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朝贡胶8篇

时间:2018-11-03 来源:励志故事 点击:

九朝贡胶篇一:名人故事:秦玉峰——与驴共舞_3000字


  2008年12月21日(冬至)子时,秦玉峰取出阿井第一桶水,“九朝贡胶”开炼。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十四,大唐皇帝李隆基正奔命于流亡蜀中的路上。日将行暮,御驾停歇在马嵬驿,禁军突然哗变。他们杀死了宰相杨国忠,并且要求皇帝处死其最爱的妃子杨玉环。
  那一年杨玉环38岁,一条白绫谋杀了她,也谋杀了皇帝最后的爱情。自此以后,皇帝剩下的唯有长恨的哀婉和感伤。“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如果不是《全唐诗》中肖行藻名下的一首宫词,也许伴着杨贵妃一起香消玉殒的还有一个惊艳的秘密。那首宫词说:“铅华洗尽依丰盈,雨落荷叶珠难停。暗服阿胶不肯道,却说生来为君容。”它暗指杨贵妃并非先天生就凝脂肌肤,而是通过长期暗服阿胶来保持自己的容颜,继而赢得了大唐天子父子两代的万千恩宠。
  这是秦玉峰最为津津乐道的一个故事。
  秦玉峰是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阿阿胶”)总经理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所执掌的这家公司编纂了一本《阿胶拍案惊奇》,杨贵妃的故事,是当中极为惊奇的一页。它拥有政治、爱情、背叛、战争等所有“惊奇”的要素,成功地将阿胶潜伏到了一场古典悲剧当中。通过一次次讲述,秦玉峰将这出传世悲剧变成了自己的喜剧。
  驴皮上的青春史
  秦玉峰身上拥有很多喜剧化的成分,既包括他的性格,也兼具他的经历。1974年10月,16岁的农民秦玉峰招工到东阿阿胶厂做临时工。
  这是一家创办于1952年的工厂,是国内第一家国营阿胶厂。此前的两千多年,东阿的阿胶始终维持着家庭作坊式手工生产,并一直秉承传男不传女的工艺传承模式。
  那时候的秦玉峰只是一个学徒工。他知道阿胶由驴皮炼制而成,除此之外,他对阿胶一无所知。
  他不知道,杨贵妃服食的阿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那部发端于战国成书于秦汉的药典将阿胶视为上品。自《神农本草经》以降,阿胶一直被视为滋补上品,甚至成为了“九朝贡胶”。明人李时珍撰《本草纲目》,直接将阿胶列为“圣药”,说“阿胶,《本经》上品,味甘,性平,无毒”,“久服轻身益气”。
  他也不知道,驴皮炼制而成的药用胶,各地民间叫法不一。江浙、上海惯叫驴皮胶,湖南一带多叫驴胶,唯山东东阿所出之胶,自古以来就叫阿胶。南朝梁人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解释道:“阿胶,出东阿,故曰阿胶。”
  秦玉峰的师傅叫刘绪香,一位老药师,他是同兴堂的第七代传人。机缘巧合,秦玉峰自然地成为那家创立于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的东阿阿胶制售坊的第八代传人,也成为了有完整传承记载的第八代阿胶制作传人。
  他跟从师傅学习全套制胶技法。一套技法下来,少则四五个月,多则一年。他那时年少,个头儿又小,铡不动干驴皮,就先从洗皮和泡皮学起。他跟师父一起把收购回来的驴皮浸泡到泡皮池中,待到驴皮浸软之后放进简易洗皮机中搅拌洗净,然后手工将驴皮上的驴毛刮净,再小心翼翼地将其晾干收藏起来,等待冬天到来。
  冬天到来之后,炼胶的故事就开始了。师傅会带领他们将驴皮用铡刀铡成一个个小方块,浸泡洗净放进大铁锅,煮完之后,秦玉峰他们要去搓皮。驴皮搓干净了,就进入了化皮程序。一块块驴皮被化成了汁,掌握独门秘籍和火候的师傅这时候显得尤为神秘。接下来就是出胶、凝胶、切胶。所有阿胶都要切成一小两重,16块阿胶正好一斤。接下来是晾胶,然后装箱、返箱、再晾胶。一箱箱的胶块很重,秦玉峰那时候都搬不动。
  一直到很久以后,刘绪香才传授秦玉峰炼胶的秘法。秦玉峰记得师傅也是一个小个子,他也年少矮小,盯锅的时候,他们师徒俩就发挥勤快、机灵的优势,干得也不赖。
  “当时的条件极其艰苦,大铁锅都是敞口的,烟雾弥漫。因为有蒸汽,冬天特别冷。我们就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他很珍惜这份得之不易的工作,“这是我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第一步。”
  年复一年,秦玉峰从临时工变成学徒,从学徒变成班长,后来又变成科长、厂长助理、副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
  终于在进入工厂32年之后的2006年,秦玉峰成为东阿阿胶总经理。他开始站在舞台的最中央发号施令。在他将东阿阿胶变成一个传奇之前,他先将自己拍案惊奇了。
  驴皮上的血气中国
  农历冬至。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个传统的节气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人们甚至忘记了该以怎样的方式对其进行纪念。但是对于秦玉峰来说,这是他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那一天,作为非遗传承人和东阿阿胶总经理,秦玉峰会在子时,在山东东阿县广场西侧的阿胶亭内,在古朴的《和一》乐声中,带领老胶工祭典药王。
  子时来临之后,他用木桶从阿井中取水,用扁担挑到炼胶金锅旁。8名老胶工随之取水、担水倒入金锅。秦玉峰手捧火炬走至炼胶锅处点燃锅下桑木柴,当桑柴熊熊燃烧起来,阿胶极品——九朝贡胶的炼制就正式开始了。作为一种象征的见证,公证人员会在九朝贡胶工艺生产线旁进行现场公证。
  已经好几年了,每年的冬至,秦玉峰都会在《和一》伴奏下点火。《和一》是他为这场仪式化行动量身定做的古乐,“九朝贡胶”则是他和一干制胶师傅搜寻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秦玉峰说:“在清朝的时候,冬至这一天,皇帝会派四品大员到东阿监制阿胶。这种胶叫九朝贡胶,也叫九天贡胶,因为它在九个朝代都是贡品。制作九朝贡胶要在冬至子时取水。制作技艺传承人,专门带着师傅炼出的这一批胶冬至九朝贡胶,因为时间性和稀缺性,价值更高。”
  整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资料的时候,秦玉峰他们发现九朝贡胶的制作方法、工艺、时间、地点、原料都非常讲究,史料也非常详细。“为了保护它,我们就把它恢复了。”
  东阿阿胶制作技艺是在2009年6月11日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玉峰自此也成为东阿阿胶制作技艺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人。
  从那一年开始,每逢冬至,东阿阿胶都会启动一个“冬至膏滋节暨中国阿胶文化节”来对“上品”和“圣药”进行声势浩大的纪念与重塑。秦玉峰说,其目的既为正本清源,又为“阿胶价值回归”。
  秦玉峰有三个徒弟,他们历年的产品一次合格率都为百分之百,历年产品优等品率排名最为靠前。
  今天的东阿阿胶,工艺、设备方面的创新贯穿整个公司,但它们丝毫取代不了晾胶、擦胶时的传统工艺。直火炼胶的大铁锅换了,因为不符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但传统却渗入到了每一块胶块当中。
  驴皮上的“价值回归”
  自1996年7月29日在深交所上市以来,“东阿阿胶”始终是一只广受关注的股票,但那时东阿阿胶与资本市场一样,温温吞吞、晃晃悠悠,既缺乏价值的发现,也几无风险的提示。“价值”,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2004年9月,华润集团通过增资扩股、成立合资公司成为东阿阿胶第一大股东,事实上控制了这家上市公司。
  华润的到来并未改变东阿阿胶的股价走势,改变其命运的,是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他在2005年4月底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使中国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牛市。
  2006年秦玉峰刚担任总经理的时候,一些基金经理到公司考察。他们问了很多问题,既有战略,也有策略,却没得到满意答复。他们质疑说:“你说的这一套,怎么跟刘总(前任董事长刘维志)、章总(前任总经理章安)说的都一样啊?”秦玉峰道:“我们的战略是长期的,怎么能不一样呢?”
  他们有些不屑地反驳说:“你说的什么文化营销、价值回归,我们都知道。这算什么?完全是忽悠!”秦玉峰不说话了。他知道这些基金经理希望他给出每年业绩至少增长30%的承诺,但他不说。
  “我有100%的把握,但我就不说。”秦玉峰道,“我关心公司长期的发展,他们更关心短期。”
  几年后,还是这些基金经理到公司考察,见到秦玉峰就说:“你真不是忽悠。你说的那些,都实现了。”
  公司越往前走,股价越高,秦玉峰就对基金经理们越冷淡。他担心对方太急功近利,靠得近了会干扰公司的经营。有时他们会在股东大会上发生争执,他的回答就只一句:“对东阿阿胶,到底是你们关心多还是我关心多?”基金经理们就噤声了。
  可是他们还是时不时地给他打电话,或是到东阿调查他。他们不只调研公司的发展,还调查他的身体。他们说:“你身体可千万不能出什么问题。”秦玉峰说:“不会出什么问题,我每天都吃桃花姬。”“桃花姬”是东阿阿胶的一个子品牌,一种类似于“固元膏”的保健食品。
  差不多十年前,秦玉峰就体验到了阿胶特殊的价值。那时他每年春节都去给一些退休老工人拜年。那些老人经历过自然灾害和大饥荒,但他每次去都发现他们身体棒得不得了。他问他们:自然灾害的时候你们是不是天天吃阿胶?他们说:那时候没东西吃,当然天天吃阿胶。
  真正让秦玉峰发现阿胶“价值”的,是一次偶然。那时候为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秦玉峰他们整理了大量史料。他发现了一份有趣的资料。
  “在明代,记录商业史的目录对阿胶的商业流通有详细记载。阿胶当时每市斤课税银一钱六分,按当时税收惯例,流通税占销售额的1/20,推算阿胶价格大致为每市斤三两二钱白银,折算到现在相当于每市斤4000元~6000元人民币。”
  秦玉峰上任后为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通过文化营销实现阿胶“价值回归”,现在他终于找到了“价值回归”之路。一位访问者形容说,秦玉峰当时“再也坐不住了,兴奋得在屋里踱来踱去”。
  他开始组织人马梳理阿胶的历史、历代医师和文人对阿胶的评价与描述,以及各种逸闻与传说。他们还真找到些好东西,既有朱熹劝其母进服阿胶的书信,也有曾国藩千里迢迢送阿胶为老母祝寿的传奇。它们有的变成了阿胶文化史料,有的变成了《阿胶拍案惊奇》。
  在整理史料时,秦玉峰他们也得到了别的惊奇。他们发现了关于阿胶的医方医案中有3200多个方子,还有200多膏方和200多食疗方。他们把这些东西印刷成册,送给消费者,让他们既知道阿胶何以得名以及阿胶之功效,也知道阿胶到底该如何进服。
  文化营销带来的“价值回归”体现到了股价上。在经历过2007年的股市“过山车”之后,自2008年11月5日股市触底以来,两年半时间里,“东阿阿胶”最高涨幅濒近400%。
  “我爱那如此温柔的驴子”
  从2010年以来,东阿阿胶已经对出厂胶块进行了多次提价。今年1月6日,他们还发布公告,宣布“阿胶块产品出厂价上调幅度不超过60%”;涨价的原因主要来自“国内毛驴的存栏量逐年下降,阿胶的主要原料驴皮资源日趋紧张,收购价格不断上涨”。
  多年来,秦玉峰一直为驴皮的来源头疼。中国的每10张驴皮中,已经有9张被他炼制成了阿胶胶块。可是驴皮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高,东阿阿胶有些不堪重负了。
  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越快,驴的作用就变得越逼仄。除了食用和药用,驴已经差不多从中国的道路上消失了。
  “我们对毛驴存栏量已经推算到了2030年,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那时候将无驴皮可用。要保证阿胶的存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养驴。”秦玉峰说,他们还在2000年的时候就发现了驴皮资源的紧缺。
  建基地,养驴。
  “我们开始进行驴从役用向商品的转化,像养牛、养鸡、养猪一样进行基地化饲养。2002年我们就开始了集中养殖,我们种玉米秸秆,然后做禽畜饲料自己养。成本很高。”
  成本高只是当中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驴不是一种群居动物,为了交配,公驴们会进行你死我活的争斗。为繁衍而进行的战争,是秦玉峰最不希望看到的。
  除此之外,秦玉峰还发现,光靠驴皮拉动不了整个产业链。“驴皮只占整个驴价值的1/10,那大部分都是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没有肉,哪来皮呢?”秦玉峰说,“要靠肉来拉动这个市场。驴肉有比较好的食用传统。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在民间有广泛的基础。我们要靠吃吃出一个市场来。”
  然而他们的实地推广,却遇到了障碍。最大的障碍来自地方政府,他们希望获得带动财政收入的项目,而养驴是一个惠农项目,无法创造大量的财税收入。一些地方官员抱怨说:“我们给你们批地、提供配套服务,却得不到任何好处。”
  慢慢地,东阿阿胶在新疆、内蒙古、甘肃、山东、辽宁等地建立了13个养驴基地。他“以肉谋皮”的原料策略开始奏效了。
  2010年7月,一批大学生到公司工作,在对他们进行培训的时候,他告诉那66名年轻人:“人生就像登山,很多时候,遥看目标,似乎高不可攀,其实每向前一步,也就距离目标更近一步。”
  他爬了差不多40年的山,在驴皮上耗费了自己的青春。如今他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注入到了养驴上。他就像诗人耶麦一样,爱那如此温柔的驴子。他愿意用自己剩下的时间,与一头头乌头驴翩翩起舞。

九朝贡胶篇二:辛毗杨阜高堂隆传


陈寿

【原文】

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翟人也,其先建武中自陇西东迁。毗随兄评从袁绍。太祖为司空,辟毗,毗不得应命。及袁尚攻兄谭于平原,谭使毗诣太祖求和。太祖将征荆州,次于西平。毗见太祖致谭意,太祖大悦。后数日,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弊。他日置酒,毗望太祖色,知有变,以语郭嘉。嘉白太祖,太祖谓毗曰:“谭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袁氏本兄弟相伐,非谓他人能间其间,乃谓天下可定于己也。今一旦求救于明公,此可知也。显甫见显思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而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谨并臻,国无

九朝贡胶篇三:越王勾践世家

安砚方 译
【说明】关于越国的历史,《吴越春秋》记载说,当年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茅山朝见四方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后就葬在这里。至少康时,担心大禹后代香火断绝,便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贺循《会稽记》说:“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此。”越国建立后,一直保持着比较落后的生活习俗,很少与中原地区发生联系。直至传到允常时,才与吴国发生了矛盾,并相互攻伐。此时,已是春秋末年了。允常死后,吴王阖庐兴兵伐越,越王句践用敢死之士在阵前自杀的战术,败吴于

九朝贡胶篇四:五帝本纪

解惠全 张德萍 译注
【说明】《五帝本纪》是《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中的第一篇。《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之作。所谓纪传体的“纪”就是指本纪。《史纪》共有本纪十二篇,以历史上的帝王为中心,上自黄帝,下至司马迁当时的帝王汉武帝,依次记叙了他们的言行政迹,同时也记载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可以说,本纪就是一部按年代次序编写的帝王简史或系统的编年大事记。本纪排在全书的最前头,历来被视为全书的纲,它保存了许多历代相传的历史资料,对于后人了解历史年代发展顺序有着重要的价值。纵观本纪十二篇,就思想内容来说,处处反映了司马迁的唯物主义史学观和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往往是从客观史实出发总结出历史经验教训,而不以个人好恶评价英雄的成败和朝代的兴衰;就艺术特色来说,最为突出的是取材慎重,剪裁适当,布局合理,详略有致,抓住重点,渲染抒情,在多数篇目中都有精彩之笔,人物真实,场面生动,感情饱满,或敬慕,或憎恶,或惋惜,或悲壮……《五帝本纪》记载的是远古传说中相继为帝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颛顼(zhuān xū,专须)、帝喾(kù,酷)、尧、舜的事迹,同时也记录了当时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情况。这些虽为传说,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地下文物的发掘来看,有些记载亦属言之有征,它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远古社会,提供了某些线索或信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就是从这远古的传说开始的,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的联合,战争,最后融为一体,在黄河流域定居繁衍,从而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创造了我国远古时代的灿烂文化。司马迁写作《五帝本纪》主要取材于《世本》《大戴礼记·五帝德》和《尚书》。材料安排巧妙是本篇的突出特点,如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与炎帝的阪泉之战,并非不可以重笔描绘,但都只是平平带过,而把笔力集中到尧、舜二帝身上去。这或许有材料不足的原因,但其效果是既突出了由黄帝开创,由尧、舜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帝王事业,又使历史事件与全篇的结构极其和谐。在叙写方式上,本篇开头对黄帝、颛顼、帝喾的记述,都是用叙述的口吻,侃侃道来;到了本篇的中心部分,则又利用了叙议结合,叙事中穿插对话的方式,既突出了尧、舜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的部落联盟首领的政治家风貌,也烘托出为历代儒家所日夜思慕的自由、民主、君臣和睦的祥和政治气氛。五帝开创的事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开端,《五帝本纪》又是十二篇本纪的首篇。这篇本纪,在记事上确立了历史发展的根基,在写作上又为以后各篇的铺展设下了伏笔。司马迁利用了连环锁的叙写方式,一环紧扣一环。如在写尧时提出舜,而重在写尧的知人善任;写舜时一方面继续扣紧对尧的叙写,一方面又突出了对舜的刻画,同时还带出了禹、契、后稷等,为以后各篇打下了基础。五帝的传说,几千年来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里,被当作贤君圣主的楷模历代传颂。“炎黄子孙”早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亲切称呼,“人皆可以为尧舜”、“六亿神州尽舜尧”,也早已成为鼓励人们贤能为善的有力口号。黄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他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清楚。轩辕时代,神农氏的后代已经衰败,各诸侯互相攻战,残害百姓,而神农氏没有力量征讨他们。于是轩辕就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各诸侯这才都来归从。而蚩尤在各诸侯中最为凶暴,没有人能去征讨他。炎帝想进攻欺压诸侯,诸侯都来归从轩辕。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貔(pí,皮)、貅(xiū,休)、?(chū,初)、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先后打了几仗,才征服炎帝,如愿得胜。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之命。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这样,诸侯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去,一路上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宁地居住过。黄帝往东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过空桐,登上了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驱逐了荤粥(xūn yù,薰玉)部族,来到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就在逐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邑。黄帝四处迁徙,没有固定的住处,带兵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设置军营以自卫。黄帝所封官职都用云来命名,军队号称云师。他设置了左右大监,由他们督察各诸侯国。这时,万国安定,因此,自古以来,祭祀鬼神山川的要数黄帝时最多。黄帝获得上天赐给的宝鼎,于是观测太阳的运行,用占卜用的蓍(shī,师)草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他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的道理,论述存与亡的原因,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虫,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身心耳目,饱受辛劳,有节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种财物。他做天子有土这种属性的祥瑞征兆,土色黄,所以号称黄帝。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建立自已姓氏的有十四人。黄帝居住在轩辕山,娶西陵国的女儿为妻,这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都领有天下: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青阳被封为诸侯,降居在江水;另一个叫昌意,也被封为诸侯,降居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名叫昌仆,生下高阳,高阳有圣人的品德。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即帝位,这就是颛顼帝。颛顼帝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他沉静稳练而有机谋,通达而知事理。他养殖各种庄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时节令以顺应自然,依顺鬼神以制定礼义,理顺四时五行之气以教化万民,洁净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往北到过幽陵,往南到过交

九朝贡胶篇五:宣汉篇

【题解】
“宣汉”就是宣扬汉代的“功德”。王充在本书《恢国篇》中说:“《宣汉》之篇,高汉于周,拟汉过周”,在《须颂篇》中说:“《宣汉》之篇,论汉已有圣帝,治已太平。”可见他是很看重《宣汉篇》的。王充认为,太平盛世的标准,应当是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以此为标准,他把汉代与周代作了对比,认为汉代“四海混一,天下定宁”,疆域广大,荒野变成良田,各民族都有所进步。因此,他明确指出:“周不如汉”。这就驳斥了俗儒“好褒远称古”,认为太平盛世只存在于古代的观点。王充指出,“圣人”也是禀气而生的,“天之禀气,岂为前世者渥,后世者泊哉?”天施气,古今若一,所以“圣人”古今都有,问题在于“世儒不知圣”。至于祥瑞,王充认为汉代并不少见,只是“帝王之瑞,众多非一”,“今瑞未必同于古,古应未必合于今”。但是他尽力在“祥瑞”问题上作文章,把社会的进步又完全归之于封建帝王的所谓“功德”上,对汉代帝王极力作了美化。
【原文】
57·1儒者称五帝、三王致天下太平,汉兴已来(1),未有太平。彼谓五帝、三王致太平,汉末有太平者,见五帝、三王圣人也,圣人之德,能致太平;谓汉不太平者,汉无圣帝也,贤者之化,不能太平。又见孔子言“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2)”。方今无凤鸟、河图,瑞颇未至悉具,故谓未太平。此言妄也。
【注释】
(1)已:通“以”。
(2)引文参见《论语·子罕》。
【译文】
俗儒说五帝、三王时期招致了天下太平,汉代兴建以来,没有出现太平。他们说五帝、三王时期招致了天下太平汉代没有出现太平,是由于见五帝、三王是圣人,圣人的功德,可以招致天下太平的缘故;说汉代不太平,是由于汉代没有圣帝,贤人的教化,是不能招致天下太平的缘故。又见孔子说过“凤鸟不飞来了,黄河中也没有图出现,我这一生可能是完了”。当今没有凤鸟、河图,祥瑞略欠齐备,所以说汉代不太平。这种说法太荒谬了。
【原文】
57·2夫太平以治定为效(1),百姓以安乐为符(2)。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3),尧、舜其犹病诸(4)!”百姓安者,太平之验也。夫治人,以人为主。百姓安而阴阳和(5);阴阳和则万物育;万物育则奇瑞出。视今天下,安乎?危乎?安则平矣,瑞虽未具,无害于平。故夫王道定事以验(6),立实以效,效验不彰,实诚不见(7)。时或实然,证验不具,是敌王道立事以实,不必具验。圣主治世,期于平安,不须符瑞。
【注释】
(1)效:效验。指吉祥的征兆。
(2)符:符瑞,吉祥的征兆。
(3)修己:指君王修养自身的道德,认真尽到自己的职责。
(4)其:表推测语气,略与“大概”同。病:感到困难。诸:“之乎”的合音。引文参见《论语·宪问》。
(5)阴阳:阴气和阳气。阴阳和:指气候正常,风调雨顺。
(6)王道:先王之道,古代圣王治国的道理。事:事实,治理国家的实际情况。这里的“事”和下句的“实”,都指天下太平。验:和下句的“效”都指祥瑞。
(7)见(xiàn现):同“现”。
【译文】
天下太平是以社会安定作为吉祥的征兆的,老百姓是以安居乐业作为吉祥的征兆的。孔子说:“修养自身以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尧、舜大概也还难于完全做到这一点吧!”老百姓安居乐业,是天下太平的证明。治理人,就应该以人为主。老百姓安居乐业就阴阳之气和谐;阴阳之气和谐就万物滋生;万物滋生就有奇瑞出现。看看当今的天下,老百姓是安居乐业呢?还是岌岌可危呢?既然老百姓安居乐业,那么天下就是太平的了,祥瑞即使不齐备,并不妨害它称为太平盛世。所以先王之道用祥瑞作为判断天下太平的根据,如果祥瑞不显著,那就是天下太平的事实还没有出现。但是有时也许天下确实太平了,然而祥瑞未必齐备,所以先王之道又是用事实来作为判断天下太平的根据的,不一定要求祥瑞齐备。圣主治理天下,盼望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并不期待符瑞的出现。
【原文】
57·3且夫太平之瑞,犹圣主之相也(1)。圣王骨法未必同(2),太平之瑞何为当等?彼闻尧、舜之时,凤皇、景星皆见(3),河图、洛书皆出,以为后王治天下,当复若等之物,乃为太平。用心若此,犹谓尧当复比齿(4),舜当复八眉也(5)。夫帝王圣相前后不同,则得瑞古今不等。而今王无凤鸟、河图,为未太平,妄矣。孔子言凤皇、河图者,假前瑞以为语也,未必谓世当复有凤皇与河图也。
【注释】
(1)主:据下文“圣王骨法未必同”,当作“王”。相:骨相。王充认为从人的相貌特征可以看出他的“命”的好坏。参见本书《骨相篇》。
(2)骨法:骨相特征。
(3)景星:参见52·1注(2)。
(4)比齿:即“骈(pián蹁)齿”,牙齿不分开,长成一片。传说帝喾“骈齿”。
(5)八眉:即《骨相篇》所说的“眉八采”。传说尧的眉毛有八种颜色。
【译文】
象征太平的祥瑞,好比是圣王的骨相。圣王的骨相特征未必都相同,象征太平的祥瑞为什么就应当相同呢?他们听说尧、舜的时候,凤凰、景星都出现,河图、洛书也都出现,就认为以后的帝王大治天下时,也应当出现这一类祥瑞之物,才能称为天下太平。依照这种想法,好比说尧应当像帝喾那样长出比齿,舜也应当像尧那样眉毛有八种颜色。帝王的圣相前后不相同,那么他们遇到的祥瑞古代和现代就不会一样。如果当今的帝王由于没有凤鸟、河图一类的祥瑞,便认为天下还没有太平,这就错了。孔子说到凤凰、河图这类东西,是要借用从前出现过的祥瑞来阐述自己观点的缘故,不一定是说世上应当再有凤凰与河图出现。
【原文】
57·4夫帝王之瑞,众多非一,或以凤鸟、麒

九朝贡胶篇六:楚世家

安砚方 译注
【说明】根据司马迁的说法,楚国是黄帝之子昌意之后。楚人的祖先之一重黎曾为帝喾的火正,因有功,被命为祝融。以后其弟吴回继之。吴回第六子季连,芈(mǐ,米)姓,是楚人的直接祖先。季连的后裔熊绎被周成王封于楚蛮,给予子男之田的爵位,定都在丹阳,是周初重要的异姓诸侯,与周之同姓诸侯鲁、卫、晋、齐等共事周成王。周夷王时,周王室衰微,而楚国却有发展,其首领熊渠借口为蛮夷,不用中国之号谥,便称自己的儿子为王。进入春秋之后,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依然称“公”之时,熊通不顾周王的反对,亦自称武王,即楚武王,楚国的叛逆性格比较突出。春秋末年孔子修《春秋》,不容忍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在《春秋左传》中将楚王皆贬称“子”。楚国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春秋时,与吴、越关系紧张,曾一度被吴国打败,进入战国后,虽有吴起相楚悼王的改革(见《吴起列传》),但由于旧贵族势力强大,不久即夭折。楚国的发展道路是很曲折的,最终为秦国所灭。《楚世家》记述了楚国从兴盛到灭亡的完整历史。从文化方面讲,楚国产生了象屈原、宋玉那样的大文学家,也产生了象老子、庄子那样博大精深的思想家,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从政治方面讲,楚国对人们有启发、有借鉴的也比较多。楚庄王的改革就是其中之一。“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还“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即使如此,伍举也入谏了。庄王居然左手怀抱郑国美女,右手怀抱越国美女,置座于歌妓舞女之中。伍举说:“有一只鸟,三年不飞不鸣,是什么鸟?”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但庄王仍旧习不改,淫乐更甚。于是苏从又冒死进谏,他视“杀身以明君”为自己的夙愿,终使庄王受到教育,幡然悔悟,竟“罢淫乐,听政”,实行一系列改革政策,杀死几百罪 人,擢升数百贤人,任用良臣伍举、苏从,“国人大悦”。楚庄王听取忠良的正面进谏而使国家强盛了,楚平王却轻信谣言,疏远骨肉、残害忠良。可见,在集权专制的封建时代,尽管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其左右也能发挥作用。而在无健全法律、无强大机构制约君主权力的封建社会,左右发挥作用的好坏、正误便完全决于君主及其左右人的个人品质、德行的好坏了。贤明的君主能勤奋听政、结交贤才、集思广益、兼听兼信、实行改革,国家政治自然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封建社会因此而出现过盛世。反之,昏庸的君主无视政事、寻欢作乐、暴虐无道、偏听偏信,国家政治自然昏暗,百姓遭殃。认真清除封建时代这种腐朽思想和专制行为,仍然是思想文化战线上不忽视的一个工作。晋国的叔向曾分析楚共王太子子比有五难:一没有贤才辅佐,二没有主要力量支持,三没有长远谋划,四没有人民拥护,五没有崇高品德,因此不能享有国家。果如叔向言,子比为王才十余日。相反,晋文公是贤君,具备好的德行,“从善如流、施惠不倦”,“好学不倦”,能结交贤才作为心腹、左膀右臂,爱到国内外力量的支持,百姓相从而归附他。这样,他不仅享有国家,且在治国中也获得突出的成功,终于称霸于诸侯。叔向所言的五难,从反面给历代统治者治国安邦献出了计策,对今人来讲,也具有主启迪意义。
楚国的祖先出自颛顼帝高阳。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高阳生下了称,称生下了卷章,卷章生下了重黎。重黎成为帝喾(kù,酷)高辛氏的火正,很有功绩,能使光照天下,帝喾赐予他祝融的称号。共工氏发动内乱,帝喾让重黎诛杀作乱者但未杀尽。帝喾就在庚寅那一天杀死了重黎,让他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也去任火正之职,仍称之为祝融。吴回生下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都是母亲腹裂而生。长子叫昆吾,次子叫参胡,三子叫彭祖,四子叫会人,五子叫曹姓,六子叫季连,季连姓芈,是楚国王族的祖先。昆吾在夏商时曾经做侯伯,桀时被汤灭亡。彭祖在殷朝时曾经做侯伯,殷朝末年,彭祖被灭。季连生下了附沮,附沮生下了穴熊。他的后代中途衰落。有的在中原,有的在蛮夷,史书未能记载下他们的世系。周文王的时候,季连的后代有一支叫鬻熊。鬻熊如同儿子般侍奉文王,早死。他的儿子叫熊丽。熊丽生下了熊狂,熊狂生下了熊绎。熊绎处在周成王时代,成王要举用文王、武王功臣的后代,于是把熊绎封到楚蛮,封给他子男爵位的田地,姓芈,住在丹阳。楚子熊绎和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

九朝贡胶篇七:梁惠王章句上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
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
’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
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
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
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
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
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
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⑴:‘经始灵台⑵,经之营
之。庶民攻⑶之,不日⑷成之。经史勿亟⑸,庶民子来⑹。王在灵囿⑺,幽鹿攸伏⑻。幽鹿濯濯
⑼,白鸟鹤鹤⑽。王在灵沼⑾,於轫⑿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
‘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⒀曰:
‘时日害丧⒁?予及女⒂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⑴《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 ⑵
经始:开始规划营造;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⑶攻:建造。 ⑷不日:不几天。
⑸亟:急 ⑹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 ⑺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⑻
幽鹿:母鹿;攸:同“所”。 ⑼濯(zhuo)濯:肥胖而光滑的样子。 ⑽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
。 ⑾灵沼:池名。 ⑿於(wu):赞叹词;轫(ren),满。⒀《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
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是的誓师词。 ⒁时日害丧: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时,这;日,太阳;害
,何,何时;丧,毁灭。 ⒂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
人也以次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次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
。《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
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
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
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
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
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
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挺②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④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
恶⑤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⑦,
其无后乎!’为其象⑧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注释】
①安:乐意。 ②梃(ting):木棒。 ③庖(pao):厨房。 ④厩(jiu):马栏。 ⑤且人
恶(wu)之:按现在的词序,应是“人且恶之”。且,尚且。 ⑥恶(wu):疑问副词,何,怎
么。 ⑦俑(yong):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 在用土偶、木偶陪葬之前,经历了一个用草人
陪葬的阶段。草人只是略略像人形,而土偶、木偶却做得非常像活人。所以孔子深恶痛绝最初采
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始作俑者”就是指这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后来这句话成为
成语,指首开恶例的人。 ⑧象:同“像”。
【译文】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
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
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
‘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
葬罢了。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
;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⑥,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⑦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⑧;壮
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
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
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
(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③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
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
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⑤
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 ⑥比:替,为;一:全
,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⑦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⑧易
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译文】
惠王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
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
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
,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
、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
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
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
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③问曰:‘
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
雨,则苗渤然⑤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
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⑦水之就下,
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语(yu):动词,告
诉。 ③卒然:突然。卒同“猝”(cu). ④与:从,跟。 七八月:这里指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夏
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 ⑤渤然:兴起的样子。渤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⑥人
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牧”由牧牛、牧羊的意义引申过来。 ⑦由:同“犹”,好像,
如同。
【译文】
孟子见了梁惠王,出来以后,告诉人说:“远看不像个国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严的
样子。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 “我回答说:‘要统一才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又答:‘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有谁愿意跟随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呢?’ “我又答:‘天下的人没有不愿意跟随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天旱的
时候,禾苗就干枯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这样
的情况,谁能够阻挡的住呢?如今各国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
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真象这样,老百姓归服他,就象
雨水向下奔流一样,哗啦哗啦谁能阻挡的住呢?”
【原文】
王曰:“吾

九朝贡胶篇八:扁鹊仓公列传

邱永山 译注
【说明】这是一篇记叙古代名医事迹的合传。一位是战国时期的扁鹊,另一位是西汉初年的淳于意。通过两千多年前享有盛誉的名医业绩介绍,能使人了解到祖国传统医学在那时已有相当高的水平。这些医学家们不仅善于综合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也能使用汤剂、针灸、药酒、药熨、按摩、甚至食疗等各种治疗手段;他们医治的疾病也很广泛,诸如现代医学的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均有涉及。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当时医学理论的提高,通过他们及其之前的医学家的努力,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已初具规模,人们在努力掌握这种理论以指导医疗实践。他们都主张治疗要从实际病情出发,要精心慎重和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反对以偏概全、浅尝辄止、墨守成规的错误态度。他们也提出了有关疾病预防的一些问题,反映了预防医学也引起了这些有远见的医学家的注意。作者笔下的扁鹊、淳于意,都是既有某些传奇色彩而又深深植根生活实际的艺术形象。传奇色彩使人物个性更生动鲜明;植根生活使他们的言谈举止真切如睹,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性。这种使传奇和写实把握得恰到好处,以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艺术方法的结合,也就使传中的艺术形象神而不诬,奇而不诞,夸张而不失实。这是本文最有特色之处。另外,古医书往往术语叠出,文字也抽象生涩,令人望而却步。此文中所谈,主要是医术,作者却能在平实的叙述中时见波澜陡起,读来也算得晓畅易懂,文章的故事性、通俗性得到一定的提高,于是这篇专业性很强的文章,自然会引起更多读者的阅读兴趣。再次,文章的选材也颇具匠心。文中对扁鹊、淳于意的重要生平,尤其是从师经过、医术精妙等,都能娓娓谈来,毫不板滞雷同。同写名医,同写医术,能避免此弊,足见作者选择材料时,趋新避同的价值取向。文章在介绍淳于意时,选写了24条和医案类似的材料,作者却把它们写得段段精采新奇,使人不觉重复冗长,充分显示他医术的超绝精妙,一位令人啧啧赞叹的医学家形象也就栩栩如生出现在人们眼前。
扁鹊是渤海郡

扩展阅读文章

励志故事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励志故事推荐文章

励志故事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