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的赖氏名人8篇
最有钱的赖氏名人篇一:名人故事:洪秀全的故事_1500字
太平天国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后,洪秀全认为半壁江山已经到手,大局已定,他可以享受天子的生活了。于是,攻克南京前17天,洪秀全颁发一道命令,规定四个“斩不赦”,限制身边的女人与外界进行联系。攻克南京后,过去跟随洪秀全的女人都要用纱巾蒙面,进入天王府后,这些女人就被禁锢起来,与外界完全隔绝。 洪秀全究竟有多少个妻妾?这是许多人想弄清楚的事情。金田起义后不久,洪秀全有妻妾15人,一年后,洪秀全有36个女人。南京沦陷后,洪秀全的儿子幼天王被俘后说:“我现年16岁,老天王是我父亲。我有88个母后,我是第二个赖氏所生,我九岁时就给我四个妻子。”听听,洪秀全有88个后妃,比历代封建帝王的三宫六院72后妃还要多。另据史书上说,洪秀全后妃成群,他的王后娘娘下辖爱娘、嬉娘,妙女、姣女等16个名位共208人。24个王妃名下辖姹女、元女等七个名位共960人,两者共计1169人。以上都属嫔妃,都是要和洪秀全同床共枕的。天王府不设太监,所以,另外还有许多服役的女官。以二品掌率60人各辖女司20人计算,合计为1200人。洪秀全的身边共2300多名女人。 洪秀全在南京城里美女如云的天王府中过了十一年,从未走出南京城一步,既不指挥杀敌,也不过问朝政,其间,他只出过一次宫去看视生病的东王杨秀清。其余时间,洪秀全都在他的金龙殿里坐享荣华。当时的《天京游记》中写到洪秀全吃饭的情景,鼓声、钹声、锣声与炮声交作,直到洪秀全吃完饭,音乐才停止。洪秀全用的物品大都是金制的,他的王冠以纯金制成,重八斤,他的金质项链一串重八斤,他的绣金龙袍有金纽。洪秀全由内宫升大殿临朝,乘金车,名为“圣龙车”,美女手牵而走。在这样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正值壮年、体格健壮、精力充沛的洪秀全在十一年中仅仅颁发过25篇诏书,而且从咸丰四年(1854年)到咸丰八年(1858年)竟然一篇诏书也没有写,这五年的时间他都在和他的女人们饮酒赋诗、寻欢作乐。 洪秀全虽然喜欢写诗,但是,因为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所以,写的诗根本就不是诗,而是一些顺口溜。但是,洪秀全喜欢附庸风雅,咸丰七年(1857年),洪秀全还出版了一本诗文集,名为《天父诗》,所谓的“天父”,就是洪秀全的自称。《天父诗》里收录了洪秀全写的500首诗文,记录的大多是洪秀全进入南京前三年中的宫廷生活。女人们为洪秀全穿衣、洗脸、梳头,洪秀全写道:“洗身穿袍梳理发,疏通扎好解主烦;主发尊严高正贵,永远威风坐江山!”然后,这些女人要参拜洪秀全,洪秀全写道:“朝朝穿袍钟锣响,响开钟锣尽朝阳,后殿此时齐呼拜,前殿门开来接光!”接着,女人们要拉起金辇陪洪秀全到花园里游玩,洪秀全写道:“苑内游行真快活,百鸟作乐和车声。”女人们还要给洪秀全端茶、捧痰盂,洪秀全写道:“捧茶不正难企高,拿涎不正难轻饶!” 当了皇帝后,洪秀全开始嫌弃那些原来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女人了,听见她们高声说话,他就写诗斥责道:“娇娥美女娇声贵,因何似狗吠城边?”看见那些女人不刻意妆扮取悦于他,他就写诗讽刺道:“跟主不上永不上,永远不得见太阳!面突乌骚身腥臭,嘴饿臭化烧硫磺!”洪秀全还写诗为那些可怜的女人定了规矩:“服事不虔诚一该打,硬颈不听教二该打,起眼看夫主三该打,问王不虔诚四该打,躁气不纯静五该打,说话极大声六该打,有嘴不应声七该打,面情不欢喜八该打,眼左望右望九该打,讲话不悠然十该打!”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洪秀全还写诗对女人怎样用眼睛看他而作了奇怪的规定:“看主单准看到肩,最好道理看胸前;一个大胆看眼上,怠慢尔王怠慢天!” 洪秀全的天王府是不允许轻易靠近的,天王府的第一道大门是天朝门,门外悬挂着十余丈的黄绸,上有洪秀全用诗写的规定:“大小众臣工,到此止行踪,有诏方准进,否则云中雪(杀头的意思)。” 同治三年(1864年),52岁的洪秀全在湘军的隆隆炮声和后宫粉黛的嗟怨声中,绝望病死(一说自杀身亡)。 洪秀全死后48天,南京沦陷,天国灭亡,他的儿子也当了俘虏,后来被凌迟处死。
最有钱的赖氏名人篇二:100句关于人生的名人名言
1、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2、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3、你的心灵常常是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你的理性与判断和你的热情与嗜欲开战。——纪伯伦
4、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纪伯伦
5、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6、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的教师是幸福,不如说好的教师是不幸。——海贝尔
7、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一生,就太长了。——莎士比亚
8、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吕凯特
9、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10、生命是一条艰险的峡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11、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与长短,而在与内容。——塞涅卡
12、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弗洛伊德
13、人生就像一本书,傻瓜们走马看花似地随手翻阅它,聪明的人用心地阅读它。因为他知道这本书只能读一次。——保罗
14、命运很像撒娇任性的女人,只喜爱好些泼辣果敢的人,对于他们才百依百顺,惟命是从呢。——库普林
15、如果容许我再过一次人生,我愿意重复我的生活。因为,我从来就不后悔过去,不惧怕将来。——蒙田
16、等到自私的幸福变成了人生唯一的目标之后,不久人生就变得没有目标。——罗曼。罗兰
17、人的才华就如海绵的水,没有外力的挤压,它是绝对流不出来的。流出来后,海绵才能吸收新的源泉。
18、明智者创造的机会比他发现的要多。——培根
19、人的生命恰似一部小说,其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短长。——佚名
20、作为一个人,要是不经历过人世上的悲欢离合,不跟生活打过交手仗,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杨朔
21、人生到世界上来,如果不能使别人过得好一些,反而使他们过得更坏的话,那就太糟糕了。——艾略特
22、人生至愚是恶闻已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申居郧
23、失足可以很快弥补,失言却可能永远无法补救。——富兰克林
24、虽然人人都企求得很多,但所需要的却是微乎其微。因为人生是短暂的,人的命运是有限的。——歌德
25、我们曾经为欢乐而斗争,我们将要为欢乐而死。因此,悲哀永远不要同我们的名字联在一起。——伏契克
26、人不应该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佚名
27、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人们只能要求我们如此,而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点欢乐。——居里夫人
28、因为我对权威的轻蔑,所以命运惩罚我,使我自己竟也成了权威。——爱因斯坦
29、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里,一个人的理想,是为了多数人的利益,为了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合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陶铸
30、有经验的老人执事令人放心,而青年人的干劲则鼓舞人心。如果说,老人的经验是可贵的,那么青年人的纯真则是崇高的。——培根
31、改变好习惯比改掉坏习惯容易的多,这是人生的一大悲衰。——毛姆
32、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茅以升
33、所谓高质量人生,其实就是平衡不断遭到破坏和重建。——赵鑫珊
34、衡量人生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意义;而不是看其有多长。——普鲁塔克
35、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36、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37、一个人光溜溜的到这个世界来,最后光溜溜的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尽一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邹韬奋
38、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亚里士多德
39、一个奇怪的、虚荣心十足的、令人生厌的女人!我看我实在无法喜欢她,除非是在汪洋大海中的一只木筏上,见不到其他粮食的时候。——马克吐温
40、对上级谦恭是本分;对平辈谦逊是和善;对下级谦逊是高贵;对所有的人谦逊是安全。——亚里士多德
41、不管怎样的事情,都请安静地愉快吧!这是人生。我们要依样地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着。——卢森堡
42、人类经常把一个生涯发生的事,撰写成历史,在从那里看人生;其实,那不过是衣服,人生是内在的。——罗曼。罗兰
43、人是为了思考才被创造出来的。——帕斯卡
44、凡不是就着泪水吃过面包的人是不懂得人生之味的人。——歌德
45、很多事先天注定,那是“命”;但你可以可以决定怎么面对,那是“运”!
46、自己打败自己的远远多于比别人打败的。
47、一般人赞许的往往是平庸人。对于平庸人,人们很乐于济助;对于有才智的人,人们以有所剥夺为快。后者成为忌妒的对象,人们对他毫不原谅;可是为了前者利益,人们不惜一切给以支援,他受人们虚荣心的拥护。——孟德斯鸠
48、世间万物有盛衰,人生安得常少年。——于谦
49、人生只有两种事,就是幸福和愁苦;一种口头说出来,一种心里暗想着。
50、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
51、尽管世界和人生是坏透了,其中却有一件东西永远是好,那便是青春。——显克维奇
52、高尚的娱乐,对人生是宝贵的恩物。——鹤见右辅
53、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李大钊
54、生命力同人性一样普通;但是,生命力也和人性一样有时是相当于天才的……——肖伯纳
55、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看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培根
56、如果工作对于人类不是人生强索的代价,而是目的,人类将是多么幸福。——罗丹
57、莫扎特从不为永恒作曲,但是正因为这个理由,所以他的许多作品均是永恒的。——爱因斯坦
58、想升高,有两样东西,那就是必须作鹰,或者作爬行动物。——巴尔扎克
59、只有绝望的赌鬼才肯把全部所有作孤注的一掷。一个商人如果把他的全部财产装在一只船上,人家就管他叫冒失鬼。——席勒
60、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61、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爱因斯坦
62、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63、人的感情和行为千差万别,正如在鹰钩鼻子与塌鼻子之间还可能有各式各样别鼻子。——歌德
64、我的理由是,世界上的事,若不让别人尴尬,也不让自己尴尬,最好的办法就是自我作贱。比如我长的丑,就从不在女性面前装腔作势,且将五分的丑说到十分的丑,那么丑倒有它的另一可爱处了。——贾平凹
65、平庸的生活使人感到一生不幸,波澜万丈的人生才能使人感到生存的意义。——池田大作
66、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67、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着,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
68、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
69、生命是母亲塑造出来的,是上帝赋予我们每个人的。在我看来生命是无法衡量的!
70、生命是单程路,不论你怎样转变抹用,都不会走回头,你一旦明白和接受这一点。人生就简单得多了。
71、在我们所具有的一切缺点中,最为粗鲁的乃是轻视我们的存在。
72、生命是真实的,生命是诚挚的,坟墓并不是他的终结点。
73、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74、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只能享受一个季节的热烈的或者温柔的生命。
75、亲爱的朋友,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的,而宝贵的生命之树常青。
76、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77、生命的意义是在于活得充实,而不是在于活得长久。
78、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旺盛。
79、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
80、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
81、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攀爬的。
82、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83、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84、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练出来的,若逃避现实,离开人与事,便无从产生智慧。
85、信心、毅力、勇气三者具备,则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
86、一个人的成败,与他的心量有很大关系。
87、人生不可无梦,世界上做大事业的人,都是先由梦想来;无梦就无望,无望则无成,生活也就没兴趣。
88、念念只想到自己、名闻利养,凡事损人利己,就注定失败。
89、注意你的行为,影响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影响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影响你的命运。
90、三餐常思农夫苦,日用不忘众生恩。
91、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92、做好事并不是为求名,也不是为求功德;抱着尽本份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诚无私的善事。
93、一个人的伟大,首先是灵魂的伟大,其次才是才华的出众以及取得的成就。
94、不要让智慧营养不良,溶入血液的营养,才是真正的收获。
95、体验人生奋斗过程的快意,跨越更高的标杆,你的生活因此而美丽,生命因此而富有价值。
96、激活自己的潜能,永不满足,永不懈怠,永不疲倦,永不怯懦,始终保持坚定的意志、良好的状态,执着的向人生的更高目标攀登。
97、成功的法则极为简单,但简单并不代表容易。
98、没有什么事情有象热忱这般具有传染性,它能感动顽石,它是真诚的精髓。
99、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
100、生命有过好多梦想,最后能实现的却并不多;所以,生命里幸福的一瞬常常就会成为一生甜蜜的回忆。
最有钱的赖氏名人篇三:名人故事:潘石屹的“蓝海战略”_3000字
潘石屹是一位成功的房地产商,也是一个传奇。他“把西红柿卖一个水果价”的本事一直是房地产从业人员急于探究的秘诀。在媒体的眼里,潘石屹是一个“是非不断的叛逆者”,他在举手投足间似乎都透露出另类。而潘石屹和张欣夫妻的成功,更被看作是我国新时期新政策下成长起来的“超级成功”的典范,从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儒商的新面孔。
潘石屹的创业轨迹和所有的营销案例,正是得益于有意无意间实践的“蓝海战略”,因此能在生生不息的蓝海里,左右逢源,发展壮大。
其实,潘石屹只能算是一个小地产商:一方面,老潘“身不高,体不壮.头发不浓密”;另一方面,潘石屹虽然身为SOHO中国的掌门人,但在资本说话、富豪云集的房地产界,潘石屹算不上实力超群。相较于王石之万科、任志强之华远.甚至以前的搭档冯仑之万通,潘石屹和他的SOHO中国不论是企业规模、资本实力、开发体量都与他们不在同一个级别。
如果与这些地产界的大鳄硬碰硬,潘石屹肯定会陷入割喉式的血腥价格竞争之中,最后血流成河,成为一片红色海洋,即所谓的“红海战略”。但是,潘石屹却以四两拨千斤之势,以相对小的公司规模和开发体量却获得令人瞩目的成绩,SOHO现代城、博鳌蓝色海岸、长城脚下的公社、建外SOHO、尚都SOHO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名盘,名利双收。
“蓝海战略”的精髓在于价值创新。“蓝海战略”认为创造蓝色海洋,取决于不以竞争对手为标竿的完全不同的策略逻辑与价值创新上,这是“蓝海战略”的基石。而价值创新体现在潘石屹项目运作的方方面面。
潘石屹的蓝海战略之一只为少数人盖房子
房地产的定位是一个项目成败的关键环节,动辄数十亿、上百亿的投资。如果定位准确,不利的位置反而可能变得有利;反之,黄金地段的项目也可能成为烂尾楼。
聪明的潘石屹十分注重观察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与人们生活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更注重从这些变化和趋势中演绎出人们对房子功能的需求,从而开发出迎合前卫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创出“无人竞争”的蓝色海域。
潘石屹一直强调自己生产的房子不同于市场上纯粹的写字楼或者普通公寓。当更多的人把市场定位在大众的住宅项目或者小众的高档项目的时候,潘石屹却坚持给那些处于发展阶段的“创造阶层”盖房子。
潘石屹做的是高端市场,但他的房子却不是简单的豪宅,而是瞄准所谓“有知识、有创造力、有风格、正在升起”的中青年消费阶层。他的SQHO现代城、博鳌蓝色海岸和长城脚下的公社等名盘,尽管每一个在同级别市场上都可谓价格不菲,但都是以“创造力”超越于“奢华”的物业类型。
在现代城的定位上,潘石屹表现出了“蓝海战略”所强调的价值创新的勇气和智慧。它率先引进了国外流行多年的“SOHO”概念,虽然在当时受到了部分人士相当严厉的批判,但市场检验的成果是成功的。如今,在北京市场乃至于全国市场,“SOHO”同“公寓”、“写字楼”、“商铺”,“别墅”等名词一样,成为一种标准化的物业类型。
2000年,潘石屹成立项目公司——北京红石新城房地产有限公司,着手开发位于北京北部山区水关长城附近的“长城脚下的公社”。这个占地仅八平方公里的项目,理念更是前卫大胆,12位亚洲青年设计师的前卫设计引来业界褒贬不一的评价。最终,这组建筑凭借其大胆的想法在2002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获得了“建筑艺术推动大奖”。
潘石屹的产品定位有两个关键词:少数人、密码正确。因为,他只为少数人盖房子。这种定位理念指导下诞生的产品,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面对市场上的批评,潘石屹提出“密码正确”口号,认为只有“密码”对应的人群才会选择他的房子。这些理念,正反映了潘石屹对“蓝海战略”的敏锐理解。因此,有京城房地产界的人认为“在市场竞争上自己和潘石屹冲突并不大,属于两个市场”。潘石屹真正做到了“不与竞争者竞争”。
“蓝海战略”认为:“专注于衡量和击败竞争会导致模仿,而非创新,会造成价格压力,因此公司应该努力向顾客提供价值飞跃,把市场竞争变得毫无意义。”这种不忙于打败竞争对手,而致力于为顾客和公司创造价值飞跃的做法,正是潘石屹脱离血腥竞争的“红海”,航向获利丰厚的“蓝海”的成功关键。
潘石屹的蓝海战略之二另类的彻底极致
潘石屹可以打破所有的规矩套套。当别人都在做毛坯房的时候,他最先想到做精装修房;当别人都在按照规定做面积多大、窗台多高的普通住宅的时候,他做了活动组合空间、落地大玻璃的SOHO。拿他的话说:“别人制造黑白电视时,我们能不能想办法生产带色彩的;当别人都生产彩电时,我们能不能设计出遥控的。”
现代城消灭了北京人最熟悉的阳台,把阳台的面积算在屋内的使用面积上,打掉90厘米高的窗台,代之以巨大的落地玻璃。并第一个造出大小不一的房型以方便不同购买能力的人拥有;第一个大胆提出做精装修的内销房,现在装修房已经成为高档公寓流行的做法;第一个在楼体上涂上各种颜色,后来被许多开发商模仿;第一个为空调外挂机设计了专门的“藏身之所”,既避免了不统一带来的视觉破坏,同时丰富了外立面效果;第一个在建筑内部放置大量现代前卫艺术作品……
博鳌蓝色海岸从设计上打破了“房子”在人们刻板印象中的束缚,根据地理环境和人们的使用习惯,在设计时把“取景”、“交流”和“与自然亲近”放在首位。至于“墙体”。只保留了其保暖作用,而摒除了它遮挡视线的不利因素,把“私密”交给随主人的需要而随时采用的窗帘。
建外SOHO位处北京CBD中心区,为了充分利用这里大批的高消费人群资源,为客户带来更好的投资回报,发展商打破了传统冷冰冰“地标建筑”的框架.取而代之以人流为直接对应的小街和小店铺。
至于长城脚下的公社,理念之大胆,设计之前卫,在中国乃至全球更是空前。潘石屹和张欣让12位建筑师放开手脚,极尽想象,努力设计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前卫建筑。单单这种开发理念,就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以至于好多人认为这样的房子“不是用来住的”、“另类的彻底极致”。但是,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以及法国蓬皮杜中心把至高的荣誉颁给了这个项目。潘石屹对于产品设计的价值创新也得到了国际的肯定。
潘石屹的蓝海战略之三快鱼吃慢鱼
在营销方面,当大家都希望通过霸王条款要求消费者只许买进不许退出时,他最先推出“无理由退房”,后来还加上10%的年息回报。
他也是国内最早一批启用房地产代理公司,并通过广告宣传进行市场宣传的企业家。在做万通新世界广场的时候.他就同来自香港的利达行合
作,委托其代理销售;同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文汇报》和《大公报》上都打整版广告。在当时中国的房地产企业还不打广告的时候,这种方法就像平常不吃药的人第一次吃感冒药一样,效果立竿见影。万通新世界写字楼卖到当时市价的三倍,万通新世界广场一举成为北京房地产界一个里程碑式的项目。
潘石屹还懂得辩证法,懂得从不利的事物中寻找积极的因素,然后通过巧妙的引导,使事情的发展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从而出其不意,因势利导,通过不与竞争者硬碰硬的太极手开拓出一片新的蓝海。
当SOHO遭到恶意批判的时候,他没有像一般老板一样想办法藏着掖着,而是通过媒体将发难者的批判结集出版,公布于众,结果不但没有影响SOHO的销售,反而为这个全新概念的宣传推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SOHO现代城遭遇竞争对手恶意挖人事件,面临空前危机时,潘石屹也是运用了出其不意的处理方法,扭转了被动局面,抓住机遇反败为胜,极大地扩大了现代城的知名度。
市场竞争是“快鱼吃慢鱼,不是大鱼吃小鱼”,有了“速度”才能快速占领市场制高点,解决竞争。潘石屹做项目历来以“快”制胜,包括动手快、建设快、价格浮动快、结案快。海南博鳌蓝色海岸,从开始有意向到开始施工到进行销售到完成建设总共花了差不多半年时间。动手快能够在市场供应量不足的情况下首批上市,保证一面世就在竞争中占得先机;建设速度快能够保证使客户最短的时间内获益,在期房市场赢得客户;价格浮动快一方面是销售旺盛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促销手段。所有这些“快”都能保证结案“快”,资金回笼也“快”。这就是潘石屹“快鱼吃慢鱼”的创新营销模式。
潘石屹的蓝海战略之四唐老鸭模式
“在中国房地产业,他不是最有钱的,他的红石公司也不是规模最大的,但他无疑是最会吸引人眼球的。”这是中央电视台对潘石屹的评价。
潘石屹十分懂得借助媒体的力量,应该说,潘石屹的成功一多半应归功于他对媒体的巧妙利用。潘石屹通过媒体的宣传成了名。在潘石屹的营销理念中,宣传永远是第一位。宣传做到了,好的产品才能够被大众所认识,才能够有目标群体的人前来检验,而销售作为整个生产经营环节中最终的目标,在潘石屹眼里不过是成功宣传之后自然而然的坐地收钱。
在推广宣传方面,潘石屹怪招频出。搭奥运便车、尾盘拍卖、抢羊(羊肉串)大会等差异化的宣传手法事半功倍,屡屡四两拨千斤。
潘石屹爱好广泛,而且大多都是玩票性质的业余水平,但是因为他的知名度,这些玩票性质的、极富作秀色彩的爱好的成果,却一次次在浮躁的人群中吸引眼球,激起波澜。
潘石屹喜欢摄影,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能看到他捧着自己的照相机照个不停。2002年还搞了个“西行25度”的“行为艺术”,回来之后出了个摄影集。
潘石屹喜欢写写文字,最近博客盛行,老潘的博客也是风光无限,点击率突破一千万人次,还结集出版了《潘石屹的博客》。
近年来,老潘不断地出现在各种时尚场合,以及摩托罗拉、IBM、SONY、LG等广告中。潘石屹甚至进入影坛,在电影《阿司匹林》中出演男一号。对于老潘的种种行径,好奇者有之,讥讽者有之,认为其炒作者亦有之。
其实,潘石屹的高度娱乐化也是他开创全新商业竞争局面的“蓝海战略”的一部分。
潘石屹一直在苦心经营着自己具有争议性的形象。既然已经成了一位媒体曝光度极高的“争议性人物”,潘石屹便充分利用这个特殊形象,为商业成功这一明确目的服务。潘石屹的商业模式需要这种高曝光度,需要媒体的高度争议,而他和他的地产项目在这种争议中名声鹊起,不断创造着眼球经济。
潘石屹懂得个人形象经营的巨大力量。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自己,就会让自己的商业项目受益匪浅。他深知,目前市场上鱼龙混杂,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有根有底又看得到老板的产品总比买杂牌子的产品安全可靠一些。
当然,“娱乐明星”的“敲锣打鼓”还是有一定技巧的,拿他的话说,就是要会“使巧劲”。耍猴的如果要想让大家都听见,光凭自己的嗓子喊恐怕效果不太理想。既然有锣,为什么不用呢?对潘石屹的宣传来讲,这个“锣”就是媒体。
出于卖楼的动机,潘石屹不辞辛苦,走马灯似地接受来自全国甚至全球媒体的采访。拿他的话说,“跟祥林嫂一样”一遍一遍地讲述着自己的童年、创业、理念、对时下业界热门话题的看法等等。国内媒体把他当作“名人”、“时尚人士”、“不按规矩出牌的人”;国外媒体则把他和夫人作为最能代表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成果的典型。另外,潘石屹频频出现在国内外论坛、研讨会、电视访谈和媒体见面会。尽管这种集中出行相当耗体力,有时候也难免遇到当地媒体发难,潘石屹还是乐意一遍一遍地重复自己的观点。拿他自己的话说:“这种宣传当时看不出效果来,但以后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人因为这个来买房子。”
潘石屹一方面在其一个个项目上不断修炼着内功:另一方面,也时刻不忘满足包括媒体和同行在内的观众的胃口.乐此不疲制造着热点,也传播着自己独特的市场影响力。曾经有一位发展商在谈到他们为了商业不得不出场作秀时说过:“为了卖房,我们有时候不得不‘卖身’。”照此说法,潘石屹应该算业界“卖身”次数最多的老总了。
潘石屹,正是通过“蓝海战略”的价值创新与实践,才从原来的一个小地产商,成功地摆脱割喉式的血腥价格竞争,开创出今天这一片无人竞争的“蓝海商机”。
潘石屹刻骨铭心的三次贫穷经历
腾镜
第一次:没钱买铅笔被罚站
上小学的时候,潘石屹因为没有铅笔,被老师驱赶罚站在教室的门外。潘石屹并不是忘记带了,而是家里无钱买米下锅,哪还有钱买铅笔。学校的热心老师潘林玉借给了他老妈一毛钱,在村上的供销社买了三支铅笔,又借了供销社的削铅笔刀,削好了一支,这才让潘石屹重回到教室,老妈含泪吩咐说:“儿子,你有了这么多的铅笔,今后要好好学习。”
潘石屹发迹后,在北京住着500多平米的大宅,为了还那欠下十几年的一毛钱人情债务,把不惑之年的潘林玉老师带到北京家中,陪吃、陪喝、陪玩、陪讲了许多天。
第二次:饥饿得发誓要当厨师
潘石屹上初中时,全国上下粮食紧缺,学校微量的伙食供应跟不上潘石屹速长身体的需要,肚子几乎是天天闹着饥荒,饿得前肚皮贴着后肚皮,肚子里不时地发出咕咕的饥饿声。潘石屹每每路过学校的食堂门口时,食香扑鼻,肚子饥饿难当,就觉得里面的厨师是全世界最好的职业,天天待在厨房里,好赖能吃饱,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当厨师。
整个中学,潘石屹的梦里不断重复着饥饿难熬的情景。直到现在,潘石屹还会在梦中重现中学时凄惨饥饿的情景,在破庙式的学校里,突然捡到了几张菜票,迫不及待地跑到食堂买馒头大啃。起床后,枕头是湿漉漉的,因为在梦中流着口水。
第三次:没有路费回家过年
1990年春节前夕,潘石屹在海口,海岛上很凄凉,内地人都回大陆了。大年三十到了,兜里所剩无几,已经凑不足回家过年的路费。潘石屹和同事祝军在一个大排档一边吃着河粉,一边盘算着这年怎么过。祝军建议说,干脆两个人扒火车,不花一分钱,看能不能各自回到天水和南京的老家。潘石屹拒绝了,是因为北方的天气太冷,搞不好,可能会冻死在货车厢里。之后,祝军骑着单车去看她170公里外的女朋友,把潘石屹甩下,潘石屹一个人想方设法地要看到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看到一半被驱了出来,过了一个最孤独的春节。
随后的几年中,潘石屹常常想起与祝军在海岛上共同度过的那些困难的岁月。也正是因为有一批像祝军这样的朋友,他精神上才感到很充实。又过了几年,突然,有一天潘石屹接到祝军的电话,说要来看他,两人见面的高兴劲儿真是难以言表,并得知祝军改行做了IT。
最有钱的赖氏名人篇四:名人故事:父亲育儿_1000字
宋氏夫妇共养育了六个子女。他们的三个女儿——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宋嘉树教子坚持了三个最基本的思想:一是“不计毁誉,务必古先”,二是男女都一样;三十和孩子们做朋友。
宋嘉树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首先在自己的家庭开辟了一块没有封建主义樊篱的乐园,使三个女儿有幸在民主、平等、先进的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
宋霭龄和宋美龄天子聪颖,大胆泼辣,在她们只有5岁时,宋嘉树就送她们到寄宿学校中的女塾读书。宋庆龄与姐姐和妹妹一样聪明,却不像想姐妹那样大胆泼辣,锋芒毕露。7岁时,父亲也送她到中西女塾读书。宋霭龄13岁时,宋嘉树夫妇把她孤身一人送到美国求学,使宋霭龄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赴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子之一。
1908年,宋氏夫妇又把二女儿宋庆龄一同送到美国接受教育。当时宋美龄年仅11岁。由于年龄小,在威斯里安女子学校注册为特别生。宋嘉树使这三姐妹在早期教育上占了先,在接受西方教育上占了先,在女子接受高等教育上占了先。
宋霭龄极富音乐和表演方面的才华,宋氏夫妇便努力做大女儿表演的最佳“搭档”。在傍晚时分,常常是由宋夫人熟练而凝神地弹奏钢琴,几个兄弟姐妹围在一起,听宋嘉树和大女儿的男女生二重唱。静听着父亲那纯美洪亮的嗓音随着琴声哼出的美国南方民歌,宋霭龄、宋庆龄和弟妹们从心底升腾起对父母的崇拜、敬仰和热爱。
宋庆龄生性稳重、腼腆,和姐妹兄弟们在一起时,她总是最文静的一个。不过宋嘉树为孩子们营造的生活环境和气氛,也使小庆龄于天性之外受到补益。在假期里,三姐妹和小兄弟们在院子里玩耍,爬过院墙到别人的田地里嬉戏;他们到田野里奔跑,采集花草,捕捉虫鸟,无拘无束地尽情欢笑。有一次,姐妹兄弟玩“拉黄包车”的游戏,宋霭龄装作黄包车夫,宋庆龄扮成乘客,小妹小弟跟在身后又蹦又跳。正玩得开心时,不料“车夫”拉车用力过猛,双手失去控制,一下把“乘客”抛了出去。“车夫”愣在那里傻了眼,知道自己闯了祸;“乘客”又疼痛又委屈,满脸不高兴。
这件事被宋嘉树知道了,他慈爱地对宋霭龄说:“做游戏也要有分寸,‘黄包车夫’可不光是使力气呀!伤了乘客还怎么拉生意呢?”小霭龄不好意思地笑了。宋嘉树又笑着对宋庆龄说:“我们的‘乘客’这样宽宏大量,这样勇敢坚强,真是了不起!”小庆龄受到父亲的夸赞和鼓励,一脸的阴云散去了。长大以后,庆龄真的成为一位既富有爱心和宽容,又面对邪恶势力敢于斗争的伟大女性!
最有钱的赖氏名人篇五: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_2000字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武则天。
武则天,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她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的次女,唐大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
最有钱的赖氏名人篇六:名人故事: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_400字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结论)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明,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后人即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指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
最有钱的赖氏名人篇七: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1693—1765年)清代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着有《板桥全集》。
一、人物简介
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二甲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着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画作为《兰竹图》。
二、名人生平
读书教书
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郑板桥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余人。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
四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郑板桥故居
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
郑板桥书屋
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
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
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
二十六岁至真州之江村设塾教书。
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作《七歌》诗,慨叹“郑生三十无一营”。
坎坷人生
郑板桥诗文楹联
父为廪生,四岁丧母,由继母抚养长大。
谈到板桥的家世,亦属书香门第。至其父时,家道中落,虽有学养,仅考得个禀生,枯守家园,教几个蒙童,生活相当清苦。板桥是独子,不幸三岁丧母,依靠乳娘费氏抚养。这位乳娘乃是他祖母的侍婢,感主人之恩,不顾自己的丈夫与孩子,而到郑家来共度患难,每日清晨,背负着瘦弱的板桥,到市上作小贩,宁愿自己饿着肚子,总得先买个烧饼给孩子充饥。后来,她自己儿子虽当了八品官,请她回去享福,她仍宁可留在郑家吃苦。板桥特为乳娘写了一首诗,诗前缕述患难恩抚的经过情景,诗为:“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
板桥的继母郝氏,贤慧而有爱心,可惜体弱,禁不住饥寒的煎熬,于板桥十四岁时即去世,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也是一项很大的打击。
康熙秀才(十九岁)、雍正举人(四十岁)、乾隆进士(四十四岁),虽才华盖世,跨越三朝,然50岁时才做了个七品芝麻官。
他十九岁时中了秀才,二十三岁时结婚,为了生活,到扬州去卖字画,无人赏识,很不得意,有时逛逛青楼,却从不嫖娼,或借酒浇愁,显得消沉。迨至他三十岁时,父亲穷困而死,后来儿也饥饿而死,境遇至惨。所幸他四十岁中了举人,四十四岁中了进士。再到扬州,因已有了名气,他的字画连同旧作,都被当成墨宝,他慨于炎凉的世态,特地刻了一方印章盖在他的作品上,印文为“二十年前旧板桥”,多少也带点自嘲的意味。
辞官穷困
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卖画扬州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
三十五岁,客于通州;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三十七岁时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最后岁月
郑板桥墓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弟郑墨之子鄣田嗣。
三、官宦生涯
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737年,四十五岁,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1740年,四十八岁,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1741年,四十九岁,入京,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热情款待。
作吏山东
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1743年,五十一岁,将《道情十首》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司徒文膏。1744年,饶氏生子。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逃荒行。
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秋大熟,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修潍县城记。
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禹王台勘灾。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深得百姓拥戴。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1748年,乾隆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
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病殁。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家书、诗钞,并手写付梓。1750年撰板桥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1751年,五十九岁,作难得糊涂横幅。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着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仕途不顺
任山东范县知县,清正廉明。
郑板桥故居
潍县知县,遇饥荒,修筑城池,迫富豪平价售粮,被密告,以赈灾不当被惩,乃辞官归去。他先后做过山东范县及潍县的县令,深入民间,洞悉民间的疾苦,终因救灾而得罪了巨室,冤枉被参,他宦情已薄,毅然辞官返里。他在惜别潍县绅民所画的一幅竹子上题了一首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又为惜别僚属,画了一幅菊花,也题上诗:“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局
最有钱的赖氏名人篇八:名人故事:最佳“绿叶”吴孟达的浪子人生_3000字
学习不上道学戏有天赋
吴孟达原籍大陆,1951年出生在福建省厦门市城郊。水田、水牛、水井、水乡是他儿时清楚的记忆。
吴孟达家有七口人,吴孟达是这个家庭的老幺。全家上有老下有小,全靠父亲一个人出去挣钱养活全家,这个不苟言笑的汉子要是病倒三五天,家人就得向别人借钱讨生活。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就算吴孟达这个被祖上视为传宗接代的宝贝,从小穿的都是补丁摞补丁的衣裤。一双硬梆梆的凉鞋,吴孟达穿了三四年,直到坏得不能穿了还不舍得扔。
都说逆境出人才,家人也都指望着吴孟达能用文化知识改变贫苦落后的家境。哪曾想长着四方脑壳的吴孟达走进教室就迷糊,看见黑板和课本便头晕眼花,上学不舒服,整个不是块念书的科。老师提问答不上来,他就胡诌八扯一通,搞得大家哈哈笑;完不成家庭作业,他就乱编理由带撒谎,或者干脆宁愿受罚。为学习的事,他在办公室不知挨了多少回批评,老师公开讲:“这个孩子念书不上路。”为学习的事,他在家里也挨骂挨打过,父亲仰天长叹:“儿啊,你可不能走我的路!”
说来也怪,家里没人和戏剧沾边的吴孟达,学戏演戏却很有天赋。他还没上学呢,什么闽南小调、花鼓唱腔、粤剧、港台歌曲的,无人教无人传授,听着听着就会哼哼,学着学着便琅琅上口,家里人开始没当回事。上了学的他,听的看的接触的广了,潜藏在体内的艺术细胞活跃喷发,唱吟道白字字有眼,韵腔合律板板着调,尤其是人多和当着镜头的面,不光走台学词像模像样,就连动作的比划加眼神表态,也是生就出人头地,效仿得惟妙惟肖,看见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头称奇叫好,家里人这才注意到这小子太好演出了。
可是,离开观众和镜头时,这小子的天赋变得无影无踪,又回复到那种“学习不开窍”的没能耐境地。
同屋周润发同路高低走
1971年,移居香港的吴孟达靠亲戚牵线搭桥了香港无线电视台演艺培训班。自此,全家人竭尽全力支持二十岁的他踏步星光大道。这下是遂了吴孟达的内心夙愿,他的灵感天赋也从野路子转向正规发展。这个班里有十几位学员后来成为香港地区影视剧的大腕儿——同学包括后来有名的周润发、卢海鹏、导演林岭东等。周润发还和吴盂达住同一个宿舍。吴孟达自称在这个班里的演艺学习成绩一直是前五名,而周润发则徘徊在及格边缘。
1973年,按约定俗成的规矩,从香港无线电视台演艺培训班毕业的吴孟达,立即和培训方签约,对外即可号称是无线的签约演员。实际上,长相还谈不上英俊潇洒、演技还谈不上娴熟自如的吴孟达,签约的待遇是当时最低下的,说白了,就是个俗称的“跑龙套”小工。表面上是跟随剧组到处走的忙碌人员,干的活儿是扛道具,给灯光师递拧湿的毛巾,甚至管采买盒饭,如此坚持着在这个剧那个剧露一两回脸。这在许多外人看来,也是挺不错的差事了,好在初上道的吴孟达干得也算认真踏实。
直到八十年代初,吴孟达才接到第一部正戏的脚本。那是一部名字叫做《楚留香》的古装戏,已经在香港地区走红的知名演员郑少秋、赵雅芝分别饰演男女主角,而另一个台词和画面均不算少的人物“胡铁花”,则由吴孟达饰演。他没有辜负导演的期望,极尽所能地把“一号配角”扮演得活灵活现。一夜之间,吴孟达成了演艺圈里小有名气的新人,陆续有片约和各式配角找到他的头上。
也正是这部戏的告捷,令吴孟达不知天高地厚起来。一夜之间,他感觉从地狱窜上了天堂,一个没有名气的跑龙套小生骤变成了紫气东来的耀眼名角。他仿佛觉得拍电影拍电视剧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本人天生就是这块料,和那时香港公认的男女实力派名角演对手戏都不在话下,还怕谁哆嗦啥呀。
这时,专门有一帮圈内外的混混来捧他的臭脚,夸奖他戏扮得怎样怎样比前人高,称赞他演技如何如何奇妙,一天到晚拜他为老大,说尽了阿谀奉承话。飘飘然的吴孟达真的把自己当成生活里的老大,吆三喝四,指手画脚,领人去寻衅斗殴。他也得拿出老大的样儿来款待这帮混混,一有片酬拿到手便请他们喝酒抽烟,请他们逛夜市,请他们去夜总会,然后东倒西歪地手拉手排成横排,在大街上对漂亮妞儿吹口哨亮肚皮。他常常是不尽兴不算够意思,不花光兜里的钱不回家。
吴孟达的母亲病倒了,他的家人不敢像从前那样跟他随便讲话,通过他手下的混混小心翼翼地转达。他听到母亲病倒的消息时,刚好从片场拍戏出来,第一个反应即是揣着钱冲到酒店潇洒,其它的然后再说。可惜这个“然后”延续了很多个钟头,因为那天他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还躺在床上爬不起来呢。家人感叹:“唉,都盼望这小子能有个出息,真有出息了,竟然忘记娘亲!”
“敢打敢杀我为大,吃喝完今天不想明天。”是年轻莽撞的吴孟达最倾斜的心理。
更为要命的是,吴盂达沾染上了打牌赌博的恶习。推牌九,掷骰子,猜大猜小,蒙单蒙双,进出赌场不背台词,人在片场心在牌桌,刚发下来的片酬被他毫不吝啬地扔到赌场里,为了赌博输赢,他整宿整宿地打牌,次日出现在拍片现场的吴孟达,要么人困脑乏软得像根面条,要么满嘴酒气张口要钱,经常搞得很难堪。没过多久,他的那点积蓄就输光了,于是便低头哈腰四处借钱,借来的钱很快又输个精光,然后赖皮赖脸再借钱,借来还赌,借不来则骂天骂地。好几个剧组目睹他不务正业的言行,不得已中断与他的拍戏签约,吴盂达一下子没有了收入来源,最后在1981年因为欠银行30多万港币而宣告破产。更糟的是,无线决定把他雪藏。
迫不得已,他向培训班时住同屋的周润发伸手借钱。两个人又是同学又是同行好几年,互相比较了解,毕业后初出茅庐的周润发便红得发紫,显露出后来星腕的不可阻挡之势,事业开好头人正往上走;相比之下年龄差不多的吴孟达,没演几部正戏便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他也顾不上丢脸面了,张口向周润发借十万港币。不曾想周润发温文尔雅地对他说.“有了钱你又会拿去赌,借给你有什么用呢?”最终一文钱也没有借给他。
四年后,吴孟达方才明白,手头有钱的周润发不借给他,就是逼他自强,不忍他继续沉沦下去。直到现在,吴孟达还是很感激周润发当年的“见死不救”,他说要不是当初周润发不借钱给他,就不会有今天的吴孟达。
想过自杀的吴孟达,决定从跌倒的地方爬起。他痛定思痛,用三年时间把债务还清,并花四年遍读各表演大师的书,研究各种表演方式。沉寂四年思考四年,吴盂达真的“爱上了演戏,开始珍惜每一次的演出经历”。时至今日吴孟达才可以骄傲地说,“我是那个时代出道中最高产的演员。”
比肩周星驰比靓赛主角
本该年轻有为的吴盂达只红闪了一下,就不见了踪影,香港的影迷都纳闷,《楚留香》里的那个“胡铁花”哪儿去了?
在接下来的足足两年多时间里,几乎五毒俱染的吴盂达迷茫徘徊,没有剧组找他签约拍戏,他端着个空饭碗无戏可拍,他又找不着对撇子的人倾诉衷肠,二十几岁的大小伙子无所事事憋屈在屋里,从早到晚地在电视里看同学和同行热
闹拍戏,真正尝到了人生低落烦闷的滋味。谈起那时候的感受,吴孟达说:“表演道路上的摸索很苦,从1980年到1984年,我花了4年时间学习《一个角色的诞生》,每部戏的每个表情都在眼睛里表演过,后来电视台没人找我拍戏,陷入了低潮期
或许是物极必反,或许是三十而立,反正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剃成短发留着胡须走出家门的吴孟达,焕然一新。他不再跟那帮混混来往,不再饮酒,不再谈论吃大餐泡妞,路过赌场门口一眼都不瞧,嘴巴也很少吞云吐雾,尤其是主动到拍片现场找工做,曾经有过的目空一切被实实在在的谦虚谨慎所取代,圈里人都纳闷诧异他的巨变,注意他的导演和制片人自然也就多起来。
1985年,他获派演出《新扎师兄》,与梁朝伟合作。大家惊讶地发现:这个人不再是烂泥。然后监制争相用他,让他剧约不断,有时甚至得在电视台睡觉。吴孟达又上镜了,周润发等人恭喜他,影迷们仿佛又看到了“胡铁花”的成功身影。
很多人认识吴孟达是从看周星驰的电影开始的。其实吴孟达比周星驰成名得要早。星仔刚出道时,也是一个跟着剧组跑龙套的小生。两人不期而遇没讲上几句话,吴孟达就认定这是个极具才华的闷葫芦,一经破开,挡不住的魅力会滚滚喷发。他积极向导演推荐这个金玉其中的年轻人,生怕砸锅的导演很难相信,于是,吴孟达以个人签约做担保,力举没有丁点名气的周星驰上正戏。
1989年,吴孟达与刚出道的周星驰合演《盖世豪侠》和《他来自江湖》,由于两人住对门,中间只隔了一条街,两人经常都在那条窝打老道的“美国餐厅”一起研究剧本,讨论第二天该怎么演出。
吴孟达说,周星驰是一个读过很多书的演员,幸好自己几年前做好准备,才有办法接招。只不过周星驰当时还是新人,两人想出来的新主意,都是交由吴孟达去负责说服监制。
两人在电视上天衣无缝的合作,被独具慧眼的导演吴思远发现,觉得大有可为,为他们开拍《赌圣》那一年,《赌圣》以最低的成本打败成龙与许冠文的同档电影,创下最高票房。周星驰与吴孟达就这样开始长期搭档的合作关系。
周星驰红花一夜怒放,吴孟达绿叶陪衬没得说,导演大喜过望,亚洲影坛就此掀起了“最佳拍档”风暴。在记述二人共同经历的电影《真假卧底》里,吴孟达扮演打入黑帮的警察卧底,星仔扮演在剧组管盒饭送外卖的,他俩心有灵犀,珠联璧合,效果同样非同凡响。及至《月光宝盒》、《大圣娶妻》、《武状元苏乞儿》等影视剧出台问世,二人的合作表演达到了出神入化、缺一不可的艺术效果,从台词的对白到动态的衔接,从悲喜交加的情节到忍俊不禁的哈哈,都使周星驰的出镜升格到一个阶段的高峰,而登上高峰的不可缺少要素即是,必须得由吴孟达这片绿叶来陪衬。不排戏时,两个人完全是一副老实本分相,不会变脸更不懂幽默,是一对默默进取的要好朋友,他称呼他“星爷”或“星仔”,他则称呼他“吴哥”或“吴师傅”,周星驰演戏换过不下十个女搭档,可就是换不掉同性搭档吴孟达。
周星驰对工作的要求很高,经常会在片场骂人。有时候他觉得很多场应该一次就拍过,可演员在拍摄的时候,未见得能够那么顺利地一次就拍过。于是在NG过几次以后,周星驰就无法忍受了,他会骂演员,也会骂工作人员。吴孟达多少有些自豪地说,“可能除了我以外,他真的是什么演员都骂过了!”也正因为如此,吴孟达在周星驰的生活、工作中又充当了一个角色,就是周星驰的恸调员,“我经常帮助周星驰去协调、平衡各种人情,换句话说,我要帮他搞好人际关系!”
吴孟达是周星驰拍喜剧的好拍档,但星爷筹拍《功夫》时没找吴孟达,被蒙在鼓里的吴孟达把其他戏都推了,最后发现是空等一场,两人交情起了变化。吴孟达还一时抛下气话说再也不与周星驰合作。不过没过多久吴孟达就改口说:“我和星仔没什么误会,他只是比较紧张于工作。吴孟达表示自己演艺圈闯荡数十年,凡事要看得开,他跟周星驰虽然有不愉快,但是没有媒体说的那么夸张。之前黄圣依和星爷闹翻,吴孟达还充当“和事佬”,打电话劝黄圣依“有事慢慢讲,没什么不能解决”。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吴孟达凭《天若有情》赢得第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可是,他本人竟然没有出席颁奖晚会,而是穿着大背心,捧着个枸杞茶杯,忙碌在拍片现场。至于那个奖杯,吴孟达咧嘴笑说:“很多年没见了,不知道是不是打蟑螂打到不见……不是对谁不敬,只是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对于吴孟达获奖,周润发和周星驰异口同声:他是演戏功夫赛过主角的绝配!
成家立业的吴孟达富有爱心特别敬业,一手拿住大陆手机,一手抓紧香港手机,忙不迭地接戏过镜头。吴孟达说他特别享受在镜头前面的感觉,自己一点儿不想往幕后发展,更不想像老搭档周星驰那样当导演。不过,在工作中享受掌声和鲜花的他,在生活中是特别普通的一个人,他有妻子和孩子,而他们和他从事的是完全不同的工作。“我的爱情生活很寻常,我也从来不想要求我的孩子们什么,他们有他们的道路!”吴孟达这样介绍他的家庭,“在屏幕上特别搞笑的我,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完全不是这样,我很稳重,所以我的孩子们只要一在电视上看到我,就会狂笑不止,他们想,这真的是我父亲吗?太意外了!”吴孟达说,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家庭是他最坚实的支柱。
多年来甘做绿叶衬红花,吴孟达却一点也不介意自己当配角,还拿做莱来说明配角比主角更难演:“就好比清蒸一条鱼,鱼同样的新鲜,但如果加葱加姜加火腿,加上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就能做出不同味道的鱼来……”
由五毒俱染转变为五毒不沾,如今的吴孟达生活中依然连笑都不大会,但是他活得很健康,很阳光!说起今后的打算,吴孟达思考了一下,说打算拓宽戏路,不想定死在喜剧演员这个定位上。2005年6月份,吴孟达到台湾接拍曾执导过《流星花园》的导演蔡岳勋的《白色巨塔》,吴孟达在剧中出演一个外科主任。他搞笑地说:“以往都是演小人物,这次穿上西装连自己老婆都夸帅。”有趣的是,吴孟达各式各样的电影都拍过,惟一没拍过的就是三级片,对此,吴孟达开玩笑道:“这是我最后的杀手锏!除非是演艺生涯跌到谷底,不然我绝对不拍!”不过事后吴孟达也正经解释:“其实是根本没人找我演,你看看我的身材,有哪个老板那么傻,敢找我演三级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