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腋成裘的故事8篇
篇一:[集腋成裘的故事]名师写北京2012年高考同题作文:巡逻员的故事_1200字
材料读罢,览卷长思,一个平凡人清石护路的平凡细屑之举,却承载着无数个家庭的团圆梦、成就了千万里铁轨的安全行,我似乎从渐行渐远的火车声、渐微渐巨的检修声中,听到和感到了一个平凡心灵中伟大的力量和一点微末力量中发散的万丈光芒。无论是文学家的千古文章甚或是一个民族的经国伟业,都是由看似默默无闻的细微之力积聚而成——这不恰是此材料向我们展示的精神内涵之一吗?恰有荀子《劝学》所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数夜读《史记》,谁能知“二十岁南游南淮,上会稽、探禹穴”(《史记·太史公自序》)搜集史料可以集腋成裘着成经典?谁能知130篇、52600余字辛苦遭逢可以“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恰如老计那平凡的走山路、清碎石却累积为须得鸣笛致敬的成就,从一介史官到中书令至史家巨擘,太史公却用一生的史学积累成就了“史家之绝唱”,用微末的史料铸就了“无韵之离骚”。
平凡世界的小为小善积累成了千古文章,老计的故事让我在文学的世界里展开了纵横文史的联想。
从小兵卒、小职员到阶下囚,塞万提斯从来没有想过毫无起色的人生却给《唐·吉诃德》的创作带了灵感和意料外的成功;从药房学徒、牧牛人到新闻记者,欧·亨利从来没有想过如此平凡的人生却为他文学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更给他带来了感人至深的故事和世界短篇小说大师的美誉;从水利学堂、日本学医到文学抗战,鲁迅不会想到古文字的苦修和国学的累积却让他在新文学运动中高峰突起、后世景仰。谁能想到,再伟大的伟大,都是由平凡到底的平凡水滴石穿而成;谁能想到,敬仰文学大家与致敬铁路工人的道理如出一辙。
老计的精神如果推而广之,会让我们想到民族、国家的复兴伟业,不也需要这样平凡细微的努力和锲而不舍的累积?汉赋唐诗千古风骚,来自于平凡文字的排列组合;抵御外敌抗日救国,需要无数无名英雄默默无闻的牺牲;国家振兴民族自强,依赖平凡世界中四面八方的臂膀脊梁。哪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平凡人民的强大,哪一个民族的富强不是平凡人民的富强?所以千万莫小视老计那清理铁轨的小作为,更不要让他并不高大的身影渐行渐远,因为一个国家振兴的力量恰源于此,只有让如此力量如细流奔海般潮涌海聚,才会让中华民族的复兴之巨力势不可当。
纵览文史,从个人到国家,从微着的迁变中我豁然醒悟,平凡世界中每一个平凡工作者的举足轻重。作为一个即将走入更高学府的年轻人,面对高耸入云的学业之峰和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我理应从老计的身上学会踏实为学的人生态度,在平凡细末的积累中蓄养力量,以甘于平凡之心态清理学业道路上的碎石,以持之以恒之精神面对人生岁月里的考验,方能让成功的列车高歌快进、直奔前程。
篇二:[集腋成裘的故事]我和书的故事_800字
“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像世界上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这是莎士比亚的名言,告诉我们书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世界上有许多人无师自通,却没有人能无书自通。我是只狼,啃书的狼,一分钟不啃书就闷得慌。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几册连环画,我便拿出来读。因为那时识字少,便让妈妈给我念,每念一个字,我就记下一个字。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认识的字逐渐增多,妈妈让我写字我都能写下来。
二年级时,因为好奇,便读姐姐的初中课本,我最喜欢地理和生物,因为物理什么的全是英文字母,看不懂。有时姐姐说她学了什么,我都能接下趟来。
后来我又喜欢上了科普图书,姐姐买了一本《宇宙世界》,我一蹦三尺高。我天天看,睡前必须看,不然睡不着觉。这本书带我穿梭在浩瀚宇宙。来到太阳系,领略八大行星和太阳的魅力;走进地球,解开家园重重奥秘;登上UFO,揭开外星人的神秘面纱······总而言之,这本书给了我太多乐趣,睡觉都梦见我神游在宇宙之中。
再大些,我又爱上了历史和中外名著。爷爷给了我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我手不释卷。记得有一次,我看《三国演义》渐渐入了迷,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看到刘备求贤若渴,不畏严寒三顾茅庐,路上遇见高雅人士就误认为是孔明,前去拜访。张翼德对诸葛亮大为不满,要把孔明绑回来,玄德也制止了张飞。到了草庐,又等诸葛亮睡完觉,才与他交谈,我不禁佩服刘备那颗真诚的心,想穿越千年,与刘备结为兄弟······我正浮想联翩,不知不觉该吃饭了,妈妈怎么喊也不答应,推了我一把我才迷迷糊糊地说:“干嘛啊?”妈妈二话没说,拉我去吃饭,我还想:今天怎么吃这么早?表坏了?
书,伴我成长,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使我不仅仅长了身子,精神上也得到了成长,刘向说的不错:“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它像一名无声的老师,教育着我;也是我的挚友,陪伴着我。
五年级:葛广宾
篇三:[集腋成裘的故事]语文的魅力_1000字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们高声地诵读声颇富韵律地回荡在语文课堂上。这句孟子的精妙之语,让同学们的眼光中少了些调皮与不驯,而透出一种思考与感悟。儒家深邃的思想境界让我们沉浸,也让我们认识到,语文是有思想的,语文是有灵魂的……语文课上,我们分享着这句儒家经典,我们也分享着一份人生哲学。而这正是我们语文课中的一个特色环节——经典积累。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我搜集的美文——《最幸福的人,不会问人生意义》。”我话音刚落,顿时,讲台下的同学们鸦雀无声,他们充满好奇与期待的求知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到了我这里。也许这是语文课上的第一次经典积累,也许是这个富有新意的题目引发了大家的兴趣,也许是我们都热爱听故事的缘故吧,我深情的朗诵赢得了同学们专注的眼神,而文章对“幸福”的另类诠释更是换来了同学们频频的点头和赞叹。故事读完了,“刷刷”的书写声骤然响起。大家一丝不苟地、充满热情地记录着故事的梗概。有的同学文思泉涌、海阔天空地畅谈着对文章的感想;有的同学十分认真地摘录着文章的美词美句;有的同学则用简洁而生动的句子概括出了文章的意境。这是语文课上让我们最为心动的美文欣赏环节,那一篇篇的美文不断地激荡起我们智慧的火花,扬起我们对文学浓厚的兴趣,也让我们感受着语文无穷的魅力。它让我们快乐地徜徉在文学艺术的仙境之中,那儿有山青水绿,那儿是云淡风清……
语文课上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知识积累便是古字经典的积累了。通过《说文解字》,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华汉字的博大精深;由字音字形字义让我们体会到了造字的艺术以及语文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如“听”:从耳德,壬(tìng)声。从字形上解释为将说话者当成宝贝,用十足的精神看着对方,并一心一意地用耳去听,多么形象的解释啊!《说文解字》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中国文字的历史,也让我们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历史。
语文课的“经典积累”让我们领略着哲思,品味着美文,探究着汉字。我们的语文课不仅是学习知识的殿堂,它更是积累各方面素养与品质的地方。而“经典积累”也成了我们爱上语文的理由。
“经典积累”让我们记住了好词好句;“经典积累”让我们学会了恒定淡然;“经典积累”让我们在汉字中看到了中国历史……相信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相信柳老师的“经典积累”会让我们懂得语文,懂得历史,懂得生活,懂得更多……
篇四:[集腋成裘的故事]党在我心中_800字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90周年了,她把全国亿万民众凝聚一道。共产党好,他吹响了以人为本的时代号角;共产党好,哪里有灾难、困苦,那里就有她的奇迹创造。全世界都由衷地为她叫好!
在共产党这个大家庭里我从《道德的力量》这本书中,感受到了模范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道德是什么?道德是一股力量,不只是助人为乐模范身上都具备的。有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全国诚实守信模范……他们为社会带来了无数的“活雷锋”,让雷锋精神永驻:为人民服务,不惜一切代价……
我最喜欢全国孝老爱亲模范。为了挽救身患尿毒症的父亲,成功完成了换肾手术。我看到这篇文章时,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险些落了下来!一位仅有19岁的女孩子,竟用自己的肾,把父亲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这可是自己的生命做赌注呀!还有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刘玉莲,41年来,医治患者30余万人次,从未出过一次医疗差错。为了病人,连自己的健康都没有保证,让我不禁想对她说:“白衣天使!”这都让我感受到了模范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无私贡献的力量,让我感动不已,因为党在他们的心中,这个信念成为了一股无形的力量,直推着他们……
看了这些故事,我们从小应该树立党的信念,同学们好好学习吧!将来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与知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爱护校园,拾金不昧等良好品质,做个诚实正直的人就是为社会的道德贡献力量!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让我们从小事做起。有爱心的道德,就有力量!
我们应该做不计个人损失,勇于奉献,舍己救人……有道德的人。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吧!我们一起生活在和谐的大家庭中,应该从身边的小事一点一滴地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中国共产党90周年了,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党和祖国的未来的接班人,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为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而奋斗!
党永远在我们的心中!
福建泉州晋光小学五年级:董馨钰
篇五:[集腋成裘的故事]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四月十六(公元1640年6月5日)戌时,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廿二日(公元1715年2月25日)酉时,清代文学家,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
一、人物生平
明崇祯十三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夜戌刻,蒲松龄诞生于蒲家庄内故宅北房中。此时,其父正梦见一位偏袒上衣、乳际粘有一贴圆如铜钱药膏的病瘦和尚进屋。而蒲松龄身上也“果符墨志”,故其以“病瘠瞿昙”降生自况。
他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直到72岁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作品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
蒲松龄19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他在淄川县济南府(今山东省-淄川区---济南市),三试第一,成了秀才。三试第一后,蒲松龄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直到72岁,仍只是个贡生。
史料记载,蒲松龄三试第一后,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蒲松龄文章写得这么好,为什么他还会四次落榜?我们回过头来看,施闰章录取蒲松龄根本就是一种误导和误判,因为蒲松龄并没有按照八股文那种严格的要求来写文章,施闰章因为爱才而把他录取为第一名。蒲松龄因此以为,这样写就能够取得更高的功名了。但是蒲松龄没有想到,其他的考官是些什么样的人。这些考官是拿着那种刻板的、腐朽的、毫无文采、绳捆索绑的八股文,当个敲门砖,取得了功名,他自己只会写这样的文章,他喜欢的也是这样的文章。像蒲松龄那种写法的文章,他怎么会欣赏呢?所以蒲松龄从考秀才一开始就偏离了跑道。
书香世家
淄川蒲氏,自元代迁来,原籍何处,文献无征。其远祖蒲鲁浑、蒲居仁曾并任般阳府路总管,《蒲氏族谱》记载,相传蒲姓为元世勋,宁、顺间曾遭“夷族之祸”。邢戮之余,只遗“藐孤”,时方六七岁,匿于外祖杨家,改随母姓,元亡后,始复姓蒲,名璋(即其始祖)。其后子孙日繁,所居满井庄因而易名蒲家庄。至明万历间,全县诸生八名补廪者中,其族竟占六人。嗣后科甲相继,称为望族。自蒲璋至蒲松龄历十一世,其世系为:
璋—子忠—整—海—臻—永祥—世广—继芳—生
篇六:[集腋成裘的故事]写作指导: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只有学好了语文,才有可能学好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其他各门学科。这里所说的"语文",准确的说,指的是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即"汉语"。
学习语文的主渠道是在学校、在课堂。老师教,学生学,学字词,学句子,学作文,学古诗古文,学名家名篇,日积月累,集腋成裘。随着年龄的增长,课文越读越深,知识也越来越丰富,这是毫无疑问的。在重视主渠道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次渠道的作用,次渠道就是"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前苏联著名的作家高尔基没有跨进过大学的门槛,他把社会视作自己的大学,照样写成《我的大学》等光辉的篇章,成为不可多得的大文豪;我国的高玉宝文化程度很低,连小学也没有毕业,由于他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在人们的帮助下,不也写出了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高玉宝》吗?由此可见,生活也是一个大课堂,凡事留心,也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知识的。学习语言,一从书本上学,二从生活实践中学。
正因为语文有着工具性这一明显特点,因此,在生活中,语文现象无处不在,随处可见。
上街购物,稍加留意,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小摊边上竖着一块牌子,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香焦、平果、波罗……..殊不知,其中别字还不少呢,"焦"应为"蕉","平"应为"苹","波罗"应为"菠萝"。纵然是招牌,也有草率行事的:"××按(安)装公司"、"××段(假)肢厂",一些个体公交车站路牌上的不规范的字更是比比皆是:"加(嘉)定--青朴(浦)""陆家咀(嘴)--圹(塘)桥"。还有一些人不知出于何种目的,把早已简化了的汉字故意写成繁体字,不伦不类,造成语言文字的混乱。这种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难怪,有的少先队组织开展"上街捕捉错别字、纯洁祖国语言文字"的活动呢!
有一天,一位同学走过一工地,见门口写着: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门上还写着"安全第一"。他读了以后感到挺顺口的,回家问了爸爸才知道,这叫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字形式。以后,每逢春节,见到每家每户门口贴着的一幅幅大红春联,他总愿意多看几眼,默记心中。随着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他便对那些精彩绝伦、措辞严整的联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他又着手收集起一些熔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炉的对联来。这位小朋友的语文水平也因此提高很快。我认为,他主要得益于观察生活,善于积累生活。
"报纸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千世界。""书本是一口深不可测的古井。"平时,我们浏览书刊和报纸,就等于跟千百个有知识的长者谈话。看书读报,摘录文章,剪贴报刊,对增长知识和才干大有好处。
拿剪报贴报来说吧。我们拿到一份报纸,浏览之后,用红笔在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边上做个记号,休闲时,一一剪下,可按时事要闻、知识一角、学校生活、学习方法、优秀习作、凡人琐事、名人轶事、历史掌故、笑料趣事、诗情画意等进行整理,以后再分门别类张贴在本子上,加上题头花,画上装饰画,一本本颇有收藏价值的贴报本从你手中诞生了。
逛马路、上商店、看电视、听新闻、与老人聊天、跟小孩逗乐等,只要留意,都能从中获得知识,得到教益。关键在于多观察、勤思考。
小课堂里的知识是有限的,大社会的天地则是无限的。有造诣、有成就的人往往更得益于社会这个大课堂。因为它有着极其丰富、取之不尽的知识。
愿你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篇七:[集腋成裘的故事]名人故事: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_400字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结论)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明,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后人即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指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
篇八:[集腋成裘的故事]名人故事:忍让的故事_300字
一天,陆军部长斯坦顿来到林肯那里,气呼呼地对他说一位少将用侮辱的话指责他偏袒一些人。林肯建议斯坦顿写一封内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家伙。
“可以狠狠地骂他一顿。”林肯说。
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强烈的信,然后拿给总统看。
“对了,对了。”林肯高声叫好,“要的就是这个!好好训他一顿,真写绝了,斯坦顿。”
但是当斯坦顿把信叠好装进信封里时,林肯却叫住他,问道:“你要干什么?”
“寄出去呀。”斯坦顿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不要胡闹。”林肯大声说,“这封信不能发,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去。凡是生气时写的信,我都是这么处理的。这封信写得好,写的时候你己经解了气,现在感觉好多了吧,那么就请你把它烧掉,再写第二封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