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鹤唳的故事7篇
风声鹤唳的故事篇(1):风声鹤唳_400字
早已忘记,
世界是什么时候失去了美丽。
在这人类文明的二十一世纪,
没有任何生机。
遥望天际,
只见云彩却不见你,
我一个人躲进地下掩体,
烤问着自己。
打开生命的日记,
我回到过去,在梦中寻觅你,
却一不小心打开了伤痛的回忆。
金丝猴在树梢上哭泣,
狼在山峰享受唯一的孤寂,
小藏羚羊的眼中已不仅仅是恐惧。
狂沙卷大地,污染在继续,
云儿落下苦涩的雨;
干什么编这错误的程序,
让我来看悲剧。
可心中却毫不惊奇,
因为是我们在玩游戏。
为呀为什么?不早点回心转意,
现在真的来不及。
为呀为什么总要等到无能为力,
才后悔去。
我不再拷问自己,
走进致命毒气,
最后一次呼唤着你。
把绿色深深埋进淤泥,
等待亿万年后的奇迹。
风儿吹过发隙,
似乎是你为我在唱第九交响曲。
子弹在攻击,杀戮不停息,
蘑菇云从地平线升起。
阳光如剑锋利,
刺进你残破的纱衣,
龙把眼睛紧闭。
你不愿放弃,
拼命向城市飞去,
想让人类的心不再迷离,
却注定被人偷袭。
天空没有留下你优雅的舞姿,
那是宙斯眼泪的痕迹。
在那一刻里,
我痛恨上帝,
风声鹤唳的故事篇(2):关于战争的成语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个成语,八字连同可以,只用后四字也行,是形容人在十分惊恐之时,稍微有些风吹草动,便紧张害怕得要命,常形容失败者的恐惧心里。
要注意成语中的“唳”字,不同于眼泪的“泪”,粤语两字读音相同,普通话“唳”不读“泪”,而读“立”了。此字可解作鸟儿鸣叫之声,“鹤唳”当然本指仙鹤鸣叫,但泛指鸟儿鸣啼。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即把风声鸟叫声也当成了敌人追赶的异常声响,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敌人的军队,足见战败逃亡时惊吓恐惧到了什么程度!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
风声鹤唳的故事篇(3):八公山览古_2000字
寿县是安徽省保存最完好的古城池,曾经是楚国的都城,淮南王的治所,历史悠久,古迹众多。被称为”寿阳烟雨"、“西湖晚照"、"东津晓月"、”紫金迭翠"、“珍珠涌泉"、”硖石晴岚"、“茅仙古洞"、”八公仙境"的“寿州八景"是这些胜迹中的代表,而”八景"中的“八公仙境"更是独具风采、别具一格。它是一幅描写古代政治风云的恢弘画卷,也是一座记述古人聪明才智的巍巍丰碑。因此当年以楚考烈王、淮南王刘安、和谢玄、谢石为代表的八公山的主人们虽早已驾鹤西去,但他们演绎的经典故事和积淀下来的楚风汉韵却如长虹贯日,传唱千古。
八公山古称北山、淝陵、紫金山,位于寿县城北2公里处,山上树木繁茂、深远幽深,由十几座山峰连绵起伏,着名的山峰有四顶山、紫金山、凤凰岭。山虽不高大峻拔,但层峦叠嶂、沟壑纵横、郁郁葱葱。站在四顶山顶部往远看,淝河绕城郭,淮水闪银波,寿春城阙在湖光映照下更显得雄伟、壮观。八公山之所以成其名,这与当年的淮南王刘安有关。
刘安是一个伟大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一生喜欢读诗书,鼓琴瑟,深谙治国经邦之道,潜心钻研着书立说。和刘长相比,他更有亲和力,善解人意、尊重别人。刘安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一时间淮南国境内文人荟萃,精英齐聚,门客上千。这些宾客在淮南王府进行讲学、议事,刘安和他们进行各个领域的探讨和交流,刘安天资聪明和门客着有《淮南子》一书,涉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农田、水利等很多领域。刘安还痴迷神仙方术、鸿宝之道,广纳天下方士贤人在山清水秀的北山上筑炉炼丹,以求长生不老之术。一日有苏非、李尚、左吴、武被、陈由、毛周、雷被、晋昌等八士求见,门卫看是几个银须皓首老者,认为他们垂垂老矣,没有什么能耐,就把他们拒之门外,并没有向里通报。八公爽朗一笑,立刻变成八位齿白唇红的童子,门卫大惊失色,慌忙报告刘安,刘安闻讯竟顾不上穿鞋,赤脚跑出来行弟子大礼,八公留下后,和刘安同登北山之巅,重修仙炉、共炼仙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也由此天下广为流传,而豆腐的制作也使刘安成了豆腐的始祖。北山也因此成为八公山。
一段时间里,以寿春为中心的淮南国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欣欣向荣的局面。但书生意气的刘安最终成了充满悲剧色彩的历史人物。刘安的父亲刘长是汉皇刘邦一个幼子,由于辖地地大物博、民殷国富,羽翼渐丰的刘长渐渐不满足受人之约的淮南王了,他暗地与人勾结蓄意谋反,后因事情败露,在被流放云南途中绝食而死,刘长的三个儿子也三分领地,身为长子的刘安承袭父位被封”淮南王",刘安即位后,励精图治,广纳贤士,治下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但因为父亲的去世,在他心里始终有一道迈不过的坎,而他十分喜欢的八公里的剑客雷被、武被及儿子先后背叛他,向朝廷密告他密谋反叛。公元前122年,汉武大帝以刘安“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逆事等罪名赐刘安自杀。刘安死后,他的门客和亲人被杀死很多。刘安死后被葬在四顶山下寿凤公路一侧的山岗上。
刘安招贤纳士给人以启迪,教人以哲理。豆腐的发明和《淮南子》成书使得刘安名垂青史,影响和名声远大于同时代其他王侯,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使灵秀的八公山多了份神话色彩。
八公山的出名还与我国历史上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息息相关。“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典故就发生在那场战事里。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坚率领八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东晋政权发动的一场侵略性战争。东晋政权以谢玄、谢石为代表的将领机智勇敢、同仇敌慨,以少十倍与敌的八万弱旅,在八公山下、淝河岸边最终战胜扬言投鞭断流的前秦八十万劲旅。起初前秦军队逼近淝河并拉开阵势,东晋军队不能渡河。这是谢玄派使者对苻坚弟弟符融说,你们率军队孤军深入我方,而且布置阵势又逼近水面,是不是想打持久战啊,如果不是,想速战速决就请你们军队后撤一定距离,我方过河我们再一决胜负怎样?前秦一些将领说,我军强大人多,我们不能后退,一定把他们杀的鸡犬不留。但苻坚认为,只给他们稍微留点场地,等他们过河在全歼他们,就下令后撤。一声后撤命令下过,秦军就像决堤洪水一发不可收,晋军乘机过河一阵追杀。在八公山下,秦军听到风声鹤唳的声音也以为是晋军埋伏在哪的军队,相互践踏死伤无数,符融也在退乱中被杀死,苻坚也在不久之后被部将杀死。
苻坚惨败原因是因为狂妄自大、刚愎自用,军队内部成分复杂,不能团结一致。临战大乱,自乱阵脚,最终惨败并且在之后不久苻坚被部下所杀,前秦政权最终四分五裂、土崩瓦解。而东晋政权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弱小的一方在强敌面前只能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才能绝处逢生、转危为安,而文官愿意舍身成仁,武将有必死之心的这种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和信念也是这场战事胜利的保证。
打开历史的长卷,八公山经历和见证了发生在楚汉大地的太多成败和沧桑,古今多少事,启迪百代人。
五年级:单辰
风声鹤唳的故事篇(4):2013年高考作文各类经典素材(一)_3000字
1、“馒头老太”:诠释信义
“摊主回家吃饭。买馍请把钱放到箱子里。谢谢合作。买馒头的请留钱。”郑州市纬五路62号院热闹起来了,不时有陌生人来巷口打听一位卖馒头的老大娘。人们争相传议,年过七旬的张景珍卖馒头从来不用守摊,回家吃饭休息只需把摊子一撂,顾客拿了馒头自然留钱。“比自动售卖机还强。”5年来,买卖全凭市民自觉。
对于人们的诚信,“馒头老太”没有丝毫担忧,她说:“啥时候饿了就把摊子撂这儿回家,可放心了。”她对那些想买馒头的人和那些不买馒头而路过小摊的人有一种充分的信任一虽然摊主不在,但买者也能够自觉地将买馒头的钱放到收款箱里。小小的“无人馒头摊”,彰显了诚信的巨大力量和难能可贵。与此类似的还有“无人报摊”,摊主黄友翠说:“你信别人,别人也信你,不在于有人没人,全在信义。”
放下零钱,拿走一袋馒头或一份报纸,留下的是一份诚信。这种在“无人值守”中自觉投币的诚信坚守,昂扬着一种向善的力量,照亮着世人的胸怀,让人从心底升腾起一股暖意,如沐春风。
妙写人物:随着公众对社会诚信现状评价的走低,由诚信缺失引发的信任危机也越来越严重。但是,郑州“馒头老太”的馒头摊却让我们看到了诚信最真实的模样。在信任遭遇危机的当下,“馒头老太”告诉我们:仁爱与善意、信任与道德都是相互的。
素材运用:在“人人不敢扶老”的诚信缺失的社会大环境下,“馒头老太”的坚守信义折射出我们内心深处的善。
2、明耻
语日:知耻近乎勇,耻之为用大矣哉。时代变迁,耻的观点也有不同。譬如前清时期,每人背后拖着一条无用的发辫,那时若是短发光头的先生们,总觉羞答答难以见人。又如缠足风气最盛的地方,十七八岁的女郎容貌无论怎样秀美,金莲若不小至三寸,便以为耻。
可见“耻”在各个社会里都一样:不合理的社会以不合理为荣,合理的社会方以不合理为耻。
某次,日本人在大连开产业博览会,南满铁路公司照例要赠送中国每个大官一张头等车票,以示优遇。某大官,携其十五龄幼子,同车去大连。车出沈阳一站,检票员忽来检票,问某公子年龄几何,某以实相对。该铁路规章年逾十四岁者,须购半票。检票员向某索票,某拿出各种身份证据,拒不买票,双方争执得不可开交。此时,满车中外乘客的视线,全注视在这一幕滑稽剧上。于是有一位满铁高级职员出面调停,向检票员用日语说:“这是中国大官的脾气,宁肯丢人,不肯丢钱。这张半票由我代补好了。”这场风波总算完了。一张半票,其价不过八元,但在这位老官看来,坐火车买票是可耻的;而坐车揩油,丢国家体面却不算是耻。
常见许多名流要人,天天谈话,教训别人应知羞耻。他们以为穷人做偷儿,是可耻的,而卖国分赃却不可耻;妓女接客是可耻的,而达官贵人,昼夜笙歌,却不可耻;在马路旁高喊老爷小姐,向人求乞是可耻的,而在租界里,洋房汽车,娇妻美妾,拿老百姓汗血任情享用,却不算耻。
这就是因为各人身份不同,时代不同,所以以无耻为有耻,以有耻为无耻。只有大家认清楚了:出卖大众利益的,高官厚禄,以剥削民脂民膏为生的,方是人世间的奇耻大辱;靠自己的汗血,过清苦廉洁的生活的,却是世间唯一知有羞耻的人。这样的时代方能有进步。知耻方可以言勇,明耻方可以教战。
素材运用: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不仅要知耻而正行,还要区分什么是真正的耻辱,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公民。
3、生命接力:两位妈妈“换肝救子”
哲哲和团团,这两个不满周岁的孩子得了先天性胆道闭锁,需要肝移植手术,但双方家长却无法和孩子配型。庆幸的是,两个妈妈发现她们可以互相为对方捐肝。于是,一个80后、一个90后年轻妈妈毅然决定“换肝救子”。
2012年9月14日,换肝手术在北京武警总医院顺利完成,医生说,如果成功渡过术后危险期,那么就标志着这两个孩子的康复进程走完了三分之二,生存率将很高。
“今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14日早上7时多,病房里,两家人中最年长的团团姥姥拉着团团妈和哲哲妈一起合影,“做完手术就好了,一切都好了。”
术后宝宝们还将入住重症监护病房,观察两至三天。如果顺利,两名宝宝在三周后出院。不过术后两个孩子还有几道关卡要过:比如出血、胆漏、血栓等术后并发症以及感染、器官排斥等危险。
哲哲出生时,重6斤3两。但罗丹和丈夫没想到,一个月后,“健康”的哲哲却被诊断患有胆道闭锁。哲哲的最佳治疗方案是进行亲体肝脏移植,但夫妻俩都是B型血,和哲哲的0型血不搭,易产生强烈排斥反应,那一刻,罗丹感觉天都塌了。
为了孩子的病,罗丹急得几天没吃饭,别人劝她放弃算了。“哪怕儿子不能活,也得让他从ICU出来吃饱一顿饭再走吧。”罗丹并没有放弃,为了“下奶”,罗丹开始拼命吃饭。与此同时,哲哲也挺过难关,开始进食。
与哲哲的遭遇相似,今年1月11日出生的团团出生后也被确诊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而且双亲都无法给他换肝。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位妈妈在胆道闭锁互助QQ群上相识,在向对方倾诉着自己的无奈时,彼此发现可以试一试“换肝”。
“看到儿子遭的罪,我就知道不能放弃治疗。
就一定要救他。”两位妈妈说,不管将来发生什么,她们都愿意为儿子付出一切。
两位妈妈“换肝救子”却引发了是否符合规定的伦理争论,但她们的无私母爱却赢得了网友的支持:“平凡妈妈、不平凡的爱。”“伟大的母亲,是她们的不放弃,让两个孩子重新找到了生的希望。”“如果我的孩子需要我的心,我都可以给,不要说一点肝!”素材运用:“换肝”救子引发的伦理争论还是没能阻挡两位母亲救活孩子的强烈愿望.救人重要,还是规则重要?两位妈妈的舍己救子行为也许能给类似病例提供一种新的解决途径。
4、输不起
从古到今,“输不起”情结深植于中国文化基因中,纠结在领导们的脑子里,因为输不起,所以无法接受批评、拒听反对意见、打压异己、逆我者亡。整个社会,每一个角落稍稍掌握一点权力的人,哪怕是保安,也大多输不起:不愿接受批评,不肯认输道歉,从不承认决策失败,不能欣赏对手的优秀,闻过则怒、闻功则喜。
朱棣还是燕王时,与刘伯温之子刘颢下棋,见局势不妙,发威说:“卿不少让耶?”刘颢正色道:“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朱棣一听,面色发青。这盘棋,朱棣输了。及至朱棣登位,刘颢称疾不至,被捕入京,仍坚持原则毫不屈服:
“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朱棣将他下狱,刘颢不愿受戮,自尽而死。
下棋输不起,要别人让他:政治上输不起,让别人下狱。羞怒自卑至此,却还感叹:怎么就赢不了他呢?
“输不起”的故事喧嚷于史册中。拥有权力的人,或因无知,或因病态,为了“维稳”,不惜采用极端手段,鞭尸的伍子胥可算典型。“输不起”的根子是什么?是自卑。
相对于“输不起”的,是一种开阔的胸襟、气度、容忍、包涵、雅量、欣赏……这些素质在史册中偶尔发光,却十分灿烂。
输得起的领导者,我首推秦穆公,他派遣三主将伐郑,在崤山之役被晋军伏击,全军覆没。主张出兵的由余自请治罪,秦穆公说:“罪止寡人一身,与爱卿何干?”他穿上素服哀悼阵亡将士,并亲自迎接被遣回的三主将。承认失败,是何等了不起的胸襟,所以跻身五霸也。
楚庄王围攻宋城,大夫子反前去窥探宋军虚实,巧遇宋大夫华元也在窥探敌情。子反问华元:
“子之国何如?”华元老实地说:“惫矣,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之。”子反又问他为何愿意吐露军情,华元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子反闻言,大为感动,也向华元据实以告:“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子反回来向楚庄王报告经过,楚庄王责问他为何泄漏军机,他从容地说:“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何以楚而无乎?”楚庄王默然。
这段往事的核心是“诚”,是子反的气度,楚庄王的包容。子反跳脱了你死我活的格局,从敌人的眼中看到了尊严,从而萌生雅量。楚庄王的默然,是一种高蹈。如果他把子反训斥一顿,或治以泄漏军机之重罪,然后挥军猛攻,宋军势必覆灭。果如此,“五霸”中还有楚庄王吗?
素材运用:输得起,是一种高贵的君子风度,但并不是没有原则的宽容。诸如南海诸岛的得失,事关国家安危,那不能输。从历史寻根,将输得起、输不起的故事重现,无非是还原人性的尊严与光辉,以对照那些狭隘自卑的文化弊病而已。
5、文明不是做给人看
20世纪80年代,我曾和林斤澜、柳溪两位老作家访法。在一个风雨天,我们所乘的汽车驶在乡间道路上。在我们前边有一辆汽车,从车后窗可以看清,车中显然是一家人。他们的车轮扬起的尘土,一阵阵落在我们的车前窗上。终于到了一个足以超车的拐弯处,前边的车停住了。开车的男人下了车,向我们的车走来。为我们开车的是法国外交部的一名青年翻译,他摇下车窗,用法语跟对方说了半天。后来,我们的车开到了前面。
我问翻译:“你们说了些什么?”
他说:“对方坚持让我们将车开到前边去。”
我挺奇怪,问为什么。
他说:“对方认为,自己的车始终开在前边,对我们太不公平,他自己也根本没法儿开得心安理得。”
隔日,我们的车在路上撞着了一只农家犬,只不过是“碰”了那犬一下。它叫着跑开时,一条后腿稍微有那么一点儿瘸。法国青年却将车停下了,去找养那只犬的人家。十几分钟后回来,说没找到。半小时后,我们在一个小镇的快餐店吃午饭,那法国青年说他还是得开车回去找一下犬的主人,要不然心里很别扭。终于找到了养那只犬的农家,于是他郑重道歉,主动留下名片、车号、驾照号码……而此时那只犬已经若无其事了。
回来时,他心里不“别扭”了。接下来的一路,又有说有笑了。
我想,文明一定不是要刻意做给别人看的一件事情,它应该首先成为使自己愉快并且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正如那位带着全家人旅行的父亲,他不那么做,就没法儿“心安理得”;正如我们的翻译,不那么做就“心里很别扭”。
素材运用: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用任何法律来强制约束,而自觉由人们来遵守,并逐渐演变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当我们认为道德不再是应该履行的一种义务,而是像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时,真正的文明才离我们不远了。
6、守住人生的百分之三十
近日在某网站看了一个小段子,很风趣,也很现实,大抵如下:一部高档手机,百分之七十的功能是没用的:一款高档轿车,百分之七十的速度是多余的;一幢豪华别墅,百分之七十的面积是空闲的:一大堆社会活动,百分之七十是无聊空虚的:一屋子衣物用品,百分之七十是闲置没用的:一辈子挣钱再多,百分之七十是留给别人花的……最终的结论是一生活简单明了,享受人生,守住百分之三十便是最好。
我仔细对照了自己的生活,不,对照了一下很多人的生活,虽然觉得段子中某些言语有点偏颇,但理的确是那个理。于是,我不禁扪心自问:
生活中的你我,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最好”r)事实是:寥寥无几。百万富翁有百万富翁的忧虑,平民百姓有平民百姓的烦恼。这,是很残酷也很普遍的现实。其根本原因何在7很简单,因为都不想守住百分之三十的简单人生。难以填平的欲壑,永无休止的攀比,让忙忙碌碌的你我,根本没时间也没精力去享受美好的人生。没房子没车子的,拼命想买房子想买车子:有了房子有了车子的,又想拥有更大的房子,更漂亮的车子……人生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就怕戳破,就怕看开。只要能够拥有人生中的一个个百分之三十,或聪慧或愚钝的你我,都会活得有滋有味,都会过得丰富多彩。
素材运用:知足者常乐。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在追求那些不必要的物质满足的同时,失去的是人生的快乐。只要记住:“珍惜当下,够用就好”,就能让生活变得简单快乐得多。
7、好得很平庸
美国诗人艾略特·温伯格曾说过一番话,让人一时半会儿醒不过神来。
他说,几年前,他被邀请担任一个诗歌比赛的评审,需要读六百本当年美国出版的诗集。每本诗集的作者他都不熟悉,不过所有诗集都通过了初审,写得都不错。可是,当他好不容易读完了这些诗集,却无奈地承认,没有哪本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因为,这些诗好虽好,却大多好得很平庸。
“没有人试图出奇制胜,我本来盼着有本特别差的,找到一个‘坏诗人’。但没有‘坏诗人’,每个都不错。”艾略特说。
这番话让人有所开悟。原来,好得四平八稳、中规中矩、保守陈旧也是一种失败。没有“出奇制胜”,没有鲜明个性,一团和气,大同小异,难怪都“好得很平庸”。
现在,处处都是“聪明人”,都是志存高远的“好诗人”和“好孩子”,没有几个愿意“试着做得像傻瓜”,因为创新、创造、
风声鹤唳的故事篇(5):《红与黑》读后感(8)_3000字
万物的第一原则,乃是保存自己,乃是生活下去。
您播种的是毒芹,却指望看见麦穗成熟!
——马基雅维利
之所以选择司汤达的《红与黑》作为我研究的内容,源于最近在阅读着名企业家万科地产老总王石先生的传记《道路与梦想》过程中,读到了王石先生早年在兰州读大学的经历,那时的他因为倔强和骄傲的性格始终不能融入学校的环境,一心向往着于连式的光荣,憧憬着野性和自由的生活。于是在了解王石先生的过程中,我对《红与黑》这部小说发生了强烈的兴趣。在同父母的交流中得知,现今五六十岁的知识分子很少不知道这部小说的,在当时那个年代,他们都曾怀着激昂和强烈的情感对待其中的主人公,那个叫做于连的年轻小伙子。并且以此为伴度过了孤独而迷茫的青少年时代。于是我在想,这部小说究竟有怎样的魔力和魅力,足以使其在经历了近两百年的时间依然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曾经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则坚信五十年后这部小说才会有读者,他说:“我将在1880年为人所理解。”故而虽然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于连,但是我们只有在解“其中味”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能完整揭示整部小说的真实含义。
在《红与黑·卷上》的卷首,司汤达引用了假托丹东的一句话:“真实,残酷的真实。”在《红与黑·卷下》的卷首,他引用了圣勃夫的一句话:“她不漂亮,她不搽胭脂。”同时,作者还有一句题词,至于全书总目录下,用英文书写的To the happy few,意为“献给少数幸福的人”。我们将这三句题词串联起来,不难发现作者给我们提出了两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究竟什么是这部小说中的真实?究竟谁是少数幸福的人?实际上我认为,这两个问题就是敲开《红与黑》这扇大门的两把金钥匙,因此它们也是我在这篇文章中所要剖析的重点。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真实”这个问题,即《红与黑》中的真实究竟是什么?
提到真实,在我看来,真实是一种本质,是一种经得起考验、经得起推敲、能够长久存在的东西。《六祖坛经》说:“凡有相皆属虚妄”,能够看到的表面现象固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毕竟是虚妄之物。司汤达反复声明他五十年后才能得到理解,这就意味着,他所指的真实,绝不仅仅是于连的爱情,于连的死亡,神学院的黑暗,以及种种政治斗争这些故事情节和内容,而是指一种不能为所有人一眼看穿的真理和智慧,这才是真正的真实。不过,在剖析内核之前,我们还是要大致了解一下《红与黑》中的故事内容。
文章的主人公于连·索莱尔快到19岁时到德·莱纳先生家当家庭教师;21岁左右进入德·拉莫尔府做秘书;23岁前后左右入狱,两个月后死。从出场到被处决,仅仅四年左右
的时间。小说第44章描写于连在入狱后的内心独白中有这样两句:“盛夏,一只蜉蝣早晨九点钟生,傍晚五点钟死,它如何能理解夜这个字呢?”“让它再活五个钟头,它就能看见和理解什么是夜了。”这样一个甚至尚未到达正午时光的年轻人到底是怎样的呢?
文章的副标题是“1830年记事”,事实上,作者通过这部小说,向我们完整展现了整个19世纪法国社会的概貌:在法国小城维里埃,耶稣教会横行霸道,资产阶级自由派虎视
眈眈,封建贵族生活在危机四伏之中,巴黎的上层社会已烦闷无聊为特征,外省的生活封闭狭隘,心灵被铜臭气毒化,从上到下,从贵族到平民,最高的行为准则只有一个:带来收益。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出生于上层社会的人属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社会地位底下的人想要跻身上流社会,无疑比登天还难。可惜我们的主人公偏偏是一个不安于现状、进取心极强的人,他聪明、敏感、干练、骄傲而又倔强。虽然出身卑微,但在个人英雄主义的理想驱使下,野心勃勃,渴望成功、发迹,宁愿死上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他喜欢读自己的“可兰经”:卢梭的《忏悔录》、拿破仑的《圣赫勒那岛回忆录》及大军公报。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挑战和征服中,他似乎一步步在迈向飞黄腾达的道路,然而仿佛在攀登上最高峰时,两记响亮的枪声让于连从云端重重地摔落在地上,所有激荡人心的勇气和野心都灰飞烟灭,他回到了真实的生活里。那么,下面我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就缩小到于连身上,也即,拨开云山雾罩的重重迷障,在于连的命运中,哪些是虚假的?究竟什么又是真实呢?
我以为,我从中提炼出了三条线索,并且这三条线索是互相承继的。
第一条线索,19岁刚刚进入德·莱纳先生家做家庭教师的于连憧憬着拿破仑摧枯拉朽式的大革命,希望所处的社会能够重新经受一番大革命的洗礼。在初出茅庐时,他甚至曾经幻想做维里埃的市长,建立伟大的事业,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世界的主人。然而在步入巴黎后,他才发现现实的残酷。他曾经说:“象我这样一个可怜的乡下人,我,被判定永远地穿着这套愁苦的黑衣服!假如我早生二十年,我也会象他们一样穿着军服。在那时候,象我这样的人,不是被杀,便是在三十岁上做了将军。”不能步拿破仑的后尘,他只好选择黑袍来做时代的“军服”,以大主教的“十万法郎的年俸,蓝绶的勋章和统治权”为奋斗目标了。
写到这里,我不由的想到司汤达的一位朋友问他,小说的题目是什么意思,他解释说:“红”意味着,于连若出生的早,他会是个士兵,因为红色指红色的军装,代表军队;然而他生不逢时,只好披上黑色的道袍,这就是“黑”。在司汤达的解释中,“红”与“黑”不是对立的,而是并立平行的。这二者的不同在于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区别,然而他们都毫无疑问地通向一个唯一的目标:成功。而贯穿于这两条道路之中的,则是那宁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的不可动摇的决心和野心勃勃的烈火雄心。在我看来,整部《红与黑》中所有的沉浮升降荣辱兴衰似乎都可以忽略,唯一能够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强烈的进取心。于是,关于于连究竟是个人主义野心家,还是一个反抗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英雄,值得同情还是应该批判,多少年来人们争论不休。我并不想纠缠于这样意识形态的问题,我所关注的,乃是人的命运,人们心里的东西。于是我方才深刻理解了开头所讲的王石先生为什么如此渴望于连式的光荣,因为我在于连身上似乎隐隐约约看到了我的影子。我想,这是每一个渴望在更大的舞台上做大事业的踌躇满志的年轻人都会有的感受。我们是幸运的。而对于于连,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全部的抱负和野心只能是镜花水月一般,能够渴望,却难以真正触及。
第二条线索,我们来分析于连为了实现它巨大的野心而采取的手段。这样一个孱弱而腼腆的平明青年不仅要处处显示知识和能力上的优势,也即他最初打动众人的惊人的记忆力还要采取种种不大光彩的手段,例如虚伪、作假和违心之举。为了渴求崇高的荣誉、幸福和自由,他决心用卑鄙的手段达到目的。他是一个新生的自由资产阶级式的人物,却扮演了虔诚信徒的角色;他在精神和信仰上都倾向于雅各宾派,却参加了保皇派的阴谋;他是一个民主主义者,却处处要装得像个他所鄙视的贵族。他的所作所为处处与其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真实想法背道而驰。正是这种矛盾使得他的野心不仅没有实现,反而葬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想要做一个真正的野心家,首先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树立清晰和明确的目标,其次要对周围的环境和时代背景有充分透彻的认识,也就是说能一眼将利益格局、人事关系以及华丽背后的盘根错节和重重机关看透。此外,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和现有的状况制定详细合理的战略战术,在执行战略的过程中,必须以彻底的自我管理和钢铁般的意志力控制自己完成目标。在所有一切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要时时做到冷静、理智、专注、务实、执着方能成功。对比于连,我们发现他口口声声“成功”“发迹”“飞黄腾达”种种,却从未说清楚他究竟要的是什么。他动辄想当今一个主教比当年一位将军多挣多少钱,然而他关心和谁吃饭胜过多少薪水,他拒绝了和爱丽莎有利的婚事,不走富凯那样稳妥的发财之路。因而它更在乎的不是钱,而是荣誉、平等和自由,因此他想三十岁当上将军,第一次提升就欣喜若狂,有了骑士封号就喜出望外。他并不是一个务实的人。因为他“不属于任何客厅,不属于任何小集团”,正如德·拉莫尔侯爵所言:“他没有一个不失去一分钟、一个机会的律师所具有的那种机灵和狡猾的才能。”他所真正在乎的获得的东西,并不是实际的金钱、职务、地位,而多是贵妇的青睐、能力的实现、自尊心的满足,甚至哪怕远离男人的目光,这也能使他感到放松和自由。这样的品质就决定了他其实并非一个真正的个人主义野心家,他缺乏除了野心之外的东西为他铺路,帮助他走向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于连只能是一个失败的、糊涂的、头脑不清楚的、不够求实务本的、自不量力的堂吉诃德式的人物。
最后一条线索,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于连最终的命运。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有句:“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是于连在入狱后思想和处境的真实写照。之前我们看到于连的爱情、于连的野心、于连的奋斗,当他从胜利走向胜利一路高奏凯歌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于连一下从云雾中跌入现实。真实永远不是浮于表面的,就像深海里的鱼,唯有在高压、寒冷、孤独的环境下才能生存。也就是说,真实是能够让我们触摸到生命中最疼痛和最战栗的。就像一个不漂亮,也不搽胭脂的朴素的女人,却懂得生命朴素的智慧,能够与相爱的男子过着相知相伴的白头偕老的生活。股神巴菲特在华尔街金融危机时曾经说过一句很着名的话,只有海潮退去,才能知道究竟谁在裸泳。也许,当危机真正来临时,我们才能变得真正充满睿智。我想,小说最后几章中于连入狱后心灵的转变,表明了他已经从迷雾中走出,一步步触摸到了生命的真实,真实的生活。这里我的文章实际上就已经引向了第二大部分的内容:究竟谁是少数幸福的人?
要分析谁是少数幸福的人,怎样做才能成为少数幸福的人,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指人的心理欲望得到满足的过程,是一种和谐的状态。人活在世界上,我个人觉得归根结底是为了追求幸福。然而真正懂得什么是幸福的人却少之又少,于是人们熙熙攘攘,来来往往,为名为利,最终依然不快乐、不幸福。让我们看看于连在这个问题上是怎么做的吧。于连首先是把社会和他人的标准作为自己获得幸福的标准。他的所有虚伪、算计、警惕和所谓的“作战计划”和防范措施无一不是为了出人头地、飞黄腾达。然而这一切实际上与他的本性,与他内心的呼唤构成了强烈的冲突和矛盾。因此他总是处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紧张状态,虽然他在一步步往前走的过程中确实曾为阶段性的成功和欣喜若狂,快乐到了极点,但是他这种野心实现后的狂喜并非他真是的快乐和幸福。外在的过于强烈的冲击吞噬了真实的自我,他已经失去了真实的自我。然而于连毕竟不是一个像机器一样不需要自我的冷酷而残忍野心家,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性情中人。于是他所有向上爬的伎俩和手段总是漏洞百出,终不能为人所接纳,被视为异类,因为他的与众不同而陷入到无止境的痛苦之中。在他入狱之后,大彻大悟,并且在最后的法庭辩论上采取了一种“自杀”式的行为。因此有人讲于连的“成功”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反而是他的失败促使他走向幸福之路。从这个角度讲,也许,入狱后的于连就是司汤达心目中的“少数幸福的人”。
作者将此书献给少数幸福的人,我觉得这其中蕴含了他本人的对人生的一种体悟。司汤达在写作这部小说时已经四十七岁,饱经沧桑的人生使他赋予了其作品对生命与幸福的深刻含义。说到底,所有的社会科学、人类的文学艺术创作关注的都是人性,都是人的命运。司汤达在二十二岁时曾经说过:“几乎所有的人生不幸都源于我们对所发生的事情有错误的认识。深入地了解人,健康地判断事物,我们就朝幸福迈进了一大步。”于连之前的不幸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深入了解自己。司汤达对人生的三大信条是“自我、幸福、精力弥满”,他追求的并非于连眼里的成功,故而我们会微微感觉到他在描写上升时期的于连时流露出一种嘲讽的口吻。在我眼里,司汤达是一个明智的人,他认为有才智的人应该获得它所必需的东西,才能不依赖任何人;然而当这种保证已经获得,他还把时间用增加财富上,那他就是一个可怜虫。他笔下的于连就是这样一个他口中的可怜虫。像那个传说中的西绪弗斯一样,于连用他全部的力量试图将一个注定要滚落下来的巨石推上山顶,最后这块巨石并未登上山顶,可是于连成功了。他在生命的最后就像久在海上颠簸的水手回到陆地上一样,在宁静安详中离开了世界。
在我眼里,幸福和成功是一体的,能够获得幸福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幸福有两层含义,首先是要有基本的物质基础,就是世俗的金钱、名誉、地位,我想没有人会拒绝这方面的成功,因为没有人希望自己穷困潦倒,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失败者。歌德说:“勋章和头衔能使人在倾轧中免遭挨打”。的确,这样的幸福不仅是必须的,而且对于希望超脱的人来说,这无疑能够帮助他们摆脱为利益勾心斗角的小圈子。幸福的另一方面就是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比物质和外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同时应该相信,在人类精神的伊甸园里,必有一个生命树,树上必有一颗属于你的果子,去寻找这颗属于你的果子,这是你毕生的使命。当我们寻找到这颗果子,带着它到茫茫的大千世界中再去寻找那个最适合我们的位子,我们就会得到真正的幸福。也就是说,当自我和外在达到一种高深和玄妙的平衡后,我们就会建立起真实而强大的精神坐标。当我们拥有了如罗曼罗兰所言“一颗清明宁静非常关切的灵魂”,这种信念将会支撑我们度过未来吉凶难卜的岁月。即使遭遇世界上最惨痛和耻辱的失败,我们都能生活在攻不破的精神城堡里。我想,这就是幸福吧。
至此,我已经全部解答了我在文章开头提出的那两个问题。现在我试图把“真实”与“幸福”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回归到《红与黑》这部小说的本身。真实是不变的本质,而幸福是我们追寻的目标;真实是超越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背后的冷静的智慧,幸福是整部小说探讨人性的核心。关于这两点,我不敢断言自己已经解“其中味”,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考对其进行解读。我的解读并未涉及过多的具体故事情节以及于连的两段爱情,我真正想要做的,是希望能够从一个更高的视角来高屋建瓴地俯瞰整部小说。我坚信,唯有真正透过琐碎的现象触摸到冷静和理智的本质,我们才能得到智慧和力量。我想,司汤达写作这部小说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吧。
风声鹤唳的故事篇(6):爱心与冷酷_900字
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绿树参天,水草丰盛。一块嶙峋的怪石掩映在树木林草之间,很有原始森林的意境。一群小狮子不知何故,突然纷纷向怪石之后退却,满目惊恐,战战兢兢。在它们面前,竟然是一头牛犊。相比小狮子,牛犊身量不足一半,体重也比小狮子差得悬殊。但是牛犊却四蹄活蹦乱跳,双眼炯炯有神,一副无所畏惧的气派。请勿误会,此情此景并非发生于原始森林,而是野生动物园上演的意外一幕。人们意外于牛犊的无畏,更为意外于小狮子们的怯懦!可能唯有小狮子的饲养员知道其中的奥秘。
饲养小狮子的野生动物园,颇具充满爱心的饲养条件。饲养员可谓终日精心喂养这些小狮子。盛夏,饲养员有一个特殊任务
风声鹤唳的故事篇(7):名人故事:赛珍珠与林语堂_1500字
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所以如此熟悉中国人民的生活并进行成功的描述,完全得益于她在中国长期生活的经历。她在中国度过了将近40年,而这40年是她一生最难以忘怀的岁月。
赛珍珠一贯对中国社会的状况和发展很关注,她住在南京时,手边有一份英文杂志,叫《中国评论周报》,她每期必看,而且一页页看得非常仔细。其中,新辟的一个闲话中国政治、社会、日常生活的专栏《小评论》引起了她的注意,《小评论》专栏作者林语堂对事物新鲜独到的观点,锐利确切的笔锋引起了她的兴趣。
1933年一个晚上,林语堂邀请赛珍珠到家里吃饭。他们谈起了以中国题材写作的外国作家。林语堂突然说:“我倒很想写一本书,说一说我对我国的实感。”赛珍珠十分热忱地说:“你完全可以做得到。我盼望已久,希望有个中国人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
1934年,赛珍珠读罢林语堂《吾国与吾民》的手稿,喜出望外,忍不住拍案惊呼:“这是伟大著作!”并亲自为该书撰写近4000字的序言。林语堂对赛珍珠充满了感激之情,他在《吾国与吾民》自序中说:“我首先应该感谢赛珍珠女士,她自始至终给我以亲切的激励,付印之前,她替我通篇审阅过我的原稿。”《吾国吾民》是林语堂与赛珍珠的首次合作,它的成功,使两人彼此名利双收。
1936年初,林语堂接到美国夏威夷大学请他去执教的邀请,加上赛珍珠的不断催促,林语堂于是决定赴美生活一段时日,用来专心写作。到美国后,林语堂携妻女暂住在赛珍珠在宾州的家里,和赛珍珠夫妇结为至交。
1937年3月初,也就是林语堂到美国整整7个月后,他开始用英文写作《生活的艺术》,该书次年成为全美国最畅销的书,高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个星期之久。林语堂之所以在美国文坛有一定的影响,与赛珍珠的帮助是分不开的。林语堂和赛珍珠一起创作过剧本,还打算共同把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翻译成英文,后因难度太大而改变初衷。林语堂便借鉴《红楼梦》的艺术形式,于1938年8月8日至1939年8月8日写成了70万字的《京华烟云》,立即把《京华烟云》完稿的消息打电报告诉赛珍珠夫妇,赛珍珠在回电中盛赞林语堂说:“你不知道你的创作是多么伟大。”《京华烟云》获1975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50年代林语堂为了研制第一架中文打字机样机——“明快打字机”向赛珍珠夫妇借钱碰壁,这件事对林语堂的刺激很大。尽管如此,他很快又用东方君子和西方绅士的气度找到了心理平衡。《苏东坡传》写成后,他不仅将书稿仍交赛珍珠夫妇的庄台公司出版,还将其后一部长篇小说《唐人街》也交给了庄台。1953年,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与《京华烟云》及《风声鹤唳》构成小说三部曲的《朱门》由庄台出版了,这是庄台出的林语堂第13部著作,也是他在庄台出的最后一部著作。
林语堂的作品都译成十多种不同文字,许多书非常受欧洲南美欢迎。赛珍珠及其丈夫沃尔什都是他的好友,不仅鼓励他用英文写作,而且多年来给他的作品提供了不少宝贵意见,或许,沃尔什因此认为林语堂的作品的外文翻译版税,庄台公司收费应该高于通行的标准,林语堂也应该“知恩图报”。一般来说,书的海外版及外文翻译版的版税,原出版公司只抽10%,而庄台公司居然抽50%。不但如此,书的版权应该属于作者,而林语堂由庄台公司出版的书版权均属于庄台公司。这样一算,这么多年来,林语堂着实吃亏不小,他说,“过了一二十年才发现朋友开书局也是为赚钱的。”
林语堂遂请律师办手续将他所有的书的版权划归自己。沃尔什夫妇大感惊奇,赛珍珠打电话给林语堂的二女儿林太乙问:“你的父亲是不是疯了?”20年后,林语堂回顾往事还生气地说:“我看穿了一个美国人。我二人的交情,可以说情断义尽了。我决定就此绝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