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的故事7篇

时间:2018-10-28 来源:励志故事 点击:

王献之的故事篇一:名人故事:王献之依缸习字_600字

  晋代书法家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自小跟父亲学写字。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王献之作为书圣之子,字自然很好,他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
  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
  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而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像羲之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
  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书圣看到儿子用功练字,心里非常高兴。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儿子的身背后,猛地拔他执握在手中的笔,没有拔动,于是他赞扬了儿子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羲之知道儿子写字时有了手劲,这才开始悉心培养他。
  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这十八缸中的水,与他的父亲—样,成了着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劝子于学,采用的是“不动声色”的方法。王羲之对儿子没有一句说教,却使王献之逐步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从小就开始确立了严格的治学态度。

王献之的故事篇二:关于志向议论文素材


  (1)引言
  有其志必成其事,盖烈士之所徇也。 作者:(三国)曹操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作者:(汉)王充
  劝汝立身须苦志,月中丹桂自扶疏。 作者:(唐)刘兼
  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 作者:(唐)邵谒
  志比精金,心如坚石。 作者:(明)冯梦龙
  生、死、穷、达不易其志。 作者:(宋)苏轼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作者:欧阳修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

王献之的故事篇三:议论文素材名人事例


  1.凿壁偷光与映月读书
  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夜晚无灯,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寒,白天做鞋,晚上才能抽空学习。点不起灯,他就拿书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
  2.不耽于枕席
  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光,以一个圆木头做枕头,用来惊醒自己,起来继续写作,还给它取名为“警枕”。俄国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使自己不睡得太久,常用块大劈柴作枕头。发明家爱迪生工作起来常常几天几夜不睡觉,实在困乏了,就把桌上的书籍垒起来当枕头。
  3.不能轻视背诵
  背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中国历来有“博闻强识”的治学之说。梁启超为学生讲解七千余字的《治安策》,且讲且背,并不看书。鲁迅先生为了背诵一篇文章,不仅朗读,而且动手抄写一遍,以此加深印象。
  4.一生才三天
  美国夏威夷岛上学生们上课时,总要先背诵一段祈祷词: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会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也会消逝。抓紧时间,一生只有三天。
  5.《明日歌》与《今日歌》
  明代钱福写了一则《明日歌》,内容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代文嘉又写了一则《今日歌》,内容为: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成就是用时间换来的
  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8年;左思写《三都赋》花了1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30年;哥白尼写《论天体的运动》花了3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2年:弥尔顿写《失乐园》花了21年:伟大的马克思写《资本论》整整花了40年的功夫。
  6.滴水穿石
  一滴从岩石滴下来的水看来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长年累月地滴,却能造成奇迹。桂林的山洞中有不少长如石柱、蔚为奇观的石钟乳,就是岩石滴水的含有物历数万年的积累而形成的。
  7.会走路的“黑板”
  物理学家安培一天傍晚在街上散步,忽然他脑子里考虑到一个题目,就向前面一块“黑板”走去,随手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头,在“黑板”上演算起来。可是,“黑板”一下子挪动了地方,而安培的演算题还没有做完,他不知不觉地追随在“黑板”的后面计算。“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追不上了,这时候他看见街上的人都朝他哈哈大笑,他才发现那块会走动的“黑板”原来是一辆黑色的马车车厢的背面。
  8.牛顿忘记吃饭
  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有一次请朋友来家里吃饭,饭菜做好了,可朋友还没到,他就进实验室专心致志地做实验去
  了。朋友来后找不着牛顿,因急于上班,就独个儿把饭菜吃了,并把吃剩的鸡骨头放在盒子里,然后走了。傍晚时,牛顿做完实验,准备吃饭。但当他看见盒子里的鸡骨头时,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哈哈大笑地说:“我以为自己还没吃饭呢,原来早就吃过了。”
  9.文章不厌百回改
  古今中外,精于修改自己文章的人是很多的。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曾反复修改七次。马克思宁肯把自己的手稿烧掉,也不愿把未经加工的著作遗留于身后。福楼拜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天,莫泊桑带着一篇新作去请教福楼拜,看见福楼拜桌上每页文稿都只写一行,其余九行都是空白,很是不解。福楼拜笑了笑说:“这是我的习惯,一张十行的稿纸,只写一行,其余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
  10.程门立雪
  北宋杨时仰慕程颐的学问,到洛阳拜程颐为师。当他到程颐家中求教时,程颐正静坐睡觉。杨时求学心切,又不敢惊动老师,便肃立门外等候。当时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待程颐一觉醒来,雪已下了一尺深了。后来,人们就用“程门立雪”来比喻学子毕恭毕敬就学师门。
  11.邯郸学步
  燕国有个人听说赵国人走路姿势很好看,就来到赵国首都邯郸学走路。结果,他赵人走路的姿势没学会,连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这个故事比喻盲目模仿,结果把自己固有的本领、特色也丢了。
  12.王羲之苦练书法
  我国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刻苦练习书法。相传他在绍兴兰亭“临池学书”,苦练了20年。由于他经常在池里洗笔刷砚,竟把池里的水染黑了。有一次,他的儿子王献之问他写字的秘诀,他指着家里的十八口水缸说:“你把这十八口缸里的水写完,就知道写字的秘诀了。”王献之真的把十八口缸水写完了,果真也成为了大书法家。
  13.梁启超的读书法
  其一,读书要分专精和博览两类。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间不够用,不能博取资料。其二,有些书要熟读成诵,如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其三,要做读书笔记。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14.要重视讨论
  我国古代学者是十分重视与自己亲密的朋友讨论学问的。陶源明《移居》诗中就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话,张籍在《祭退之》一诗中也说到他与韩愈在一起时“披穷古今事,事事相酌量”的情景。而晋代的孙盛和殷洁两人有一次为了讨论一问题,竟至于连吃饭也忘了,以致“食冷而复暖者数四”。
  15.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考
  有一天,牛顿散步时,一个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正好打在他头上。这件很平常的事引起了牛顿深深的思考。他想:苹果为什么一定要向地下掉呢?为什么不飞向天空和别的地方呢?他推想地心有一种吸引力,又推想这种吸引力对任何物质都存在。他通过研究,提出了计算引力大小的公式,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16.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春秋时,吴国和越国世代为仇。有次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向吴国求和,并答应了吴王的苛刻要求:越王去吴国侍候吴I。勾
  践来到吴国,小心谨慎地侍候吴王,三年后才被释放回国。为雪此大恨,他刻苦自励,锻炼斗志,睡的是柴草,饭前睡前都要尝一尝苦胆,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复国计划。不出十年,越国终于强大起来,一举灭掉了吴国。
  17.杨震“四知”羞王密
  范晔《后汉书》记载:杨震由荆州刺史迁东莱太守,上任时道经昌邑。昌邑县令是杨震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为报推举之恩,王密晚上前往驿馆拜见杨震,并奉献黄金十金。杨震连连摆手拒绝。王密以为他怕人看见,有损名声,便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愤然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把黄金扔给王密,王密羞愧而退。

王献之的故事篇四:游兰亭_1500字

  这个暑假,我参加了“跟着课本游绍兴”的夏令营活动。今天,我们来到了着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兰亭。
  一进入兰亭,我便被眼前迷人的景色吸引住了。这边是郁郁葱葱的竹林,每根柱子都有三四米高。林子里阴凉无比,不时传来几声鸟鸣,令人心情舒畅。而那边则是一个较大的荷花池,池中荷叶数不胜数,连成一片碧绿,如同一个青色的盘子。荷叶上不时有几朵荷花,有的含苞待放,如同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完全盛开,如同亭亭玉立的少女。在阳光的映照下,他们显得格外艳丽鲜红。看着这荷叶荷花,我不禁想起杨万里的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接着,我们参加了曲水流觞的活动。规则是:大家坐在小溪边,将一只装好可乐酒杯从上流放下,停在谁的身旁,谁就将可乐一饮而尽,并作诗一首。祭拜王羲之的仪式过后,活动便开始了。主持人把酒杯放入溪中,酒杯随水流缓缓而下,谁知被岩石挡住了去路,停在了一位大哥哥的身旁。他拿起酒杯,将可乐一饮而尽。到了吟诗之时,他却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经过我们的鼓励,他才小声的念起了一首诗,真是十分害羞啊。
  然后,我们来到了御碑亭前,御碑亭里有一块大石碑,正面是康熙皇帝临写的《兰亭集序》全文,反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即兴所作的一首七律诗——《兰亭即事诗》。
  最后,我们来到了临池十八缸,这里有一块太字碑,它背后有个故事。相传王献之练了三缸水后就不想练了,认为已经写得很不错,有些骄傲,有一次他写了一些字拿去给父亲看,王献之看后觉得写得还不好,特别是其中的一个“大”字,于是随手点了一点,变成了“太”字,说:“拿给你母亲去看吧。”王羲之的母亲看了后,说:王羲之练的“太”,只有下面一点像他的父亲。王羲之听后很惭愧,于是刻苦练习书法,终于练完了十八缸水,成为了着名的大书法家。
  兰亭就玩到这儿了,我们回到了旅馆,可我的心却还留在兰亭,迟迟不愿回去。
    五年级:周俊超

王献之的故事篇五:绍兴八乐(长篇游记)_2000字


  前不久,项老师在博客上告诉家长:这个星期四去绍兴旅游,还可以说不要告诉孩子。但是我们班的几个“消息通”立刻就知道了,并且还大力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全班。我们知道了,无一不喜笑颜开。绍兴以其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光秀丽、风土人情诱人而着称于世,自古即为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坐车之乐”
  盼着盼着,星期四终于到了。中午,我们吃过饭,就匆匆上了大巴,开始了绍兴之旅。我们坐在车上,不时地表演表演小品相声,不时吟诵吟诵诗篇名句,不时由载歌载舞,有时还讲讲经典笑话。最有意思的还是歌曲大赛。首先,由导游说一个字,我们唱的歌里必须有这个字,导游当机立断,说道:“‘一’字”我们马上想的了,立马上去唱道:“一样的血,一样的种……”可另一面也不甘示弱,马上接道:“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两方旗鼓相当,难分胜负。比赛越来越激烈,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已经到了绍兴。
  “滑雪之乐”
  吃完晚饭,我们便来到了期待已久的地方——乔波滑雪世界。我已经滑过很多次雪了,可以说技术已经是炉火纯青了。我们穿上滑雪服,脚穿滑雪鞋,脚底踩着滑雪板,听完了教练的讲解,便开始了两个多小时的自由滑雪。里面冷极了,尽管已经穿上了厚厚的滑雪服,但仍有些冷意。我们班大多数同学还都是第一次滑雪,还是什么也不懂,滑的各式各样:只见应章涵踩着滑雪板,从山顶上上,犹如猛虎扑食一般;瞧去,赵彦祯正在用吃奶的劲儿使劲往上爬,但老天似乎与他过不去,他一爬上来,“呼——”的一声,又倒滑了下去。特别是他要往下滑是最为好笑,他一转身,正好倒滑了下来;还有施怡纳,本以为自己本领很强,保证可以顺利从顶峰滑下来,可没想到到了山腰重心不稳,向前面跌倒,连摔带滚得一直摔到山脚……看完了同学,再来说说我吧。起先,我无论怎幺体会,都不会急刹车,但是经过教练的一番精心指导,我逐渐开始细细感受,于是我会了急刹车,几次的试验,还使我学会控制重心,使我的滑雪技术更加高超了,更上一层楼了!学到了点,必须要往更高处挑战了。我便来到了山顶上,我想下鸟瞰,不禁有些毛骨悚然。于是,我敛声屏气,不顾三七二十一,只管往下滑。可能是太紧张了,一滑下去,马上摔倒,一直滚了下去。但这并没有打击我的决心,我继续来到了顶峰,这回,我忘记了害怕,便成功地滑了下去,使我高兴万分。开心的时间中是那么短暂,转眼间,已经到了八点半,我们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滑雪场。进了宾馆,我们快速洗刷完毕,便睡着了,度过了充实而有趣的一天。
  “兰亭之乐”
  兰亭,位于中国绍兴城郊兰渚山,书圣王羲之故里,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兰亭雅集”,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魏晋风度、书法圣地。有诗“遥想兰亭下,清风满竹林”;“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第二天,我们便来到了绍兴的一个着名景点——兰亭。其内涵可以用“一序”、“三碑”、“十一景”来概括:“一序”即《兰亭序》;“三碑”即鹅池碑、兰亭碑、御碑;“十一景”即鹅池、小兰亭、曲水流觞、流觞亭、御碑亭、临池十八缸、王右军祠、书法博物馆、古驿亭、之镇、乐池。一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父子碑”,上面刻着许多名家书法,让人如同入仙境一般。再往里走,看到的是曲水流觞,还看到“军民碑”上面刻着康熙写的大字:“兰亭”但是兰缺尾,亭缺头是被金兵破坏的。接下来,看到是祖孙碑,这儿还有一个故事:王羲之要儿子王献之将十八潭水弄干,但儿子只弄干了三潭水,受了责骂。最有名的还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绍兴撰写。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让我不得不感受到中国的强盛书法。
  “品酒之乐”
  老酒可以说是绍兴的特产,绍兴人酷爱陈年老酒。我们进去后,导游提着一些老酒给我们喝。只见我们班的喝法各式各样:郑在一犹如从来没喝过这样好喝的酒,一杯接着一杯,还不是叫道:“好酒!好酒!”;刘纳托手持酒杯,一饮而尽犹如一位江湖好汉;周子诺手持酒杯,一点一点慢慢的喝了下去;腾鑫涛早已喝得面红耳赤了……我们的家长更是一马当先,马上买了几瓶陈年老酒准备带回家再喝。
  “鲁迅故居之乐”
  吃过中饭,我们便来到了鲁迅故居。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鲁迅故居有三个台门,各有特点。有一些房间十分有特色:女主人的房间十分小,床也是一样;接客房更是讲究尊卑高低;男主人的寝房则十分宽敞;储藏室的十分大……特别是后院的百花园,里面的各种奇花异果争奇斗艳,散发出一阵阵的清香,令人仿佛身处花海之中。
  “品尝之乐”
  一到鲁迅故居,便闻到了绍兴的特产——臭豆腐。这儿的臭豆腐店数不胜数:什么“三奇臭豆腐”,“海燕臭豆腐”,“奇臭臭豆腐”等等。并且口味都不一样:臭的,甜的,辣的等等。还有梅干菜,扯白糖,龙须糖等等。应有尽有,并且还物美价廉呢!
  “坐乌篷船之乐”
  吃完了,接着我们又去坐乌篷船。我们坐上乌篷船,水面静静的,比起西湖也毫不逊色,船老大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不论是单手单脚划,还是双手双脚并划,都操纵自如。我们坐在船里,船慢慢地划着,似乎船没有移动,但听到船桨溅起的浪花,才知道船在移动。我们坐在船里,望望两边的建筑,似乎身处在仙境一般,让人久久沉醉在这境界里。
  “离别之乐”
  两点半已经到了,但我们仍然意犹未尽。但不知不觉已经上了车,车子已经开动,但我们的笑容仍留在这绍兴大地上。
 
    浙江温州乐清育英学校五年级:wangyige42

王献之的故事篇六:难忘的文化名城之旅_1000字


  今天,我们沂蒙晚报小记者团一起游览了我们的家乡——临沂。
  我们搭乘客车首先来到了书法广场。虽然我已到过书法广场好多次,也欣赏过一些书法作品,但从来没有认真观察揣摩过。今天,我和别的小记者一道参观,感觉特别不一样。无论走在哪条路上,映入眼帘的都是石碑,或高大,或隽秀,或立,或躺,或连成片,形状各异,本身就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再加上上面雕刻的名家书法作品,更是美不胜收。这些作品,有的厚重大气,有的潇洒飘逸;有的古朴,有的轻灵;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我们停留在不同的石碑前,慢慢欣赏着,品味着,情不自禁地比划着,仿佛我正挥毫泼墨,书写丹青。我们流连其中,久久不愿离去。
  我们的下一站是羲之故居。来到故居门前,“羲之故居”几个古朴的大字吸引了我。随着人流进入园内,首先看到的是翠竹掩映的一座假山。假山上“洗砚池”三个隽秀的字跃入眼帘。一道瀑布从假山顶飞流直下,溅起朵朵水花,在山脚下汇成一股溪流,淙淙地流着,水中还有许多锦鲤,自由地游来游去,平添了几许生机。接着,在讲解员阿姨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书法长廊。长廊里存留着许多着名书法家的墨宝,启功、舒同等名家的作品让我大开眼界。然后我们又参观了晒书台、琅琊守望、道济天下、鹅池、五侯祠等景点,了解到王羲之、王献之的生平事迹及他们小时候练字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我们还欣赏了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石刻,真是遒媚劲健,绝代所无。我们在石碑前合影留念。作为书圣的传人,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最后,我们又到了“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又一次感受到家乡临沂历史的厚重。进了大门,走过长长的走廊,进入馆内,最引人注目的是馆中间的两个长方形的大坑,有三四米深,原来是两座墓穴。每个墓穴内都有一具打开的棺材,里面还堆放着陶瓷陶罐等陪葬品。听了讲解员阿姨的讲解,我知道就是从这两口汉墓中出土了竹简《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接着,我们上了二层展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许多残缺的竹简,解说员姐姐耐心地给我们讲解着。我们不但看到了竹简,还看到了许多古代用的器具和兵器。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那幅金雀山九号墓出土的西汉帛画,这幅画描述了天上、人间和地下的生活,艺术构思巧妙,绘画功力精湛。
  不知不觉,一下午的游览结束了,我却意犹未尽,好想再次游览。这次游览,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而且让我感受到临沂这座“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我为自己是临沂人,感到特别的骄傲、自豪。
 
    山东临沂河东区临沂第九实验小学五年级:沂河东岸(刘洋)

王献之的故事篇七:积累_800字


  古人云:“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又云:“圣贤之学,非造次之成,须在积累。”
  酒越陈越香,学问亦是如此。一学就懂,只说明觉悟高;一学就会,也只说明其聪慧通达。倘若不适当积累其所懂所会乃至所不懂所不会,恐怕此等学识,也如那一缕青烟,随风而散罢了。
  纵观古今,文坛之名学名士,哪一个不是依其积累素要,再加酝酿成良文,而靠其闻名于世。古人的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如今的亦是如此,这难道还不说明积累的重要性?
  书法史上的“二王”,也就是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他们凭借着精湛的书法技艺,颇负盛名,他们的成果无不是一点点的积累与磨练而成。王献之书法练得烦了,请求父亲讲一道练字秘诀;王羲之指着装满水的七口大缸言道:“水尽功自成!”献之用完水,方知积累与磨练唯成功之道也。
  蒲松龄的一圣举:摆下茶摊,行人若能提供与他鬼神故事,就可免费喝茶休息。这一圣举助其收集了大量有关神鬼之说的素材,真可谓花尽心血,才有了今天所见的《聊斋志异》;这部作品本身更是以揭示黑暗的社会生活为要,发挥了其本身的作用。
  “搞学问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不滚就化”,这是一个怀着对科学的无限热爱与忠诚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员贾兰坡先生的至理名言,也为他光辉的一生缀上点点星火。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的发掘震惊了世界,在有战争的背景下,贾兰坡记录了周口店发掘资料,不料在“文革”中毁弃一空;正如他所说的,他依然凭借着对科学的热爱与真诚再次谱写了一个科学家的忠诚与敬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不是一次性的行为,而是一次长途的跋涉;求知要靠积累,而积累要在专与勤。它不是一时、一地抑或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对我们恒心与毅力的最大考验。
  人生之路颇多坎坷,求知生涯也苦汁良多;做一个有学问有求知欲的人,首要任务应属积累,不管是积累经验、渠道、“水分”、材料等等,其必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
 
  秀屿大丘中学七年二班初一:guo.li.hua

扩展阅读文章

励志故事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励志故事推荐文章

励志故事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