也已经枯萎,受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了。而原本,如果没有这些曲折坎坷,没有那些警察的野蛮势力,没有那些意外的出现,祥子可能会靠着自己的力量,一步步走向成功。
最初的祥子,满满的都是斗志和力量,他怀着一颗热烈的心,所以,他肯为了生活去奋斗。可是,人,终究是人,是敌不过现实的打击的。祥子好是好,也足够努力,只不过可惜的是,他仍旧输在了最后的放弃上面。如果,祥子的内心能够再强大一点,如果,他可以在受到那么多磨难时,静下心来,找一个舒缓的姿态,放下一切拖沓和烦恼好好地放松,或许一切都会不一样。真遗憾,他输在了没有坚持。
而生活中的我们,不也是这样吗?经常是遇到一点儿小小的挫折就说放弃,还没去尝试就不停地摆手摇头,说自己不行。可是,你连试都不去试,怎么可以就这么否定了自己呢?所以,很多人都是被困难的样子给吓倒了,才会和成功失之交臂,祥子也是。可是,我们也不能过多地去责怪祥子,他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也不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坏人,他只不过是生在了一个并不公平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底层的人们像奴隶一样拼死拼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所以,祥子迫切地希望改变这种局面,却忽视了身边的东西和重要的人际交往,直到自己一个人误入深渊,不可回头。
所以,我们要牢记这种教训,不要像祥子一样,一步错,步步错,白白蹉跎自己的大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