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故事8篇

时间:2018-10-15 来源:励志故事 点击:

第一篇古代小故事: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_1200字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着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着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着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着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着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着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第二篇古代小故事:中国古代童话故事_500字


  古时候有一位格格,她叫冰凌,她人如其名,不太爱与人说话,整个人身上仿佛透出一种寒气。但是,她却很讨人喜欢。因为她的眼睛大大的,嘴巴小小的,长的很可爱。唯一让人头疼的一点就是她从生下来就没人见她笑过,她每天就只会露出一副忧郁的表情,她的额娘十分着急,所以皇上(也就是她的阿玛)就找了宫里的很多乐师来给小格格演奏欢快的乐曲,再找一些会跳舞会表演杂技的宫女太监来给小格格表演。可是不管有多欢快的乐曲和有趣的杂技,小格格始终不笑,这可把皇上和皇后(小格格的额娘)给急坏了,他们想尽了一切的办法让小格格笑起来,可是小格格就是不笑。于是,小格格就用忧郁的脸面对世界,从来没有笑过。
  过了一年又一年,小格格长大了,已经18了,是可以指婚的年龄了,小格格仍然没有笑过。可是,小格格现在温柔贤惠,博学多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人见人爱。
  有一天,某一品大官的儿子江武龙被皇上看上了,想把他指给冰凌,冰凌不同意,皇上只好放弃。有一天,冰凌做出一个决定,老佛爷最近想去五台山上修行,冰凌想与老佛爷一起去。皇上问:“你真的想与老佛爷一起去修行?”冰凌点点头,皇上考虑了一下,便答应了,冰凌十分开心,笑了。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第七小学三年级:林佳怡

第三篇古代小故事:2018年超越自己的小故事_2000字

  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大音乐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扬,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钢琴身手,连被誉称神童的莫札特亦为之惊叹。立即向在场的朋友说:“此年青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莫札特的预言不到十年立即应验,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贝多芬。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国科隆附近莱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亲约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时代贝多芬毫无幸福可言。
  ~惨遭鞭笞的童年声声疼~
  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以便靠他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这样凄惨痛苦命运下,贝多芬渡过了童年。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弗如。十二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在宫廷中贝多芬遂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在一七八七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亲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亲就去世了。这对贝多芬打击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维也纳。此次华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为了报答,贝多芬日后写出了钢琴奏鸣曲作品五十三献给了华德斯坦。到了维也纳,贝多芬受教於海顿门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兹贝格与萨里耶里等名师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学了有十年之久。
  ~挣脱束缚追求自由~
  一七九五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他的「第一号交响曲」是后来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钢琴三重奏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与作曲家的双重声誉。此后五年,他又写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一七九九年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他凭着神奇的想像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在这些作品中,弥漫着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札特都束缚的严格形式。贝多芬在一帆风顺之际,声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
  ~听不见声音的巨人~
  这是很残酷的打击,为了怕人发觉他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索居,自己变得愈来愈孤僻。而在此时,他与一名十七岁少女朱丽叶塔.古奇阿帝相恋。着名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他们相恋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贝多芬迁到离维也纳车程一小时的海利金宁静村庄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号交响曲。但耳疾恶化使他痛苦万分,因而他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书,陈述悲惨遭遇与不幸。后来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学观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头苦干」。此时他回到维也纳,乐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号「英雄」交响曲。此曲原想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加冕称帝,贝多芬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同年,贝多芬又写作了极出色的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隔年又接着完成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与独一无二的歌剧「费黛里欧」。在这一连串作品中他表现出真正的功力,如「华德斯坦」与「热情」使世人如痴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八零八年贝多芬同时发表了第五号交响曲「命运」与第六号交响曲「田园」。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杰作。
  ~藏着热情的火山~
  贝多芬的内心蕴藏着无穷的感情,细腻、超凡、和谐、十全十美。贝多芬有意将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号「命运」,一开始的主题动机就是命运之神用力敲门,第六号「田园」更可察觉出贝多芬有意对大自然的描绘第一乐章他即标明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乡间」字眼。一八零九年拿破仑攻占维也纳,王子公孙纷纷逃难,贝多芬经济陷入困境。在战火弥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维也纳,苦心创作,他的「皇帝」协奏曲就是在隆隆炮声中写出的。由於「命运」与「田园」首次演奏并未获得维也纳人民的青睐,贝多芬有心离去前往德国,但因鲁道夫公爵、罗伯高维兹王子与金斯基公爵三人极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后,贝多芬写作「大公钢琴三重奏」题献给这些恩人。
  ~乐声飞入平常百姓家~
  自法国革命后欧洲空气为之一新,个人自由与人权因而确定。贝多芬亦把音乐平民化了,将音乐从贵族中带入全民化。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拿破仑兵败,维也纳又恢复欢乐的气氛。一八一二年贝多芬在伤兵救济音乐会上首演「第七号交响曲」与「第八号交响曲」,非常轰动。他又博得维也纳人民的尊敬。贝多芬从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间,肉体蒙受失聪的惨境,但在这十一年的岁月里,他的创作丰富,历史价值
  史无前例。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宝藏中光芒万丈的珍品。他的「第七号交响曲」没有标题,华格纳认为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热情奔放的终乐章。「第八号交响曲」是他九大交响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达观而超然的态度浏览人生。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时他已届壮年对人生有更透彻的领悟,此后写作的音乐,除了震古铄今的第九号交响曲「合唱」和「庄严弥撒曲」外,全是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这全是有内在的与深邃的精神意境。
  ~乐圣不擅人间事~
  由於弟弟卡尔一八一四年去世,贝多芬又负起了监护养育侄儿的责任。但领养过程与事后侄儿给他带来的问题让他吃了不少苦头。总之他无法将爱心转移到他侄儿身上。贝多芬对与人如何相处的道理完全崩溃。乐圣贝多芬变得更加消沈,同时身体状况更加严重,经济十分拮据。那时他正全力创作两大作品--「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尤其前曲是为了鲁道夫被任命为大主教登基典礼时演奏的使用。正因责任重大,他花了约五年的时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号交响曲」首演,将他的声望又推到新顶点。「第九号交响曲」的「快乐颂」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诗「快乐颂」。他早年就有此念头,经过了三十二年终於达成心愿。「第九号交响曲」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与欢欣。「第九号交响曲」预演时贝多芬亲自指挥,但因耳聋无法进行,秩序大乱,因此正式公演时由乌姆劳夫指挥。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对听众指导。当全曲演奏甫毕,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雷,但贝多芬毫无知觉,还是经过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场面,含泪答礼。这是贝多芬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他在不知不觉下患了肝病,时日就度过在病情益渐严重的日子里。他那即将远离尘世的心灵,反而趋於宁静。这时贝多芬好像在稀薄,纯净的高空中,俯视自己即将抛开的世界。写作了五首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曲。这些室内乐是他最后的作品,也是贝多芬留给世人的遗嘱。对万世证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最后的春雷响起了~
  贝多芬的余生已经不多,单是一八二六年就动了四次手术,但病情未见好转。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维也纳突然下了一场大风雪,伴着震耳欲聋的春雷,此时贝多芬握紧右拳,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根据古老的记录,贝多芬的葬礼在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约有两万名以上的维也纳市民参加护送到举行追悼弥撒的雅瑟尔教堂......

第四篇古代小故事:哲理小故事:巨魔和渔夫


  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甚至是危险,在这个时候,你是选择感叹自己的时运不济,还是智慧勇敢地用心面对——
  海底里有一个瓶子,瓶子里困着一个巨魔。那是五百年前一个神仙把巨魔收到瓶里的。巨魔曾经许过一个愿,谁能把这个瓶子捞起来,把瓶塞打开,把他救出来,他就赠给这个人一座金山。可是,五百年过去了,还没有人把这瓶子捞起来。巨魔十分气恼。他诅咒说:“以后,如果谁把我救出来,我就一口把这个人吞掉。”
  有一个年轻的渔夫撒网捕鱼,当他收网的时候,发现网里有一个古旧瓶子,他把瓶塞打开,啊!一股浓烈的烟雾喷出来,徐徐吐出一个比山还大的巨魔。
  “哈哈哈哈!”巨魔的笑声震得海涛汹涌起来。他说:“年轻人,你把我救出来,我本应谢谢你,可是,你做得太迟了,倘若你早一年把我救出,你就可以得到一座金山啦!唉,我等了五百年,我太不耐烦了,我已经许了恶愿,要把救我出来的人一口吃掉!”青年吃了一惊,但立即镇定地说:“哟,这么小小的瓶子,怎能把你盛下呀,你一定说谎,你再回到瓶子给我看看吧!”
  “哈哈,我不会上当的!《天方夜谭》早把这个古老的故事说过了,我如果再钻入瓶子里,你把塞子塞上,故事不就说完了吗?”
  “什么?你看过《天方夜谭》吗?你真是一个博学多才之士呀!你看过苏格拉底的哲学着作吗?”
  “哈哈!这五百年我躲进瓶子里,穷读天下的经典着作,苦苦修行,莫说是西方的巨着,东方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我都念得熟透了。”
  “啊,中国太史公的《史记》你也颇有研究吧?墨子的着作有涉及吗?”
  “别说了,经史子集无一不通!”
  “不过,我想你一定没有见过《红楼梦》的手抄本,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版本呢!”
  “哈哈哈,你这个小子太小觑我了,这本书的收藏者正是我呀!让我拿出来给你开开眼界吧!”巨魔立即又化作一股浓烟,徐徐进入瓶子里。
  这时候,那年轻渔夫不再迟疑,连忙用瓶塞堵住了瓶口。
  你知道吗:
  《天方夜谭》又叫《一千零一夜》,是古阿拉伯的童话故事集。故事集的来源是这样的:相传古时候,有一个萨桑王国,国王名叫山努亚。山努亚国王每天要娶一个女子来,在王宫过夜,但每到第二天雄鸡高唱的时候,便残酷地杀掉这个女子。这样年复一年,持续了三个年头,先后杀掉了一千多个女子。宰相将女儿桑鲁卓献给国王。桑鲁卓每天讲一个故事,她的故事无穷无尽,一个比一个精彩,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一共讲了一千零一个故事,终于感动了国王。而《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则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瑰宝,合称“四书”,经南宋思想家朱熹的大力推崇,被奉为儒家的四大经典。
  哲言哲语:
  我们生活中遭遇的困难或危险有时候就像这个巨魔,往往让人觉得不可克服、难以逾越。可是,巨魔也有他致命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我们的突破口。年轻的渔夫在巨魔面前镇定自若,凭智慧和胆量为自己找到了一条生路。置之死地而后生,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邪终不能胜正。

第五篇古代小故事:经济学家名人故事:凯恩斯的几个小故事


  网络上流传着关于凯恩斯的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据说是杜克大学的胡佛教授讲述的:“1934年在华盛顿的一家酒店的房间中,当我正准备与凯恩斯共进晚餐时,他善意地讽刺了我在搁架上挑选毛巾而避免弄乱其他毛巾时的小心谨慎。他用胳膊一扫一下就将两三条毛巾扫到了地板上。他开玩笑地说道:我确信与你非常谨慎地避免浪费相比,我对于美国经济更加有用,因为通过弄乱这些毛巾可以刺激就业。”
  古老的道理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凯恩斯却说,刻意制造的麻烦是可以帮助别人的。这里面的逻辑就是凯恩斯主义常说的“乘数效应”——顾客弄乱毛巾,酒店就必须多雇服务员来整理,而服务员岗位增加,更多的人通过当服务员获得了收入,他们的消费又刺激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一系列的拉动效应。如果凯恩斯真的信奉他的乘数理论,他应该烧掉那些毛巾。酒店重新购买毛巾,不是能拉动更多的就业吗?甚至,更进一步,干脆放火烧掉客房。
  关键区别是,凯恩斯已经付了住酒店的钱,多雇人是酒店承担成本(其实,如果顾客经常弄乱毛巾,酒店还是会把雇人的钱加到房费里的),而他自己则可以收获“刺激就业”的美名。而烧掉毛巾或者房间,那是要赔偿的,是自己承担成本。
  另一个故事是:凯恩斯和一个朋友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度假,他们让一群当地小孩为他们擦皮鞋。凯恩斯付的钱太少,气得小孩们向他们扔石头。他的朋友建议他多给点钱了事,而凯恩斯回答道:“我不会贬抑货币的价值。”
  不知这一则故事的可信度如何。如果是真的,凯恩斯在这里又体现了让他人承担成本的可贵精神。如果他给小童多一点钱,不就刺激了小童的消费吗?
  可惜小童们不懂凯恩斯的经济学,否则他们在擦鞋时应该弄烂凯恩斯的皮鞋,然后告诉他:“我确信与其他非常谨慎地擦鞋小童相比,我对于经济更加有用。因为你去找补鞋匠或者重新买一双鞋,都能拉动经济。”
  我无法考察两个故事的真假。这里要说的是,乘数效应思维在故事中显得荒唐,在经济学上也经不起推敲。
  乘数效应描述的现象,的确是存在的。但是乘数效应思维却是错误的。比如说,你买了一辆车,乘数效应思维不看这辆车本身帮助你提高了多少效率,而是看你的购车款让汽车厂获得了收入,汽车厂增加投资,又会让钢铁厂受益,然后让铁矿石厂受益??一些经济学者一本正经地讨论,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谁的乘数效应更大;是投资在铁路上乘数效应大,还是发放消费券乘数效应大……在高唱“救市”的年代,媒体上充斥着这样的奇谈怪论。
  这个理论的荒谬,举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假设两个开发商都花1个亿开发楼盘,它们的乘数效应是完全相同的。其中一家建成了,另外一家却突然发现地基出了问题,项目变成了烂尾楼。很显然,前者是对经济的贡献,后者却是巨大的浪费。但是,只从乘数效应看,他们对经济的贡献却是完全一样的,不荒谬么?
  现实世界中,企业家判断一项投资,只看这项投资能赚多少钱。如果能赚钱,企业家就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来发展,这才是真正地提供了更多就业、让更多行业获得发展机会。如果一项投资亏损了,这个企业家就丧失了相应的发展机会,也就没法提供更多就业、让更多行业获得发展机会了。
  没有人知道企业家花出一笔钱后,获得这笔钱的供货商下一步将把这笔钱花在哪里,因此,煞有介事地比较乘数效应是非常可笑的。那些投资成功的企业家,一样拉动了许多行业的发展。评估企业家对整体经济的贡献,只能看他的投资收益,而不是看他的投资拉动了多少行业发展。即,只能比较前向产出,不能比较后向拉动。
  乘数效应思维抹杀了企业家决策模式的合理性,为政府开支提供了理由。但奇怪的是,赞同乘数效应思维的经济学者,却不肯把收入捐给政府,以供政府拉动经济。他们只想着别人承担成本,来实践他们的方案。

第六篇古代小故事:读《二十四孝子》有感_500字


  俗语说:“羊有跪乳之义,鸦有反哺之恩”。今天,我与爸爸共同读了《二十四孝子》的两个小故事。一个是“亲尝汤药”,另一个是“涤亲溺器”。这两个小故事者是说古代两位孝子所作所为。“亲尝汤药”主要讲的是:一个叫刘恒的孝子,母亲三年生病时。虽然当了皇帝,可以叫别人来照顾母亲,但他没有,一直陪在母亲身边,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为母亲服的汤药都要自己先尝试过再放心让母亲吃。“涤亲溺器”主要讲的是:一个叫黄庭坚的人,虽然官很大,可他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溺器,从来没有空过。
  读了这两个故事后,使我深受感动。这两位孝子,虽然做了大官和富有,可以叫别人来照顾自己的母亲,但他们没有,都是亲自照顾母亲。我们虽然不能向刘恒和黄庭坚哪样为母亲尝药或为母亲洗溺器,但我们可以为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洗碗、扫地、擦窗户……来减轻父母的负担。
  读了这两个故事后,我懂得了一些道理:父母把我们从小养长大是很不容易的,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此,我希望大家都能够从小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取得一个好成级而奋斗。
 
    安顺市第七小学六(2)班六年级:吴永龙

第七篇古代小故事:《中国神话故事》读后感(2)_1000字


  本书记载着许多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对于幼年孩子,这是一本学习写作及说话的范本,而对较年长的青少年,藉由先人的经验作为前车之鉴,反省自我的行为,学习做人做事的哲理。
  在此书的众多故事中,我认为最富哲理的有十篇之多,而其所包含的道理则有四类:做好事有好报「蛟龙梦裹来求救、鬼酒鬼肉、替雷公值勤、小黄鸟报大恩」,守信的重要(马头娘、会飞的毛衣、狗儿立大功),光阴似箭以致人生短暂如昙花一现,需珍惜光阴(山中度过二百年,观了几百年棋)及众人顺应潮流的盲从(怪猪将军)
  本书中的鬼酒鬼肉及小黄鸟报大恩在结局部份形成对比,前者,有位富人因为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而遭致地狱的惩罚,使它每晚都因部份身体在阴间被迫上刀山而痛得无法入眠,相反地,后者的主角由于帮助小黄鸟脱离险境,因此后代子孙都受到小黄鸟的庇护当上大官,过着富裕的生活,比较以上两则得知

第八篇古代小故事: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


  简介
  目的: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经过:公元前138年,他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曰趋频繁。
  西域都护的设立: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班超经营西域: 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他在西域经营30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使臣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简介: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

扩展阅读文章

励志故事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励志故事推荐文章

励志故事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