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小朋友回家的故事9篇

时间:2018-11-09 来源:励志故事 点击:

接小朋友回家的故事篇(1):亲爱的小孩,是否还记得回家的路?_450字

  ——观影《亲爱的》有感
  “亲爱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是否朋友都已经离去,留下了带不走的孤独……”随着这歌声的响起,泪水盈满了我的眼眶。
  这是一个发生在深圳的真实故事。一对离婚的夫妻,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儿子田鹏,然而某一天,田鹏于一次和小朋友外出玩耍时失踪,后面在监控中发现是被人抱走。绝望、心碎和崩溃之中的爸爸和妈妈踏上了漫漫寻子之路,并在途中结识了许多和他们一样无助的失去孩子的父亲和母亲们。
  一个孩子的丢失及被拐,两个家庭的悲哀和痛苦,还有孩子眼中的无助及创伤。每个小孩的诞生都是上帝赐给父母最珍贵的礼物。为什么总有些人求不得就转而去非法破坏别人的幸福家庭!电影中的一句话讲的好“没有买方就没有卖方,没有卖方就没有拐卖!”求求你们醒醒吧“人性”!不要被自私和利益蒙蔽了你们的良知。
  电影中田鹏失而复得的这个家庭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有多少被拐走的小孩,一辈子与亲身父母再也不得见!或者当他们长大成人,和亲身父母相见不相识的悲伤。亲爱的小孩,你是否还记得回家的路?
 
    五年级:尹蕴哲

接小朋友回家的故事篇(2):幼儿园实习时的教案

实习时的教案!:P一、活动名称          语言      故事《小羊吉米》
二、活动目标
1.     认识农场的动物,能够初步地运用指偶讲故事。
2.     通过故事培养幼儿热爱小动物的情感,并且知道保护小动物。
三、活动准备
1.     幼儿认识各种小动物,了解小动物的叫声、韵律。
2.     故事《小羊吉米》课件,自制动物指偶。
四、活动过程
1.     开始部分,引起幼儿兴趣,导入主题。
模仿小羊的叫声,请幼儿猜猜是什么动物的叫声。
师:哪个小朋友能够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动物的叫声?
师:这只小羊叫吉米,住在农场里,它有很多好朋友,想不想知道它们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
2.     基本部分
1)       讲述故事(第一遍)
师:故事讲完了,谁知道故事里有哪些动物?
妞妞刚到农场,是谁欢迎她的?
小绵羊吉米跟着妞妞都到了农场的哪些地方?
妞妞要回家的时候,对小绵羊说了一句话,谁能高速大家妞妞说了什么?
2)       通过课件讲故事。(第二遍)
    通过提问让幼儿明确动物的出场顺序。
    师:小绵羊吉米喜欢妞妞,它跟着妞妞先到了什么地方,再到了什么地方,最后到了什么地方?
3)       利用指偶幼儿与教师讲故事。(第三遍)
4)       请幼儿用指偶讲故事
3.     结束部分
根据音乐做模仿小动物的韵律。
五、活动延伸
1.     让幼儿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     把指偶放在学习区供幼儿表演故事。
附:         故事         小羊吉米
                有一天,妈妈带妞妞去参观农场,
                农场主人和他的小绵羊吉米,在门口欢迎她们,
                吉米非常喜欢妞妞,一直仅仅跟着她。
                它跟着妞妞到鸡舍捡鸡蛋,
                它跟着妞妞到池边追大鹅,
          它跟着妞妞到猪圈看小猪,
          它跟着妞妞到牛棚挤牛奶,
          要回家了,
          妞妞亲亲吉米的头,悄悄地告诉它:          “明年我再来看你。”

接小朋友回家的故事篇(3):名人励志故事:残疾少年用左手书写大学人生


  夏夜,在上海宝山区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儿子正在狭小的客厅里埋头练习书法。他左手握笔,一遍又一遍地临摹碑帖,落地电风扇支支呀呀地摇着头,几个小时过去了,小家伙头上冒出了汗水。夜深了,他关灯睡在了客厅的地板上。父母是普通的工人,家里两居室的房子,客厅也就是他的书房兼卧室。
  妈妈从里间看到客厅的灯灭了。郊区的夜晚有些凉,她拿了条毛巾毯给儿子盖上。半睡半醒的儿子翻了个身,右手伸出了毛巾毯。那是一只触目惊心的右手,由于先天残疾,右手手掌完全萎缩,手指只有正常人的三分之一。妈妈叹了口气,转回房去的时候,不经意间看到了桌上儿子墨迹未干的四个字“苦尽甘来”,忽然间,一种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泪水控制不住地扑哧扑哧掉下来。
  小家伙叫陈磊,今年刚刚20岁。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常人眼中的残疾人,却能用左手写出一手漂亮的书法。不久前,陈磊收到了来自上海工艺美术专科学校的入取通知书,他以高出本科线20多分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的确是苦尽甘来,陈磊用书写水墨的左手,把忧郁的童年、残疾的痛苦、学习书法的磨难都付与纸笔,写出一手质朴动人的书法。但是那些书法在陈磊妈妈看来,实在是一种刻骨难忘的记忆。儿子的坎坷经历一下子从记忆深处被重新拣拾,那些刻骨铭心的细节,非但没有模糊,反而清晰一如昨日。
  失望中遇到卢春龙
  陈磊出生的时候,在病房里属他最漂亮,别的宝宝眼睛都是一条缝,陈磊的眼睛却是大大的,而且看得出是双眼皮。所有见过他的人都忍不住说,“从来没有见过月子宝宝长得这么端正的。”不过当所有人看到陈磊小小的右手时,都无奈地摇头叹息:“真是作孽啊。”小陈磊的右手有着先天残疾。
  陈磊的妈妈直到现在还是不愿意回忆当时的情景,医生抱着小陈磊给家里人看的时候,自己是多么快乐。但接下来从医生口中抛出的一句话,“你的孩子右手先天残疾”,让这份快乐仅仅持续了那么短短的几秒钟,之后,痛苦便降临到这个普通的家庭,而且是那么突然,让人手足无措。
  有病当然要想办法治,虽然是工薪阶层,但为了孩子,家里花多少钱也要医好孩子的手,于是还在襁褓中的小陈磊就被送去做各种检查。为了不让小陈磊乱动,每次检查,医生都要把他捆得牢牢的。因为要医病,孩子不在身边,陈磊妈妈等于做了个空月子,而且是个眼泪不断的月子。
  检查中,医生的一句话又让整个家庭彻底陷入了绝望。“先天的残疾很有可能是不可逆转的,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小陈磊住了一个多月的医院,家里坚决地签字把孩子接了出来。如果不可能康复了,他们不想再让小陈磊遭罪了。
  爸爸妈妈借了很多关于小儿肌肉萎缩的医学书翻看,像什么抓握能力、肌肉张力之类的名词渐渐地烂熟于胸。他们根据书里讲的让小陈磊做些抓握动作,不过到后来陈磊的右手手掌连一些基本的抓握反应也消失了。
  看着正在慢慢长大的小陈磊,妈妈有时候会对爸爸说:“早知道是这个样子,当初这个小孩我们就不要了。”虽然是句随口说说的抱怨,但这个时候,这对普通的夫妇还是明白了一个道理,健康人真的很难接受一个残疾的孩子,即使是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妈妈会胡思乱想,如果抱着小陈磊从楼上跳下去,也就一了百了,不用再受苦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陈磊的舅公舅婆来了,他们能理解小陈磊父母那种矛盾的心境。“这么好的孩子,你不要就给我吧。”这句半开玩笑的宽慰,打消了陈磊妈妈放弃孩子的念头。
  陈磊在一天一天地长大,失去了右手功能的孩子,习惯着用左手对付生活中遭遇的一切,从系鞋带、刷牙、洗脸开始。陈磊逐渐发现他和其他小朋友的不同。这是两个相反的世界,自己是那么格格不入。他时常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独臂大侠,一个人用左手对付着一群右手拿着兵器的妖怪。可现实生活中,他就像是一个妖怪,小朋友都不和他玩,不和他说话。
  要上学了,不管春夏秋冬,陈磊总是喜欢穿件长袖衣服。坐在教室一角的陈磊,习惯用宽大的袖口遮住自己那只残缺的右手。陈磊最不愿意上的是写字课,教室里同学们齐刷刷地用右手写字,而自己偏偏要用左手。班级里的同学好奇地看着他,这时陈磊就会恶狠狠地瞪着对方,像是用眼神在保护自己那已经脆弱得禁不起任何打击的自尊心。那个时候,学校对陈磊来说充满了恐惧。
  舅公舅婆知道了这个情况,提出了要么让小陈磊去学学书法,借学书法的机会让陈磊多和同龄人交流交流。其实,舅公舅婆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出的这个主意,因为他们认识一个非常好的书法老师卢春龙。
  卢春龙是上海颇为知名的书法家,陈磊的舅公舅婆也曾经跟随过卢老师学习过书法,所以两家关系比较近。关于陈磊的情况,卢老师也经常从陈磊舅公舅婆那里听说了不少。有一次,卢老师对陈磊舅公舅婆说,让孩子跟着他学书法吧。卢老师星期六有个书法班,让陈磊去参加,至少能让他多接触同龄孩子。
  就这样,上初一的陈磊第一次来到卢春龙家。那是一个大热天,陈磊穿着一件长袖衬衫,宽大的袖口遮住他残缺的右手。舅公舅婆把陈磊带到卢老师面前,陈磊一言不发,低着头不停地用左手扯着自己的袖管。卢老师看着陈磊,笑着摸了摸他的头,“热吗?”说话间,卢老师利索地帮陈磊卷起了袖管。其他学书法的小朋友惊讶地看着陈磊。就在这个时候,卢老师对大家说:“陈磊是你们的新同学,他右手受了伤,只能用左手写字,你们要多照顾他。”其实,从那一刻起,卢春龙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陈磊树立自信心。他轻轻地摸着陈磊那只始终不愿露出来的右手,像爷爷般慈祥地说了一句:“孩子,你很棒,你一定能行。”自从那天起,这句话便无数次地出现在了卢春龙和陈磊的交谈中。
  左手写字考验的不仅仅是陈磊
  在卢春龙看来,要让陈磊找回自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是,陈磊右手无法握笔的事实摆在眼前,因此,要想让他写书法,只能用左手。
  左手写字谈何容易。卢春龙想到了一个人——着名的左笔书法家费新我。其实,在书法功底大同小异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时候,求新求变就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出路。自古以来,中国书法界就可以说得上无奇不有,有倒立着写书法的、有在显微镜下写书法的、有用嘴咬住毛笔写书法的、有用手指沾墨写书法的。费新我60岁前和平常人一样,用右手写字,60岁后因为右手受伤,只能改练左笔书法,不料反而创出一条与众不同的书法路子来。陈磊天生只能用左手写书,或许这是上天给他关上一扇门后,又为他打开的另一扇窗。
  卢春龙知道在教陈磊左笔书法时,自己先要解决左笔书法里的一些疑问。连续一个月,卢春龙茶饭不思。每天晚上,他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用左手握起毛笔,一撇一捺,亲身体验着书写左笔书法时遇到的每一个难处。一个习惯用右手写书法的人,突然间写起了左笔书法,这种别扭可想而知。刚开始的时候,卢春龙写字时连重心都摆不稳,他只好将整个身体靠在书桌上。大热天,为了安静地练习书法,卢春龙门窗紧闭,几个小时左笔书法写下来,全身浸满汗水。
  卢春龙的女儿心疼了,推开门,劝老爷子不要这样拼命了。卢春龙是知名的书法家,平时上门求字的人络绎不绝,女儿劝爸爸不要再教小朋友书法了,“何必如此辛苦呢,甚至还要去教这样一个用左手写字的学生。”卢春龙瞪了女儿一眼说:“人家有困难,求上门来,我们一定要帮助他。我既然收了陈磊做学生,就一定要教好他。”说完又关上门,开始研究左笔书法。卢老师把自己在练习左笔书法中的一系列问题都一一记录下来,整整三大本的笔记,反复研究。就这样,为了能有针对性地教陈磊写字,卢春龙当起了左撇子。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卢老师觉得自己对左笔书法有了许多感性的认识,可以开始教陈磊写了。那天,平时滴酒不沾的卢春龙,小酌了几杯,乘着酒意,他写下了一幅字“曲径寻幽路无涯”送给陈磊。这是对他的勉励,也希望他能知道,在书法道路上,一定要有艰难跋涉的勇气和毅力。
  陈磊开始练习左笔书法了。每个礼拜,他都要在卢老师的家里上书法课,按照卢老师的要求,学习如何用左笔运笔,如何控制毛笔的力度。卢老师用左手给陈磊写下了许多字帖,供他临摹。不过,当时年仅13岁的陈磊身高不到1米6,根本没有办法掌握力度,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卢老师从来不批评他,总是鼓励他要继续努力,陈磊也能明白老师的苦心,天天回家刻苦练习书法。
  妈妈从来没有看到过陈磊那么认真地做一件事情。自从陈磊上学以后,他总是闷闷不乐,放学回家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看电视,父母问他什么事情都不理不睬。自从跟卢老师学了书法,每天回家完成作业,就开始练字,一个小时雷打不动。在自己家的客厅里,陈磊第一次铺开了宣纸,拿起了毛笔,就连平时最喜欢的动画片也吸引不了他。
  卢春龙给陈磊布置的第一个作业是写一个“书”字。繁体字“书”笔画众多,对练习书法基本功很有帮助。陈磊拿着老师写的书字回家反复观看,老师的“一横”在哪里发力,在哪里收笔,看懂后,慢慢临帖。一个“书”字,陈磊临摹了上千遍。先在报纸上练,等到写得纯熟了,再在宣纸上写。左手写得有些麻了,用力甩甩,继续练。写满了“书”的报纸和宣纸慢慢地垒高,妈妈拿起最上面一张,觉得已经写得很好了,“陈磊,可以歇歇了,写得像样子了。”“不行,离卢老师的要求差的远呢。”陈磊摇摇头,继续埋头练字。
  周末,陈磊到卢老师家上书法课,陈磊用左手紧握的毛笔,有力地在宣纸上写下了一个有棱有角的“书”字。陈磊笑了,他知道他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这个时候,卢老师却背过脸去。当卢老师再一次转过身时,陈磊发现,老师哭了。在看见学生取得成就时,每个老师都会从心底感到喜悦。卢春龙也不例外。但在陈磊看来,卢老师喜悦的泪水让他终身难忘。
  第一次穿上短袖T恤,露出可爱的右手
  从书写“书”字开始,陈磊写了七年的书法,而卢春龙也免费教了他七年。对于陈磊而言,书法已经成为了他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从卢老师这里,他学会了用左手写字,更找回了自信。
  陈磊还记得他第一次因为书法获得的奖励。那是陈磊学习书法一年以后,还是一个大热天,学校第一次举办文化艺术节。班主任动员大家报名参加,同学们面面相觑,正在这个时候,陈磊举起了右手,“我参加”。这个时候,大家忽然发觉去年还天天穿着长袖衬衣的陈磊,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穿上了短袖的运动T恤。他并不避讳在同学面前举起那只残缺的右手,因为他已经摆脱了心理上的残缺。陈磊用他的书法替班级拿到了学校文化艺术节的二等奖。同学们惊讶了,大家没有想到右手残疾的陈磊能够用左手写出这样漂亮的书法。
  不少家长开始用陈磊做例子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看看人家陈磊,你只要有人家一半刻苦,我们就念阿弥陀佛了。”很多同学也以陈磊做榜样,甚至有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我最崇拜的人就是陈磊,虽然身有残疾,但他那种刻苦的学习精神,让我们这些正常人都汗颜。学习上,我一定要向他看齐。”
  通过几年的书法学习,仅仅17岁的陈磊获得了全国书法少年组6段证书。大大小小的奖项更是数不胜数。很多评委在看了陈磊的书法作品后,打电话给卢春龙问陈磊是不是真的用左手写书法?他是怎么刻苦练习的?听完了陈磊的故事,评委无不被这个右手残疾的孩子感动,有评委对卢春龙说,从陈磊的书法里面,他读出了一颗饱经磨难又满含深情的心灵。
  陈磊要考高中了,卢春龙告诉陈磊,“我看你艺术上面有特长,去考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吧。”卢老师希望陈磊把艺术当作自己的终身职业来从事。其实卢老师为陈磊考虑了很多,如果像一般孩子那样读高中,上大学,陈磊右手的残疾会给他带来很多不方便,如果走他擅长的艺术道路,独辟蹊径,说不定就能成才。但是陈磊的父母觉得本身家庭的条件并不好,自己也一点不懂艺术,况且孩子还是个残疾人,和那些从小受到良好艺术教育的小孩子一起竞争,行不行。他们的顾虑也是有道理的,所以对于陈磊高中的选择一直举棋不定。
  卢春龙知道了这个事情,他约了陈磊父母长谈一次。那天,卢老师什么也没有多说,只是找出了陈磊第一次完成的书法作品,和最近得奖的作品。看着儿子的作品,从稚嫩的一笔一划,到如今洒脱的泼墨挥毫,陈磊父母下定了决心,就是砸锅卖铁也要送儿子去念艺术类学校。
  进入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后,陈磊继续在卢春龙那里上课,风雨无阻。卢春龙照样免费教授着这个早已当作自己“孙子”看待的陈磊。三年后,陈磊告诉“爷爷”自己决定要考大学,考艺术类大学。卢春龙笑着点了点头。卢老师给陈磊拿来了很多考艺术类大学需要的专业考试资料。71岁的老人还亲自写字帖给陈磊临摹。陈磊的艺术专业考试轻而易举地进入了全市1000名,这对于一个右手残疾的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啊,没有加分,没有照顾,和正常人一样考试,一样接受专业老师苛刻的打分。最终,陈磊以超过录取分数线近20分的成绩考入了大学。
  那天下午,陈磊准时来到了老师卢春龙家中进行书法练习。“爷爷”,一进门,陈磊一边挥动着手中那张粉红色的高考成绩单一边亲热地喊着。望着眼前这名自信满满的少年,卢春龙欣慰地笑了,“孩子,你很棒”。

接小朋友回家的故事篇(4):适合幼儿的感恩小故事


  兰兰是只懒惰的小白兔。她在家里不但淘气,而且对父母很没礼貌,简直就是个被宠坏的小公主。家里人没办法,只好让她去外面的世界锻炼一下。
  兰兰并不明白父母的真正用意。她成天想着能变成一只蜜蜂,因为蜜蜂可以自由地飞翔,真是悠闲极了。
  一天,兰兰听说狐狸博士研制出了一种洒在身上就能变成蜜蜂的药水,她马上跑了过去。兰兰来到狐狸博士的实验室,兴奋地对狐狸博士说:“我听说您研制了一种能变成蜜蜂的药水,能让我试一试吗?”狐狸博士说:“这个药水还在试验阶段,目前只有15天的有效期,但在这15天之内,如果你想变回来,那可不行,我还没有研制出特效恢复的药水,你可要想清楚了。”兰兰说:“没事,我就想变成蜜蜂,您快点给我吧!”狐狸博士实在拗(niù)不过她,答应先给她一瓶做试验。
  兰兰拿着药水,迫不及待地洒在了自己的身上,刹那间她就变成了一只蜜蜂。她飞出窗户,混进了蜜蜂群中。别的蜜蜂都忙着采蜜,而她却只顾着玩,忘记了向其他蜜蜂学习采蜜的本领。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蜜蜂们都带着采好的花蜜回家了,而她却一无所获,刚飞到蜂巢门口,就被两只工蜂拦住了。因为兰兰身上没有一点儿蜜,两只工蜂说什么也不让她进去。http://www.tonghua5.com/
  这天晚上,兰兰实在是太饿了,她想回家大吃一顿。可到了家里,爸爸并没有认出已经变成蜜蜂的兰兰,他一巴掌打过去,差点要了兰兰的命。
  兰兰伤心地哭着,飞去了狐狸博士的实验室。她请求狐狸博士把自己变回原来的模样,可狐狸博士却无奈地摇摇头说:“现在才过了一天,还要再过14天,你才能变回来。”
  兰兰飞出实验室,停在了一个树枝上,她又冷又饿地渡过了一个漫长的夜晚。天亮时,一只蜜蜂朝她飞过来,看见疲惫的兰兰,蜜蜂问:“你身上怎么一点儿蜜都没有,是不是饿了?”兰兰说:“我根本就不会采蜜……”热心的蜜蜂决定帮助兰兰。
  第二天,兰兰跟着这只蜜蜂学会了采蜜,她觉得采蜜其实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她每天辛勤地劳动,就这样十多天过去了。一天,她突然感觉自己的身体在变大,而且越来越重,树枝都被她压垮了。不一会,她就恢复了小白兔的样子。她依依不舍地和蜜蜂告别,回家去了。
  从那以后,兰兰变得勤劳、懂事了。因为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小白兔兰兰学会了感恩。

接小朋友回家的故事篇(5):我的同学邓诗禹_650字


  今天是周末,老师昨天留了一篇周记给我们,这篇周记是写人的文章,我想好久也没想出来,就在这时,有一件事在我脑海里闪过,啊!我突然想起我的同学——邓诗禹。
  邓诗禹有一头乌黑的头发,一双彤彤有神的眼睛和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记得有一次:星期天,在一个晴空万里的上午,突然,乌云密布,整个天空一下子黑了起来,顿时,下起了大雨,我们也放学了,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洒向大地。雨越下越大,汇成了一条条小溪。风呼呼地刮着,路边的树枝吹得东倒西歪,树叶一片一片地落下来。同学们都打着伞,慌慌张张地往回家的路上走去。学校门口早已被挤得水泄不通,自行车和摩托车横七竖八,都是家长接孩子回家的。这雨伞连着那雨伞。小明个子矮,只好站在后面等别人先进。这时,后面一位小同学不知被谁挤,倒了,一下子摔在泥土中。小同学哇哇地直哭,伞也被风吹得很远。邓诗禹赶紧走上前想把小同学扶起来,可惜邓诗禹用劲太猛,脚下一滑,也摔倒了。邓诗禹赶紧爬起来,又去拉小同学。这回,邓诗禹先站稳了,拽住小同学的两只胳膊使劲往上拉,小同学慢慢地站起来了。这时,我们班的小红跑过来,替小明撑着伞,小强也到远处拾起了小同学的伞。他掏出一块干净手帕,擦净小同学身上的泥水,把小同学送回了教室。原来他是学前班的小朋友。我们也高高兴兴地走进了自己教室。老师看到邓诗禹身上的泥水,非常关心地问邓诗禹:“邓诗禹,你摔跤了吗?”小红说:“他是因为扶学前班的小朋友,自己也摔倒了。”老师又问:“你疼吗?”邓诗禹笑笑说:“不疼。”老师在全班表扬了他,邓诗禹高兴地笑了。
  雨停了,太阳公公露出笑脸,好象在说:“这孩子真懂事。”
    六年级:钟驰瑜

接小朋友回家的故事篇(6):我的同学8_650字

  我有一个同学叫韩颖仪,她长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和一个不大不小的鼻子下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嘴巴,她最爱穿运动服和运动鞋.
  有一次,我在课室里看书时.看见天空黑沉沉的,于是我马上看看书包."啊!这次可糟糕了."于是我带着恳求的目光望着韩颖仪同学说:"韩颖仪,你可以遮我回家吗"韩颖仪爽快的答应了.
  过了一会儿终于放学了,可是那"哗啦,哗啦"的雨声真烦啊!韩颖仪在我旁边说:"雅雯,可以帮我打开着把伞吗"我说:"当然行."于是我用力拉,但是还是打不开.然后经过我们俩同心合力,终于把伞打开了.
  于是我们在回家的路上有说有笑,突然我们走着走着看见
  有一位小朋友流着血.着时只见韩颖仪像飞鸟似的跑到小朋友旁边,然后只见她冲向小卖部去,说:"叔叔,可以借一些消毒药水和止血贴给我吗"叔叔很犹豫地答应了.这时,
  韩颖仪严肃地说:"你帮我拿消毒药水和止血贴来."于是我马上拿了过来.韩颖仪先把绵棒涂上消毒药水,然后帮小朋友消毒,再很熟练地把止血贴贴上伤口.这时小朋友的妈妈来接小朋友了.我们也继续回家去了.
  到了六点半左右她才把我遮回家.这时妈妈说:"韩颖仪吃完饭才走吧!"韩颖仪脸上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说:"不用了阿姨,谢谢!"
  最后她回家了,这时目送她,顿时她在我眼里远去,远去,最终完全消失了.
  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是个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接小朋友回家的故事篇(7):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夜晚,风轻轻地吹着,小朋友们正在无忧无虑地玩着“捉迷藏”、“红路灯”等等游戏,真像一群闪闪发光的小星星,我和妈妈就坐在家门前乘凉。妈妈望着摊档上闪烁的串串灯火,看着现在和谐、繁荣的世界,跟我讲起了那70年代的故事。
  生活在70年代的孩子既要读书、又要干活。上学的日子,每天早上一到东方吐白的时候就要去放牛、拔草,到七点半才回家吃早餐,每人的早餐只是一碗小稀粥和两根地瓜。餐后便把草带回学校鱼塘喂鱼,干完那么多活才开始上课。每个星期学校会设有两天劳动日,那两天学生们要帮学校种田、施肥、种菜,六月份就要割稻谷。”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十分艰苦。我的舅舅们到农村生产队种田,到收成的时候,就拿回两小箩筐谷回来。粥烧得不够吃,便加多点水。不论严寒酷暑,不管是男女老少都是光着脚,穿着一件单薄、破烂的衣裳。
  那时候,3分钱能买一条冰棍、5分钱能买一斤盐、一角钱能买一斤酱油、两元五角能读一个学期书……
  那时候生活虽然十分艰苦,但是,也不缺乏快乐。妈妈说,她小时候最喜欢玩“老鹰捉小鸡”、“当兵捉俘虏”、“打水仗”……喜欢唱那经典老歌:《南泥湾》、《东方红》、《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我的祖国》……
  说完这些后,妈妈的眼泪已经要夺眶而出了,她摸了摸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知识好比肥料,你们好比庄稼。庄稼要取得大丰收就得靠施肥,你们要为人民做出贡献就得有文化。看清楚你们现在条件多么好啊!
  70年代的生活和现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妈妈那代人以前一分当一元用,我们现在却一元当一角用;妈妈那代人以前只能喝稀粥,我们现在却只会浪费粮食;妈妈那代人以前渴望一心学习,我们现在却一心想着玩耍……现在我们每天吃着“色香味”俱全的饭菜;每天都不愁吃、不愁穿。现在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皇帝、千金,都是温室里的花朵,衣服破了一点就不穿、饭菜不合适自己胃口就不吃、老师批评一下就不学、书包就算不烂都要换。现在的孩子总浪费革命先辈用汗水、鲜血给我们带来的一切,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岁月流逝,往事如烟!一个个扣人心窝的往事;一首首美妙动人的歌曲带走了爸爸、妈妈的青春和激情,留下了沧桑。我们作为儿女绝对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忘记父母讲述他们童年的艰苦生活,因为那一个个故事教育了我应该吃苦耐劳、团结拼搏,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立志为建设中国而努力奋斗!天鹅飞得高、飞得远,靠的是矫健有力的翅膀;我们要为祖国作出贡献,就得有知识,在通往建设祖国的航程中,我要坚持不懈地奋斗,努力学习,为理想迈进!
 

接小朋友回家的故事篇(8):作文点评:好兄弟


  讲一篇二年级孩子的作文——《好兄弟》。
  先来看妈妈感言:
  非常老师您好!我是4群的杭州美妈。除中间四个月我在学车外,从去年9月份至今,一直都跟着非常老师学习作文。之前害怕作文的我,学习老师的作文方法后,对辅导孩子的作文有了信心,而且孩子也喜欢老师讲的“对称、六根六尘”等方法。
  群里的有些妈妈讲:写作文的方法有“对称、结构、六根六尘、作文八法”,那这些方法是否会把孩子教死、教僵化了。这个问题可借鉴前期我讲评作文时,经常举“学开车”的例子。有学开车经验的妈妈们都知道,您跟着师傅去学开车,师傅总是把开车动作分解开,教你怎样点火,怎么样松手刹,怎么样挂档、起步,怎么样坡起,怎么样停车,停车后开车时怎么样打转向灯等等,也就如写作文之前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等你会开时,那师傅教的这些方法就没用了。
  《金刚经》说“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形容一个人渡河时,没有船是过不了河的,但是一旦你渡过河了,就得把船(法)扔掉,如果还要背着船(法),那你肯定要受累了。所以说,法无定法之前,一定是要有法。
  我们平时教孩子写书法横平竖直时,大家看一下书法家的字帖当中,没有一笔“横”是真正平的,没有一笔“竖”是真正直的,所以我们在讲作文之前一定要有“法”,这个“法”是为了让你入门。
  这篇作文是本学期中旬周末的看图写话作业。今天孩子看了[妈妈晒]网站的其他孩子的作文,非得让我把她的作文也发去给非常老师看。于是我匆忙整理发上来,可惜当时看图写话的图片找不着,就没法发上来。
  大家一定要把我们讲课的东西与孩子分享,这是一个经验。我们前期讲课时,很多妈妈都在给孩子熏习。群里发生什么事了,今天群中又讲什么课了,其他孩子写了什么样的作文了,这些都是熏习。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你在干什么,你想怎么干,别人在干什么?就如学英语,你要创造一个学习英语的环境,英语的学习环境未必是:我(你)去听。你得跟小朋友讲,发生了什么?别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三字经》中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个“习”是什么意思呢?一个是家庭环境,一个是学校环境,一个是社会环境。你既然让孩子开始学写作文,就得创造一个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环境不是整天跟孩子唠叨“你赶紧练、赶紧写作文呀”,今天“头身脚”,明天“帽衣鞋”,这些是不必要的。只要时不时念叨、灌输两句,那小朋友的习就相近了。
  这篇写话先是孩子自己写,然后跟我一起修改作文。孩子对“头”、“身”、“脚”有了概念。作文的“头”开门见山,很好。段落的帽子是在我的提醒下写上去的,接着写“身”时孩子用对称的方法写了弟弟、哥哥和奶奶的举动,还用了意法。“脚”部分是孩子看着图直接写了送奶奶回家结束。这篇写话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孩子语文老师也给了满分10分。
  当看到孩子的进步我心里特高兴!
  杭州美妈是四群的,也就是去年9月份入群的。杭州美妈能从去年九月份坚持到现在,那段时间除了学车停了一阵外,一直跟着学作文,孩子的作文肯定是有提高的。说句保守话,如果大家能真心实意、制心一处的在群中学上半年,作文必定能提高。
  下面我们来看小朋友的原文:
  好兄弟(浙江 二年级 张美美)
  小宁和小龙是兄弟,小区里的大人没有一位不认识他们的,大人们都说他们是一对好兄弟。
  他俩在生活中特别尊重老年人。一天,淘气的弟弟蹲在推车上,戴着红领巾的哥哥手拉着推车在小区里溜着玩。不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走过他们前面,她手上拎着菜篮,肩上还扛着一个沉重的袋子,不仅走起路来非常吃力,而且脸上大豆似的汗珠也不停地往下流着。小龙立刻把小推车推到老奶奶前面,让弟弟下来,彬彬有礼地说:“奶奶,您把蔬菜篮子和袋子放到车上吧。”说着从老奶奶肩上拿下来袋子放在推车上,弟弟也不甘落后,顺手把菜篮子放在车上。看着兄弟俩的一举一动,老奶奶面带笑容说:“谢谢你们,你们真是对好兄弟啊!”听着老奶奶一番夸奖,他俩高兴极了。一会儿,哥哥在前面拉着推车,弟弟在后面扶着大袋子,跟奶奶一起高高兴兴地送到奶奶家了。
  本文的题目是《好兄弟》,第一个自然段也做到了开门见山——好兄弟,这是妈妈在辅导中也讲到的。可以这么跟大家说,只要你学会“开门见山”,就有30%的概率不会跑题、偏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开卷有益。写的是好兄弟,那么在第一自然段或者第一句中,一定要有好兄弟。如果连好兄弟都没有,可能就有好爸爸好妈妈好奶奶,这样跑题跑到十万八千里去了。好兄弟没见着,结果来了一大堆七大姑八大姨,所以一定要让孩子有“开门见山”这个意识。
  来看第二个自然段,“他俩在生活中特别尊重老人”,这是第二自然段的“帽子”。实际上“帽子”跟一篇文章的“头”是一回事,我们讲作文“头身脚”,是对整篇文章来讲,“帽衣鞋”是对一个段落来讲,段落的“帽”就相当于作文的“头”。句子是不是有“主谓宾”呀,那句子的“主语”就是“头”。不管是句子、段落还是整篇文章,都是大同小异,必须要有头。所以我们看到这篇作文的“头”,就清楚了整篇文章的大意,讲的是这两位小朋友特别尊重老人,下面写的肯定是尊重老人的故事。
  本文第二个自然段的“帽子”戴的是尊重老人,“衣服”穿的是帮老奶奶拿东西,“鞋”是老奶奶夸奖他们——你们真是对好兄弟啊!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发现小朋友的作文结构非常清晰。结构的清晰在于逻辑,那逻辑是什么呢?我现在把逻辑给大家表述一下:这两位小朋友尊重老人,有一次他们帮助老奶奶拉货,老奶奶就夸奖他们是一对好兄弟,这是推理出来的。
  一篇文章要口说作文,然后要作文口说。一遍作文写出来要有可读性,这个“读”是什么呀?是朗读的读。如果我在读作文时磕磕吧吧的,这不是老眼昏花造成的,而是在寻找小朋友作文的逻辑。本文的“头”——小宁和小龙是兄弟,小区里的大人没有一位不认识他们的。那么文中淘气的弟弟到底是谁呀?是小宁呢还是小龙呀?这个红领巾的哥哥是小龙呢还是小宁呀?这些地方就没交代清楚。
  在张冠李“代”这个借代的技法当中我们是怎么讲的呢?借代借代就要借了一路不还。为把这个问题讲透,大家请翻开《提高篇》的176页第七章——“移花接木,张冠李代”。本章的第一段话:
  每一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名字,而很多情况下,爸爸妈妈总是唤小朋友的小名,比如翠花、狗蛋、白云、黑土。有的时候我们管孙悟空,叫齐天大圣,有的时候我们又叫他弼马温。我们也知道黑旋风是谁,花和尚是谁,豹子头是谁,及时雨是谁。这种不直接说出人与物,而是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借用另一个人或物取而代之的方法,叫借代。
  那么小龙和小宁是不是借代呢?我们一直讲借了不还,但现在却是全还回去了,小宁跑了,小龙也跑了,全跑了。本文的第一个自然段已经讲了小宁、小龙,到第二自然段却变成了哥哥弟弟——小宁、小龙就丢了。那么我们怎么办呢?可以这样:
  小宁和小龙是一对兄弟,小宁是弟弟,今年5岁,小龙是哥哥,今年8岁。小区里的大人没有一位不认识他们的,大人们都说他们是一对好兄弟。
  这样一改,就把两兄弟的年龄差距给说出来了,清楚了这两兄弟不是双胞胎,也与下文中“淘气的弟弟”、“戴着红领巾的哥哥”衔接上了。
  “他们在生活中特别尊重老人”,在这句文字中,我给大家一个小细节,这个细节是“他们”用的不好,可改成:这对好兄弟在生活中特别尊重老人。为什么要用“这对好兄弟”呢?我们稍微讲究一点,小兄弟对的是老年人,在文章当中更能体现小朋友尊老爱幼;或者:小宁和小龙在生活中特别尊重老人。不要用“他们”,“他们”是太中性、不带有色彩和感性的东西。
  我们在书中一直告诉大家:字要为句服务,句要为块服务,块要为段落服务,段落要为中心服务。字要为句服务,不是信手拈来的词,所以你必须要讲“这一对小兄弟”。这是一个小细节,也无伤大体,只是为了把这个道理给大家讲得透彻些。
  然后“一天,淘气的弟弟……”,这个时候再说弟弟,我们就知道弟弟是小宁,红领巾的哥哥是小龙;或者“一天,淘气的小宁……”,这样一改下来,整个段落的叙事就没有问题了。
  在这,我们还可以再介绍下“驴头不对马嘴句”。比如“脸上大豆似的汗珠不停往下流”,说明老奶奶很吃力;还可以换个说法:“老奶奶走起路来很吃力,脸上的皱纹也显得更加吃力了,豆大的汗珠不停的从皱纹间往下流”。
  “老奶奶走起路来很吃力,脸上的皱纹也显得更加吃力了”这就是“驴头不对马嘴句”——皱纹是不会吃力的。有妈妈说这句话不对,那我说“妈妈的笑很甜”,这句话有问题吗?妈妈的笑是甜吗?不是;比如:这个人下的棋很臭,那这人的棋臭吗?不臭,这样解释孩子就明白了“驴头不对马嘴句”。
  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中有个六岁小朋友写的《我的新玩具》——我高兴得心都鼓起来了。我高兴得心都蹦出来了。那你想想,心能蹦出来吗?所以说文字的东西不能用科学来评判。要让孩子从中去体会,大胆地去写,大胆地去想象。
  本文中“淘气的弟弟蹲在推车上”,写到了“淘气的弟弟”,但未写出弟弟是怎样的淘气。在这,我有两个建议,一个是把淘气写出来,另一个就是不写淘气,可改成:弟弟小宁蹲在推车上,和红领巾哥哥手拉着推车在小区里溜着玩。或者:淘气的红领巾哥哥手拉着推车,淘气的弟弟在一边非常不安分地玩耍。总而言之,你就要把“淘气”体现出来,要么就不体现出来,这里多加“淘气”两字没有多大的意义。本文中我们看到的弟弟哥哥都很懂事,没一点淘气样,所以写弟弟淘气就不合适。说白了,小朋友写得很好,但我们还要往更好的地方发展。
  我现在讲的都是一些小细节,为了让大家充分体会“字要为句服务,句要为块服务,块要为段落服务,段落要为中心服务。”
  再往下看:
  听着老奶奶一番夸奖,他俩高兴极了。一会儿,哥哥在前面拉着推车,弟弟在后面扶着大袋子,跟奶奶一起高高兴兴地送到奶奶家了。
  这两句话是“脚”,小朋友写得非常好,但要在文句上稍微修饰一下。可以这样:
  听着老奶奶的一番夸奖,他俩高兴极了,劲头也更足了。哥哥在前面用力地拉着车子,弟弟在后面小心地扶着袋子,一起高高兴兴地把奶奶送回了家。
  在这里,我们强调了一个小小的对称,小朋友也写出了对称——“哥哥在前面拉着推车,弟弟在后面扶着大袋子”。我们在小朋友原文的基础上稍加修改,就有了“高兴极了,劲头更足了”。“哥哥在前面用力地拉着车子,弟弟在后面小心地扶着袋子”——把大去掉后,这一念就朗朗上口,也有押韵的感觉了。
  本文已把奶奶送回了家,那咱们的作文也就讲完了。总体来说,这篇作文“头身脚”的结构非常好,就是文字还需精炼一些就更棒了。
  好兄弟(根据老师点评自行修改)
  小宁和小龙是一对兄弟。小宁是弟弟,小龙是哥哥,小宁今年5岁,小龙今年8岁。小区里的大人没有一位不认识他们的,大人们都说这是一对好兄弟。
  这一对好兄弟在生活中特别尊重老年人。一天,弟弟蹲在推车上,戴着红领巾的哥哥拉着推车在小区里玩。不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从他们前面走过,老奶奶手上拎着满满的菜篮,肩上扛着沉重的袋子,不仅走起路来非常吃力,脸上的皱纹显得更加吃力了,豆大的汗珠从皱纹间不停地往下流。哥哥立刻把小推车推到老奶奶前面,让弟弟下来,彬彬有礼地说:“奶奶,您把篮子和袋子放到车上吧。”说着从老奶奶肩上拿下袋子放在推车上,弟弟也不甘落后,顺手把菜篮子放在车上。看着兄弟俩的一举一动,老奶奶面带笑容说:“谢谢你们,你们真是好兄弟啊!”
  听着老奶奶一番夸奖,他俩高兴极了,劲头更足了。哥哥在前面用力地拉着车子,弟弟在后面小心地扶着袋子,一起高高兴兴地把奶奶送回家了。

接小朋友回家的故事篇(9):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_1000字

  叮叮叮”,清脆的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迅速地收起书包,一窝蜂地拥了出去。
  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看到那些光光的,没有粉红小花点缀的桃树,不禁想起今年三月时的一件事。
  那时候,天空非常晴朗,空气非常新鲜,树上的桃花本都是粉嘟嘟的,让许多人出来游玩。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有许多人在玩耍、嬉戏。那草地上有五六棵开花鲜艳的桃树。这桃树,好似亭亭玉立的姑娘一样,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也吸引了我。但是,欣赏桃花的人太多了,多的好像把桃树裹了一层厚厚的被子一样。我在人群外跳来跳去。可是,来欣赏的人都是大人,都比我高,我怎么跳也跳不过他们。没办法,我只好怀着遗憾的心情,远远地走了。
  我慢慢的走,走着走着。突然,我看见了一个小孩和一个大人正在鬼鬼祟祟地干着什么,就好奇的,无声无息地悄悄走了过去,迅速的躲到了一块大石头旁。
  “咦,怎么树上的桃花越来越少了呢?”我自言自语道,这让我心中好奇的种子开始萌发。我小心地、慢慢地向离那棵被三人围着的桃树前进。可是,就在那时,那两个大人一个小孩一起把目光投向了我怕。不过,还好我不时慢性子的人。当他们还没有完全看到我时,我一个兔子奔,跑到了一棵粗壮的松树后。那三个人扫视了一下四周,又把头转了回去。“嘘,还好没有被他们发现。”我小声地说。这时,我把脑袋探了出去,又缩了回来,生怕又被他们发现。我再次把脑袋探了出去,不过只露出了眼睛。“嗯?”我小声的发出声音。原来他们在摘桃花。这也太不道德了把?家长不给孩子做好的带头作用,竟然还带孩子一起破坏公物。我心想。“喂,你们干什么呢?为什么要摘这些桃花?为什么要破坏这些花花草草?你们在这么偏僻的地方破坏公物,人们是看不到,可这里的花花草草都看见了啊。”我从树后站了出来,不计后果地吼道。可是过了几秒,我又想:完了,这下完了,我怎么这么爱管闲事啊?我怎么不想后果就瞎做啊。我现在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啊。可是,谁知这时,那三人中的一个阿姨说:“哎,我们也不知道啊,是我们没教养好这孩子,我们不应该这样惯着孩子,让孩子这样随心所欲。小朋友,不要把这事告诉其他人啊。”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一直在抱怨:都是多管闲事惹的祸啊。半天,我才说出一句话:“哦,那你们别摘了,我不告诉别人。”那个阿姨听了连连点头,并带着孩子走了,我这才松了一口气。
  我回到家,把事讲给了妈妈,妈妈说:“好孩子,我们都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对不对?”“嗯”我说。
  我们都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对不对?
 
    四年级:何佳霖

扩展阅读文章

励志故事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励志故事推荐文章

励志故事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