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的朝圣路6篇

时间:2018-11-02 来源:励志故事 点击:

篇一:[各自的朝圣路]各自的朝圣路——读余秋雨《莫高窟》有感_400字

  人类的将来,就是要在这颗星球上建立一种有关真、善、美的宗教,寻找一种皈依人性至纯的信仰,走出一条通向内心神圣净土的朝圣路!
  莫高窟给与我们的,不是佛教故事,不是鲜艳色条,更不是佛教圣地的名声。就像余秋雨先生说的“它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奇的多”。这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博大精深的佛教理义被寂寞舞者演绎得淋漓尽致;千年的宗教史和文化史在身人交融中诉说和传递;虔诚的信仰,为美的信念在邂逅的一瞬间爆发。经历了这种仪式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仪式的洁净与高超。
  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会投奔这种仪式,接受神明的洗礼和熏陶,洁净充满欲望的身体和灵魂。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的信男善女也一定会时时抬头,仰望前方——金光闪闪,千佛显圣。
  不一定有什么宗教,但一定要有一种信仰,相信真诚永远战胜邪恶,智慧永远击败愚昧,心中的上帝永远在朝圣路上指引着我们,一步一步跋涉到天堂。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篇二:[各自的朝圣路][2013暑期征文]苦难——人生的垫脚石——读《各自的朝圣路》有感_900字


  
  我很有兴致的读完了周国平的《各自的朝圣路》,、作者在不惑之年,生活中却发生了一连串想不到的变故,这些变故促使作者将更多的精力用来思考令人困惑的人生难题。因此写下了这本散文集。作者在,朝圣心路,这一辑中,写到了苦难的精神价值,作者认为苦难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是一种机会。人性的某种特质唯有籍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
  我很同意作者的观点。关于苦难,古人早已有所深刻见解,南朝颜延之在《秋胡》中写到:“有怀谁能已,聊用申苦难。”还有清代唐甄的《潜书·劝学》中说道:“道者,其中无苦难之事,有便安之利。”是的,苦难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去经历的,不过苦难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其意义,也就不同,有些时候,它是一块绊脚石,让你消极度日,有时它一块垫脚石,让你走的更远,飞的更高。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苦难是,对于强者是笔财富,对于弱者却是万丈深渊。”这句话说的甚好,说到底,苦难其实就是上帝给人的一道考题,即使无法写出完美的答案,或是全盘皆输,这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你对待苦难的态度,你若是积极面对,苦难就会鞭策你一直向前,然而,你若是消极躲避,苦难就会折磨你的精神和灵魂,直到把他们消磨殆尽,而你也早已失去了对生活本该有的那份活力和希望。
  我和作者一样,无意颂扬苦难,而是想说明,苦难确确实实,是人生的一笔特殊的财富。
  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从小双耳失聪,双目失明,一直生活在无际的黑暗和痛苦之中,后来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海伦凯勒,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并考入哈佛大学,写下了一系列着作。试问,是什么让海伦凯勒成功的?我觉得,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她的导师莎莉文小姐对海伦凯勒的细心教导,另一方面,便是海伦凯勒本身的惊人的毅力,那又是什么激发出了这毅力呢?是的,就是苦难,换句话讲,是苦难给个海伦凯勒力量,让她比其他的人,更加的迫切的想要了解这个世界,想要战胜苦难。苦难也许也是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一个途径,打开成功之闷的一把金钥匙。其实,到了最后,到了我们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苦难之时,低下头,看看我们的脚下,会发现,我们正踩着苦难堆积成的垫脚石,一步一步的走在我们各自朝圣路上……
 
    初三:张倩

篇三:[各自的朝圣路]关于春节的习俗_3000字

  简介
  传说,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而且通常在大年初一出没。
  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和习俗。
 
    小年简介
  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腊月二十四(又有:北方小年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所以有一句民间习俗叫做"官三民四船五"。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祭灶
  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腊月二十三的晚上,要把灶王爷和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不过,祭灶时要把关东糖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让灶王爷别说坏话。
  趣闻
  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哪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春节习俗
  在送灶时,人们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槽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灶糖
  灶糖(关东糖)是一种麦芽糖又称麻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形的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其掂着虽然很重,但质料十分细腻。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年前习俗
  腊月二十四
  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史料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腊月二十五
  做豆腐
  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也会买一大筐豆腐以吃其来充饥等)。
  接玉皇
  旧俗、新俗都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闲暇娱乐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腊月二十六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八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二十九
  祭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

篇四:[各自的朝圣路][超新星小学组]入冬以来,成都的雨。_3000字

  (一)
  近日来,入冬的蓉城沿街的榕树叶子黄了枯了干巴巴的挂在枝头,跌落在地上,平添些落寞萧瑟;但银杏不一样,同样是落叶,却别有一番风情,一片片的银杏叶飘然而下,那透明的金黄亮丽、纯净、华贵,阳光下熠熠生辉,冷雨中明丽悠然,让人觉得这不是生命的谢幕,而是倾其一生最重要的出场,优雅、酣畅、迷离、陶醉……让人忍不住心生怜惜,为之歌唱为之起舞!
  也就在这些天,我所熟知的一个同事,一个正值壮年身患癌症的病人,以跳楼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和那些在街角院落跌落的落叶一起,远离红尘侵扰,病痛折磨,也失去了爱的抚慰。一世红尘,两分入泥,一分云卷云舒风吹去,空荡荡,徒留一声长叹。当我知道这个消息,有些震惊,但凡患癌症能走能动我觉得是好幸福的事___就有转变或扼制的机会,或者有机会以有限的能力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愿,或者以更完美的姿势告别这个世界。他曾经是我的领导,因为层级较多,我们之间接触较少,几乎没有,只是偶尔见面问候一声,但他的音容笑貌,略显清瘦的笑容却恍若刚见过一样。
  我无力想像一个人从13楼跌到地上的情形。
  勇气乎?与其受病痛折磨而死,不如干脆跳下去一了百了。悲壮乎?我们的社会环境还没有允许我们有选择自己死亡方式的权力,___除了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意气乎?没有希望的生命,一眼望到黑的胡同,没有一点亮光,选择寻找天堂的世界。可是生命从一开始就是从生走到死的旅程,任何人都逃不脱繁华落叶的宿命。
  现代西医以大量先进仪器为后台,能深入全面检测人体的每一寸肌肤,器官,判断其是否变异,损坏,甚至推测生命长度,这种结果以白纸黑字打印出来,只要识字就能看出病情端倪一二,高智商的人拿着检验报告那十之八九也清楚病情的状况了。进行精准治疗是医学水平的进步,但同样心理辅导却未能同步跟上,当病人拿着几乎和死刑判决书一样的死期报告的时候,谁来安抚他们内心地动山摇的决裂、撕扯和崩溃?先进的检测设备?一样无助的亲人?或者是自己强大的内心?拟或是专业的心理辅导?
  (二)
  不知道是环境的恶化还是医学技术的进步,也许是两者兼而有之吧,近年被确诊为癌症的病人明显增多。以前似乎是圈子以外的,或是影视剧里倾情演出,逐渐渗入到自己熟知的人。与好友闲聊,她讲了另一个癌症病人的事。他和她是同事,三年前体检出来患癌,一个月之后就离开了,大家也觉得好好的,能吃饭能动,感觉是被吓死的。
  刚30出头的他,工作上也是蛮拼的,经常熬夜到一两点钟,当然付出也获得了肯定,很快被提升到了领导岗位,后来即使不加班养成的生物钟也要到凌晨才能入睡。朋友说,当时感觉也很震惊,那么快!按道理,他受过高等教育,历经磨练,心理素质应该很高的。但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心里防线突破了,很快就崩溃了。如果当时检测报告在家人手上而不给他自己看,情况是不是另外一种结果?大多数人是期盼自己看到结果的,即使忐忑不安,也心存侥幸,希望不是其中之一。
  现在国内的医学检测设备更新了,但心理辅导却没有跟上,或者说完全没有。医生面对来来去去的同一类病人,天天望着一双双绝望又热切祈盼的眼神,心里会有对生命的怜惜之意,会时常咏叹生命无常,对现实的无力,却还要回答“还能活多久的问题”。病人面对苍白的数据和网上貌似精确的死亡统计数据陷入无底的绝望__对一个事业蒸蒸日上,充满着希望,环抱着爱的人来讲,世界这么大,还有好多地方没去,还有好多的想法未实现,生活如此美好,现实过于残酷,心理防线瞬间瓦解。如何面对死神便成了一个难题。
  我认识一个1998年被确诊为淋巴癌的患者,那时去看望他的人都觉得他的时间不多了。但现在只要晚上7点左右去体育场跑步都还会遇到他和妻子。他坚持每天室内腿训练一个半小时,室外跑步一个小时。他说了一件事,三年以前,他感到自己双腿无力站立困难,有天真站不起来了,就自己跑到电脑城买了好多运动光碟,然后总结制定了一套锻炼腿部力量的运动计划,几个月下来效果不错,就一直坚持了下来。坚强的意志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他在与癌症做斗争的过程中占了上风,死神也是有敬畏的。同时另有数据显示,我国大量病人在后期过度治疗,靠医疗设备维持生命,最后离开的时候,插满各种各样的生命仪器,以延续生命体针。
  发达国家心理辅导相对健全,帮助病人面对死亡,坦然接受即将面临的一切挑战,协助病人和家属做出选择,舒缓对死亡的恐惧,部分国家允许满足一定条件的安乐死,让选择如何死也成为公民的一种权力。除此之外,如何面对死亡还是一个社会工程,人们从小被教育,死和生一样自然,都是人间万物的规律,理解死是人必然的归宿这一含义。但我们的教育或者我们的文化里,死是忌讳的,万劫不复!死后便是鬼,是狰狞恐怖的。如果把死神作为最高的殿堂,在心里上理解,我们必然要面对的难题,我们的心灵是不是更干净些呢?我们所做的事是不是更有建设性,更有意义呢?我们是不是更愿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事去做,善待身边的人,和自己所爱的人一起生活呢?
  (三)
  朝圣是精神之旅。每次在藏区看到信徒拉着一车一家的家当,三叩一拜,默念“六字真言”,祈盼福佑的时候,感觉心灵被净化了一次,就像看见那里白的云或薄如纱翼轻如棉球在蓝的天幕下空旷的天地间舞蹈,心瞬间被融化,人也轻灵起来。
  在藏区,无处不在的经幡,随处可见的马尼堆,昭示浓厚的宗教文化。但看着迎风飘扬的经幡,探寻客好奇又敬畏的还有一个地方__天葬台。
  这也是一个让人无力想像的一个地方。
  今年暑假带孩子去西藏,在札什伦布寺的时候,我们请喇嘛做导游,一并讲解寺内宗教文化。札什伦布寺坐落在日喀则城西尼玛山东面,背靠高山,依山势逶迤而建,殿宇依次排列,金顶红墙黑窗白屋檐,恢弘大气庄严肃穆,是藏区建筑翘楚。年轻的喇嘛带我们走了几处经堂,我不大记得了。但我还记得钦措大殿,这个历代班禅讲经和喇嘛们辩经的地方,也称大经堂,可同时容纳2000人。喇嘛说钦措大殿历经12年修建完成。他是从左侧的门带我们进去的,中间是功勋卓着的大师的塑像,其余全是一排一排横的竖的固定的凳子,上面铺上藏区手工羊毛毯,一大股酥油和藏区的膻味。没有很亮的照明灯,只有微弱的酥油灯光,窗户不多而且较小,所以尽管是白天也显得有些阴暗。
  喇嘛走在前面,在佛像前让我们摸了摸什么东西,说会为我们带来好运。然后指着脚下一块被踩得溜光的石头说,“这是以前天葬台的中心!”我惊诧的喝到,“这里以前是天葬台吗?”虽他还是一如往常微笑点头默认,我心里已是翻江倒海__天葬台,一个不知道穿着什么样衣服的天葬师,拿着一把刀,默然的,像切着猪肉一样把尸体分成一块一块的,乌黑的血流了一地,浸润着有些荒凉有些贫瘠的土地;头上秃鹫盘旋,等候着即将到来的美食。人一断气,便和动物没什么区别了。我们一直没有把自己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觉得既然是人,就得高于自然,所以觉得死亡是恐惧的。但在那一刻我们又和其他生物一样了__我们并不高于自然,生与死都是自然现象。想着想着都觉得自己轻飘飘的了,但又很疲倦。该寺的喇嘛每天诵经都会经过这里,除了经文,这是不是也算一次精神洗礼?在可预知的生命结束的时候,自己曾经拥有的财富、地位、权力都如浮云,人类又回归到动物的本质,这样会不会让他们的修行更加笃定,让他们面对死亡时更加坦然?让他们简单的一点一线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据说藏区主要以天葬为主,间有火葬、水葬、土葬等形式。天葬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是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西藏人推崇天葬,是认为拿“皮囊”来喂食秃鹫,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
  在沿雅鲁藏布江从日咯责回拉萨的路上,在一处观景台我选择下去拍照,同行的他们要不累了要不高原反应,只有我一人下来。路旁江边有一个巨大裸露的岩石像一座小山样,上面挂满了经幡。我没有选择往岩石的路,而是沿着人工修建好的梯子往江边走。正面观景台有一个简单介绍,雅鲁藏布江,海拔3800米。雅鲁藏布江在藏语里是“天上飞来的水”的意思。江水从岩石的右方顺流而下,滚滚而来的江水不见水浪滔天但看水势湍急。正前面大概宽约200米左右吧,再往右走一大片大概是沼泽或者湿地,然后是贫瘠的免遭不绝的山脉;左边就是318国道了,然后依然是层层叠叠的山脉。在可以望见的尽头是两座山的交会处,河道也由宽变窄,那里的水流更加急速翻滚吧。
  我沿着梯子往下走,左边镶有一块介绍,上面赫然写着“水葬台”!我心里一震,“水葬台?”刚去过曾经的天葬台,现在又站在水藏台上面?说的高雅一点是无数生命灵魂与躯体分离的地方,想的通俗一点就是一个个尸体扔在水里的地方,我刚还在想这冰冷刺骨的雪水里会不会又鱼,这会笃定这江水肯定是有鱼的了。还好,不大的“观景台”还有两三个人在拍照,而且整个地方干净不见有污秽血迹,湍急的水流盘旋着在脚下的江堤转了一个弯,轻扣堤岸又盘旋着远去,再远一点宽阔的江面波光潋滟,远处天水一色,极尽美好。人到生命的尽头与自然合为一体,归于自然,融于平静,是不是最好归宿?在自然面前,一切事物的生与死都是宇宙万物的一场循环,想来死亡也并不可怕,因为旧事物的消逝也代表着新事物的延续。
  尘归尘,土归土,水经过千回百转还是到大海去。我在水葬台站立了良久,还是一片空白,又似乎不是,我身边离开的人,像幻灯片似的,他们年轻的老的笑的忧伤的面容,一张张闪过,人死了?是什么感觉?人有灵魂的吗?他们在一直福佑着我吗?或者他们的肉体和他们所谓的灵魂全都消失了,唯一没有消失的,是我的记忆__我的记忆里他们存在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灵魂以爱的方式存在着。灵魂缘于生者的想像和祭奠?我们想要自己的灵魂更加久远,是不是需要更深厚的爱,更多的善举,更多有意义的事让记忆保留得长久一点?或者留下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纪念物?”思想或是其他?
  (四)
  几年前我曾看过《相约星期二》,这几日又翻出来重读,据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1994年身患绝症,一年后与世长辞。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最后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醒事箴言,加上他们在学校的经历以及莫里如何面对死亡的全过程缀珠成链,形成此书。
  莫里几乎是逼视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从失去行走能力,到连做最隐私、最基本的事情的权力也被剥夺___上厕所,擦鼻涕,擦洗自己的身体,除了呼吸和咽食外,他几乎一切都得依赖于别人。而这一过程无时不在承受病痛的折磨。米奇问他是否会自哀自怜。
  “有时候会的,在早上,”他说,“那是我悲哀的时候。我触摸自己的身体,移动手和手指__一切还能动弹的部位__然后为自己失去的感到悲哀。我悲哀这种缓慢、不知不觉的死法。但随后我停止了哀叹。”
  “需要的时候我就大哭一场。但随后我就去想生活中仍很美好的东西,想那些要来看我的人,想就要听到的趣事,还想你__如果是星期二的话。我们都是星期二的人。”
  在生命的最后,他完全依赖于他人___替他翻身、擦脸、按摩,他会闭上眼睛陶醉于其中,“就像刚出生的时候样。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你的大脑深处。”陪着老人生活的也有同样的感受,随着他们年纪的增大,就越更显出孩子般的稚气,看到你安排好事情的喜笑颜开被妥帖照顾安稳幸福的神情。他们像成人那样给予,又像孩子那样接受;不时会有他们日渐衰老的痛,时常心里又会蔓延陪着他们慢慢变老的欣喜,祈祷时间无限制的停止下来,让幸福成为永恒。我曾有过看着一个陌生老人离开的经历。80多岁的他住进医院的时候,差不多瘦的一把骨头。才进去的前些天,他喜欢把控着遥控板选择自己喜欢的频道。老伴不时过来陪他说说话,主要还是女儿照顾他。给他买了婴儿奶粉,打点滴输营养液__他几乎吃不下硬的任何东西了,回归到婴儿的状态。在一天中午睡午觉以后就再也没醒来。医生过来看的时候,甚至都没再抢救。他的离去是宁静的、安详的。我甚至都没有恐惧感。爱人和女儿一直在他的身边。
  莫里和米奇在讨论婚姻家庭的时候,莫里认为婚姻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没去尝试,你就会失去很多很多。
  “爱人对你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你会意识到这一点,尤其当你处于我的境地的时候。朋友对你也很重要,但当你咳得无法入睡,得有人整夜陪伴你,安慰你,帮助你时,朋友就无能为力了。家庭不仅仅是爱,而且还告诉别人有人守护你……只有家庭能给予你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相爱,或者死亡。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莫里和米奇的课堂还涉及到世界、感情、死亡、金钱,以及对衰老的恐惧和完美的一天等等方面的讨论。莫里喜欢的24小时是怎样的呢?
  “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想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我们的友情……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没有固定公式的。它需要双方用爱心去促成,给予双方以空间,了解彼此的愿望和需求,了解彼此能做些什么以及各自不同的生活。我们需要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且去接受爱。
  “在商业上,人们通过谈判去获胜。他们通过谈判去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但爱不同,爱是要像关心自己一样去关心别人。”
  因为莫里老人的话字字珠玑,我忍不住摘录了书中好多原话,我想如果曾有过类似苦痛经历或者能想像这是一个承受着病痛的智慧老人在最后岁月留给世人的人生体会,你也会很珍惜,。而且通过语言文字,我们能汲取建设自己生命的养分,让我们能更好的去面对自己。他的有些感受也是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他才告诉米奇如何施爱于人,但很快又流泪了。为未曾原谅曾经的好友,直到他几年前离开而后悔流泪。
  病人膏肓的莫里体会到,记恨和固执毫无意义,我们需要原谅别人,我们也需要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我们不应该陷在遗憾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与生活讲和。跟自己和解。跟周围的人和解。
  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来过,然后我们离开。不同于风中漫无的落叶,我们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
    四年级:卢婧婧

篇五:[各自的朝圣路]说再见,我的远方_550字

  想要用一朵花开的季节眷念,向着铁路所延伸的方向,说一声再见,我的远方。
  喜欢在有阳光的时候坐在草地上,看阳光刺穿树叶散落在地的圈圈,可以用三棱的镜子使它们斑斓。而现在坐在7月的阳光底下时,感觉是逃离了考前的重复生活。背上一个大大的背包,向着铁轨的方向行走,这是中学时代想要叛逃的想法,当然,纯粹的只有想象,在虚幻的生活或者是故事里进行的远方旅行。
  以前常是趴在书桌前想象着一个人去远方旅行的样子。就像小说中的主人公那样,通常都是背着一个大大的旅行包,或者是一把吉他,自己一个人开始上路,离开囚禁自己很久的城市.但是回归现实,离开虚幻,我们却真实的被困在网的里面,而在网外面的世界里只有仰望。
  想象中远方的样子,像爱尔兰的天空,普罗旺斯的熏衣草,法兰西的古镇,西藏的山峦。我对我的朋友们说,以后的以后,我们会一起去远方,一起朝圣理想中的圣地.但是现在,我们必须沿着各自的轨迹,继续自己的行程.
  向往着远方的时候,只有仰风,我们安静的待在网里,仰望着那个洞口,对着一方小小的天空不断在祈祷。
  远方的风,远方的季节,远方的路。现在我站在年华的面前对着我的远方说了一声:再见。但是我相信,以后的以后,会有一天,我们要用一朵花开的时间离开,行走,路过,到一个叫作遥远的地方。在风远去的季节,远行……

篇六:[各自的朝圣路]朝圣之路_1000字

  我在草原上看见了一个朝圣者。
  他裹着一身破旧的黑色长袍,脸上尽是岁月所留下的风霜,双手分别套着一个木板。他每走五步便是一拜,十步便是一次“五体投地”:全身跪下,匍匐前进。下身蜷曲着,上身平放于地面,头叩于地。
  虽然在车上仅仅看到了一眼,却能够想象出他目光里的向往,一举一动中的虔诚,心中的敬畏与神圣。
  他没有同伴,也没有带任何包裹。就这样,在海拔高达4500米的草原上,顶着迎面袭来的的刺骨寒风,五步一跪十步一拜地朝着他心中的圣地前进。他没有理会别人或是惊异,或是敬佩的目光,无法自拔地沉浸在属于自己的朝圣之路中。
  他,会去哪里?
  周围已经没有太多的帐篷能够使他找到地方留宿,而对于所有佛教朝圣者而言的神圣之地,拉萨的布达拉宫,似乎还有很远。但是显然他自己似乎对这一点毫不在乎,仍旧在努力地去靠近那片属于他的天堂,去魂牵梦萦他的那片土地。
  在一部纪录片中,我明白了朝圣者朝圣的意义。但凡通过“五体投地”的形式去朝圣的人,都可以洗净一生的罪恶与过错。诚心所向者,还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于是不仅仅在青藏高原这块土地上聚集着数以万计的朝圣者们,在耶路撒冷的土地上,也总会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们。
  不得不承认,在这芸芸教徒中,一个家庭给了我前所未有的震撼。
  他们采用了更劳累,也是更残酷的朝拜方式。炎炎烈日之下,跪走在最前面的应该是父亲,他穿着一身破布,膝盖上的布已经被磨破了,隐隐约约看见的是血肉一片模糊。
  哥哥和妹妹跪走在父亲的后面,他们的膝盖与父亲无异,都是鲜艳的红。妹妹似乎快要撑不住了,只得由哥哥一路拉着胳膊缓慢却又吃力的前行着。
  在这一个家庭队伍的最后,是一个白发苍苍的奶奶,裹着一身黑纱。她明显落下了很多,不过仍在一厘一厘的前行着。
  纵观整个队伍,缺少的是父亲的妻子,哥妹俩的母亲,祖母的儿媳。
  他们是否是在为那个正在病床上与死神做着殊死搏斗的苍白女子,做着深深的祈祷。祈祷仁慈的耶稣去拯救她
  就如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一个又一个的朝圣者们都在为着自己的信念与夙愿,用自己的汗水、鲜血和生命,书写与绘画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朝圣之路。
  而我们,是否也应在心里去修建一座巍峨的布达拉宫,一座耶路撒冷城,一片自己心中的净土呢?
  我在草原上看见了一个朝圣者。
    六年级:陈科睿

上一篇:最后的生机9篇
下一篇:七彩石6篇

扩展阅读文章

励志故事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励志故事推荐文章

励志故事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