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对对联7篇
一:[巧对对联]《巧对对联》读书笔记_600字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巧对对联》这本书让我在100多条妙趣横生的对联故事中领略到了中国文字的奥妙。说几个我特别喜欢的对联吧有一次,乾隆皇帝出了个上联让纪晓岚对:二碟豆。纪晓岚信口答道:一瓯油。没想到乾隆改口说:我说的是二蝶斗。纪晓岚哈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巧对对联》这本书让我在100多条妙趣横生的对联故事中领略到了中国文字的奥妙。
说几个我特别喜欢的对联吧——
有一次,乾隆皇帝出了个上联让纪晓岚对:“二碟豆。”纪晓岚信口答道:“一瓯油。”没想到乾隆改口说:“我说的是二蝶斗。”纪晓岚哈哈大笑,也改了口:“我说的是一鸥游呀!”这叫谐音联。
有一户人家门上贴了一副对子:“家有万金不富,膝下五子无儿”。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家老两口有十个女儿,女儿俗称“千金”,十个“千金”就是“万金”;女婿在民间又被叫做“半子”,十个女婿正好就是“五子”。这叫谜语联。
有一副对子很有气魄,“悬将小日月,照彻大乾坤”。这说的是什么呢?这竟然是挂在一家眼镜店门口的对联。
对联一般上下字数一样多,可有一副却不对称。坏蛋袁世凯死的时候,举国欢庆。有一个人写了一副妙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有人提醒他:“上联袁世凯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是四个字,对不齐呀!”他解释道:“这就对了,袁世凯是对不起中国人民啊!”
我最喜欢的一幅对联是:“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不仅形式美,而且有哲理。
对联真有趣,希望我也能对出这么好的对子。
二:[巧对对联]巧改对联
从前有个老进士,他的儿子也中了进士,于是他好得意,准备第二天大宴宾客,进行庆祝,并亲自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大门外。上联是“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下联为“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由于这老进士平时为富不仁,仗着自家有财有势,经常欺男霸女、鱼肉乡里,百姓对他无不恨之入骨。其中有个秀才见了这副对联顿时计上心来,决定要捉弄一下老进士以解心中恶气。于是,他趁黑夜把这副对联的“士”字下面一横加长,把“夫”家添了一撇,“人”字加了两横。
第二天,老进士请来的宾客都来了,大家一见这副对联,都交头接耳,偷偷暗笑。老进士闻讯出来一看,只见对联变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失夫。”
那老进士在众人面前出了丑,不由得大叫一声,昏了过去,百姓们则拍手称快。
三:[巧对对联]我与书的亲密接触_700字
捧一盏清茗,在昏昏的灯光下握一古卷,周围弥漫着清幽的香气。
——题记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看也是,正是因为书的美妙深奥才铸造了我的精神支柱。
小时候我就爱好读书,闲来无聊就那一本书自己一个人悠乐地观看,书可给了我不少精神粮食呢!偶然一次“露脸”就让我更加喜欢上了读书。
那次去表姐家做客,大人们喝茶畅谈,我们小孩子也在一边唧唧喳喳地玩闹。外面正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一切景物都在一片朦胧之中。突然我和表姐同时发现了屋檐下的几朵鲜花正在贪婪地吮吸着雨珠的清爽。表姐要给我来一个下马威,说:“我们来对对联,看谁对得妙。听着啊,飞檐屋下数枝香。”你觉得会难道我吗?我不假思索地说:“朱唇玉肤纤裙绿。”恰恰巧让在一旁说话的大人们听见了,纷纷夸赞我对得妙。哈哈,这还得得益于我在书上曾见过对联可以采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书,就是这样有用!
我越长越大,就更加喜爱读书,读的书也就更多。
我喜欢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那种豪迈;我喜欢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那种坦荡;我喜欢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那种痴迷;我喜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那种刻苦;我喜欢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的那种脱俗;我喜欢“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那种自信;我喜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那种美丽;我喜欢“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那种豪壮;我喜欢。
是书,是书赠与了我无尽的知识,是书让我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是书让我懂得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不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读懂了书,才走遍天下,遨游人间。我与书的亲密接触,让我渐渐爱上了书,爱上了不凡与脱俗。
捧茶香,闻书韵,懂文情。
初三:牛若依
四:[巧对对联]教师节对联大全:献给政治老师的对联_200字
教师节对联大全:献给政治老师的对联
谈唯物论,实际客观看事物;善用辨证法,联系发展解问题。
俯仰刹那,巧点政治舞台风云变幻万事莫测;谈吐瞬间,乐道经济领域盛衰更替百章可循。
唯物辨证,探索物质本源;政治经济,解说社会焦点。
览世事沧桑,洞晓社会变化规律;看国家兴衰,窥破未来发展先机。
讲马哲,唯物辨证皆论;看世界,政治经济全学。
站世界高端,纵观变幻风云;立时代前沿,引领发展潮流。
静默如树,沉思折思思万物本源;镇定似塔,家治国治治千秋功业。
五:[巧对对联]纪晓岚轶事二则
一、灯谜联难倒君臣
有一年元宵节前夕,乾隆帝让每位大臣都糊一盏灯,上面写好谜语、对联或诗文送进宫来,让大家一同欣赏,共度元宵佳节。
到了元宵节这天,各式各样的彩灯挂满了御花园。乾隆与文武百官在御花园里走动,就好像是在灯海里神游。他们每到一盏灯前,或赏诗,或猜谜,或对句,不时发出一阵阵酣畅的笑声。
文武大臣众星捧月般地陪着乾隆帝来到纪晓岚献的彩灯前,只见上面挂着一副灯谜对联,上写: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即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满朝文武看了这副灯谜对联,立刻收敛了笑容,皱起眉头,他们都被难住了。
既爱对句又喜猜谜的乾隆帝,这时也没了辙。君臣一起,搜肠刮肚,绞尽了脑汁,但猜来猜去,还是不知所云。最后,只得让纪晓岚自己揭开谜底。
原来,谜联是打两个字,上联是“猜”,下联是“谜”。
二、巧对贺寿联
话说,乾隆帝在位五十年时,为了庆祝大清当时的繁荣富强,更为了庆祝自己在位五十年,乾隆皇帝遍请全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到北京赴宴。乾隆皇帝非常高兴,遍问谁是最年长者,其中一位称自己141岁,皇帝大喜。
因为,大清国从l644年入关至此,正好是141年,此人正好见证了大清的这一历史,皇帝大喜,便招纪晓岚与己对一联:
上联: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花甲为60岁,重逢为120,再加上3×7=21,正好是141);
纪晓岚思考片刻,即对出下联: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古稀为70岁,双庆为140,多一度即再加一也,正好是141)。
此联对得如此之工整,纪晓岚真可谓天下第一才子也。
六:[巧对对联]寒假征文:寒假计划_1000字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每逢春节都会有很多独特的习俗,比如吃年夜饭、看春晚、穿新衣、放鞭炮、压岁钱。必不可少的当然还是贴春联。说起春联,诗中的桃符就是指春联。过年时,每家都要换下旧春联,贴上新春联。
自从我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书法起,每年春节,写春联、送春联成了我的必修课。亲朋好友都向我索要春联。
龙年春节书写春联我觉得更加龙腾虎跃气。前年我是习楷书,去年我又开始练习隶书,因此今年的春联我全部采用隶书书写。经过几年的书法练习,我觉得自己读帖、临帖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分析、处理字体结构布局的能力也大有长进,分析和运用基本笔画的技巧更熟练,因而今年春联写得较得体,隶书的特点也表现的较逼真。
在书写春联中,我也加深了对春联寓意的理解。注意对不同的人送不同的春联。例如我给快90岁高龄的太太送了这样一幅春联:上联是“春风惠我财源广”,下联是“旭日临门福寿康”,横批是“吉星高照”。意思是:阳光普照全家,祝老人幸福、健康、长寿,全家快乐。太太高兴极了,笑得合不拢嘴。
今年我特别注意读春联,在写春联中去解读春联,值得一提的是领悟欣赏了三幅独特的趣联。其一是“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为南北”。巧用数字和谐音,补缺的手法,表明了一种意思。字面看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横批没“东西”。我理解应为“缺衣、少食、没东西,这家人很穷。其二”上联是壹壹壹壹壹壹壹壹壹,下联是拾拾拾拾拾拾拾拾拾“,缺横批。字面上看,上联很多“壹”可以理解很多为丰富,即丰衣(壹)壹,下联足够多的“拾”可以理解为足食(拾),“丰衣足食”正好配为横批。我理解这幅对联要表达的是:有衣、有食、丰衣足食,生活很富裕。其三是“上联长长长长长长长,下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缺横批。这是妙用多音词不同读音构成的一幅趣联。真正意思的读法是chang zhang chang zhang chang chang zhang,下联zhang chang zhang chang zhang zhang chang”。据说这是一位从事豆芽生产的人写的对联,他希望自己生产的豆芽天天长(zhang),天天长(zhang)长(chang)。我给配一个横批应该是:越长(zhang)越长(chang)。
通过学习春联、书写春联。使我懂得了中国的汉字十分丰富。春联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精品。传承着中华文化的悠久的历史,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节日里春联衬托了节日的喜庆,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作为炎黄子孙,我爱中华民族文化,我喜欢学习、书写春联。。。
重庆市合川区清平中学2014级1班初一:唐茜
七:[巧对对联]李调元
【李调元简介】
李调元
李调元(1734年12月29日——1803年1月14日),中国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字美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1734年,李调元生于四川罗江(今属德阳)。父亲李化楠是乾隆年间进士,官至保安同知(官名),其诗作《万善堂诗》清婉雍容,名震一时。
中文名: 李调元 别名: 字美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734年12月29日 逝世日期: 1803年1月14日 职业:
中国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 代表作品: 诗作《万善堂诗》,《童山全集》,《童山诗集》40卷
【人物生平】
生在书香世家,李调元自幼便在父亲的严格指导下攻读经文,5岁即读《四书》、《尔雅》等经文、史书,他记忆力过人,凡经眼经书大多过目不忘。李调元7岁即能属对吟诗。所作《疏雨滴梧桐》云:“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一时传抄乡里,被誉为“神童”。李父曾指着屋檐上织网的蜘蛛出对:“蜘蛛有网难罗雀”,李调元便信口对道:“蚯蚓无鳞欲变龙”。对仗工整,足见其才思之敏捷。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由吏部文选司主事迁考功司员外郎,办事刚正,人称“铁员外”。历任翰林编修、广东学政。乾隆46年(公元1781)年)正月,擢授通水兵备道等职因弹劾永平知府,得罪权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