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他的国9篇
韩寒他的国篇(一):合起韩寒《他的国》我明白到……_1000字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憧憬与向往,而为什么故事人生在终了的瞬间总会戏剧化地夺走所有?而又为什么要在我们逐梦失利后献上一丝希望?
合起韩寒官方上最末期的一部完整作品《他的国》,大脑里写满了问号,究竟韩寒想借着这些似形非散的文字告诉我们些什么?寓意着什么?读者又领悟了他的几分意境?
我在书的扉页上看到韩寒的篇首引,他说:“我几欲把主人公变得很悲惨,有无数个地方都可以结尾,可以让他一无所有,失去生命,但是到最后,我没有这样做。如同书的情节一样,就算你在大雾里开着摩托车找死,总有光芒将你引导到清澈的地方。”字里行间,我似乎读懂他要告诉我们纵然人生之中不幸再多,却仍会有余后的生机。是应该把“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搬出来作为《他的国》全书的总括吗?
主人公左小龙在书中如此忐忑,除了狂奔的皇后号摩托车与心中一腔的梦想,左小龙似乎患得患失地失去所有他本该有的。随着情节发展,后来,一开始对自己死心塌地的泥巴因为生计无奈地离开自己,自己心中的向往黄莹也远去他乡,亭林镇也不再那么温暖,大帅依旧守着自己的园子。而左小龙在经历了生死徘徊的一幕后,终于放弃了一开始想要带着演唱团进军音乐界的梦想,也不再怀恋冲出318国道的梦想。
正在主人公左小龙万念俱灰的时候,韩寒妙笔回春般地用两封信件与皇后号摩托车的失而复得的引领下将主人公引入下一个希望旅程。在书的最后,左小龙与变异的萤火虫一起飞驰,在大雾连天的318国道里飞奔,在他下定决心要找回泥巴,帮萤火虫找回龙猫时,韩寒用一句话结束并令全书本已陷入绝望的局面突然回转,反而闪现此全书任何一章节都要闪光之处。韩寒安排给左小龙的最后一句台词是:“你能发光,你应该飞到我的前面。”画龙点睛地为全书画上句点。
毋庸置疑,韩寒成功了,而他留下的揭露的现实问题该怎样使我们这些花季奋青去揣测?我们该怎样面对与主人公左小龙一样的境遇?
因为这本书,我改变了对韩寒颓废主义的想法,虽说依旧厌恶郭敬明笔底的怪癖,但是,却可以别样地接受韩寒的励志……
韩寒揭露了我们的迷惘,更多的则是激励,只是,我们谁看到了?就像我的偶像雪小禅曾经说过的一样:“我曾想过放弃,想过遗忘,却从未想过离去。因为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向前;遗忘是为了减缓所有的无奈;而离去却意味着放弃一整片天空!”
梦想,会有无数次的断点,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人会刻骨铭心地记录下我们曾跌倒过多少次。但,只有这样拾起残留的坚持继续脚下的路,海阔天空,一路是蓝,才会彼岸花开。
我想,我要像左小龙一样,驾着皇后号冲出318国道!
福建省莆田市第八中学高一:周政超
韩寒他的国篇(二):书本_1200字
记得放寒假的时候在书店闲逛,偶然看到韩寒的新作《他的国》,斟酌一会决定买来看看,这遭到父亲的极大反对,但由于用的是我过年的压岁钱,父亲并没有多做阻扰,我仍然买下了《他的国》。
父亲是极不喜欢韩寒的,对郭敬明也没有太大好感,虽说他对“80后”不存在偏见,甚至对汶川地震期间“80后”志愿者的表现很是称赞,但他却对“80后”文坛很是不屑。他觉得“80后”作家的作品并没有太多的内涵,是绝不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就如琼瑶的言情小说一样,只能是昙花一现。而在众多“80后”写手中,父亲犹“恨”韩寒,他认为韩寒怪异的性格以及他对社会的消极态度定会对当下读者造成影响。从第一部小说“三重门”起,基本上每部小说中都有对社会阴暗面的影射,甚至夸大,近几部书中犹甚。在此情况下,父亲反对,也算是理所当然。
诚然,我是绝对清楚这一点的。由于过分的偏科让韩寒极讨厌当下这种各科均衡的教育模式,于是自成名起,他就没有停止过对教育的抨击。教育制度确实存在缺陷,但韩寒表现出来的态度实属激进,对我们这些还在挤独木桥的学子来说,当然会有不良影响。而对比同为“80后”的郭敬明,两人却完全相反。郭敬明文风忧愁,却“秋意太浓”,20多年的人生便好似尝尽了人间苦痛。在他的书里,青春必然要忧伤,正应了他的那句“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以至于读他的文章,眼前的画面都是灰蒙蒙的。
但是我仍关注他们,仍然保持理性地支持他们。我看过的他们的书不多,但是却尽量了解他们的动向。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代表着“80后”作家。
从看过韩寒的第一部书“三重门”起,我就对他的风格产生了兴趣,在他营造的幽默的故事情节中,明显隐含着一个年青人对青春及社会的看法与思考。虽说文风与小四大相径庭,但结尾处却总能让人觉出淡淡的愁绪,在一番调侃、讽刺、无厘头后,总是主人公一人和着孤独的背影结束小说,这暗含着的愁绪,除了反映作者对社会阴暗面的夸大成分外,是否还有独特的青春的伤感?
这种伤感定是感性的,就如翠翠那薄薄的凄凉一样,是青春期自然流露的,也是大龄作家不具备的“80后”的特点,哪怕是有着“童姥”之称的美女作家蒋方舟,也会在其作品中似有似无地添加进这些元素,以标示出青春的印记,特殊的印记。
我支持他们,除了因为喜欢韩寒的荒诞、小四的华美,自然还包括这独特的新一代人的印记,不管他们好坏与否,他们终究代表着这个时代,打着这个时代的年青人特有的青春烙印。我作为一个接近这个时代的年青人,应该对此有所关注。
“80后”终将过去,他们的作品也许真的会如琼瑶小说一般被人遗忘,但是,他们始终引领了“80后”的文坛。无论怎样,我仍为他们感到骄傲,因为他们让社会了解了我们,了解了“80后”的年轻人。就算待他们老了,能写下真正经得起历史洗刷的作品,得到历史的肯定,但那已不属于年轻人,已不再有青春的真实情感。“80后”终将会留下些什么。
韩寒他的国篇(三):关于《一座城池》_1500字
今天生平第一次去电影院看了电影——《一座城池》,很激动。这是一部改编自韩寒的同名小说《一座城池》,去电影院的时候有很多人,看着大屏幕上《一座城池》的宣传片,内心很澎湃,好像是自己拍的电影要搬上大荧幕了。由于这是偶像第一部作品搬上大荧幕,先前由关锦鹏执导韩寒的《他的国》不幸被毙掉,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一部电影上了。也许是我抱了太大的希望,也许是由于自己太过于喜欢韩寒的文章,总之感觉拍的不是很好。进入放映室的时候原以为会看到人山人海的景象,因为电视电影里演的时候都是这样的。没想到进去的时候只有不到五个人,并且一直到影片结束都保持着这个人数,感觉就像今天爷包场了。不过这些都没有影响我看电影的心情。我始终抱着批判的眼光来看这电影的,偶像的也不例外。影片的叙事手法用第一人称来描述,期间有大部分原着的旁白来增添影片的黑色幽默效果。事实证明,这种手法还是对的。韩寒文章本身的魅力就在于文字功底强,不注重情节而注重情怀。这类型的影片要想有意思,就必须得把主人公内心所想的东西表现出来,除了旁白,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这就正是“韩式幽默”的特点,用独特的视角表达“韩式”独特的思想。花大钱制造场景和特技效果很容易做,但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是很难表达的。就像影片里所说的:一个人很难正真理解另一个人的悲伤。有人评这部影片的时候说是一个冷笑话的锦集,这话也许正确。但这始终不是故事的主题。但也许是由于原着作者太过离经叛道,很不幸的是这部小说没有多高尚的主题,因为它的主题是:生活就是这样混混沌沌的过日子。电影中笑点很多,但由于制度的原因,原着中很多更好笑更能让人发人深省的旁白在电影中没有出现。明眼一看就知道是因为审查制度的原因,作者挖空心思想的许多有趣有意义的事大部分都遭到枪毙,导致中国电影始终发展不起来。有很多人拿这部影片和郭敬明的《小时代》比,这其实没有多大的意义。首先,这又不是韩寒导演的作品。并且,《一座城池》和《小时代》明显不是一类影片。一个注重思想性,一个注重塑造物质世界来衬托精神世界;一个描写巨商豪门的感情纠葛,一个描写纯
韩寒他的国篇(四):关于笔法_1500字
关于笔法
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笔者窃以为“笔法”对于读书人的祸害是很大的。林语堂先生早就说过:“八股有法,文章无法,文章有法,便成八 股。笔法之于文学,有如教条之于教会——琐碎人之琐碎事也。”
有人写文章,写不出自己的风格,便一味的模仿前人的风格,这其实是大错特错的。因为“文如其人”,每人写文章的风格必因个人的不同而互异,倘若勉强自己去模仿某人的“笔法”,其结果只会是“邯郸学步”而已。颜之推便是很有先见的人,他怕他的子孙因为勉强作文而失掉自己的“本心”,在《颜氏家训》里边说:“但成学士,亦足为人,必乏天才,勿强操笔。”
然而这么简单的道理却少有人能够看透。
前段时间韩寒写了本书《他的国》。书中有明显的“韩式幽默”的成分,读后使人不得不惊异于他见解的独特。而另外一个“作家”将《他的国》山寨版为《我的国》,书中尽管还是有搞笑的成分,可以看出他是在尽量的模仿韩寒的“幽默”,但是读罢《我的国》总觉得书中少了《他的国》里的那种深深的讽刺,只是为了哗众取宠而已。
这就是“模仿”的失败。
古龙刚出道时所写的书也没有摆脱传统武侠小说的套子,所以名气并不是很大。但当他完成《浣花洗剑录》之后,读者便知道古龙要“浣花”要“洗剑”了。果然,后来他的《武林外史》、《绝代双骄》、《楚留香系列》、《多情剑客无情剑》、《欢乐英雄》、《陆小凤系列》无一不在体现着古龙的“求新”“求变”。倘若古龙仍然沿袭着还珠楼主、司马翎等人的风格,或许“武侠三大家”中也不会有古龙的位置,而让位给倪匡了。
这便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话归正传,“笔法”一词对于学生而言是害多于利的。
袁子才在《书茅氏八家文选》中有云:
若鹿门所讲起伏之法,吾尤以为不然。六经三传,文之主也,果谁为法哉?能为文则无法,如有法不能为文,则有法如无法,霍去病不学孙吴,但能取胜,是既去病之法也。房
韩寒他的国篇(五):摩托车上的乌托邦_1500字
这不仅只作为一个温情的、关于梦想的故事,因为它不仅是故事,这是一段用摩托车载起的乌托邦的纪实__题记
认识我的人说我文艺、小清新,懂我的人知道在我单薄的身躯里涌动着一股无法平歇的叛逆的摇滚热血;认识我的人知道我喜欢苏打绿,喜欢陈绮贞,喜欢读卡夫卡和川端康成,懂我的人了解我经常听的是披头士和单向乐队,我书架触手可及的地方放着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然而,认识我的人总认为他们很懂我,像我的父母,同学和周遭的那么些人,可懂我的人总仅有那么几个。
李淳汐作为为数不多的懂我的人却在二零一三年寒假邀请我一同到春运路上的便民服务点做义工。我很确定就在不久前我们还坐天台上垂着腿描绘着各自的乌托邦,我信誓旦旦地跟李淳汐说我会在寒假赚够足够的稿费买一辆自己的雅马哈。
那是期末考后等成绩的一个早晨,江南冬日的太阳带着些许温度穿过大榕树的枝枝桠桠变成一小块一小块金色的碎片纷乱地掉落在我的窗前,为了雅马哈,我刚接受了一家杂志社的邀请正努力地码着字,李淳汐的电话就在这时不识相地打来。
那个服务点设在城外一条通往湖南方向的省道上,从家乘一站公交车就能到了。服务点主要是为了一些没买到车票而自乘摩托车返乡的农民工们准备的。服务点里放着一些贴心的小物品,像暖宝宝,用于摩托车固定行李的塑料绳,还有医务流动站,饮水机这样一些设备,且都是免费的。
此时我正穿着赤红色的志愿者运动衫,手持大锅勺守在一大锅姜汤等待着下一批农民工摩托车大军的到来。我人生中第一次当义工就这么平淡无奇的开始了,因为我压根没有第一次当义工的兴奋和紧张,我的心里还恨着自己当初怎么不够定力,就这么的被一群认识我的人和懂我的人怂恿来了。
当我的思绪醒转的时候,已有身着警服的年轻交警乘着摩托车早先向负责人通报了下一批车队的人数、伤病等情况。我只当没有听到,往锅里通了八分满的水,开了最大的火,静待着它从中间沸腾像开出一朵一朵黄色的盛大的牡丹,然后便是一堆人捧着纸杯或各自异形的杯子涌上来,我扯上一个三十弧度角的微笑然后耐性地告诉他们不要挤,每个人都有,接着便用手里的锅勺依次为他们的杯子乘到八至九分满。即便站了一整天脚肿手酸也依旧用我最美好的笑容迎向每一对渴求的、急切的目光。我想,这便是我能做到的最为之真挚的服务了吧。而每天我最大的收获便是可以听到这些中青年民工对于未来希冀的夸夸其谈和他们目光里对远方的家的急切的渴望。
这时李淳汐依旧会拿着一捆绳子穿梭在车队中,偶尔碰到有需要的便帮着一起固定行李,然后又轻车熟路的拉起了家常,总是一成不变的那几句:大叔的家乡在哪呢?家里还有几口人啊?在哪工作的,做的什么工种?然后便有旁边的中年汉子显得十分熟络的聊起近况,这时往往都会有更多的人以李淳汐为中心聚集过来,用带着各自家乡口音的普通话海侃。然而我发现无论他们的家乡或远或近,或平坦或坎坷,都无法减轻在他们心中家的分量,家的温情和亲切;无论他们的家里或多或少或没有人,总是想着在春节,在这个万家团圆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里回家看一看。
在腊月二十七我放下服务点里的工作窝在家里继续码字,我知道有大部分的人已经骑着摩托车回到了他们的家乡,实现了他们小小的一个心愿,而我的雅马哈,总是在一段不是那么遥远的距离静候着。我想我的梦想总归是比不上他们回家的心愿来得实切,来得温暖而生机勃勃,而人总是有梦想的,有梦想就要启程,启程的话不如趁早,或许还能赶得上天明。
最后我想用韩寒在《他的国》前言里的一句话作为全文的结尾:就算你在大雾里开着摩托车飞驰找死,总有光芒将你引导到清澈的地方。
福建泉州永春县六中高一:邱经炜
韩寒他的国篇(六):韩寒_400字
在很多像我一样的90后的眼里,韩寒是一个成功的写作高手,因为他得到了太多90后的认同,成为了众多90后的偶像。那么,他是怎样在这么多优秀写手中脱颖而出的呢?
看过他的《长安乱》的人都知道,文采是不怎么样的,只是那么多的打打杀杀而已。看过他的《光荣日》的也知道,只是对现实的夸张化妖魔化而已,而且还有太多的牛话,我不知道这样的文章是怎样去为现在的青少年洗脑的,还美其名曰“光荣日”。呵,仅此两篇文章就可以把他打入文化界的最底部。自然我是不能决定什么的,就像现在我只能在这儿写这篇文章一样。
说到《光荣日》,我真的很生气,他真的不配在我们这个国家生存,真的,他不配,因为在他的眼里现实是那么的不堪,是那么的腐朽,是那么的黑暗,那么的——那么他干嘛还要在这样的社会上危言耸听呢?为什么不到他认为好的国度去生活?
如果把自己的国家写得不堪入目就可以成为作家的话,我宁愿我永远不是,我觉得他要在旧社会他就是一个卖国贼,就是下一个汪精卫,只是比他更多一点所谓的帅气而已。
韩寒他的国篇(七):读《可爱的洪水猛兽》之感_2000字
今天闲来无事,网络的终结总是令人有些不知所措。于是便产生了逛书店的想法,目的性较为明确。曾经看过一些郭敬明的作品,也看过一些韩寒的作品,相比之下,我比较喜欢韩的作品。原因我就不说了,都是个人见解。在此我也不想对郭做无谓的评价。
习惯说一句话,那便是,现实是残酷的。似乎天天都喊着和谐社会的口号,也似乎这成了大家的目标。然而就是残酷的现实致使人们变得不和谐,社会变得不融洽。什么是残酷的事实?就我个人而言,封闭的网络,与世隔绝的境地。对世界呢?小的,世界的金融危机,大的,环境的急剧恶化。一部非诚勿扰将和谐一词带入了大家的视野,然而如何能和谐呢?难道真的像葛优所说,一个简单的猜拳便能解决一切纷争,便能做到和谐。中国人面对一切对自己不满的言论总是会尽自己所能来反驳,似乎只为了一个信念,便是争口气,扳回面子。这也符合中国人的一贯作风,面对责难,决不低头,这叫骨气。试问若是你被人说一句,便要十倍还之,怎么才能做到和谐。也许你会说,难道等着被骂,不回击,那么中国人的气节何在。你也许又会举例说,如果中国人没有这股劲,又怎么能够翻身做主人。在此我并不是说当被人侵犯你的权益时,你依旧置若罔闻,安然自若。如果你真能做到那样,也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我所指的是当你被他人的一句自由言论所说,你便将其视作仇人。万般诬陷,显然这不仅没有达到和谐的标准,同时会让人鄙视。正如同这些“可爱的洪水猛兽”向韩寒不断炮轰,只因一些事件的评论。这是否就产生了不和谐呢,不好说。向来人们是鼓励争论的,只因这样可以加速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这样显然便可促进人们不断进步,不断前进。然而似乎现在越来越多的争论则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给自己争口气,显然这是挺滑稽的。
四川地震,人民受难了,我们全国人民携手共度难关,我们想到了和谐。奥运主办了,我们想到了我们的主题是和谐奥运。7。5事件发生了,我们意识到和谐遭受了一定的破坏以及一定的质疑。我一直在思考,和谐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呢,是建立在我国形势的一片大好之下,还是建立在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还是建立在安抚民心,对外宣称上。不管了,一切只在于自己的想法。
现如今,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权,我想这是无可厚非的。从古至今,好不容易咱老百姓有了这个权利,但似乎又很少有人用它。一部蜗居貌似道出了不少,然而被禁播了。我不知二者是否有必然联系,如果有,我亦不知是否它触及了法律所不允许了。如果没有触及,我不知这算不算剥夺了公民的言论自由。还是所谓的言论自由是建立在不威胁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当然如果这个言论对于某人是具有威胁性的,你也可以自由言论,但也有一个前提,那便是不能在公众下言论,或许这也是社会无形中存在的一种规则。比方说,正如这本书中写的一样。韩寒的一句对巴金,冰心等人作品的个人评价,当然是评价不好。于是乎便是此起彼伏的不满声,试问他的评价只是代表个人便能引起众人的“和谐”,想来他的一句话的影响还真是大啊!此时有人会说,这是因为他触犯了大师,毁坏了大师的声誉。显然这句话是有毛病的,他只是对其作品作出了自己的认知,谈何触犯大师呢。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同时一部份人此时站出也是为了体现他那自认为封存已久的爱国责任感。你诋毁大师,便是诋毁国人,便是不爱国。这个逻辑,这一罪名,也难怪韩寒无语。看来是世人皆醒,你独醉了一个月。
我们抵制某国货,因为他伤了我们的自尊心。我们抵制某国货币,因为他伤了我们的感情。我们抵制某国货,因为他伤了我们的面子。我们支持中国货币,结果他伤了我们的身体。这是现实,韩寒不想多说,我亦不想多提。一切都只在于大家自己的理解。
什么叫道貌岸然,什么又叫心胸坦荡,界限很明显却又很模糊。只因往往心胸坦荡了,说了一些实话,他人就会认为你心灵不纯洁,便定位为道貌岸然的家伙。反之,道貌岸然了,就会受到好评,说这人真是正人君子。想来,从古至今,这样的事比比皆是,不举例说明了。不过想想看,这似乎就是真理,就是现实。装一装,便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此时突然想到一句话,同样是生活在一个境地的两个人,最终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现在看来,这句话是费解还是讽刺呢,显然这已经无所谓了。
一个人太现实确实有些不好,说好听,是傻得可爱,说不好听,则是脑子被驴踢了。只因结果都是被众人炮轰,其下场有可能惨不忍睹。韩寒被围攻,但这些人貌似又缺少了一些真正的现实作为武器,于是结果便是持久不能攻破。兵法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实实虚虚,难为辨也。由此看来,太过现实,实不为上策。于是我想说,光从此书来看,韩缺少了虚而众人缺少了实。这样对韩来说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了,而对众人来说则是众人皆醒我独醉了。最后结论便是现实亦是相对的。呵呵!
说实话,在看了这本书后,我对韩的认知便是,他不睿智。但与此同时,我认可他的一些观点。比方说,在汶川地震后,韩要捐自己九成新的衣服,结果便是被退回,要求是新的,必须贴有标签。先不说这衣服是否是九成新的,想来至少是较为新的同时也是干净的,正如韩所说,让我买衣物捐赠,其质量和样式定然不会比我为自己买的衣物要好,况且它是九成新,貌似也过不成什么污染吧。实在是不知上面为何要有这样的要求,是为了统一着装?也不对啊,那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还真是令人费解。
社会的舆论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当人名反过来变为名人时,那么你将承受很多,郁闷往往便与你不期而遇。我想知道这是怪人们将你推崇从而将你推向世人的焦点,还是怨你自己没事干为何要锋芒毕露呢。一个人的理想若能实现,那便是他最大的成就。然而将自己的娱乐作为职业,想必也会令人痛不欲生。于是韩寒便真的只是为了娱乐而娱乐了,写作便是娱乐。想来是写作将韩寒带入了大众的视野,也是写作将其迎向社会的舆论。缘起终是缘灭,也是十分轮回。逃脱人们的谴责的最好办法便是不从事这一职业,一个艳照门将阿娇推到风头浪尖,可谓是众矢之的。然而最后结果便是淡入淡出不引人注目了,一切便是现实,也许今天是它成就了你,明天也是它毁了你。这就是命中注定!
此书名为可爱的洪水猛兽,不言而喻,便是为了讽刺这些人。可爱不如说是可悲,可笑,可怜。说他们可笑,真是舆论导向哪,他便跟着往那倒。说他可悲,便是他丧失了自我。说他可怜,便是他没有自主。都说这个时代需要的是个性的自我,然而需要等同于接受吗?对此我不敢苟同,只因现实告知我,至少在今天你还不行,至于今后,还需等待。于是时间将我的个性一点点吞噬,当我反应时,我已不知个性为何物,亦或认为个性就是傻,就是可笑,可悲,可怜。但是如果你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去展示你的这一个性,那么我佩服你,社会怜悯你。没有为什么,只有相对存在的现实。
说实在的,感想很多,但思路很乱。因而不知还要说些什么。但是我最后还是想说一句话作为总结吧!
别再犹豫了,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学习雷锋好榜样,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吧!
四年级:付建宇
韩寒他的国篇(八):中国风の_1200字
记录历史的珍贵残片
历经几千年的岁月沧桑,中国历代王者倾尽毕生心血,血洗了中国的衣衫,经过多少次血的洗礼,中国终于挥舞着长剑,留下的是如今的盛世,露出了她应有的光芒。
我们已经远离那远古的宣嚣,中国是一个善良、智慧的国家,因为他懂得和平,建国以来中国的外交方针依然是和平为首要基础,中国随着1949年10月1日的那54门礼炮的奇鸣和全国人民的欢呼雀跃来到这个世界上,它的诞生伴随着中国人民的祝福和美好理想。中国探索只路得艰辛,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和澳门回家了,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5·12的众志成城,造就了一个坚强、善良、热爱和平的中国。
时过境迁,时间记录历史的珍贵残片,映射出一段属于中国传奇,碧血丹心,浩气长存·······
我言秋日胜春朝
一颗缀着鲜红色五角星的军帽,那条外婆家必经的泥泞的小路,使我的思维穿越到十年前外婆打水的那座山,定格得到那一瞬,我看到了中国的成长。
淅淅沥沥的小雨,太阳不知何时躲藏起来,那年暑假不那么酷热难当,外婆虽年纪大了,可她依旧精神抖擞,每天都要上山去挑水,大概是在山村吧,连每日的饮水都不方便,我深一脚浅一脚的踩着山村里的泥溅出一朵朵泥花,外婆一把把我抱起,我乳臭未干挣扎着下去,,调皮地吐吐舌头,跟着外婆一起去山上挑水,筒里的水摇曳着,连同那些雨水混合在一起,外婆出门时的习惯戴一顶她心爱的军帽,俞显得她精神,虽然她不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人,但外婆常对我说军帽上的那颗红星是祖国的灵魂。当时我太小,不知道什么是灵魂,等水挑回外婆家的时候,天色已经挂了一层深色的绸,外婆的那条腿经不起雨水的浸泡,我那时还不知道外婆有风湿病。
几年后,小山村盖了住宅小区,有了高科技的东西,外婆不用每天都上山挑水了,然而仁慈的外婆永远见不到这些,今日的日新月异、百花齐放、繁荣昌盛,你虽一身平淡,但却有着中国魂,因为你融入了民族精神!
今日五星红旗更加散发出她的光芒与夺目,外婆说的对,红星是我们民族的魂。
岂不罹凝寒松柏油本性
看窗外,城市的高楼如雨后春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里,我们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当祖国走出困境,迎来第一缕阳光的时候,我还是坚定不移地相信,中国从来没有倒下过,还有韩寒等青年作家等拨动着我们的心弦,而以前,才华横溢的有谁肯定,祖国的科技在兴奋地跳跃出火花,思想在不断进步,这些毒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中国风,永远都有着中国魂,“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中国少年者,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当那些热爱战争的狂热分子侵入中国时不会用血来洗礼永无休止的战斗,中国是一个智慧者,和平注定是世界最终的宿命,60年的拼搏轰破了天空。在天空上方滑出一道历史长剑所留下的印记。
一竹一兰一石,有香有节有骨。在这世界上留下中国独一无二的风格,这是中国魂,是前年不朽的中国风!
石家庄市第38中学初二:梁丁丁
点评教师:郄惠淳
韩寒他的国篇(九):2012高考热点话题作文:心要在焉_1500字
格物致知,心要在焉。——题记
毫无目的做事,必将乱其步伐,茫其方向,或酿成大祸危及社会,故必须明确方向,有目的,心在焉,方能使人生精采(彩)出色。
心不在焉,因小失大,酿出祸患。年前记不清有多少骇人听闻的消息侵蚀人们的心灵。社会道德滑坡愈发严重,全因人心被金钱利益熏染,心不在焉。韩寒与方舟子吵得不可开交,却曾知身后庞大的粉丝团内心所想,心不在本应做的事情上,而为了自己的名誉地位不惜重金告发对方,结果只会导致社会信任度又低一级,口口声声要拯救社会道德滑坡却无从拯救,他们心不在事业生活上,却又加重社会道德沦陷,实不应该,为自己的小利益却牺牲社会大利益,真是令人憎愤!
心在焉,不但助你顺畅前行,还能让你活得轻松自在,赢得美誉。心在何处?只有你个人最清楚,怎么做?你会更加清晰明朗。成功人士给予我们的告诫往往是要树立目标,坚持不懈前行,这也正是心在焉的表现,促使我们明确人生意义,正确前行。乔布斯几经波折进出苹果公司,最终成为世人赞誉的传奇,因他心在焉,爱着他一手创办的公司,还有那份事业,他成功了;比尔盖茨同样创造不朽的佳话,成立著名的微软公司,只因为他全心灌注(贯注)于他的事业,心有在焉,举世闻名;李开复开设创新梦工厂,只因为他心在国家,为给国家培育出更多人才,心系国家,成为赢美誉的人选之一。心在焉,内心充实,理想丰满,但同时付诸行动,终能活出精采(彩)人生!
心要在焉,是每个人,社会、国家的目标。个人要心在焉,辩证地看待身边之事,不要胡乱、没有目的地滥用权力,做危害大众之事;社会要心在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宣扬积极有益的文明法度,如深圳近期宣扬“十大观念”就是好的现象,更多的人会耳濡目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会传唱千古永不朽,社会滑坡还拯救不了吗?心在焉,怎会达不到目的呢?国家亦要心在焉,因为作为一国之家,他是引领我们前进的主脉、舵手,没有国家的心在焉,我们怎么可能达到共同的理想,怎能有正确的前进方向?又怎能立足于世界?未有一国之家心在焉,才能带领大家共同进步,创造美好的生活,有幸福的未来。当个人、社会、国家皆能心在焉,则我们的民族必能屹于世界之巅,我们的社会必将充满爱,我们的国家则可顽强不倒!
心有所止,心要在焉,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生绽放异彩!
评语:[57分]
本文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和思考:
首先是立意准确。文章开门见山,反面落笔先写毫无目的做事的危害,然后旗帜鲜明的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明确方向,有目的,心在焉,方能使人生精彩出色。”开头不拖泥带水,简洁大气。
其次是层次清晰。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对照式、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先写心不在焉的危害,再写心在焉的意义作用,最后从个人、社会、国家的角度写如何做到心要在焉。文末作者发出热情呼唤,给人以信心和启迪,体现了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再次是材料丰富鲜活。本文涉及到韩寒、方舟子、乔布斯、比尔盖茨、李开复、深圳“十大观念”等等有时代感的材料。这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社会、时代的关注,运用鲜活的富有时代感的材料,能启迪中学生从身边小事寻找感动,从现实社会挖掘写作素材。
不足的是语言运用不够规范,韩寒与方舟子的事例论说不太确切;有个别语句不够顺畅,例如“韩寒与方舟子吵得不可开交,却曾知身后庞大的粉丝团内心所想”;“只有你个人最清楚,怎么做?你会更加清晰明朗。”“心在焉,内心充实,理想丰满,但同时付诸行动,终能活出精采人生!”等等;另外有错别字。字正句顺才能意明,希望同学们练好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