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原文7篇

时间:2018-11-10 来源:励志故事 点击:

愚公移山原文篇一: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全文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愚公移山对照翻译: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原文篇二:文言文愚公移山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文言文愚公移山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愚公移山 作者: 列御寇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点评:

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自从毛泽东主席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通过写智叟的胆小怯弱反衬了愚公的坚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文学常识

列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着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着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课下注解: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况且。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 --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6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57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着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着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着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古今异义:

1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2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3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4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5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6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7荷 古义:扛 今义:荷花

8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0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1方 古义:方圆 今义:常指矩形

12惩 古义:苦于,被… …所苦 今义:惩罚

词性活用:

1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活用为状语,用箕畚。

3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4聚: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

一词多义:

1方 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2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固 汝心之固【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

4亡 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5其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 其妻献疑【他的】

6之 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7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8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9而 面山而居【表修饰】 何苦而不平 【表承接】而山不加增【表转折】

通假字:

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一直

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文言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2“(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3且焉置土石? 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

5.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后置。

6.帝感其诚。被动句,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文章理解: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人物分析

愚公:目光长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智叟:目光短浅,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困难采取冷漠逃避。

问题研究

1.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答:不有损。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2.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1)。“方七百里,高万仞”山本身高大无比。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

3)。“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人老又少。

4)。“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

5)。河曲智叟劝阻,讥笑。

愚公移山原文篇三:浅谈苦与乐_700字

        正如冰心奶奶所说:“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的,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其实我们的生活不也是这样吗?苦中有乐,乐中也会掺杂着苦的,这大概就是生活的真谛吧!
  在我们9年级学习了《愚公移山》着篇课文,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读后感触很深,也许大家都会推崇愚公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但是我不仅疑惑了,以现在的高新工具若要“移”此二山,也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且愚公“年且九十”,正如智叟所说:“以你残年余立,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有奈王屋土石何”。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了,是什么力量让他去移山呢?难道仅仅是为了“直通豫州,达于汉阴”而“毕生平险”吗?什么力量让他由于如此毅力去干呢?也许是移山的乐趣促使他这样做的吧!
  移山固然苦,但愚公能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是因为“有乐存焉”吧,是这种乐趣打消了移山之苦,乐和苦相生相成使愚公有了精神上的动力,促使愚公为了生活而去移山。
  有时候我就想,我们九年级真是苦,的确,是很苦的,星期天没有过,早晨5点就要起床,晚上又有晚自习,作业占去了所有空闲时间,课本抢走了整个思维,真是苦啊,但是与其说我有毅力坚持下来了,不如说那是因为我在学习上找到了乐趣,才促使我去不断的学习的啊!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例如:别人说:数学是枯燥的,如果你一心钻研它,努力解决它等到结果算出来以后,你就会有一种成就感的,那时枯燥无味的数学也会为你带来乐意的。即使是9年级这么苦,但是,如果不屑努力的话,相信吧,中考的结果也会博得你的快乐的!
  我们不难发现快乐和痛苦永远给予每个人都是相同的,对待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就好像今天我在这里苦想作文一样,和其他学生相比,我是苦了些,但是马上就要创作完成的文章会给我带来乐趣的。
  所以,在我看来,乐和苦构成了我们的整个生活。

愚公移山原文篇四:愚公该搬家吗?_300字

  众所周知,愚公移山的故事,却不知道愚公的做法对我们的破坏!
  山是经过亿万年地质演变而逐渐形成的,愚公移动了山,是对地质的严重破坏,而且,当愚公移山时,还要先挖山,把山上的植物都移走,不行就铲除,这严重破坏了植被的生长,使土地沙漠化,而植被一旦被破坏,随之而来的就是动物的接连死亡,这对冀北河阳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无可挽回也无法估量的破坏。
  课文中提到,愚公一族将山上挖来的土石透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这可是两座高万仞,方七百里的大山啊,土石何其多?他们将土石投在大海里,土地上,难道就不会压倒原来土地上的植物,动物吗?把土石投在大海里,难道不会伤害海中的植物吗?难道就不会导致海平面升高,而淹了沿海地区吗?这个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啊!
 

愚公移山原文篇五:别样的一堂课_450字

  上课对于学生来说在平凡不过了,可是今天我们上了一节与众不同的课——不同的老师、不同的过程、不同的效果、不同的内容。
  今天我们上的是《列子》中的《愚公移山》。首先,老师分了小组,我是第一小组的组长,我给我们组起的组名是“卓越组”,希望我们这组的同学能够卓尔不群,也希望我们这组能超越其他组,成为我们班的先锋组。
  接着老师导入新课,检查了我们对课文中生字词的理解和对课文的认识。老师示范读了一遍课文,让我们自读,接着就是小组齐读与另一组进行pk,结果是平手。
  最重要的环节是评价愚公和智叟,小组讨论评价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聪明、哪个笨,然后进行展示,并讲出这样说的原因。,又探讨了愚公到底愚吗?经过我们的努力,得出的结论是愚公不畏艰险、锐意进取、勇往直前、至志不渝。智叟顽固保守、知难而退。而看待愚公到底愚不愚,要从两个角度去看,从现实来看,愚公是愚的,但这是寓言故事,是虚构的,是脱离现实的,它重在揭示道理,所以愚公既愚又不愚。
  而最终,我们组合另一组获得了pk王的称号。
  这堂别样的课给了我们别样的发挥,得到了别样的效果,期盼再一次上这样别样的课。
 
    甘肃张掖甘州区张掖市廿里堡乡初级中学初一:滢君

愚公移山原文篇六:中考文言课文中的通假字集录

  中考文言课文中的通假字集录
  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通”即通用,“假”即假借,在具体语境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字形相通的词来代替,这就是通假。在阅读过程中,通假字的读音按本字的读音读,词义按照本字的含义理解。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就通“慧”,译为“聪明”。学习文言文,掌握常见的通假字方法有两个:一是要充分利用注解,对一般通假字,教材注解中都已注明;二是要注重梳理积累,掌握文言课文中出现的常见通假字。为便于同学们复习备考,特将七-九年级文言课文中的通假字集录如下:
  1、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童趣》)
  2、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论语》十则)
  4、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论语》十则)
  5、是知也。知,通“智”,智慧。(《论语》十则)
  6、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山市》)
  7、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山市》)
  8、尊君在不。不,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9、日板仲永环渴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10、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上。(《木兰诗》)
  11、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1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孙权劝学》)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句末语气助词。(《孙权劝学》)
  14、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坐,通“座”,座位。(《口技》)
  15、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聪明。(《两小儿辩日》)
  16、止有剩骨止,通“只”,仅仅。(《狼》)
  17、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18、八分有奇有,通“又”。(《核舟记》)
  19、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20、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古时对男子的美称。(《核舟记》)
  21、左乎倚一衡木衡,通“横”。(《核舟记》)
  22、选贤与能与,通“举”,荐举。(《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24、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
  25、皆披文身。文,通“纹”。(《观潮》)
  2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28、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马说》)
  29、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马说》)
  30、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马说》)
  31、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马说》)
  32、其真无马邪邪,通“耶”,相当于“吗”。(《马说》)
  33、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34、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送东阳马生序》)
  35、百废具兴具,通“俱”。(《岳阳楼记》)
  36、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岳阳楼记》)
  37、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陈涉世家》)
  38、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首发。(《陈涉世家》)
  39、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陈涉世家》)
  40、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陈涉世家》)
  4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唐睢不辱使命》)
  42、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与,通“软”,疑问语气词,吗。(《唐睢不辱使命》)
  43、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隆中对》)
  44、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出师表》)
  45、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表余数。(《出师表》)
  46、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抵御。(《公输》)
  47、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公输》)
  48、吾请无攻宋矣无,通“毋”,不要。(《公输》)
  49、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0、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1、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阻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2、入则无法家拂土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恩,感激。(《鱼我所欲也》)
  54、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55、孰视之,自认为不如孰,通“熟”,仔细。(《邹忌讽齐王纳谏》)
  56、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愚公移山》)
  57、寒暑易节,如一反焉反,通“返”,返回。(《愚公移山》)
  58、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原文篇七:2012绍兴中考语文试题


  2012年绍兴市中考语文卷
  一、积累与运用(34分)
  1.根据语境和拼音填写汉字。(3分)
  生命的美丽在于从容:从容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是一种成熟的美,智慧的美;从容是一种淡b?的操守,是一种灵魂的放飞;从容是一种潇洒的风度,是一种快乐的体
  验;从容才能带来心灵的宁静,造就tián淡人生;从容才能qiè意生活,时
  刻拥有快乐。
  2.下面语段空格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于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自然,遵循规律;人与人的和谐在
  于人要有一种的心态:待长辈、待平辈、对晚辈谦逊,心胸似海,志存
  高远。
  A.谦卑谦和谦让谦恭B.谦让谦恭谦卑谦和
  C.谦卑谦和谦恭谦让D.谦恭谦让谦和谦卑
  3.古诗文名句填空。(前4题必做,⑤⑥两题选做一题)(10分)
  ①百川东到海,___________?(《长歌行》)
  ②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③若到江南赶上春,______________。(王观《卜算子o》送鲍浩然之浙东)
  ④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⑤近年来,当中眼国务院坚决实施平抑房价的调控政策,目的是要让广大普通百姓买得起房,住得上房,引用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就是要"_______________"。
  ⑥单进社会,多元发达的信息媒体,总是不加筛选地把社会的假恶丑与真善美一并呈现在大众的面前,但是只要我们学会了正确地看待世界、评判社会,就一定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非曲直心自明,对前途充满信心。(填王安石的一句诗)
  4.根据语境,把下列表序号的句子接续在横线处,组成一段意义连贯的话。(只填序号)(4分)
  看一个人的前途,首先要看他的思维广度。
  ①思维方式是自己可以支配的。
  ②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前途。
  ③所以,建立一种多元的思维模式,才能很好地化解问题,取得成功,从而拥有一个立体
  饱满的人生。
  ④如果你总是停留在那种非左即右、非黑即白、非错即对、非此即彼的单一思维方式里面,
  那么你永远只能在成功的外围兜圈子。
  ⑤思维的广度决定着财富的多寡,而思维的广度又取决于思维方式。
  5.观察与炼字。(6分)
  "绍兴老酒"是绍兴的一张名片,其饮法值得寻味。请你仔细观察下面两张图片,各用一个最为恰当的一字动词,描述图片中人物的饮酒方式,并简要说说选用这个动词的好
  处。
  (1)图1你选用,好处:
  (2)图2你选用,好处:
  6.名著阅读。(7分)
  (1)根据你的阅读印象,选出下面名著内容描述完全正确的一项。()
  A.在大人国里,格列佛发现,王国中最重要的职位通过比赛跳绳舞来决定(跳得最高而又不掉落下来,就得到最高职位);在王国里,一直存在着两个对立派别--高跟派和低跟派,为了区别,两派所穿鞋子鞋跟有高低之分。
  B.梁山好汉们"落草"原因各不相同。林冲因受高太尉诱骗,误入白虎堂而被刺配沧州,后又因杀了放火暗算他的陆谦等人而被逼上梁山。松江则因帮晁盖等逃脱官府追捕的事被发现而怒杀阎婆惜,因此被发配江州;后又因浔阳楼题反诗而被判死罪,幸得梁山好汉刑场搭救转而上梁山。
  C.富家女孩冬妮亚喜欢保尔"热情和倔强"的性格,两人在交往中慢慢相爱并结成了夫妻。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还是坚强地给自己提出了帮助妻子冬妮亚进步的任务。
  D.《童年》主人公阿廖沙三岁时因丧父而寄居到外祖父家,饱尝了人生辛酸。生性暴躁凶狠的外祖父常常打外祖母和孩子们,阿廖沙因受表兄萨沙怂恿将一块白桌布染成蓝色而遭外公毒打;徒工"小茨冈"也是因故被外公活活打死。
  (2)仔细阅读名著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二选一作答)
  (甲)祥子昏昏沉沉的睡了两昼夜,A着了慌,到娘娘庙求了个神方:一点香灰之外,还有两三味草药,给他灌下去……A这才想起去请大夫。扎了两针,服了剂药,他清醒过来,一睁眼便问:"还下雨吗?……"
  他躺了十天。刚顾过命来,他就问A:"车呢?"
  (节选自《骆驼祥子》)
  选段中人物A是谁?是什么原因使祥子昏昏沉沉大病一场?祥子问起的那辆"车子"后来的命运怎样?请用简要的语言回答。
  (乙)他疾忙伸出手来,但因为看不见我站在哪儿,没有摸到我。
  "这是谁?"他问,好像竭力想用那双失明的眼睛看一看似的,--多么徒劳而痛苦的尝试啊!
  "回答我,--再说一遍!"他专横地大声命令道。
  "你还想喝水吗,先生?被子里的水让我泼掉了一半。"
  (节选自《简o爱》)
  这是谁跟简爱之间的一段对话?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双目失明?随后简爱作出了一个什么决定?请用简要的语言回答。
  答:我选做()题。
  二、文言文阅读(26分)
  (一)(12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节选自课文《愚公移山》)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惩山北之塞()(2)杂然相许()
  (3)投诸渤海之尾()(4)始一反焉()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句子: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
  9.化浪线的两句话表面相似,实际不同。请简析他们的区别。(4分)
  答:
  (二)(14分)
  (明)何景明
  猿善援犭婴亦猿类惟跳躁无他长技。
  山之奥①有洞,洞有货物,犭婴弗得自致也,谓猿曰:"尔援上探出之,吾下守之,当共利也。"猿攀木蔓上,取而致之犭婴,犭婴悉移至窟中。
  猿既下,婴无有也。迹之至窟旁,曰:"货安在?"犭婴据窟啸曰:"货固吾有者,尔何得有也?"呼其群相殴躏②猿,猿曳臂去。
  (选自《兽纪》)
  [注释]①奥:深处。②殴躏:殴打、践踏
  10.给文中化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段三处)(3处)
  猿善援犭婴亦猿类惟跳躁无他长技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4分)
  A.犭婴弗得自致也/无从致书以观B.犭婴悉移至窟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C.迹之至窟旁/不露蛛丝马迹D.犭婴据窟啸曰/孙权据有江东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3分)
  句子:货固吾有者,尔何得有也?
  翻译:
  三、现代文阅读(30分,另有附加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照要求答题。(第19题为附加题,根据实际情况选做)
  让土地休息一会儿
  豆春明
  (1)一进冬天,村庄便闲下来。风跑进跑出,一刻不停地收集温暖。这个时候,感觉到最寒冷的,不是牲畜,也不是人,而是风。没有村庄,风也许会被冻死的。不过不要以为村庄就很了不起,如果风不来取走温暖,村庄便遭遇不了冬天。村庄需要休息,而风正是一个不错的借口。
  (2)村庄里的树休息了。树藏起耀眼的花朵和多情的叶子,从一年的忙碌中抽回身子。在寒风中,树站成树本来的模样。这是树以休息的名义,在一遍一遍地温习自己。人也休息了。人尽量躲在一个角落里,避免让风发现。人变得有点清心寡欲,而且很大方,第一次把广阔的世界归还给草木、山川、流水……
  (3)土地也该休息了。
  (4)要说忙土地最忙,要比累土地更累,可是很少有人心疼土地。人天天走过田野,心疼的是地里的庄稼。哪株庄稼长高了,哪棵庄稼生病了,人一清二楚。但哪块田老了,哪片地伤了,人根本不去过问。人把土地折腾够了,就抛在一旁不管了。
  (5)只有风心疼土地。风理解土地的苦,到了冬天,风就看管好土地上的麦苗,不允许它疯长。监督地里的蛇虫,安排它去冬眠。这些东西比人听话,整个冬天都安安静静的,不去惊扰土地。当然也有如梅花之类不懂事的,在人的鼓动下硬要绽放得轰轰烈烈。风生了气一个劲儿地吹,直到把梅花吹光了事。风做的一切,是为了土地能休息一会儿。
  (6)在冬季的天空下,土地舒展着自己。一块田挨着一块田,田依偎着好像在取暖。等到稍微有些暖意,风坏坏的,偷偷溜过来,又把那点温暖抢走了。田挨得更紧了。平日里,在人的干涉下,田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此刻又重新聚拢,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田在冬天里会不会也像人一样出趟远门,去看望一下多年未见的亲友呢?
  (7)每一年,风都如期出现在村庄。
  (8)但风显然忽视了人的善变。
  (9)从前,人衣衫褴褛,不得不听风的话。现在,人锦帽貂裘,可以不怕风,不理睬风了。眨眼之间,人又把广阔的世界从万物手里夺过来。人想干什么就做什么。风记得昨天还同一块地说着笑话,今天就发现那块地上立着高楼。风急得围着楼转圈,想把土地找回来。住在楼里的人抱怨:风太大了。是的,够大的了,可风越来越觉得无能为力。
  (10)在人的带领下,花不想在冬天凋谢,草木也不肯在冬天枯萎。风不敢肯定还有谁会听自己的话。更担心的是,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村庄会没有冬天,世界也无冬天,土地就彻彻底底无法休息了。如今,人们只在盼雪的时候才会想起风,想起冬天。有时雪真的下在村庄或者另一个叫城市的村庄里,人便兴奋地哇哇怪叫,以为发现了天地之间的大美。可是雪一停,人就把风扔了,把冬天扔了。今天的村庄,正在习惯没有冬天的日子,已经习惯不让土地休息。不知道累坏了的土地,还有没有力气留在明天的村庄?
  (11)自然也会有人想起那些老旧的时光。那时的冬天冷得像冬天。土地懒懒的,啥也不干。水也不去流浪,大大方方地躺在土地的怀里,清清亮亮的,似一面镜子。这种田,名叫冬水田。人走到田边,可以照一照自己的美丑。白云飘过,也能映出自己的厚薄。风吹过来,田和水有些动荡。风安慰说:不要紧,现在是冬天,放心休息好了。
  (12)这话听起心酸,像是一句绝唱。
  (选自《文苑o经典美文》,有改动)
  14.根据选文内容,简要说说风与人分别是怎样对待土地的。(6分)
  15.联系上下文,第(3)段"土地也该休息了"这句话不能删去,请简述理由。(6分)
  16.细读第(10)段第一个画线句,从语境看,"花不想在冬天凋谢,草木也不肯再冬天枯萎"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现象?为什么要特意强调"在人的带领下"?(6分)
  17."绝唱"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①具有最高水平的诗文;②生前最后的歌唱。第(12)段"这话听起心酸,像是一句绝唱"中"绝唱"一词的理解该选哪一项?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6分)
  18.结合选文,仔细揣摩,下列语句跟括号里的句子相比,有什么优点?(选做一题)(6分)
  (1)村庄里的树休息了。树藏起耀眼的花朵和多情的叶子,从一年的忙碌中抽回身子。在寒风中,树站成树本来的模样。(村庄里树木的花朵萎谢了,叶子凋零了,曾经是繁枝
  密叶的树木,成了光秃秃的一片。)
  (2)平日里,在人的干涉下,田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此刻重新聚拢,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平日,人们在田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庄稼,一块一块,形色各异,高低错落。
  此刻田地便都还原了本色,合成了一片。)
  答:
  我选第题。
  19.附加题:挑战作者。(特别说明:建议你先写作文。如果时间有余,可选做其中一题。5分,答对分数加入总分)
  (1)有读者认为,选文第(1)段"村庄便遭遇不了冬天"中"遭遇"一词不够恰当。①请你帮助阐述理由;②如果要修改这个句子,你认为怎么改更合适?
  答:
  (2)选文第(10)段最后一句:"不知道累坏了的土地,还有没有力气留在明天的村
  庄?"有读者提出,从立意看,如果把这里的"在"字改为"住"字,会更好。请你帮助阐述理由。
  答
  四、写作(60分)
  20.根据下面文字,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如写成诗歌,则不少于16行)
  每一朵花都有它自己开放的季节,有的开在春天,有的开在夏天,有的要到秋天,也有的则在冬天怒放。为什么非要赶在春天里开放呢?只要找准适合自己开放的季节,你也许会开放得无比绚丽。

扩展阅读文章

励志故事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励志故事推荐文章

励志故事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