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故事7篇
帝王故事篇(1):历代昏庸帝王不计其数,今朝伟人毛主席铭记在心_700字
翻开一幕幕王朝兴衰更替的篇章,无数形形色色的历代帝王的悲情故事便跃然而出。真哪堪“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时曾干戈。”透过重重历史谜云,望却那一段可笑而又荒淫无道的历史。
从古至今,昏庸帝王层出不穷,从造酒池悬肉林的纣王到不惜江山博一笑的周幽王;还有“叫百姓无米要吃肉羹”的司马衷,戮杀忠臣宠信十常侍的刘宏,四次舍身出家又引狼入室的萧衍,不理朝政,日夜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的陈叔宝,丢了半壁江山,毁了万园之园的咸丰……
一段段不堪往事的历史,照见了这历史的兴衰更迭、易代的世事沧桑,又照见帝王的身世浮沉、诗囚的喜怒悲欢。翻开这段发黄的历史书页,远走的往事渐渐地清晰,又慢慢地变淡,随着层层涟漪的荡开,终于融化了一片五光十色的流苏,消失在江南的草长莺飞之中。留下来的,是忽唯忽否,岁枯岁荣,以及一个饱蘸辛酸血泪的古老传说。真如《浣溪沙》里的“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这是每个中国人的耻辱,这是每个华夏子孙的耻辱,这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耻辱!但历史长河已永远记下了这些荒淫无道、荒诞不羁的历史,让每个中国人都感到羞耻!可毛泽东,这个伟大的名字,改变了这历史,中国不在被人称为“东亚病夫”,沉睡的雄狮以张开嘴巴发出第一声巨吼,中国已在飞速发展,勇攀高峰,这一成绩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让代代人民都看到新中国像太阳一样冉冉上升,看着这一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都要感谢一个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毛主席!
此刻,我思绪万千,想着我们憩息的国土,浸润了先辈的心血与汗水,在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我们为此感到耻辱,但今天,站在神州万里的国土上,每个人都为祖国感到骄傲、自豪!
六年级:求知万和
帝王故事篇(2):电影明星名人故事:功夫皇帝李小龙的传奇故事
他1940年12月27日出生于旧金山(SanFrancisco)。当时,他的父母正随粤剧团巡回演出。李小龙幼时身体孱弱,个头很小,患有先天性隐睾症,怎么看都不像是动作片主角的料.随父母返回故土香港之后,首次登台时他只有三个月大。在满十八岁之前,他已经出演过18部粤语电影。从14岁起,李小龙开始学习咏春拳。那时,他学来的拳术多半用来对付街头的流氓和管区警察。
为了保住双重国籍和逃避牢狱之灾,在李小龙年满18岁前夕,他的母亲将他送上开往西雅图(Seattle)的船只。他寄宿在家族世交开的中餐馆里,然后找到了一份教授咏春拳的工作。1964年,在长滩(LongBeach)举行的一次比赛中,李小龙轻松地击败了黑带高手丹.伊鲁山度(DanInosanto)。后者输得心服口服,虚心向他拜师学艺。
1966年,李小龙首次在当地演艺圈崭露头角。他在1966到1967年以超人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绿黄蜂》(TheGreenHornet)中饰演加腾(Kato)这个角色。他在剧中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史蒂夫.麦昆(SteveMcQueen)和詹姆士.柯本(JamesCoburn)等着名演员。他们都纷纷拜师学习他自创的“截拳道”(JeetKuneDo)——一种先发制人的拳术。在“截拳道”中,李小龙主张摈弃传统的武术形式,而博取众家之精华,汲取各种最有效的搏击技术。到1969年,他已经分别在西雅图、奥克兰(Oakland)和洛杉矶(LosAngeles)开设了三家“截拳道”武馆。
同时,李小龙的好莱坞星途却没什么起色,他只在《无敌探长》中出演了一些小角色,并担任过为数不多的幕后武术顾问。直到他返回香港之后,在1971年,才借着出演罗维的《唐山大兄》的机会而一举成名。
从那时起,李小龙的演艺事业蓬勃发展。1972年,《精武门》(FistofFury)刷新了全港的票房记录。1973年,李小龙自己担任制片人,自导自演了《猛龙过江》(WayoftheDragon)。影片的情节总是如出一辙:李小龙发誓决不动武,但是,身边的人总是被利用并惨遭杀害;于是,他大开杀戒(通常是100人左右);然后,他束手就擒。
同年7月,李小龙的尸体惊现其情妇丁佩(BettyTingpei)的公寓内。丁佩是一位台湾演员,曾获选出演李小龙影片中的女主角。对外宣称李小龙死于脑水肿(据推测是处方止痛药引起的异常反应所致)。但验尸报告显示,其血液中残留有大麻。
1974年,李小龙的第一部大预算好莱坞电影《猛龙过江》(EntertheDragon)正式发行。影片不仅引起轰动,而且被奉为经典之作。李小龙成了70年代的偶像,他的海报和切戈瓦那(CheGuevara)的照片被一同贴在大学生宿舍的墙上,成为众人推崇的偶像。
继李小龙之后,尽管涌现出很多武打明星,但是,李小龙始终是功夫的化身。他凭着赤手空拳,逾越了文化差异与偏见的鸿沟,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打斗招式,自成一派。他32岁就英年早逝,留下了不朽的荧幕英雄形象和神奇传说。
帝王故事篇(3):花精灵的故事之王者诞生_450字
在美丽的花之国,住着许多美丽的花仙子。
但邪恶的丽莎一直想统治整个花之国,她找到了花之国最为邪恶的“邪恶之花”。
花之王者雨莎终于诞下了新一代的花之王者。但谁也没有想到,丽莎居然冲进了雨莎的房间,一把夺过刚出生的婴儿,身体虚弱的雨莎无力挣扎,用恳求的目光看着丽莎,小声地说道:“我可以把王位给你,求求你看在我们姐妹一场的情分上,你就放过我们母女俩吧。”丽莎对雨莎说:“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放过你的孩子,他日必成后患,我绝对不可能放过她的!”雨莎泣不成声,呆呆的望着丽莎离去的背影…......
丽莎来到一颗大树下,自言自语地说:“这孩子到底该怎么办呢,毕竟雨莎与我姐妹一场,我也不可做的太绝情啊,算了,还是把她扔入凡间吧,这样她便再也来不了花之国了,她也不会有生命危险。”丽莎看了看热闹的凡间,瞅准一条河,将孩子扔了下去。
四年级:孙胜楠
帝王故事篇(4):我的读书碎碎念_3000字
我的读书碎碎念
河南宏力学校初中部八年级一班王耕耘
书这个玩意嘛,有个性,有脾气。你对它不理不睬,它倒也懒得理你;你象征性的随便翻几页,它也整些没用的东西敷衍你;如若你下功夫去钻研它,攻读它,那它自然也不会亏待你。
我还记得自己的第一本书叫《三百六十五夜故事》,大概是2、3岁的时候的书。当时认字不多,就靠着母亲给我绘声绘色的讲,然后自己跟着母亲的语气读。有时候呢,则是自己跟着DVD(这套书附赠DVD)里的声音念。慢慢的,认识的字就比同龄人多了,也能独自将那些故事声情并茂的讲出来了,大概自己的朗诵基础也是这个时候练成的。小时候是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而且能接受一切新事物,所以读书要趁早,用恰当的方法达成目的,将那些玩意先灌输到小孩子脑中,先别管他懂不懂,长大了自然会明白,而且到时候几乎想忘都忘不了。
有了基础,我便能轻松的跟着父母看电视剧了,虽然完全不明白那些电视剧的剧情,起码还有一两句对白能听懂。因为对那些烂熟于心的故事没了兴趣,后来,父亲给我买了一套《西游记》的DVD,相比起儿童故事,《西游记》故事情节更丰富、人物形象更饱满,也激起了我对它的一种强烈的兴趣,每天都要趴在床上看一两个小时。跟其他小孩一样,那时候什么都不懂的我最喜欢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手持金箍棒,还有七十二般变化,是妖魔鬼怪们闻风丧胆的大英雄。我总喜欢模仿他的动作和台词,左手拿着家里的撑衣杆贴背,右手弯曲盖住脑门,左腿勾起缠住右腿,大喊“妖精!吃俺老孙一棒!”耍完帅后便因为重心不稳“嗵”的一声砸在床上。没想到我的中二病那个时候就有症状了……
我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背诗。父亲是个教育工作者,自己工作忙,就让母亲教我念(当时虽认得一些简单的字,但不会断句)。好在我小时候很听话,不哭不闹,母亲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于是她教起来也较为省心,我读熟了,自然也能背下来。就这样读着,背着,等到幼儿园结束后,《小学生必备古诗70首》我已掌握一半,小学的时候又自己独立背诵,将剩下的一半在二年级时完成了,而且是倒背如流的境界。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我在这方面已经领先了同龄人5年。
剩余的四年小学时光里,父亲又为我安排了《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等背诵任务。此时我已有了情绪,开始对这些玩意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但父亲的态度一直很绝对,从不退让,我也不敢跟他顶撞,就在不高兴,甚至是哭哭啼啼的情况下把这些东西给背完了。
一个巨大的转折发生在小学四年级,当时我一个同学(杨子浩),有一本《三国演义》的连环画,他看的津津有味,班里大部分男生也被吸引过去,同时他还得到了我们班主任的高度赞赏。这种殊荣即使是每次考试都第一的某位同学也未曾得到过的。在这种莫名的“诱惑”下,我也开始了自己的三国之旅,这大概也是我首次有了自己主动要看的颇有意义的书。当然,对那时的我而言,《三国》这本书还是太抽象了些。不过很凑巧,当时电视里刚好有一个频道每天播出《三国演义》的动画片,虽然很多内容都被这个52集的动画省去了,也终究是为我后来对三国的探索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随着年纪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即使是文言文的原着,阅读起来也并不费力。而且,我迷上三国了。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不但烂记于心,在父亲的建议下,我开始阅读那些评论三国的书籍,收看那些评论三国的电视节目,自己又特意买了一本《三国志》,在这种略有深度的钻研下,我对《三国》又有了颠覆性的认识。原来吕布的武器不是那神话般的方天画戟,而是当时很流行的类似于长矛的武器,没有惊心动魄的三英战吕布(没有那个军队看到自己主将被群殴还无动于衷的),斩华雄的不是关羽,而是孙坚,历史上诸葛亮并非用兵如神,真正擅长的是内政、外交、搞发明。三气周瑜是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料事如神的人物形象而虚构的,诸葛亮在周都督病危那几天,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而且“气量狭小”的周瑜大都督,实际上被刘备赞誉气量广大。最有趣的则属华容道,放曹操不是关羽意气用事,而是事先就计划好的。(刘备想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可实力不够,像是个想和狮子抢地盘的兔子,但正好身旁有曹操一狼,孙权一虎,这俩人不敢对刘备出手,因为一方出手,另一方就会渔翁得利。孙权喜欢刘备,因为刘备是个挺不错的合作伙伴,和他联合刚好有抗曹之力;曹操也喜欢刘备,因为刘备好对付。在这种情况下,孔明就告诉刘备,跟孙权联合,只有维持三足鼎立的现状,刘备才能无顾忌的发展自身实力,这也是华容道放曹操的主要原因)。
升入初中后,视野就广了,看的书也越来越多,背下了《论语》、《道德经》,读了《史记》、《水浒传》、《西游记》、《昆虫记》、《名人传》、《爱的教育》、《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莎士比亚戏剧集》等,也有一些散文集、散文诗集、名人传记等,其中散文集对现在的我作用要大一点,因为我从中摘抄到了许多句子,在作文或者是思想中都有用的上的。读书其实就需要钻,一块好玉需要人反复把玩,一杯好茶需要人细细品味,一本好书则需要人慢慢“咀嚼”。我们要和作者进行交流,进行探讨,甚至是争论,一定要从书中找到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不然书也就没意义了。另外,如果你遇到一本不错的书,最好把它读个2、3遍,这样你就能收获到更多之前没有注意到的东西。不过相对的,升入初中后课业重了,读书的时间也少了,为此欠下不少书账,不禁惋惜,但欠下的,迟早是要还的。
目前的我,同样喜欢看网络小说,我认为网络小说并不像老师家长们说的那么一无是处,网络小说相比起世界文学名着,更通俗易懂,且风趣搞笑,情节紧张曲折,构思独特,能够满足现代青少年脑子里的一些新奇想法,读起来轻松愉悦,引人入胜。同时,网络小说也并不全是一些靠胡编乱造骗钱的人写出来的低级作品,有些网络小说也有自己的出彩之处。几个月前,有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叫做《龙族》的网络小说,这部作品拥有我之前所说的一切网络小说的优点,同时,作品中不乏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在这里首推《龙族2》的序章,我看的时候都想哭)和引人深思的句子。作者的写作风格也挺对胃口。后来这位朋友又向我推荐了一部叫做《哑舍》的作品,相比起《龙族》,《哑舍》的等级可能要略次一些,但它也有它的独特之处,这本书是作者由几件或有或无的古董虚构出来的故事集,每件古董都有自己的故事,都象征着一段历史,承载多年,无人倾听。在这部书里,项羽成了一个胸无大志的“宅男”,《白蛇传》有了不一样的结局,陈阿娇是个可怜的女人,秦始皇是名伟大的帝王。这些故事看似荒诞,却是作者别有用心,换个欣赏的角度去看这些新历史,又觉得格外新鲜有趣。再举个例子,身边大部分同学都知道这句“二十四桥明月夜”,但另一句“玉人何处教吹箫”就鲜有人知,我这位朋友就是那“个别人”,你问他为什么知道?他会对你说:“《斗罗大陆》里提到过。”
我想说的是,网络作品之类的书我们可以归类为“浅阅读”,名着之类的是“深阅读”,我们需要“深阅读”,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绝对抵制“浅阅读”,我们是要重拾那些被遗忘的厚重,但并不意味着我们非要加重自己的负担,不能自由的选择。不管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只要我们能从中找到闪光点,为自己所用,它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的阅读,按父亲的建议分三类:一是背诵积累类,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论语》、《道德经》、《小学生必背70首古诗》、《初中生必背古诗文》等;二是经典名着类,比如《史记》、《三国志》、《西游记》、《水浒传》、《安徒生童话集》、《格林童话集》等;三是不同年龄时段自己喜欢读的,比如“马小跳系列”、《校园三剑客》、皮皮鲁系列、各种悬疑小说等。盘点盘点,到现在,读过的书应该有百十本了。
有人问过我“看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呢?又不会考。”
为什么有些人非要去攀登那些高山呢?这个原因,山脚下的人是不会知道的,他们只会看着山顶上若有若无的人影,感叹道“真小啊。”
有时甚至连人影都看不到。
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它不同于读课本。课本能给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书籍能带给我们无限的智慧。读书,尤其是读一本好书,就是进行一次心灵的旅途,一次灵魂的对话。读书能让你知道许多你并不知道的事,也能让你了解许多别人并不了解的事。读书能深邃你的思想,读书能升华你的气质。其实,人生就像是一本书,它的作者正是我们自己,把这本书写的更有价值,难道不是一件很值得自豪、很有意义的事吗?
河南新乡长垣县河南宏力学校初二:王耕耘
帝王故事篇(5):历史故事:商鞅的故事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着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生平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西河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毖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驷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课本上“商鞅舌战图”插图,是当时这次大辩论的写照。
商鞅变法
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商鞅第一次变法在公元前356年,而不是公元前359年,杨宽《战国史》185页有这样一段说明:“《史记秦本纪》说:秦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为左庶长。’据此,秦孝公三年已‘用鞅法’,六年因‘百姓便之’,提升卫鞅为左庶长。但是《史记商君列传》说: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据此则下令变法,应在秦孝公六年卫鞅任左庶长之后。两说相较,当以后说为是。《战国策秦策》一说:‘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韩非子和氏篇》又说: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王先谦《集解》认为‘八’上脱‘十’字,是对的。从秦孝公六年(即公元前356年)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以后,到二十四年孝公去世,首尾19年,以整年来计,正是18年。”据此,商鞅第一次变法应在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340年,卫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子昂,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西河地。魏惠王说:“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此大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15个邑,号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生擒公子昂,拒绝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举兵抵抗,结果失败,被车裂而死。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商鞅南门立木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其实在商鞅树木立威之前,吴起也采用过同样的手段。在吴起人西河郡长官时,把一根木头立在城南,规定谁能推到木头就封他做长大夫的官。结果真有人这样做了,做的人也被封了官了。商鞅的做法流传下来而吴起的则没有。
商鞅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公元前356年第一次变法,主要有下列三点:1。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将李悝《法经》颁布实行,增加了连坐法。就是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告发,同罪连坐,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不告发的腰斩。一家藏“奸”,什、伍同罪连坐。客舍收留无官府凭证的旅客住宿,主人与“奸人”同罪。2。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规定斩敌甲士首级一颗赏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服劳役的“庶子”一人。爵位越高,相应的政治、经济特权越大。宗室、贵戚凡是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不能享受贵族特权。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
帝王故事篇(6):读《皇帝的新装》有感_400字
今天,我读了《皇帝的新装》,感触十分大。因为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大臣们和百姓为了面子而欺骗国王,国王也为了面子欺骗自己,他们都被两个骗子给迷惑了。
这个童话讲了一位皇帝十分喜欢漂亮的衣服。不久来了两个骗子,他们说能为国王做出一种神奇的衣服。皇帝十分高兴,可到后来,皇帝外出游行时,没有穿衣服,被一个小孩子给识破了。
此时,我想起了爸爸说地一句话:做人不可以自欺欺人,凡事实事求是。“自欺欺人”地熟悉的字眼,不是吗?同学们考试时不是也干过这样的事吗?为了快写作业,不让老师罚留堂,同学们互相抄写,没能真正地理解老师讲得课。平时在家不好好复习,考试的时候悄悄地抄别人的,然后取得优异成绩,用来说自己成绩多么地好,暗自喜欢。其实,你在欺骗自己和他人。自己实实在在、真真正正回答出问题的答案才有意义,至少能对得起天,对得起地,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信任自己的人。
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人要实实在在,诚实守信,不能自欺欺人。
六年级:赵乃慧
帝王故事篇(7):名人故事:老舍的故事_800字
抗战期间,北新书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作家老舍(1899-1966
年)催过稿。老舍在寄稿的同时,幽默地寄去了一封带戏曲味的答
催稿信:
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
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吠!马来!参见元帅。
带来多少人马?2000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
休息!得令!正是:旌旗明明,杀气满山头!
老舍40岁时曾写了个质朴自谦、妙趣横生的自传,全文如下: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
三岁失估,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
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严之仁未能一扫空地。
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
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
得末彩为荣,亦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着书,科学
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
三十四岁结婚,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
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
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
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有点出息。
一次老舍家里来了许多青年人,请教怎样写诗。老舍说:“
我不会写诗,只是瞎凑而已。”
有人提议,请老舍当场“瞎凑”一首。
大雨洗星海,
长虹万籁天;
冰莹成舍我,
碧野林风眠。
老舍随口吟了这首别致的五言绝旬。寥寥20宇把8位人们熟悉
并称道的文艺家的名字,“瞎凑”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
开阔,余味无穷。青年们听了,无不赞叹叫绝。
诗中提到的大雨即孙大雨,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洗星海
即洗星海,人民音乐家。高长虹是现代名人。万籁在是戏剧、
电影工作者。冰莹,现代女作家,湖南人。成舍我曾任重庆
《新蜀报》总编辑。碧野是当代作家。林风眠是画家。
作家楼适夷(1905年生)有次去看望老舍。“最近写些什么”
楼适夷问道。
满族出身的老舍笑着说:“我正在当‘奴才’,给我们的
‘皇帝’润色稿子呢!”
一阵大笑,方知老舍正接受一项新任务——为中国末代皇帝
溥仪修改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