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10篇
一:[著名教育家]教育家名人故事: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近现代着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格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蔡元培于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后,无意中读到一个叫胡玉缙的人写的一篇文章。由于内容生动、材料丰富、详实,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他一连读了几遍后,便决定将其聘请到部中任职。于是,他指示下属官员起草了一封信。
后成为着名国学大师的胡玉缙在当时学术界还是无名小卒,他与蔡元培素昧平生,有蔡元培这样的大人物来举荐他,本应是感激不尽。可出乎预料的是,胡玉缙接到邀请信后,非但没有感激,还给蔡元培写了一封抗议信。
原来,问题出在蔡元培让下属写的信中的个别字上。信的全文是:“奉总长谕:派胡玉缙接收(教育部)典礼院事务,此谕。”按字面理解,“谕”和“派”两个字是上级对下级的,包含着必须服从的意思。而胡玉缙这时还不是教育部雇员,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因此他感到不是滋味。特别是“谕”字,本来是封建专制时代使用的一个“特定词”,所以,胡玉缙认为无法容忍。
蔡元培接到胡玉缙的抗议信后,内心深为不安。他立即给胡玉缙复信表示歉意,称“责任由我来负责”。
因部属拟稿用字失当,蔡元培主动承担责任,向人道歉,此事看似虽小,但从中折射出的这种律己不苟的高尚精神却是十分可贵的。
二:[著名教育家]读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有感_1500字
这段时间,拜读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李烈校长《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中国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人生为一大事来》和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终生的准备与超越》三本书。尽管之前也读过近代先贤、现代教育家、著名小学和初中校长的文章,但这么完整地读小学和高中校长的书、尤其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书,还是第一次。读完几本书之后,我心中涌起的是一份感动、一分敬仰和一份希望。我为书中原汁原味的先进事例所感动;我对校长们独到的教育教育见解、拥有的博大之人生境界而敬仰;我因为我国有这样一批新型的、优秀的教育家而看到了我国教育的希望。尽管没有精心梳理这三本书带给我的启发,但最直接的体验是:作为优秀的教师,他们都具有相同的内在气息;作为成功的校长,他们都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打造一个拼搏向上的团队;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他们都有对教育的独到见解。
一、作为优秀的教师,他们都具有相同的内在气息。
两北一南的三位校长,两男一女的三位校长,两所中学一所小学的三位校长,非常相通的却是相同的内在气息“顽强的意志力、异乎寻常的勇气”和“处事之大气、心境之开阔”。
他们所处的背景不同,环境不同,但他们无论是在自己的个人专业发展上,还是在学校制度的变革、学校文化的重建上,都曾经历过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作为有着顽强的意志力和异乎寻常的勇气的人,他们都不畏艰难,没有被外部环境吓倒,反倒是能泰然处之,而且能够坚定目标,在困境中仍然去追求自己内在力量的呈现。如正当唐校长想施展对教育事业的抱负时,“文化大革命”来了,唐校长被戴上“白专”的帽子,政治打击的阴影还没消退,腰又突然直不起来,面对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双重打击,唐校长没有被命运压到,而是克服各种困难,硬是从字母学起英语,十年如一日,英语能力不断提高,为创办上中国际部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人,可敬可佩!
三位校长还有一点非常相通的内在气息就是:处事之大气、心境之开阔。他们国际的视野、历史的视野、文化的视野,成就了三所学校的发展,也彰显出校长个体的心境之广、之阔、之辽远。他们在个体与学校、与外界关系处理上的坦然:接纳自我、欣赏自我,并以自己的创造性努力,为这个世界增添美丽的内容、灿烂的内容。三位校长与外国校长的交流、对自己学校发展的大手笔、大策划、大实践,让人读来荡气回肠。
二、作为成功的校长,他们都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打造一个拼搏向上的团队。
三位校长能够充分认识到“赢得教师,才能赢得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他们对于教师的管理不是命令与服从,而是合作的关系。他们能够充分调动学校中“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他们“关心人”,但绝不局限于普通意义下的“问寒问暖”,而是从关心人的政治、思想、业务、业绩的发展,促进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实验二小的那位颇有才气,成绩突出的漂亮教师,在李校长的期待、引导和教育中,很好地把“特性”转变成了建立在“适合”学校整体氛围的“个性”上。个体价值得到很好的实现;他们“尊重人”,尊重成员分工不同,承认在劳动准备、劳动过程、劳动业绩上的差异,我想这是更深层次的尊重人;他们“发展人”,不仅看成为不断追求自我发展的个体,而且看成是在集体中成长的个体;让成员不断走向专业成熟,个人需要向更高层级发展,并将个体的发展与集体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三、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他们都有对教育的独到见解。
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他们都有对教育的独到见解。都能够提出先进的教育理念。李烈校长提出的“双主体育人”、“以爱育爱”;并且都能够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会到具体的教育工作之中。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也就是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智力的片面发展。三位校长都能够抓住课程建设这个有效的载体,创设有利于学生智能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多个领域。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上中的课程系统涵盖了学生的语言、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社会能力等多个智能领域。人大附中开设了上百种选修课。实验二小根据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的需求设置个性化课程。
读这样的书,不仅感受到内在其中的“力量”,而且深深的意识到我要学的太多了......
三:[著名教育家]教育家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后推行平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并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了教育中。
格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陶行知在担任一所学校校长时,一次,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
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是呀,教育家陶行知的事例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四:[著名教育家]教育家名人故事:马卡连柯处理偷吃鸡肉事件_300字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工学团办公室里处理工作。 值日队长报告说昨晚伙房里一碗鸡肉被人偷吃得一干二净。于是,马卡连柯召集全体团员紧急集合,在队列前面,他对大家说:“你们知道为什么紧急集合吗?我现在从排头走到排尾,当我走到谁的面前时,他必须用眼睛看着我!” 随后,马卡连柯开始依次巡视,一个,两个,三个……都平静无事。但当他走到古德面前时,突然停住,并大声地说:“古德!站出来!你为什么要偷吃伙房里的鸡肉?” 这突如其来的训斥声,使全体团员大吃一惊。古德低头不语站了出来。马卡连柯让值日队长去拿一只鸡,并让古德当众把鸡吃掉。但是,古德是个有自尊心的人,哪里肯当众吃掉鸡肉呢?反而只是号啕大哭起来。 从此,古德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再也不偷吃鸡肉了。
五:[著名教育家]《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_650字
希望自己能做最好的老师
《做最好的老师》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写的。读了这本专著,使受益匪浅。
我从事教学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这期间有很多的困惑都源自“心态问题”——究竟应与学生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在面对学生时如何摆正自己的心态同时。我不断地想,只有处理好了这个问题,教学才能变得从容,教育学生时才能处事不惊。李老师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但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
李镇西老师的文章,给我极大的鼓舞。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能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我一定能不断进步,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
六:[著名教育家]教育家名人故事: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夸美纽斯
1592年,夸美纽斯在捷克诞生,他以一生的教育实践与研究,全面总结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和教育经验,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开创了班级授课制,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新,为近、现代教育理论奠定了基础。
时隔400年,重温夸美纽斯的故事及其思想,是因今日之学校教育仍在沿用其教育思想,而他颠沛的人生也足以成为一本成长课本。
“兄弟会”的牧师与校长
12岁以前的夸美纽斯是幸福的。他诞生在摩拉维亚南部的一个村落里,他的父亲是“捷克兄弟会”一位受人尊敬的会员,所以他在家庭和公学里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然而在1604年,12岁的夸美纽斯成了孤儿,被寄养在姨妈家里。命运的打击中断了他在兄弟会初等学校的学习生活。
四年后,16岁的夸美纽斯在“兄弟会”的资助下进入拉丁文法学校学习。毕业后夸美纽斯被“兄弟会”选送到德国的赫尔伯恩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兄弟会选中该校,是因这所大学盛行加尔文派思潮,它和兄弟会的宗教观点大同小异。大学期间,他在阿尔斯泰德(1588——1638)等进步教授的影响下,系统学习了古代思想家的着作,研究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接触了新兴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了宗教改革以来各国的教育发展动向,探讨了当时德国着名教育家拉特克和安德累雅等人的教育革新主张,为他后来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根基。从那时起,夸美纽斯就开始收集资料,准备为祖国同胞编写一本捷克语词典和捷克文的百科全书。
1613年,夸美纽斯在欧洲各地旅行,终点为阿姆斯特丹。旅行归来,即报名进入海德堡大学。这所大学跟赫尔伯恩大学一样,在宗教思想的倾向方面,与“兄弟会”接近。但他在中途因病辍学,为了恢复健康,不得不易地疗养。他从海德堡步行到布拉格,再由布拉格回到故乡摩拉维亚。
夸美纽斯就这样用旅行完善他的教育。这些旅行使他对于自然、民生以及各地风俗和语言的各种特点获得了正确的印象。
1614年,22岁的夸美纽斯成为校长。他从海得堡徒步回国,被“兄弟会”委任为他的母校——普列罗夫拉丁文法学校的校长。他以极大的热诚献身于教育事业,开始研究教育改革。在这所学校里,他在教育革新上作了第一次尝试,参照克拉克的方法编写了一本小型的语法指南《简易语法规则》。
夸美纽斯24岁时,兄弟会推选他担任了牧师职务。1618年,夸美纽斯被调到波西米亚的一个繁荣的城市富尔涅克城。除了牧师职务外,兼任兄弟会学校校长。
在这个城市里,夸美纽斯把他的全副精力和注意用在自己的会友身上。除了一般牧师所担任的慈善事业外,他还关心会友的福利,推行了当时还没有人知道的养蜂事业。他热情地教授学生,每到夏天即带领他们出城,教他们认识和爱好自然。业余时间则全部用于研究哲学和教育书籍。他特别注意研究西班牙哲学家和教育家路易·维夫斯等人的着作。同时学习绘图,特别是地图学。他画了一幅很好的摩拉维亚地图,于1627年出版发行,曾经多次再版,在17世纪被广泛采用。
1618年,这是夸美纽斯一生中最后的平静,天主教征伐“异教徒”的三十年战争爆发了,夸美纽斯开始了流浪。
亡命教育家
1618年,战火首先燃烧到了捷克,因为它拥有最激进的新教徒。白山一战,“天主同盟军”打败了捷克军队,捷克丧失了独立,新教徒惨遭驱逐、流放,财产被没收,人民遭屠杀;“兄弟会”倍受迫害。1621年,西班牙雇佣军攻占富尔涅克,并放火烧城。夸美纽斯的家产、藏书和所有的论文手稿化为灰烬,他本人幸免于难,带着几件仅存的衣服逃出了富尔涅克。当时妻子怀有身孕,只好回到了娘家,跟父母暂居。
祸不单行。1622年初,战争带来瘟疫,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染疫丧生,他再次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战争夺去了祖国的尊严和妻儿的生命,也夺去了他研究教育的美好的时光。
夸美纽斯在这国破家亡的黑暗时代,伤痛祖国的沉沦,愤恨弱肉强食的掠夺战争,渴望和平、安宁、光明世界的到来。他以顽强的斗志,站在斗争的第一线,同反动势力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成为反封建斗士。1618年,他发表《致天国书》,以“被压迫的贫民对上天的控诉”自称,深刻揭露了种种不平等现象,他对上天控拆道:“不公平的是,那些人(富人)有无数的人世上的财物,而我们却贫穷困苦,可是我们本来跟他们一样都是你创造的1他们的粮食囤积满仓,任凭老鼠啮食,我们却沦为饿殍……”
1624年,德皇斐迪南二世颁布了一项法令,把所有新教徒从捷克驱逐出境。夸美纽斯同其他“兄弟会”成员隐居在波希米亚的密林中,继续从事救国活动,并进行教育研究,教导会员子弟。他们深信良好的教育是复兴祖国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
1625年3月,“兄弟会”在杜布拉维查村举行元老会,会议决定马上跟波兰取得联系,要求避难,并推选夸美纽斯为谈判代表。为了“兄弟会”和祖国的利益,夸美纽斯冒着被捕的危险,来回奔波,终于达成了有关协议。
1627年,德皇再次下令,以天主教为捷克唯一合法的宗教,市民必须在六个月内公开信奉天主教,否则要被流放国外。因此,1628年2月,夸美纽斯同三万多户“兄弟会”家庭告别祖国,迁往波兰黎撒避难。在离别祖国之际,夸美纽斯的心情极其沉痛,想到多灾多难的祖国在异族的统治下痛苦地呻吟,可她的子孙们为了生存和图强却要离开她……,此时此刻,他怎么也压抑不住对祖国的炽热感情,他愤然爬上高山,面对可爱的祖国,双膝跪倒,泪如雨下,用赤子的热泪滋润着母亲的心田:“祖国啊——母亲,再见吧!”
随后的13年,夸美纽斯栖身于波兰,这段相对平静的日子帮助夸美纽斯完成了几部影响时代的巨着:《语言学入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物理学概论》都完成于这个时期。其中《大教学论》一书奠定了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基础。
1641年,夸美纽斯应邀赴英国建立一所泛智学院,但因英国国内战争爆发而未能实现。1650年,他又应邀去匈牙利担任常年教育顾问,办起了一所泛智学校。1654年,夸美纽斯再次回到黎撒,继续从事泛智教育研究。就在此时,三十年战争波及到波兰,波兰当政者怀疑捷克“兄弟会”支持瑞典人,遂将黎撒城付之一炬,捷克“克弟会”失去了最后的主要避难所。夸美纽斯的住宅、图书馆和他准备了40年之久的《捷克语宝库》手稿毁于一旦。
也许由于首次驻留阿姆斯特丹有良好印象的原因,那里商业的繁荣冲淡了战争的阴霾,让流浪者找到一个宁静而无偏见的栖息之所。晚年的夸美纽斯决定定居于此。1670年11月15日,颠沛流离一生的夸美纽斯带着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在阿姆斯特丹逝世,终年79岁,遗体葬于阿姆斯特丹附近的拉尔登。
七:[著名教育家]怎样提高作文水平
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好坏。针对此问题,有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提出几点见解。
一、观察细致,体味生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也会做成什么样的文章。”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有这样的不足:知识面窄,平时又不注意积累素材,一提到作文就皱眉头,面对作文题搜肠刮肚,无话可说,于是只好硬着头皮东拉西扯地说上一些大话、空话、套话、假话。要广积素材就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二、广积素材,夯实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是文章的元素,没有它,文章无法组成。要广积素材就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广阔的视野从哪里来?从阅读中来,从观察中来,从历练中来。所以必须先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从书中吸取知识的营养;在书中与名人交流;在书中游历山川河流;从书中感悟人生…
八:[著名教育家]教育家名人故事: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
1870年8月31日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地区的基亚拉瓦莱。父亲是贵族后裔,性格平和、保守;母亲博学多识、虔诚、善良、严谨、开明。作为独生女的蒙台梭利深得父母的宠爱,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
5岁那年,父亲因为职务上的关系,全家迁往罗马。在那儿,蒙台梭利开始了她多彩多姿的求学过程。13岁时进入工科学校工科组就读(当时极少有女孩子进入工科组)并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也是日后她认为发展“数学心智”是“培养抽象思考能力最好途径”的思想来源。
20岁自达文奇工科大学毕业后,她拒绝了父母亲要她当教师的希望,决心研读她热爱的科目——生物学,并执意进入医学院就读。然而,当时的社会非常保守,还不曾有女子就读医学院的前例,而蒙台梭利几经奋斗才在22岁进入了医学院,也因此更加忤逆了父亲,切断了对她的经济来源。她只得靠奖学金及家教维生,度过了那段学医的艰辛路程,却奠定了她生物学的深厚学养。
蒙台梭利虽以她的才华和斗志,突破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束缚,26岁就以最优异的成绩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名震全国。却仍然无法改变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成见,只能在罗马大学精神病诊所担任助理医师。
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由于这个机会,她接触到了白痴儿童(在当时白痴和疯子同被关在疯人院),对他们也由同情地帮助解决生活困难,转而开始研究智障儿童的治疗及教育问题。她开始阅读当时塞根关于特殊教育的着作以及伊塔对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在此期间,她曾去巴黎和伦敦参观、访问有关低能儿童的教育机构。
在精神病诊所工作的两年中,通过细心观察,她发现:“儿童除了食物之外,还会在屋子里面到处乱抓、乱摸、找寻可让两手操作的东西,以练习他们的抓握能力。”这种认识奠定了她教育理论中“发展智力需要透过双手操作”的基本理论。并且经由这两年的亲身体验,一改传统尽以药物治疗低能儿的偏执做法,她得出了对低能儿童教育的新看法:“要克服智能不足,主要还得靠教育的手段,不能只用医药去治疗。”
1898年,在意大利都灵的教育会议上的重要讲演中,蒙台梭利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儿童心理缺陷的精神病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这一全新的观点一经提出,立刻在医学界和教育界同时引起了强烈反响。教育部长不久任命她为国立特殊儿童学校的校长。在任职期间,蒙台梭利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对低能儿童的教育工作中去。后来她说:“在特殊儿童学校工作而得到的实践经验等于使我得到了第一个真正的教育学的学位。”?
此前,蒙台梭利根据塞根的书籍和伊塔的实验综合研究出自己的一套方法。在任期间,她把这一方法实际地应用到这些可怜的孩子身上;同时也为学校的同事和罗马的教师们,预备了一套对低能儿童的“特殊观察法”,来了解各个孩子的需要,去帮助孩子智能的进步。
不仅如此,她更针对这些孩子们的问题,用心研制了各式各样的教育工具,帮助他们“手脑并用”以增进智能,每天从上午8点到下午7点她都亲自和儿童相处,观察他们,了解他们,并做笔记分析和比较,不断研究出更好的办法。结果,两年以后,这些儿童他们不但会读会写,而且通过了当时罗马地区为正常儿童们举行的公共考试。此事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要知道这些儿童们所做到的这些事都是被人们公认为是不可能学会或做到的事。
然而,在这条教育的道路上,蒙台梭利想的更多,走的更远。她并未陶醉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此时她开始考虑,假如缺陷儿童经过合适的教育可以达到正常儿童的标准,为什么正常儿童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她认为既然教育上的努力对人类智慧具有改变的可能(当时的学者都认为智力决定于遗传),而且,根据正常儿童在“公共考试”中所表现的成绩并不比智障儿童优异的结果来看,这至少表示绝大多数正常儿童的智力发展,不是被抑制或被不正当的教育法所贻误,便是开始得太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虽然这其中也许存在着些许的偶然性,但是这却的的确确是一件不能被忽略的大事,她认为这是人们应该去寻找答案,要努力解决才能安心的大问题。因为,她觉得,人类未来的幸福和世界和平的希望,是寄望在大多数的正常儿童身上的,于是她毅然接受了新的挑战。
为了证明这种方法应用于正常儿童的可能性,她决心重新研究“正常教育学”。
1901年,她从享誉欧洲的校长高位上离开,回到罗马大学注册,重新做回一个脚踏实地的学习、研究的学生,研究生物科学、实验心理学、正常教育学、教育人类学等相关学科,以便彻底探索人类成长的自然法则,找出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经过7年的潜心研究,她逐渐地找出了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逐步地形成了她的初步思想和理论,这时,她所缺乏的就是验证的机会了。
1906年,在罗马优良建筑公会的支持下,一个非常偶然的际遇为她带来了研究和验证提升世界正常儿童智力的机会:1907年1月6日,第一所“儿童之家”在罗马的贫民窟桑罗伦多区正式成立,3个月后第二所蒙台梭利“儿童之家”相继成立。
“儿童之家”指的是能提供给孩子发展机会的“环境”,它是“公寓中的学校”,不仅具有家的内涵,如成员的彼此关爱、辅助,环境中的一切设备也都符合儿童的需要和尺寸,更是幼儿受教育的场所。“家”里的大人们必须经常致力于“学校”环境的改造,使它们适合于儿童的各项发展。
在儿童之家,蒙台梭利研制出了能够促进心智发展的种种教具,来提升人类的智慧,发掘无穷的潜能;也在这里的观察中体会出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产生了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教学法。
在“儿童之家”里,蒙台梭利应用在60位3~5岁小孩身上的方法,得到了惊人的成果。加上欧洲各报章杂志、书籍对儿童之家生动的报道与描绘,使来自各国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乐口称道,誉为奇迹。于是伦敦、瑞士、荷兰等欧洲国家,纷纷仿效设立“儿童之家”,并邀请蒙台梭利前往开设师资训练课程。
蒙台梭利于1912年和1915年两次访问美国,备受各界的欢迎。1913年美国蒙台梭利教育协会宣布成立。以蒙台梭利的名字命名,或采用了蒙台梭利方法的学校一度达200多所。她的教育法在旧金山博览会中的展示得到了大会惟一的两面金牌奖。
人间正道是沧桑。好事多磨,1934年墨索里尼下令关闭意大利所有的蒙台梭利学校,查禁她的着作。蒙台梭利本人也被迫离开祖国,逃往西班牙,后又因西班牙内战爆发前往英国,随后辗转反复,在世界各地游学演讲,在荷兰、印度等地到处留下了她的踪迹。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7年,意大利政府才请她回国重建蒙台梭利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已耄耋之年,蒙台梭利仍然不辞辛劳,到各国作巡回演讲,指导教育工作,呼吁通过教育改造世界,促进世界和平。1952年5月6日,享有盛誉的蒙台梭利逝世于荷兰的努特维克,享年82岁。一生为了儿童,蒙台梭利不仅是着名的科学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了人类精神的复兴及人性的发展,奉献了她所有的智慧与生命。
九:[著名教育家]教育家名人故事:蔡元培_700字
曾经有一位北大学生对成功充满着渴望和憧憬,可他在生活中却屡屡碰壁,鲜有所获。沮丧的他便给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够得到指点。蔡元培在百忙中回了信,并约了一个时间让那位学生到办公室面谈。 学生激动地来到校长的办公室。没等他开口,蔡元培先生就笑着招呼道:“来,快坐下,我给你泡杯茶。”说完便起身,从抽屉中拿出茶叶,放进杯子里,倒上开水,递到学生面前的桌子上。“这可是极品的绿茶哟,是朋友特地从南京给我带过来的,你也尝尝。”蔡元培先生和蔼地说道。 受宠若惊的学生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几片茶叶稀疏地漂浮在水面上,水也是惨白惨白的,没有一点绿色,喝到口中也像白开水似的,没有一点茶的味道。学生的眉头不禁一皱。蔡元培好像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的表情,依旧东拉西扯地谈一些漫无边际的话题,似乎完全忘记了学生来的目的。学生极不自然地听了很久,好不容易等到蔡元培稍稍停顿一下,忙找了个理由告辞。 蔡元培眯着眼若有所思地微笑道:“急什么,把茶喝了再走,这可是一杯极品的绿茶。千万别浪费了。” 学生无奈地又端起了茶杯,礼节性地喝了一口。可就在这时,一股清香浓郁的味道沁入心脾!学生愣住了,诧异地打量着茶杯:茶叶已经沉浸入杯底,杯中的水已是一片碧绿,像翡翠般灿烂夺目。不仅如此,整个办公室里可以闻到一种清新的香气! 蔡元培似笑非笑地望着他,满含深意地问道:“你明白了吗?" 学生恍然大悟,惊喜地喊道:“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说,想追求成功就要像就要像这绿茶一样,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凡事都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沉浸下去。" 生活就是一杯绿茶,只有静下心来沉浸进去的人,才能领略到成功和幸福的甘醇!
十:[著名教育家]理想,游戏,打闹_600字
现在有很多的中小学生,下课的时候经常会玩一些追逐打闹和危险的游戏。这样的话就难免会发生一些事故,如果你幸运的话有可能这些事故就不会发生在你身上,可是如果你不幸呢?那么两方都不会好过的。事故发生了之后被害者的家长玩玩会让肇事者的家长赔钱,这个时候肇事者的家长一般都会打或者骂自己的孩子。
有些人这个时候就会觉得那个人活该,他自己肇了事被家长打那是理所应当。可是我却不同意他们的这些说法,我觉得家长们不应该打骂自己的孩子。更应该去给他们温暖,去叫他重新站起来,在这个社会上立足,踏踏实实的做人。然后给他勇气,给他讲一些生活中的道理,给他讲他错在了哪里,然后让他去和被害人道歉。而被害人的亲人或者家长也不能过多的去为难肇事者和他的亲人家长,应该把被害者送去医院,然后大家还是好朋友。可是却没有多少个家长这样做过。因此我就想当一个教育家,当一个像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那样不动手而动口的教育家。
为什么有名的教育家都是用语言来教育学生而不用动手来教育学生呢?因为这种教育方法比打骂好的多。如果一个学生放了错而老师可以用语言的方式来教育他的话,那么那个学生以后一定会好好的学习,而且成绩也会很快上升。可是现在的教师大多都是骂学生的,有的时候甚至还会打学生。所以我以后当上了教育家一定会十分努力的改变这一点。
我希望我现在就可以把成绩提高上去,然后长大去当一名有名的教育家,来改变现在打骂学生或者孩子的教育方式。让所有的学生都不用再被打骂了,而且还能一直生活在快乐的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