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名人故事9篇

时间:2018-11-04 来源:励志故事 点击:

第一篇金融名人故事:经济学家名人故事:揭秘金融圈最红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的励志成长故事_3000字

  主持人:  欢迎德龙兄来做客我们的节目,之前对你的采访很多都是关于市场的评析,特别是在2016年大家对市场相对看空的时候,其实你比较早提出来“千点大反弹”的逻辑,当然市场的走势确实也证明了看多还是有价值的,也确实是对的,但把市场投资放在后面,更重要的是我们想了解一下你这个人。2017年,其实是你的一个本命年是吧?  杨德龙:  对,我属鸡,1981年出生,今年刚好是本命年。  主持人:  所以36岁了!  杨德龙:  对。  主持人:  如果按36岁来讲,这就是过了3个12年的循环了,我们就按这个时间节点来展开好不好?  杨德龙:  好的。  主持人:  先说第一个12年,从你出生到12岁应该是上小学、初中的这个年纪。  杨德龙:  第一个12年其实还是蛮重要的,因为我的童年是在河南的农村,可以说生活是比较艰苦,其实物质上的贫乏并不重要,关键是因为家里面就我一个男孩,三个妹妹,在农村属于人少,很容易受欺负。贫穷可以忍受,但受人欺负就激发我的斗志,使我励志一定要出人头地。  在小的时候,我们河南那边受到欺负的人都会去少林寺学武,我的朴素的想法就是学了武功别人就不敢欺负我了,所以从4岁到8岁的4年时间里,我基本都是在家里练基本功,冬练三九,夏练三暑,基本没有玩耍的这种童年记忆。  主持人:  有人带你么,你就自己练,还是有师傅带?  杨德龙:  师傅主要是我爸,我爸懂有一点基本功就带带我,希望到8岁之后把我送到少林寺,但是由于小时候确实比较爱学习,也有一点小小的天赋,没上学之前基本100以内的加减法、珠算,以及汉字都学了很多,所以很多人给我起了一个外号叫“清华的苗子”。  主持人:  那时候就有人说你是“清华的苗子”?  杨德龙:  对,就是在我之前我们村还没有出过大学生,但是我的目标就是清华。  主持人:  你怎么知道,连大学大概还不知道是什么概念,你居然就指向清华了。  杨德龙:  这是有一点故事的,当时有一个热播的电视剧叫《渴望》,里面刘慧芳的一对儿女,一个上了清华,一个上了北大,所以当时我知道清华和北大是国内最好的学校。由于清华在河南的声誉稍微高了北大一点,所以我当时的目标就是要上清华。那时候是有种朦胧的梦想,就是要出人头地。因为上了小学之后,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老师就不愿意放我辍学去练武,他们认为现在的时代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而不是靠练武就能够改变命运。  主持人:  但是你为什么能够一直拿班上的第一名,这到底有什么要诀呢?  杨德龙:  我觉得学习,第一确实有一部分是天赋,就是我的记忆力一直都比较好,基本上我学的历史书每一页有什么内容,甚至于每一页第几行是什么字,我都是印在脑子里面,所以我上学的时候,不是理科好,是文理都好。我的理科成绩在理科班第一,文科成绩在文科班第一,就不偏科的,确实是我比较喜欢学习,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主持人:  18岁其实您考上了清华,是吧?  杨德龙:  刚好是18岁农历生日那一天,我得到了被清华录取的消息。  主持人:  是哪个专业?  杨德龙:  清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  主持人:  清华的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是非常好的专业了。  杨德龙:  是,这是清华里比较老牌的一个专业,是国内最权威的机械类教育基地了。  主持人:  那时候考清华的时候,是否想过以后就业从事什么?你报志愿的时候是否问过老师,我报哪个,然后怎么样?  杨德龙:  其实,在我报志愿上还有一点故事。当时我们县很少有人考上清华北大这种学校,而且清华在河南的录取线一般比北大高20分,所以老师说你报北大吧,报北大基本没风险,由于当时河南是盲报,就是在分数公布之前报,所以当时我也有点动心,就报了北大。结果,当天晚上我就睡不着了,因为从小到大我日记写得都是清华梦,结果到报志愿的时候突然改成了北大,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就好像你喜欢一个人很久了,然后临到结婚的时候突然换了一个人。所以,第二天我就找到老师,我说不行你把我志愿表拿出来,然后撕了重新写,将第一志愿改成清华。  至于清华的专业,我当时看了一下,一般一个专业在河南就招两、三个人,只有一个专业叫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招六个人,所以我在想这个专业要作为报清华的第二个专业来保底,后来和我预想的一样,就是被第二志愿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系录取了。  主持人:  其实这也是你人生成功的关键节点中比较偶然的一个。听说你在24岁的时候又有一次转折,就是在清华的本科毕业之后?  杨德龙:  我没有继续选择在清华读研究生,因为当时考清华的时候,我是冲着清华大学的牌子去的,对于将来从事什么并没有太多的思考,但是在四年大学期间我发现自己对于坐实验室做研究并没有太大的兴趣。由于我更喜欢社会活动,所以当时在毕业的时候,我在思考人生的职业规划,特别是我到一些机械厂实习,每天穿着工服然后把身上弄得一身机油,然后做一些齿轮,做一些零部件,我产生了“难道以后我一生就要做这些事情”的疑问。  主持人:  这就是你不喜欢这种状态?  杨德龙:  不喜欢,所以我在想我一定要改变专业,后来我发现只有学金融,学经济不需要编程,可以彻底告别编程的生活。还有一个考虑就是,我认为中国的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了,但是社会发展到现在,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甚至重工业化时代都已经过去,在将来工业企业可能会产能过剩。  我认为社会的发展会把金融人才突显出来,由于金融在美国应该是金字塔的塔尖,我觉得美国的现在就是中国的未来,所以我认为学金融是能够改变命运,能够适应我的性格和爱好的。因此,后面是通过考研究生的方式来实现了转变,变了学校,换了专业。当时我这个改变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  主持人:  对,我就想你可能在大学几年学的都是理工科的内容,而经济、金融学的专业知识完全得靠自学。  杨德龙:  在被北大金融系录取之前,我没上过一节课,完全是自学,因为听课的效率是很低的,你要听四年的课才能把本科学完,作为应试来讲,肯定是不够的。但是,我要在半年的时间内把四年的本科课全部补上,并且还要考到前几名。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光华金融系是国内最难考的金融专业,它难考就在于它的专业课特别难,而研究生录取是每科都要过线,你才能被录取。它是属于木桶理论,我的短板就是专业课,零基础,然后就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专业课上。另外,我也是背水一战,因为毕业之后没有工作,所以我的档案户口都被打回原籍了,研究生考不上就回不了北京。  如果应届没找工作,往届找工作是很困难的,所以我当时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种情况之下,我觉得项羽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确实是有道理的,拼了之后你的潜能就会爆发出来。在这6个月的准备时间里,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在教室学一天,那六个月我记得好像都没怎么有时间去洗澡,因为身体也好,也没生过病,一直到一月份考研结束之后,好像感觉放松了,然后突然感觉自己该去理发,该去洗澡了,苦行僧的生活。但是,也就是这半年的努力让我彻底改变了人生的轨迹,就是从之前的理工转成了金融,就是这一步的跳跃,使得我有幸能够到北大光华金融系这种国内比较顶尖的金融学院学习。当时的院长是厉以宁教授,我的硕士导师是曹凤岐教授,都属于国内泰斗级的经济学家。有幸能向他们求学,对于我的眼界还有知识面非常有帮助。  主持人:  研究生毕业之后其实你也没有直接做金融行业,到了国有企业。  杨德龙:  不,我是直接进金融,没有走任何弯路,我是在2005年10月份,当时市场是跌到最低点,A股到了998点的时候找工作,那个时候找工作可以说是寒冬。  主持人:  对,金融行业的工作很难找,各大机构都在裁员,已经熊了四年,市场还深不见底,很多人说A股可能要关了。  杨德龙:  那几年应该是券商行业最悲催的几年,但是在这个时候找工作,其实第一能体现你对行业坚定的信心和兴趣。如果没有兴趣,你不会进入这个行业。另外一个,其实在市场最低迷的时候工作入市,可以让你对风险有一个很大的认识。然后,很快市场又来了牛市,这样牛熊转换对于一个人的投资理念的形成非常重要。那么在2005年找工作的时候,但是南方基金作为国内最老的一家基金公司,也是但是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在国内招两个人,他之前都是在海外招人的。2005年也是第一次在国内招人,当时的投资总监就是王宏远先生,也就是我现在所在单位前海开源基金董事长,他是投资总监,他过来招人,他把我还有我北大的一个同班同学招去做研究员。因为我在清华学的机械工程系,有机械制造的背景,就安排我做汽车行业的研究员。刚好汽车行业在当年是属于快速增长行业。从2006年轿车开始进入家庭,这样汽车行业就有一个爆发性的增长,又加上06年7月去公司报道的时候大概1600点,之后就是一个超级大牛市,2007年10月份到了6000点,正是这种大牛市让我推荐了很多汽车股使公司赚了大钱,所以这样的话做研究员期间就给公司的业绩做了很大的贡献,我的发展也就比较快。  主持人:  从事业上来讲,你的工作也相当于抄了个大底。  杨德龙:  这个可能学习了巴菲特的思想,不到股灾的时候不买股票,一定要到市场最低点的时候进入市场,这个时候才能实现人生不断的进步。  主持人:  从研究员转换到基金经理,其实在基金公司内部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转变。  杨德龙:  非常重要,研究员通常是在做行业研究,然而基金经理相对要识盘来做投资了,一般的基金公司研究员要发展4到5年以上才能够有机会做投资,2009年很重要的一个转变就是我从行业研究员转为策略分析师,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  主持人:  观察大盘的趋势要更多一点,盘感要更强一点。  杨德龙:  当时是投资总监王宏远先生安排我做策略分析师,而我的想法是先做基金经理助理,再做基金经理。其实当时我还有点不服气,我就说从行业研究员到策略分析师还是研究员,并没有提升。但是,他认为策略研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关键是看有无市场的敏感性。  主持人: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盘感。  杨德龙:  对,盘感是一个,还有一个是能否写,能否说。如果你的策略大家都不知道,你的观点再正确都没有意义,这也是对我职业生涯一个重要的转变,那么在这个领域的话,你要去关注很多事情,包括宏观经济、政策面,以及行业面,这样视野就高了一个层次,使得我将来做投资、做管理是一个非常大的参考。  主持人:  我们都知道基金经理工作其实还非常繁忙,压力非常大,你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子?  杨德龙:  举2016年底这段时间来说,因为年底要参加很多论坛,又加上需要发产品进行路演,又要做投资,在年底工作就变得异常忙,基本上一个月有20多天都在出差,都在做报告、调研或者是路演,应该说基本没有周末的时间,我也是忙并快乐着,是热爱去做研究的,我认为能够通过做研究去把握市场的脉搏,给广大投资者一个投资的参考,所以我觉得虽然忙但是忙而不乱,有条不紊,这种状态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主持人:  有没有发自内心的问下自己,我每天这么拼命,每天这么努力,我到底目的是什么,追求是什么呢?  杨德龙:  我认为可能还是小时候暗暗下的那种决心,就是一定要出人头地,一定要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当然小时候的目标是将来我一定要做科学家,一定要做鲁迅这样的大文豪,但是你工作之后的话,那你要从事自己的工作,比方说我做金融的,我要争取在金融行业能够有一定的市场地位,能够有自己的声音。  主持人:  金融市场这些基金的投资原则大家说起来都知道,如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包括设好止损线,其实活下来是第一位的,你首先投资第一点就是活下来,第二点才考虑赚钱的事情。类似这些真言与标准,每个散户都会讲,但真正做就非常难,你怎么能够做到这种所谓对自己人性的克制其实是最难的。  杨德龙:  对,这种我觉得就是知易行难,你真正能落实下来,能克服人性我觉得是很难的。  主持人: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因为我看资本市场也看了20多年了,讲这些道理其实大家也都懂,但真正到了需要决策的时候,比如2016年的这群市场人士中,你是为数不多的坚定看多的人,其实某种程度上讲是有风险的。  杨德龙:  我认为做投资要有独立的判断,那么做策略分析师也要有独立的这种判断,因为市场在趋势的过程中,其实大多数人都是看对的,比如去年上半年涨的时候,大家都看多,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是对的,但在拐点的时候肯定只有少数人是对的,因为市场本身就是一个赢者少输者多的市场。如果大多数人在拐点可以看对,那就说明大多数人都会赚钱,这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主持人:  我的问题是你有没有想过,你确实2016年的判断大体上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是有没有想过假如你判断的千点上涨没有出现,那你就是名声扫地了。  杨德龙:  确实是有一定的压力,特别是市场在上半年很低迷,有震荡,也不一蹴而就,上半年时经常涨一个月一天就跌没了。因为我原来的想法是,就大家都看空,很多散户都是被套的,那么我坚定看多,大家应该会高兴。  主持人:  大家应该去支持你的。  杨德龙:  对,应该支持我,结果我一看100条评论里有90条都是骂我的。然后,我与一个朋友聊天,朋友说如果你要看千点下跌的话,骂你的人更多,就是在这种市场分析的时候,看多看少其实都会被骂。  主持人:  其实是一种情绪的宣泄。  杨德龙:  对,大家并不是真正骂你的观点,所以我对这个是看得很淡的。我认为投资者也都是情绪化的,很难理性的,但作为机构投资者,想要替客户理好财,就需要保持理性,不能被客户的思想左右。  主持人:  现在已经到了新的一年了,你觉得2017年上证指数有可能摸高到4000点的位置么?  杨德龙:  对,我认为市场这两年就属于一种修复式的行情。在2016年市场从低点反弹这1000点是属于修复2016年年初熔断的这种失地。因为当时熔断确实有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大盘肯定超跌了,那么2016年的任务就是逐渐修复年初的失地,使得大家信心逐渐恢复。然后2017年市场的任务就是收复第二轮股灾的失地,也就是从2015年8月份开始那一轮股灾,当时大盘在救市资金的带领下其实已经站上了4000点,但是由于继续去杠杆导致的投资者信心不足,大盘又跌到2850点,就是说这轮下跌也是超跌的这种成分,我认为沪深三百回到一个合理的估值,比如18倍的市盈率,那A股就到4000点了。因此,4000点的目标并不高,只是在修复这两次股灾带来的失地,这也是我认为市场在恢复正常化之后,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主持人:  所以你也认为2017年也不是一个投资回报很高的年份?  杨德龙:  对,我觉得大家要对投资回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千万不要有一夜暴富的思想。我认为2017年还是有一些市场轮动的机会,大家投资能获得30%以上的收益率就不错了,指数有30%左右的涨幅,个人的收益能够超30%就是成功的。  主持人:  在我们节目接近尾声的时候,德龙作为资深的市场分析人士,也给我们投资者提点建议吧。  杨德龙:  我建议投资者拿小部分资金自己炒股,大部分资金还是应该买基金,因为毕竟基金是一种专业的理财。如果说投资者不知道买那种基金,我建议大家可以买证监会新批的一种品种——FOF(基金的基金),我认为这在2017年会有一个大发展,今年是FOF的元年,也是大发展的一年,大家可以通过买FOF让基金经理帮你选基金,帮你判断什么时候申购与赎回,这就真正实现了懒人理财,胜算就会更大一些。

第二篇金融名人故事:经济学家名人故事:林毅夫_1200字

  林毅夫是在国际主流经济学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最多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但他却不想仅仅做一个书斋里的学者,经世济民是他的夙愿。回国后,他进入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要是从事中国农业问题的研究。他认为这是当时最好的工作,可以见证并影响中国社会。  农业对我国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林毅夫从研究中国农业问题开始走上经济学研究之路,奠定了他在国际经济学界的地位。  林毅夫的信念从未动摇,一种高度乐观的态度自始至终陪伴着他。他感到,国家正迈向全方位的改革,这更需要高水平的理论和教育。1994年,他与几位学者在北大创办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视野遍及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  林毅夫认为,对改革开放的“中国奇迹”,现有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清楚,必须进行理论创新。中国改革开放能够成功,是因为摒弃了计划经济下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赶超战略,通过放权让利和体制革新,逐步找到符合本国资源禀赋条件的发展道路,使中国的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释放。与东欧国家的“休克疗法”相比,中国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是采取了一条代价低、风险小,又能及时带来收益的渐进道路。中国经验是“特殊的”,更是“一般的”,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  2004年6月21日,他告诉诺贝尔奖得主福格尔,中国将可能是世界第一个实现复兴的文明古国。对于中国的变化,他毫不吝啬地形容那是一个不曾有过的奇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战略构想,没有一个经济学家有信心,我也将信将疑,但实际上,我们已经超过了。”  2007年12月,林毅夫作为首位受邀的中国学者,在久负盛名的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发表演讲。登上该讲坛的学者中,曾有14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事实上,林毅夫被认为是中国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人。  林毅夫还兼任50多个社会职务,他是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有机会在多个议政场合向高层提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涉及农业、国企改革和金融方面的种种问题。他的“新农村建设运动”、“在初次分配中体现公平”等建议,都成为国家决策的重要参考。  林毅夫坦言,自己的研究就是要回答亚当·斯密所提出的“国富、国穷”的大问题,而如果能以学术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将是一个知识分子莫大的幸福。  从台湾乡间的一个懵懂少年,到投笔从戎、情牵两岸、游学美国,再到今天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的人生可谓传奇。年过半百,依然豪情满怀,他的口头禅就是:军人最大的荣耀是马革裹尸还,学者最大的荣耀就是累死在书桌上;我爱台湾,也爱大陆,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不分彼此。  辉煌纵然耀眼,生活中的林毅夫却自认平凡。2008年3月7日,同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林毅夫、陈云英夫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的最大愿望,其实就是像现在这样的早春时节,到郊外去,看地上的小草一棵一棵冒出来,树上的柳叶慢慢变绿,还有一些不怕冷的花争先恐后地怒放。”

第三篇金融名人故事:经济学家名人故事:经济学家和他们的老婆


  德国经济学家Hans-Jorg Naumer是最早用康德拉捷夫长波理论研究金融危机的专家,同时他也是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的投资专家。尽管在投资这方面是行家里手,但是他的投资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每天早上请示太太。他老婆并非业内人士,喜欢指手画脚或河东狮吼。不过Hans-Jorg Naumer却很受用,老婆永远是对的,如果老婆错了请参见上一条。这样早请示晚汇报最后换来了良好的业绩和妇联的高度认可。
  其实经济学家对待老婆的态度和他研究的领域很有关系,所谓“康德拉捷夫长波理论”就是一种研究经济周期长期趋势的理论,所以研究者就特别擅长持久战,静观其变,等到机会再下手。
  不过近朱者赤,我怀疑Hans-Jorg Naumer的老婆这么多年下来早已成为一个投资专家,那些建议或许真的有用。美国着名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是理性预期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经济理论的基本前提是人们可以做出理性的正确的预期。卢卡斯的婚姻生活并不美满,他和老婆科恩感情不合,两人决定离婚,哪知老婆早就深受理性预期学派的耳濡目染,1989年在正式办理离婚手续时,她提出如果卢卡斯在1995年10月31日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她就要得到其中一半的奖金,否则休想老娘签字。
  卢卡斯对自己获奖的可能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他很清楚自己的成就,拥有相同分量的同行不在少数。理性综合分析之后,他爽快地签字了。就这样相安无事地过了五年多,在1995年10月21日,距离婚协议上的期限只差了20天,卢卡斯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不得不乖乖按离婚协议将100万美元的奖金分给前妻一半。这时他才明白,老婆才是真正的理性预期学大师中的大师。
  不知道卢卡斯为何会闹到离婚,在讨好老婆方面凯恩斯堪称楷模。这是个很怪异的天才,平时他驼着背,坐姿和中国满大人一样手塞在衣袖里,并且也很吝啬,有一次他少给一个鞋匠擦鞋费居然说:“我不想加入贬值货币的一方。”这样的人也能泡到靓妞吗?凯恩斯有一次在伦敦观赏一个芭蕾舞演出,看上了首席芭蕾舞演员,不久他的访客就听到楼上砰砰的跳舞声(这家伙是如何做到的是个谜)。他做任何事情都得心应手:银行董事,保险公司总裁,开剧院(剧院是讨好老婆开的,居然也能成功),开酒吧,甚至还是玩牌高手,当然最重要的事情是制定拯救美国的经济计划。
  在经济学家的婚姻中,纳什的婚姻或许是最值得书写的,它曾经拍成过电影《美丽心灵》。纳什的博弈学天才使得他一度是个泡妞老手,可惜最后得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要么和自己交谈,要么心里想着外星人。妻子艾丽西一直不离不弃,悉心照顾,终于在30年后,意志和爱情产生了奇迹,纳什恢复了正常,并且在1994年摘取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这也算是个经济学家婚姻史上最让人破涕的圆满结局。

第四篇金融名人故事:企业家家名人故事:霍英东的创业故事_1000字

  在港台的亿万富翁中,霍英东的知名度可以说是最高的。这不仅因为他个人资产大约有130亿港元,在1993年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然而,霍英东的出身,也许要算亿万富翁中最苦的一个!  霍英东的父母靠着一只小驳船,在香港做驳运生意,也就是从无法靠岸的大货轮上,将货卸上自己的驳船,再运到岸边码头。霍英东7岁那年,在一次风灾中,他的父亲因为翻船被淹死了。  仅仅过了50多天,霍家的小船又一次翻在大海里,两个哥哥葬身鱼腹,连尸体都没有找回来!母亲死命抱住一块船板,侥幸被过路的渔船救下一条命。当时霍英东因为在海边找野蚝,不在船上,才躲过了这场灾难。  霍英东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旧式的渡轮上当加煤工。可是他的身体实在太单薄了,顾得上铲煤就顾不上开炉门,刚上岗就被辞退了。那几年中,霍英东简直像俗话说的“倒霉人喝水都牙痛”。不过,早年的艰辛和挫折,并没有打垮霍英东,他在不断的失败中,取得了经验,积蓄起力量,等待着机会,他坚信自己总有崛起的一天!  赚到第一笔大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霍英东终于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留下了很多机器设备,价钱很便宜,但稍加修理就可以用,也可以卖出不错的价格。霍英东很想做这种生意,于是他成了个读报迷,专门注意报纸上拍卖日军剩余物资的消息,及时赶到现场,以内行的目光挑选出那些有价值的,大批买进,迅速修好后卖出。  由于缺少资金,他难以放手大干。有一次,他看准一批机器,并且在竞买中以1.8万港元中标。有一个工厂老板也看中了这批货,愿意出4万港元从他手中买下,霍英东净赚了2.2万港元,这是他在那几年中赚到的最。大一笔钱了,为他积累了最初的资本。  香港的“土地爷”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霍英东就预料到,香港航运事业的繁荣,必然会带来金融贸易的发展,而这又将促进商业及住宅楼的开发。于是他抢先把经营重点转向了房地产开发。1954年12月,霍英东拿出自己的120万港元,另向银行贷款160万港元,在香港铜锣湾买下了他的第一幢大厦,并创办了“立信建筑置业有限公司”。开始,他也和别人一样,自己花钱买旧楼,拆了后建成新楼逐层出售。这样当然可以稳妥地赚钱,可是由于资金少,发展就比较慢。  一个偶然的事件,令霍英东得到了启发,他决定以采取房产预售的方法,利用想购房者的定金来盖新房!这一创举使霍英东的房地产生意顿时大大兴隆起来,一举打破了香港房地产生意的最高纪录。当别的建筑商也学着实行这个办法时,霍英东已经赚到了巨大的财富。他当上了香港房地产建筑商会会长,会内有会员300名,拥有香港70%的建筑生意。所以有人把霍英东称为香港的“土地爷”!

第五篇金融名人故事:企业家名人故事:宗庆后的创业故事


  在杭州城站火车站对面、车来车往的高架桥下,一座不起眼的灰色小楼,在城市的喧嚣中默默伫立。
  如果不看招牌,你很难相信,这里便是中国内地首富宗庆后工作的地方。“娃哈哈是在这里诞生的,25年了,宗总舍不得搬家。”娃哈哈的员工说。
  42岁开始创业,从贷款14万元、靠三轮车代销汽水及冰棍开始,到拥有财富800亿元,成为“2012年中国内地首富”——25年来,宗庆后心无旁骛,以超乎常人的耐力,坚守着自己的实业帝国。其个人奋斗史,无疑是一部真人版的“励志大片”。
  11月14日下午,在这座普通的小楼里,宗庆后笑呵呵地请记者喝茶,轻描淡写地讲述着娃哈哈诞生25年来的林林总总。
  年均增长超过60%的娃哈哈
  “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楚记得那一天的情景:1987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天气闷热,杭州的小巷子里见不到人影。我骑车出了家门,去干一件有些冒险的事情——靠借来的14万元钱,去接手一家连年亏损的校办工厂。”提起往事,宗庆后有些动容,他告诉记者,创业初期的条件十分艰苦,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借来的14万元钱,也不敢全部用完,只用了几万元钱,简单地粉刷了一下墙壁,买了几张办公桌椅,就开张了。
  有了自己的事业,宗庆后憋足了劲儿,但当时,他的“事业”却是蝇头小利的小生意,“我们代销冰棍、汽水,还有作业本、稿纸等,主要是为学生服务。一根冰棍4分钱,卖一根只赚几厘钱。”早年创业的艰辛,已深深刻在宗庆后的记忆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宗庆后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开始为人家代加工产品。风里来雨里去忙活了一年,年底一算账,居然有了十几万元的进账。尽管赚了一些钱,但宗庆后认为,企业没有自己的产品,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1989年,宗庆后带领校办工厂的100来个员工,开始开发投产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并成立了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当时,国内食品市场的产品种类相对较少,就连方便面都是稀罕玩意儿。”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一经面世便迅速走红。
  1991年,宗庆后做了一件更大胆的事:兼并了拥有2000多名职工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正式成立。1991年企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2.17亿元。
  1994年,娃哈哈响应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号召,投身西部开发,兼并了四川涪陵地区受淹的3家特困企业,建立了娃哈哈第一家省外分公司涪陵公司。此后,娃哈哈迈开了“西进北上”步伐,先后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160多家分公司。
  1996年对于娃哈哈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宗庆后瞄准瓶装水市场,娃哈哈纯净水诞生。有经济学家曾认为,娃哈哈纯净水的出现,是宗庆后搭建商业帝国最重要的一块砖。
  娃哈哈成立25年,其产品包括含乳饮料、瓶装水、童装等共十大类150多个品种。宗庆后坦言,25年来,娃哈哈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数不清的坎坷,甚至也曾走过弯路,但专心做实业、专注做品牌的信念始终没丢。
  25年来,娃哈哈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年均增长超过60%。提起2012年,宗庆后由衷地舒了一口气,“1—9月,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上缴税金47亿元,预计2012年我们可以做到(营业收入)700亿元。年初的时候,也曾为今年的经营情况捏了一把汗,毕竟大的经济形势不是很好,但是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
  “中国内地首富”的简单生活
  “宗总不拘小节,也不怎么在意个人形象,有时候显得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娃哈哈的一名行政人员向记者爆料,一次,友人极力邀请宗庆后去参加一个时尚类活动,盛情难却,宗庆后只好前往。“全场的人都是西装革履,只有宗总穿着夹克衫,还是旧的,和当时的氛围极不协调,可他自己根本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妥。”
  和“首富”的头衔比起来,宗庆后的生活谈不上“品质”。平常,他总是穿一件普通的夹克衫,一双有点旧的布鞋,有些是最便宜的大路货,但他认为这很好,“几十元的衣服穿在身上,人家都会以为是几千元的,我干吗花那个钱?”宗庆后调侃道。
  穿衣服随便,吃饭也很简单,用宗庆后自己的话说,这辈子最爱咸菜腐乳,身体照样健健康康。如果不出差,宗庆后的一日三餐几乎都在公司食堂解决。
  杭州这些年变化很大,西湖变得越来越美,整个城市的环境也越来越干净、充满江南韵味。早年走街串巷送汽水的宗庆后,自以为闭着眼睛也走不丢,但最终他发现,杭州变得自己已经不认识了。“其实,不是杭州变化快,是他总忙于工作,根本没时间出去四处转转。”女儿宗馥莉总是劝父亲多出去走走,但宗庆后只要一出门,基本就是奔机场。
  有一次,电视台录制节目,专门把他拖到了西湖边喝茶。节目录完了,他大发感慨:“在这座城市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原来坐在这里喝茶这么舒服。”下属建议,干脆在西湖边租个地方办公得了,累了可以坐湖边喝喝茶,看看景。“那就光顾着喝茶观景了,看过的文件转头就得忘了。”宗庆后立刻否决了这个提议。
  坚守实业“阵地”
  25年,娃哈哈的总资产增长了57万倍。集团旗下的娃哈哈系列产品,销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在实体经济面临“空心化”、国际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双重影响下,宗庆后如何立于不败之地?
  宗庆后给出的答案是:一切源于我们的“专注”。“认真做好一件事,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25年来,我们的信念从未动摇,快速积累财富的虚拟经济我们视而不见,一心一意做产品、搞实业,一心一意为中国老百姓提供最实惠的必需品,是我们不变的追求。”
  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上,宗庆后可谓创造了一个很难复制的模式。宗庆后曾说:“世界上很多成功的大企业,都有一个强势的领导人,都是‘大权独揽’。”所以,一直以来,娃哈哈的“专制”在业界也是出了名的:娃哈哈集团直到现在也不设副总经理,生产、销售等各个领域的管理则是由各个部长负责。
  但这并没有妨碍娃哈哈员工的忠诚度,因为宗庆后虽然“专制”,却是个有情有义之人,25年来,他从未辞退过一个员工,一年中甚至有一半时间和员工奋战在一线。
  一方面高高在上,一方面又和大家一起摸爬滚打,宗庆后深谙“中国式领导”的精髓。
  宗庆后强势的另一面,则体现在娃哈哈对渠道的控制上,这也是宗庆后管理经销商的成功之道。
  娃哈哈拥有遍布全国的近5万个经销商,如何管理好这个至关重要的终端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娃哈哈成败的关键。宗庆后的解决之道是创立了“联销体”,即编织了一张遍布全国各地6000多个一级批发商以及三四万个二级、三级批发商的销售终端营销网,与经销商结成利益同盟体,变一家企业在市场上与人竞争为几千家企业合力一起与人竞争。
  采访中,一直关注时事政治的宗庆后认为,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是个“空前的利好消息”,“一个国家的经济,离不开实体经济,尤其制造业。工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无疑是非常正确、非常值得期待的。”
  宗庆后表示,中国的制造业中,中小企业大约占据了半壁江山,但中小企业的发展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我建议国家应该从税收、行政审批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为中小企业减负。”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种种迹象表明‘实体经济回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声音。而我们娃哈哈,将一如既往地坚守实业,为最基层、最广大的消费者提供最好的产品。”宗庆后说。

第六篇金融名人故事:名人故事:一辈子就为出一次彩


  1924年,一个新生命诞生在美国犹他州,仿佛是天性使然,他从小就厌倦学校和教会带给自己的束缚,拒不接受传统思想。到了14岁,他忽然想去工作,可年龄又不够,于是他伪造洗礼证书,宣称自己满16岁,混进了一家罐头厂干起了倒污水的工作,又先后做过乳牛场伙计、搬运工、屠宰厂工人、农场农药喷洒工……
  身边的亲人都说他太叛逆,将来很难成才,对他不抱什么希望。他27岁时,一家消费金融公司给了他一个正当工作的机会。可是他依然不安分,在他的影响下,几个平均年龄只有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跟随他甩开膀子干,他们的努力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公司的业绩奇迹般高速增长,但公司思想保守的领导层最终还是容不下他。不到一年,他就被逐出了公司。后来他流浪到了西雅图市,偶然的机会进入一家金融集团干起了主持筹办消费者借贷业务的行当,日久天长,他不守规矩的本性又渐渐显露出来,在那个保守风气盛行的年代,他破除陈规,改革创新组织与管理的努力再一次流产了。
  36岁那年,已是3个孩子父亲的他生活十分窘迫,走投无路的他不得已敲开了美国国家商业银行的门,当了一名实习生,所干的工作与勤杂工差不多,近四十岁了经常被各部门调来调去,任人差遣和使唤。
  这样下层人的生活,他熬了16年,生性叛逆的个性让他吃尽了苦头,受尽了磨难,却没干成过任何一桩他想干的事。可是,倔强的他不断告诫自己,这一辈子一定要找到一次出彩的机会。
  1967年,他已经43岁了,在许多人对人生已不再抱出彩希望的时候,他赢得了生命中的一次转机。美国国家商业银行开发信用卡业务,他争取到了一个协助工作的角色,并以超越了非传统的想法获得了银行高层的支持。带着30多年来一直对创新组织与管理的向往与实践,经过近两年的积极探索,他终于成功了。在当时没有互联网的条件下,他发展出一套“价值交换”的全球系统,并借此创建了一个组织“VISA(维萨)国际”,以至于在以后的22年里,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铁杆赞助商。如今维萨的营业额是沃尔玛的10倍,市场价值是通用电气的2倍,成了全球最大商业公司,世界超过六分之一的人口成为它的客户。他自然而然地被推上了维萨信用卡网络公司创始人的位置,后来又成为“混序联盟”的创始人及CEO。
  他就是入选企业名人堂,并被美国颇具影响力的《金钱》杂志评为“过去25年间最能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八大人物”之一,他的名字叫——迪伊·霍克。
  迪伊·霍克,这位几十年抱着信念挣扎在人生底层的超常思维大师,耗尽他大半生的时光,终于为他平凡的生命划出了一道世上最绚丽的弧,他独特的创业管理理念——“问题永远不在于如何使头脑里产生崭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而在于淘汰旧观念”激励着一批批青年走向成功。

第七篇金融名人故事:名人故事:李彦宏的故事_3000字


  2004年,百度搜索流量首次在中国超越Google,而且此后在中国市场上将这个全球巨擘远远甩在了身后;2010年3月15日,百度再次实现超越:在有全球资本市场风向标之称的纳斯达克,百度股价首度超越Google,写下纳斯达克新的传奇。
  百度这家创立仅11年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在李彦宏的带领下,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42岁的创始人李彦宏目前正在为百度的基业常青和走向世界规划蓝图。可能很多人看过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成功故事,看过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的神话传奇,却并不知道百度CEO李彦宏的故事。
  “李彦宏是当今中国年轻企业家的优秀代表,百度在高科技的领域里打出一片天地,很给中国的民族企业提气。”柳传志对李彦宏这样评价。复制李彦宏的成功方程式显然对多数人并不现实,但是人们仍然希望从他光彩熠熠的职业生涯和创业故事中得到启发。
  20岁,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
  20多岁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去企业工作几乎是多数人的职业轨迹。李彦宏的20岁与很多人的20岁并无二致。唯一可能不同的是,李彦宏选择了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职业,并成为了这个领域中的专家。
  对于90年代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来说,大多都是抱着读一个博士学位的目的去的。读了博士学位之后,可以回国做研究,去大学里当教授。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就读于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系的李彦宏却选择一条与大多数人相反的路,那就是获得博士入学资格之后,却毅然放弃这一机会,选择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李彦宏的第一份工作是去华尔街做实时金融信息检索,这份工作让李彦宏获得很高的收入,才26岁就可以租得起一套公寓,并买了属于自己的新汽车。如果换做其他人,可能就会因此满足了,安安稳稳地在华尔街这个满地是美元的地方过着悠闲的生活。可是李彦宏却在不久之后选择了辞职,但他有着自己的打算。
  在华尔街,李彦宏有两个重大发现,其一,他看到了股票市场上IT企业的火爆,也看到了IT企业中互联网企业的巨大潜力;其二,他结合自己所学习的页面链检索技术,发现自己有必要发明一种有效的互联网搜索技术,这就是后来李彦宏在美国申请的 “超链分析技术”专利。
  接着,在加拿大的一个互联网技术大会上,李彦宏向Mirosoft、infoseek等硅谷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讲解了自己的“超链分析技术”,让这些IT巨头们看到了李彦宏的价值。最终李彦宏选择去了Infoseek公司,在Infoseek李彦宏受到重用,成为当时硅谷最年轻的产品经理,并获得Infoseek公司的股票,在30岁那年成了百万富翁。
  从华尔街到硅谷,李彦宏都是职场中的优胜者,原因在于李彦宏始终都没有离开过自己所喜爱和擅长的搜索行业。他这种选择职业的方法让很多正准备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和正在工作的职场人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为了爱好而工作是幸福的,为了工作而工作是机械的、枯燥的。只要你找到了自己的爱好,并知道你所擅长的事情,就会精神百倍地投入工作,创造出别人无法创造的价值。
  当20多岁的大学毕业生和职场人们在为找工作而烦恼的时候,大家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的爱好和擅长是什么?或许在你冷静地思考之后,你会更有信心地去面对工作,更有激情的投入工作,最后获得应有的回报和成就感。
  30岁,创业者要专注和坚持
  三十而立,对于80后来说,已经步入而立之年的前夜,弹指一挥间,时间飞快流逝,在而立之年的前一夜,很多人也正走在创业的路上,而立之年我们应该立什么呢?或许李彦宏的30而立可以给很多人带来启示。
  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李彦宏,本应该继续留在硅谷,进入IT公司做一名高级工程师,然而,他在30而立之年再次选择了离开。在李彦宏正在硅谷infoseek公司利用自己的互联网搜索技术成为百万富翁的时候,中国互联网也在蓬勃发展。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已经成立,搜狐张朝阳也在国内大红大紫。但是中国互联网市场仍没有一家像样的搜索引擎公司,甚至很多人不知道搜索引擎为何物。
  李彦宏看到了国内互联网发展的机会,他要利用自己的“超链分析技术”在中国做中文互联网搜索。李彦宏毅然放弃了美国的安逸生活,开始了创业之路,这一年李彦宏刚好31岁。
  1999年,李彦宏怀揣着120万美元风险投资和一个中文搜索梦想回到了中国。1999—2003年的互联网正在演绎着互联网泡沫来临前的狂欢,门户网站、网络游戏、SP公司等各种互联网形式在中国百花齐放,众多互联网公司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快速捞钱。
  曾有人给李彦宏投资让百度做无线增值业务,李彦宏拒绝了。有员工建议李彦宏做网络游戏,李彦宏也拒绝了。他总是冷静地说:“搜索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应该专注于互联网搜索领域,我看好它未来的增长。”当时李彦宏的决定被很多人认为是“傻子”,不懂得尽快捞钱。
  然而几年过后,当中国互联网用户猛然增加到3亿,百度成功超越了谷歌成为中文搜索第一品牌的时候。曾经在无线增值业务上叱咤风云,日进斗金的“大佬”却无声无息了。李彦宏对互联网搜索的专注如一和坚持,让百度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2005年8月5日,百度成功登陆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上市目标发行价27美元,当日便直线冲破150美元,最后落定于122.56美元收盘,成为美国证券历史上IPO首日表现最佳的十大股票之一,百度的数百名员工也随之成为“百万富翁”,时年李彦宏37岁。
  在30而立之年,李彦宏毅然选择回国创业,并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专注如一地投在了自己所爱好和擅长的互联网搜索行业,也因此将百度公司从7个人发展到7000人。虽然而立之年的李彦宏获得成功有很多“天时地利人和”的成分,很多80后创业者们也可能会抱怨现在 “时过境迁”。
  但是有一点是非常值得创业者们学习的,那就是时间已经容不得我们再继续为自己的创业选择而徘徊不定,应该在现有的创业经验积累下,专注如一,激情百倍地将手头的事情做到极致。或许我们无法获得李彦宏这样巨大的成功和回报,但是也是值得自己骄傲和满足的。
  40岁,企业领袖要有船长心态
  40不惑。40岁左右的人,在享受着创业艰辛之后带来丰硕成果的同时,很多人失去了锐意进取的精神,因此导致很多企业难以基业常青。如何让自己的战船继续乘风破浪?显然英雄主义不会每天上演,需要的是船长更为高超的驾驭精神。
  在中关村,百度一直是中关村上班时间很晚的公司,在百度大厦旁边的公司里,员工都是按时上下班。但是百度公司到上午10点钟,办公室里还是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在外人看来,百度没有很多公司严格的打卡考勤制度,这样管理松散的企业如何实现10年千倍的增长呢?
  “硅谷因为年轻更加开放,追求比较实际的东西。”李彦宏曾经这样总结对美国硅谷的看法。也就是因为李彦宏在硅谷的工作经验,让他知道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并不能依靠简单的考勤制度,实实在在的业绩指标和激励制度比枯燥乏味的考勤制度更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今天,互联网的“轻公司”特质已经开始显露出它的优越性,这不仅表现在利润率方面,还表现在员工的考勤机制和激励机制方面。当某些老牌企业还在用严格的考勤制度和制度性加班制度约束员工的时候,百度等年轻公司已经开始给员工更大的自由,因此也获得了更高的效率。
  不仅如此,李彦宏也正试图将百度打造成一家“系统性足够强健”的公司,如《永续基业》一书中描述: “一个企业能否真正成功,不能因个别领导人去留给企业造成影响,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从刘建国到俞军,再从叶鹏到李一男,百度似乎是互联网公司中高管变动最频繁的公司之一,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百度业绩的增长。
  百度从2005年1月到2006年6月份额一路攀升,2006年初其份额已经超越50%,而到了2008年其份额更是高达62%,2009年份额76%。而百度的股价也在2010年3月15日突破560美元大关,一度超过Google10多美元。这与李彦宏所灌输给百度的管理思想密不可分。
  在成功带领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李彦宏就开始用“用户需求决定一切”“公司离破产只有30天”“听多数人意见,和少数人商量,自己做决定”“打破部门樊篱”等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百度,这让百度的发展不再受制于某个高管的去留,而整个企业的运行都在完善的管理机制下有条不紊地推进。
  如今,42岁的李彦宏身上有太多的光环,背后也一定有更多不为人知的压力,而他的成功也给处于不同年龄段的人很多成功启示:
  20岁的年轻人,要将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标准,这一段职场经历很可能决定你的一生;
  30岁的创业者,要专注如一,激情百倍地坚持做好手头的事,不能再轻易动摇和改变;
  40岁的企业家们,仍然要敢于梦想,在享受创业成果的同时,更要当好船长,为企业建立一套成熟有效的管理机制,并为企业的基业常青做好长远规划。

第八篇金融名人故事:名人故事:冷酷的天才思想家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战国时韩国人,我国古代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之为“韩子”、“韩非子”。他博学多能、思维敏捷、善于着述,堪称当时的大手笔,但他不善言谈,这在游说之风盛行的时代是制约个人发展的阻力。
  在群雄争霸、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韩非忧国忧民,曾多次上书韩王请求变法图强,但都不被采用。于是他发奋着书立说,写出了《孤愤》《说难》《五蠹》《内外储》《说林》等几十万字的文章。文中,他比较了各国变法的得失,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韩非在研究着述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历史观,并且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的思想理论经后人编辑整理,辑成《韩非子》一书,流传至今。
  在《韩非子》一书中,寓言故事非常丰富,达340多个,风格幽默,语言浅近而意蕴深刻,一定程度上是当时社会众生相的展示,这也是韩非寓言的一大成就。
  后来,秦王嬴政读到韩非的文章,非常赞赏。为得到韩非,秦国发兵攻韩,韩王派韩非出使秦国。在秦国,韩非不但向秦王讲解自己的学说,还劝秦国攻打赵国保存韩国。这一观点为秦国李斯、姚贾等人陷害韩非提供了口实,使得很敬重韩非的秦王也产生了疑心,于是,将其下狱。不久,韩非被毒死狱中。
  当今之世,学非所用已成为一种正常现象。当年在大学里学的是计算机,毕业后却搞了行政,这算正常;学的法律,搞了新闻,学的金融,搞了教育,这也算正常。然而如果学的是悲天悯人的医术,却做了剁肉剔骨的屠夫,这就有点让人吃惊了!
  科幻片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情节:某极端主义的天才科学家创造了一个力量强大的机器人,要以此来统治世界,屠杀人类。结果,自己反而被机器人杀死了。机器人说:“您要清楚,机器人是绝对服从创造者的命令的。所以,我首先要杀死您……”于是科学家惊慌失措地大喊着,被这个冷冰冰的机器毁灭了……好了,你应该已经明白,这两个故事,说的都是韩非子。韩非子擅用比喻和寓言,本文就以他的笔法开头,以示怀念。
  他本是儒家学派顶级大师荀子的高徒,最后却成了冷酷残忍的法家;他强调尔虞我诈、利益至上的“法、术、势”,最后却惨死在欣赏并贯彻自己理论但妒忌自己才能的同班同学李斯手上。这个实用性影响了中国所有时代的大思想家,这个逻辑性超越了同时代所有高手的大散文家,这个下笔万言的口吃者,这个命运多舛的贵公子,像一颗曾经发出耀眼光芒的彗星,迅速地陨落和消失。但那无可匹敌的光,却一次次地使人们惊叹,感叹,嗟叹……韩非子的光,是冷光。

第九篇金融名人故事:物理学家名人故事:科学家成功的秘诀


  爱因斯坦和牛顿是物理学家中最耀眼的两位,通过下面的故事,我们可以体会下他们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爱因斯坦关于他成功的秘诀。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还是二十二岁的青年时,我已经发现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这公式的秘密告诉你,那就是A=X+Y+Z!,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这公式对我有用,我想对许多人也一样有用。”
  爱因斯坦小时候,老师让同学们做工艺品,大家做的都很好,只有爱因斯坦拿出的是个很丑陋的小板凳。老师和同学们嘲笑他,说世界上还有比这更丑陋的板凳吗?爱因斯坦说有,他真拿出两个更丑陋的。他说虽然前一个板凳很丑陋,但是比后来两个要好的多。
  爱因斯坦除在光电效应、相对论等方面作出举世皆知的杰出贡献外,他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成果,由于对大量无序因子的规律性把握,成为当今最热门的金融数学的基础;他提出的激光受激辐射的概念,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与玻尔进行的论战中提出的EPR佯谬,至今仍是理论物理学和科学哲学界不断探讨的话题……
  牛顿在生活中常常废寝忘食,曾因为对研究过于专注闹了笑话,后来被大家传为趣谈。一次,他一边读着书,一边在火炉上去煮鸡蛋。等他揭开锅想吃鸡蛋时,却发现锅里是一只怀表。
  还有一次,他请朋友吃饭,当饭菜准备好时,牛顿突然脑子中灵感闪现,想到一个问题,便立即进了书房,朋友等了他好久还是不见他出来,于是朋友就自己动手把那份鸡全吃了,鸡骨头留在盘子,不告而别了。等牛顿想起,出来后,见了盘子里的骨头,以为自己已经吃过了,便转身又进了内室,继续研究他的问题。

扩展阅读文章

励志故事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励志故事推荐文章

励志故事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