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故事7篇

时间:2018-11-05 来源:励志故事 点击:

第一篇巴金的故事:巴金的故事_650字


  一日,几位友人光临寒舍。小酌之后,大家围炉而谈。聊着聊着,一位朋友突然问起,什么是真正的朋友?顿时,在座的各抒己见,可谁也说不清真正的朋友该是什么样的。
  过了一会儿,一位朋友讲了一件文坛往事:
  1962年,作家刘白羽由北京到上海治病。当时他的长子滨滨正患风湿性心脏病,他放心不下,便让滨滨也到上海看病。遗憾的是,由于治疗效果不佳,滨滨的病情不见好转,他本人也要返回北京。万般无奈的刘白羽只得让妻子汪琦送病危的儿子回家。母子俩回北京的当天下午,刘白羽心神不定,烦躁不安。这时,巴金、萧珊夫妇来到了刘白羽的病房。两人进门后,谁都没有说一句话,默默地坐在沙发上。其实他们非常了解滨滨的病情,都在为他担忧,生怕路上发生意外。病房里静悄悄的,巴金伸手握住了刘白羽微微发颤而又汗津津的手,轻轻地抚摸。萧珊则一边留意刘白羽的神情,一边望着桌子上的电话。突然,电话铃响了,萧珊忙抢在刘白羽之前拿起话筒。当电话中传来汪琦母子已平安抵达北京的消息后,三个人长长地舒了口气,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原来,巴金估计那天北京会来电话,怕有噩耗传来,刘白羽承受不了,于是携夫人萧珊专门前来陪伴他。当两人起身告辞时,刘白羽执意要送到医院门口,他紧紧地握着巴金的手,一再表示感谢。巴金却摆了摆手,淡淡地说,没什么,正好有空,只想陪你坐一坐。
  听完这个故事,小屋里安静了许多。大家心里明白,在巴金夫妇心细如发、体贴入微的行为面前,所有关于朋友的话语都显得苍白无力。在最沮丧、最无助、最困顿、最黑暗的时候,那个愿意陪你坐一坐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第二篇巴金的故事:名人故事:巴金的两件轶事_900字


  近得姜德明先生题赠的他的一本新书《与巴金闲谈》(香港文汇出版社2010年7月版),为巴金研究会策划的《巴金研究丛书(甲编)》之一,限印1000册。此书前有文汇出版社1999年版(列入《阁楼丛书》);这一次是增订本,新加了十篇文章。书的正文之后有巴金旧著的书影和书信手迹影印件多份,读起来赏心悦目;封面干干净净,一无装饰,尤得人心。现在许多书内容其实还好,而封面花哨甚至恶俗得很,令人胃口大减甚至望望然而去之。
  德明先生是散文高手,所记的又是他同巴老的闲谈,其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之高,自不待言。巴金致姜德明的信中也有许多意味深长的话题,给我留下甚深印象的有两件:
  其一,巴老的《十年一梦》在姜先生主持其事的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后,他在1987年2月25日的信中说:“稿费请代捐赠文学馆,麻烦你了,谢谢。文学馆的建立你也出了力。你一定高兴它的发展。”而稍后他想再要十本送人,又于9月17日的信中特别提出,该书“倘使未售尽,我还想买十册。购书费,得到寄书通知后即汇上。请费神代办。”
  其二,1990年秋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将率团访华,人民日报出版社在当年早些时候出版了井上靖所著小说《孔子》一书的中译本,当即寄给巴老一本;后来得知井上靖要在10月下旬到上海来看望巴金,病中的巴老决定要抓紧读他这本书,但不知藏在书堆的哪一部分,找不到了,于是托人再弄一本,姜先生又赶紧给他寄一本去。而后来井上靖本人也病了,不能来访问,于是巴老在当年11月12日写信给姜先生道:
  《孔子》早收到了,谢谢。
  没有回信,只是由于病的干扰……不能工作,也不便活动。更可怕的是记忆力衰退。当初托褚钰泉代购《孔子》,是因为听说作者十月下旬要来看我。几年前我在东京同井上对谈,曾说他的小说出版,我要认真地拜读。我不愿失信,所以着急起来……收到您寄的书,我带到杭州读了一遍,回到上海就听说井上取消了这次旅行,接着又意外地发现了另一本《孔子》,连忙写信向您表示谢意。请原谅我的健忘。
  1987年巴老八十四岁,1990年则是八十七岁。他老人家的身体无可避免地衰老下去,而精神却同青年时代一样充满激情,而且容易着急。像这样生动有味的细节,很可以补入现在已经编撰得相当细密的巴金年谱里去。

第三篇巴金的故事:石头的话——巴金《索桥的故事》续写_600字

  我走在沙滩上,一个苍老的声音激起了我的警觉:“年轻人,想听听我的故事吗?“
  我一低头发现了声音的来源,原来是一块几寸大的石头;我不禁问道:“你如此之小,看上去不过形成了几年时间又怎能称我为年轻人呢?“
  “小”石头笑了笑也不反驳说:“你可以去问问那些硕大无朋的石头们,哪一个不对我敬重有加?就是因为我便是两千多年前硕果仅存的石头,当年我就是被一个叫李冰的人用着那巧夺天工的方法给放在这里的。“
  我坐了下来,双手托着下巴听着他继续讲:“那时候我在一座不知名的山上看见无数的人在为了建设鱼嘴、宝瓶口,一个一个的倒在了路上,但没有任何一个人因为死亡而退缩,他们放下石头将同伴的尸体放到一旁,擦了擦“名存实亡“的眼泪背上石头继续前行,尸体被泥土掩盖变成了土地的一部分滋养着这里的生灵。“
  石头停了一下,似乎在犹豫,骤然间他的眉头好像舒展了,于是他接着说:“后来没有可以挖的石头了,于是李冰那货将小石头堆在了山下,并组织人们挖山,结果因为山体的剧烈摇晃我滚落下来经由那个石头堆,滚入了岷江,成为了鱼嘴的一个大部分。说实话我挺佩服他们的,接下来他们用了五年时间将我雕琢成一个个可以放进水利工程的大零件。所以我愿用每一粒沙、每一颗石子去守护他们的后人、和他们的家园。“
  你也看到了我现在只有几寸大小了,我希望他们的后人,也就是你们能像你们的祖先一样为苍生造福;我并不恨李冰,因为他带给了我拯救数万生灵的机会。
    四川成都金牛区锦西外国语实验学校六年级:颜世泽

第四篇巴金的故事:建国60周年文化名流:巴金_650字


  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引起文坛内外的普遍关注。
  巴金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举世公认的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出色的翻译家、卓越的编辑家、出版家。他先后创作了《灭亡》、《新生》、“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火》、《憩园》、《寒夜》、《第四病室》等长篇、中篇小说以及为数众多的短篇小说、散文、报告特写、游记、童话等等。他通晓英、法、俄、德、世界语等多种语言文字,翻译了十几部世界名着。
  新中国成立后,巴金历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华东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荣誉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深入到工厂、农村和革命老区体验生活,两次到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创作了大量的报告特写、散文随笔,出版了反映朝鲜战争的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李大海》等。在他年近八旬的时候,仍克服巨大的病痛,用坚强的毅力写完了五卷《随想录》,使他的散文创作在思想艺术上达到了一个高峰。90年代后又出版随笔集《再思录》,编辑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
  因其特殊贡献,1999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8315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第五篇巴金的故事:读《索桥的故事》有感_600字

  今天,我读了巴金老先生写的文章—《索桥的故事》  这篇文章主要复述了巴金老先生到四川灌县二王庙的时候突发感想写的文章。山脚下有一座索桥,叫做“安澜桥”。  桥身有一里光景,木板铺不整齐,中间还露缝。有的木板有洞、有的木板断折,人走在桥上,看得见岷江下面的绿水,也看的见桥下的砂石。冬天水少,桥显得更高,要是人在桥上走,眼睛只顾穿过缝隙望下面,就会看得头昏眼花。  幸好桥两旁有竹索编的栏杆,即使人失了脚,也不会落到水里去。走上桥,桥身微微摆动,往前走,桥也好像在往前走。走下桥,友人告诉我山脚有块石碑,这索桥又叫做“何公何母桥”。  主要写了在清朝时期,二王庙附近过河很不方便,有没有办法在这么宽的河面上修建一座大桥,一位教书的何先生说了造索桥的方法,索桥正式动工,不久索桥就完工了,但木板毕竟不是石头桥,不长时间就有人在这晃晃悠悠的桥上失足,连尸体都没找到。  一些官府就把责任都推到何先生的身上,抓来并处死了他。他的妻子为了要给他伸冤,将桥编上竹栏,使索桥有了护栏。这时,危险的桥变成了安全的桥,人们出行也没有危险了,他们用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感化世人。每一个走过索桥的人,都会感受到他们那金子般的心。虽然这桥过于陈旧,但是这桥依然是平坦的。因为,何公何母用他们的心抹去了这桥的危险,给世人一个安全的出行。  他们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感动了我,使我想起了无数古人的业绩,他们都像何公何母一样大公无私、大爱无疆。  我们要像何公何母一样,用我们的心去温暖别人,去帮助别人。

第六篇巴金的故事:2007高考满分作文:温暖人间_1000字

  在茫茫人海间,与我们认识的人很少。但无论熟悉还是陌生,总会有“帮助”温暖我们的心。对亲人的帮助,是相濡以沫的支持与关爱;对朋友的帮助,是心有灵犀的默契和配合;对路人的帮助,是细致入微的关怀和一声鼓励、一个搀扶。
  帮助无处不在,它浸透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变成呼吸的氧气,支持着我们的生命。
  文坛巨匠巴金曾说:“我的生活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别人,使每一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这个用《家》《春》《秋》等著作慰藉于苦难中向往和平的人们的作家,唯一的生活目标是帮助别人——不管是用充满爱意的文字,还是用爱心行动,确实给在寒夜中前行的人带来温暖和光明。
  一生都在帮助别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热爱,就像巴金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将被永远铭记一样。而“帮助”也成为人们前进的灯塔,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去温暖,并让温暖这颗火种撒满人间,点燃社会的每个角落。
  帮助同时是互助,只有相互帮助才会更加长久。就像患白血病的女孩把钱捐给辍学的儿童后所说的那样:“别人帮助了我,我也要将这份温暖传递给他人。向每一个处于危难中的人伸出援手,这个世界才会成为爱的海洋。”
  不知道丛飞在地下是否仍在不断帮助别人,但我知道,他其实是怀着失望、无奈死去的。受到他帮助的人丝毫没有感谢之心,反而用所谓“怕丢面子”拒绝去探望重病中的丛飞。人心冷漠至此,实在是社会的悲哀。当他们拿到那一笔笔捐款时,他们的心难道没有一丝颤动?他们的灵魂难道没有受到一次次强有力的撞击,让自己被麻醉的神经变得清醒,从而学会感恩?
  但愿这种让“壮士扼腕”的事情不再发生,我们永远也不愿看到丛飞眼角那滴英雄泪。
  林清玄曾说:“雪,冷而清明,纯净优美,在某一个层次上,像极了我们的心。”而“帮助”是我们心灵最单纯、最明亮的底色。是帮助,为饥寒交迫的人们送去冬日里的温暖阳光;是帮助,让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是帮助,让在黑暗袭来时孤苦无依的人有耐心期待光明。
  让我们尽情吞吐这种生命的氧分,即使风沙侵袭,我们的人间依然温暖如春。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才、学、识俱佳的好文章。作者亮出“帮助无处不在……支持着我们的生命”这一观点后,先选文学巨匠巴金的事例入文,表达了帮助会“给在寒夜中前行的人带来温暖和光明”的分论点;接着递进一层谈“帮助同时是互助”,并让一正一反两个例子形成对比,有力地突出了“只有相互帮助才会更加长久”,抨击了那些忘恩负义者的卑劣;篇末引用林清玄的名言,针对“帮助”的价值反复咏叹,呼应开篇并深化了全文主旨。
  文章中心明确,笔端常含情感;合理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行文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七篇巴金的故事:我的读书故事_650字


  我收拾好书包,也收拾好心情,回到了学校。书包里,那薄薄厚厚的便是书;有优雅的语句、深沉的思想、长长短短的这便是书;有古人的思想,未来的畅想,深深浅浅的这便是书。转眼间,我和书的相伴旅程快15年了。
  儿时:翻开五彩的画卷小时候就看那些没有几个文字的漫画、连环画,从那里面我就开始懵懵懂懂明白了什么是真假,什么是善恶,那是我开始踏上与书接触的第一步。
  童年:翻开猜想的世界“为什么天是蓝色的?”“为什么大海也是蓝色的?”千千万万个为什么让我不解,但没有一个人能给我一个我认为是完美的答案。妈妈为我的问题感到烦琐,便给我买了《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从此,我看到了伽俐略、牛顿、居里夫人,这些伟人的坚持不懈,献身科学的精神。他们让我看到了处在科学顶峰的灿烂,在其中体验知识的真谛与科学的美丽。现在:翻开厚实的篇章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呐喊》、《狂人日记》;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巴金的《家》、《春》、《秋》;一章章优美的故事,一部部动感般的人生,让我禁不住内心的激动疯狂地探索和吮吸着这些伟人留下的历史和痕迹。
  书带给我无穷的乐趣,也给我很多的“养分”——像阳光、像雨露,滋润我这棵小树能够更加的茁壮成长!十四年岁月晃眼在读书中逝去了,如今,我已心醉于文学的殿堂,是读书开启了这一切,它让我展开稚嫩的翅膀飞翔在知识的天空,开拓眼界;它让我开启脑海的空白去汲取无尽的学问,无法自拔;它让我敞开单纯的心扉去探索生命的真谛,完善自我……我爱读书。
  实验学校初一:莫莫
 

扩展阅读文章

励志故事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励志故事推荐文章

励志故事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