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9篇

时间:2018-11-14 来源:励志故事 点击:

篇一:[发愤]发愤事件_900字


  听了这个故事,我的心上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无比沉重。又钻入了一团凌乱的麻线——理不出头绪。这是家庭教育的问题,也是学校管理的问题,更是学生自己的问题!
  这件事发生在富新二中一年级的一个班,故事是这样的:14岁的花季少女周阳,是班上的班长,也是学校的大队委。他最近和班上新来的女同学玩的很好,而忽略了以前同寝室的三个好朋友。这三位女同学一时嫉妒心起,于2012年1月7日开始,在每天晚自习下课都虐待周阳,用尽了各种残忍、强暴的手段。并威胁她不许给老师、家长说,不然就杀了他们。天真烂漫的周阳信以为真,于是在到2012年三月18日,两个月的时间里,默默地忍受这一切!最终,她再也忍受不了,喝了剧毒农药——百草枯,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
  事后,她的父母发现了一个周阳亲笔写了两个月的日记里。日记写到:按在地上踢,全部都在乱踢。他们把我的衣服脱了,拍照。今天,他们没有打我,可却把牙膏、墨水……混在一起,涂到我的头上、床单上……孝顺的周阳还把自己的后事安排好了。(万分难过!)……
  家长在整件事情中又有没有责任呢?我认为这件事家长应该主动承担一部分的责任。作为父母,应该关心孩子的一举一动,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也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作为周阳的父母应该一早就发现了孩子反常的地方。虽然问了,但在周阳没有回答的情况下,他们为什么不去追问呢?如果是我,事后我不会大哭大闹,而会静下心来想一想
  老师也有责任。如果他关心同学的日常生活,提找发现问题,注重孩子,难道会发生这种事吗?
  如果三位孩子的父母教育好孩子,让他们学会有爱、善良。走上正道,会发生这种事吗?
  周阳,她也有责任。从2012年1月17日到3月18日,整整2个月的时间,小杨应该找个机会把自己的遭遇向老师或父母或好朋友倾诉,而不应该一个人去承担。可是当班主任都问到脸上的伤痕时还在说谎,这就助长了不良的风气。如果当时告诉老师真实情况,那么我敢肯定这件事是不会发生的。
  总之,对于这件事情,我前面所提到的每一方都有一定的责任。希望各位家长、老师引以为戒,不要让悲剧再次重演
 
    五年级:1078760610

篇二:[发愤]形容发奋图强的歇后语

十里高山望平地---要看远景八十岁婆婆绣花---老来发愤三伏天的高粱秆---节节上升 开坛的烧酒---有冲劲水里的蛤蟆---一鼓作气长江的波涛---后浪推前浪火车头上烧锅炉---化气为力出土的笋子逢春雨---节节高老大娘找飞机---往远瞧老了的虎---雄心还在向上游撑船---逆水行舟向阳花木---早知春鸡冠花---老来红园里的花---向阳枯木干芽不死心---时到花再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蚂蚁爬树---不怕高菜园里的辣椒---越老越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属黄忠的---不服老属罗成的---不服小谢安做官---东山再起墙 里的柱子---使暗劲鄱阳湖里起春水---一浪更比一流高

篇三:[发愤]成绩引出的发愤图强_900字

  期末考试——小学必经之路,然而,在这必经之路上,必定会有些坎坷,我现在在读小学五年级,在五年级第二学期时,我的期末考试成绩很不理想。这就是坎坷。
  这完全起源于这学期我的生活。这学期我很放松,写完作业除了玩还是玩,学习也不爱学,终于知道为什么父母总说五年级难,要好好学习了。
  天空下,学校中,考场里,静悄悄,同学们都在认真的写着期末卷纸,我也是一样。写完卷纸,检查了一遍,发现了一道之前不会,放着留着写完时写的题。
  这道题分还很大,我看旁边的同学也写完了,我就用“桌面敲击大法”(所谓桌面敲击大法,指通过手敲桌子的次数来表明要对答案的题。)来传递信息,没想到:“对手”太强,“队友”脑残。不管我怎么敲,他都听不见,而监考老师太严,立马就发现了我,严肃地说:“把头转过去!”我在想:你这朋友不够意思啊!是兄弟不?最后,终于凭着我的千呼万唤,他转过来看我了,并告诉了我答案。我快速地写上了。0.01秒后,“叮铃铃”!交卷铃响了。嚯,冲我来的啊!我认为检查的不错了,就蹦蹦跳跳,开开心心地交了上去。之后,就自由活动去了。
  没想到啊没想到,我爸给我打电话说我语文数学两科全得了95分。顿时,世界在崩塌,同学在喊妈。这怎么可能?我沉思许久,知道了错处,数学我错在了一道算面积的题上,还有一道填空。语文错在了阅读上。
  好吧,终于知道了:要想考高分,必须学术深。真想一头撞墙上,忘记这段事情;又想变成鱼,快速忘掉这段记忆;还想变成蚊子,只有七天的寿命,目的还是想忘掉这段记忆。不管怎么想,徒劳无功,什么作用没有,就是来做一下短暂的自我心理安慰。返校时,同学得多笑话我呀,得说:“呦,这‘独霸一方’的赵家逸今儿怎么的了?啊?考这么点分,哈哈哈哈……”
  说什么都没有用,我现在只有一个念头:好好读书等关于读书的成语名言在我的脑子里乱转。好,接着笑,接着笑,下学期考不过你们,我绝不善罢甘休,等着。
  人就像一颗石子,在你堕落是,便被当做废物,无情丢掉。而在兴盛时,便被当做宝玉,捧在怀里。我想做些打算:学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学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雨果: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
    五年级:赵家逸

篇四:[发愤]司马迁发愤写《史记》_400字

  夜深人静,寒风刺骨,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刺割着脸庞。
  这个夜晚,司马迁在牢房中写着《史记》,他穿着单薄的衣裳,身上冷得直发抖,双脚早已冻得没有了知觉,手也发紫在微弱的油灯下,司马迁在竹简上写下了一行行隶字。他眼睛累了就揉一揉,腰酸了就伸伸腰,要是打瞌睡了,司马迁就使劲地掐着自己一把。牢房外,几只乌鸦悲凉地叫着。值班的侍卫嘲笑着对司马迁说:”哈哈!我们牢房中还有个这么蠢的人,妄想写什么《史记》,真是异想天开呀!哈哈。“司马迁生气地说:”我写《史记》不仅是为了父亲的嘱托,还是为了造福于后代呀!“侍卫不服气,拿到一盆冷水往司马迁刚刚写好的竹简上一洒,司马迁愤怒至极,一个小小的侍卫就……毁了他今天的心血,司马迁愤怒交加,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此时又想到父亲临终时嘱托,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又拿起笔来,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认真地写了起来。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地写作,终于完成了这部前无古人的辉煌巨着,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五年级:漫天雪啸

篇五:[发愤]读《司马迁发愤写》有感_450字

  
  《史记》是史学史上的一部鸿篇巨着,世界大文豪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而它的作者正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读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章,司马迁的精神令我感慨万分,他没有被命运击垮,抱着自己坚定的信念,用了整整13年时间,写成了这52万余字的辉煌史书。这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如果将司马迁换成我们,受了酷刑后在监狱呆了6年,这种痛苦我们能体会吗?想想吧,司马迁是多么的伟大,顽强!
  当然,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如:谈迁二写《国榷》,左丘明双目失明写《国语》,孙膑割骨写《兵法》……他们跟司马迁一样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我们虽然没有他们的经历,但一旦经历了,就一定要像他们一样,勇敢地去面对,从困境中走出,不被任何曲折击败,坚持到底就是最终的胜利!困境中的千锤百炼,才能雕琢出最璀璨的玉石。这重重磨难,能使一个平凡的人变得不平凡,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变得更不平凡!
 
  涟水圣特外国语学校五年级:张逸
 

篇六:[发愤]我们的新校园_400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今天,我怀着好奇,激动的心情,踏入焕然一新的新学校校门,眼前的一切让我大吃一惊,七十天的假期,工人叔叔像变魔术一样还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学校。
  首先映入我的眼帘的是用英文字母拼写的新建路小学的拼音,在新建路小学的拼音下面流着漂亮的涌泉,之后是文化墙,文化墙像书一样,屹立在那里,等着我们去探索,研究。
  文化墙后面是休息区,休息区有许多石凳,是供同学们休息的地方,同学玩累了可以在休息区休息。之后是音乐喷泉,当音乐响起时,喷泉会跟着音乐翩翩起舞,真是壮观极了!
  随后,我来到了操场,操场变得又宽又大,操场上有红白相间的跑道,绿色的篮球场和许多体育器材。
  我在想:贫困山区的孩子,在教室那么破烂,环境那么恶劣的情况下,在冬天,他们的手脚冻得发青,浮肿,还手中握着热水瓶发愤图强的学习,我们现在的条件那么好更应该好好学习。俗话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让我们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争做祖国的栋梁之才。
 
    四年级:白野

篇七:[发愤]建国60周年平凡人物:邢燕子_350字


  简介:邢燕子,女,原名邢秀英,1940年出生,天津市宝坻县人。从小跟爷爷在农村老家长大,父亲是天津市一家工厂的副厂长。1958年,高小毕业后没有回父母所在的天津市区,而是回到家乡宝坻县大中庄乡司家庄村务农,发愤改变家乡的穷貌。在那里,她和农民打成一片,并组织了一个“邢燕子突击队”,成绩突出。1960年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邢燕子发愤图强建设农村》,介绍了邢燕子的先进事迹。此后,成为上山下乡的知青典型,被称为毛泽东时代的好姑娘。1964年,她出席中国共青团第九次代表大会,同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毛泽东主席生前5次、周恩来总理13次接见过她。她先后历任县委副书记、地委常委、天津市委书记、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党的九至十三大代表,第十至十二届中央委员。1981年被市委安排到北辰区工作,任北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现退休。

篇八:[发愤]读《史记》有感_800字


  两千多年前,有这样一个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着作。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着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难以企及更无法超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死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后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发愤着书,全力写作《史记》。
  我相信现在的人很少有他这种毅力和勇气。常人从狱中出来,就自甘堕落,萎靡不振,别说做点有用的事了,就是活出精彩的自己都有点。。。
  史记虽然没读明白,很多古文都看不明白什么意思,可总是读过一遍了。本纪,世家,记住了一个个人物,可是要表达什么也看不明白。唯有“太史公曰”让我记忆在心。
  说的不好听点,司马迁就是一个太监,一般的太监活的就是一条狗,虽然是皇上养的狗,可到底也是狗。没办法,只能按照自己主子的意思行事。
  我看,苦,吃的太多容易让人对生活比较畏惧。如果不吃苦,就回不珍惜生活,不为生活付出努力。我长这么大,没吃过什么苦,太懒,相信如果让我放弃现在父母给我的一切,自己的生活都会成问题。
  曾经一次和父母吵架,就离家出走。出去两天,虽然有工作的勇气和信心,但是没有机会。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司马迁为写史记付出了多少努力,我就是一时冲动,就想找到一个好点的能挣点钱的工作。太费劲了。至此,我不在相信船到前头自然直,我只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要有回报。认定的目标一定要努力实现,因为没有人会帮我,有些人不愿意帮,有些人是相帮帮不了。司马迁就是个例子,靠的就是自己,就是曾经的努力,现在的坚持,未来的信心。
  他成功了!
  向司马迁学习,不求名垂千古,只求无愧于心。
 
    高二:北极恐龙

篇九:[发愤]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幼年
  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司马迁出生于龙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6岁,在故乡读书。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10岁,在故乡。《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按:司马迁10岁左右,即在故乡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11岁。
  窦太后死,汉地区冲突罢绌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一说司马迁出生于这一年。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12岁。
  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青年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年朔二年)19岁,从夏阳迁居长安。
  汉武帝从主父偃建议迁民于茂陵。司马迁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孔安国为侍中。
  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20岁,游历各地。
  司马迁漫游江淮,到会稽,渡沅江、湘江,向北过汶水、泗水,于鲁地观礼,向南过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彭城,寻访楚汉相争遗迹传闻,经过大梁,而归长安,历时数年,为协助父亲着作史记做准备。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22岁。
  公孙弘为丞相,请为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司马迁得补博士弟子员。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23岁,为郎中。
  以考试成绩优异为郎中,即皇帝的侍卫官。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元狩元年)24岁,为郎中。
  司马迁侍从武帝巡视至雍,祭祀五帝。获白麟。司马谈始修《太史公书》。
  《史记》原计划记事止于此年。
  《太史公自序》:“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扣来司马迁修改下限述于太初末年。
  公元前119年(元狩五年)28岁,为郎中。
  汉武帝游鼎湖,至甘泉(今陕西淳化县境内),司马迁以郎中身分侍从。
  中年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33岁,为郎中。
  随汉武帝祭祀五帝到雍(今陕西凤翔县),到河东(今山西夏县东北)。
  有司与太史公司马谈、祠官宽舒议祭祀后祠。始立后土祠于汾阴(今山西万荣县)。冬十月,“武帝自夏阳东幸汾阴”,司马适随武帝回夏阳故乡。
  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34岁,为郎中。
  冬十月,司马迁以侍中身分侍从汉武帝巡行至西北的扶风、平凉、崆峒。
  太史公谈、词官宽舒等向武帝建议立泰坛。太史公谈议泰典礼。
  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35岁,为郎中将。
  汉武帝与公卿、诸生议泰山禅。司马迁受命为郎中将以皇帝特使身份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到达邛(今四川西昌一带)、笮(今四川汉源一带)、昆明(今云南曲靖一带),安抚西南少数民族,设置五郡。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36岁,为郎中。
  汉武帝前入泰山封禅,太史公司马谈随行,至周南(今河南洛阳)而病危。司马迁自西南归,见父于周南。谈临终嘱司马迁继孔子而续《春秋》。
  司马迁以郎中身分侍从汉武帝至泰山,又至海边,自碣石至辽西。又经北边、九原(今包头市西),五月回到甘泉。
  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37岁,为郎中。
  春,司马迁随汉武帝到缑氏(今河南偃师),又到东莱。四月,黄河决口,司马迁从武帝至濮阳瓠子决口处,与群臣从官负薪塞黄河决口。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38岁,为太史令。
  继父职为太史令。《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绅石室金匮之书。”与朋友挚峻书信往还,勉励其抛弃隐居生活,立志于事业,从而立德、立言、立功。
  公元前107年(元封四年)39岁,为太史令。
  冬十月,司马迁随汉武帝至雍,祭祀五帝。经回中道,批出萧关(今宁夏固原县东南),经涿鹿,从代地(今河北蔚县)而还,经河东回长安。
  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40岁,为太史令。
  冬,司马迁随武帝至南郡盛唐(庐江),望祭虞舜于九嶷山,自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过长江,登庐山,北至琅琊(今山东诸城),增封泰山,沿海而行。
  公元前105年(元封六年)41岁,为太史令。
  冬,司马迁随汉武帝行至回中(今陕西陇县西北)。三月,经夏阳至河东,祭于后土祠。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42岁,为太史令。
  司马迁与上大夫壶遂等制定《太初历》,汉武帝宣布废《颛顼历》,改用此历法。太初历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冬十月司马迁随武帝祭泰山。
  司马迁开始着述《史记》。
  公元前103年(太初二年)43岁,为太史令。
  司马迁专心着述。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开汉元年)46岁,为太史令。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武帝发兵讨伐匈奴。
  李陵为将,请“自当一队”。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47岁,为太史令。
  三月,司马迁随汉武帝至河东,祭祀后土。
  十一月,李陵战败被匈奴俘虏,司马迁因替李陵讲公道话,而被捕入狱,后被释放。
  公元前98年(天汉三年)48岁。
  李陵被灭族。
  司马迁为着作史记而忍辱苟活,自请宫刑。
  《悲士不遇赋》约作于是年。
  公元前97年(汉武帝天汉四年)49岁,为中书令。
  被赦出狱,任中书令。《汉书·司马迁传》:“迁既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发愤着史记。
  公元前93年(太始四年)53岁,为中书令。
  任安(少卿)此年四、五月间有信给司马迁。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55岁,为中书令。
  完成《史记》。《报任少卿书》说:“仆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改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仆诚已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公元前90年(征和三年)56岁。
  司马迁约于公元前90年前后去世。死因不明。
  一说司马迁死于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又一说死于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
  《汉书·旧仪注》:“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郭沫若《关于司马迁的死》:“下狱死事,必世有流传,故卫宏、葛洪均笔之于书,谅不能无中生有,以歪曲史实”。
  2人物家世
  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
  他的直系八世祖先是战国中后期秦国着名的武将司马错。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入《战国策·秦策》,后收入《古文观止》,名为《司马错论伐蜀》。辩论胜利后,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等人出兵巴蜀,得胜而守之。
  六世祖司马靳(司马错次孙)为名将武安君白起副手,参与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人,司马错、司马靳等军事之功为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军事基础。
  高祖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曾祖司马无泽,在汉初作长安的一个“市长”(管理市场)。祖父司马喜,没有做官,而有第九等爵位,为五大夫。
  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司马谈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着有《论六家要旨》一文,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秦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该文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司马谈在约汉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间任太史令。
  公元前145年前后,司马迁出生于家乡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上,司马迁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岁时,他从长安出发,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他)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

扩展阅读文章

励志故事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励志故事推荐文章

励志故事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